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2024-04-13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共9篇)

篇1: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不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医疗技术风险。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隐患,通过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减少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1.1一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1.1.1违反工作法律

1.1.1.1上班或值班期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以致影响正常工作; 1.1.1.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与旁人聊天、嬉戏或打手机;

1.1.1.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患者的相关信息;

1.1.1.4对医院相关规定及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做出不负责任随意的解释,造成患方误解或引发不满情绪; 1.1.1.5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 1.1.1.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1.1.2违反诊疗规范

1.1.2.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1.1.2.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抢救工作; 1.1.2.3门诊、急诊医师对连续3次来院就诊但仍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相关科室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1.1.2.4门诊、急诊医师或住院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1.1.2.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病房医师不查看病人情况即开具医嘱;

1.1.2.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1.1.2.7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1.1.2.8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1.2.9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1.1.2.10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1.2.11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患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

1.1.2.12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内未在规定时限内随访;

1.1.2.13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1.1.2.14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规定时限内无上级医师查房;

1.1.2.15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

1.1.2.16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 1.1.2.17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1.1.2.18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

1.1.2.19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

1.1.2.20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1.1.2.21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

1.1.2.22患者转科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1.1.3医疗保障缺陷

1.1.3.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

1.1.3.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 1.1.3.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

1.1.3.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 1.1.3.5遗失检查化验标本;

1.1.3.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相关规定; 1.1.3.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复核、主动报告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复查;

1.1.3.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等风险;

1.1.3.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1.3.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3.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1.1.3.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1.3.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工作。

1.1.4诊疗记录缺陷

1.1.4.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1.1.4.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及输血史; 1.1.4.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 1.1.4.4对转科患者,未书写转科记录;

1.1.4.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 1.1.4.6大中型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

1.1.4.7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未及时、规范、严谨地签署知情同意文书;

1.1.4.8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

1.1.4.9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1.1.4.10各种诊疗记录和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签名不规范、越权或未进行审核;

1.1.4.11以刮、涂、擦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1.4.12诊疗科室、病案室保管不善,造成病历丢失、损坏或违规复制。1.2二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引起患者投诉或给医院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害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2.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1.2.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一级风险预警; 1.2.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低于5000元。1.3三级预警项目

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或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从而给医院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的情形。

1.3.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1.3.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高于5000元; 1.3.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声誉;

1.3.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2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2.1各级各类查房:临床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 2.2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如医务科、投诉管理办公室、感控科、护理部等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 2.3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2.4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监督检查结果或通报; 2.5患方反映、投诉、举报;

2.6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方面的信息等。3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3.1立案

3.1.1自查立案医务股、护理部、门诊办公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义务立案处理。

3.1.2投诉立案投诉管理办公室、门诊办公室、医务股、护理部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在48小时内立案,紧急情况应尽快立案。3.2处理程序

3.2.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24小时内填写《霍邱二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登记表》,与医疗不良事件同时上报。

3.2.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后24小时内通知被投诉科室并限期整改。

3.2.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最迟在48小时内必须主动作出说明或检讨,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当月内作出处理。

3.2.4经依法鉴定认定为医疗事故、医疗损害的医疗事件,按照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规定以及医院有关规定处理。3.3处罚

3.3.1根据警示等级、情节轻重与后果,参照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额度。

3.3.2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于及时发现风险、努力补救、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

3.3.3做出处罚决定时,要区别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3.3.4做出处罚决定时,由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评析,对评析出的医疗纠纷进行责任追究。4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4.1医疗技术损害一般处置原则

立即消除致害因素。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汇报请示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尽快报告有关领导。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或者总值班)、主管院领导,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瞒报或迟报。4.2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

当发生医疗技术损害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对患者所受到的损害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并根据损害程度进行相应流程的处置。

4.2.1患者损害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

首先,应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三级医师或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随后,应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同时向医务科汇报进展情况,医务科根据进展情况选派技术专家参与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治疗时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并报医院相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

4.2.2患者损害较重,有生命危险的情况

首先,应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科及医院相关领导。科室负责人或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往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讨论并采取补救处理对策同时报告医院相关领导;必要时由医务科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科或医院相关领导主持)。

随后,待患者生命危险解除后,进一步会诊讨论、研究详细补救处理对策。补救对策应防止患者发生进一步损害,尽量减少损害和避免发生其他损害后果。

补救对策完毕后,必须派专人严密监护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报医院相关领导及医务科。

4.3医疗技术损害相关处置

4.3.1原始证据的收集。发生医疗技术损害时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4.3.2争取患方的理解与配合。发生医疗技术损害时,应积极妥善做好与患方的沟通工作,尽力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

4.3.3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

4.3.4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

4.3.5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别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4.3.6随时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过失损害鉴定或应诉准备。

4.3.7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处理。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

