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6

摘要乡村经济作为我国社会构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社会各界已充分意识到了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从各角度入手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得到充分的提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从目前来看,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制约着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走上与其它类型商业银行相同的发展道路,并导致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这些因素包括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战略定位、绩效考核制度等,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消除这些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对策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在银行监管尤其是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经济周期性波动加剧、经济转型加快推进,以及多层次银行体系逐步建立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只有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与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竞争,并形成自身特色,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但从目前来看,在监管政策、银行业体系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及股权结构、绩效考核制度、战略定位等内部微观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城商行大多缺乏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同质化现象严重。本文在对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定位和服务高度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小而全、无差异的发展道路虽然可以令城商行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迅速做大规模,并获得不错的收益,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金字塔式客户结构和市场分层的逐步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是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1]。

(一)城商行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需要

从国外情况来看,一个由不同规模、不同定位和服务对象,以及不同特色的各类银行组成的多层次银行体系,既是一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国经济中不同主体对金融服务差异化需求的结果。目前,我国银行业在规模角度已形成由大型、中型和小型银行组成的多样化银行体系,但从市场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尚未成形。尤其是除农村金融机构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高度趋同,从而造成大中型客户金融服务竞争过度,小微型客户金融服务供应不足;金融资源向大中城市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薄弱等现实问题。因此,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体系,尤其是进一步强化和大力发展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银行机构,将是我国银行业下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对于城商行而言,针对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确定一条不同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既是未来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多层次银行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差异化发展是城商行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约束和资本约束的必然选择

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明显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化资本监管是其中的重点。以我国为例,银监会先是将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从8%分别提高至11%和10%[2];此后,又提高了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的门槛,并进一步强调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情况的动态监管和反周期监管,资本监管要求大幅提高。加之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的持续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的信贷大投放,包括城商行在内的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约束和瓶颈日益凸现,原有的做大规模、依赖存贷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特别是对城商行而言,资本补充难题更为突出,必须尽快改变现实中追求大客户、大项目的高资本消耗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单位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产能。唯有此,才能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存在的业绩波动、资本约束和发展的不稳定问题,这就要求城商行从大型银行的老路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是经济转型和银行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最终结果

表面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更深层次上却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将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转向消费推动型,经济发展速度也将由超常规转向稳定适度;短期来看,危机时期超常规的经济刺激政策将逐步转向正常化,超常规的货币投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也将趋于稳定,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信贷大投放格局将发生实质性改变。商业银行大放贷、大发展的模式将难以维系,商业银行必须转向中小企业、高科技、新能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发展空间。规模实力较小的城商行更需要先行一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经济转型带来的将是银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特别是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逐步缩小,传统吃利差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这也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定价能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尽快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理论上讲,城商行是最有条件,也最容易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商业银行,但现实情况并不乐观。除少数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坚持并深化“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形成特色,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银行的道路;大多数城商行偏离了服务中小的市场定位,片面追求“小而全”,走上与大型银行高度同质化的发展道路,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市场竞争力缺乏。究其原因,就在于内外部六大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外部环境因素

1.银行业“大而不倒”规律。由于银行的业务活动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银行的破产倒闭往往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冲击。正因为此,各国政府在对待银行倒闭问题上通常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大型银行一般不会轻易让其破产,这就是银行业有名的“大而不倒”规律。此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对陷入困境的大型银行施以援手,对同样苦苦挣扎的中小银行却袖手旁观”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大而不倒”的认同。出于相同的考虑,规模较小的城商行同样具有做大规模寻求政府隐性支持的冲动,体现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就是热衷于做大项目、抢大客户,快速做大规模。

2.“歧视性”监管政策。不完善、带有“歧视性”的差异化监管政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小银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通常情况下,监管机构会对商业银行业务资格的获得和市场准入设置一系列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资产规模。要想取得某些业务资格和市场准入,商业银行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这必然会加剧商业银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为例,城商行必须达到银监会规定的规模才有可能获得跨区域发展的资格,定位和业务是否有特色等问题则不属于准入指标的内容。此外,对中小企业业务缺乏针对性和差别化的监管措施也使得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比如银监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核销、中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等方面的相关规定与大企业的要求基本完全一致。出于资产质量考核以及投入产出的考虑,城商行自然倾向于做大企业,从而加剧国内商业银行定位的趋同。

3.不完善的银行体系。从资产规模、经营地域和所有制性质角度来看,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涵盖各种类型、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但从定位和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则显得相对单一,差异性、层次性并不明显。除农村金融机构和少数城商行外,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地域和规模差异显著,但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这种定位单一、高度同质化的银行体系不可避免影响到城商行的定位和发展道路。出于生存和做大规模的考虑,城商行只能努力做到“小而全”,与大型银行展开直接和正面竞争,并最终导致其在定位、产品和服务上的差异化逐渐丧失,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商业银行大多以“相同面孔”示人。

