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值堂浅谈水墨山水画

2024-05-03

保值堂浅谈水墨山水画(精选9篇)

篇1:保值堂浅谈水墨山水画

美术作品鉴赏期末论文

题目:浅谈水墨山水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完成日期:

一、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史

二、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作

三、水墨山水画在当今社会影响力

四、结论

浅谈水墨山水

一、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史

(一)什么是水墨山水画?

水墨画: 纯用水墨所作的中国画。一些专家认为水墨山水的基本要素有三,即单纯性、象征性和自然性。据画史记载始于唐,成熟于宋,兴盛于元,明、清以后有进一步发展。讲究笔法层次,充分发挥水墨特殊的晕染作用,以求取得“水晕墨章”而“如兼五彩”的独特艺术效果,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山水画: 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以上文字引用百度网站)

(二)水墨山水画的历史简介

山水画在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建立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使其更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其中一派则是水墨渲染,以王维、张璪和王墨为代表。王维的山水皴法甚简,以渲染见长,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把他定为南宗之祖。画圣吴道子以人物画见长,兼写山水,创水墨写意的“一体”,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晚唐以来,山水稍衰,至五代则有荆浩、关仝和董源的振起。宋代时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其中最有创造性,最有影响的是与董源并称“北宋三大家”的李成、范宽以及米芾、巨然。北宋末叶,米家山水在山水画流派中异军突起。米芾及其儿子米友仁充分发挥水墨材料的特长,用泼墨、破墨、积墨以及水墨横点的排比,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蒙变化的境界,世称“米氏云山”。

宋室南渡以后,水墨山水画风大变,出现了“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斧劈皴派系与以前的水墨画分道扬镳。成了南宋150年间的主流,直至元初。李唐创造了“大斧劈皴带披麻水笔”。

中国山水画到了元代又一大变,笔墨意趣臻与精逸。特别是水墨山水,更是风靡一时,在元代画坛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元代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是赵孟頫、高克恭以及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明代山水画虽然十分发达,但是整个画坛都笼罩在复古风下。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摹古保守的风格。

二、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作

王维作为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山水画大家,他的水墨山水画虚和消散,冲淡玄远,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皴擦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董源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势,创造了表现江南水墨山水的“披麻皴”。其笔下山水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洲渚掩映, 诚如宋人米芾《宣和画谱》中所载的“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米芾尝谓董源“下笔雄壮”,“使人观而壮之”。董源之所以在这个时期受到文人们的青睐,是因为这些文人画的开宗立派者推崇自然、放达和潇散的审美趣味,而董源山水画的艺术内涵正在于此。

《关山行旅图》 披麻皴与雨点皴

三、水墨山水画在当今社会影响力

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水墨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达的是东方的“心理和谐”和内向的“境生象外”。水与墨的随机渗化特质可使我们方便地趋向内省感悟,现代水墨的宗旨一如传统水墨之“澄怀观道”,在于对生命过程的体验与品味。

似乎大多数人提起水墨山水画,便想到了中国风,想到了品味,想到了高雅与艺术。如今,它依然站在流行大潮的最前沿,在人们的各种生活用品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这足以展示出水墨山水画魅力之大,影响力之深远!更是人们对艺术生活的一种追求。

四、结论

通过一个学期课程美术作品欣赏课,我或多或少也得一些心得体会。虽然老师还没讲水墨画,但对我个人来说,我比较喜欢王维,喜欢他的贵族般的才气,他除了诗文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喜欢他的天真而不世故,浪漫而不是理性,粗中有细,乐观中带点抑郁。

雪溪图

雪溪图是王维的传世之作,全图采用俯视法,透视精确,画意看似冷漠萧瑟,实质空灵淡远,透露着无限的禅理。

我是电子专业的,在大家眼里好像和美术好像不怎么搭边。我想说,其实现今,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以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为特征,是美术学科在现代社会的拓展,是美术学科在当代社会的存在方式,也是是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载体。

篇2:保值堂浅谈水墨山水画

陈式水墨山水,陈式水墨山水方干,陈式水墨山水的意思,陈式水墨山水赏析 -诗词大全

陈式水墨山水

作者:方干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造化有功力,平分归笔端。溪如冰后听,山似烧来看。

立意雪髯出,支颐烟汗干。世间从尔后,应觉致名难。

篇3:保值堂浅谈水墨山水画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水墨,技法,感悟

1 中国山水画历史简述

中国的山水画的起源很早, 据史料记载, 秦汉时已经有了山水画, 但是未见传播。而今, 我们所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 那便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山水。这两幅图虽反映出的是人物为主体, 但有大量的山水为背景, 岩石与树木的完美结合使画面更真实, 因为顾恺之是比较早接触到山水画创作的画家之一, 所以在他的山水画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个时代风格的艺术样式, 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的特点和面貌。

五代宋初范宽等人, 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那时候的山水画, 在表现方式上有了新的绘画技巧, 提出了新的历史话题, 传统山水画注重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逐渐转向了形式化。

二十世纪初期山水画进入到现代文明当中。“新山水画”注重在新生活的表现, 反应新的审美需求。进入本世纪的后期, 传统绘画艺术精神的完整与充实, 全面与多样的艺术形式, 使画家们在技法层面上有了更好的发展。

