人本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022-09-11

人本主义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 被称作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后的“心理学第三势力”, 特别强调人的需要、动机和个体潜能与价值的自我实现, 认为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健康人为研究对象, 对西方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人本主义所倡导的教育目标和原则入手, 阐述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的积极启示作用。[1,2,3,4,5,6]

1 人本主义教育目标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1.1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

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个体性,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人类存在, 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换句话说, 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内在自由选择能力的人, 他们既能适应社会变迁, 又不迷失自我。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成功。

1.2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永恒话题, 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准则应是实现个体发展需要,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需要的统一。因此, 我们应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区别地进行引导, 对学生正当的个人需要应设法满足并引向高层次的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在自我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不同的需要, 只有这些需要获得满足, 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由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这也昭示教育要以新的视角认识学生, 制定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2 人本主义教育原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1 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

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如下5点:一是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威胁的安全环境下, 学习效果最好。二是学会学习比获得知识更有意义。三是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 只有他们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活动, 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的方法测量的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等更是如此。四是当学生渴望学习时, 学习效果最好;当学生意识到知识的价值, 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主动学习时, 他们学得最为轻松。五是学生情感的发展与知识的获得同样重要。

2.2 人本主义教育原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2.2.1 课程设置: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

人本主义课程提倡情意教育, 认为认知学习必须同情意、情感相结合, 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 要注重审美情操和艺术判断的培养, 强调教育要与学生的现实挂钩, 教学内容要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需求、兴趣、本性结合, 引导学生发现经验。此外, 人本主义注意课程的个性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及社会的教育功能。与学问中心课程相比, 人本主义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学校的重心从接受书斋式的学问知识过渡到注重学生的本性与要求;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同成熟学者的研究活动有重大的质的差异;学校课程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社会现实联系了起来。很明显, 人本主义课程在对人性的注重和挖掘上, 确实是对学问中心课程的超越。

2.2.2 教学过程与方法:追求个体意义的生成与建构

教育过程是精神性的意义生成的过程, 是人不断地进行价值选择和实现的过程。首先, 要追求个性化的内在教育。传统的外在教育模式缺乏创造性, 漠视学生的内心世界, 而“体验的匮乏”必然会造成“残缺的人生”。因此, 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其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方式, 也是一个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教师不要试图去指导或控制学生, 而应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 去体验, 去感悟。在与情景互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并深刻地体验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 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氛围,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 奏效的气氛将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为此, 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学习, 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另一方面, 要创建真实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在良性互动中充分发展。

再者, 变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 重视教学对个人成长的意义。现代科学观眼中的教学以单位时间内学生记忆和掌握了多少“真理性”的知识作为成长的指标。这种以简单数字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忽视师生的情感、态度、价值, 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 学生则变成生产流水线上具有同样规格的产品。因此, 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对个人情感、意志、人格的培养与塑造, 要综合考评学生的情意教育与认知活动, 注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感知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2.2.3 师生关系:突出对话的平等与互动

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两者都是教学中的主体。在对话的过程中, 他们都是讲述者, 又都是聆听者, 并不断地变换角色, 共同地探究世界、探究知识。师生之间的对话不是为了寻求一致或共识, 而是为了达到理解和沟通, 承认和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对话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情景的对话, 学生与情景的对话。在这个对话网络中, 教师与学生在情景和资源互动过程中通过交互作用而共同发展与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对只注重学科知识教学的传统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生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相信他们能自己教育自己, 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无疑消除了精神分析的悲观论倾向, 其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和途径。然而, 人本主义心理学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的作用而无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使教学不恰当地拘泥于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与爱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等, 这势必会影响教育与教学的质量, 是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应该注意的地方。

摘要: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 其教育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 有自由选择能力的整体的人;其教育原则是创设安全的学习环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情知交融。这些教育目标和教学原则所体现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本主义,启示

参考文献

[1] 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 张庆辉.试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安康师专学报, 2005 (17) .

[4] 郑三元.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程决策[J].教育研究, 1999 (11) .

[5] 唐汉卫.后现代语境中的教育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6) .

[6] 方展画.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0.

上一篇:TurboAir6000大型空气压缩机原始试车和喘振试验下一篇:社会转型期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