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分析

2022-12-25

第一篇: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分析

现场会转型发展经验材料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汇报提纲

(2019年8月)

**县(局)本着“先富民、后兴县”的转型发展思路,围绕“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发展,破除死规矩、用活不动产,因时而变、变中求进,靠“四心”聚力闯出一条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一、下定一种决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制转产,引领转型发展

面对传统“老字号”产业过气乏力,我们坚信“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变则通、通则久”,因势利导,挣脱传统观念束缚、消除计划经济思维影响,全面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引导企业顺应时代脉搏谋发展。2000年,我们响应国家中小企业转制的号召,将**林业局建筑工程处、筑路工程处、建筑材料厂等3户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转制为私营股份制企业,更名为兴安建筑工程公司、万里筑路公司和新兴建筑材料厂。2011年由于木材采伐量逐年减少、公路养护设备更新乏力等客观因素影响,对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进行股份制合作经营改制,更名为建通建筑工程公司和顺通公路养护公司。同时,将林业局物资科改制为物资总公司。二是鼓励企业把握市场规律快发展。企业转制后,我们本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宗旨,在本地建设任务上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市场、寻找市场、抢占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比如:建筑工程处转成兴安公司后,鼓励企业向新林、漠河乃至大连、丹东等地拓展经营业务,现已成长为拥有9家建筑分公司和8个附属单位的集团公司,年产值由1200万元提升到8000万元,每年上缴税收700万元。筑路工程处转成万里公司后,积极引导企业向县外拓展市政工程、交通道路建设等经营业务,目前企业拥有6家分公司和3个附属单位,年产值由600万元提升到2000万元。建筑材料厂转成新兴建材厂后,企业在保持红砖生产的基础上,向马铃薯加工等方面拓展业务,生产的山珍牌粉丝、粉条在与丽雪粉丝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年产值由260万元提升到440万元。绣峰、盘古两个养路大队转制成建通和顺通公司后,将业务由公路养护拓展到房屋建筑等领域,尤其是建通公司抓住京漠公路建设契机利用原塔东贮木场场区建起了沥青混凝土搅拌站项目,两个公司年产值由各300万元分别提升到500万元和800万元。三是支持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求发展。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收尾,我们积极引导企业谋求新发展,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方向。比如:兴安公司计划投身旅游项目开发,正在谋划建设旅游度假村、民宿改造和自驾车营地项目;新兴建材厂依托山珍粉丝厂,将经营方向转向了森林食品加工业;建通公司未雨绸缪,将战略眼光提前投向生态旅游度假产业,开发建设了翠园雅居森林疗养旅游度假基地。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造,让转制企业有活干、让转岗职工有钱赚,传统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保持一颗恒心,持续加大落地企业扶持力度,促进转型发展

面对“原字号”产业平淡无奇,我们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发展信念,对本土企业因企施策、梯次扶持,从2004年谋划园区建设开始,历经几届班子的努力,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强经营理念引导。针对企业“作坊式”生产加工、长期处于低端分散经营阶段、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状况,我们利用项目资金投入1.28亿元建成占地276公顷的对俄贸易产业园区,采取减免税收、厂房配套等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将原造纸厂、林机厂厂房采取先免费后出让方式提供给超越公司和富来森公司使用,将第三小学和原总队中医院房舍出售给山源公司,并帮助绿野公司新建厂房及生产车间,使本土企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道路。二是扶持企业健康成长。没原料、少技术、缺资金是企业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我们主动帮助企业搬除这些“绊脚石”。在原料供给方面,每年为超越、绿野等企业输送野生浆果600余吨,为富来森生物质能源公司提供剩余物5万立方米。在技术扶持方面,帮助超越公司与哈医大等4家科研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人工种植不需培土越冬的蓝莓4000亩,企业多项生产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蓝莓口服液、功能饮料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帮助富来森公司申报技改项目资金837万元,累计发电1627万千瓦时、生产活性碳5248吨。在资金扶持方面,林业局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500万元、抵押周转资金1000万元。同时,结合苗圃有土地、少资金和固其固农业公司有资金、无土地的实际,以苗圃人员、土地、设备等参资入股,由企业按照县(局)职工标准支付工资和相关费用,帮助企业实现成功转型的同时,也减轻了林业局的负担。三是搭建企业展示平台。我们致力于帮助企业迈上更高舞台,利用哈洽会、绿博会等大型展会机遇,帮助超越公司与农夫山泉集团、北京同仁堂药业建立合作关系,助力富来森公司和中林集团合作对接,目前2个公司均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正在筹备“新三板”上市。经过10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园区企业已从成立初期的大山神木、深岩矿泉水等2家增加到16家,2015年实现产值1.62亿元。

