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中,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广西的区位优势凸显,不仅确立了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广西加快开放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广西需要重新审视其经济发展战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1:

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发展区域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先后经过八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其中“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是最后提出的,也是最完整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一些学者单纯从理论性、结构性方面出发,套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研究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从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工程技术”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价值文化角度,以及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禀赋、气候条件、企业家创新精神、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的较少。提出的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指导意义有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与否、商业文化形成与积淀、资源禀赋的多寡都有很大关系。单纯从那一方面研究经济问题都带有片面性,研究形成的发展战略实际意义都不可能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都非常有限。综合看甘肃经济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中心带动,怎样带动、用什么样的优势带动,干部学者理解不一,说法不同。从我省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中心带动优势不明显。2010年1-10月,进出口增速达到118.1%,比全国增速36.3%高3倍多,排全国第一位;出口增速153.3%,比全国平均增速32.7%高4倍多,排名全国第一;进口增速109.5%,比全国平均增速40.5%高两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但进出口总量最大的是金昌市,而不是兰州市,金昌市占到了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2.6%;兰州市进出口总值仅为10.0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16.6%,且主要进出口商品为5-7号燃料油、硅铁和石油及天然气钻机,三项商品占兰州市进出口总值的13.4%。这说明兰州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工业,而是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

2.商业文化尚处初始阶段。良好的商业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甘肃由于长期受儒家压制重商主义、阻碍科技进步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商业文化难以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是干事业,才不会虚度人生,才是最大的富贵利禄;搞科研、学经济、干企事业都不是大丈夫所为。致使许多本能在科技、教育、医疗、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当了公务员,在机关里干起了抄抄写写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延缓了科技经济发展进程。第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思想比较严重。一些基层干部把自己视为土皇帝,等级思想、特权思想浓厚。认为自己是君,群众是臣民;自己是上等人,群众是下等人;上等人对下等人的奴役是合理的、应该的。从来不把人民的合法利益和党纪国法当回事,没有一点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公平竞争的意识;考虑问题不是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人民生活改善角度出发,而是从对自己是否有好处出发。

由于以上儒家腐朽思想的存在,使民主法治思想、公平正义思想、建立公平市场经济秩序的思想观念淡漠,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所需要的尊重物权、明晰产权、公平竞争,用智慧、靠科技开发、靠辛勤劳动致富的商业文化长期建立不起来,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公平的市场经济制度难以形成。

3.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产业集群理论认为,自然禀赋对经济聚集现象的形成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运输成本的存在常常使所有对运输成本有依赖的产业呈现出较为典型的聚集,大型钢铁与化工企业常常聚集在靠近海洋或大江大河边,为的是能够利用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但甘肃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甘肃地形狭长、面积广阔,国土总面积45.44万km2省内由东南向西北斜长绵亘。主要公路有西兰、甘新、甘川、京藏等公路。截止2008年底,公路通车里程为105638km,公路密度为23.25km/百km。但高速公路较少,通车里程仅有2000km,且西兰公路在宁夏段尚未开通,成为卡脖子路段。铁路营业里程2148公里,建设密度仅有每百平方公里0.47公里,约为东部沿海省区平均密度70%,铁路干线以十字构架为主,通道少、缺乏支线联系、覆盖范围窄、带动区域有限,大多数县域范围内没有铁路通过。民用航空机场少、规模小、航线航班少,没有开通国际直飞航班。

4.缺乏公平的市场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没有公平的市场环境,经济效率会大大降低,经济增长质量也没有保证。一是机会不公平。国有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机会不公平,有些领域至今民营企业都不能进入,造成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央企实质性垄断。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过程中的机会也不公平,有些企业通过权力寻租取得了政府发包和政府采购项目的实施权,从中获得了高额利润,使得一些在本行业里具有高科技、高质量的企业没有机会取得项目承包权,影响了工程质量和科技进步,降低了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二是制度不公平。由于我国存在封建社会的后遗症,虽经30多年的改革有了一些变化,但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组织都很不完善,市场规则不统一、不透明,尤其是准入机制不健全,交易不规范,市场发育不成熟。

为了推动甘肃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建议对经济发展战略做如下调整和完善:

一、进一步理清甘肃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十六字”发展战略的思路

在实施中心带动战略中有无能够实施带动的条件、如何带动、怎样带动至关重要;在实施“两翼齐飞”战略中同样存在着有无齐飞的条件、如何齐飞、怎样齐飞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弄清甘肃经济发展现状,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总结,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1.理清甘肃的产业结构、经济驱动模式和生态安全。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决定其经济演化进程和国民经济总体效益的高低。2008年,甘肃三次产业的比重依次是14.6%、46.3%、39.1%,其中工业占39.7%;2008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是62.01:15.26:22.73。可以看出,國内生产总值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而劳动力结构为“一三二”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较大,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最低,但就业人数最多,这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这说明资源与人口配置效率低下,产业结构演化迟滞。因此,我省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发展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物流、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甘肃的经济驱动主要是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等为主的驱动,总体上还是建国初期建成的几个大项目做支撑作用的驱动模式。经济总量小,资本积累少,科技进步慢,自主创新能力差,这将直接延缓我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甘肃的环境非常脆弱,河西走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上升,造成水源紧张,荒漠化严重;中东部干旱缺水,这些都是发展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巨大障碍。

2.理清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增长极理论的提出者、法国经济学家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是非均衡发展,具有聚集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浪效应。我省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于这一理论,总结多年发展经验教训,立足甘肃实际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增长极理论认为,推动某个地区经济增长需要有推进性产业,我省的推动性产业在哪里?就拿实施中心带动战略中的兰州市来说,虽然第二产业占全部产业的比重在47%以上,但工业仅占34%左右,占总产值的30%左右,而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材比重占到60%以上,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占的比重偏低。石化、钢材、有色金属行业由于受国际、国内发展影响,原料供应困难,成本上涨,面临很大的压力。

二、开展思想问题大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来推动经济的大发展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快慢取决于制度,一个公平高效率制度的建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国家主流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推动经济发展就要研究文化,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是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利与弊。中国文化有很多,按流派大体可分为儒、道 、佛、兵、墨、法,但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对经济发展有利还是有弊,说法不一,观点不同。有观点认为,儒家忠君爱国、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以及三纲五常的思想,有利于建立社会秩序,促进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另有观点认为,儒家的“愚忠”思想,使人失去了公平正义理念,失去了探索创新的动力,这对于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科技创新带来严重阻碍;以学而优则仕思想建立起来的官僚体制,浪费了人才,压制了重商主义,阻碍了科技进步,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存在,使中国人对公平的理解产生了歧义,把平均当成了经济学上所说的“公平”(机会公平),是效率低下、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二是减小儒家思想消极方面的影响。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文化研讨会,广泛宣传儒家思想消极方面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建立比较科学的社保、就业环境,缩小公务员退休工资与企业退休职工的差距,逐步实现全体公民都有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制度,打破公务员终身制,鼓励大学生在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鼓励通过合法劳动致富,适当减轻税负。宣传公平正义思想,逐步消除等级制思想,在现行体制下建立比较可行的权利制衡体系。通过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解放思想,消除腐朽落后思想影响,推动经济发展。