4.3.8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4.4奖惩

4.4.1发生医疗技术损害后,各类、各级人员违反处理原则,未及时采取措施,导致损害扩大或引起医疗纠纷的,按医院相关制度给予处罚。

4.4.2当事人未及时、如实报告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后果的按照医院相关制度给予处罚。

4.4.3在患者抢救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通报表扬或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酌情给予奖励。

篇2: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缺陷、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和因此而产生的医疗投诉及医疗纠纷,结合本院实际,制订医疗风险预警制度。

一、医疗风险警示范围

凡实施诊断、治疗过程中,发生任何“作为”与“不作为”的医疗事件,无论病人与家属有无投诉,都是医疗风险的警示范围。

二、医疗风险警示分级

根据诊疗过程中责任人实际造成的影响医疗风险的缺陷性质、程度,将医疗风险警示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1、未及时完成入院首次病程记录、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前记录(术前诊断)、术后记录;未及时签定各种重要的医患协议书等,影响病案内涵质量的重要医疗文献内容;

2、未及时查房,连续两次以上,病人有投诉,但未发生医疗缺陷后果(以下简称后果);

3、在诊疗过程中,有一定缺陷,但无后果;

4、各种医疗操作不当或不成功,病人投诉但无后果;

5、其他未引起后果,但有病人投诉的诊疗行为。

(二)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1、超过24小时未完成住院病历、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记录、超过8小时未完成首次病程记录等重要医疗文件,或超过6小时未补记抢救记录,可能酿成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投诉;

2、非特殊、疑难病人,未及时确诊(超过72小时)或未及时确定与更正、补充治疗方案,延误治疗,造成病人投诉;

3、三级查房不及时,特别是上级医师查房不及时,造成病人投诉;

4、经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鉴定或法院判决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有一定的过失或差错;

5、一年内,被二次一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三级医疗风险警示

1、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或人民法院判决为医疗事故;

2、由于各种“不作为”因素,酿成医疗纠纷,责任人过失严重,虽未认定医疗事故,但影响恶劣,造成医院声誉的损害;

3、由于责任人的过失,造成医疗缺陷,经调解,给病人经济补偿的;

4、一年内,二次被二级医疗风险警示。

三、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处罚程序

对被医疗风险警示责任者的处罚参照《贵州航天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贵州航天医院医疗质量考核办法(试行)》及相关终末质量考核标准执行。

四、医疗警示制度的相关措施

(一)认真落实《医患沟通制度》

1、住院病人沟通制度

住院医师接诊病人后,认真向病人介绍自己,同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计医疗费用,告之病人,并记入病程记录。

2、实施有创性检查与治疗(纤维支气管镜、胸穿、腰穿、腹穿、肝穿、骨穿、心包穿刺等),必须在实施操作前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疗意外及医师在操作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将谈话内容记入病程记录。

(二)认真落实高风险环节签字制度

1、为了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认真履行民法通则中规定的“作为”义务,在诊疗环节中实施规范性签字制度。如输血同意书、纤维支气管镜手术同意书、各种介入诊断(造影)治疗协议书等等,这些协议书规定了向病人告之的内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医疗意外,并要求患者或家属(监护人)签署同意书。

2、对上述高风险医疗环节,除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同意权,同时也尊重病人的拒绝权。病人明确表示不同意的手术及操作,原则上不做,以避免医疗纠纷;

3、医务人员在危重病人交接班环节中要认真签字,书面交待,医学影像报告单、病理、检验报告单要实行复核双签字。

(三)敏感时段查房制度

1、落实节假日主任或上级医师查房制度

节假日副主任以上医师查房是使住院病人在特定的时段不间断的处于质量控制中;副主任以上医师节假日查房有利于危重病人、各种侵入性操作术后病人、新入院病人的确诊及治疗,有利于对值班医生的考核、监督与管理;

2、夜班、交接班、双休日、法定节假日等敏感时段,必须坚持督查岗位责任制,使医疗工作始终处于警戒,应急状态。

(四)绿色安全生命通道

1、建立以病区为龙头的全方位、全天候院内急诊急救机制。

2、抢救病人过程中涉及的各医技科室、通讯、后勤保障部门实行限时制度。因超时影响急救工作,追究责任。

(五)卫生行政部门参与、法律援助及医患勾通

1、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纠纷,邀请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一起处理。

2、在医疗事故、纠纷应诉案件中,重视法律顾问在诉讼程序中的作用,认真对待病人的诉讼请求,注意医疗文献资料(病历、录像等)在举证中的责任地位,用法律来维护医院、医师的合法权益。

3、注意病人的心理需求,医患间相互勾通,是控制医疗纠纷投诉,搞好医疗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

篇3: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1什么是医疗设备安全风险

医疗设备安全风险是指医疗设备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下可能给患者及医疗人员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风险是普遍客观存在的, 使用医疗设备就有风险, 医疗设备在故障状态下有风险, 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也有风险, 风险是损害的发生概率与损害严重度的结合。