(二)银行内部因素

1.地方政府的干预。随着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直接干预问题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规范和解决。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高管人员任免的干预和控制仍较为突出,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在短期内的频繁变动,高管人员的任期变得不确定。在任期短期化的情况下,这些高管人员显然没有动力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城商行长期特色和竞争力的培育,而更愿意将资源和精力用在短期见效快的经营管理活动上。体现在现实中,就是短期内对做大规模贡献大的那些业务和产品受到重视,与大型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由此来看,地方政府的干预对城商行定位和发展的影响程度要远远超过其他各种因素[3]。

2.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绩效考核好比交通指挥棒,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引导和激励商业银行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行,而不科学、不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则恰好相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制度主要包括规模指标、质量指标和盈利指标等三方面的指标,又以规模指标为主,基本不涉及特色培育、竞争优势等方面的内容。城商行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下,各分支行必然将精力放在那些能迅速增加规模和盈利的业务和客户身上。大客户、大项目成为各类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各商业银行在定位和服务对象上的差异也就不明显了。

3.战略定位摇摆不定。城商行未能实现与其它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战略定位的不明确。城商行在其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的定位。但长期以来,城商行并未能坚持并深化这一定位,而是呈现出摇摆不定。定位的摇摆不定使得城商行原有比较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并最终走上大型银行的老路。某种意义上说,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定位,实现定位的差异化。只有差异化的定位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格局。

三、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城商行等各有关方面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解决影响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引导和促使城商行实施差别定位,打造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业务特色和竞争优势,最终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业运行环境

针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大而不倒”规律以及城商行千方百计做大规模以寻求政府隐性保护的现实,中央银行应尽快建立覆盖国内各类商业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并根据不同银行的风险状况实施差别化的存款保险费率,以消除大型国有银行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的政策红利。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通常情况下只有大型银行才可能享有的政府隐性支持转化为所有银行都享有的存款保险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商行做大规模的冲动,使其更加专注于培育业务特色和提升竞争力[4]。

进一步完善银行业现有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专注于中小企业、三农金融等业务的城商行给予监管倾斜,对此类业务领域实施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和监管措施。在城商行的市场准入问题上,改变目前过于强调资产规模的准入指标体系,转向以风险为核心、对整体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做法,并对具有业务特色的城商行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鼓励城商行寻求差异化发展。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银行体系视角入手,从政策和监管层面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给予适当规划和引导。通过性质界定、经营区域划分、差别税收政策等制度安排,促使各类商业银行逐步摆脱同质化的发展道路。

(二)优化股权结构,减少地方政府干预

针对因地方政府的干预而造成城商行高管人员任期不确定,进而导致城商行发展的短期化问题,应从三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进一步优化城商行的股权结构,降低地方财政的持股比例,适当引入民营资本,通过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对财政大股东的制衡。二是地方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从行政管理者角色转变为股东出资人角色,更多地从出资人的角度行使股东应有的权利,减少对城商行经营管理活动尤其是高管人员任免的直接干预;同时,城商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将地方政府对城商行的管理和诉求通过公司治理平台加以体现。三是适时引入战略投资者,促使公司治理的优化,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中形成战略投资者对财政股东的有效制衡;通过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进一步培育城商行的公司治理文化,促使公司治理各方进一步转变观念,找准定位,既充分行使权力,不越位,又切实承担职责,不缺位。

(三)明确战略定位,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

城商行发展的同质化从根本上而言源自其战略定位的缺失和战略管理体系的缺乏。因此,明确战略定位,并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前提,具体主要有以下两点。

1.明确战略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形成发展特色。从目前来看,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明确定位并寻找潜在特色领域:一是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特色或区位优势入手,开发特色产品或服务;二是依托大股东资源,形成与其他银行的差异化竞争和特色发展,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向客户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昆仑银行依托中石油资源开展相关业务等;三是从目前相对比较薄弱的金融服务领域寻找商机,如小企业金融服务、农村信贷等;四是开发新产品,形成先发优势,如包商银行开展的小微贷款业务等。

2.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针对长期以来战略管理薄弱的现实,城商行应考虑设立相应的部门专门行使战略管理职能,该部门应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可以是独立的部门,也可以与董事会办公室或发展研究部门合二为一。按照城商行确定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战略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未来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赋予战略管理部门战略评价和考核职能,通过战略管理部门职能的发挥,将银行的总战略和战略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形式得以体现,并分解落实到各业务条线的分规划中,逐步建立起总战略与分战略、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相结合,涵盖战略研究、战略规划、战略控制和评价反馈的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此外,通过加强战略研究和战略控制与评价,进一步提升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水平,强化董事会的战略管理职能。

