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2024-04-26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共8篇)

篇1: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煤炭资源是国家发展经济所必须的资源,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国家不仅要重视对煤炭资源合理开采,重视对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应该重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一、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开采资源没有统一标准,开采人员的技术低,开采矿产的设备简陋,导致开采过程中资源的严重浪费。

一是开采的矿工的技术低。

一般进行煤炭开采的矿工都不是专业的开矿着,招聘的临时工没有专业的开采技术,不仅在开采过程中如何规避煤矿井的坍塌问题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而且在如何规避开采过提炼过程中废气废物的排放问题上都没有可行的方案,同时节能意识也不够,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

二是回采率低。

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水平低,开采的煤炭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炼就流放到经济市场,所以在煤炭资源上附着的许多有其他用途的资源都不能够得到利用,且我国煤炭开采和回收的技术水平低,所以一般在使用过一次后,几乎没有人会进行回收,二次加工、提炼、再利用,也导致资源没有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对环境、土地污染严重。

近些年,煤炭开采、提炼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如:SO2及其化合物,同时也会产生煤矸石,煤矸石不容易被分解,而煤炭的使用过程中导致烟尘排放量、SO2和颗粒物排放,随着需求量的增多,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也增加,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水资源污染严重。

通常煤炭资源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与含水层和隔水层共生在同一个地质结构中,所以在开采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开采煤矿,还需要进行大面积采空和排水,在排水过程中,如果技术不成熟则容易造成对水资源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土地资源破坏。

由于煤炭资源都是深埋在地里,所以需要挖掘矿井,才能挖掘到,而许多的煤炭资源管理者,由于贪图个人利益,对资源进行大肆的勘察和挖掘,导致了大量的采空区,对于居民修建房屋,修桥建路等都存在不利的影响。

(3)矿产管理者的素质低。

存在这样的管理者,为了私人的利益,对煤矿产无节制的开采,而且也不重视对采矿工人专业素质的培养,不重视开采者的安全问题,导致开采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率增大,开采的设备也十分的简陋,导致大量的煤炭资源的浪费,

在开采的前期没有对煤炭资源周边的地形地貌环境进行勘察,导致开采过程中对河流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在对煤炭的.提炼过程中,也不注重有害物质的排放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二、煤炭经济发展可持续化发展的对策

(1)学习新技术,推行创新技术代替传统技术,加大对设备资金的投入。

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市场中存在许多的企业和工作人员靠煤炭资源而生存,寻找煤炭资源的过程是艰难的,随意煤炭企业应该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引进信息化数字化的生产设备,不仅能够加大对煤炭资源的使用率和生产率,对煤炭资源进行回收再生产,而且还能加大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开采人员生命的保护意识。

(2)注重煤炭管理者和开采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重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首先就是组织对煤炭企业管理者的培训,让煤炭企业的管理者了解到创新的科学技术对煤炭资源开采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加大对煤炭资源的使用率,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同时也能够保障煤炭资源的开采过程更加的安全,

让煤炭企业的管理者重视对煤炭开采人员的专业培训,不仅帮组煤炭资源开采者学习新的技术,提升开采队伍的专业素质,还能够提升开采人员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我生命的保护意识。

所以笔者建议可以实行有证上岗制。

(3)建立统一标准的煤炭资源的开采制度,让煤炭资源生产安全、健康化。

建立统一标准的开采制度,且以法律为基本保障,对私下开采矿产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弃的企业,实行关闭其矿井的惩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矿产管理者的私心,减少滥挖滥采现象的存在,

减少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对土地的破坏,让煤炭资源的生产过程安全、健康化,同时也能够激励煤炭企业加大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加大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同时笔者建议,在建立开采制度的同时还应该鼓励拥有先进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大型煤炭公司对小型企业的收购,达到资源的整合,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

三、小结

煤炭资源是国家发展经济所必须的资源,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国家不仅要重视对煤炭资源合理开采,重视对煤炭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应该重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

