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工商管理学院会计2班

张玉芳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形式与政策课听后感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救援政策。尤其是巨额的财政刺激以及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双管齐下,使得各国经济又很快转危为安。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功抵御了国际经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范围那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2010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石头可望继续保持下去。但国内外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较多,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 年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而我国经济中的四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成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工业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农业的比例在下降。服务业比重上不去,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关于投资和消费结构,我们现在要扩大内需,但内需既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如何扩大内需中的消费的比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城乡结构中现在最大的为题是如何拉动低收入者的消费。

地区结构中,地区见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生成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等。同时,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只有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取得进步,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是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更加注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8点意见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

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继续努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召开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年秋季座谈会”的基础上,由政府部门、科研团体、高等院校等各方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关于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及预测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综合预测篇、政策分析篇、财政金融篇、专题研究篇、台港澳经济篇及国际背景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年中国宏观及微观经济层面形势,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2011年经济走势的预测。书中对读者关注的CPI数据、房地产价格走势及行业发展等都得出了专家的论断。本书指出,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较为明显,但仍需保持稳定可控。经济主体信心回升,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保持较快增长。本书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经济转变虽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其中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无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增长模式、发展阶段、人口结构等方面的动力仍将稳定提升。未来的宏观调控目标应以“稳”字当头,通过提升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把稳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

第三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战略前鉴

一、 会展经济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所发展的经济形式,在世界各国会展经济都发展迅速。

第一方面:会展经济的功能,会展经济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会展经济本身就是高效益,无污染,而收益率是非常高的。从国际上来说,一般会展经济的收益和投资比率大约的20%。在各行各业中,会展经济可以说的高效益的经济。会展经济给会展的经营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利润。

美国一年大约要举办两百个左右的大型的国际会议,仅仅是办投资者获得的经营收入,经营的利润就是300亿美元,它所带动的相关经济部门的发展所提供的经济成果就相当可观了。萧灼基说:“会展经济所带动其它经济的带作用,那就是九倍到十倍。也就是说,给会展也受益1块钱,那么其它行业受益的就是九块到十块钱,它能带动旅游业、餐饮业、购物业以及其它消费领域,它的带动作用是相当大的。

以香港1990年以来,给参展业15 亿港币,酒后业受益216亿港币,给餐饮业的受益635亿港币。会展业的受益和其他行业的受益会带动其它行业的受益,我们国内的现在没那么高。据初步估计是1:6,对会展业的受益是其它行业的受益的6,但是这种带动作用也会逐渐增加。

第二方面:会展业的社会效益是非常高的,它的带动经济效益不是以倍数来说的,是很高的。

比方说,在每一次的会展业中,鉴定的贸易协定、技术合作协定以及投资协定,可能大大的超过了会展业本身的受益,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大多数的贸易会展业已经不是单纯的会展,而是把会展与商务谈判结合起来。因此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以最近的十年来,我们中国会展业对经济的供献来说:至少与会展业推动出口时间而言,推动国际贸易120亿人民币,这是我们非常粗略的统计,而且应该看到会展业它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除了这一些,会展业还在经济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比方说广州的广交会,刚才何主席已经讲了,有了92次,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后,它在经济方面的作用比较大话,那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通过广交会在发挥我们政治上的影响,好多和我们没有建交的国家通过广交会认识中国,来和中国建立一些经济关系,正是推动本国和中国的建立友好关系,甚至是外交关系,这方面对当时打破帝国主义对我们的经济封锁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老一辈同志都知道的,这不仅是经济的作用,广交会的作用远远不止经济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实际上是我们一种对外贸易,对外掌势,以及对外工作、室外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最近我看到我们贸促会的一个简报,我们贸促会的一个代表团到南美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很小,都还没和我们国家建交,是和台湾建交的,那么我们要怎么打进去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准备在这个国家,现在国际贸易促进会的代表去了,下一步就