三、拿出一个真心,不断利用优势建设产业项目,加快转型发展

面对“新字号”产业萌芽初放,我们合理开发利用优势资源,扬长克短、扬长避短,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保发展、以发展促转型,用真心、下真功,全心全意打造新常态下的林区替代产业体系。一是利用政策资金打基础、做示范。我们坚信“万丈高楼平地起”,多角度谋划和申报产业项目,相继建设了蓝莓保护繁育种植加工、食用菌种植加工等产业项目。坚持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搭桥铺路”,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林下经济综合科技示范园区及盘古等种养基地;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在永安建设现代农业果蔬示范园区,打造出一处集观光、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农业旅游基地。二是利用民间资本上规模、增活力。我们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乡镇林场、机关科室和种养大户的能动性,为林场场长灌输企业家思想,科学管理、利用和经营资源,竭力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让职工富起来。比如:我们结合盘古、二十二站林地疏缓特性,分别圈地70公顷和40公顷,带动全县养殖森林黑猪2000余头;依托黑龙江沿岸水草丰美特点,引导依西肯、开库康的农民组建黄牛、绒山羊等养殖合作社,全县饲养牛8554头、羊8218只;借助十八站等地GAP种植经验,鼓励许宝德等北药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全县种植赤芍230.5亩、五味子65.5亩、铁皮石斛60万株及灵芝、金莲花等;利用管护站近水近林优势,发展林禽、林菌等“管护站经济”,形成了“一站一品一特色”的格局。引进富林菌业公司,将绣峰小学闲置校舍、操场低租金供其使用,帮助企业建设14栋培菌室,目前已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的领军企业,带动盘古、绣峰、十八站等地建成年产10万袋以上菌包厂26家、100万袋以上4家;扶持合作社及种养大户发展,将办公区重组腾出的塔南社区低租金提供给力禾合作社使用,帮助改建加工车间、创办绿森林公司,使马丽英从创业带头人变成了企业家;引导木材加工企业转型发展,将原纸箱厂厂房租给企业进行松籽仁等山产品加工,填充了一项产业空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驿站提供免费装修,激发了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热情。三是利用域外资金建集群、塑品牌。我们坚信“积小流成江海”,主动帮助企业与种养殖大户及合作社对接,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打造上下游相互衔接的产业集群。引进垠浩花菇公司,帮助试种花菇6万棒,将第四小学校舍提供给企业作为培菌室,协助改造大棚45栋、种植花菇40万棒,目前已注册塔哈河国菇公司。建成白酒加工项目,将造纸厂闲置厂房低价出售给企业,帮助呼玛河酒业公司在上海股权托管中心Q板挂牌,成为全区首家步入资本市场的白酒企业。建设和兴腐植酸加工项目,将原建材厂的糖果厂房屋出售给企业,利用煤矿腐植土加工有机肥料,企业年产值达450万元。与此同时,我们推进旅游、文化、养老健康、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生态、民族等优势发展以休闲、养生、避暑、度假为主的旅游产业,搭建“四区两线”全域旅游框架,推出差异化竞争理念,免费对外开放;引进创意文化公司开发项目,建成集观光旅游、狩猎体验等于一体的鄂伦春民族风情社区;依托生态化优势和凉爽气候举办黑龙江·大兴安岭首届**森林公路自行车挑战赛,全面释放了林业产业发展的活力。几年来,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旁观者变成了创业者、小户变成了大户、大户变成了企业,带动3400余人实现了再就业,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等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28万人。截止目前,和兴腐植酸加工和华顺山产品加工2个地区重点推进产业项目已完成计划投资1600万元任务,12个县级产业项目开复工9个、完成投资8810万元。