一、阻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落实和执法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推行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但由于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很难得以真正落实。

同时有关部门对煤炭企业的检查不到位,对违规违法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企业不能做到及时查处和惩罚,直接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粗放型开采煤炭普遍存在许多煤炭企业目光狭隘,为获取眼前利益通常会选择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方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品附加值较少的缺点,

导致煤炭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尤其是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某些资源不能进行二次利用或有效开发以发展新的行业,不顾后果的浪费和丢弃,不仅加快了资源枯竭的脚步,更污染了周围环境,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这种粗放型煤炭开采方式使煤炭利用率大大降低,严重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较低的回采率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我们无法增加煤炭总量只能通过提高利用率缓解当前的煤炭供应压力。

然而现实中煤炭的平均回采率仅有30%,这意味着我们在开采1吨煤炭的同时会浪费2吨,如此严重的浪费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归其原因主要是机械化程度较低以及开采方法不合理。

另一方面,煤炭的不合理采掘往往会导致地表沉陷,在开采过程中和矿井水的接触会造成周围河流等水域污染。

此外,刚开采的煤炭在经过燃烧处理之后,会生成有毒气体,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

(四)经营人员素质低,开采人员技术低,导致事故频发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因煤矿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了世界的70%,不仅给矿工家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还影响了煤炭产业的行业形象和健康发展。

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环保意识淡薄,忽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而且企业生产方式落后,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再者就是招聘的员工不是专业人士,开采煤炭时技术不到位,方式不正确,缺乏相应的开采程序和计划,盲目开采,不仅威胁自身安全,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各地政府必须有效落实相关政策,加大执法力度

当地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协调好资源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当地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法律体系,推行合理的扶持政策,加大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同时对当地煤炭企业不定期地进行安全检查,针对不合格、违法乱纪的煤炭企业给予及时、严厉的处罚,从根本上减少资源开采的不合理性和事故发生,为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煤炭企业必须转变落后的经营理念,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企业必须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合理投资,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作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杜绝通过单一的粗放型模式实现经济增长,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进而提高煤炭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再者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对相关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并改进技术,尽快实现现代化开采。

(三)改进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综合利用资源

首先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煤炭产业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养,为安全、高效率的煤炭回采率提供技术保障;其次规范开采方法和技术,督促开采人员科学开采,避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再者要进一步利用原材料,发展相关行业,就是将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次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

(四)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培养专业人才

管理人员必须注重安全生产,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员工管理,煤炭企业要增加资金投入,提高设备质量和安全性能,采用科学、先进的开采方法,实现煤炭开采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以提高煤炭的回采率、利用率,为开采人员提供科学、安全的技术保障。

与此同时,煤炭企业还要加大专业开采队伍的建设,全方位培养相关人才,首先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并通过普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其法律意识,在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其次,要聘请专业人员予以详细讲解开采流程、具体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经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其他的一概不允许进行煤炭开采;再者企业可运用法律手段保证开采和管理的安全性,杜绝不安全生产,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结束语

我国煤炭资源日益减少,如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将逐步走向枯竭。

我们只有改变旧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研发新技术,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促进煤炭企业规范、安全、高效生产,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2: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的文件中。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从一开始注重生物方面,扩展到注重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在过去的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9%,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但是,按照“生态—经济—社会的指标”进行衡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如果从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长。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质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经济速度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达到此目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1 人口战略

基于目前中国人口众多而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制定人口战略时应注重从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两方面入手。

首先,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把人口控制在13亿之内;争取控制在14亿之内;2030年争取实现零增长;21世纪最大规模不超过16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要侧重宏观人口数量的调控,并同时运用行政与经济政策手段,避免采用一刀切政策,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

