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技术准入制度

2024-04-28

医院新技术准入制度(共13篇)

篇1:医院新技术准入制度

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一、为了确保有效、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我院鼓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为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保证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所称新技术、新项目是指国内外已经开展,而我院尚未开展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技术或项目。

三、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是指在各医疗、医技科室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须通过调研、论证及审批的制度。

四、各医疗、医技科室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应向医教部进行申报,在取得准入后方可实施。准备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科室填写《新技术、新项目申报表》一式三份报医教部。其申报的主要内容有:

1、新技术、新项目的基本情况;

2、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的分析(合法性、伦理性、安全性、有效性、适宜性、可行性、需求、成本及效益);

3、拟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人员经过专业培训及考核证明文件的复印件,(独立开展项目的科室须有3人以上);

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所需的设备、设施及其他相应辅助支持条件;

5、新技术、新项目的诊疗常规、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

6、新技术、新项目预见的风险、应急处理预案及知情同意书;

五、医教部在接到科室申请后对申报书内容进行审核,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新技术、新项目及人员资质须由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专家论证;凡涉及有可能对社会伦理道德有影响的须经院医学论理学委员会讨论通过。

六、经专家论证后,新技术、新项目属于低医疗风险、创伤性小的由医教部进行审批;属于国内成熟的、外院已开展的、医疗风险较大的由业务副院长进行审批;属于多学科联合、探索性的、医疗风险高的由院长审批;属世界性创新的、实验性的需由院长同意后,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后方可开展。

七、各科室不得擅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对未经同意擅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医教部责令停止,给予警告及处罚。因擅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导致的不良后果,由开展的科室承担完全责任,并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八、在接到批准文件后,由科室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开展此项新技术半年。

九、科室应及时做半年来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总结(>30例已完成病历)并交报医教部,医教部根据工作总结再次审核,合格后由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由主管院长签发正式批准文件(所有向卫生局申报的新项目需经院长审批)。

篇2:医院新技术准入制度

新技术及项目准入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医疗新技术及项目临床应用的管理,促进我院医疗技术水平进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本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后勤服务及管理部门新技术及项目的管理

二、新技术及项目是指在本院内首次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其他应用于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审批范围包括下列方面:

(一)在国际、国内首创的技术项目;

(二)国际、国内已成功开展而本院首次应用的技术项目;

(三)侵入性的诊断和治疗项目;

(四)生物基因诊断和治疗项目;使用新试剂的诊断项目;

(五)使用产生高能射线设备的诊断和治疗项目;

(六)组织、器官移植技术项目;

(七)其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及项目。

三、准入原则:医疗新技术及项目应当遵循科学、安全、先进、实用、合法以及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原则;并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新技术及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为医政科。

五、申请开展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室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申请书;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资质。

(四)涉及医疗器械、药品的,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

六、新技术及项目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原则上每末进行一次,需报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室在每年十月底前将申报材料交医务科。

七、新技术及项目的审批程序:

(一)医政科初步审核该项目的科学性、合法性,必要时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咨询有关规定。

(二)组织召开院内“学术委员会”会议,对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及合法性进行进一步审核,并审核该项目是否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写出审核报告。新技术的书面评审意见应当对下列内容作出评估:

1)技术所处的寿命周期、对现行同类技术的替代及发展前景等基本情况;

2)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适用性; 3)科室的学科建设、人员等资质条件以及其他支撑条件; 4)该项技术临床推广的实用性。

(三)院长办公会对该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合法性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进一步审核,确保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安全、合法。

(四)经院长办公会讨论批准的新技术及项目纳入下工作计划,提交全院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引入该新技术及项目。

(五)年中临时引入新技术及项目的计划,仍需按本程序执行;超过十万元以上,还需经院职代会讨论通过。

(六)、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需上报的新技术及项目,应及时上报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获取批文。

(七)、实施新技术及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新项目、新技术的收费标准报综合管理科,由综合管理科上报省市物价管理部门,获取收费价格的批文。

2)开展新技术及项目所需的设备、器械、药品准备到位、充分,并经后勤服务科、药剂科验收合格。并签署验收报告。

八、医务科根据以上审批程序获得的各项意见,签署开展实施新技术及项目的同意书,并经业务副院长签字生效(对较大型、侵入性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及项目,需院长签字生效)。相关科室在接到同意书后方可实施。

