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本土化美国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从政府到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际本土化美国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际本土化美国高等教育论文 篇1:

社会资源支持下的美国一流学科建设

摘要:美国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初期,社会资源的广泛支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慈善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资源通过资助体现其倾向性,资助主体对资助客体理性选择,科学研究的发展以外力推拉为主要特征,引起大学内研究架构的调适,并最终促使科学研究的长足发展。在此过程中,民间自发资助行为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自由,资助主体的开拓性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科研,大学科研的主体、对象、方法等均实现变革,促使美国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关键词:社会资源; 一流学科; 外力推拉

美国高等教育经费由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和社会资源三大部分构成,其中由慈善基金会、公司慈善和包括校友在内的个人捐赠组成的社会资源是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社会资源支持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由来已久,20世纪上半叶被视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的关键时期,社会资源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研究主要探讨劳拉·斯皮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会(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以下简称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如何支持、推动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社会资源支持大学学科发展可被视作外力推拉作用与大学学科发展改革相呼应的运作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源对大学学科的选择性资助,引起大学科学研究的调适,进而内外力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科学研究的发展。

国内诸多学者对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进行研究,例如罗公利、杨选良、李怀祖[1],孙旭东、应飚[2]等人的研究;包海琴[3]、许铮[4]等对美国大学社会筹资进行探讨;王勤、韩燕[5],叶伟萍、梁文艳、胡咏梅[6]等诸多学者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进行研究。以上研究各有侧重,但探讨20世纪早期的社会资源支持美国高等教育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鲜见。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化由来已久,国富民强时代呼唤社会资源支持高等教育,中国大学社会捐赠已然起步,学习美国社会资源支持建设大学一流学科的经验,对中国大学高效率使用社会捐赠、提升捐赠信心、促进大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物质财富的积累,进步主义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对新型高等教育的呼唤,共同铸就了社会资源大规模支持高等教育的局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实现近代工业化,物质财富极大增长的同时社会矛盾凸显,平民主义、进步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德国研究型大学理念传至美国,在一大批留德返美的有识之士倡导下,高等教育变革势在必行。资助高等教育,成为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国家进步的主要手段之一。出身贫寒继而发家致富的大资本家基于缓解社会矛盾、合理分配剩余财富和造福全人类的目的,开始成立现代慈善基金会,教育成为其重点资助对象之一。“大基金会重视扶助教育,相信优胜劣汰,又相信人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素质,变劣为优;相信机会平等、自由竞争,同时认为最重要的平等是教育机会平等。”[7]

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伴随社会的急剧动荡而谋求变革。19世纪,德国开始高等教育的转型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之中心。美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奔赴德国留学,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理念深深影响了美国的教育学者。学成归国后,他们纷纷致力于改革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侧重于提升大学的研究水准,例如吉尔曼(Daniel Gilman)等人于1876年创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等人于1887年创办克拉克大学以及哈珀(William Rainy Harper)等人于1891年创办芝加哥大学, 老牌高校诸如哈佛大学等也致力于高等教育改革。[8]高等教育机构改革和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经费支持,彼时的美国政府尚未开始大规模资助高等教育,社会资源的支持成为各大学极为重视的资源之一。无论是出于信仰和兴趣的个人资助还是期望大学研究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基金会资助,都对大学的科学研究提出要求。

二、选择:基金会社会福利之责与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之忧

现代慈善基金会的出现,以为全人类谋福利为最高宗旨,将资助教育置于首位。洛克菲勒基金会在20世纪初通过防治钩虫病的资助获得了巨大成功,医学资助成为该基金会早期主要成果之一,但人们发现,自然科学的发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社会科学研究进入资助视野。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成立于1918年,为洛克菲勒纪念亡妻而特意建立,其妻劳拉·斯皮尔曼·洛克菲勒生前对社会科学领域抱有浓厚兴趣。彼时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地位低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均不尽如人意,而基金会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最高宗旨决定其不仅应资助自然科学,而且应研究人类社会问题,从促进科技进步与加强人文关怀两方面实现其崇高理想。自1918年成立至1928年整体性并入洛克菲勒基金会,短短十年时间内,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资助金额达到7400万美元,[9]这是美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获得社会资源的最大规模支持,其资助模式及资助效果前所未有,直接推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迈入世界一流水平。