同时,要加大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其重要政策手段就是实行科教兴国。普及全民教育,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和农村人口,延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加强对妇女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社会意识和知识水平,既可使其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又可增强就业能力。加大智力投资,加快技术进步,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是知识技术的主要载体,技术进步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劳动者的教育。舒尔茨提出: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归因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由教育所得的报酬至少与非人力资本所得的报酬一样高,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在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家庭负担,解决老人晚年的后顾之忧,转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

2 资源战略

进一步完善资源核算体系,全面客观衡量各种资源的储备情况及未来潜力;促进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前提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合理界定资源的所有权关系,确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根本上抑制我国资源日趋衰竭的趋势;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修正以往的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政策,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对资源的浪费。

逐步建立资源利用的市场体系,加快扩大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初步理顺资源利用的租税费关系,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资源管理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除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划拨方式外,其它资源的利用应采取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经营性资源使用应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协议出让、租赁国有资源,要在协议前评估,协议价格集体决策,协议结果向社会公开。原划拨资源使用权流转和改变用途,如不再符合划拨供地范围,必须有偿使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资源有形市场建设,完善交易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同时严格矿业权市场管理,依法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规范流转行为;积极开展探矿权和国家出资形成采矿权招标、拍卖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大力培育矿业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正抓紧完善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价格和矿业权价款评估及处置管理,健全资源性资产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加强地价管理,大力开展城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更新与平衡。进一步理清产权关系,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

3 环境战略

首先,政府应该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并比较各种手段的特点、成本和收益,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管制标准。尤其要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与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相结合,发挥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在不突破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环境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实现总产值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时,政府也应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革新,全方位综合整治环境污染。

其次,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现有GDP核算体系,变现存GDP为“绿色GDP”。目前,我国在对GDP进行核算时并未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从客观上导致环境污染这类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得以存在与蔓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压力。今后,应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损失则要从GDP总量中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即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但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如定性指标难以量化与数据来源问题等。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现存GDP核算体系可以改变经济主体的环保意识,引导生产与消费行为,切实将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其内化到经济主体自觉的行动中,而且思想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极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全国抽样调查办公室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世界资源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篇3: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一) 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能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而在能源中占有绝对优势的煤炭更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比重不断增大的重工业, 而建材、钢铁等重工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不断大量消耗能源, 显而易见, 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以消耗能源为动力的, 由于短期内又没有合适的资源可替代能源, 一旦能源持续减少, 必然影响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故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二) 煤炭经济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经济的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若不及时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 我国煤炭资源将走向枯竭, 加上开采煤炭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严重的资源浪费等负面效应, 将煤炭经济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因此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才能实现能源和经济发展共赢。

二、阻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 政策落实和执法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推行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但由于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当地的经济发展, 很难得以真正落实。同时有关部门对煤炭企业的检查不到位, 对违规违法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企业不能做到及时查处和惩罚, 直接制约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粗放型开采煤炭普遍存在

许多煤炭企业目光狭隘, 为获取眼前利益通常会选择粗放型经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由于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方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品附加值较少的缺点, 导致煤炭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尤其是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生成的某些资源不能进行二次利用或有效开发以发展新的行业, 不顾后果的浪费和丢弃, 不仅加快了资源枯竭的脚步, 更污染了周围环境, 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这种粗放型煤炭开采方式使煤炭利用率大大降低, 严重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较低的回采率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我们无法增加煤炭总量只能通过提高利用率缓解当前的煤炭供应压力。然而现实中煤炭的平均回采率仅有30%, 这意味着我们在开采1吨煤炭的同时会浪费2吨, 如此严重的浪费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归其原因主要是机械化程度较低以及开采方法不合理。另一方面, 煤炭的不合理采掘往往会导致地表沉陷, 在开采过程中和矿井水的接触会造成周围河流等水域污染。此外, 刚开采的煤炭在经过燃烧处理之后, 会生成有毒气体, 进入大气, 造成大气污染。