九、开展新技术及项目的初期,必须在医政科的监控之下进行(特别是较大型、侵入性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及项目),相关科室要选择好合适病例,每例病例报经医政科审核批准;待技术成熟,并已成为科室常规诊疗项目后,由科主任审核批准。

十、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暂停临床应(试)用并上报医政科及院领导:

(一)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明文规定停止开展的项目;

(二)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

(三)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

(四)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

篇3:医院网络终端准入控制解决方案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当前医院的网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如果不安全的用户终端接入网络,就等于给潜在的安全威胁敞开了大门,使安全威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扩散,进而导致网络使用行为的失控[1]。终端准入控制从控制用户终端安全接入网络的角度入手,整合网络接入控制与终端安全产品,对接入网络的用户终端强制实施安全策略,严格控制终端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有效地加强了用户终端的主动防御能力[2]。为保证用户终端的安全、阻止威胁入侵网络,对全院登陆网络的用户实施终端准入控制,对全网采取接入认证,对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使得非法用户无法进入医院网络,杜绝各种可能导致整网不安全的行为,如非法使用外置存储、不安装防火墙软件、私自修改注册表等。医院网络终端准入控制解决方案,对全院用户上网行为进行了有效地监控,为网络管理人员提供了有效、易用的管理工具和手段。

1 准入组网模型

H3C终端准入控制(End user Admission Domination,EAD)安全产品是一套融合网络设备、用户终端和第三方安全产品的全网安全体系框架,其目的是整合孤立的单点安全部件,形成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最终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安全防护[3]。H3C EAD组网模型(图1),包括安全客户端、安全联动设备、安全策略服务器和第三方服务器。

安全客户端是指安装了H3C i Node智能客户端的用户接入终端,负责身份认证的发起和安全策略的检查。安全联动设备是指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VPN网关等设备。EAD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组网方案,安全联动设备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部署在网络接入层和汇聚层。安全策略服务器和安全联动设备负责给客户端下发安全策略、接收客户端安全策略检查结果并进行审核,向安全联动设备发送网络访问的授权指令。第三方服务器是指补丁服务器、病毒服务器和安全代理服务器等,被部署在隔离区中。当用户通过身份认证、但安全认证失败时,将被隔离到隔离区,此时,用户仅能访问隔离区中的服务器,需通过第三方服务器进行自身安全修复,直到满足安全策略要求为止。

安全策略服务器是EAD系统的核心,如果安全策略服务器出现宕机将对终端用户接入网络产生影响。为了提高EAD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容灾性,我们采用双机冷备方案。当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交换机与主服务器之间通讯中断,发出的认证请求在一定时间内未得到响应,经过缺省的重试数次后,交换机自动将认证请求发往备服务器,同时将主服务器状态置为“封锁”。等待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再次尝试将认证请求发往主服务器,若通讯恢复则立即将主服务器状态置为“激活”,从服务器状态不变。为了保证主服务器和备服务器上保存的账户信息同步,EAD系统提供了数据库自动同步功能,每间隔24h主服务器和备服务器会进行1次数据库同步,若有需要,也可手动立即执行数据库同步。

2 网络接入认证

EAD解决方案提供完善的接入控制,可以支持有线、无线各种接入方式,支持包括HUB在内的各种复杂网络、异构网络环境下的部署,保证从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下的接入安全。除基于用户名和密码的身份认证外,EAD还支持身份与接入终端的MAC地址、IP地址、所在VLAN(虚拟局域网)、接入设备IP、接入设备端口号等信息进行绑定,支持智能卡、数字证书认证,增强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对于要接入网络的用户,EAD解决方案首先要对其进行身份认证,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来确定用户是否合法,身份认证通过后的用户进行终端的安全认证。根据网络管理员定制的安全策略进行包括病毒库更新情况、系统补丁安装情况、软件的黑白名单、U盘外设使用情况等内容的安全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EAD对用户网络准入进行授权和控制[4,5]。通过安全认证后,隔离状态被解除,用户可以正常使用网络,与此同时,EAD可以对用户终端运行情况和网络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控。如果安全认证未通过,则继续隔离用户,直到用户完成相关修复操作后通过安全认证为止。EAD解决方案对用户网络准入的整体认证过程,见图2。