(一)前期调查寻找研究羸弱之因

1922年,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迎来其发展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负责人如姆尔。基金会之前的资助不成体系,如姆尔将前期调查作为参考依据并确立社会科学研究资助原则,此种资助模式深远影响了洛克菲勒基金会其后几十年的资助。如姆尔是美国知名的统计、经济和心理学者,1917年,在年仅27岁时获得芝加哥大学教育与心理学博士学位,[10]其个人才能得到基金会的充分认可。1922至1924年間,为更好地开展对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如姆尔与同事弗兰克(Lawrence Frank)等人对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得出一系列报告,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The Status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认为,当时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是“脆弱的、不堪一击且不完整的”,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人员方面,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数量很少,资金匮乏,无法满足美国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对象方面,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场所绝大部分在大学校园内进行,极少有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与社会现实脱节明显;研究方法方面,以文献法为主,学生没有得到很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研究效益方面,社会科学研究在大学中地位较低,研究成果形成的出版物极少,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11]

基于实证调查的资助报告,凸显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缺陷,为下一步资助项目的选择与实施提供了依据。由表1可见,彼时的美国著名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实证类调查研究占比由5%到40%不等,可以明确一点即美国大学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长期处于弱势,脱离社会实际倾向明显。资助实施之初的调查研究,找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羸弱的问题所在,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资助项目,方可有效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二)资助引导社科研究方向

依据前期调查报告,如何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成为基金会主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基金会负责人如姆尔确认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的各项原则,包括资助社会科学的合法性问题,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取向,服务于当地社区和民众,变革研究方法,使“高峰更高”,优选有实力的研究机构起到引领作用等。[12]其次,甄别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从大学内和大学外两个层面确认资助对象,诸如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和政府研究所(Institute for Government Research, IGR)、社会科学研究评议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SSRC)等机构。最后,针对社会科学研究如姆尔界定了资助的具体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

基金会社会科学资助项目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点,倡导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结合。无论是资助机构的选择还是资助项目指南(表2),均强调实证调查研究,凸显当时社会现实问题且资助范围宽广,涉及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和研究机构。基金会的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倡导研究领域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变革。一方面,洛克菲勒基金会倾向于资助开创性工作,例如前期极为成功的医学研究项目;另一方面,力图以社会科学研究解决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理所当然地提倡研究方法、研究视域等的革新,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调适与发展:芝加哥大学一流社会科学研究的外力推拉

彼时美国大学的研究经费投入到自然科学较多,联邦政府大规模干预大学科学研究尚未开始,在社会科学研究经费匮乏的空档期,社会资本的进入有效填补缺口,呈现校内与校外合纵之势。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资助的倾向性使各大学接受资助后发生了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的调试与发展,组织架构上跨学科研究组织开始成立,研究方法上实证调查研究得到提倡,研究成果上出版物增多且影响力愈来愈大。基金会在如姆尔任期内,拨款总额达到1700多万美元(不包括未使用的匹配资金200万美元),[13]资助数额之大是任何单独一所研究机构无法全盘接受的,故而各取所长的资助分配成为首选。基金会对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的资助侧重于经济学研究,对芝加哥大学的资助倾向于社会学、政治学研究。

芝加哥大学成为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资助的首选对象,学校从最初的成立到后期的发展均与洛克菲勒家族及其基金会有紧密关系。1891年芝加哥大学初创时期,洛克菲勒本人即捐赠60万美元。[14]洛克菲勒基金会首任主席盖茨(Frederick T. Gates)正是为芝加哥大学筹款而与洛克菲勒本人相识,且长期服务于洛克菲勒家族,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负责人如姆尔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心理与教育学系。芝加哥城市发展异常迅速,人口从1850年的3万人增加到1900年的170万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来自德国、波兰、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家。城市的飞速发展伴随着大量的社会问题,例如卖淫嫖娼、毒品买卖、流浪人群和黑社会团伙等。[15]立足于芝加哥城市的多样性与诸多问题,在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的直接资金支持下,芝加哥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迈入一流水平,其社会学研究更成为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芝加哥学派。

(一)双重负责的研究架构调适

如姆尔等人的《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报告引起了芝加哥大学的重视,要想获得资助,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基金会将该校的资助项目命名为“本地社区研究委员会”(Local Community Research Committee,LCRC),一方面具有新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性质,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源倡导下的大学科研内部改革的范例。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哈珀(William Rainy Harper)将德国研究型大学理念付诸实施,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闻名全美的理工学科,但其社會科学研究依然遵循以学者个人研究为主的模式,不成组群的单一研究实力薄弱,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改革第一位发声的是社会学教授斯莫尔(Albion W.Small),在1923年的社会学科职工会议上,斯莫尔提出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其后,梅里安姆(Charles E.Merriam)、帕克(Robert Park)、伯吉斯(Ernest Burgess)等人认为社会科学应更加侧重实证研究。

