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4-05-06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精选9篇)

篇1: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内容丰富性、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其爱国主义教育经验对于我国改进这方面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许彩萍 XU Cai-ping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青海,西宁,810016刊 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L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8(4)分类号:G40-059.3关键词:爱国主义 教育 美国

篇2: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特点

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在实践中更迭、创新、进步,不断地发展完善。以下将介绍当今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

(一)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即要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担负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率大为提高。同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福利与津贴管理业务、档案保存、工作安置与咨询以及信息系统等也外包给专营业主或专业咨询公司。很多美国公司还将招聘工作交给专营业主,让他们帮助公司对众多的应聘人员进行前几轮的筛选,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公司手中。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享受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度化、规范化是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对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工极为细腻是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美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具有两个特点:

1.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给予人才十分优厚的经济条件,如:给人才以公司股票、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提供401K保险(相当于中国的补充养老保

险)和比较昂贵的牙齿保险等,对外国人才还可帮助办理移民手续。相反对没有技术、管理专长的人员,如工勤人员、普通雇员,仅提供十分有限的收入,甚至只提供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而且一般没有机会得到公司的股票,很少有机会得到公司的特殊的医疗保险。

2.收入显性化、福利社会化。美国公司提供给雇员的收入主要是薪金(工资)及各种保险,薪金和保险均直接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而住房、医疗等福利则完全是雇员个人与社会房产公司和医疗机构之间的事,与公司无关。这种灵活的分配制度有效地调动了雇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美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美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美国的培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新员工培训(new employee orientation),主要由富有经验的辅导教师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和规章制度进行言传身教。

2.基本业务培训(on-the-job training)主要培训员工所在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等。

3.继续教育工程(continue education),主要帮助优秀雇员再修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的学习,并由公司支付全部或部分费用。

4.职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主要帮助优秀雇员选择更好的职业。

5.特殊培训(special training),主要对一些特殊岗位上的雇员进行特别的培训。

六、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素质非常高

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乌里奇教授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角色模型,他明确地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所扮演的角色划分为战略经营伙伴、行政管理专家、员工激励者以及变革推动者这四大角色。同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要想在未来有效地承担起这些角色,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他们就必须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些新的能力:经营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变革管理能力及综合能力。这些观念被美国企业广泛接受。

可见,美国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要求是很高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教育水平、从业经验,还要经过人力资源证书考试(分为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和人力资源高级专业人员两级)。“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是美国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专门管理机构,它负责向会员提供教育和信息服务、研讨会,向政府和媒体表达心声、在线服务和出版物,把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训练成其组织的领导和决策者。“人力资源证书机构”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于人力资源专业的组织,该机构负责制定人力资源标准,负责颁发新证和换证,监督证书考试操作机构——评价系统有限公司的运作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管理与认证机构在美国是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这对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模式

1.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

一方面,美国政府除反四大歧视行为之外,基本上不加限制,任意就业政策依然唱主角。这种松动的政策为美国员工在国内市场上高度流动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极为激烈,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自由的选择。通过这种双向的选择流动,实现了全社会范围村的个人/岗位最优化配置。

2.以详细职务分工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

美国企业在管理上的最大特点是职务分工极为细腻。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都有了科学的依据。而公司专业化的管理则对各行各业的专业经理人员的评估起到很强的监控作

用。这也是美国主要商业和投资银行在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避免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培训

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主要方式有:公司内部短期培训,企业送培,在职学习,公司还会不遗余力地送有潜力的经理攻读高级经理商学班等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企业还较为重视高层经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并且大公司每年花费在这种培训上的费用比例相当高。

4.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篇3: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培育美国精神

在许多中国人看来美国似乎是没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闻电视上常能看见美国人嘲讽政治和总统,游行示威、罢工,看似没有一天是和谐的。其实这种种的“不爱国”行为恰好是美国人民参与民主政治、渴望塑造一个更好的国家的爱国表现,这与他们心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不矛盾。在美国人人都要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即使实在更衣室里更衣,突然响起美国的国歌,学生们也会主动站起来大声跟着唱,这就是美国精神,发自内心的骄傲是美国人对这个国家的认同。美国精神的培育是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所谓培育美国精神就是培育美国国民的民族自豪感,让每一个美国国民都从心底里认同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做一个美国人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二)培育合格公民

美国非常重视对国民权力与义务的教育,公民教育内容认为人应当享有广泛的权力与自由,积极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重视实用主义,教育国民追求个价值的实现,提倡自我选择并自我负责,美国人在学生时期就被鼓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并同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种自主选择不是没有统一的纪律的,学生犯错了要受到惩罚以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公民教育有利于政府职能的更好发挥也有利于培养出美国合格的“好公民”。

二、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大众传媒的渗透

美国大多知名电影、书籍都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小学教科书加页中印者一个被纳粹处决的美国间谍的最后一句话:“很遗憾,我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把他献给了我的祖国。”《拯救大兵瑞恩》《逃离德黑兰》《美国狙击手》等闻名全球的电影无不在向世界宣扬着美国精神,书籍、娱乐节目等各种形式的媒介成为美国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方式。说教使人反感,强制性的规定不近人情,大众传媒应运而生,生动活泼的方式更易于所有年龄段的人接受。