四、献上一片热心,竭尽所能健全服务保障机制,助力转型发展

经济转型保障机制是关键,我们坚持把“能想到的想明白、能做到的做到位”,不断健全服务保障体系,为经济转型营造安全稳定、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一是提供政策保障支持。我们制定出台了创业贴息管理、棚室食用菌补贴等10余项扶持政策和办法,对企业和职工群众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在资金扶持上,整合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方面的扶持资金,从财政列支小额担保贷款专项资金,设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助保贷资金,投入资金672万元在信用社担保放大,扶持企业和职工群众转型发展,让缺资金的有资本。在技术扶持上,成立了农林科学院**分院和5个研究所,编制实用技术手册,定期聘请省地专家开展技能培训、选派技术人员实地指导,让缺技术的有能力。在人才扶持上,制定人才招引政策,帮助企业定向培养实用型人才,让有才能的有机会。二是规范资产运营管理。我们坚持向管理要“动能”,不断加大办公场所清查整合力度,采取出租出售等形式妥善处置闲置资产,勒紧口袋、看好门,确保物尽其用。注重开发闲置资产增值空间,利用闲置贮木场场区和棚改拆迁空地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利用物资科闲置场地和库房创建现代交通物流中心,利用原塔林贮木场铁路专线与铁路、古莲河煤矿合作建设煤炭物流中心,让闲置资产“残值不残”、“枯木逢春”。近几年来,盘活闲置资产4000余万元,每年节省水电、取暖、维护等费用120余万元,将开源节流资金全部用在了扶持经济转型发展上。三是优化转型发展环境。投入资金10多亿元完善城镇功能,新建棚改楼房,维修老旧小区,改造平房、楼体立面和镇内街路,建设供热、给排水等“三供两治”设施,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亮化,今年又新启动了中医院综合楼、垃圾处理工程等14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在全面改善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同时,拿出招商诚意,主动为企业做好门前道路硬化等服务,帮助打造风格各异的“小环境”,今年在哈洽会签约光伏发电、松香松节油提取、花菇深加工和大豆深加工等4个项目、5.7亿元,在谈项目6个、预计投资1.7亿元,目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亿元。实施实体和网络同步发展战略,引进企业建设了温州商贸城和大兴安岭森林食品交易中心,引导企业开设专营店、旗舰店26个;创建“互联网+创业园”,建成北极珍品汇绿色产品宣传交易平台,搭建北极购、大兴安岭购等4个微商平台,依托北极鄂药等企业推行订制营销、定位营销、体验营销等新型营销模式,累计销售1800余万元;同时帮助韵达物流企业成立了林淘汇电子商务公司。建成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吸纳15个部门135项审批事项,对土地审批、房产登记、公司注册等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让企业不花冤枉钱、不跑冤枉路;整合了全县农林、质监、药监、环保等7个部门的技术设备和力量,投入资金670万元建成**县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利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向全区工业产品、农产品、食品、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等领域提供有偿服务;规范使用“大兴安岭蓝莓、黑木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产品升级、品质优化、品牌打造提供坚强保障。此外,今年我们还专门召开2次座谈会和推进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30余个,依法依规惩处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员20余人,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经济转型和产业项目建设永远在路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扬长补短、再接再厉,争取实现县域经济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循环经济”助推商洛转型发展

近年来,商洛市坚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不动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创造了在全国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商洛模式”,2012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第一批共伴生矿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商洛成为全省首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商洛取得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保持绿水青山的双赢。但在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创建国、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循环经济理念尚未普及,认识仍需提高 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循环经济专业知识还不够普及;二是循环发展不够平衡,短板仍需弥补。全市循环工业发展成效明显,循环农业、循环服务业和循环社会建设步伐相对滞后;三是配套政策尚未健全,合力仍需凝聚。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产业、投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配套政策尚未健全;四是发展载体尚显单一,平台仍需拓展。全市农业和旅游等产业循环发展的园区化程度不高,园区承载能力不强,循环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总体水平不高;五是发展规划尚不完善,引领仍需加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尚未正式出台,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循环社

会建设等专业规划和县区区域性规划还不完善;六是科技支撑力量单薄,协作仍需紧密。目前我市科技、人才等支持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力量还很单薄,加强技术协作十分紧迫。这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制约着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进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研究解决。

一、抓宣传普及,提高思想认识。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加快循环经济知识普及、加强循环经济典型宣传是提高思想认识的重要途径。一是明确宣传普及内容,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政策、循环经济专业知识、循环经济典型经验等作为宣传普及的主要内容。 二是明确宣传普及重点,将各级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作为宣传普及重点对象,进而普及到社会公众。三是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报刊杂志、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加强干部培训;利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课堂普及循环经济知识。 通过抓宣传普及,使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充分凝聚循环发展共识,营造循环发展氛围。