2 水墨的形式

水墨画是一种为文化, 传统水墨画与现代水墨的相互作用, 形成了当代水墨画坛的繁华景观。在中国画山水中, 水与笔墨是中国画独特的材料, 水墨在形式与风格的变化上越来越繁多。长期以来, 水墨画的形式取决于笔墨, 我们在观看一些绘画作品时常常会发现一些富有诗意的笔墨语言。然而, 水墨绘画语言内在规律的回归, 是现代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 现代中国水墨画中笔墨的味道正慢慢的违背其本身的状态, 使得精神层面现代化, 这便是现代水墨绘画的重要的艺术特质。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界最具传奇色彩的画家, 特别是在山水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他的画是以水墨和色彩为一体的, 特别是泼墨与泼彩, 他利用墨自身溶于水的关系, 运用渲染﹑泼洒﹑流动的方式营造出了千姿百态的云雾效果和山石的气韵, 使得一些抽象的造型与大自然的云雾、山石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中西新风格的结合, 使山水画更加的新颖灵巧。使得艺术源于自然又回归到了大自然中, 自由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

在二十世纪50年代末, 张大千更坚定传统水墨创新理念的重要性, 开始创立泼墨和泼彩画风,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他所创立的泼墨与泼彩画风使中国画在技法上又达到了了一个新的水平, 中国山水画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新时代。

专家认为, 泼彩是晚年时期张大千发动的一场“革命”, 和西方后印象派与野兽派的用色及造型做到了有有机的融会。总之, 关于对水墨的技法的运用, 如果没有了变化, 就不能体现其奇妙之处, 要在变化中统一, 统一中变化, 画面才会妙趣横生, 水墨的魅力与意蕴才能恰到好处, 挥洒自如, 在画风与丰富多变的水墨当中, 不失中国笔墨韵味的同时, 运用这些技法会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墨色更加的丰富, 对于我个人而言, 我认为水墨画是具有时代感的, 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加的丰富和完善, 视野也应该更加的开阔, 其表现形式、表现技法都应该大胆的去尝试, 这样的画面所传达出的精神也就别有一番风味了。

3 山水画新技法的感悟

水墨山水画, 是以水墨技巧为语言的民族绘画艺术, 长时期中国山水画毫无创新意识, 每个人的画基本都是一个模式, 同时把中国画逼入了悬崖边上, 只有深入生活, 以大自然为师,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才能有新的发现, 获得新的感悟, 在自己的作品上也会有创新与突破。山水画技法的创新和笔墨技法的创新对山水画的发展是非常的重要的, 它的创新是多方面的, 有新的题材和新的章法, 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表现方法。时代变迁, 在这个发展速度很快的时代里, 画家们的思想观念和绘画技法, 绘画风格也在不停的转变。与绘画技巧有着直接关系的工具和材料, 也有着相应的变化, 从可追溯的绘画作品来看, 创新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艺术变化的过程, 语言和风格的转变是通过材料的改变引起的。在现代艺术创作中, 使用了许多新材料, 使石墨语言不断丰富。

在我个人看来, 艺术的情感与秘密, 就是把笔下的一切物象都赋予其生命力, 用自己擅长的艺术语言来表现一种意境美,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每一片风景都是会触动自己的心弦, 狄德罗曾说过:“凡有情感的地方就有美”。只要你对你所画的事物充满情感, 在作画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在自己的画面中就会有美的东西存在, 也会有新的东西存在。

情感的本性是自由, 若是没有了情感, 那么即使笔墨再有功力, 形式再花样翻新, 也不过是乏味的空壳而已, 绘画语言乃是情感的外化, 正所谓“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 一个画家要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独特的创造性是很重要的。皴法、树法、章法, 乃至作为点景的人物和动物, 都要表现出自己独特的结构形态和绘画技巧, 这些都是情感的外在形式。要在绘画创作中, 破其传统绘画的清规戒律, 敢于突破条条框框, 借笔墨来倾吐自己的情感。

篇4:保值堂浅谈水墨山水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广告招贴;水墨山水

一、现代广告招贴

招贴艺术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是一种传播商业和文化等信息的视觉媒体。由于其可复制性和传播性,因此和广告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招贴不仅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理解,而且更是一种美的语言,它映射出一个国家的民族传统与社会文化。

首先,招贴画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宣传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宣传画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宣传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好的招贴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招贴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招贴画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向招贴画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招贴艺术,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是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招贴画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是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构成“言简意赅”的好作品。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招贴画要能引人入胜,唤起人的联想,引起人的美好愿望,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 “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我国招贴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二、中国水墨山水在现代广告招贴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写实水墨与写意水墨中,水墨绘画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精神的统一。水墨艺术独特的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水墨艺术中特有的简洁的形式语言,即“计白当黑”的朴素形象。水墨艺术简约的画面不等于简单,而是形象简捷,寓意丰富,妙在以极少的要素表达最多的信息。

在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中国画的水墨追求决不是简单地呈现为个性化的艺术操作,它的种种行为必然在发展中代表了现代中国文化的人文思维本质而具有先进性。该先进性表现在运用独特的认识手段和品格标识作为基础,在现实文化的发展中展现出现代中国人丰富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水准,从而使现代的水墨艺术努力走出中国人自己应有的艺术之路,成为时代文化的旗帜。于是,面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为了中国现代文化水墨画艺术发展的认识和表现所进行的任何人文努力,最终都以其文化境界的高度显示其存在价值。