(二)节日庆典的宣扬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无孔不入,利用节日庆典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也是非常好的方式。美国的主要庆典有:独立纪念日、退伍军人节、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美国非常重视历史的教育意义,歌颂英雄人物,缅怀先烈,到处挂满国旗,这不仅仅是为了庆祝节日更是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时机。在美国节日时期人人都背诵的一段誓词是:“我宣誓忠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和国旗所代表的共和国……”[1]

(三)宗教信仰的凝聚

美国是典型的宗教大国,“上帝保佑美国”是美国人最爱说的一句口号,在美国人的思维中宗教是超越种族、党派的存,宗教的无差别性使它成为连接美国人团结一致的纽带。借此契机,美国政府也相当重视宗教的凝聚作用和教育意义,宗教成为美国资产阶级进行统治的重要的舆论工具与国人爱国主义情怀的激发手段。

三、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我国也是非常重视对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投入的成本和精力也是相当可观,但国民对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并不理想。中国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对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的,总结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美国爱国主义教育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方法。

(一)培育中国精神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精神一脉相承。古有文天祥“人生自我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近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已,其因祸福避趋之”,中国精神自古就有,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浓缩的精华与信仰,爱国主义更是整个国家精神的核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文化活动,开放纪念馆、文化中心,英雄人物纪念日等活动以取代传统说教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让爱国主义情感潜移默化的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二)加强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所谓自我教育是将人民由教育的客体转变为教育的主体,成为教育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旦形成将极大提高教育质量。引导国民主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世界上各种不同声音和舆论的时候能坚定自己的立场、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注重传统文化的作用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没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但依然能利用有限度文化资源教育美国人热爱祖国的文化。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若的不到传承便是暴敛天物,海德格尔说过:“一切本质的和伟大的东西都只有从人有个家并且在一个传统中生了根中产生出来。”[3]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回归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人们展示中国几千年来所取得的文明成果是值得骄傲的,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是值得继承的,使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影响,使教育凭借传统的力量扎根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于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的是人民对于国家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无论在和平年代亦或战乱年代人民对国家的忠诚、热爱与奉献精神。美国作为一个历史并不悠久的国家之所以能发展成今天的世界强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美国一直非常重视对国民爱国主义的教育,尤其是“9·11”事件的承重打击之后更加激发了美国人民空前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名族自尊心。本文将重点讨论美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及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美国,爱国主义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陈洪涛.中美爱国主义教育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8):49.

[2]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出版社,1984:100.

篇4: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教育国际化;门户开放报告;国际学生

一、美国国际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规模稳步增长

1990/1991-2010/2011学年间,除个别年份外(2003/2004、2004/2005、2005/2006学年),美国国际学生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由41万增加到72万,其中2007/2008、2008/2009学年的增幅最大,达到7%以上(见图1)。①

国际学生在校生人数占美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1990/1991学年的2.9%增长到2010/2011的3.5%,且一直维持在3%~3.5%之间。

就新生入学规模来看,2006/2007-2008/2009学年间,其增幅一直保持在10%以上。随后增长幅度骤减,2009/2010学年仅比2008/2009学年增长1.3%。到2010/2011学年,留学生新生规模达到214490人,比2009/2010学年增加5.7%。

(二)生源地多样化

2000/2001-2010/2011学年,美国国际留学生来自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中东、北美洲、大洋洲等大洲和地区,其中亚洲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地,亚洲留学生人数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2010/2011学年,该比例达到了64%,比2009/2010学年度增长了6%。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增长了近3万人,增幅为23.5%,越南赴美留学生人数增长了近1800人,增幅为13.5%。

就具体生源国来说,2009-2010学年中国大陆首次超越印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2010-2011学年中国仍然保持着这个位置,人数达15.8万人,占美国留学生规模的1/5以上。印度以10.4万名学生的数量位列第二,韩国紧随其后,约占美国留学生规模的1/10。2009/2010和2010/2011学年,前五大生源国的留学生人数占美国国际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美国国际学生的生源国构成多样,但集中度较高。

(三)学历生是主体

就国际学生的类别来看,学历生是主体(见图2)。2000/2001-2010/2011学年期间,攻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留学生人数占国际学生总数的比例都在40%以上,非学历生的比例一直未超过10%。2010/2011学年,本科生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韩国、印度、加拿大和越南,其总人数占美国国际学生中本科生人数的45.7%;研究生集中在中国大陆、印度、韩国、中国台湾和加拿大,占美国国际学生中研究生人数的63.3%;非学历生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韩国、沙特阿拉伯、日本和德国,占美国国际学生中非学历生人数的51.9%。

在学历生中,研究生人数自2001/2002学年起便开始超过本科生人数,此后两者差距经过不断地拉大和缩短,至2010/2011学年几乎持平,研究生人数为296574人,本科生人数达到291439人。