1923年1月,在斯莫尔、梅里安姆等人的倡议下,成立由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组成的“本地社区研究委员会”的建议提交至芝加哥大学董事会并获得批准,[16]标志着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改革正式开始。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将芝加哥大学列为资助首选基于以下原因:研究资源方面,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且独立设系,而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尚未将社会学等学科独立设系,其地位更加低下;组织机构方面,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理念和新成立的跨学科组织运行架构有利于保证研究的持久性、打破学科界限;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展,专业期刊和大学出版社配备齐全;芝加哥大学实证调查研究导向的提出可以满足基金会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资助要求。芝加哥大学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改革措施,被视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口,以“开拓性”著称的基金会自然热衷于资助。

芝加哥大学“本地社区研究委员会”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科学研究架构,呈现出诸多新特点。研究主体方面,横跨政治学、社会学等几大主体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管理方面,校内外双重负责制,不仅对校内的芝加哥大学校级领导负责,而且对主体出资人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负责,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在大学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话语权;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体现基金会的资助倾向,如实证调查、跨学科、将本土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等,既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内生性要求,也是外部社会资源施加影响力的结果。

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的资助行动,推动芝加哥大学内部社会科学研究架构的调整,从根本上保证自身研究目的的实现。“本地社区研究委员会”首先打破学科研究各自为营的状况,规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學、人类学等校内学科都应在委员会的统筹下开展研究,通过定时的研究者会议和跨学科研究项目,实现学科交叉研究;其次,以芝加哥本地社区为研究对象,大力倡导实证调查研究,例如青少年黑帮、社区邻里关系、流浪人员等调查研究;最后,通过鼓励学术研究成果的出版提升社会科学研究地位,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基金会提供社会问题解决思路。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倡导的跨学科、实证调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取向,通过后续几年的拨款支持,校内委员会与校外基金会真正实现了研究理念上的一脉相承。

(二)资本注入成就大学一流学科

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通过资助直接推动芝加哥大学“本地社区研究委员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其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长期排名美国前列,社会学更是独占鳌头,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中心。资助过程中,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新的研究领域、方法和人员层出不穷,通过委员会实现跨学科研究的“实验”性质,在全美乃至世界高校中具有示范引导意义。迈阿密大学校长休斯(R.M.Hughes)通过调查认为,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政治学、哲学五大学科在全美学科排名中长期保持前三位置;当时80%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是由芝加哥大学完成的;全美三分之一的社会学研究生由芝加哥大学培养,[17]由此可见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雄厚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获得大额资助后,通过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广揽优秀生源,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获取芝加哥城市的真实数据,开创“城市空间同心圆模型”(Concentric Zone Model of Urban Space)等新研究方法,[18]将芝加哥城市总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办的权威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AJS)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发表各项研究成果等方式,芝加哥社会学研究异常活跃。英国社会学者布尔默(Martin Bulmer)在其专著《芝加哥社会学派》(The Chicago School of Sociology)中评论道:“出版于1920年代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标志着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系取得了国际性的领导地位。”[19]

总之,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的社会科学研究资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开启了美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面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业关系研究、哈佛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哥伦比亚大学的儿童发展研究等无不是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取得发展。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洛克菲勒基金会通过研究结果认识到美国社会的复杂状况,其资助理念转而促进知识的进步,希望“通过人类社会的互相谅解而控制彼此的行为”[20]。国家治理层面,无论是国家关系、工业关系还是社会学等研究,伴随1929年经济危机的出现,“罗斯福新政”中工业复兴、社会福利保障、银行法令等内容均借鉴参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大学研究方面,芝加哥等大学的研究具有示范标杆效应,开启了美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四、社会资源支持高等教育的探讨

社会资源支持美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体现于资助主体对资助客体的推动与发展,以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为代表的资助主体,带有一定的资助倾向性;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资助客体,通过资助显著提升了自身的研究水平。在资助的过程中,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的资助是基于自身需求的选择,作为资助对象的芝加哥大学,则迎合基金会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的调适,并最终取得长足发展的双赢效果。

(一)资助行为的民间性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主体,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的资助行为代表了美国精英阶层的理想。现代慈善基金会先驱之一的安德鲁·卡内基在其《财富的福音》(Gospel of Wealth and Other Timely Essays)一书中,明确表示剩余财富应造福社会,缓解社会矛盾,以便为富人铺就通往天堂之路。[21]此书得到当时众多富人认可,奠定了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本质上,这是美国精英群体价值取向由传统基督慈善教义向现代慈善事业的转变,而肩负起造福社会职责的主体转向大企业家。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的资助要求大学在接受资助后产出相应的成果,并能够转化为“看得见”的效应,其出发点是社会现实矛盾问题,通过对大学的研究资助,寻求解决方案,造福社会。