三、建立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是有密切关系的,公平的制度、公正的权力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则阻碍经济增长。良好的制度是快速发展的前提。一是改革和完善制度。在现行体制下尽可能的对制度进行改革,完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风险机制等。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切实尊重私人财产权,加快对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使之与物权法相配套,延长土地使用权年限,使土地使用权成为终极产权。二是要促进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机会不公平是效率的蛀虫、稳定的破坏源。在我国还存在许多机会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教育、养老、户籍等都很不公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让孩子们在同一起跑线上考取应考取的大学;完善招投标机制,打击工程领域的商业贿赂,促进招投标机会公平;加快社会保障、就学、经商等方面的改革,创造比较公平的机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快“推动性”产业建设,发挥中心带动作用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中心的建立和经济快速增长要有主导型推动产业做支撑。根据兰州城市中心窄、发展空间狭小的实际,按照该市提出的“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的思路。另选地方,另辟新区,再建设一个170平方公里以上的新区,使城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以上。具体就是在继续抓好老城区发展的同时,通过积极推进兰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到2500亿元和200亿元以上。一是加快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推动性产业的建立。我国建国初期在兰州建立了兰州石化等几户骨干企业,为甘肃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按照推动型产业的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规模和效益都有待扩张。应以兰州石化为龙头,带动石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其形成产业集群。具体就是在兰州石化周围,聚集相当数量的材料、机修、消防、物流、餐饮、劳务外包等配套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集群,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以兰州石油机械厂为龙头,加快炼化设备等装备制造业推动性企业的建立,使一些小企业为其配套,形成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以矿区的废气、废渣等为材料,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工矿企业的废物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值,推进企业节能消耗和循环利用。二是加快物流业推动性产业的建立。以东部生活资料基地、西部生产项目基地为中心,建立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形成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集群,带动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五、以庆阳、平凉为中心,建设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立足庆阳、平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建成区域能源中心,深度链式的开发优势资源。实现煤转电、煤电转先进高载能工业、煤油气转精细化工产品三个转变和循环发展。切实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华能、华电、中钻、天唐、电、晋煤等大型央企合作,大力支持油田挖潜改造和产能建设,使原油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促使庆阳石化扩大炼量,使年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一是加快推动性”工业龙头企业建设。以长庆油田、庆阳石化两户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其他小型配套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具体就是,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挖潜扩能、技术创新、增加产量产值,使一些小企业在油田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井场道路修建、生产生用水供给等方面进行劳务和工程承包,在原油成品油储存、运输、销售等下游提供服务;同时,围绕上游和下游产业配套一批餐饮、住宿和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带动作用。以华能、华电为龙头,推进和带动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具体就是,支持华能、华电、中煤等龙头企业在庆阳、平凉的所有重大项目建设,促其尽早投产;在煤炭开采、煤转电等项目的上下游协作配套一批劳务外包、零部件供应、物流、餐饮、住宿等服务性企业,促使其形成产业集群,扩大就业,增加经济总量。二是加快推动性农业产业建设。有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一般途径”。庆阳、平凉大部分地处苹果最佳种植的北纬35。—37。之间,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小,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优质苹果的条件,且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苹果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是理想的推动性农业产业。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增加原果出口量;对现有果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精深加工,扩能增产,扩大果汁出口量。以苹果加工企业为依托,在果汁加工的上下游配套一批苗木、松土、施肥、剪枝、套袋、收购、仓贮、运输、销售、国际贸易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推动性农业产业集群,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消除瓶颈制约

一是加快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使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00公里,促使西蘭、天馋等主要通道全线贯通;二级以下公路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二是进一步优化铁路运输网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用好国办29号文件精神,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项目,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成铁路、西平铁路、银西高铁、天平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等铁路建设项目和兰州枢纽编组站、兰州新客站等铁路枢纽配套工程,尽快使甘肃的铁路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铁路交通运输设施通行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增加航线密度和加快机场建设。重点增加兰州、敦煌、嘉峪关至全国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密度,尽快开通兰州和敦煌国际口岸,逐步开通兰州至港、台、日、韩等地区和国际航线。加快兰州、敦煌、庆阳、嘉峪关和天水机场改扩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金昌机场,增加甘肃支线机场数量,完善民用机场布局,逐步形成以兰州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

参考文献:

[1]王书明.中国市县经济发展概况(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12:431—45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12.

[3]朱启才.权力、制度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4]吴光.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6.

[5]张昭军.儒学近代之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6]林善浪.中国核心竞争力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7]兰州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对比分析及发展方向研究.兰州市统计信息网.2010.08.31.

[8]中国甘肃网.甘肃“区域发展战略”需理清的几个问题.2010.02.03.

作者:雷沫里

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广西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摘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中,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使广西的区位优势凸显,不仅确立了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广西加快开放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面对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广西需要重新审视其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广西

1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广西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首当其冲的是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广西各商家、各产业开拓视野的窗口,把握商机和感受竞争的教育过程,熟悉和运用国际惯例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的实践平台。同时加速生产要素的整合,提升南宁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大大提升广西整合全区生产要素的速度,极大促进广西的发展,零关税政策的到来,势必带来中国和东南亚的边境贸易繁荣,扩大双边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新的法律规则促进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促进发展原来产品优势,调整产品结构以及建立商品物流的好时机,使广西与东盟主要国家经贸联系更加紧密。如在农产品方面,桂北的农产品与东盟10国农产品具有互补性。同时,广西还可以成为东盟的农产品销往中国内地的中转地。2003年10月1日,中国与泰国之间取消了188项水果和蔬菜产品的关税,媒体称之为“用农产品轻轻推开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一扇大门”。二是工业产品,广西的柳微汽车、玉柴、日用轻工业产品可以考虑销往以农业及原材料经贸型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而将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作为与广西工业品贸易互补的国家。三是在包括教育、金融、电信、法律等在内的服务贸易,以及高科技方面,将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广西的合作伙伴。借助东盟这3国的优势促进广西的教育、科技尽快走向国际化,一起全方位的促进广西经济的繁荣发展。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广西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2.1 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尽快建设出省、出边高等级公路,打通两广省际高等级公路通道,全面融入珠三角。进一步整合广西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的优势,完善和提升西南出海大通道。加快沿海大型组合港、促进沿海主要港口向大型化、深水化和专业化方向加快发展,提高沿海港口竞争力;扩建南宁机场和桂林机场,增加国际航线,建设国际区域性枢纽机场。形成广西通往东盟的东、中、西三条水陆交通通道及空中通道,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盟最便捷、综合效益最好的国际大通道。依托大通道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中心城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社会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东南亚物流运作区,使广西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物流贸易中心及信息交流中心。加强口岸设施建设,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其次,要构筑安全便捷、实用互利的金融、信息及服务平台。应结合使用资金流动和数据结算体系,信息交流、分析和运用体系,为双方货币兑换、出口信贷及信息交流提供快捷渠道,促进金融、信息平台向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还应提高窗口行业整体服务水平,比如:拓宽民航、铁路、宾馆、商场等窗口行业的服务领域,增设服务项目,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增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提高整体服务质量,力求得到东盟及世界各国客人的认可。