在研究生中,2005/2006-2010/2011学年期间,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占绝对性主体地位,其中硕士生占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且呈缓慢增长趋势,博士生所占比例约为40%。美国国际学生中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仅为3%左右。

(四)商业和管理专业最受青睐

1999/2000-2010/2011学年期间,学习商业和管理专业的留学生人数始终位列第一,约占留学生总数的1/5。其次是工程专业,其学习人数占留学生总数的比例在15%~18%之间。近年来,学习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自然和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专业的国际学生人数都分别占9%左右,但选择自然和生命科学专业的留学生数有略微上升的趋势。

(五)自费生占多数

在国际学生的经费来源上,1999/2000-2010/2011学年期间,60%以上的国际学生学费都来自个人和家庭收入。由此可见,在美国国际留学生中自费生占多数。2007/2008学年,82.5%的本科生、46%的研究生、77%的非学历生由个人及其家庭支付学费[1]。美国高校为国际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奖学金体系,此外,美国政府部门、美国私立机构、外国私立机构、国际组织等都在美国高校设有国际学生奖学金。

二、美国赴国外留学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规模逐年增长

1998/1999-2009/2010学年期间,美国出国留学学生的规模几乎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由129770人增加到270604人,12年增长了约110%(见图3)。

(二)欧洲是美国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

欧洲是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地,2000/2001-2009/2010学年期间,留学欧洲的学生人数占出国留学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一半以上,但自2007/2008学年开始缓慢下降。其次,去亚洲和非洲国家留学的人数及其比例近十年来逐渐增加,去亚洲留学的比例由2000/2001学年的6%增加到2009/2010学年的12%,去非洲留学的比例由2000/2001学年的2.9%增加到2009/2010学年的5.5%。去拉丁美洲、中东、北美洲和大洋洲国家留学的人数及其比例近十年内变化不大。

就具体留学国家而言,去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德国、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中国大陆留学的美国学生人数位列前十名,总计占美国出国留学人数的60%左右,但近年来该比例略有下降。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近十年来一直占据前四位,中国大陆近年来则呈现上升趋势,由2003/2004学年的第九位上升至2006/2007学年的第五位,此后一直维持在第五位的水平(见图4)。

(三)短期和中长期学习是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类型

在2000/2001-2009/2010学年期间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中,短期(暑期学习或学习时间不超过8周)和中长期(出国学习1~2个季度或1个学期)学生是主体,其中短期学生占一半以上,中长期学生占40%左右。出国学习1学年或1年的长期学生所占比例低于10%,且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由7.9%减少到3.9%(见图5)。

(四)留学专业以社会和人文类专业为主

2000/2001-2009/2010学年期间,社会科学一直是美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偏爱专业,其人数占出国留学学生总数的1/5以上。其次是商业和管理专业,约占20%左右。选择人文科学专业的人数位列第三,约占出国留学生总数的1/8。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国际学生还是赴国外留学的美国学生,都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和集中度较高的特点;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大陆和印度)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地;学历生占主体,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的差距逐渐减小;商业和管理、工程专业最受留学生偏爱。在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中,欧洲是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学习时间以短期和中长期为主;留学专业主要集中于社会科学、商业和管理等社会和人文类专业。

三、对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启示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

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加快发展的趋势。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目标、规模及任务。2011年,浙江、北京等地先后制定了留学行动计划,规划了本省(市)202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在规模方面,2011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达到29万,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0.4%。其中亚洲留学生占总人数的64.2%。就具体国家而言,韩国学生最多,共62442人,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21.3%;随后是日本学生,占6.1%。美国学生位列第二,占8.0%。在学生类别方面,非学历生为主体,占59.4%;学历生中,专科生和本科生占74.4%。

(二)对加快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思考

来华留学生规模近年呈现加快增长的趋势,但学习层次相对较低,学历生规模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生源国还可进一步开拓。在专业上,来华留学生主要学习文科(含汉语)和医学,我国的特色和优势学科还未发挥出强大的吸引力。为有序实现2020年来华留学生规模规划目标,我国高校作为实施主体,应抓住机遇,改革创新,积极作为。

1.紧抓落实,确保各级留学行动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国际学生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高校应充分把握好这一发展趋势,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2012年,北京各高校均制定了本校的留学行动计划,确定了2020年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规划目标和执行手段。各高校应在行动计划的指引下,同心协力,改革创新,加快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又好又快地实现规划目标,从而为《留学中国计划》目标的早日实现做出贡献。

2.分析和研究国际学生的特点,积极开拓生源国市场。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出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主要选择社会和人文科学类专业。鉴于此,我国各高校,尤其是具有社会和人文科学类学科优势的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和专业特色,开发符合美国留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和项目,吸引其来校学习。同时,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特色,对欧洲、非洲、中东、亚洲等地的留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招生和教育培训项目设计工作,充分挖掘潜在的留学生市场。

3.通过设置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和奖学金等手段扩大学历生规模。

符合留学生需求和学习特点的专业及其课程体系是影响留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因素。我国各高校应在借鉴国外和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计能够彰显中国特色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来校留学。另外,奖学金对留学生,尤其是学历生,具有重要的吸引力。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奖学金和政府奖学金,通过为学历生设立全额和半额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的外国留学生来校攻读学位,最终实现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优化结构的目标。

注释:

①文中有关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数据,除标明出处的,其他数据信息均来自《门户开放报告》,详情见http://www.iie.org/Research-and-Publications/Open-Doors/Data.