医院网络分为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部分。根据EAD的部署效果,有线部分采用802.1x认证,无线部分采用portal认证。有线接入部分,认证全部终结在楼层的接入交换机上,在接入交换机上进行安全控制。对需要开启认证的交换机,在安全策略服务器上添加接入设备,根据从交换机端口接入的用户信息逐个配置交换机开启认证。无线部分的认证全部终结在无线交换机上。对于无线交换机,直接开启部分网段用户portal接入认证即可。网络接入认证时自适应绑定终端的MAC地址。

3 安全策略规划

EAD对终端用户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安全策略服务器则用于对用户终端的染毒状况、杀毒策略、系统补丁、软件使用情况进行集中管理、强制配置(强制病毒客户端升级、强制打补丁),确保全网安全策略的统一。同时,通过客户端管理代理与安全客户端相配合,记录用户的安全日志,并提供查询及监控功能,为网络管理员提供网络安全状态的详细信息。通过这种防病毒软件、安全客户端的整合,EAD安全产品能够防止已感染病毒或存在系统漏洞的用户终端对网络中的其他用户产生危害,保护缺乏防御能力的用户因暴露在非安全的网络中而受到威胁,避免了来自网络内部的入侵。

安全检查基本策略如下:合法用户才能登录,如802.1x认证端口用户未认证不能访问任何地址;Portal认证用户认证前只能访问DHCP服务器和文件服务器等有限资源。用户必须安装防病毒客户端软件,防病毒客户端软件的杀毒引擎版本、病毒库版本必须符合要求。对安全策略模式进行如下规划。

3.1 隔离模式

对于一些关系比较重大的安全漏洞或补丁,如Windows服务器的致命安全补丁,需要进行比较严厉地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一旦用户终端安全状态不合格,就限制其网络访问区域为隔离区,再进行修复操作,满足企业终端安全策略要求后,才能重新发起认证,正常接入网络。对有线接入终端,安全检查不合格时,设置隔离模式,只能访问隔离区的资源。

3.2 警告模式

某些应用环境下,不需要根据用户终端的安全状态严格控制用户终端的访问权限,可以采用警告模式来处理不合格的安全状态,如对于安全等级略低一些的补丁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在警告模式下,安全客户端检查用户终端的安全状态信息,并将不合格项以弹出窗口的形式提供给终端用户,同时提供修复指导和相关链接。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不因终端安全状态不合格而被更改。

3.3 监控模式

监控模式同警告模式的实现流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监控模式下,安全客户端不会弹出窗口向用户提示终端的不合格项。但网络管理员可在EAD安全策略服务器的管理界面中对用户终端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了解用户终端的安全信息。一些相对普通的安全问题,如提示性的补丁安装,可以在不影响终端用户工作的情况下,由管理员进行定期检查并通告。同时,对于重要的网络用户,如院领导、部门领导,管理员对其网络访问的管理也可应用监控模式。

4 结束语

我院“军字一号”网是全院的主要业务运行网络,是二、三层混合架构,拥有各类网络交换机110台,展开网络终端1600余个,对网络运行使用制定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并对网络开展季度巡检[6],但并未消除用户的终端计算机不及时升级系统补丁和病毒库的现象,并未完全控制私设代理服务器、私自访问外部网络、滥用禁用软件等行为。实施终端准入控制后,EAD通过与交换机的联动,强制检查用户终端的病毒库和系统补丁信息,降低病毒和蠕虫蔓延的风险,同时,强制实施网络接入用户的安全策略,阻止了来自医院内部的安全威胁。在用户终端通过病毒、补丁等安全信息检查后,EAD可基于终端用户的角色,向安全联动设备下发事先配置的接入控制策略,按照用户角色权限规范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保障了医院网络的安全[7,8]。

摘要:本文介绍了医院网络终端准入控制的组网模型、网络接入认证和安全策略规划。通过实施终端准入控制,对用户的网络访问行为进行有效地控制,规范用户的网络使用行为,使得非法用户无法进入医院网络。强制检查用户终端的安全,强制实施网络接入用户的安全策略,阻止来自医院内部的安全威胁,保障了医院网络的安全。

关键词:“军字一号”,医院网络安全,终端准入控制,接入认证,安全策略服务器

参考文献

[1]巩蕾,路万里,王伟伟.构建医院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6):26-27.

[2]周超,周城,丁晨路.计算机网络终端准入控制技术[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1,20(1):89-94.

[3]支林仙,朱宇阳.端点准入防御(EAD)解决方案简析[J].福建电脑,2007,(4):74.

