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加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国外高校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启示

2022-09-1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历代先贤对人生孜孜不已的追求, 其中首要的就是“修身”, 而真正能够达到“修身”, 就必须要做到对人、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正因为如此, 才有了革命先烈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与他们相比, 当代部分大学生却缺少“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壮志, 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这虽然有社会层面的客观原因, 但也多少可以从中发现这部分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国外高校的具体一些做法, 对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将有不少启发。

1 国外高校德育重视强化责任教育

1.1 责任教育是国外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高校的学校德育, 强调培养青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道德推理能力, 在塑造国家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发展青年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 创造新生活的品质。为了促进学校德育的落实,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 美国社会推出了500余个教育法案, 鼓励学校制定系统的德育评估标准, 强化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英国高校德育具有典型的保守主义倾向, 但是, 在最近十几年来, 在德育目标上也有同美国接轨的倾向, 并开始重视学校德育的责任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 有高雅自由的生活, 能够考虑别人的需要, 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其主要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联邦德国教育总法》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 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 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1]。法国教育部在《法国教育体制改革》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 使每个青年具有头脑, 从而使他能够独立地重申社会协约, 或他认为在需要时能够修改这种协约”[2]。

1.2 为实施责任教育国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 形成了适合责任教育的德育教育理论。以杜威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德育思想开始深刻的影响美国的学校德育。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道德教育”, 同时他还认为“任何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理解的学科都具有道德意义”[3]。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 美国社会问题增多, 因此, 形成了道德认知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教育观等, 强调了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增强, 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自主的承担道德责任建立起了联系。使美国成为现代世界学校德育的发祥地。其次, 运用了适合责任教育的具体方法。受美国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理论的影响, 国外在学校德育责任教育方面也探索出了系列的教育方法。美国是典型的全面主义德育。建立起了有宗教组织、社会团体、慈善机构、社区中心等组成的制度化的德育教育体系。日本民族善于吸取外来文化,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兼有全面主义和课程主义。它借鉴了美国的道德教育方法, 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 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 成为世界上德育教育和研究网络建设最完备的国家。

2 学校实施德育责任教育的必然性

2.1 强化道德责任教育是责任教育的前提

道德责任是指道德主体应当对其自主作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意大利思想家朱塞佩·马志尼对人的责任依次划分为四种:首要的是对人类的责任, 其次是对国家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它表现在道德实践中, 就是道德主体在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价值之间进行思考、权衡, 作出抉择并采取行动的自由;在内容上是自觉的, 是理智指导下的道德意志的具体化;在过程中是自控的, 理智与意志的综合贯彻选择的始终。只有这样选择的行为才具有道德责任属性。主体在自由选择行为的同时, 也就意味着自由选择了责任。因此, 马克思的结论是:“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2.2 责任教育是人的发展本质的要求

“道德之所以是道德, 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4]。“道德”就是自觉履行责任, 每一个有道德的人, 都会直觉履行责任, 这表明, 人的社会化过程, 就是培养自己的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责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对自己负责, 同时, 亦能彼此负责, 才能创造并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人的道德责任是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 相对个人则是一种无可推托、必须完成的“任务”。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 人必须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 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 即承担自己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职责和任务, 这既是个人的生存手段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又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另一方面, 人必须对自身行为的后果负责, 既然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选择的结果, 那么, 人对自己选择的行为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 适时调整我国高校责任教育内容

首先, 高校德育思想要作出实事求是的转变。道德具有历史性, 更具有现实性, 道德教育需要为现实服务。那么, 我们面临的现实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目前,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国绝大多数公民已不再属于集体, 人们已经开始成为在市场经济活动当中追逐独立的个人利益的个体。“这个过程正在今天的中国处于逐渐展开的过程当中, 也就是群体的消亡之中, 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集体主义、群体主义同时处于衰亡, 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6]。个人在成长之中, 个人主义也在发育之中, 在这样一个时代, 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法律和个人的权利结合起来, 这样的时代背景为高校实施责任教育创造了条件。为此, 学校德育工作应当同这种社会现实相适应, 否则, 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道德同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影响青年的社会化进程。其次, 高校德育要同社会协调。道德教育说到底是道德实践教育, 却不妨碍学以致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同社会道德协调, 即走学校德育的全面主义道路。要走好这条路, 一方面, 学校自身要认清社会现实, 认清道德主体的现实, 不做无用功;另一方面, 就是既要在教育实践上适应于社会道德状况的变化, 又要使德育教育目标和道德水平处于社会道德水平的相对高度, 使学校德育教育同社会主流道德观相一致。引导学生选择接受水平较高的并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的道德, 勇于承担道德责任, 成为既具有强烈道德责任感, 又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堪当大任且道德健全的可用之才。

摘要:通过介绍美、法、德、英等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从理论上阐明了我国高校实施以责任教育为目的的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并就中国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责任意识,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法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3] 赵祥麟, 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4] 张世英.解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5] 曹锦清.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扬州:扬州大学学报, 1998, 1.

[6] 曹锦清.怎样认识巨变中的中国[J].扬州:扬州大学学报, 1998, 7.

上一篇:浅论互联网环境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下一篇:环保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