②本数据中未包括处于选择性实习训练期(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的持有F-1签证的留学生。F-1签证是美国使领馆发放给想要在美国某学术机构全日制学习的外籍学生的非移民签证。

参考文献:

[1]Patricia Chow & Rachel Marcu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Open Doors Survey [EB/OL].http://www.bc.edu/content/bc/research/cihe/ihe/issues/2009.html,2012-03-02.

篇5:美国终身教授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终身教授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终身教授制是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保障学术自由、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一制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确保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的连贯性;证明个人的学术价值等.本文试图揭示终身教授制的价值及弊端,以期对中国高校教师任用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作 者:师嘉林 SHI Jia-lin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广东,中山,528403 刊 名: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G512 关键词:终身教授   评审制度   职称   中美比较  

篇6: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农业灾害保险的革新及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农业灾害保险问题在美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自然灾害事件造成的巨额损失,使保险业面临着严重的资本压力.目前美国保险机构和再保险公司的.总资本和剩余资本大约在3000亿美元和1000亿美元左右,而据推测每一个灾害事件的最大预期损失很容易超过500亿美元.相比之下,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已经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有效应对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农业灾害风险.

作 者:冯冠胜 黄祖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刊 名:技术经济 英文刊名:TECHNICAL ECONOMY 年,卷(期):2003 “”(11)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简要介绍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以和谐管理理论框架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建议。

[关键词] 美国 人力资源管理 模式 和谐管理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但比较典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主要是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与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相适应,美国的人才市场也非常发达和完备,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人力资源配置、运作等方面都体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完全可以通过人才市场得到满足。同时美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体现出高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征,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个人分工、权利以及发生问题的处理等都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在美国,人才服务必须严格按照联邦和各州的法律运作。美国涉及人才流动和职业介绍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如 《宪法》、《劳工法》、《雇员工作法》、《安全法》、《反种族歧视法》、《失业保护法》、《税法》等等。凡从事职业介绍及人才流动,都必须依法进行。美国企业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美国企业视人才为公司发展的第一决定力量,因此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一般只要员工在工作中有成绩、对公司有所贡献,美国企业都会鼓励和帮助雇员进行各个层次的培训和教育。

虽然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很多的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能力主义、强调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会强化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影响员工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使企业内部很难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采用短期雇佣制,容易使员工产生短期行为。员工流动性大,企业职工队伍稳定性相对较差,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较低,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刚性,忽视人力资源的柔性管理等。

二、建设和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主要对策建议——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思考

由国外典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必须依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社会文化背景来进行,这与和谐管理理论的管理思路是十分吻合的。根据和谐管理理论的框架,建设和谐人力资源模式主要应当从制度和文化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快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建设,增强人力资源的归属感与自我发展的信念。

1.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

和谐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理论基础是任何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根据前面所叙述的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框架可以看出和谐管理理论实际上是注重创造组织内外的和谐环境,以取得最佳管理效益的理论。

和谐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基于问题导向的“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双规则互动耦合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管理哲学中“建构”与“演化”两类倾向的实现机理。并从人们对复杂管理问题的求解方法和管理哲学的“建构”与“演化”两个角度分析了双规则机制的可行性,因而提出了和谐主题、和则、谐则等核心概念。和谐管理采用了“问题导向”的分析思路,引入了“和谐主题”概念,其定义是:“组织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和情境下,为实现组织长期目标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或要完成的核心任务。”和谐管理理论将“优化设计”对应于

“谐”,而将“人的能动作用”对应于“和”。其中“谐则”定义为有关“优化设计”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和则”定义为有关“人的能动作用”的机理、规律或者主张。“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对应的工具和方法分别称为“谐则工具库”与“和则工具库”。和谐耦合定义为和则、谐则围绕和谐主题在不同层次间的关联互动,和谐耦合是在和谐主题下对和则、谐则关系的调解。

和谐理论的理论框架如果作用于人力资源,就是要做到 “以法治人”与“以德治人”相结合,建立法律法规、市场机制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建设和谐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路径分析

(1)更新理念,正确对待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应当将人力资源上升到战略高度,将人力资源的管理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真正将人力资源作为资源来使用。树立人才主权理念,实施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一种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对现代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模式的一大超越。文化管理是指从影响人内心状态出发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潜能,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采用自主管理模式,对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是一种高激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特点。人才主权理念就是人才不是被动地适应工作或岗位的需求,应当使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同时,要树立“人人是人才”的观念。人力资源有着区别于自然资源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不可能建立完全量化的指标去衡量人力资源的效益。所以在制度与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作为政府部门和管理者,不能简单地将人力资源分为无用、有用、适用,而是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将每一个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2)创造和谐文化环境,实现人力资源与环境的和谐