三、结束语

在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现代中国画的水墨追求决不是简单地呈现为个性化的艺术操作,它的种种行为必然在发展中代表了现代中国文化的人文思维本质而具有先进性。该先进性表现在运用独特的认识手段和品格标识作为基础,在现实文化的发展中展现出现代中国人丰富的思想深度与人文水准,从而使现代的水墨艺术努力走出中国人自己应有的艺术之路,成为时代文化的旗帜。于是,面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为了中国现代文化水墨画艺术发展的认识和表现所进行的任何人文努力,最终都以其文化境界的高度显示其存在价值。中国水墨山水在现代广告招贴中的应用文化元素,要选择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招贴设计。

现代水墨艺术在本质上追求精神与传统文化积淀的有机循环,并走向共识、共慰的文化语境,与民族文化的本性取得一致,这是水墨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对之认识和把握的过程中,不可迷恋于表像,应将对内在意义的思考向更高、更广的方向推进,追究生活的本义,不断将认识向意蕴的深层推进,探索对丰富精神领域的展现,使个体行为进入具有哲学意义的恒久的境界。现代中国画艺术最终必以精神境界的挖掘和展示为终结。

面对全球设计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流失是每一个广告招贴设计师的劲敌。通过我对先人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作为现代广告招贴设计师,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冲击的同时,要学会中西结合,以中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使我们的广告招贴设计在“国际化”中大放异彩。

篇5:水墨山水表现新探索 教案

题: 水墨山水表现新探索 课

时:1课时

型:绘画课

授课对象: 初中三年级

教材分析: 捕捉人物的生动姿态是学习绘画的基础之一。本课引导学生了解对人物生动姿态表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认识人物生动姿态应用于绘画的各个方面,而且是绘画创作学习的基础知识。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姿态,学习用动态线来表达人物,培养学生整体意识、造型能力、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熟练运用结构知识的经验,从而达到认识和理解人物的生动姿态对绘画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对我国传统水墨山水画表现方法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水墨表现新方法,并欣赏具有创新意味的当代水墨山水画,在欣赏和对比中感受和了解新水墨山水特点及表现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水墨表现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山水画新水墨表现方法以及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新水墨表现方法表现一幅山水画。

教学难点:

1、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2、学法:欣赏法、临摹练习法、写生练习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示范作品、优秀作品。学具准备:课本,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安定课堂秩序,稳定学生情绪等情况。

二:引入新课:(2分钟)

板书课题引入新课,宣布本课教学内容。根据看图片和一步一步提问把学生引入课题,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讲授新课:(20分钟)

(一)、今天我们就来对水墨山水表现方法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同学们下面就先来思考和讨论,并在纸上来尝试表现一下。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尝试用新方法表现。

学生尝试完毕,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谈谈在画中的表现方法有了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去这样表现,并对学生的奇思构想作出表扬和鼓励。

(二)、皴法

山水画最重视皴法的运用,五代至整个宋代,是创造皴法的时代,也是在写实性上运用皴法最完美的时代。纵观皴法,无外乎点、线、面笔墨的具体表现。其基本方法是以点线为基础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因地质构造的不同,表现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因而形成了各类型的皴擦方法与名称,一般称为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斫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等。1.常用的几种皴法

 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王维、董巨是其画法的鼻祖,也是历代文人画所常用的画法。此法在表现江南丘陵山峦有其独到之处,元代黄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其画法要领:多用“中”“偏”锋(笔含水份要少),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

 大斧劈皴:是一种偏锋直笔皴。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因势同斧劈,故名。大斧劈皴,由于笔迹宽阔,清晰简明,适宜表现大块石头。 小斧劈皴:与大斧劈皴相似,它是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山石的细微结构。以小斧劈皴出的山势,能体现一种峻瘦削利、古朴的气质。小斧劈皴。势如刀,故起名。

 卷云皴(云头皴):云头皴也称卷云皴,其特征如同天空卷云,其画法是边勾边皴,勾皴结合,中锋侧锋兼而有之,此法圆转用笔较多,但要求线条苍涩厚重,圆转遒劲,不可画的如同云朵软而轻飘,勾皴时要掌握好用笔快慢节奏,线条一干涩为主。

(三)、展挂优秀的学生作品

(四)、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明白了新的表现技法的运用,下面再和同学做些互动,提出一些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两块石头或两块以上的石头的组合,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方法,亲自来感受并表现一幅山水画。

(五)、运用中锋,侧锋分别感受水墨山水技法。

四:课堂总结:(14分钟)

1.请学生自评,通过本课的学习,观看、分析自己的作品,学到了什么。2.全班点评分析,观看、分析自己及他人作品,概括优缺点,培养分析表达等综合能力。

3.教师总结,强调知识点。

4.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理解了水墨山水表现,但也存在刚才我们发现的那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绘画中克服这些问题,并把这些激发运用到学习绘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我们的双手去美化我们的生活,学以致用。谢谢大家,随着音乐的结束下课。

五:作业布置(2分钟):

临摹一张水墨山水。

要求:运用新学的技法,大胆,放松。

水墨山水表现新探索

一、皴的分类:

二、表现方法(常用):