社会资源支持美国高等教育中的社会科学研究,在美国政府无暇顾及的情况下开展起来,均为民间自发形成。究其原因,美国的公民社会理念起到重要作用,成熟的公民社会要求公民个人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基金会作为第三方部门,理所当然地为科学研究、社会进步负责;大学等研究机构,早期以宗教慈善捐赠起步,后期发展更加依赖于社会资源的支持,两者相同的民间属性决定其合作的先天亲近性。美国高等教育资助行为的民间性,一方面,具有直截了当的优势,直接对接大学内的研究团队;另一方面,研究的自由得到一定保障,尽管资助主体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但具体学科内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结果均遵循学术自由原则,不受干涉,把控大方向后的研究自由是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良好妥协。

(二)资助理念的开拓性

基于先天开疆拓土的价值观念和实际调查后的资助策略,势必影响科学研究的视域,要么开启新学科的诞生与发展,要么改良陈旧的不随时势的原有学科,使之焕发新的生命活力。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必然要求社会各部门进行相应的变革。洛克菲勒基金会前期对医学研究的资助和后期对物理学、生物学等的资助,或有意或无意地发展出新学科,推动了某一社会产业的勃兴。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的社会科学研究资助,既是在社会发展大潮流中认清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的资助肇始,又是社会科学中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内在变革要求。

“使高峰更高”的资助原则令基金会着眼于有实力的研究型大学,通过前期调查得出的资助理念必然选择有一致科研抱负的大学,芝加哥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组织架构的变革还是研究视域、方法的创新,均是学校内部变革和外部基金会要求的推动作用。社会科学研究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研究体系中地位较为低下,其研究结果影响力极为有限。基金会的大规模资助行为,直接促使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以芝加哥大学等顶尖大学中的研究人员为落脚点,引领全美的社会科学研究,整体上提升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同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由文献研究为主转变为实证调查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为主,治愈了社会科学研究不接地气的弊病;研究成果的大量出版和推广,切实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也奠定了未来长时期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主流地位。

(三)资助研究的本土性

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一方面得益于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大量的研究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受益于美国本土社会研究对象的广泛多元。基金会资助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这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实用性。无论是经济学、历史学还是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均以美国社会为主体,而且关于国内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跨国研究均是以服务于美国本土问题解决为导向。应该说,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较好地处理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开拓性地采用新研究方法,生产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并广泛影响世界范围。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根本生存土壤为所在国的历史、文化与现状,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根植于本国文化土壤才能枝繁叶茂。批判地吸收借鉴外来研究理论与方法理应得到提倡,但最为根本的是找出本国发展中的问题和研究对象。

以劳拉·斯皮尔曼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资源,在20世纪初期大规模资助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纯粹的民间行为、开拓性的研究视域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本土现实性,推动了美国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迈入世界一流水平,对于今日中国大学之一流学科建设及大学经费来源多样化及管理等问题或许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注释:

①数据来源: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 The Status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23:5。

②資料来源: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Memorandum: Conditions Affecting the Memorial’s Participation in Projects in Social Science,1923。

③数据来源: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ocal Community Research Committee: Report to the 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 1924-1931.1932:62。

④表格来源:根据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Seeing Chicago sociologists a new through the Archives.http://news.lib.uchicago.edu/blog/2015/08/06/seeing-chicago-sociologists-anew-through-the-archives/ 和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Mapping the Young Metropolis.https://www.lib.uchicago.edu/e/webexhibits/mappingtheyoungmetropolis2/ 等资料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罗公利,杨选良,李怀祖.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中美大学社会捐赠的对比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99-104.

[2]孙旭东,应飚.社会捐赠与大学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5):64-65.

[3]包海芹.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社会捐赠状况分析——以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调查数据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8):100-109.

[4]许诤.美国著名大学筹款运动的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74-83+87.

[5]王勤,韩艳.一流大学与大学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37-142.

[6]叶伟萍,梁文艳,胡咏梅.C9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有多远——分学科的国际合作比较[J].教育研究,2017,38(3):53-66.

[7]资中筠.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的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348.

[8]亚瑟·科恩,著.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6.

[9]Th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EB/OL].[2017-08-04].http://rockarch.org/collections/rockorgs/lsrmadd.php.

[10]Wikipedia.Beardsley Ruml[EB/OL].[2017-08-05].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ardsley_Ruml.

[11]Lawrence Frank.The Status of Social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R].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Memorial, 1923:12.

[12]Charles F.Thwing.Fourteen Points of Philanthropy[R].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 1923:15.

[13]Th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LSRM’s Accomplishments[EB/OL].[2017-08-22].http://dimes.rockarch.org/xtf/view?docId=ead/FA318/FA318.xml;query=laura%20spelman;chunk.id=headerlink;brand=default.