2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的类型

风险一般归纳为三种类型:物理风险、临床风险、技术风险。

(1) 物理风险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中电击、机械损伤、易燃易爆物造成的损伤等。

(2) 临床风险

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中操作错误或不合理操作、技术上引用不当造成的损伤等。

(3) 技术风险

设备检测误差或性能指标的下降造成的不良后果等。

3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的管理

医疗设备使用风险管理是用于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视工作的管理方针、程序及其实践的系统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是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三个基本过程。

(1)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指系统运用可获得资料, 判定危害并估计风险。风险分析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前, 应深入了解、详细分析医疗设备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问题, 参照使用说明书, 分析不同设备、不同条件, 充分考虑和预见医疗设备临床使用中的安全风险因素。农村基层医院在做风险分析时, 可以请上级医院或兄弟单位的同行来一起分析, 一则可以弥补自身技术力量的不足, 二则可以提高自身素质, 再则使做出的风险分析更客观。

(2) 风险评估

对医疗设备使用风险分析已估计到的每个危害的风险因素对临床诊断、治疗的安全、有效性的影响程度的评估。风险评估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不同医院风险评估结果是不一样的。我院采用量化风险值的综合风险评分系统, 并将做成表格形式。这种方法比较直观, 容易掌握, 对于我们农村基层医院比较适合。总分在13分以上的设备为高风险设备, 总分在9到12分的设备为中等风险设备, 总分在8分以下为低风险设备。农村基层医院在做风险评估时, 同样可以请上级医院或兄弟单位的同行一起做。下面就是我院使用的表格。

设备名称:

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就是采取措施将医疗设备使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1) 临床使用人员相关的风险控制:制定医疗设备使用操作规程, 根据农村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 可以是设备科和临床使用科室一起制定, 可以请上级医院的专家协助制定, 也可以请医疗设备公司协助制定。操作规程一旦制定, 临床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医疗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预防性维护:预防性维护是周期性地对设备进行一系列科学的维护工作, 以确保设备安全、有效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根据风险分析的情况确定风险控制的等级进而确定预防性维护的周期, 制定预防性维护的计划。根据农村基层医院的实际情况, 采用与兄弟单位资源共享的办法购买医疗设备的测试仪器, 因此预防性维护的执行方法是按设备类型执行。预防性维护的内容:a外观检查包括设备是否清洁;箱体、显示器、底座、推车及其组件是否损坏;控制开关是否正常;各种标识标签是否完好;外部管路和软管是否正常;电源线、电缆、充电器是否正常;过滤器和通风口是否清洁;b更换维修与保养包括对已达到使用寿命及性能下降、不符合要求的元器件或规定要定期更换的配件进行及时更换;对医疗设备表面与内部电气部分与机械部分进行清洁;c安全检查包括电气安全检查和机械安全检查;d功能和性能测试包括开机检查设备的各项功能报警范围及用各种测试仪器检测设备的性能。e做好预防性维护后及时填写预防性维护报告单同时在设备上黏贴预防性维护工作标记。

(3) 医疗设备安全、性能检测与校正。做到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 运用医疗设备的测试仪器对医疗设备进行安全、性能检测与校正。具体操作与预防性维护的内容中的c、d项相同。

(4) 医疗设备应用环境安全风险管理。包括供电要求、接地要求、温湿度要求、水的要求及生物危害的防治。除了生物危害的防治外, 其余的要求一般在设备安装时都能够解决好。我们农村基层医院由于地处农村, 生物危害的情况比较严重, 特别是老鼠, 我院采取许多防鼠措施, 但还是发生过老鼠啃坏设备线路的情况。这一点我们农村基层医院要特别注意。

4 PDCA方法运用到风险管理

P (PLAN) 计划D (DO) 实施C (CHECK) 检查A (ACTION) 评估、总结。具体为: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中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主要原因采取措施;按措施计划的要求去做;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的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改进原计划的不足;把没有解决或新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解决。

农村基层医院在医疗设备安全风险管理技术的引入中, 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能盲目的将上级医院的经验死搬硬套。

参考文献

篇4:论医院医疗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摘要】 医疗服务行业不仅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而且还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医疗风险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所有的医疗过程在收获利益的同时,通常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对医疗风险管理的研究近年来一直作为医疗活动管理的热点论题,国内外的一些大规模医院已经展开了长期研究。文章由浅入深,通过描述对医疗风险的特征认识,探讨了医疗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最后延伸至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医疗风险;风险管理与控制;医患纠纷

医疗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导致医疗风险,后果可大可小,严重的可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据调查,我国各类疾病的临床误诊率基本维持在30%,而难治愈疾病的误诊率已经超过了41%。中国医院管理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个别罕见病种的误诊率达到89%。医疗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尽量降低医疗服务过程中各种风险因素的发生机率,确保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院要提高医疗质量,健全医疗管理机制,从根本上避免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如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大规模医院已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引入到医疗风险的控制工作中,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降低医疗风险起到了显著作用。1 医疗风险