1.披麻皴

3.大斧劈皴

2.小斧劈皴

篇6:董源水墨山水画艺术风格探微

董源, 字叔达, 江西钟陵人, 是五代南唐的画家, 也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1]88, 其在水墨山水画上的造诣可谓平淡自然、清新脱俗。董源不仅擅长山水画, 还对人物、禽兽都有研究, 他的水墨山水画大多是以江南的真实山景之色入画, 其用笔力度沉雄, 所画之笔无不具奇峭之美。在五代的《画鉴》里就有关于董源的记载:董源的山水有二种, 一样水墨, 一样着色, 疏林远树, 平远幽深, 用色浓古, 二种皆佳作。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提到:董源善画, 多写江南真山, 不为奇峭之笔。画史中也把董源、范宽、李成, 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不仅有着基本的美学, 还有着丰富的创新意识, 不仅体现出中国山水画的美学风貌, 其画作也深深体现出一种平淡的别样美。

一、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作品

董源是南派山水画的领军人物, 他的水墨山水画更是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不仅有着平淡之美, 其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显出一种禅意的情怀, 使得其画作更加真实生动[2]62。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中《潇湘图》被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其绘画作品现存的还有《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以下就一一介绍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作品。

董源在年轻时由于受到禅宗的影响, 因此他在水墨山水画上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 这在他的《潇湘图》中, 就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书中记载, 潇湘就是位于湖南省的潇河与湘江, 这两条河最后汇入洞庭湖中, 《潇湘图》画的就是江南真实景色, 在画中可以看到山峦连绵、云雾暗晦, 江南的山水树石都被笼罩在空灵与朦胧之中, 不仅显得平淡而幽深, 而且也显示出苍茫而深厚的禅意境界。《潇湘图》中画的岸边几组船上人物, 远处坡下还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董源就是通过对平淡事物的记录唤起了自己的一种心境, 用绘画的形式将超然于物理的图像在水墨山水画的创造中表现出来, 使其作品表现出平淡的别样美, 更是画作具有创新的艺术风格。董源的《潇湘图》, 是花青运以水墨, 显得清淡湿润, 董源的山水画更是有“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的评价, 可见其水墨山水画的技艺之高。

董源在游历江南风景时, 因为当地风景优美, 深受感触, 就创作了《溪岸图》, 其整体都体现了“平淡天真”的江南画风以及山野水滨之处的隐居环境。他在画中还是以墨色来染出山石体面, 对于溪水波纹则是以细笔画出, 他还在上端绘画崇山峻岭, 在耸立的山口间露出蜿蜒而下的溪流, 山涧之中又有流泉飞瀑, 让景色更加仙丽迷人。董源还在山脚画出了水流的汇集之处, 在山麓中还筑有竹禽茅舍, 在岸边水榭中还有高士闲坐, 这种怡然自得的平淡生活, 恰是这幅画平淡美的体现。汤在他的《画鉴》中就说, 董源的作品淡墨轻岚, 在他的这幅画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董源的《夏山图》, 不仅画面气势辽阔, 而且在用笔上更是浓淡相间, 更是展现出了江南的峰峦叠翠、云雾缭绕、草木茂盛的夏日景观, 他还绘画了辛勤劳作的山民、家畜, 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气息与生活闲趣。他在作画时, 其图更是高远取景, 画幅中重岚叠冈、树木华滋, 体现出江南浓浓的山乡气象。

二、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董源在山水画法上既能作水墨意笔, 又擅长于青绿山水, 其绘画的艺术风格体现出一种平淡的别样美[3]124。董源在绘画中使用皴法、造型、植被、禅意等相结合的方式, 构造出具有创新性的水墨山水画艺术风格, 清新脱俗, 禅意四起, 给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遐想。以下就介绍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在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中, 天工自然, 意境清美, 表现出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比如在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中, 其云峦苍林, 捕渔人家都能让人感受到其画境, 真情流露着悠远平淡之感。董源的水墨山水画的平淡天真, 还能使骚客词人的思绪为之牵动, 因此就有元代画家吴镇的“北宛时翻砚池墨, 叠起烟云隐霹雳”之诗句。在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中, 董源通过对真山真水的体验, 并融会了胸中蕴涵的情感, 将其形之于笔墨, 使得他的画作无不真率、自然平淡, 极具别样的艺术之美。在山水上, 董源对江南的土质丘陵更有着切身的审美感受, 他使用皴法的手法将松散舒展的线条铺展出江南丘陵绵延不断的起伏之态, 轻松自然, 就像散开的植物麻, 这给后世不少江南山水画家以创作上的启迪。

董源的水墨山水画布景平远, 多是以南方自然山水为绘画对象, 其布景多是平缓、幽远的辽阔景象。在董源的《夏山图》中, 就表现出水墨山水画的平远幽深, 不仅是冈峦重叠, 更具有烟树沙碛的景致, 并将人物、桥亭、牛羊在其间点缀, 既显出气势辽阔、平远的感觉, 又不失董源画作的平淡之美。董源的《潇湘图》水墨山水画则是典型的平远山水长卷, 不仅简明、辽阔地表现出南方水乡平淡景致, 董源更是运用有限的平行线景物, 衬托出无垠的江水与两岸山岭的风景。董源山水画布景平远, 在作画时还讲究画作的布景结构, 并善于从细处来构局, 使其画作显得精密而不零散, 表现出一种奇绝之势, 不仅体现出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特色, 更能体现出南方派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在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中, 还体现出一种南方情怀, 董源的山水画中通常融入了真挚的情感, 在他的画作中也可以看出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和独特的表达技法, 宗旨是在抒发对南方山水的爱恋之感。董源的画中体现出一种浓浓的南方情怀, 画作中不仅赋予山水生命, 更是将平淡无奇的江南生活通过画作表现得更加诗意、清秀、幽深、旷远亦或是美好, 董源的这种作画风格不仅打动人, 还能勾起人们对昔日的思念, 这也正是董源水墨山水画的独到之处。在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中, 不仅有萋萋芳草, 还有杂树与绿水荡漾, 待转入烟雾笼罩的崇山峻岭, 就又以舟、桥、水榭、楼阁、寺庙等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 有着浓浓的禅意, 又不失生活的平淡之美。董源的画作使南方人们真实的生活情况如在眼前, 体现出南方的风土情怀, 人们对董源的画有着“世人爱画不爱真”的赞誉。