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不仅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还包括环境因素,或者说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考虑具体环境和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制度环境与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相比,文化环境是一种软环境,建立起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受历史因素的制约。文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关键环节。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应该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着力解决好传统文化因素制约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障碍,建设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文化环境建设的取向是,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导向,采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方式,倡导和培养全体人民规则意识、诚信意识、开放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求发展、与时俱进的社会风气,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培养和作用发挥的新文化。

(3)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相结合,使不同层次人力资源和谐共容

我国人口众多,从人力资源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基本特点是总量相对充裕,但质量不高,利用效率低下。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人力发展战略从总体上显然应当遵循一种以有效利用为重点、坚持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并举的发展思路,无论偏重于哪一方面都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

所谓有效利用是指通过深化人事制度等人力资源体制改革,制定相关政策,促使现有的人力资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改变目前人力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所谓合理开发是指要通过教育、合理流动、科学配置等途径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二者并举则是指从近期看,要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长期看,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经济发展的动态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消除城乡人力资源利用鸿沟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要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目前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二是要提高农村人口质量。在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方面,主要是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重要的是提高人口质量。首先,要加强农村医疗保健与教育的投资,为提高农村人口质量打好基础。其次,要改革和完善农村的教育体制,建立大农村教育体系。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农村大教育体系,将普通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使其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5)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主要有以政府主导为主和以市场配置为主两种。短时期内,政府主导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的。但仅靠政府主导来推动人力资源的配置、流动、管理,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源与用人单位间自主双向选择的需要,同时会出现不遵循市场规律办事,甚至出现在人才使用上的主观主义倾向。同时,仅以政府推动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的。从国外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看,必须让市场机制在调节人力资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强调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政府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应当履行的重要职能。因为仅仅依靠市场来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也是不能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的目的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和谐发展。

(6)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促使人力资源和谐进步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公平的人力资源发展环境,是人力资源全面进步的重要前提。就人力资源发展的具体内容而言,今后的人力资本投资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稳步增加投资规模,二是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就是要加大在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为此,必须增加地方财政的投资比重。但政府投资是有限的,在医疗保健、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仅靠政府投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在增加政府投资的同时,要努力寻求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来源。这种投资来源的多元化将有助于我们克服目前资金短缺的矛盾,保证适度的总量规模。

在保证一定的总量规模的前提下,必须优化投资结构,使有限的资金产生较高的效益。例如在医疗保健投资上,要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目前正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应更多地关注低收入阶层与弱势群体,以保证人力资源的基本质量。再如在教育投资中,必须改变目前教育发展的城乡间、地区间的不均衡现象,加大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投资的力度,在高等教育投资中,应加大市场急需专业的建设。在职业培训上,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等。

(7)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形成和谐人力资源发展氛围

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必须在一定的体制下才能实现,目前的一些人事、劳动制度还有不适应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地方,因此加快体制改革是刻不容缓的。根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必须加快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等关系到人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体制改革。在体制改革的同时,应当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建设。制度是约束人力资源各种行为的规范。完善人力资源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人才立法、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等。比如: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实现技术资格认证的统一管理;规范吸引人才的制度,在大力吸引急需人才的同时,要严把质量关,建立人才测评制度等。只有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建成和谐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真正持续地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和谐人力开发与管理的目标应当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节行为,一方面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当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的文化环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培养一支能够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振兴的人力资源大军。

参考文献:

[1]席酉民 尚玉钒著:《和谐管理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席酉民等:《和谐管理理论的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工作》,[J].管理学报,2005年B第2期

[3]席酉民 韩 巍 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的概念、原则及框架》,[J].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第8期

[4]梁 挺:《人力资源和谐管理问题刍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周建波:《运用和谐管理理论激活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J].学术交流,2005年第8期

[6]张孝远 陈凯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和谐运行的动态模型》,[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7]高日光 王碧英:《人力资源“和谐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2期

篇8: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了, 随之而来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发现网络在教育中应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很多国家在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基础教育网络化的投资, 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管理和保护。通过调查研究世界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美国的网络教育应用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他们采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服务于各类学校, 积极购置大量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同时美国在中小学生网络教育方面起步早、发展快, 还拥有一批资源丰富、管理良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

1996年, 克林顿政府的“教育技术行动”拉开了美国教育网络化的序幕。这项宏伟的计划使全体美国国民可以体验全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同样, 美国的中小学生也获益匪浅。为推进网络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美国投入了大量资金, 1997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提出, 将要投入510亿美元的巨额预算用于实施一项称之为“美国教育行动”的宏伟计划, 以实现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能上网, 使美国人都能进行网络学习的目标;美国政府1997年决定, 在5年内拨款20亿美元作为公立学校建立网络教育系统的额外资助, 学校所需的硬件设施则由国家全部包下来;1998年底,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决定, 每年陆续拨款帮助最贫困的学校早日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据有关调查显示, 美国在校每个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学校入网率由1994年的35%上升到1996年的65%, 到目前为止更高达90%以上。据统计, 在美国已有420多所大学建立了网上虚拟学校, 开设了200多个专业,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的速度增长, 60%以上的企业通过网络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半数以上的家庭拥有计算机。