(四) 经营人员素质低, 开采人员技术低, 导致事故频发

据相关数据统计, 我国因煤矿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了世界的70%, 不仅给矿工家庭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还影响了煤炭产业的行业形象和健康发展。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缺乏相关的法律知识, 环保意识淡薄, 忽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 而且企业生产方式落后, 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没有保障, 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再者就是招聘的员工不是专业人士, 开采煤炭时技术不到位, 方式不正确, 缺乏相应的开采程序和计划, 盲目开采, 不仅威胁自身安全, 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制约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 各地政府必须有效落实相关政策, 加大执法力度

当地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协调好资源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并根据当地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法律体系, 推行合理的扶持政策, 加大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 同时对当地煤炭企业不定期地进行安全检查, 针对不合格、违法乱纪的煤炭企业给予及时、严厉的处罚, 从根本上减少资源开采的不合理性和事故发生, 为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 煤炭企业必须转变落后的经营理念, 优化产业结构

首先企业必须从自身长远发展考虑, 合理投资, 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作出正确的决策;其次杜绝通过单一的粗放型模式实现经济增长, 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 将市场优化配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进而提高煤炭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再者可以根据自身实力, 对相关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并改进技术, 尽快实现现代化开采。

(三) 改进技术提高煤炭回采率, 综合利用资源

首先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用于煤炭产业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养, 为安全、高效率的煤炭回采率提供技术保障;其次规范开采方法和技术, 督促开采人员科学开采, 避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再者要进一步利用原材料, 发展相关行业, 就是将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次利用,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污染。

(四)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培养专业人才

管理人员必须注重安全生产, 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 加强员工管理, 煤炭企业要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设备质量和安全性能, 采用科学、先进的开采方法, 实现煤炭开采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信息化, 以提高煤炭的回采率、利用率, 为开采人员提供科学、安全的技术保障。与此同时, 煤炭企业还要加大专业开采队伍的建设, 全方位培养相关人才, 首先要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并通过普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增强其法律意识, 在工作中做到遵纪守法;其次, 要聘请专业人员予以详细讲解开采流程、具体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经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 其他的一概不允许进行煤炭开采;再者企业可运用法律手段保证开采和管理的安全性, 杜绝不安全生产, 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结束语

我国煤炭资源日益减少, 如不加以及时有效的控制, 将逐步走向枯竭。我们只有改变旧观念,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完善法律体系, 加大执法力度, 研发新技术, 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 才能促进煤炭企业规范、安全、高效生产, 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衔武, 孙磊, 张冬梅.基于循环经济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煤炭工程, 2009 (05) .

[2]张欢, 张毅.煤炭循环经济研究述评[J].煤炭经济研究2010 (05) .

篇4: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如何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羁绊,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轨迹上,戴利提出了“稳态经济”模式,倡导实现从增长(数量扩展)向发展(质量改进)的转型;《增长极限》提出“零增长理论”,建议通过零增长实现全球平衡;布朗则强调生态学家与经济学家应经济合作,推动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革命性转变,进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人类社会现代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现己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基本认同,并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国家的发展行动之中,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

1.增长的极限导引出的启示。从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类关于发展的观念,主要是以经济的增长来进行定义,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发展了。只是到了20世纪60~80年代,人类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公害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痛苦之后,开始积极反思和总结传统经济发展中不可克服的矛盾,努力探寻新的发展途径。在1972年前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针对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提出了“人类困境研究计划”,并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得出了“零增长”下“全球均衡”的结论,该结论虽然过于悲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行使自己的发展权。但是,该书提出的“不要盲目地反对进步,但是要反对盲目的进步”等有益观点,给了人们极为深刻的启示,促使人们开始重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2.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法国学者编写了《新发展观》一书。该书认为,经济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经济发展不仅包含数量上的变化,而且还包括社会收入结构的合理、文化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其他社会福利的增进;经济发展体现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改善的同步进行。这种新的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演变为“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其拓展为基础。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致力于:消除贫困和实现适度的经济增长;控制人口和开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尽量延长资源的可供给年限,不断开辟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要求,建立公平的分配原则;推动技术进步和对于危险的有效控制”。由此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浪潮。