董源的水墨山水画有着秀雅温柔的艺术风格, 突出表现了南方山水的秀雅之气, 通过对南方山川湖泊的精细且整体的描绘, 不管是构思还是创作, 都表现出秀雅温柔的审美标准。董源的画作给人一种淡墨轻岚、温雅柔润的感觉。董源的水墨山水画法中, 秀雅温柔反映在山石轮廓的主干线条不突出, 用笔圆曲柔浑, 还多用披麻、雨点皴法等。在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中, 不仅是层层叠叠的山峦, 而且皴笔柔和, 浓淡交融, 处处都抒发着无比温柔的南派画作情调。

三、董源对我国水墨山水画的影响

董源水墨山水画风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江南水墨山水画的创造中, 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不仅内容丰富, 还具有创新意识, 并将禅意的思想观念通过水墨技法表现在画作之中, 给人带来一种平淡的别样美感。以下就介绍董源的水墨山水画风格对我国水墨山水画的影响。

董源的山水画改革了我国水墨山水画的技法, 我国的水墨山水画自隋唐发展以来, 技法上还是不够丰富的, 董源水墨山水画中对于线条的勾勒、攒簇、皴法等, 说明董源的点、线把握技术纯熟, 这种技法大大丰富了水墨山水画的表现力, 同时董源的山水画也有一些写意的成分, 这在《潇湘图》、《溪岸图》中都有所体现。

董源还开创了南派山水画, 在我国的山水画中, 北方山水是一统天下的, 自董源水墨山水画的问世, 开启了南派山水画的发展。董源的水墨山水画多以南方实景来画, 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 平淡之中又透着些许禅意, 他开启了南派山水的主流阵营, 使得南方画派崛起发展, 使得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以及山水画风更加生动, 南派山水画派至今仍在发展之中。

在董源的水墨山水画中, 惯用集约性的用笔效果, 使得画作更加虚灵生动, 妙趣横生, 因此在后世的画家中无不继承其作画风格。比如在《潇湘图》中董源将笔墨随机运用, 使得画中体现一种有形的气氛渲染, 通过笔墨痕迹的浓淡与干湿的交叠, 以及点线、攒簇构成的墨韵, 董源的山水画给人带去意境之美。其弟子巨然也继承发展了他的风格技法, 湿则以枯化之, 点线集约其成, 并采用留白映衬、阴阳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进行山水画的绘画。当然宋代的米氏云山、清代龚贤、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的水墨山水画, 也都受到了董源艺术风格影响, 董源的水墨山水画对后世的创作影响深远。

董源画中有着创新精神, 我国的水墨山水画是在封建环境下的创造更新, 董源突破了限制, 将所有的画作对象进行创新, 这给后人山水画创作中带来不少的灵感。《潇湘图》就有浓浓的禅宗意味, 打破了传统的限制, 在董源的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创作中, 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 更是强调绘画者本身素养对人生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艺术源于生活, 董源水墨山水画的平淡之美不仅只是写实江南风景的画作, 更体现出董源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如此, 我国的水墨山水画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董源水墨山水画的艺术风格, 不仅是笔法自然生动, 其独到的艺术特色, 开创了水墨山水画的新形式, 更表现出江南水墨青绿山水的平淡之美。通过对董源水墨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微探, 可启发人们学习前人师法的绘画艺术, 将生活的感悟与自然的平淡融合在一起, 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摘要:董源是五代南唐的画家, 同时也是南派山水画的鼻祖。他的水墨山水画有着平淡的别样美, 更是能呈现出文雅柔润、淡墨轻岚、缥缈轻逸的独特风格, 至今董源的绘画艺术仍被人们研究和学习。

关键词:董源,水墨山水画,绘画风格,山水画,探讨

参考文献

[1]康林虎.试论董源《潇湘图》中的绘画艺术[J].大舞台, 2011 (2) .

[2]贺万里.从董源到王原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09 (4) .