是要咱们办展览,从展览使得当地的群众了解中国,这个使到当地的群众要求和中国建交更亲切的经济关系,以及外交关系,这个是作为我们国际外交斗争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其次,从当前来讲,发展会展行业对进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许多会展,它不仅是展示,而且研讨,现在很多展览会都同时举办论谈。最近几年我们的广交会都设了很多论谈,北京的科技周不仅是展示而且也有许多论谈,通过这些论谈,一些学者和专家、官员从多层次、多方面的来探讨当前国际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探讨国内的一些重大问题。那么这样不仅有助于各个人民之间、各个地区的、群众之间的互相认识,互相了解,而且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展览会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的会议。大家可以从这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大家可以从这里交流信息,交流体会,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展览会本身也是竞争的市场,同类产品在市场上较集中的来进行展示本经济途径,我们可以在这里学到外国一些新的技术,新工艺,新的产品,我们也可以从这里学到外国的金融管理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这对我们既是一种竞争力,开进的机会又是一种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不仅仅是把展览作为一个商务活动,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技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同时也要把它当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展示经济对推动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对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进步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会展经济有这么大的作用。现许多国家,由其是著名的城市都把会展当成重要的支柱行业,这个展览会它不仅是在经济上的作用,对提高一个城市的知名度、改善声调的观宏的投资环境有着很大的作用,比方说云南的世博会,世博会从筹备到开会(因为我是云南省的经济顾问,我几乎每年都到)我能清楚的感变化非常的大,原来云南的老城区是破破烂烂的,当时刚开始规划云南世博会的时候,我们都怀疑能不能够在三年时间里把整个昆明市改变,当时我个人是缺乏信心,当时提出参展的要几百万人,我表示怀疑,我说几百万人是什么概念?云南昆明的机场适不适应?昆明的酒店有没那么多床位?昆明的汽车、效通能不能适应?特别我还提出来昆明的翻译人员怎么样?来自全世界几百个地区和国家、讲几十种,上百种语言,有没有那么多翻译?我甚至提出来云南有没那么多厨师?他们有的吃中餐、有的吃西餐、有的吃回民菜、有的吃各个特殊的风味,你都有那么多的厨师?当时我个人感到信心不足,但是仅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世博会就开幕了,而且这个在国内外反映相当好的。世博会已经是成为一个长期的久远的中心,也是已经成为吸引广大的中心学生到那里参观学习的一个地方,世博会到现在已经是有九百多万人参加,去年是有九百叁拾万人参加,现在变多了。世博会去年的门票收入就相当可观,但时世博会的投资也相当大,两百多亿,整个昆明的城市建设焕然一新,如果没有世博会推动,昆明的城市建设要到现在这个水平,我看至少要十年,世博会是加快了昆明城市的建设。上海2010年要举行世博会,我想十年以后的上海肯定城市面貌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观,所以说会展经济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不公是从经济上、社会上、城市建设上会展经济有意义,那么从政治上会展经济也有重大意义,比方说,一些国际性会议、大型国际会议、重要国际会议也是在那里开的,它这样在政治地位、国际地位会有很大渠道,像我们中国举办了A太平会议,、A太平会议不是会议经济收入多少,而是展示了中国的崭新面貌,至使到国际上所看到中国是经济增长很快,社会稳定,政治稳定,是个很好的投资环境,这一点比任何的可观经济收益可能要重要的多,这两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增加,外商在中国的投资的增加,跟我们成功的举办、A太平会议都有重大的关系,但是全世界投资的安全系数下降的同时,人们看到中国投资的安全系数是大大的提高了,对今年我们利用外资可能超过以往利年的水平,现在我们没有算总帐,到十月份为止,我们引进外资是477亿美元,估计今年超过500亿,我们已经连续九年是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今年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这些都和我们举办大型会议是分不开的,所以上面讲的