世界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医院对病人的医疗效果。但在另一方面,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风险仍不可忽视。因为即使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治疗也可能存在风险,例如早在80年代就有丙肝病毒通过输血传播的病例,却在1989年才发现这种病毒。医疗风险具有双重性定义,对患者,医疗风险是指在整个医疗过程中,所有可能导致自身伤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对医院,医疗风险是指整个医疗过程中因院方过失而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

可预见或者不可预见的医疗风险普遍存在于医院的各工作科室、醫疗环节。例如医院为维护自身利益,拒绝患者的合理要求而引发的风险;患者及家属期望过高,院方未能达到其预期结果而行为过激导致的风险;医院对患者用错药或使用的药品产生严重副作用而引发的风险;在医疗过程中,因医护人员技术或心理因素导致治疗出现差错而引起的风险等。因此不仅患者、医生,医院、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家都担心医疗风险的发生。患者和医院也应充分认识到一点——要完全杜绝医疗过失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医疗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工作的综合性以及病人的治疗方式因人而异,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医疗事故的调查结果也充分证实了此观点。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熟悉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以提高治疗效果。2 医疗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主要方法

医院管理层必须担起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任务,熟悉风险预测及评估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通过审查高风险分布图,掌握更多风险发生的资料,正确识别风险类型,为风险评估做好准备工作,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事故采取相应措施。医疗风险发生后,如何处理医疗风险就上升为医疗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处理医疗风险的措施主要有风险预防、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综合运用各种处理策略来应对医院多变的医疗风险,才能控制和减少风险,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机率。为此,院方应加强以下工作:

其一,坚持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聘用具备专业技能的职工,定期进行专业和服务技能的培训,以控制因医护人员操作而导致的医疗风险。其二,加强临床督导,规范医疗行为。医院应强化指导制度,由专科医师从旁指导初级医生,及时纠正医疗误区,并设置相关的硬性规定。其三,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从控制风险的理念出发,尊重病人享有的正当权利,改善服务模式,由以往“医生说一不二”的集权制度转换为“医患交换心得,双向沟通”,以患者为中心,这样患者也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可避免因患者对院方的误解而引起的医患纠纷。其四,定期申报医疗事故。在医疗风险涉及法律问题时,及时通知患者及家属,双方可进行沟通协商。

对患者及家属而言,也应该考虑医院的技术水平和自身病情实际情况,理解医疗过程中医疗风险的不确定性,这样也更利于病患的治疗。3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临床专业包含很多医学分支,不同的专业每天面临的患者也不尽相同。医生在分析、诊治各种疾病的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应履行告知沟通义务,要准确诊断出患者病情,并制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同时必须保障治疗地无间断进行。不应只考虑院方利益而隐瞒患者病情,进行对病情无效的治疗,这样不仅耽误疾病的治疗进度,反而更易导致医疗风险的发生。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遵守医德,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面对突发情况要保持良好心态,不能一味责怪医生,这样才能避免纠纷。

篇5: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预案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加强预警监控和及时处置,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风险预警范围:

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的危险因素和不良事件。无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预警监控范围。

二、风险预警原则 :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各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医疗过失的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责任科室(人)未吸取教训不放过,医疗安全隐患未消除不放过,未订出整改防范措施不放过,切实做好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和处置工作。

三、风险预警分级:

根据医疗服务工作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风险预警信息: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纪律:(1)上班或值班时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影响正常工作;

(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聊天、打手机;

(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散布患者的隐私;(4)贬低或打击同行,给患方造成误会或不满;(5)诊疗工作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2、违反制度及违反诊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

(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 3分钟内开始抢救;

(3)门急诊医师对3次就诊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

(4)门诊、急诊或住院医师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5)门急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病人即开写医嘱;

(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

(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 24小时内未随访;

(14)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

(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 3日内无上级医师查房;

(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未按医院要求上午8 时整时开展手术;

(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良后果;

(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

(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

(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

(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

(23)患者转科治疗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3、医疗保障缺陷 :

(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

(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

(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

(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

(5)遗失检查检验标本;

(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上级规定;(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资料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复核、主动报告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等风险;

(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作。

4、医疗文书缺陷:

(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称记录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

(4)对转科转院患者,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

(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

(6)大中型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

(5)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并及时、规范地签订知情同意书;

(6)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

(7)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8)诊疗记录字迹潦草、签名不正规、越权签名或未进行审签;

(9)以刮、粘、涂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0)诊疗科室、病案室对病历资料保管不当,造成丢失、损坏或被违规复制。

5、医疗不良事件:

(1)病人辨识事件:诊疗过程中的病人或身体部位错误(不包括手术病人或部位错误);

(2)治疗、检查或手术后异物留置体内;(3)手术事件:麻醉、手术过程中的不良事件;(4)呼吸机事件:呼吸机使用相关不良事件;