二、抓规划编制,强化规划指导。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已初见成效,但仍属起步阶段;已有局部实践,但还缺乏整体推进; 已有自发实践, 但还缺乏规划指导。 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之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结合我市实际,应加快编制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循环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循环产业发展规划和循环社会建设规划,强化规划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三、抓园区建设,突出师范引导。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相结合,因地制宜、示范引导、推广普及相结合的推进思路,根据全市各县区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等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布局,确定各县区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建设一批设施齐全、功能配套、服务优良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积极参与国家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产业,城市、园区、企业各层面,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领,带动全市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建设加快发展。

四、抓科技应用,增强技术支持。充分发挥商洛材料研究院等现有科研机构的作用,强化科学技术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保障与技术支撑作用。一是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

新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装备。二是加强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重点支持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开发、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等关键技术和装备产业化示范。 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四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五、抓政策配套,凝聚强大合力。一是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相关产业政策,进一步把好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准入门槛,鼓励和保障发展循环型产业。二是将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源循环利用管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四是依法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建设,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 五是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六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循环型企业、 项目给予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

六、抓监督考核,彰显推动决心。《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负总责。《中国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状况定期进行考核,并将主要评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的内容。 ”一是建议统计部门尽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健全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 二是建议发改部门会同统计、环保等部门尽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建议市委考核办将循环经济发展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以此为手段,加大我市循环经济推进力度,加快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步伐,努力提升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第三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企业转型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体现了资源价值与环境价值、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5月下旬,榆林市统计局工业投资科对神木县、府谷县、靖边县的三个企业集团的循环经济项目进行了调研,对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这种建立在“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理论、生态学理论、环境价值论、复合系统论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榆林其它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深度转型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00万吨/年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

陕西北元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成了于2003年5月18日,是由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十户民营企业合股组建的大型盐化工企业。集团公司下设九个职能部门、六个业务中心和六个分、子公司,现有员工3000余人。

北元依托榆林地区丰富的煤炭、电石和原盐资源优势,坚持规模化、多元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在一期10万吨/年聚氯乙烯项目稳定运行的基础上,2008年6月开工建设投资83.8亿元的全国最大的100万吨/年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二期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装置包括:100万吨/年聚氯乙烯、80万吨/年烧碱装置,4×125MW抽气式直接空冷汽轮发电装置,240万吨/年工业废渣水泥装置。聚氯乙烯生产采用悬浮聚合技术,烧碱采用离子膜电解热槽工艺,热电装置选用背式机组,水泥生产采用干法旋窑生产工艺。项目在设计上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以高起点、高技术、节能环保为指导思想选择装置,完全实现了“三废”零排放。热电装置为化工、水泥装置提供蒸汽,余热发电,化工装置所产生的电石泥、盐泥废渣和热电装置所产生的粉煤灰,全部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产业链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70亿元,上缴各类税费21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安排3000人就业,年直接转化原盐165万吨、电石165万吨,间接转化原煤600万吨,并可引导产生一批PVC上下游企业,促进地方煤炭、电力、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十一五”期间,公司在经营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高度重视管理创新和文化领航的作用,积极实施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先后获得“陕西省十佳经营诚信示范单位”、“陕西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陕西省质量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公司“北元”牌聚氯乙烯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北元”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继续坚持走循环发展之路,加快产品升级,调整产业结构;秉承“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科学管理,不断超越,努力实现企业上市,全力打造一流盐化工企业,奉献低碳多彩新生活。

二、陕西普宇集团恒源(南区)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

陕西普宇集团公司创建于2008年,注册资本4.58亿元,现拥有固定资产100亿元,有员工1000余人,下辖陕西普宇煤电集团昊源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普宇煤电集团如雨实业有限公司、府谷县普宇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普宇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陕西普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陕西普宇实业有限公司、府谷县亿源煤矿有限公司、府谷县福庆煤矿有限公司8个控股子公司。