二、美国中小学教育网站的特点

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凭借其交互性、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为中小学生在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供了方便, 使全员参与信息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基于Web的中小学教育网站教育在美国大规模的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其在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许多中小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网站。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网站建设拥有良好的政策支持

第一, 国家的鼓励支持。自从1996年克林顿政府的“教育技术行动”提出开始, 美国政府非常关注网络教育的应用建设, 到了2001年布什政府更出台了“no chirld left”的政府行动, 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政府对网络教育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美国联邦政府用20亿美元推动所有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为了实现克林顿政府宣布的计划, 美国每年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达100亿~200亿美元。政府支持的教育行动可以对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广作用。新事物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人的自身兴趣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遇到许多挫折, 只依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支持新事物的发展。此时, 政府的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只要政府的政策出台会积极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 当然会引起教育领导、在职教师、学生家长的高度关注。从长远来看教育可以作为一项投资, 很多的商家和教育行业的投资公司都想涉足这一行业, 可是教育投资很难看到收益, 所以他们止步不前, 政府部门积极支持投资, 使之有个良好的开端, 网络教育行业才有长足的发展。

第二, 教育部门和网络公司等积极配合协作。需要建立灵活的协作运营机制, 很多的中小学教育网站都是教育者和公司协作开发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建设其实质就是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同时资源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只是注重政府的投资和技术上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运用发达开放的市场经济, 通过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政府的积极引导, 使整个中小学网络资源库建设可以产业化、市场化, 同时又注重了学校和公司之间的合作,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研优势、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政府积极的教育政策优势, 共同推动中小学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

第三, 家长和学校联手协作。美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建设任务不仅仅是学校或者教育部门单方面的任务, 它主要是借助网络技术将学校、家长和教育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共同提升中小学生网络教育质量。

2.网站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

第一, 中小学教育网站内容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标准要求一致。美国教育信息素质标准给出了5个评价指标, 重点涉及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 美国在线网络教育正是这三方面的综合。不仅如此, 美国中小学教育网站还将教育内容专业化、层次化, 即根据专业、年级的不同提供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美国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第二, 注重网站功能的丰富性。 (1) 注重互动性。美国中小学教育网站通过在线测验、反馈以及BBS、E-mail、Blog等网络工具, 方便学生与教师的沟通, 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 (2) 网站的人性化设计。网站界面简洁, 并提供网站地图、站内检索、在线术语表、在线帮助、快速链接等为学员学习提供方便。 (3) 提供多种类型资料下载。美国中小学信息教育网站提供Word、PDF、视频、音频等多种类型资料下载, 而国内仅仅提供Word文件和PPT课件的下载。

三、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的启示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教育的突起, 世界各国都在精心谋划和积极实施相关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我国的网络教育建设同样作为这股世界潮流的一支主力军。网络教育的兴起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角色和功能, 以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的经验为参照深入比较与探讨我国中小学网站建设特点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教育部门和网络公司共建中小学教育网站

在国家信息化过程中, 美国教育部门和网络公司组织在策划、政策导向、示范推广、宣传培训、研究开发、资金调控等诸多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网络公司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美国为先导的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使美国的学校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及配套教育网站、资源环境, 而且首创了远程交互式网络教学系统。在中小学网站建设方面同样如此, 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使其有显著的发展。而我国的情况则不同, 我国是在计算机普及大大落后于国际水平、全民的信息意识落后的情况下迎来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看到了数字化生存的那线曙光, 网络在绝大部分的中国人眼里还只是一个点缀, 网络教育的全民展开还是一个美丽的梦, 更谈不上很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的建设。虽然近年来, 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 但是对于中小学的网站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 教育部门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 导致中小学教育网站发展缓慢。

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中我们应该学会, 教育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基础教育的网站建设, 因为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接班人, 只有他们拥有很好的知识水平, 祖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才能更好抓住发展的机遇, 勇于面对各种世界级的挑战。

2. 网络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中小学教育网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作为拥有更多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的人格主体, 使教育网站的主体性更加地明确。如今美国中小学生的玩具不再是传统的芭芘娃娃, 而是网络, 他们已经把网络、多媒体看成与生俱来的一道风景。在中小学教育网站的影响下, 中小学生飞快地成长, 更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和自我, 认识到社会环境对自己的生存影响, 中小学生也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自己学习和成长的责任, 这种较强的独立性能较好地促进其创造力、平等意识、主动参与创造精神的培养。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特点中我们得到了一点启示———网络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中也要以学生为主体, 这是当前教育的需要,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 中小学网站建设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小学生着想, 把满足中小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作为教育网站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教育的目的不能背离他们需求。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 不断引导他们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需求, 同时在网站的资源建设中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 并添加相应的内容。要更多地看到网络对学生的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网络教育对中小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都有深远的积极的影响。其一, 在知识的获取方面, 网络知识的海量性、多媒体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容的丰富性, 形式的生动性、趣味性等都是以往传统媒介无法超越的, 网络教育优势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其二, 在形成良好观念和行为的层面, 由于网络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对现实的模拟性以及平等性, 它对他们的作用也是其它媒体无法比拟的。其三, 在对学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层面, 网络更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网络使校园不再是封闭的教育场所, 学生利用网络接受教育的空间有了无限扩大的可能性。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 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真正体现青少年学习的自主性, 利用网络学习将更加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这将大大有利于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美国的中小学网站建设有很多可取之处, 对于我国中小学网站建设可以起到借鉴作用。笔者认为, 我们最应该借鉴的是其中小学教育网站内容的建设。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网站内容涉及非常广泛, 教育网络内容十分丰富, 而且网站教育内容组织形式多样, 有以课程方式组织的、有以专题方式组织的, 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网络学习。不过,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的深入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我国中小学教育网站建设会取得骄人的佳绩。