(四)打造业务专长,培育核心竞争力

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举措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业务专长、培育业务特色,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具体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做强传统优势领域,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围绕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等传统优势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专门的业务流程;探索建立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开发针对性的特色产品,着力解决现有产品种类少、还款方式不够灵活、差异性不够等问题,突出方便性、灵活性和及时性,建立起多样化、覆盖客户各方面需求的产品体系,培育业务品牌;在服务功能完备的同时形成与大型银行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运行效率。城商行在对特色业务实施专业化经营的同时,还需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按照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运行效率的总体原则,将原有的总行与支行之间、总行不同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的块状业务流程,转变为垂直化、集约化的、条状业务流程。与之同时,通过在条线内配置专业化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整个业务条线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和效率,并有效降低来自于行政管理条线的干扰。

3.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形成比较优势和自身特色;对区域市场实施细分,推出差别化的服务方案,建立起全方位、与区域内各细分市场完全对接的营销和服务体系;实施组织架构改革,建立扁平化、高效率、立足区域市场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在区域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做深做透区域市场,并在该区域内形成竞争优势。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统一

城商行战略定位的落实、业务特色的培育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进而实现差异化发展,既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尤其是绩效考核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商行差异化发展的进程,甚至于使其走上相反的道路。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制度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目前大多数城商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侧重于规模、速度和盈利指标的现状,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特色业务培育、特色业务的增长以及特色业务对利润的贡献等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分支机构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形成业务特色。同时,为了解决分支机构过于追求短期发展而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状,适时引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降低分支机构不顾风险的盲目扩张冲动,并通过将风险因素引入考核,平滑银行的发展波动和大起大落的业绩周期,实现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的统一。

对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的不完善的考核奖励制度是造成城商行追求规模胜过追求特色、追求短期业绩胜过追求长期发展的重要原因。对此,在传统的针对短期业绩的考核奖励制度基础上,引入与长期业绩挂钩的股权激励、延期支付等长期激励机制。通过将薪酬奖励与银行的长期业绩表现挂钩,促使高级管理人员和关键人员克服经营管理行为的短期化,促使其关注并将资源和精力投向“培育业务特色”、“塑造竞争优势”等对银行短期业绩贡献不大但却是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领域,实现银行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做大规模与做出特色的协调统一。

(六)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强化科技和人才对差异化发展的支撑

资源不足,尤其是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城商行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制肘。为此,城商行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并实施有区别的资源投入政策。一是围绕战略定位,加大对特色业务的资源倾斜力度,比如为确保分支机构开发和培育特色业务的积极性,在发展初期给予一定的考核保护期或者补贴;为尽快开辟市场,将营销费用向特色业务领域倾斜等;通过资源倾斜政策,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城商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领域——特色业务,促使该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特色业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通过业务能手带教、与国外先进同业或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培养、外派同业锻炼等方式,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与未来业务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对现有核心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和对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尤其是对创新的支撑;根据已有和潜在业务特色,开发相适应的业务系统,提高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朝晖.城商行应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N].中国证券报,2010-04-02.

[2]高晨.银监会明确资本红线大行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N].京华时报,2009-12-07.

[3]张吉光.城商行公司治理:从“形似”走向“神至”[J].当代金融家,2010(6):61-63.

[4]张吉光.存款保险推出恰逢其时[N].中国经济导报,2004-06-19.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ity commercial bank’s achieving 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i-guang

(Strateg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Bank of Shanghai, Shanghai 200072,China)

Key words:city commercial bank;differentiation development;measures

作者:张吉光

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篇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摘 要 乡村经济作为我国社会构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面对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现状,社会各界已充分意识到了振兴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从各角度入手将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得到充分的提升。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各行业经济总产值的不断提升,其中部分现代化技术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在社会全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乐观,經济总产值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当前乡村发展风貌的体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呈现出多角度、多形式的特征,政府部门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乡村发展,以突出当地经济发展特色为基础,呼应社会的整体发展,进而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得到充分提升,巩固农村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政府相关部门应明确当下乡村经济与现代化产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差距,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保障农村整体发展水平得以提升,进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实力,从而保障我国社会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对于现代化工业城市而言,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农村地区交通受限、技术水平较低。在此种情况下,乡村经济的发展受到重重阻碍,若不能改变现状,将会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应当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应用,进而将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与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更是切实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能够使农产品的经营范围得以拓展,引导农村民众真正走向富裕,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会对农村的实际生产与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相关部门更应积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1]。