(5)药物事件:医嘱、处方、调剂、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等相关的不良事件;

(6)特殊药品管理事件:病人在院内自行服用或注射管制药品;(7)烧烫伤事件:治疗或手术后发生烧烫伤;(8)管路事件:管路滑脱、自拔事件;(9)院内感染相关事件:可疑特殊感染事件;

(10)检查、检验事件:遗失检查检验标本,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规定;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未进行复核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重查;

(11)医疗处置事件:诊断、治疗、技术操作等引起的不良事件;(12)输血事件:医嘱开立、备血、传送及输血相关不良事件;

(13)处方事件:配方时未能及时发现用药不当、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用法错误;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4)非预期事件:非预期重返ICU或延长住院;

(15)病人约束事件:不适当约束或执行合理约束导致的不良事件;

(16)针扎事件:包括针刺、锐器刺伤等;

(17)其它不良事件。

(二)二级风险预警信息: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

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风险预警;

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三)三级风险预警信息 :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

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5000元;

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

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四、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一)各级各类查房: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

(二)职能管理部门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

(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

(四)患方反映、投诉或举报;

(五)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提示或通报;

(六)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启示等。

五、风险预警管理:

(一)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医疗风险的第一责任人。

(二)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

(三)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管理的职能部门,接受科室医疗风险的预警和报告,并作出相应反应。

(四)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总体负责应对医疗风险预警和处置的管理工作。

(五)医院的急诊、手术科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新技术、新项目、重大手术和疑难、危重、医疗争议病例等是医疗风险重点监控对象。

六、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立案:

1、自查立案: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和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

院办室、党办室、医务处、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及时立案。

(二)处置程序:

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反馈。

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并查实后,及时通知其限期整改。

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必须做出自查或说明,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做出处理。

(三)处罚 :

1、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2、根据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和《医疗投诉(纠纷)处置办法》进行处罚。

3、在处罚时要区别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附:各相关医疗风险与处置管理组织。

成安县中医院

附件:

各相关医疗风险管理组织:

(一)、相关职能部门

1、医务科: 科

长:刘炳健

成员

李飞飞

赵志恒

2、质控办: 主

刘艳平组

员:刘炳建

张书霞

3、医院感染管理: 科

长:李成河

4、护理部: 主

任:张书霞 副主任:王丹红

主要职责:

负责监督检查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协调、组织医疗缺陷、事故的调查处理。

(二)、临床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

1、外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李玉平副组长:张

员:程海玲

赵利涛

2、妇产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王韶玲 副组长:靳

东 组

员:王艳花

刘金芳 主要职责:

负责本科医疗风险管理,负责处理医险缺陷、事故。调查记录缺陷情况,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三)、其他临床质控小组

1、内科(心血管病)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冯志芳 副组长:王丹红 组

员:纪文勇

赵相平

2、脑病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杨保芳 副组长:杨美芳 组

员:刘建林

乔建新

3、急诊科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郝连伟 副组长:苗丽霞 组

员:陈双印

任建光

3、麻醉科(手术室)医疗质控小组 组

长:刘静波 副组长:李丽敏 组

员:李占峰

赵炳南

主要职责:

篇6: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一、医疗技术风险管理体系

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两级管理。医务部负责医疗技术风险上报统计、组织专家讨论、反馈整改意见等具体工作。

二、造成医疗技术风险的可能因素

(一)医疗技术设计方面:新技术操作规范不成熟,技术操作流程不够科学或者过于复杂等;

(二)医务人员个人因素:新技术应用经验不足、技术能力不足等;

(三)设备因素: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不能正常运转等;

三、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流程

(一)执行技术操作的经治医师负责监测技术风险,发现有潜在风险或已经造成损害时,应立即现场采取处理措施。现场经治医师采取措施后仍难以处理时,应立即向上级医师报告直至科主任,必要时报告医务部或分管院领导。参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进行上报。

(二)医务部根据《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必要时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讨论,指导相关人员做出正确处理。

(三)如需继续应用该技术,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情况,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施行。

(四)经治医师对紧急意外情况后出现的病情变化、诊疗方案、上级医师意见及诊疗情况应及时记录,同时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至患者病情稳定为止。

四、医疗技术风险的预防

篇7:XXX人民医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分为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我院审批)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省卫生厅审批)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卫生部审批):

(一)涉及重大伦理问题;

(二)高风险;

(三)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四)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五)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二条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我院功能任务相适应,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必须是卫生部公布的准予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

医院负责第一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审核工作。根据功能、任务、技术能力,建立手术与高风险诊疗技术目录,实施严格管理。

医院新开展第一类医疗技术中新技术新项目,应按《医疗技术准入制度》申报开展,自准予开展之日起1年内向医疗管理部门报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

自准予开展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之日起2年内,每年向批准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

第三条 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科室负责人应当立即停止该项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向医疗管理职能部门报告:

(一)该项医疗技术被卫生部废除或者禁止使用;