3.联合国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作为。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较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会议通过并签署了五个重要文件——《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这次会议和上述五个文件,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抓住机遇、协同努力,改变人类自身掠夺性的生产方式和浪费型的消费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文章和文件中,十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有近二百种说法。但是,目前国际社会相对公认的定义,是1987年世纪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给出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所表述的是某种动态的过程、道路或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的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人类进步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从其理论架构和表达方式上解析,可持续发展具有三大本质特征:

(1)发展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状况,即能够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是否在健康地发展以及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对此,必须澄清一个容易混淆的观念,即认为可持续发展似乎不强调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有时甚至把可持续发展视同停止向自然取得资源,以维持生态环境的质量,这显然是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2)协调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性,即要求定量地诊断或在同一尺度下比较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市场发育与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平衡,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之间的平衡。

(3)持续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注重从时间的尺度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这里所指的“长期”,近者可以是五代或十代人的时间,远者直至整个人类的未来,不应是在短时段内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二、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

循环经济重在从转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入手,从根本上消除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压力与对环境的破坏,进而实现人类——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相吻合的,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实践。

(一)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源于对当代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认识,而把它作为目标的宗旨则是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谋福于当代和未来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从向自然索取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向可实现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而不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

2.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人为本,在开发自然、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并保护自然生态,尊重自然内在价值,使自然能够承载人类开发能力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实践中对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深入了解,促进了环境无边界(全球环境一体化)观念的形成。人类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线性经济转向循环经济,自然界才能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撑。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体现

1.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涵义。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和统一。可持续发展要求既满足需要又实现限制,从这点来看,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可持续”乃是对“发展”的限制性规定,明确这一点,乃是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的关键。可持续发展经济强调经济数量的增加与经济质量的提高相统一;强调经济发展在关注当代人利益的同时,重视后代人的幸福,经济发展不能危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系统性、协调性、持续性。

2.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将资源利用模式由“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运行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运行,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循环经济从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并在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污染排放,有助于恢复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产生,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废物的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量的处理方式之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进行下去。

(三)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1.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支撑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人类发展的总战略和未来的奋斗目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和环境运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手段,以持续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

2.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都兼顾发展效益与生态效益。通过合理、和谐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全面素质,这才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征。循环经济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善待自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安全相适宜,建立起“人——地”协调互动的新型经济关系和生态伦理的新概念,并从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谋求总体的最佳发展和实现资源的最合理利用,使人与生态系统得以和谐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标是要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期持续的发展能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意义就是体现在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上,即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

篇5:实施生态经济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生态经济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指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计划.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基础的发展观.如何实施生态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呢?

作 者:刘承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进修三班学员、江西宜丰县委书记刊 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PKU英文刊名:CHINESE CADRES TRIBUNE年,卷(期):“”(3)分类号:F2关键词:

篇6: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副书记邬弘辉

2005年 第八期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县域经济是一个蕴藏希望、充满活力的经济。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抓紧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把投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选择。有投入才有产出,有投入才有拉动,有投入才能壮大实力。经济增长靠三架马车,一是投资,二是消费,三是出口,而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尤其是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所以,要力争上一批重大工业产业项目,才能增加经济总量。同时,也要加强铁路、公路、港口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要确立以工业立县(市)的指导思想。县(市、区)、乡镇必须要转变思维。要由过去主要力量精力抓农村工作转到抓工业上来,用80%的力量和精力来抓工业。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工业为主导,优化结构,做大支柱,提升档次。相比之下,广西初级工业化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整整慢了将近30年的时间。工业化水平低一直是制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招商引资,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能上项目,上大项目,谁就能在县域经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必须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项目建设,壮大经济发展基础,壮大经济总量。

