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在高速增长,金融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篇1: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摘 要:国际领域逐渐呈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对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国际形势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直观影响。多变的国际形势使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也承载诸多风险,需要保证经济发展战略的适用性,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关键词:国际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发展战略

伴随中国在国际社会综合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连接也更为紧密,在国际领域,中国经济获得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但是多变的国际形势,也给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针对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国际形势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1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忧虑

伴随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感受到中国发展对其自身国际地位的冲击,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体现,对于部分国家而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对传统国际政治地位的挑战,从资本主义视角思考中国崛起的问题,使部分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感觉到威胁[1]。

1.2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债务问题,不断积累的债务,对于国家的偿债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一旦国家的偿债能力不足,当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动荡时,便会导致债务危机的出现。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中国实体经济债务总量已经达到244.1万亿元,负债率已经达到30000,而国际领域对于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标准值为6000,债务危机可能成为扰乱国内金融秩序的重要问题。

1.3对外贸易风险增加

外贸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导致中国对美国市场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但是从国际视野来看,中国外贸出口在2017年的出口总值为15.33万亿元,2018年的出口总值达到16.42万亿元,虽然对外贸易整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国际贸易争端、新兴国家市场不稳定、国际政治格局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对外贸易的风险持续增加。

2 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2.1体现大国风范,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为减少国际社会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应当坚信“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全球经济融合发展的环境下,在提升本国利益的同时还能够考量他国的利益与经济发展,减少不同国家之间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2]。“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充分体现中国的大国风范,未来的经济发展应当坚定推进“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以中国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促进更多发展中國家获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2.2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为实现经济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我国应当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供给侧改革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去产能、去杠杆的经济发展目标,完成降成本、补短板的发展任务,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为导向的工作任务,并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策略以及改革措施的落实,保证各项促经济发展政策能够得到实践,体现其对于促经济发展的有效性。

2.3鼓励各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各行业领域应当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将创新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型动能。对于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生产效率以及产能的提升,从而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化。

2.4持续体现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口宏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使社会民众的消费水平也随之提升,民众生活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日趋提高,产品制造业应当通过提升产品品质等方式提高产值,以人口宏利、内需为发展条件促进自身经济增长,从而持续体现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

3 结束语

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对外贸易风险增加等影响因素,可以通过体现大国风范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各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持续体现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战略,提升经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从而保证国内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形势。

参考文献

[1]王雨.浅析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新调整[J].全国流通经济,2017,(33):33-34.

[2]徐美娜,高宇,铁瑛.“全球化变局、国际经贸形势与大国战略高级研讨会”综述[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7,(3):91-96.

[3]薛曦.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魅力中国,2016,(37):243-244.

作者:陈敬讼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摘 要: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在高速增长,金融互联网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正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正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两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协的发展。当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已经引起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例如:经济不稳定,生产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短缺,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因此,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转型;金融互联网技术;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

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现状

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也存在着成绩和问题。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有了超过了十倍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这些都是人民可以共享到的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是,由于我国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威胁到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市场经济多元化。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成分呈现多元化趋势,多元化的经济必然会导致竞争的加剧,市场作为调节经济发展的无形杠杆,它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仍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合理进行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元化的市场竞争势必会带来机遇和挑战,我国国有企业和各种大中型企业要及时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让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更为健康规范。

2.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走势。社会转型,就意味着一场社会变革。在这个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复杂的经济结构转变。如今,我们已进入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代表的第三个阶段,虽然市场经济还处于规范和调整阶段,但总体趋势还是在向前发展。社会转型对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在这个特殊时期,贫富差距问题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经济越发展,贫富差距的距离拉的越大,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问题和阻碍。

(1)经济结构不合理。我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包括地域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分 配结构等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并长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2)地域结构重复。近年来,我国不同地域的企业在生产内容,生產样式等方面都存在相似的现象,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些企业投机倒把,进行不良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

(3)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我国和大多数国家一样,也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保护,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

(4)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受到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等多种条件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都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众多资源的浪费。

二 、未来10年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精心部署,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我国要重点促进金融互联网的一体化发展,同时在生态文明建和粮食安全等领域还要继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出一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综合国力的整体跃升。

1.金融互联网技术一体化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金融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抑制,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金融系统逐步具有了市场化的特征,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不仅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机构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系统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加速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2.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如今,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已令人堪忧,环境污染仍在加重,形势依然严峻,我们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老路。可以说,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探索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加大对粮食生态产业的投入。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是确保我国粮食生态安全的根本,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因此,重视农业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保护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要确保我国的粮食生态安全,就必须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推动重要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工作。

三、 结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这就需要我们要审时度势,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不能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争取做到稳中求进,又快又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12(05).