[4]周祥峰.基于802.1X协议的网络准入控制技术在电力企业的推广应用[J].现代计算机,2010,(8):101-104.

[5]唐晓雷,余镇危,刘知一,等.准入控制研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5):129-131.

[6]马锡坤,杨国斌,袁波.构筑信息网络基础平台保障人财物科学管理[J].中国数字医学,2010,5(8):20-22.

[7]马锡坤,徐旭东,张曙光.我院“军字一号”网络使用的科学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70-72.

篇4:医院新技术准入制度

【摘要】采供血机构与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标准化管理是保障受血者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对输血安全的控制仅关注于检查采供血机构所提供的血液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而没有强化医院输血科的标准化管理,使得临床输血缺乏全程控制。为此,必须强化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确保输血科(血库)的房屋设施和布局、输血前检测等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使输血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本文对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的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医院输血科(血库)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院输血科;中心血库;标准化;验收

一、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规定,受血者输血前应做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梅毒、艾滋抗体、丙型肝炎抗体等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但是一部分医院受医疗条件限制、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测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仅对四项传染病指标中的某几项进行检测,或采用快速检测方法替代检测,从而使得受血者输血面临安全隐患。据相关文献研究证实:输血前检测出梅毒抗阳性的受血者占0.68%,抗-HIV阳性的受血者占0.072%,抗-HCV阳性的受血者占2.87%,HBsAg阳性的受血者占10.26%。如果对受血者输血前检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那么在输血后一旦患者出现传染病,就难以划分责任归属,极易引发医疗纠纷。由此可见,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检测不仅有利于帮助临床医务人员明确受血者的身体状况,而且还有利于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和各自利益。

(二)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在卫生部颁布实施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对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房屋设施和布局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该房屋划分污染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满足血液储存、血液发放、血液检验(配血)、医疗废物处理等功能的需要,各区的洁净度必须符合Ⅱ类的环境标准要求。输血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其本身却存在着一定危险性,如果在洁净度不符合标准的环境中进行输血,那么不仅有可能会传播疾病,而且还有可能会出现输血反应。为此,加强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确保房屋设施和布局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三)有利于推动临床输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现阶段,在国家卫生部的强力监督管理下,采供血机构的各项工作日益规范化、标准化,进而保障了血液质量。然而,一部分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标准化管理较为薄弱,使得临床输血面临一定安全风险。为此,加强医院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准入验收,由卫生部、技术专业家联合对输血科(血库)进行现场审核,并对不符合验收标准的输血科(血库)提出整改意见,有利于促进医院临床输血加快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对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二、医院输血科(血库)加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血库工作人员管理

中心血库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修养和高尚的思想境界。为此,应当加强对中心血库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升。在专业培训方面,医院可采取鼓励进修、组织讲座、内部交流等形式,让中心血库工作人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技能;在质量教育方面,要增强工作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自律”意识,使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此外,中心血库还要健全工作制度、操作规程,明确各岗位职责,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好交接班、消毒、日常卫生等基础性工作,严格把控血液管理流程,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二)强化血库环境与硬件设施管理

医院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相关规范,使血库的房屋设施及布局符合标准要求,做到人流物流分开。血库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应当将计算机信息管理作为重点,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血库数据处理、血库信息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并可对采供血等环节进行科学化管理。此外,医院血库还要做好血液的储存设备、检验设备、处置设备以及消毒设备的维护工作,及时更新设备,从而确保血液流通管理质量。

(三)强化血液使用流程管理

在血源管理环节,要对入库的血液进行严格检查,包括检查血袋包装、血液外观、采血日期、使用期限等方面;核对血液相关信息,包括核对姓名、血型、数量、输血号、剂量、RhD(+)或(—)等事项。对血液制品进行分类保存,按照规定进行标准化操作。

在配血管理环节,要严格检查输血申请,包括传染病检查记录、输血反应情况、患者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血型及输血量、科室及床位等。对受血者执行交叉配血,并将配血标本储存在冰箱中,保留标本7~8d以便备查之用。

在发血和用血管理环节,要认真核对供血者相关信息,检查血袋完好情况,查验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否存在溶血、凝块的现象,检查冷沉淀和冰冻血浆是否有絮状沉淀物。在确定检查事项均合格后才能发血。在发血出库的同时,将供血者的相关信息扫描拷贝进受血者的诊疗记录上,从而加强对血液使用全过程的监控。

结论:

总而言之,医院输血科(血库)的输血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身体康复,一旦出现工作失误甚至会威胁受血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医院输血科(血库)的标准化准入验收,确保医院血库严格执行卫生部制定的相关规范,使各项工作步入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从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提高输血管理质量。

参考文獻

[1] 王永辉.孙绍秋.田桂珍.血库管理工作在血站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0).