集团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26亿元的恒源循环经济示范小区(南区)98万吨/年半焦综合利用项目,位于府谷县田家寨乡小教场村,地处陕西省最北端,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紧靠大一石一级运煤专线。距神府高速路约3公里,属于丘陵沟壑区,总占地面积约1949亩(其中:生产厂区车间占地875亩;生活服务区占地371.5亩、公用辅助设施(含园区道路、护坡、绿化等)702.5亩,其中:绿化占地240亩,绿化用地率20%)。

项目规模为:300万吨/年洗选煤车间;98万吨/年半焦生产线;4×31500KVA硅铁炉;3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2×60MW的荒煤气、焦末混烧的自备发电机组;2万吨/年镁合金生产线;20万吨/年免烧砖厂。

该项目利用洗选煤车间煤矸石、煤泥和焦炉产生的焦末进行发电,解决各生产车间的用电问题,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和炉渣是免烧砖的原料;焦炉产生的荒废气进入煤焦油加氢车间生产,它所产生的解吸气再进行发电。项目计划2013年10月建成,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上缴税费8亿元。

集团公司本着“和谐发展、创造财富、奉献社会、追求卓越”的企业宗旨,秉持“诚信、专注、负责、共赢”的经营理念,坚持走集团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示范经济,积极打造诚信民企集团。

由于受道路堵车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没有对府谷的其他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但和统计局工作人员的攀谈中了解到,府谷县现在看谁行不行,不是看他钱有多少,而是看他搞不搞循环经济。有再多的钱,你不搞循环经济,也不能算是个真正的企业家,企业的路也会越走越窄。比如,民营企业府谷县恒源煤焦电化公司,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发展战略。企业实施的年产30万吨冶金型焦及其配套发电、水泥、甲醇、焦油深加工产业链循环项目,全部将生产环节做到“吃干榨净”,将上游废料变为下游原料,每年节约原煤18万吨以上,降低电耗约4000万千瓦时,减排废水约44万立方米。法人代表王乃荣就是众人交口称赞的企业家。

三、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一期项目

2007年,为了贯彻落实陕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第五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精神,根据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两区多园”总体建设布局,靖边县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划建设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

园区定位按照煤、油、气、盐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以能源、有机化工产品、合成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链。园区将建成产业链横向藕合、纵向闭合,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化工基地及循环经济示范园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园区于2007年11月经陕西省政府审定、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了园区发展规划。在2008年4月28日第六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期间成功举行了靖边能化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开园、项目开工奠基仪式。

园区主要投资主体为延长石油集团,项目有180万吨/年甲醇、150万吨/年渣油热裂解、60万吨DMTO、60万吨聚乙烯、60万吨聚丙烯和8万吨乙烯装置及下游产品项目,总投资270.75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2.9亿元,年可实现利税42.3亿元。截止目前已经累计完成投资99.91亿元。

园区一期项目真正实现了煤、油、气、盐四大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了优势互补,合理配置的加工转化,开创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新思路;园区规划起点高、思路新,做到了零排放、无污染和循环利用的有机结合,以及规划建设生态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体现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战略;园区目前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国内乃至亚洲,实现了化工产业单套装置最大、技术装备最新、产业链最长、附加值最高,实现了我国化工产业发展规模集聚和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体会

2007年11月,榆林市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以来,大力推行煤向电力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的转化。目前围绕资源的深度转化利用,初步形成了原煤-发电-粉煤灰-建材工业、原煤-甲醇-下游产品-建材-食用级二氧化碳、盐-烧碱-聚氯乙烯等多个循环经济链条。几天的深入企业,见证了企业超前的发展理念和员工朝气蓬勃的工作状态,也对循环经济的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体会颇深。

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沿着煤炭产业链生产多种相关产品,把资源吃干榨净。因此,要发挥煤炭资源的更大效用,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含量。比如每吨煤500元,卖掉一顿煤,只有500元;转化成电,可以卖800元;做成甲醇,就变成1100元;甲醇在往下走,发展精细加工,价值可能上万元。因此,对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走精细化的路子,既节约资源,又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

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几十年来,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的数量速度型道路,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问题。为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2007年,榆林市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煤炭企业应当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企业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转变。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