[14]Thomas W.Goodspeed.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First Quarter Century[M].Chicago, 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16:66.

[15]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Mapping the Young Metropolis[EB/OL].[2017-08-06].https://www.lib.uchicago.edu/e/webexhibits/mappingtheyoungmetropolis2/.

[16][17]Martin Bulmer.The Early Institutional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e Local Community Research Committe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23-1930[J].Sociology, 1984,11(18):572-579.

[18]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view from the Chicago School[EB/OL].[2017-08-06].https://www.lib.uchicago.edu/collex/collections/chicago-1920s-and-1930s-view-chicago-school-social-science-research-committee-maps/.

[19]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Foundational Books and Essays[EB/OL].[2017-08-06].https://www.lib.uchicago.edu/e/webexhibits/mappingtheyoungmetropolis2/foundations.html.

[20]The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EB/OL].[2017-08-22].http://www.rockefeller100.org/exhibits/show/evolution-of-a-foundation/1928-1963.

[21]Andrew Carnegie.Gospel of Wealth and Other Timely Essays[M].New York, NY: The Century Co,1900: 26.

(責任编辑陈志萍)

作者:孙贵平 邹源椋

国际本土化美国高等教育论文 篇2: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从政府到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宏观战略上,美国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国际化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上升为美国国家战略,并与经济振兴和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外部策略上,美国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为国际交流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美国将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从内部微观角度,以美国州立大学为研究对象,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外语学习和师资管理方面探析美国高等教育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关键词: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国家宏观战略???? (一) 国家领导人重视????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美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融日益加强的国际化交流中的作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明确指出教育国际化对于美国的重要意义:“为了成功地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并维护我们作为世界领袖的作用,美国需要确保其公民能够广泛地认识世界,熟练地掌握其他的语言并了解其他文化。美国的领袖地位还依赖于同那些在未来将领导其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人士建立联系。一贯而协调的国际教育战略将帮助我们满足如下的双重挑战,既使我们的公民为一种全球的环境做好准备,又继续吸引和教育来自国外的未来的领袖。”[1]奥巴马总统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提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其实就是经济问题”的观点。他认为高等教育发展是美国繁荣昌盛的先决条件,要想保持国家在全球的竞争力,未来需培养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大学毕业生[2]。这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奥巴马政府把经济问题同高等教育国际化紧密结合,把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升到新的高度并注入新的内涵。2010年11月,奥巴马出访亚洲期间,美国一些大学领导人也陪同访问,他们同奥巴马一起参加了印度孟买举行的教育界、商界领袖会议。奥巴马此行目的不仅是为了开拓亚洲的经济市场,而且还是为了开拓高等教育市场。另外,奥巴马非常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地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等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质是维护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利益。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本国学生成为未来领袖。本国公民成为世界公民,就必须让他们了解世界,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然后才能加深认识改变世界,维护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二是吸引全世界各领域的“未来的领导者”。让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汇聚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断得到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政府把作为国家战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又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高等教育紧密的同经济发展相联系,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关系到美国的长远利益,而且对当下利益也十分重要,规模空前的留学生涌入美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对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二) 国家政策扶持???? 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规划和实施了一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例如,国务院的“教育与文化教育交流项目”、“富布莱特项目”,联邦教育部的“高等教育法第6款(HEATitle)项目”、“富布莱特—海斯”项目以及教育文化事务署的“本杰明·吉尔曼国际奖学金项目”等。其中“富布莱特项目”是一个知名度高、覆盖面广、深受美国政府及国会重视的国际交流项目。该项目资助的专业领域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领域[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为了重振经济和社会影响力,针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8年颁布了《2008提高国际开放程度以提高美国国家竞争力法案》,明确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对美国实现全球领导竞争力战略目标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和学者的政策和待遇;同年,美国国际教育工作者协会(NAFSA)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名为“国际教育——公共外交领域中被忽略的方面:给下任总统的建议”的报告。报告呼吁美国政府应该正视“国际教育已成为解决美国面临诸多挑战的基础……如今的美国缺少能意识到国际教育潜能的政策……(美国)应该自觉地将国际教育作为与全世界人民追求共同目标的途径。正是通过国际教育,我们才能与世界其他地区建立持久的对话基础和伙伴关系,并为形成世界和平、安定、幸福的长久局面创造条件”[4]。