参考文献

[1]刘永贵, 南宏师.从青少年教育网站看美国青少年网络教育[J].信息技术教育, 2006, (4) :13-15.

[2]张舒予, 王.中外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N].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04:163-166.

[3]罗清萍, 吕尚彬.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J].湖北社会科学, 2004:152-154.

[4]郭连兵.美国网络教育的发展[J].国外职业教育, 2003, (4) .

篇9: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 美国;基础教育考试;NCLB

[中图分类号] G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04-0042-04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在基础教育考试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据全美公平和开放测验中心的统计,平均每个学生每年仅标准化考试就要参加3次。除此之外,还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课堂测验、阶段性考试及国际性测验等。考试成绩对美国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能否进入理想班级和大学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绩效制的推广,成绩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有时甚至可以关系到学校的兴亡。联邦《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CLB)就要求各州制订具体的统考计划,以测出每所学校的年度进步指标(AYP),如果一所学校连续几年达不到规定的年度进步指标(如2%),该校就会被制裁或取消联邦资助,严重的甚至会被关闭。由此看来,美国对基础教育考试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一、美国基础教育考试的特点

美国的基础教育考试经历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发展过程。从注重培养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善于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学会学习”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出发,形成了“为教而考”,强调能力,精心编制,命题生活化及全面的成绩评定与解读的美国基础教育考试制度。

1.考试为教育目标服务

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家、思想家赫胥黎就已指出考试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及以考试为中心带来的恶果:“考试就像火焰那样,它是一个好的仆从,但是一个坏的主人。而且我看来假如它成为我们的主人是很危险的。”这说明,考试应当为教育目标服务,而不是教育为考试服务。

美国的基础教育正确地处理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教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强调为教而考。因此,为教学服务的考试就不仅局限于简单记忆知识的检查,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对创造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检测。美国的《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1999年)中更明确规定,“测验用来监测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决定其升级或毕业,阐明内容范畴的框架应恰当限制在学生有机会接受的知识范围内……并要提供凭证说明在所教知识点范围内,测验在取样代表性方面的程度,及其反映目标内容领域的程度”;“当测验结果对有关学生升级或毕业的决定意义重大时,需要有凭证表明测验内容仅仅包含那些学生确实已经有机会学到具体的或概括性的知识或技能”。美国的考试服务于教育目标,不仅避免了为考而教、为考而学,考试内容限制、决定教学内容等等弊端,也避免了以考试为指挥棒给学生、教师和学校所带来的压力。

2.考试注重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的生活化、情景化

美国的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较强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校是帮助学生掌握本领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的地方,这种本领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了解周围世界,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创新、竞争、适应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美国教师中达成的一种共识是:“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寻找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住的多得多的知识,另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的考试也必然要体现这一主旨。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问题的编制等不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偏重于对知识的理解,是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批判性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的测量。因此,在试题内容的选择和编制上多采用开放式情景命题,这样的考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题目当时情况的了解,又能让学生结合当时的各种社会条件和自己的喜好来分析推测各种结果的可能性,从而给学生极大的空间来分析、解决问题。

此外,为了强调对学生能力的检查,美国的基础教育考试还与生活密切相关,即考试题目的编制及命题要生活化、情景化。考试中考题常常以生活中的某种情景为前提,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等。考题的生活化和情景化可以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富有特色的成绩评定、报告与解读

考试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考试的作用在于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改进教学,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去配合学校或教师促进学生发展,也为决策部门做出促进学生、学校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考试对学生、老师、家长以及决策部门都很重要。要使考试发挥质量判断依据功能,必须对考试内容、评分标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精确度以及如何解读分数的内涵而作出判断等做出清晰的理解。

(1)美国考试评定的连续性、全面性

美国基础教育的考试成绩不是由一次考试决定的,而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学生进行全面、连续考核的基础上做出综合评定。比如,学生期末成绩通常包括三部分:一是平时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占期末成绩的50%;二是学生根据兴趣自选题目并完成的项目,教师根据项目选题的新颖、构思的精巧、操作的巧妙及最终的整体效果等评分,占期末成绩的25%;三是考试成绩,包括平时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占期末成绩的25%。成绩的评定范围不仅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涉及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这种全面、连续的成绩评定方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又让学生保持一贯认真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与心理测试标准》(1999年版)中也规定:“在教育情境中,不能仅仅凭一个单独的测验分数去做出那些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决定或定性。只要是有助于提高决策效度的信息,都应该予以考虑。”