[2] 王文勇.陈映红.浅谈县级中心血库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临床输血与检验.2012(10).

[3] 焦伟.杨起.黎海澜.广西医疗机构输血科(血库)标准化建设与质量管理评价[J].广西医学.2007(12).

篇5:新技术准入制度

为规范新技术准入工作的管理鼓励广大医务人员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结合医院实际特制订新技术准入制度

一、新技术项目的申报必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

二、任何科室或个人需开展新技术项目都必须填写新技术项目申请表。

三、申请表填写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复审并组织医院医疗质量委员会讨论备案对新技术项目进行论证。

四、新技术项目经医疗质量委员会论证确认后报本院学术委员会审批,必要进报卫生局审批备案,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并取得新技术准入资格即可开展新技术项目的相关工作。

五、新技术项目开展前按新技术开展要求进行人员培训经培训后确认具体时间以点带面开展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做好相关资料积累和总结并向医务科上报工作开展情况。

六、凡未取得新技术准入资格的一律不得擅自开展新技术项目。

容县中医院

篇6:护理新技术准入制度

一、在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建立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体制和申报、准入流程,严格遵守相关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范和常规,未经批准的不得开展。

二、开展护理新技术、新业务应是结合临床诊疗和护理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与医院功能、任务和业务能力相适应,应当是在核准的执业诊疗科目内。

三、开展近期在国内外医学领域具有发展趋势的新项目,在院内尚未开展过的项目和未使用的临床护理新手段被认定为新技术、新业务。

四、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经审批后必须按计划实施,应包含确保病人安全的内容。凡增加或撤销项目必须经护理部同意并报主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

五、临床应用时要严格遵守病人知情同意原则并有记录。

篇7: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凡招聘或调入我院拟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是经受正规医学院

校教育取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正规学历,且拟从事专业与所学专业一

致。否则,医院不安排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

二、所有新进入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参加医院组织的包含卫生法律法规、诊疗护理技术规范等内容的岗前培训,为进行岗前培训或岗前培训不合格者,不能上岗。

三、所有新进入医院的人员都要进行体检和试用,身体健康且试用期满考核合格

者。方可办理录(聘)用手续。

四、未取得执业医师或护士证书,或未按规定办理执业医师地点变更或有效期届

满未延续执业注册的医生和护士,不得独立从事临床医疗、医技科室诊断和

临床护理工作,任何科室(病区)不能安排其独立值班。否则,通报全院批

评,并追究科主任或护士长的责任。

五、非麻醉专业人员禁止从事临床麻醉工作。

六、根据《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凡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

员(包括医生、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未经岗位培训取得相应上岗资质,不得上岗工作。

七、深入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未取得要学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处方调剂工作;非药学专业人员禁止

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八、对实行执业准入制度的医疗和护理专业,新聘用的人员凡未取得执业证书者,均要在国家政策允许报考的连续前两次内考取执业证书,如果第一次考试不

通过予以警告,第二次考试仍不通过,予以辞退。

九、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对从事医院感染管

理专职人员,须经省级以上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岗位培训,取得上岗证。否则,不能专职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其他需岗前培训取得上岗资质的专业,按

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执行。

十、对未具备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申请到我院进修的人员,医教科、护理

部一律不予接收。进修医师不能独立为病人做麻醉手术和从事危险性较大的各种操作,不能单独值班,不能自主决定请会诊或承担会诊,不能开具处方

篇8:医疗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一、医疗新技术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组织: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技术的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拟开展新技术的初审及新技术开展的日常监督工作;医务部具体负责新技术的申报登记及新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的动态管理。

二、新技术准入管理:

(一)医疗新技术准入管理按照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分为: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 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二)新技术准入必备条件:

1、拟开展新技术应符合相应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应诊疗科目;

3、拟开展新技术的主要人员为具有执业资格并在本院注册、能够胜任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2 / 5