[2] 戴世昌.金融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D].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3-06-04.

作者:张峰基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论文 篇3:

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这种增长,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人口素质、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三方面提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关键词:可持续 发展 战略 构想

0 引言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应与资源保护相结合,强调人类利用生物圈的管理,目的是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一理论最早出现于1980年联合国规划署(UNEP)委托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LUCN)起草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战略》的文件中。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已从一开始注重生物方面,扩展到注重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相关因素,并使之相互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衡量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指标,缺一不可。”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空前的城市化和令人瞩目的工业化过程,其经济增长率已经稳定在8%-9%,确立了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形象,但是,按照“生态—经济—社会的指标”进行衡量,我们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一定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料显示,如果从GDP中扣除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是零增长。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从宏观上看有人口及其素质问题、自然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

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的经济速度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达到此目标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1 人口战略

基于目前中国人口众多而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制定人口战略时应注重从适当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两方面入手。

首先,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2000年已经把人口控制在13亿之内;2010年争取控制在14亿之内;2030年争取实现零增长;21世纪最大规模不超过16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要侧重宏观人口数量的调控,并同时运用行政与经济政策手段,避免采用一刀切政策,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措施。

同时,要加大力度,提高人口素质,包括文化素质与身体素质。其重要政策手段就是实行科教兴国。普及全民教育,特别是对落后地区和农村人口,延长年轻人受教育时间,加强对妇女的教育,提高全民的社会意识和知识水平,既可使其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又可增强就业能力。加大智力投资,加快技术进步,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人是知识技术的主要载体,技术进步的源泉之一就是对劳动者的教育。舒尔茨提出: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归因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大大提高了劳动的质量。由教育所得的报酬至少与非人力资本所得的报酬一样高,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在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提高人口身体素质,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家庭负担,解决老人晚年的后顾之忧,转变“养儿防老”的旧观念。

2 资源战略

进一步完善资源核算体系,全面客观衡量各种资源的储备情况及未来潜力;促进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建立,资源有偿使用的前提是进一步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合理界定资源的所有权关系,确定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从根本上抑制我国资源日趋衰竭的趋势;制定合理的资源价格,修正以往的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政策,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对资源的浪费。

逐步建立资源利用的市场体系,加快扩大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初步理顺资源利用的租税费关系,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资源管理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除法律规定可以实行划拨方式外,其它资源的利用应采取出让、租赁等有偿使用方式提供;经营性资源使用应采用招标、拍卖方式提供;协议出让、租赁国有资源,要在协议前评估,协议价格集体决策,协议结果向社会公开。原划拨资源使用权流转和改变用途,如不再符合划拨供地范围,必须有偿使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流转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资源有形市场建设,完善交易规则,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同时严格矿业权市场管理,依法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规范流转行为;积极开展探矿权和国家出资形成采矿权招标、拍卖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建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大力培育矿业资本市场。

目前我国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正抓紧完善土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价格和矿业权价款评估及处置管理,健全资源性资产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加强地价管理,大力开展城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更新与平衡。进一步理清产权关系,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性资产的运营监管。

3 环境战略

首先,政府应该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技术的手段保护环境与治理环境污染。并比较各种手段的特点、成本和收益,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管制标准。尤其要加大经济手段的运用,将保护环境与治理污染与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相结合,发挥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的激励作用。在不突破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实现环境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实现总产值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最大化。同时,政府也应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革新,全方位综合整治环境污染。

其次,在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充分考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改变现有GDP核算体系,变现存GDP为“绿色GDP”。目前,我国在对GDP进行核算时并未将经济增长的环境影响考虑在内,从客观上导致环境污染这类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得以存在与蔓延,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形成巨大压力。今后,应逐渐改变这种现状,将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纳入GDP的核算中,如果是环境污染,其所造成的损失则要从GDP总量中扣除,从而纠正现存GDP核算方式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误导,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国外的一些著名学者也曾提出国民收入核算的新指标,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曾提出净经济福利指标,即以是否改善了社会福利为出发点对现存GDP进行调整,其中包括对环境负外部性所造成损失的扣除。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但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具体运作中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如定性指标难以量化与数据来源问题等。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改变现存GDP核算体系可以改变经济主体的环保意识,引导生产与消费行为,切实将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将其内化到经济主体自觉的行动中,而且思想观念的改变本身就是极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全国抽样调查办公室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4]世界资源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孙玉玲 满雪峰

上一篇:融资创新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传统文化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