(二)从事该项医疗技术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临床应用;

(三)发生与该项医疗技术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

(四)该项医疗技术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

(五)该项医疗技术存在伦理缺陷;

(六)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

(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医疗管理职能部门应按规定进行评估,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不符合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条医疗技术人员资质准入管理一、一般第一类医疗技术

依法准予医务人员实施与其专业能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护士资格并在我院注册的人员可以开展符合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本专业相关的第一类医疗技术(手术与高风险诊疗技术除外)。

二、手术与高风险诊疗技术按《手术与高风险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执行。

从事医学检验、检查诊疗技术操作的人员资质按行业标准要求执行。

三、医疗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为从事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建立技术档案,对医疗技术定期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应用情况评估。授权专业人员对相关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实行评估。

三、科室严格按照规定对本科室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管理。

第五条 监督管理

医疗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科室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医疗管理职能部门有权终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并视情节严重追究责任:

1.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过程中弄虚作假的;

2.不符合相应卫生行政部门规划的;

3.未通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的;

4.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

5.医疗技术与其功能、任务不相适应的;

6.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执业医师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有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行为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篇8:加强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探讨

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寿命周期管理,它是一个持续、不断跟踪、循环往复的过程,涉及医疗设备监管工作的注册、生产、流通和使用四大环节。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疗设备及其生命阶段,应当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评价手段、控制措施来控制医疗设备的风险[1]。本文主要探讨医疗设备应用于医院医疗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1 医疗设备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1)风险是指损害发生概率和损害严重程度的组合。医疗设备风险是由其本身(设计、材料、工艺和各种电磁辐射等)的危害导致对人、环境、财产的损害,从而成为风险[1,2]。

(2)风险管理是用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监测工作的管理方针、程序及其实践的系统运用,其目的是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将风险减至最低。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4个部分。

2 医院开展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1 医院对于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负有法律责任

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的有关规定均涉及到了医疗活动中的过失行为,明确指出过失行为与不良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即构成医疗事故,应当承担医疗事故责任。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也明确指出符合民事侵权构成要件的医疗机构的误诊行为也要承担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负刑事责任。

2000年1月4日,以国务院令形式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对于医疗器械的分类管理中明确规定: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医疗器械,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同时严格规定了医疗机构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的各项职责。国家卫生部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08年12月29日联合发布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再评价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使用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定机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使用的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信息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此外,在《计量法》等多项法规及标准文件中对于医疗机构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也都有明确规定。医院作为使用医疗设备的主要场所,承担着落实各级主管部门各项法律、法规及标准的任务,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承担着使用环节跟踪的管理重任。

2.2 医疗设备自身具有不可消除的固有风险

医疗设备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受技术条件、认知水平和工艺等因素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设计目的单纯、考虑单一、设计与临床实际不匹配、应用定位模糊等问题,造成难以回避的设计缺陷[3]。此外,由于某些医疗设备在运行或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电离辐射、磁场、激光、高温、射频脉冲等,还可能牵涉到一些化学试剂等,不可避免地存在对患者、使用人员、受检者或其他人员造成危害。同时,元器件、材料的老化、损坏导致的功能失效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尤其是目前医院全成本核算机制不断加强,导致很多医疗设备超期服役、带病工作,在用阶段的安全有效性缺陷更直接、现实地威胁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健康和生命。

2.3 医疗设备应用于临床的外部风险不可避免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于医护专业的学生所教授的医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及开展的临床实践都相对较少,而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及维护培训又难以全方位开展,效果更无法保证,综合导致医院医护人员在操作、使用医疗设备的过程中缺乏技术指导,由惯性思维指导日常使用及维护,给医疗设备的安全应用带来极大隐患。美国医疗产业促进会(AAMI)指出,每年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8 000多例中,有1/2属于使用问题[4]。此外,医院水、电、气等配套设施设备的安全也会对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带来影响,目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参与到医院营房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较少,同样可能形成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3 加强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几个重点环节

3.1 普及风险管理知识,强化全员风险意识

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医院基础建设、设备管理、使用科室、经济管理等多个部门,要建立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努力,共同配合,全方位降低医疗设备风险值。首先,医院应当建立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控制机构,在全院普及风险管理知识,明确风险管理对于医院医疗工作正常开展及医护人员、患者的重要性,增强全员风险意识。其次,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应当熟悉各种医疗设备的风险情况,经常性开展预防性维护和检修,同时积极争取使用科室及使用人员的密切配合,及时跟踪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情况。再次,在医疗营房建设过程中,应当充分参考医学工程部门的技术意见和建议,严格按照医疗设备的有关技术规范设计电路、水路和供气设施,由医学工程部门对新建及改建的医用营房施工方案进行预审,及时更正影响设备使用和安全的方面[5]。