4、有与开展该项新技术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其他辅助条件,并具有相应的资质证明;

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6、新技术承担科室及主要人员近3年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

7、有拟开展新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8、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新技术准入审批流程:

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首先需由所在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和设施的基础上,经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讨论同意后,填写《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

1、拟开展新技术属一类技术的,科室填写“申请表”经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医务部备案。

2、拟开展新技术属二类技术的,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进行初步评估,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医务部。医务部组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医务部协助相关科室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3、拟开展新技术属三类技术,按照卫生部《第三类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及审核流程》进行申报。

(四)所需提交材料:开展二类、三类医疗技术时,应当提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3 / 5

1、医疗机构名称、级别、类别、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情况、相应科室设置情况;

2、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3、该项医疗技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征、禁忌征、不良反应、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方法,与其他医疗技术诊疗同种疾病的风险、疗效、费用及疗程比较等;

4、开展该项医疗技术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其他辅助条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5、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一)新技术评估:

新技术审批通过后,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医院专家对新技术进行评估。

(二)新技术临床试用期质量管理:

1、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为期2年),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及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体系。

2、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由医务部负责具体工作。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督促医疗技术按计划实施, 定期与医务部联系,确保医疗新技术顺利开展;新技术项目负责人应对新技术开展情况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及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4 / 5 时总结评估。

3、新技术均应建立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新技术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中期总结材料、终期总结材料与发表的相关论文等。

4、新技术必须按计划实施,凡中止或撤销新技术需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报医务部备案。对不能按期完成的新技术,负责人必须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提供详细的书面材料说明原因,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有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申请人提出质疑批评或处罚意见。

5、中期评估:

新技术实施过程中每年进行一次总体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1)新技术开展总体进展情况,包括已开展的例数、完成的效果及完成预定目标的情况等;

(2)新技术开展过程中的管理情况,包括实施人员资质、设备与药品、技术损害、告知义务履行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及采取的措施等;

(3)提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6、终期总结:

新技术试用期结束后,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针对新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书写终期报告并报医务部存档。

7、开展新技术的科室和人员不得将获准试用的新技术在其他医疗机构应用,经过相关部门批准或者紧急救援、急诊抢救的情形除外。

(三)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的情况: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5 / 5 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由医务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以决定是否恢复临床试用。

1、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

2、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

3、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

(四)新技术临床试用期结束经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评估通过后,进入常规技术管理范畴。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准入管理批准而擅自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篇9: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二、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均应严格遵守本准入管理制度。

三、新医疗技术分为以下三类

1、探索使用技术,指医疗机构引进或自主开发的在国内尚未使用的新技术。

2、限制度使用技术(高难、高新技术),指需要在限定范围和具备一定条件方可使用的技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医疗技术。

3、一般诊疗技术,指除国家或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限制度使用外的常用诊疗项目,具体是指在国内已开展且基本成熟或完全成熟的医疗技术。

四、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医疗技术,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需要淘汰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

五、严格规范医疗新技术的临床准入管理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首先须由所在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包括伦理、道德方面评定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指导临床实践,同时要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和设施,经科室集中讨论和科主任同意后,填写“新技术、新项目申请表”交医务科审核和集体评估。

科室新开展一般诊疗技术项目只需填写“申请表”向医务科申请,在本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范围内的,由医务科组织审核和集体评估;新项目为本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范围外的,由医务科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核实。

六、医院医务科职责

1、医院医务科负责组织管理全院医疗技术准入工作,制定有关医疗技术准入政策、规划,协调并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2、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法规要求,组织审核新技术项目是否超范围执业,如属于超范围执业,由医务科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申报。

3、医院医务科负责实施全院医疗技术准入的日常监督管理,包括对已申报和开展的医疗新技术进行跟踪,了解其进展、协助培训相关人员、邀请院外专家指导,解决进展中的问题和困难等。

七、各科室每年按规定时间将本计划开展的医疗新技术项目报医务科,并核准和落实医疗新技术主要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填写相关申请材料。科室医疗新技术管理小组组织并督促医疗技术按计划实施, 定期与主管部门联系,确保医疗新技术顺利开展。医疗新技术项目负责人要对已开展的技术项目做到随时注意国内外、省内外发展动态,收集信息,组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织各类型的学术交流,及时总结和提高。

八、在实施新技术、新项目前必须征得病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的同意并书面签名备案。