循环经济必须要与规模经济相结合。煤矿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煤矸石、中煤和煤泥等废料,热电厂每年要排出大量的粉煤灰和其它的工业废料。这样的次级产品和伴生产品的大量排放,就为发展有规模的循环经济提供了条件。煤炭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如何做到“减量化”和“资源化”,是企业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煤炭在“吃干榨净”中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延伸了煤炭产业链,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使电力、建材、焦化、煤化工逐步成长为企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为企业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四是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资源型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而发展循环经济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降低了资源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把以前排放的“三废”当“宝”利用,既可降低生产成本,也将大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是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要解决好自身的问题。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拥有竞争对手不能模仿的能力;要有一个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使循环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指导长远、统率全局的总纲领和总谋划;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加强管理工作;要注意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特别是要加强对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研究,未雨绸缪;要做好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分析,研究市场需要,尤其是在上循环经济项目时,要注意研究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比如甲醇等产品的市场饱和度等,“想好了再干”,而不是“干完了再想”。同时要解决好资金等问题。

五、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目前榆林市大多数煤炭企业受传统主业的影响,资金、技术投入不够,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高。高科技的项目少,与煤炭等资源相关产业的嫁接力度普遍水平较低,综合利用装备规模小、工艺落后。同时,目前的环保工作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用循环经济的系统观点来解决环保问题。建议政府加

大综合利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开发、建设技术含量高、废弃物利用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综合利用项目。

(2)循环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循环经济项目初期投资大、市场开拓周期长,企业投资建设的资金压力很大。尤其是民营企业,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来发展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与陕西普宇集团恒源(南区)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部负责人攀谈了解到,他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民营企业银行贷款难度大,手续审核严格、周期长。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优惠的财税、金融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每年缴纳的排污费应全部返还企业,用于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

(3)循环经济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受文化和地域的限制和影响,榆林企业家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束缚,加之循环经济项目的前期投资过大,利润回报率周期长,一些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产业有逃避现象。建议政府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充分利用经过试点以来近五年培育并成长起来的企业的成功典型案例,大力进行令人信服的示范教育,从而促进全民族转变发展经济的传统理念。

第四篇:转型跨越发展的山西经济

转型跨越发展 再造一个新山西

——论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跨越的山西,正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成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第九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山西省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的要求是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个改革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转型和发展改革的关系,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坚持先行先试、锐意突破,为全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因为山西省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资源型经济的种种弊端,山西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特别是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实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和生态省建设试点,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建设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央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山西经济转型的独到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在已经批准的这九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主题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山西省具有自己的一些独到的特色,是目前批准的唯一一家在全省这么大的范围中开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其他一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上海的浦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深圳市、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重庆市和成都市以及沈阳经济区,这都是在一个区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改革试验。而山西省的试点是在全省这个省域里,紧紧围绕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重大探索。他同时表示,资源型经济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他国家曾经有一些经验,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美国的休斯敦地区、日本的北九州地区,都有一些转型经验,形成了一些转型模式。但是,在中国进行资源型经济转型的挑战还很大,任务还很艰巨。所以,国家一方面将支持山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这方面创造一些新的经验,同时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给予一些支持。

三、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四个方面 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牛仁亮表示,资源型经济转型是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体现,将从四方面推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山西的产业结构以煤、焦、冶、电四大行业为主,我们在煤炭领域进行了煤炭资源整合,从过去的2600个矿,整合为现在的1000个矿;从平均一个矿30万吨的产能,提升为90万吨的产能。在焦炭行业,我们把2亿2千万吨的焦炭产能压缩为1亿2千万吨的产能。在冶金行业,全国近年来压缩钢铁产能1亿7千万吨,山西压缩了5千万吨。在电力行业,近几年来压缩10万千瓦以下的装机能力400万千瓦。

第二,在治理污染领域。在2004年国家环保部公布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山西就占3个。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的3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全部退出了污染最严重城市前十位。

第三,进行生态修复。全省大力实施植树造林绿化,每年达400万亩,同时推出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龙头的一系列生态修复项目,汾河本来是山西的母亲河,后来变成了干涸的河流,现在实行了全线复流,现在汾河流域的地下水位全面回升了3米以上。

第四,加强安全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山西安全生产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好转。比如2009年,全省因为安全生产死亡的人数比上年少1018人,2010年1-11月,又比去年同期少457人。煤炭的百万吨死亡率在2005年是0.9人,到2010年的1-11月,下降为0.19。 根据国家对资源型转型试验的要求,根据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总的要求是,资源型产业要新型化、接续替代产业要规模化,要实现一产、二产、三产,三个产业的协调发展。具体的部署是,实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 另外,近几年来国家对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推出了三个大的政策:一是国务院在2006年确定山西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省;二是国家把山西确定为全国的循环经济试点省;三是国家把山西作为生态建设试点省,从各个方面支持山西省的经济转型进程。