3.2 严格购置、验收程序,源头控制风险

医疗设备的固有风险虽然不可避免,但就目前来说,被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上市的医疗设备的风险可以说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医疗设备在购置过程中必须严格审核相关资质文件,保证进入医院的医疗设备是允许应用于临床的设备,并建立优秀的供方名录和供应链,不断通过临床验证、工程验收、维修、计量和市场反馈信息对其进行持续地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数据和指标决策,克服主观因素干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新进医疗设备质量风险。此外,在设备验收过程中不仅要验收设备的配置和技术性能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更重要的是要对安全性进行把控。目前,诸多三甲医院开展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已经将医疗设备引进前的检定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除了基本的性能检测外,其电气安全检测也已经作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的一项通用检测标准。综合实施以上技术手段,可确保将进入医院的医疗设备的源头风险降到最低。

3.3 重视人员技术提升,确保应用质量

医疗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涉及到的工程技术知识也不断得到拓展,工程技术人员及医护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全面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医疗设备的安全性。风险管理所涉及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技术知识来支持,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提升全员的工程技术知识,以适应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同时,应当充分掌握新近医疗设备的技术特点和性能优势,在保证在合理开展应用和维护工作的同时,寻求新型医疗设备的技术改进和更新的突破口,不断提升医疗设备的安全性,保证应用质量,降低医疗设备的风险值。近年来,随着欧美风险管理的推行和临床操作准入及上岗证制度的实施,“错误使用”有明显下降趋势,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4 建立监测上报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合力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经验匮乏,在不良事件的报告上更是问题重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上报体系不健全,医院管理层及医护人员对于不良事件的披露顾虑重重,而患者作为受体,自身难以判断是否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同时对报告渠道不熟悉。风险管理的4个部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各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个医疗设备生产、监测及使用部门的上报数据。医疗设备应用于临床后的监测数据基本上依赖于各个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科室,英国MHRA在2008年收到的不良事件报告数据显示,问题来自于使用单位的占84.35%[6]。因此,在医院内部建立全面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体系和顺畅的不良事件监测上报体系对于形成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合力至关重要。

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贯穿于其选材、设计、生产、运输、储存以及使用的全过程。作为医疗设备的使用部门和市场后风险监测和报告的主体,医院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对于医疗设备的全程管理至关重要。此外,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过程,需要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协同配合,国家及各地方主管部门加强全面监管,技术部门及标准委员会建立健全标准及法规,医疗机构落实管理细节,而实际设备使用者应当强化意识,时刻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王兰明.谈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法规要求[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9,33(1):46-5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3]曹德森,吴昊.医疗器械临床应用质量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8):505-509.

[4]曹德森,刘光荣,吴昊.如何进行有效的医疗设备管理—基于风险分析的医疗设备管理[J].中国医院院长,2007,15(7):50-53.

[5]施永军.医学工程科与医院各部门应注意协调的几个问题[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2):42-43.

篇9:医院移动医疗系统技术的探讨

关键词:移动网络;数据交换;集成框架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6-0000-02

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医院管理水平,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已经成的共识。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收费透明度,创建百姓放心医院,成为深化医院改革的突破口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通信技术迅速推广,实现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基本战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卫生部的倡导下,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就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到目前为止,中小以上城市医院基本上都实现了信息化。这些医院都建立了内部局域网,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基本实现了医院内部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为病人就诊提供了便利。医院综合信息查询系统(Hospital Integrated Information Query System,HIIQS)作为HIS中一个重要子系统,主要为病人提供信息咨询,为医院内部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查询服务,是患者了解医院基本信息、掌握本人就诊费用的主要途径,是内部管理人员了解医院运行情况的重要平台。因此HIIQS是否得到有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移动医疗的现状

移动通信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应用,移动通信设备(如PDA、手机和双向寻呼机等)也迅速得到普及。据统计,到2005年全国拥有手机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亿台。因此,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建立的HIS一般都是基于固定网络的,病人只能通过固定网络才能获取相关信息,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应用需求。例如,病人在就诊前要了解医院有关信息,如医院特色、医疗服务价格和专家坐诊肘间,只能通过固定网络使用HIIQS进行查询,或花较多时间直接去医院咨询;门诊和住院病人在就诊过程中,要了解本人医疗费用实时信息,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去门诊或住院收费处咨询;而对医院内部管理人员而言,如出差在外或不能上网,就无法全面掌握医院运行情况。显然,过去建立的系统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需求。而当前移动设备得到普及,几乎人手一台,这些持有移动终端的人群迫切希望一种新的信息咨询方式,即通过移动终端访问医院共享信息或本入门诊、住院费用实时信息,而不需上网或去医院直接咨询;医院内部管理人员也希望信息系统能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解决方案