(2)详细、全面的成绩报告

美国中小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不仅有考试的总成绩,还分门别类地写出各科单项技能如词汇量、阅读水平和创造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所达到的程度。有时甚至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倾向等做出分析、判断。通过全面的纵向成绩比较和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可以明确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哪些方面有进步,还存在哪些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具体内容主要有:一是学科分数,有百分制、等级制等;二是学生已获得的技能、技巧和能力,如资料的收集、分析,利用技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整理数据的能力等;三是评语,对学生学习态度、品德、表现、行为和努力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价。此外,还有些学校会给出对分数的评分依据、分数的含义等。同时,还要求家长签名,这样就保证了家长对学生成绩的知情权。

4.考试内容的不断改进

近年来对美国基础教育考试影响最大的当属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CLB)。该法颁布以来,美国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的确很有起色,但很多人认为考试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为学生设计的考试、测验过于简单,孩子们要想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他们的学业成绩还应该达到更高的水准。美国的教育政策也在后来有了一定的调整,例如减少测验次数,提高测验质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改变的方向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测验,不仅要检查知识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在新环境中全面理解、分析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学生评价方式。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曾表示,这部法的目标是令人敬佩的,他同时承诺治理薄弱学校,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考试的质量,并制定一个更加精细的学校评估制度。基于这种情况,奥巴马和拜登将改革NCLB,他们认为教师不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学生的泡沫化的标准化考试作准备,而是应该及时追踪评估学生愿意上大学或者工作的情况,并以个性化的方式及时促进学生的学习。奥巴马和拜登还将改进NCLB的问责制,使学校获得改进,而不是惩罚他们。

二、对我国基础教育考试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成为教学评估的主要手段之一。从小学到高中,每学期两次的考试既督促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自提倡素质教育、减负以来,各学校、教学研究部门制定出了新的评估方案,但由于各地、各校在办学条件方面存在着差异,择校就读仍然盛行,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校、学生的标准。这样,不同地区、学校依然把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估手段,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做好各项考试准备,发展考试技巧,培养应试心理。由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就成了为考而教、为考而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屡屡受阻,改革效果并不明显,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是其重要阻力之一。为了促使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尽管中美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美两国的基础教育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考试作为教育教学评价中的重要手段,在基础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肩负的任务应该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美国基础教育中的考试制度的研究分析,可以为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1.正确认识考试,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考试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它具有五个特征:考试的工具性,考试的有限性,考试的偶然性,考试的不公平性,教育成绩的不等值性。从考试的这些特性可以知道,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也不能以考试分数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唯一依据。

对考试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可以让我们树立科学的考试观:考试不是只为了获得一个高分,而只是检测教育效果的一种工具,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只能由教育目标决定考试内容、形式的选取,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同的目标需求,需要不同种类的考试为其服务。而我国现行的教育却是为了考试,由对质量的追求变成了对分数的盲目追求,学校、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胜,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练习应付考试的“应试技巧”。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形成灵活多样、功能齐备的考试体系,才可能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状态下的基础教育中的教育教学模式。

2.合理的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的合理性是决定考试功能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成绩作为考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者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不可绝对化、片面化。另外,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的提升,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积累。因此,成绩的评定过程要有连续性,评定的内容不仅要有书本的知识,还要有实际生活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素养等方面。不能“唯分数论”,学生有些能力是不能用分数准确表达出来的,尤其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中考和高考不能“一考定输赢”、“一考定终生”。所以,需要建立合理的成绩评定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让考试成绩能够更加准确合理地反映教育教学情况。

3.建立种类丰富、功能齐备的考试制度

我国的中考、高考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指挥棒,使得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的各类考试从题型、内容、命题方式等都是以中、高考为标准,在内容上偏重知识记忆,考试目的单一,许多考题内容也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教育评价体系显然不能满足我国教育以及考试目标的多种需要。我们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的时候,许多好的改革建议和措施都无法真正得到实施。因此,要顺利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基础教育的各种目标就必须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针对中、高考等应试教育,我们不仅仅需要改革考试的内容、方式,还需要建立种类丰富、功能齐备的考试体系。美国基础教育建立了时间连续、层次递进、种类丰富、功能齐备的庞大考试体系,实现了各种考试应有的功能并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标。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其有用的方面,为我国基础教育考试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陆 震.中外学校教育考试制度探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杨慧敏.美国基础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李 济.中国的考试与美国的考试[J].宁夏教育,2005(1).

[5]刘清华.试论美国高校招生考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J].外国教育研究,2003(4).

[6]张晓敏.中美基础教育教学与评估的比较与思考[J].河南师范大师学报,2004(5).

[7]王雁冰.中美基础教育的体制、教学及评价方式对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http://www.ed.gov/index.jhtml(美国教育部网站).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上一篇:论文写作大纲下一篇:关于大学生网贷安全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