篇7:探析高中水墨山水画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美术;水墨山水画

水墨山水画的绘画学习在高中美术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水墨山水画又以其自身的清丽隽永、清新脱俗倍受学生、教师的喜爱,那么,老师在教学中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才能保存山水画的韵味,而不让其变成僵硬的理论灌输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简要的探析,希望有抛砖引玉之效。

1欣赏山水画之美

水墨山水画的绘画纯用墨水、不设颜色,以山石为主,平淡素雅,以意境见长,而正是这种平淡使山水画绚烂一世。而教师在教學生绘山水画之前就可以凭借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向学生展示山水画的隽美,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一睹国画的绚烂与静美。如下图:

从这个典雅的水墨山水画中就可见我国山水画以“水墨至上,山水为大”,意境悠远,清澈澄明,有“洗尽铅华尘埃定,吹尽黄沙始见金”(南山乐山先生曾在其《南山画缋随笔》)之妙趣。而老师就可以让学生静心赏析山水画的含蓄与悠远,让学生以享受的心态来感受山水画的美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2领悟山水画之精

石涛在题画中写道:笔如削鉄墨如冰,冷透须眉看小乘,若贵眼前些子热,依然非法不足凭。其意指在说,水墨山水画用笔讲究骨法,要干净利落;用墨讲究气韵,要冰清玉洁;用气讲究畅达,要心无挂碍。如此作画便自可远俗。如满纸昏黑之气,实乃恶俗之象,非水墨之韵。石涛一语可谓道出了水墨山水画的精髓,而学生学习的就是画中散发出来的大家气度。

高中水墨山水画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在领悟基础上能对水墨山水画的绘画技巧有一定掌握,并最终能绘出一幅有模有样的山水画。而为了让高中生具备这样的艺术修养,教师就应该精讲、细讲水墨山水画的绘画技巧,让学生有所感悟。而比较完整的水墨画表现技法包括笔法和墨法。其笔法以勾斫、皴擦、点染为主,旨在表现结构和质感;其墨法主要指调墨的浓淡干湿。以泼破积烘为主,使其呈现出“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山水画的绘画的笔法运用展开阐述。

2.1笔法的教学

水墨山水画的起步便是用笔勾勒出心中景致的轮廓,然后再对其进行细致地处理。绘制水墨山水画需要笔法刚劲,笔技纯熟,笔气娴静。笔法掌握不同,所绘之画固然不同,而高中生在学习绘画时就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而要对绘画的要领有深入地了解。而水墨山水画笔法如下:

1)勾斫。勾斫主要是指用线的两种方式。勾为细、长线,斫为短、粗线。而在对水墨山水画进行勾斫时多用中锋笔来表现景物的轮廓和结构。如树木、山石皆用线来勾。用线勾勒山石,可使其轮廓分明。而在勾勒之时也要注意用线技巧,即粗细相间、轻重相随、深浅相依,由近而远,愈见轻淡。这样可以增强图像的立体感,使欣赏者眼前的大山有压顶之势,呈现出较好的勾斫效果。而老师在教学生进行勾斫时要注意学生的用笔,提醒学生要用中锋进行勾斫。如学生对中锋概念陌生,老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给学生讲解与毛笔有关的知识,为水墨画的绘制做好准备。除此之外,教师对学生的用笔方式也要加以重视,而这又可以借助口诀来让学生了解如何用笔,如:快笔生飞白,慢笔现墨韵。行笔用臂不用指,执笔要高不要低。当然,老师可以边说边做示范,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经过老师这样的精讲,学生对用笔勾斫定能有较好地掌握。

2)点。点法主要是用墨对景物进行点缀,使景物更显风致。而在水墨山水画中,墨点多用来涂点树叶或是石头上的苔点,以丰富景致,增强山水画的韵味和生动性。一幅光秃秃的石画上如果用墨点出几许杂木或是花草,定可使该画生气顿生。可见,简单的几点在山水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教学生掌握简单的点笔,为绘画增添生气。

3)皴擦。皴擦分为皴和擦,其中皴是指用渴笔(笔枯墨少)和侧锋来描绘点、线,使其变化多端、组合紧密,以表现出山石、树木的质地和结构。而加皴要以山石的纹理为线索,用笔轻起重落同时留有空白。而擦是用笔对山石的下部或凹处进行擦拭,以凸显出山石的起伏和光感。在对山石进行皴擦时,除了掌握笔法外,还需注意墨法的运用。老师应该传授学生一些调墨的知识,告诉学生墨有浓淡干湿之分,而皴擦山石正是用淡墨对画进行擦拭,这个细节十分重要。所以,为了使学生在绘制山石时,达到起伏有致,层次分明,点线杂合,变化多样的效果,教师就应该多向学生展示相关图画并详加讲解,使学生听懂、学透,并能运用于实践之中。

4)染。染即用淡墨对绘画初稿进行染色,以增强绘画的厚重感。染种类很多,高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几种简单的渲染、烘染、涂染、勾染即可。我国水墨山水画中的远山和江水分别是用淡墨涂染和勾染而成,这样一来,两者相交辉映,融为一体,创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以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而教师在教学生如何运用染笔时,就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的染品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在讲解之后能运用一些简单的染笔来美化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师在教学生绘制水墨山水画时就可以展图与说理相结合,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美学化,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山水画知识,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喜爱之情。

2.2技法的运用

经过教师的实物展示、精心讲解,学生对水墨山水画的绘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这时,教师就应该乘热打铁,让学生即兴画一幅水墨山水画,以考察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指出学生不足,让其加以改进。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亲自操作,并给与现场指导,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加以改正,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3弘扬山水画之文化

水墨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流传至今,源于其文化底蕴浑厚,古意深深,典雅脱俗,所以值得我们倾心以对。而高中生正处于黄金时期,接受能力强。而学校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水墨画的机会,所以,高中生应该趁年少多加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提升自身的审美韵味。同中国水墨山水画加以传承,为弘扬中国古典文化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8:笔墨见性情:英凌的水墨山水画