四、做好“再造新山西”的文章

“再造一个新山西”,除了要有新的产业结构,山西还要实现工业的新型化,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和生态化。在工业新型化方面,主要是做好“地下”和“地上”两篇文章:“地下”的文章就是要清洁挖煤,安全挖煤,延长相关产业链,走好循环经济之路。尽量给生态带来的破坏越来越少。而“地上”的文章,一是拓展山西的旅游资源,做旅游景点,拉动旅游,把旅游变为一大产业,去年山西的旅游产业总的收入突破一千亿。二是可以做一篇物流的大文章。我们现在山西是全国第一物流大省,去年光是来回的物流量11亿吨,第三篇文章就是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打造世界级的煤炭装备基地。比如山西现在有很大的市场,我要挖媒就得要机械,要信息管理,那么现在我们既然有市场需求,我们就应该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机械的基地。这就是新山西的第一个——绿色山西。第二个应该是一个平安的山西,我认为对于山西来讲,安全生产同样是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什么做不成。第三个是富裕的山西,老百姓富裕起来,让村民都住进楼房,生活水平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最后就是现代山西。我们由挖掘文明到制造文明,这属于现代的范畴。在现代第一就是工业要新型化,包括循环经济,以科技来支撑。第二农业现代化,农业要走现代化的路子。第三,就是要市域城镇化。

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任务,而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和资源成本,推进绿色经济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2011年到2015年,经过5年的实践,山西将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初步建立以煤和煤炭加工转化为基础,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等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60%。在煤炭开采领域建立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逐步向其他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覆盖,生态环境基本改善。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人民生活得到新的改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促进转型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实现,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典型示范区。远期目标就是,再经过20~30年的努力,真正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全面转型,使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发达、产业多元、生态文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崭新面貌。 新的生态环境,是新山西的体现之一。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表示,过去只是挖煤卖煤,是黑经济,现在山西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新路子,发展“绿”经济。全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的理念,把实施生态兴省和推动富民强省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王君说,山西提出“绿化山西、生态立省,建设„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实施十大工程,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力争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村人均1亩干果经济林的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每年造林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6%。

五、国家对于经济转型的政策支持

如果说到国家就这项改革试验还给一些什么优惠的政策:第一个政策,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改革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因为涉及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进一步促进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变革不是说哪一个地区随随便便都可以推动的,我们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在这个大的概念下,赋予一个先行先试的试验权,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政策。

第二个政策,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可以优先在山西这个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移植和推广。包括在城乡统筹、两型社会建设,以及中部地区比照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政策,这些都可以大面积优先向山西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广和移植

山西在近几年已经在国家的支持下对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资源型经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必须顾及到它的复杂性、长期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比如,在市场好的时候,煤、焦、冶、电都有很强的市场需求,价格也很好,因此效益也很好,在这个时候要让企业进行转型是很困难的。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比如在2009年和再早之前的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市场很不好,山西经济遇到了最困难的状况,在这个时候要求企业去转型,它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因此,这就需要中央进行总体设计,全面把握,总体布局,从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做出安排。相信在国家的要求下,有国家各部委的支持,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山西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好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篇大文章,在全国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山西省的探索展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同时围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治理修复生态环境、转移安置采空区百姓,形成了一套综合体系,把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结合,降低了转型带来的波动。半个世纪前,一首山西民歌曾经传遍大江南北,歌词里唱到,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我们期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这首歌里描绘的美丽山西,又能重新出现在三晋大地上。

第五篇:加快经济转型 提升发展质量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调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 取得新突破。学习贯彻这一精神,需要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发展变化,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和改革创 新,为我国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全面认识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发展变化