2.2 发挥平台效应,促进经贸合作

一要积极打造中国和东盟合作与发展的平台。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深化与东盟国家经贸交流与合作。“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把中国——东盟博览会办成集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和文化交流于一体,服务全国、服务东盟、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国际性博览会。着力打造货物贸易平台、投资合作平台、服务贸易平台、高层论坛平台、文化交流平台五个平台,为东盟国家企业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向东盟架起桥梁,促进双方商品、服务和投资的双向流动,全面务实地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商贸基地。二要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发挥广西作为中国对接东盟国际大通道和枢纽中心的优势,扩大与东盟各国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产业合作和相互投资。三要加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产业互动,搞好产业对接。广西与东盟各国产业梯次明显,具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广西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产业合作,形成自贸区框架下的产业互动发展格局。

2.3 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广西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工业以更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其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拉动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这是广西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二是“赶超”发展的机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信息、技术的交流更加通畅,广西工业完全有可能依托自由贸易区的信息、技术便利,发挥后发优势,逐步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新经济目标转移。今后广西工业的发展应该针对目前工业产业结构与东盟各国工业结构趋同的特点,走出“大而全”的传统地区工业发展模式,把发展重点放在突出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特点的产品产业上,在保持和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情况下推动广西工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升级,逐步形成自己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2.4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广西农产品竞争力

农产品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这两个优势是相互协调,缺一不可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势上,而竞争优势则体现在市场的开拓能力上,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真正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水平。由于广西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在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的相似性,广西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广西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首先调整资源导向型思路,确立“市场导向、产业开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思路。

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和“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加快广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对水果种植结构进行适度调整。大力发展蔬菜、花卉、茶叶、香料植物、禽畜产品海水产品等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适度控制和缩小龙眼等亚热带水果的种植规模,适度发展柑橙类优势果业;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围绕发展粮食、蔗糖、林业、水产、蔬菜、烟草、畜牧、花卉等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通过

实行农工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发挥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的作用,延长产业链,形成产品经营的聚合规模,提高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产品销售、资金融通等服务的各种经济组织;四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五是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提升农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广西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5 建设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南博会的举办,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经由广西的商品和人员将会更多,其中重点是华东、华南、西南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的往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之间的互补性,人员和货物运输量最大的应该是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他们的工业消费品、设备、器材主要是走广西然后再进人中南半岛各国;反过来,中南半岛各国大量的农产品、矿产品、原材料等也将主要从广西的港口和陆上通道进入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这就为广西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广西近期内能够建成全区范围内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系统,就可以成为国内区域乃至国际区域物流集中和分拨的物流经营管理和运作组织的承接地——面向中国华东、华南、西南以及东南亚各国的现代物流中心。

因此,当前对广西而言,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沿海沿边的双重优势,北上与东进加强渗透,加快区内相关物流中转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便捷的大型货验场,并且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研究、引导和管理,积极创造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改善投资软环境方面下足功夫,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如给予政策支持、规范市场机制和成立物流行业协会。推进科学技术在物流业中的运用研究,完善物流设施建设,提高各物流环节的技术含量,积极培养现代物流业专门人才。这样就可以使广西成为服务“南博会”、服务中国、服务东南亚、服务世界的物流中心基地,并在激烈的物流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2.6 加强旅游业合作