二、 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的外部策略???? (一) “引进来”策略???? 美国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全球教育科研中心地位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学生和教师到美国留学和进行研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接受国,2010年美国各高校中的国际学生在2009年的690 923人基础上增加了3%,创下了历史纪录。2010年的增长以中国学生为主,占总增加人数的30%,以至于全美总入学人数高达128 000人左右[5]。大批留学生的涌入,除了为学校带来大笔数量可观的学费收入和创造了很多与外国合作的机会外,更重要的是它在学校建立的语言混杂、文化多样、价值观和世界观相互碰撞和互动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大批高质量、极具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在这里得到熏陶、培养、提高,最终脱颖而出。美国高校提供最优惠的政策吸引这些优秀人才留在本国,通过政府、学校和基金会等不同机构为本国和外国学者提供研究资金,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吸引尖端人才加入美国国籍。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为了重振经济,刺激就业,调整了留学、移民政策,提高了留学生签证通过率。2011年5月,美国再次调整了签证政策,部分留学生签证有效期可延长至4年。???? (二) “走出去”策略???? 因为本身的多元性,美国人都要求更多的接触和更好地了解境外的人民和文化,所以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学生的国际留学,他们直接把学生送到国外,学习外族的核心文化和语言,让他们尽可能地融入本土以外的文化之中。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了“十万强计划”,致力于快速提高美国学生赴中国进行短期学习和留学的数量。2010年5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在北京正式提出“十万强计划”,强调要加大美国高校对中国高校输送短期访问学生的力度。美国政府还计划到2017年,向世界其他国家输送100万美国留学生。美国留学出现了新特征:一是学习时间灵活,长则一年,短则数周,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出国学习。二是留学国家呈多样化,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选择非英语和非发达国家留学。随着中国的世界地位和经济实力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很多美国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三是更多的美国高校承认国外学历并计入学分。

三、 应用型人才本土化国际化培养???? 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时由于诸多条件限制,我们无法完全效仿美国高等教育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外部策略进行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州立大学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中的成功经验,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美国高校按照学校的重点任务和培养学生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生数量大,主要以开设研究生课程为主的研究型大学;第二类是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研究生教育的州立大学;第三类是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两年制社区学院。我们选择州立大学作为美国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的研究对象原因是州立大学充分体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务实”和“先进”相结合的特点。州立大学立足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又有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管理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务实”精神。由于高度重视国际化培养,州立大学采用最先进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这对我国地方高校本土国际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探析美国州立大学本土国际化培养机制中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外语学习、师资管理四个环节,总结其培养机制和途径。???? (一) 专业设置???? 美国高校是根据学校定位和发展、市场需求决定某个专业的设置,大学有设置专业自主权,美国州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管理。各州的高等教育委员会或政府机构在评价高校是否可以申请新专业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专业是否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市场需求情况,专业的师资情况等,并且在进行评估的时候,还需要邀请其他州的专家。这种评估方式避免了盲目跟风,只顾眼前利益申报社会急需专业的现象,保证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最充分利用。美国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主要是在院系层面,院系的教师集体拥有专业设置权力。院系组织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专业设置的具体调查工作,如社会需求程度、新专业对学校影响等。虽然院系拥有专业设置的权限,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易地设置新专业,专业设置需要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要由教授委员会投票决定是否同意设置新专业。另外,在美国,学生有充分地选择专业、转换专业的权利。对许多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其实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将来要做什么,填报专业是很盲目的,而美国大学这种开放式的管理给了学生纠正的机会,事实上美国很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专业是没有确定的,有超过一半学生换过专业,很多学生转过两次以上的专业。例如,为了满足社会和学生需求,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专业不仅多样化,而且强调文理学科交叉渗透,学校致力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领域。该校现有140多个本科生专业和55个研究生专业,很多学生都按照自我兴趣和择业需要选择专业,除主修专业外,还修读辅修专业、双学位。???? (二) 课程设置???? 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具有宽广知识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美国大学鼓励学生涉猎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强调知识的宽广度,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多种交流沟通的方法和融会贯通的思考能力。一般设置的课程包括:锻炼交流与表达能力的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课程。美国大学所设计的课程与学生培养计划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学校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或者专业协会的反馈信息,咨询社会人士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新要求,评估当前课程的市场实效性,及时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做一定调整。美国高校注重推进大学课程国际化,课程国际化不仅应当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当体现国际观点。美国教育委员会还积极组织开展有关课程国际化经验的交流,鼓励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专业课程交叉和融合,增强课程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元性。课程国际化体现在多种形式,在核心课程中增加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国语的要求,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专业,开展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外语教学,在不同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增设国际方面的内容,等等。对于美国许多高等院校,通过开设双学位或联合学位课程来达到国际化教育的目的。根据双学位课程的安排,学生可在合作的高校上课,获得学位、文凭或证书。???? (三) 外语学习???? 国际交流需要语言的沟通,学习外语是增强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手段。外语学习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掌握外语人数的增加和运用外语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各国学者之间相互理解、交流信息、密切合作。开展国际研究和地区研究都需要外语,外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了解别国文化和精髓的主要途径。美国前国务卿赖斯曾指出,学习外语将“扩大年轻人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体现我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7]。2006年1月美国政府正式公布了“全国语言安全行动计划”(NSLI),确定拨付1.14亿美元专款加强美国民众对外语的掌握能力。它是一个长期学习项目,意在通过对关键地区、主要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直接体验,最终使掌握紧缺外语——包括阿拉伯语、汉语、印地语、波斯语、俄语及其他语种──的美国公民人数大幅度增加。???? (四) 师资管理????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把教师发展看做一个专业化、终身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关涉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互动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强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甚至国内外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间、师生间、学校间、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美国75%以上的大学与学院设置了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及组织机构,还建立了一些国家性与国际性的大学教师发展组织与联盟。美国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提升师资国际化程度,一是直接招聘和奖励具有国际理念、国际经验、全球才能的教师,另外一种就是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交流。例如,印第安纳大学的全球与国际化事务机构为教师的专业国际化成长提供充足的经费资助,鼓励教师开展远程网络课程学习和带薪的全日制学习;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资助教师参观南美一些大学,并就此建立了教师的国际合作关系和提供给教师在职海外学习的机会;东北州立大学与泰国博仁大学开展了教师交流学习计划,并联合举办了多项国际会议,强化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8]。美国高校教师的所有活动均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现学生发展为目的,所以教师国际化交流是为了把国际上最先进的本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达到本土国际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参考文献[1]?克林顿.关于美国国际教育政策的备忘录[EB/OL].[2012—04—19].http:/?/exchanges.state.gov/.[2]?奥巴马.美国与亚洲的高等教育[EB/OL].[2012—04—19].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3]?聂名华,黄云婷.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分析[J].学术论坛,2011(6):199—202.[4]?吴?刚,程耿金妍.美国国家政策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J].教育界,2012(1):75—77.[5]?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0门户开放报告[EB/OL].[2012—04—19].http:/?/www.doc88.com/.[6]?汪建华,刘为民,谭豫之.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教学管理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教学管理,2011(8):19—23.[7]?Green M 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U. S.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ent Perspective[M]. Washington, D C: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2006:6—7.[8]?Teacher Preparation for the Global Age[EB/OL].[2012—04—19].http:/?/www.longviewfdn.org/.