去年,我国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9.7%、9.5%、9.1%和

8.9%。有人担心,我国会不会重现2008年末和2009年 上半年经济大幅下滑态势,并引发经济增速趋势性回落。应该看到,虽然全球经济减速和外部需求收缩对我国经济有较大影响,但经济增速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 主动调控的结果。宏观经济政策从应对危机的扩张性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国债发行规模和赤字率逐步缩小,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这些举措在扭转物价过快上涨态势的 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经济增速趋于回落,但这是向潜在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回归,有利于减缓物价上涨压力,有利于为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但仍将保持较快速度。虽然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和外需收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内需仍将保 持较快增长态势。首先,支持消费需求增长的有利条件较多。去年新增就业超过120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社会保障投入大幅增加,这些情况有利于提 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因而今年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次,投资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保障在建和续建的水利、铁路、重大装备工程的资金需求,新开 工一批“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加之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较高,今后一个时期投资仍将稳定增长。从各方面预测看,2012年我国经 济增速将为8.5%左右,这仍是比较高的增速。

还应看到,我国保持较长时期的经济较快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内市场加快成长。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和消费结构升 级,国内消费市场的总体规模将加速扩大,巨大的消费潜力可以转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二是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 投入,加之家庭规模缩小和收入增长,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将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产业技术进步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将对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增长产生巨大促进作用。三是城镇化加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测算,每年新增城市人 口将超过1000万人,加上已经进入城市的1.6亿农村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将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特 征,经济增长的回旋空间较大,低成本优势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继续延续,而要素结构的多层次性又可以为形成动态比较优势创造条件。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增速放缓对经济转型提出紧迫要求。我国经济有条件保持长时期的较快增长,但随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加之受需求和供给因素的影

响,难以再保持过去一个时期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这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从需求方面看,随着发展水平提高,投资需求将趋于减弱;随着居民 收入增长和社会保障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将趋于增强;随着外贸顺差逐步收缩,外需的贡献将减小。从供给方面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引起储蓄率、劳动力供需条件 等宏观经济变量调整,将导致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储蓄率趋于下降,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加之能源和土地供给的约束加剧,潜在经 济增长率将趋于下降。经济增速放缓对加快经济转型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我国经济增长必须摆脱对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的依赖,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 生产率的提高。这就要求将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转化为经济转型的过程。

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有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发生变化的原因,但深层原因主要是传统发展方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这不仅表现在 需求结构上,内需与外需不平衡,投资与消费不协调,资源和要素过度向投资倾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 大,过度依靠低成本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速放缓,使潜在矛盾和问题“水落石出”,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企 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经济效益下降,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开始显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经济增速放缓形成的倒 逼机制,加快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为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正是“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题”和“主线”的要求。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国内市场总体规模,改变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需的过度依赖。经济内外失衡,根源在投资 和消费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形成了资源和要素过度向投资倾斜的体制和机制,土地低价格、劳动力低成本、贷款低利率、招商引资低税率,使得投资率不断提 高,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来居高不下。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国内市场难以消化,就要到国际市场释放。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总体上将处于相对低迷、 缓慢增长的阶段,通过国际市场释放生产能力的空间缩小。这就要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充分开发和利 用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释放农业转移人口的消费潜力;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 平,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鼓励以“住、行”为主导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新兴消费领域和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

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市场需求收缩,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巨大压力。加快推进新一轮产 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创新企业盈利模式来启动需求,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抵消和对冲成本上升压力。 应利用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创新驱动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

展研发、设 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促进制造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适应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新变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 “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工程与规模应用”的创新价值链;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运营体系。

大力推进低碳绿色发展。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日趋突出,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难以为 继,必须把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动力。这就要求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 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加强节能与提高能效、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加快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推行强制性能效标 识,扩大节能产品认证范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对城市现有建筑实行节能改造,新建筑实行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方式。

加快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取得新进展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积极推动经济转型,但总体上成效还不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现阶段传统发展方式仍有发展空间,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现 有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不足以推动经济摆脱原有路径转向新的发展轨道。因而,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 键。当前,我国深化改革的空间依然很大。比如,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可以促使企业节能降耗,开发节约资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比 例,并将其更多地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和意愿;放宽金融、电信等行业的市场准入,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民营企业进入,可以降低社会经济 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就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经济转型取得新进展。

当前的形势变化,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时间窗口。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特别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改革、财税改革 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面和前提。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 击时期更多地发挥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不能将应对危机冲击时期政府发挥的特殊经济作用作为一种 常态,更不能因此忽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应该看到,目前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根源还是市场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完善市场机制,减少对市场主体的直接干预,消除资源和要素价格扭曲,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微观经济 主体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使各行各业蓬勃发展。

上一篇:俱乐部教练员聘用协议下一篇:九九重阳老人节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