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加快发展要有项目做支撑,上项目就要有投资,而要投资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

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已经开始由注重优惠政策向注重投资环境转变,投资环境成为吸引资金的关键因素,成为各生产要素流向的基础条件。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安全和投资回报,最需要的是公平、公正和高效率,这些都必须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来保证。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要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只有使农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7:县域战略规划与经济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是我国柠檬的重要产地。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柠檬的消费量的上升。安岳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对区域经济进行整体规划,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们进行区域规划有着良好的示范效果,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政府机构设置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将选用安岳县的例子,对区域规划进行分析。将结合产业经济学中有关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管理的有关方法进行探讨,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案例介绍

安岳县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是“安岳柠檬之乡”,现正全力打造“中国柠檬之都”,力争将安岳建设成全国柠檬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五大中心”。现已建成柠檬基地乡镇29个,柠檬栽培面积26万亩,1800万株,其中出口备案面积1万余亩。鲜果产量10万吨,果农鲜果收入5.6亿元,总产值10亿元,其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占全国80%以上。现已成立安岳绿峰柠檬专业合作社、安岳普州柠檬专业合作社等柠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6个,柠檬加工企业17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生产开发柠檬油、柠檬果胶、柠檬发酵果酒、柠檬发酵果醋、柠檬茶、柠檬饮料等系列产品十多个。

二、案例分析

产业布局是产业规划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笔者将重点分析产安岳县的柠檬产业布局,以此来梳理出产业规划尤其是县域产业规划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第一,地理位置因素。“柠檬”产业可以说作为安岳的支柱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而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能够加速过减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因素不仅关系到自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安岳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国道319、省道206以及建设中的内-安-遂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成-安-渝高速公路、绵-遂-内-宜铁路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是成都至重庆、南充至泸洲、遂宁至内江、资阳的捷径交点。交通便利,这句为安岳的产业布局提供了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对对安岳来说,有利于发展和布局其柠檬产业。柠檬可以快速运出,对外交流方便。

第二,自然因素。柠檬性喜温暖,耐阴,不耐寒,因此,适宜在冬暖夏凉的亚热带地区栽培,冬季温暖,年温差小的地区,适宜于年平均温17℃-19℃,大于或等于10℃,年有效积温5200℃-6500℃,1月平均温6℃-8℃,极端低温大于-3℃,年降雨量1200毫米-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大于1200小时的地区均可栽培。在年平均温小于17℃的地区,有短时-5℃低温和周期性冻害的地区,不宜做露地经济栽培。对土壤、地势要求不严,平地、丘陵坡地都适宜栽培,但以土层深厚、疏松、含有机质丰富、保湿保肥力强、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pH值在5.5-6.5的微酸性土壤为最好。而安岳在四川盆地中部,地跨沱、涪两江分水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业发展,尤其是柠檬的种植。四川东部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第三,社会经济因素。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安岳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以来,县上成立了柠檬生产开发办公室、柠檬研究所,技术服务体系延伸到乡、镇和村、社,安岳柠檬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县有柠檬基地乡、镇18个,定植柠檬800万株,10万亩,产鲜果3万吨,占全国柠檬总产量的70%以上。可达20万亩,25万吨以上的设计规模,柠檬产业将逐步成为安岳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是安岳地方经济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安岳自身在机构设置上,则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在安岳设立了相应的柠檬产业局,在全国来说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进门产业局制定柠檬产业的发展,并进行相应的协调。以专业化的视角来打造安岳柠檬,负责相应的生产技术、柠檬科研、以及协调企业对柠檬的研发工作。因此在政府机构中设立相应的专业部门负责有关柠檬的一系列工作对安岳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柠檬产业局在安岳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应当说类似于官方“智库”但更加灵活,拥有更多的权限但也相应的承担了安岳柠檬发展更多的责任。柠檬产业局在职责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拟定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柠檬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培训、指导及信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抓好柠檬品牌建设、文化建设。这样将整个产业布局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他一切有关柠檬产业规划以及实施的权利“下放”;但有相对“集中”到一个权力部门手中,有利于产业政策的集中于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论

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文化输出文化上,以个性化体现差异化。文化,也是一个经济体的一个软实力的象征。而安岳县在利用自身有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基础之上对柠檬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组织结构内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对柠檬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区域产业规划中我们的政府或者管理者的角色与位置的选择影响到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安岳政府网[DB/OL].