(责任编辑?赵文青)

作者:王亚卓 徐同文

国际本土化美国高等教育论文 篇3:

美日职业教育国际化之比较研究

摘要:当前,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趋势,美国、日本等国家不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上表现出色,在职业教育国际化上也毫不逊色,并具有一些共同点,而且呈现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法律化、广泛化、本土化趋势。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美国;日本;比较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趋势,普遍被各国作为迎接未来挑战的关键性战略目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也成为重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较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表现出娴熟和睿智,无论是在宏观策略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上,都比我国成熟得多。因此,有必要借鉴其职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经验,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美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概述

政策深化,呼吁国际教育 1946年颁布的《富布莱特法》规定,美国在海外的剩余资产(主要是二战结束后的战争物资)作为资助师生到国外学习、讲学和科研的基金,同时设立奖学金资助外国学生到美国留学。这就是著名的“富布莱特交流计划”,尤其是其中的富布莱特—黑斯海外地区与语言培训项目,意在促进美国的现代外语培训及地区研究。之后,美国又成立了“国际开发总部”(职教),并在1966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法》中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到实施措施方面,提出了“双七条”,形成教育国际化的“四大要素”,即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课程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交流、国际研究和外语培训。美国强调“全球意识”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美国2000教育目标法》明确提出:“采取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学生都能达到世界级的知识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观念”。20世纪90年代,美国推出了“2061”教育发展战略计划,国际化教育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美国政府支持开展国际教育、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愿望。

教学改革,添加国际化因素 1966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法》,为美国的课程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高校、职业院校都分别制定了各种章程,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立了课程国际化的重要地位,这使美国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既具有多样性,又具有国际化因素。不仅开设了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还开设了从国际视角阐述问题、体现国际观点的课程,如西方文化、第三世界研究、国际教育等课程。有一项调查显示,美国有75%的四年制院校在教育课程中增加了世界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有50%的二年制院校(职校)要求修习国际性课程;有50%以上的院校在过去5年中都增加聘用了有国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增设了国际课程,并大量添置了开展国际教学的资料,增购了图书馆的国际藏书,增加了教师到国外学习和旅行的机会。表1是根据部分调查内容编制的。