石涛曾说过“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他又说:“画者,从于心也。”这实质上道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灵性特质,画家是用心灵来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力图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物象交融互渗的一种境界。所以思想家阿米尔才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要做到情与景的交融,画家首先要对自然山川倾注其深情甚至痴情,只有这样,他才可能深入自然山川的境相,把内心中最深的不可名的意境表现出来。我们看,历史上有所建树的艺术家,往往对自然、人生、生命充满着虔敬与热诚,也惟其如此,他们才能够超越大千世界的表象,发现和捕捉到平凡背后的真与美,感受和体悟到静穆背后的鲜活与灵动。英凌是一个能用心去关注自然、体验人生,对生活有热情的人。他曾经多次深入到太行山、黄山、泰山等地写生,在登高、望远、临泉、沐风之中荡涤自我的灵魂,拓展自己的心胸,并细心揣摩和感受山石草木河流云水的自然之美。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与深入,使他的画避免了因脱离客观感受而导致的主观主义空洞、干瘪、贫乏的现象,更使他笔下的客观物象散发着一种鲜活的生命光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个画家艺术风格的建立,应以笔墨风格的建立为基础,笔墨同时也显示着与时代同步的精神特征。英凌很注意培养和建构具有自我个性和时代印记的笔墨风格,他的水墨山水吸收了传统中浓淡穿插、聚散错落等笔墨因素,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元素。鉴于中国画“实处易,虚处难”的特点,他很重视对画面虚实关系的处理,对虚处的把握、对留白以及水墨晕染的控制都比较恰当,看起来似乎轻松随意,但在率意中又有着理性的节制,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是经过了周密的思考、严格的构思包括对精神氛围的理性设计的。因此,他才能在经意和不经意间,在理性和非理性交互作用下,努力构建一个心灵可以畅游其间的水墨淋漓、苍茫恢宏的诗意世界。

中国画艺术境界的显现,并非纯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心匠自得为高”(米芾语),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英凌的绘画语言,也更倾向于主观表达,他追求的是“心匠自得”的境界而绝不仅仅是外表的形似。因此,无论是用笔、意象的处理,还是画面结构的经营,他都努力追求一种内美,也即黄宾虹先生所说的:“参差离合,大小斜正,肥瘦短长,俯仰断续,齐而不齐,是谓内美。”他的笔墨语言、图式结构的运用,更注重的是在中国山水画内在精神本质上与先人的暗合,而没有仅仅局限于技法层面的追随与继承。他作品中意象的组合也有意超越客观世界规律的限制,随心安排,以达心意,因而,正逐步形成一种异于他人、也异于传统的个性图式,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气息。

篇9:水墨印象——杨家永的山水画

杨家永1962年出生于安徽,1983—1987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他早年爱好油画,1985年5月他的油画作品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界突破了“文革”时期文化封闭的禁区,从法国印象派到西方现代艺术流派的作品纷纷来华展出。1978年“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中就有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985年“法国近代艺术展(1870—1920)”更集中展出了马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等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其中包括莫奈的油画名作《睡莲》。1980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西方美术史家吴甲丰的《印象派的再认识》,详尽分析了印象派绘画的来龙去脉和光色变化,并批驳了各种否定印象派的极左谬论,当时在中国美术界影响很大。我不能肯定杨家永是否专门研究过印象派绘画,但根据他后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来判断,可以肯定的是他对印象派绘画有所接触、了解和借鉴。后来他曾经多次出国考察,有更多观摩印象派绘画原作的机会。

1985年,杨家永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张仃的工作室,学习中国画,直到198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张仃不仅是现代中国漫画、装饰和壁画艺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山水画革新的大家。早在1954年他就与李可染、罗铭一起到江南进行水墨写生。杨家永在张仃工作室学习期间,也正是张仃创作焦墨山水的成熟期。不过,杨家永后来创作的山水画并没有刻意模仿张仃的焦墨山水,而是主要传承了张仃的写生观念和笔墨精神。尤其20世纪末中国画坛的“笔墨之争”,张仃关于“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的呼吁,更使杨家永时刻把笔墨铭记在心。因此,杨家永的山水画一直在写生的基础上注意发挥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把中国画的水墨与印象派的光色融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一种“水墨印象”风格。