2、安岳柠檬网[DB/OL].

篇8: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 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 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 (UNEP) 委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LUCN) 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的文件中。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 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可持续发展已从一开始注重生物方面, 扩展到注重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 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 缺一不可。”在过去的20年间, 中国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 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9%, 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 但是, 按照“生态—经济—社会的指标”进行衡量, 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 更不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 如果从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 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 甚至可能是零增长。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质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经济速度的快速增长, 是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达到此目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1 人口战略

基于目前中国人口众多而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 制定人口战略时应注重从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两方面入手。

首先, 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已经把人口控制在13亿之内;2010年争取控制在14亿之内;2030年争取实现零增长;21世纪最大规模不超过16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要侧重宏观人口数量的调控, 并同时运用行政与经济政策手段, 避免采用一刀切政策, 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

同时, 要加大力度, 提高人口素质, 包括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其重要政策手段就是实行科教兴国。普及全民教育, 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和农村人口, 延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 加强对妇女的教育, 提高全民的社会意识和知识水平, 既可使其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又可增强就业能力。加大智力投资, 加快技术进步, 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是知识技术的主要载体, 技术进步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劳动者的教育。舒尔茨提出: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归因于教育的发展, 教育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由教育所得的报酬至少与非人力资本所得的报酬一样高, 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在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同时, 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 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减轻家庭负担, 解决老人晚年的后顾之忧, 转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

2 资源战略

进一步完善资源核算体系, 全面客观衡量各种资源的储备情况及未来潜力;促进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 资源有偿使用的前提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合理界定资源的所有权关系, 确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从根本上抑制我国资源日趋衰竭的趋势;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 修正以往的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政策, 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对资源的浪费。

逐步建立资源利用的市场体系, 加快扩大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 初步理顺资源利用的租税费关系, 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资源管理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除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划拨方式外, 其它资源的利用应采取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经营性资源使用应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协议出让、租赁国有资源, 要在协议前评估, 协议价格集体决策, 协议结果向社会公开。原划拨资源使用权流转和改变用途, 如不再符合划拨供地范围, 必须有偿使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资源有形市场建设, 完善交易规则, 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同时严格矿业权市场管理, 依法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 规范流转行为;积极开展探矿权和国家出资形成采矿权招标、拍卖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 大力培育矿业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正抓紧完善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价格和矿业权价款评估及处置管理, 健全资源性资产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加强地价管理, 大力开展城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更新与平衡。进一步理清产权关系, 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

3 环境战略

首先, 政府应该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并比较各种手段的特点、成本和收益, 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管制标准。尤其要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 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与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相结合, 发挥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在不突破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 实现环境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实现总产值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时, 政府也应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革新, 全方位综合整治环境污染。

其次, 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改变现有GDP核算体系, 变现存GDP为“绿色GDP”。目前, 我国在对GDP进行核算时并未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 从客观上导致环境污染这类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得以存在与蔓延, 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压力。今后, 应逐渐改变这种现状, 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 如果是环境污染, 其所造成的损失则要从GDP总量中扣除, 从而纠正现存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 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 即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调整, 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 但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 如定性指标难以量化与数据来源问题等。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改变现存GDP核算体系可以改变经济主体的环保意识, 引导生产与消费行为, 切实将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并将其内化到经济主体自觉的行动中, 而且思想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极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3]全国抽样调查办公室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上一篇:千人瑜伽活动方案下一篇:工伤安全教育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