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医院基本上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面对新的用户需求,有必要建立一个医院移动信息平台。为移动用户提供服务。构建移动信息平台有两种解决方案:(1)摒弃原有系统,重新建立支持移动应用的HIS;(2)在原有的HIS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一个移动应用接口,将原有业务扩展移动应用领域。为保证过去的投资不至于浪费,显然第二种是理想方案,但这种方案需要一个前提,即原有的系统体系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而Java 2平台企业版(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J2EE)是sun公司引导,各厂商共同发起而建立的工业标准,是基于web的分布式计算技术,提供一种高度可移植性的、可扩展的、安全稳定的和基于组件技术的企业级应用平台。J2EE以其先进的架构设计理念而成为企业级应用的首选解决方案。目前,很多医院的信息系统就是基于J2EE架构而设计的。因此,本文提出的移动信息平台解决方案是以J2EE架构为基础而提出的。由于J2EE主要是面向服务端应用的,并不能移植到移动端。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技术实现移动端的应用,同时也要与J2EE框架实现无缝集成。

3应用的技术

目前在移动应用领域主要有2种技术:(1)美国高通公司的BREW技术;(2)美国sun公司的J2ME技术。BREW是高通公司2001年推出的一个应用开发平台,具有如下几个优点:(1)通信流量小,速度快:(2)画面风格多样,菲常有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3)安全性好,能够实现实时在线处理业务:(4)程序运行速度快。但该技术具有开发成本高、技术复杂等缺点。目前推出BREW商业服务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韩国,如美国的Verizon无线公司和ALLTEL公司、韩国的KTF公司以及同本的KDDI,全球已有超过40款BREW移动终端面市,超过40家设备厂商对BREW平台表示支持。但从目前国际移动应用来看,Java技术还是领先,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和三星等厂商都已经宣布在新一代移动终端里采用J2ME平台;同时,数以百万计安装Java软件的移动设备已经握在消费者手里,这是绝对的优势。目前,全球有53家运营商在他们的无线网络上提供Java服务。显然,Java在全球拥有更多的支持者。J2ME作为Java技术在移动设备的应用版本,它针对屏幕、电能和内存等资源有限的移动设备进行了优化和定义。为了解决无线设备多样化的矛盾,Sun依照各种设备的资源特性将J2M#技术架构分为JVM(Java Virtual Machine)、配置(configuration)和简表(profile)三层,然后再进一步细分,这使J2ME能够在每一类设备的限制下工作,而同时提供最低限度的Java语言功能性。J2ME技术的优点是:(1)通信流量小,速度快:(2)画面风格多样,非常有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3)安全性好,能够实现实时在线业务处理:(4)开发成本低,实现方便等。

由于BREW技术是高通公司的技术,与Sun公司的技术不是一个体系,因此要实现J2EE技术与BREW技术的集成,还存在较多的技术难题。J2EE技术主要面向服务器,对设备也有较高要求,不能移植到资源受到限制的移动设备上。J2ME平台主要面向轻便、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受这些设备的限制,基于J2ME平台构建的应用往往不能进行复杂的、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有一定的局限性。显然J2ME技术和J2EE技术都具有其局限性,要将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企业级应用扩展到无线应用领域,就必然要实现J2ME技术和J2EE技术的集成。由于J2ME与J2EE技术都是sun公司Java技术体系结构中的一部分,因此J2EE和J2ME技术完全可以实现无缝集成,根据以上分析,本系统采用J2EE/J2ME集成解决方案实现医院移动信息系统的构建。

另外,在有线与无线混合网络环境下,数据通信机制是影响系统性能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而对系统本身的性能不产生影响或影响甚小,这就有必要寻求一种高效的数据交换技术以满足新的需求。高效的数据交换需要高效的数据交换格式作保证。当前主要有三种技术可用于数据交换格式设计:(1)基于HTTP技术的简单请求/响应数据交换格式,这种格式只适应数据交换量小的情况;(2)序列化的Java对象可以实现,即在客户段与服务段传递的是序列化的Java对象,而J2ME不提供序列化Java对象的相关类,需要设计者提供这方面的支持。(3)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技术,它具有强大的数据描述、存储和交换能力,在网络通信格式设计中被广泛应用。sun公司为解决J2EE架构在web表示和数据描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XML技术引入J2EE架构模型中。在J2EE架构中访问或集成潮L的解决方案,将强大的系统架构同高度灵活的数据管理方案结合了起来。XML技术在J2EE架构上可应用于服务端与客户端的交互,即应用于服务器向客户端返回数据的描述。因此,采用XML技术实现混合网络环境下的数据交换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总之,采用J2ME/J2EE集成解决方案将有利于医院信息化建设,将XML技术引入到无线数据交换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医院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子俊.移动医疗扬帆起航[J].中国对外贸易,2011(02).

[2]王海燕,郭珍军.海外移动医疗信息化进展[J].现代电信科技,2011(04).

[3]陈敏亚,满祎.应用无线技术实现移动医疗[J].中国医疗设备,2009(02).

[作者简介]肖捷(1983-),女,本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主管护师,医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及临床信息管理。

上一篇:巫溪县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安排统计表下一篇:自暴自弃的典故、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