水墨画属于中国传统绘画,强调笔墨韵味,印象派属于西方写实绘画,强调光色表现,二者画法不同,显然难以融合。吴甲丰在《印象派的再认识》中引用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段论画残文。曹雪芹画过一幅《乌金翅蜻蛉图》,又撰文论画说:“且看蜻蛉中乌金翅者,四翼虽墨,日光辉映,则诸色毕显。金碧之中,黄绿青紫,闪耀变化,信难状写。若背光视之,则乌褐而已,不见颜色矣。他如春燕之背,雄鸡之尾,墨蝶之翅,皆以受光闪动而呈奇彩。试问执写生之笔者,又将何以传其神妙耶?”他还说:“至于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明则显,暗则晦。有形必有影,作画者岂可略而弃之耶?每见前人作画,似不知有光始能显象,无光何以现形者。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远近浓淡,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诚然,光之难以状写也。譬如一人一物,面光视之,则显明朗润;背光视之,则晦暗失泽。备阴阳于一体之间,非善观察于微末者,不能窥自然之奥秘也。”吴甲丰惊叹“他的一番话竟完全是印象派的口吻”。曹雪芹的因光敷彩与印象派的光色原理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中国画的水墨与印象派的光色并非不能融合。只要懂得明暗色彩因光而生成、变化的道理,“善观察于微末”,就能“窥自然之奥秘”。何况杨家永原来就接受过西式写实绘画的训练,他从油画转入中国画创作领域,对于理解和接受印象派的光色原理毫无困难。难点在于如何把中国画的水墨与印象派的光色自然地融合起来,而又不失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经过多年艰辛的探索,2005年至2008年,杨家永山水画的“水墨印象”风格渐趋成熟。他这种“水墨印象”风格首先从墨色交融人手,在中国画水墨的氤氲与印象派光色的蒙眬方面找到了融合的交点。墨色交融的代表作有他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2005年的《牧》《斑斓时节》《丹叶青山》、2006年的《山林石屋》《绿重烟村》《山水系列》、2007年的《郊野秋艳》《清溪濯足》、2008年的《秋浓心淡》《山涧小溪》等作品。《牧》中的树林和山峰分别以淡墨淡色或浓墨渲染,树林与山峰交接处留出洇湿的空白,与下方的平野溪水呼应,造成了水墨氤氲、光色蒙眬的空间层次。《斑斓时节》和《丹叶青山》中秋天的树林,“皆以受光闪动而呈奇彩”,明暗光色变化更加丰富,色调接近油画效果。《山林石屋》《绿重烟村》《山水系列》把中国画水墨的氤氲与印象派光色的蒙眬融合得更为自然,《山林石屋》那种墨色交融、光影迷离的感觉尤其自然微妙。《郊野秋艳》令人联想起林风眠的彩墨画《秋艳》。与林风眠的作品相比,杨家永的作品更具有写实绘画因素,更倾向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印象派的光色表现的自然融合。《郊野秋艳》的树木枝干是以墨线勾画,而树叶则是以黄绿色彩皴擦点染,在淡墨背景衬托下异常鲜艳。林间溪水的反光和渐远渐虚的山野,增加了画面的光感和深度。《清溪濯足》《秋浓心淡》《山涧小溪》等作品中墨色交融的手法也类似《郊野秋艳》。

杨家永山水画的“水墨印象”风格在探索墨色交融的同时,也在探索以墨代色的墨光交融。正如曹雪芹所说:“敷彩之要,光居其首。”“明暗成于光,彩色别于光,远近浓淡,莫不因光而辨其殊异也。”光学也是印象派绘画光色原理的首要基础。也许是为了凸显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与接近油画效果的色调拉开距离,杨家永的山水画逐渐尝试增强水墨,减弱色彩,或者以墨韵代替色彩,但始终没有放弃光的表现,只不过以墨代色,把墨色交融变成了墨光交融。例如,他2006年的作品《积雨空林》,树林是一片浓淡的水墨晕染,间有笔墨皴擦的明暗肌理,罩以极淡的浅绛色,与近景淡墨的水石和远景清虚的山影配合,组成了雨意凄迷、光影空蒙的画面。2008年的《山村烟雾》更几乎是纯水墨晕染,墨分五色,浓淡黑白之间,山岚烟雾浮动,光影变幻,墨光交融。杨家永这种墨光交融的手法,似乎比他的墨色交融手法更适宜描绘他钟爱的江南水乡题材,更便于营造幽深、宁静、清雅、空灵的意境,诸如他2008年的《凉月淡孤舟》《小桥人家》《风静小舟平》《清风》,2009年的《树拥水抱而居》《水村烟树》《绿浸小石桥》《翠霭烟湿》《水静舟闲》,2011年的《梦里水乡四五家》《水曲山隈四五家》《水巷小桥多》《水淡烟轻》等作品,都属于墨光交融的水乡诗意画,那些淡墨扫出的水光倒影更显得意境空灵。

杨家永并非墨守成规的画家,而是锐意创新的勇士,他的山水画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大概因为久居京华,经常在北方山水间徜徉写生,江南水乡的记忆在他的梦中虽未消退,北方山水的雄姿却排闼直入他的宽快斋画室,唤起了他内向性格中的阳刚意识和豪放激情,促使他的画风向刚健雄强的北派山水转变。近年来他创作的山水画,中国画传统的笔墨韵味越来越浓,用笔越来越粗,用墨越来越重,但仍然没有放弃光的表现,或者墨色交融,或者墨光交融,无论画北方山水、江南水乡、三峡还是侗乡,都是一片墨韵浑厚、光影交织的神妙景象。代表作有2011年的《塔影静侵衣》《侗乡即景》《山歌》,2013年的《秋满西山》《溪山烟岚》《千叠云山》《溪谷山邨》《气清千嶂》《红阳伞》《微风和煦》《云峰飞瀑》《野水》,2014年的《深谷幽居》《烟浮远岫》《峡江行舟》等作品。他这些山水画作品(及以前的大部分作品)在山石皴法上大体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的石法(“石分三面”,本来就有阴阳变化),云法和水法基本上留白或加淡墨渲染,树法多取自写生,树叶则不用传统程式化的双勾画法,只用笔墨或色彩随意皴擦点染,因为程式化的双勾树叶难以表现自由闪耀变化的光感。

上一篇:大夼中学物理教研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寻访红色足迹“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