重视留学生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美国拥有庞大的、高质量的教育系统和名目繁多的奖学金项目,留学环境优良,所以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尤其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留学生,专科层次的学生相对少些。美国吸引留学生的措施是值得借鉴的,如拨出大量资金资助和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对外国留学生的政策具有连续性,几十年不变,外国和本国学生奖学金发放和学费收取有许多灵活政策;以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和绿卡政策吸引优秀外国学生留在美国为其服务,等等。此外,还积极地在世界各地独立或合作开办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设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参与某院校的项目开发与教学。这里既有政府主导的计划,也有民间自主的全国性计划,还有学校之间的交流计划。早些时候,美国就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开设了商业人才培训中心,而且还促成了教师、学者的访学、交流。

日本职业教育国际化概述

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中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日本的职业教育也不断趋向国际化,并有自己的特点。

制定政策,培养国际化的日本人 19世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一贯奉行“求知识于世界”的教育政策。二战后,提出一系列的咨询报告,如1956年(《关于推进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1965年(《所期望的人》)、1974年和1984年的咨询报告,均强调教育国际化的思想。其中,1974年的咨询报告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正式以文件的形式发表了“国际化时代的教育、学术、文化、体育等国际交流的基本方案”。之后的四次咨询报告,也都把教育适应国际化的发展之需要列为重要课题,为政府制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政策提供了依据。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以国际化观点进行教育改革作为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1995年的《教育白皮书》提出:“为增进国际理解,确保世界和平与国际社会的稳定,必须继续有计划地推进教育、文化、体育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信赖关系,并且进一步对外开放。”旨在通过国际化、多样化的发展,谋求自身发展的合理性,完善自身的教育体制,将日本人培养为更具有现代意识的“国际人”。

课程改革,重视外语教学 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并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日本各个职业学校纷纷根据本专业特点设置了许多与国际事务相关的课程,以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如开设了“国际经济科”、“英语实务”等。此外,还非常重视外语教学,增加学时学分,包括英语、汉语、朝鲜语、俄语等语言,并且采用去目标语言国实际修学的方式加强学习。

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未来国际化的理想模式是:“让优秀的外国人满怀喜悦地来日学习,活跃于以学问和艺术为代表的日本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回国后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发挥作用,也就是日本将成为外国人的才能得以开花结果的国家”。日本主要通过与英、美、加等国及其职业院校结成友好交流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等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组织学生出国留学、教师出国访学、培训,以及招聘国外教师、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

比较分析

(一)共同点

政府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视是重要保证 美、日两国政府均通过立法或制定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指明思路,确定目标,并具体指导各职业院校。

职业教育教学国际化改革是主要途径 职业院校是实践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执行者,所以,需要把国际化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添加国际化的内容和要素、设立国际化的专业、重视外语的学习等等。这些内容,美日两国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必要内容 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越来越广泛,不仅有派遣本国学生出国留学、教师专家学者出国访学,还有吸引外国学生来本国留学、教师专家学者来本国进修、教学与科研。不仅进行人员交流,还重视国际项目的参与与合作,重视国际学校、培训机构的设立与合办。

(二)发展趋势

法律化 给予法律政策保证,能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當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其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就对“教育服务”条款进行了明确规定,所谓教育服务包括提供远程教育、提倡海外办学、鼓励出国留学及开展专业人才国际交流等四项主要内容。美日两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是通过一些法律、政策得到体现的,并且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推出,也是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形势的发展而逐步深入的,这是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但是,关于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具体阐述却不多见,也并没有将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问题列入职业教育相关文件之中。这在当前经济、知识全球化形势下,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其实是会产生消极影响的,所以,使职业教育国际化逐步走向法律化应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

广泛化 国际化内容越来越广泛,从最初的人员交换,科技、文化、知识的引入与学习到国际项目的参与合作,到国际学校、培训机构的设立与合办;国际化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广泛,从各个国家的单独参与,到以集团形式整体参与,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如欧盟等,从各国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到具体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的实践执行,再到更加具体的个人参与,广泛化的趋势不容阻挡。

本土化 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二者本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存在。国际化是以本土化为基础的,没有本土化的职业教育,就无法上升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又是本土化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会向更广阔的范围和区域发展,即要求由本土化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的本土化就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地域化。二者的共通及螺旋上升,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即在国际化进程中不能忽视本土化的适应、丰富、发展和应用,进而在国际化了的本土化基础上再进行交流,形成新的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赵丽.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5).

[2]李介昌.美国职教与其特色[J].华东科技,1999,(5).

[3]成文章,唐滢,田静.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0.

[4]李文英.日本职业教育的国际化[J].人才开发,1999,(2).

[5]成文章,唐滢,田静.云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2.

作者简介:

段玮玮(1986—),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级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段玮玮

上一篇:留守儿童亲情化产品设计论文下一篇:机械工程教育模式与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