广西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旅游资源各有特色,不论是自然风光旅游资源还是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类型多、档次高、分布广与互补性强的特点,发展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和旅游业合作运营潜力巨大。加强广西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的旅游业合作:一是以旅游项目(如旅游线路等)的合作开发、经营为目标及纽带,建立旅游企业跨国动态联盟或旅游跨国公司,实现在资金、项目开发技术、人力资源、客源市场、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与共享;二是通过旅游合作项目,加强在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营销宣传、客源市场调查与开发、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合作项目可包括:引进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合作培训广西旅游及相关服务业的管理人才,开展旅游产品宣传,共建旅游网络,发展跨国旅游特色项目,如生态旅游、休闲渡假旅游、历险旅游、商务旅游等,提高旅游层次;三是将旅游业合作列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早期收获”方案,进一步简化跨国旅游的相关手续,建立双边旅游合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四是通过旅游业的合作,促进文化、科技、信息等的交流和经济贸易活动的全面发展。

作者:黄旭文

经济发展战略思考论文 篇3:

刍议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摘 要 经过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及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在中央政府和西藏人民的努力之下,西藏的经济取得了全面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来看,西藏还是明显落后的。为什么有全国对西藏的援助,西藏的自身资源也很丰富,西藏的经济发展还是落后?本文就从西藏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经济发展战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 西藏经济发展 战略 思考

引言

2011年7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1],加快改善西藏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能有力地推动西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西藏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结合西藏的发展特性,既要与时俱进又不能盲目跟从才能使得西藏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的经济现状告诉我们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应重视西藏地区丰富的资源、藏文化等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起构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

1.西藏丰富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西藏地区的草地、森林、矿产、水能、地热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虽然也出现了一定的草场退化、湖泊面积萎缩、冰川融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2]。但纵观全国,西藏的自然资源优势是相当明显的。就目前已发现的101种矿产资源,它们的潜在价值已达到万亿元以上。但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却十分的少。这些有利条件都未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文资源。西藏是中国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区域。包括各种文化资源,如语言、服饰、宗教、音乐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西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十分复杂且又独特的特征,以藏族佛教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由此为依托的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教寺庙都蕴含着浓郁的藏族风情。但由于交通条件太差,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很低。

区位优势。西藏位居我国西南边疆的地理位置,边境线约长4000公里,与南亚5个国家接壤,具备了发展边境贸易的独特地域优势。根据史料记载,我们早在1000多年前,西藏就有了边境贸易,边境人民相互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现在西藏的对外交通便利,但由于某些因素,西藏边境贸易规模偏小,并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政策优势。中央政府历来对西藏给予了很多关心和扶持,为西藏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作为我国五个民族区域自治区之一的西藏,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中央就先后召开了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旨在为西藏的经济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

2.西藏经济发展制约瓶颈

西藏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制约瓶颈。首先是地理位置的不利影响,西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高寒缺氧,环境脆弱,远离内地,导致这里资源开发的成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0%以上。其次是交通运输方面,西藏地区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的运输系统有所改善,但还是无法满足西藏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西藏的经济发展缺乏人才,西藏人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当今世界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资本,西藏普遍还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3.西藏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3.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经济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可持续发展:一种是资源环境消耗过度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而另一种是资源环境利用不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3]。很明显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是属于后一种类型,西藏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资源和环境的优势。面对这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导的就是要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虽然这种转化会加大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但这是必需的,西藏经济的发展如果只是一味靠外部“输血”而不靠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是不可能真正走向独立自主的。同时,只要精心管理,合理利用,也可以使资源消耗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投入

充分利用青藏铁路带来的发展机会,促进形成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体,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完善西藏的交通运输结构,尽量降低地理位置给西藏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3.3培养和吸引科技人才

首先,要加强西藏教育体系的建设,在西藏人民中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其次在西藏的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上,要大力培养西藏自己的各科技术人才,也要引进其他地方的科技人才,可以灵活的实施人才共享措施。

3.4产业结构调整

西藏现行的产业结构并不能突出西藏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要看到,西藏经济的发展还是要先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西藏80%人口都是农牧民,农牧业是西藏经济的基础,所以现行的西藏产业结构并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应围绕西藏具体情况,在巩固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4]。西藏的工业化道路还是十分漫长的。

4.结语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困扰西藏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工业化并不是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应该重新认识农牧业以及其他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西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更好推動西藏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宗刚,孙东涛.西藏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10(5).

[2]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探讨.中国工业经济.2009(07).

[3]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经济学家.2010(09).

[4]周天勇,尤元文.西藏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11(07).

作者:范颖

上一篇: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