九、申报医疗新技术成果奖

1、申报科室于年底将所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总结,填写新技术、新项目评选申请表,上报医务科参加医院评比。申报材料要求完整、准确和实事求是,包括技术完成情况及效果、完成病例数以及必要的病历资料(临床效果及必要的对照)、国内外及省内应用现状、论文发表情况和相关查新报告以及该领域全国知名专家的意见说明等。

2、医务科每年底对已经开展并取得成果的医疗新技术,组织医院新技术管理委员会专家采用高效、公正的程序进行评审,对其中非常有价值的项目授予奖励并向上级部门推介。

3、医务处每年底对以往已开展或已评奖的医疗新技术,组织医院新技术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回顾性总结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评估,对已失去实用价值或停止的医疗技术做出相应结论。

十、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准入管理批准而擅自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十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医师,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十二、本制度如出现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相冲突的情况,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相关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执行。

篇10:有创操作技术准入制度

一、为保证我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利益,特修定临床有创操作技术准入制度。

二、有创操作指在临床诊疗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具有创伤性、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检查及诊断、治疗性操作,主要指一般性的穿刺技术,难度较大的技术:如腔镜类或介入类技术分别按我院《腔镜技术操作管理与审批制度》、《介入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执行;麻醉、手术类技术分别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制度》及《手术分级管理办法》执行。

三、需纳入准入管理的有创操作技术项目包括但不仅局限于“有创操作技术项目目录”中所列内容,具体项目将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定期更新。

四、医务部为医院有创操作技术准入管理部门,负责对有创操作技术进行人员资质准入审批、准入后技术开展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档案管理,每3年对医师的有创操作技术能力进行再评价和再授权。

五、有创操作技术准入适用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执业证书》,执业地点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师;脱离临床工作≥2年重返临床工作的医师需重新准入。

六、有创操作技术准入条件

1.住院医师及以上人员均可申请一般性的有创操作技术资质,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可以申请“有创操作技术项目目录”中带*号的技术资质。

2.执业医师申请有创操作资质前,应充分掌握该项技术适应症、禁忌症和技术操作规范,接受相应项目的技术培训,必须在见习该项技术操作3~5例之后,并在具有该项技术操作资质的上级医师指导下成功完成一定例数的操作(一般性的有创操作技术不少于5例,带*号的有创操作技术5~10例)后,方可提出准入申请。培训经历须记录在《有创操作登记本》中,并由指导医师及科主任签字确认。

3.属于第二、三类技术范畴内或有特殊专项技术管理要求的有创操作技术,按该技术项目的相关人员资质要求进行准入管理。

七、有创操作技术准入审批程序:

1.临床医师申请有创操作技术资质应填写《有创操作资格申请表》,通过科

主任审核,并签字同意后,向医务部递交申请表;

2.递交《有创操作资格申请表》的同时需提供有该项技术培训记录的《有创操作登记本》;

3.医务部受理准入申请后,对申请人的临床工作经历和培训情况、以及所申请准入的技术项目的分类和是否有专项准入要求进行审核,必要时组织相关专家对申请人进行该项技术的操作考核;

4.医务部对准入申请进行认真审核后,以书面形式将批复意见通知科室,同时将《有创操作资格申请表》存档备案。

5.在外院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后在我院注册的新入人员需在临床工作≧1个月,由科室培训考核后填写《新分配或调入执业医师有创操作资格申请表》,再由医务部审核、准入。

八、出现以下情形之一者,取消其有创操作技术资质或需重新进行资质认定:

1.辞职或调离本院者,原在我院所获得的有创操作技术资质同时失效;

2.离开临床工作≧2年者,原所获得的有创操作技术资质需重新进行资质认定 ;

3.对于“有创操作技术项目目录”中带*号的技术,在获得准入资质后2年内没有操作记录的,该项技术的操作资质将被自动取消;

4.经查实,年内累计3次或3年内累计5次违反技术操作规范,导致医疗过失或重大医疗纠纷的,由医务部对当事人的该项技术操作资质进行取消,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及本人。

九、常规情况下,未获独立进行有创检查和治疗单独操作资格的医师不得单独从事该项技术操作;但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病人,我院执业医师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有利于病人的有创操作。

十、因违反本制度规定,非紧急情况下实施未获得准入资质的有创操作技术,由此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由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篇11:医疗新技术准入与管理制度

医疗新技术准入制度:

一、申请开展新技术临床试用和专项技术临床应用的科室应当提交项目的立项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开展该项技术的相关设备和设施情况、学科和人员资质条件、技术需求状况和成本效益分析等内容;撰写可行性方案,制定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二、申请开展新技术临床适用的,除提供上述材料外,还需提供国内外有关该项技术研究和使用情况的检索报告及技术材料,其中涉及医疗器械、药品的,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

三、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并符合伦理规范,必要时需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方可临床实施。

四、拟开展的新技术应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和效益性,地方性医疗新技术须由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主持,国家、国际性医疗新技术须由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主持。

五、医院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技术项目准入评审。

六、经评审,由专家对技术项目提出评审意见,医院应当根据专家的评审意见做出是否予以准入决定。

七、新技术临床适用或者专向技术临床应用时,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或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立即暂停临床(试)用并上报医务科。

八、各科室应加强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制定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技术档案。

医疗新技术管理制度

一、集体讨论制度:医疗新技术提出后为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每一例医疗新技术开展前,有关医师应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著作及文献并收集、整理,写出书面可行性报告,制定相关意外情 况应急预案,并提交科室主任进行全科集体讨论,并由科主任签字后上报医务科审查备案。

二、知情同意程序: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在开展医疗新技术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详细交待病情,重点交待医疗新技术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尊重患者及委托人意见,并签字同意。

三、医院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医疗新技术立项准入审核,所开展的新技术项目的中期评估,新技术成果评审等。

四、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必须将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严格医疗器械、药品及操作人员的相关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质量安全检查、总结,确保患者安全。

五、用于科研的新技术免收患者相关医疗费用,应用于临床的医疗新技术,按照国家及相关部门物价标准收取费用。

六、参与医疗新技术的住院医师、实习医生、进修人员必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医疗活动,不得独自开展医疗新技术。

七、医疗新技术一经开展即应完善对疗效的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八、各项新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使用,积累了一定的病历数后可申请新技术成果评审。

九、医院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及获得医疗新技术成果奖情况,将医疗新技术项目适时调整为专项技术或常规技术项目。

篇12:护理新业务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一、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二、拟开展的新项目应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和效益性。

三、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必须资质证件齐全,并提供加盖本单位印章的复印件备查;使用资质证件不齐的医疗仪器开展新项目,一律拒绝进入。

篇13:医疗技术准入及监督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新技术、新业务的管理,鼓励各临床、医技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规范医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新技术、新业务的概念

凡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领域具有发展前景且在我院尚未开展和使用的临床医疗、护理新手段,称为新技术、新业务。

二、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的必备条件

1.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规定。

2、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应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和效益性。

3.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所使用的医疗仪器须有《医疗仪器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产品注册证》和产品合格证,并提供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备查;使用资质证件不齐全的医疗仪器开展新项目,一律不准进入。

4、拟开展的新项目所使用的药品须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进口药品须有《进口许可证》,并提供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备查;使用资质证件不齐的药品开展新项目,一律不准进入。

三、新技术、新业务的准入程序

1.申报者应具有主治医师或相当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本院临床、医技、护理人员,须认真书写《新技术、新业务申请书》,经本科讨论审核,科主任签署意见后报送医务科。

2.医务科对《新技术、新业务申请书》进行审核合格后,报请医院医疗委员会审核评估,经充分论证并同意准入后,报请医院审批。

3.拟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报院长和上级有关部门审批后,由财务科负责向物价部门申报收费标准,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医保报销与否,由县医保中心上报上级医保部门审批。

4.经医院医疗委员会认定,医务科备案后,申请科室即可按申报项目开展工作,各有关科室应积极协助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不得以任何理由相互推诿。

四、可行性论证的主要内容

包括新技术、新业务的来源,国内开展本项目的现状,开展的目的、内容、方法、质量指标,保障条件及经费,预期结果与效益等。

五、督查措施

1、新技术、新业务经审批后必须按计划实施,凡增加或撤销项目须经技术委员会审核同意,报院领导批准后方可进行。

2.医务科每半年对开展的新项目例行检查一次,项目负责人每半年向医务科书面报告新项目的实施情况。

3.对不能按期完成的新项目,项目申请人须向学术委员会详细说明原因。学术委员会有权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申请人提出质疑批评或处罚意见。

上一篇:唱国歌开场白下一篇:波利亚数学与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