当前会展经济在世界上的发展比较迅速的,会展经济作用是越来越大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世界会展经济表现出几个重大的特点和趋势,第一个重大的特点和趋势就是在会展中间就是会议和展览是密切的结合,有些重大的展览都伴随着一些重大的会议,刚才讲的会议论坛,除了进行商务洽谈以外还进行阿得里式教育,使得会议不仅是一种商业性的活动,而且带有一定休闲性活动,有些重大的国际会议虽然没有谈判,虽然没有商品展示,但重大的国际会议中间,由于相互了角,那么商务往来也起了很多的促进作用,目前很多国家领导人(赴方)都带着一大批企业家,带着一大批可以进行谈判语气的,所以就不仅是举行一些会议了,不仅是交流一些探讨了,而且是有实实在在的贸易、商务活动,现在不仅是一般部长级的访问,而且总统级的都带着一大批的企业家,都准备了一大批要谈判的清单,所以说会议展览、经济效流、政治活动都结合的非常密切,这是第一个趋势。第二个趋势,全世界会展的布局正在发生变化,过去80%的会展都是在欧美。即美国、德国(德国是会展业最发达的国家)、法国、英国这几个国家,它在全世界的会展率也就是市场80%以上,最近二十年来,逐渐向东方发展,在地区附近上逐渐向亚洲发展,所以欧美的市场份额从80%降到60%,那么20%份额逐渐分配到其它国家,像日本、香港,像香港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国际会展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这种情况下,从这种趋势来看,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发展的比较快,特别是我们中国,那么会展的市场我们可能分割了更多的份额这是第二个趋势。第三个趋势,会展不仅是一个商务、商品的展览,而且是多功能的,全方位的,这个通过在会展的中间,有技术的演试,有培训,有效流等等,那么会展已经建立一种综合性的,技术经济文化活动。如果仅仅看到会展的商品展示是很不够的,它是一种多方面的,一种综合的。这是第三个趋势。第四个趋势会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挥作用越来越大,通过会展,不仅可以树城市品牌,而且会展国即东道国的一些名牌产品国际上的树立,这个非常重要,通过举行会展,会把本地的名牌产品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当今会展所表现的一些特点都需要我们认真的借鉴,但我们在考虑发展会展经济的进修,我们应该吸取国外一些成功的、成熟的、有利的经验,这是我的第二个问题。

第四篇: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一项重大举措。主要从以下三个层次、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展开了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

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动脉产业。在企业的层次上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努力实现废物的最小化、资源的最大化、终极处置的无害化。目前中国的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有近400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

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推动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产业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建设和改造的新型工业园区。推动同区内的企业在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延长原材料的加工链条,使上游企业排放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料。实现区域范围或企业群之间的资源最佳利用和废物最少产生的目标,甚至做到污染“零排放”。在企业相对集中的一些地区,如广西贵港、山东鲁北、辽宁鞍钢与抚顺、内蒙古包头等工业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对传统的工业区开始进行初步的生态化改造。

2003年以来,中国又进一步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天津、烟台、大连、苏州等国家重点开发区,相继开展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工作、提升了开发区的水平和档次。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16个各种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一些园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是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用生态产业的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行业与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绿色消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中国先后在辽宁、江苏两省和贵州贵阳、山东日照、河南义马、陕西省韩城等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省市建设试点工作。如贵阳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市人大通过了中国第一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该市依托当地磷、煤等资源,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前提,以循环经济为发展思路,优化工业布局,对现有工业区进行整合和生态化改造,促进资源型的传统加工业向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和方式转型,逐步构建生态经济市。海南、黑龙江、吉林、福建、山东、安徽也都结合当地特点,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编制了生态省建设规划,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中国还创建了48个环保模范城市(区)、88个生态示范区、603家绿色社区、7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1.7万多所绿色学校。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2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这些试点示范活动都是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成为中国现阶段各行各业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典范。

虽然中国在循环经济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些进展还仅仅是初步的,从全国来看,仍处于试点示范的初级阶段。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尚未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进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二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尚未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三是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科技支撑;四是环境意识不强,消费方式不合理等。

第五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另一方面,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国却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工人的超低工资。

权力市场化是改变中国财富分配格局的起始点,也是理解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把钥匙。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富人,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私人企业家只是很少数;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这也恰恰是人们对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

当今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国几乎所有的所谓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实质就是向社会甩包袱,把改革的负担,改革的代价全都由加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上。

有人感叹:我们失去了公平,却没有得到效率;我们失去了理想,却没有得到现实;我们失去了“鱼”,却没有得到“熊掌”。对中国来说,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上一篇:中国联通美国漫游资费下一篇:致公司管理层的感谢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