2 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

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在各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这与我国当前政府管理单位各种政策的落实与出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向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智能信息化是很多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对保障自身物力、财力及人力的投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障农村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与城市化产业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同时也体现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水平。目前,乡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高新技术手段并没有充分地掌握,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必然会与城市化产业的拉开差距,进而对自身的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对这一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明确限制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结合现阶段已经取得的农村经济研究成果,从多角度、多方面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带领乡村经济走向全新的发展路径[2]。基层政府部门作为乡村管理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单位,受到实践落实的有限性及时代发展的局限性,难以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与集体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相结合,难以有效地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速度。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我国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在实践工作中应坚守优先发展农村的原则,结合各地区农村特色产业,将有效治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作为基本要求,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农村经济生产体系,保障城乡结合的进程得以快速推进,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由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各项集体经济生产活动开展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进而导致政府部门在开展实际工作时难以将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落到工作实处,其应用价值也没有被充分地展现出来。此外,很多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没有很好地站在整体的角度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进行规划,这也就导致农村经济生产活动出现了不均衡发展的问题,甚至出现一边倒的经济现象,削弱了整体的农业生产实力,违背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进一步阻碍了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应对这方面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适时调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容,保障其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正确地指引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价值充分地展现出来。

4 发展路径研究

4.1 重视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为各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资源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如果不能科学、合理地应用农业资源,必然会造成十分严重的资源浪费,这对农村集体发展会造成一定影响,甚至会限制农业的持续性发展[3]。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而我国农村地区可以利用的资源则在不断减少,这种情况在实行“包产到户”方针后尤为严重,经常出现个人违规占用农村的共用资源现象,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可利用资源的开发。同时,农村地区交通不发达,资源开发利用难的问题十分明显,难以有效地将农村资源转化为实际经济价值。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源欠缺的问题,尽力协调各区域内的资源,同时促使相关人员能够明确地区在生产活动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保障资源浪费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对于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地区而言,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农业资源,如果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则能够保障其顺畅的发展,若是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则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限制作用。因此,为切实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应及时利用政策、技术手段保障区域内部农业资源的整合紧密度及实际利用度得以提升,借助机械化的优势,对农业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例如,对农村渔场资源进行科学且合理的开发,将其自身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进行协调和统一,进而促使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得以充分发掘。

4.2 强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对政府部门而言,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拓展全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工作中较为关键的一步。相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来自资源方面的限制,逐步提升人才、资金的投入力度,构建人才储备专项基金,为人才提供更为良好的工作条件,进而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乡村经济发展中[4]。此外,政府部门要优化对人才的吸引策略,将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输送到农村地区,助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得到高素质人才新思想、新视野的指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找到适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全新道路。在此过程中,应切实参照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阶段适应性进行优化,更加高效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此外,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可通过调整条例法规的方式,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高效开展,规范其自身的定位[5]。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在宏观角度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引,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事实上,部分农村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乡村振兴,导致战略的落实存在局限性。因此,政府部门应切实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价值与内涵进行明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与当前生产特点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充分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例如,指导生产经营者明确自身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应用的运营方式,进而引导其更加妥善与有效地管理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资产。而政府部门在此过程中也应把自己市场监管者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有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4.3 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始终是我国重要的奋斗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6]。在这种情况下,部分人认为市场经济规律已能够适应农村经济环境,但现阶段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仍不协调,城乡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困难,难以形成较强的农民增收能力,这也就造成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采用政策手段,帮助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将“提高城乡统筹能力”的原则贯彻落实在实处,改善城乡结构,将一些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实处。同时,政府部门应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农村发展的资源,要切实结合实际生产、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农村集体經济的发展。

4.4 培养农村干部

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应始终将第一书记制度作为发展核心,发挥第一书记的经营管理能力,切实发扬开拓精神,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助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7]。积极培养村落精英,有计划地组织村干部到平级单位进行学习,重视村干部的学习意识培养,针对村干部开展实用技能的培训,保障其专业技术水平得以充分提升。要强化针对农业大户及普通农民的培训,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展现在人们面前,进而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到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工作中。落实人才回乡引导工作,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备力量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

5 结语

作为现阶段切实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其能够切实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保障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相符合,保障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升,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富裕。因此,应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做出深入的探究,综合考量各种能够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生影响的因素,促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合理优化乡村经济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于成俊.乡村振兴战略下金融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26):7-8.

[2] 胡恩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8):7-8.

[3] 刘佶鹏.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24):9-10.

[4] 韩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7):10-11.

[5] 薛若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21,45(3):88-89.

[6] 谢玉洁,王瑞姿,邵文妮,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1(11):47-48.

[7] 岳维霞.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5):3-4.

收稿日期:2021-11-10

作者简介:汤泽洋(1999—),男,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

*为通信作者,E-mail:2881479165@qq.com。

作者:汤泽洋 徐玲

农村战略定位经济发展论文 篇3:

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定位研究

摘 要:本文在讨论继续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目标定位、形式定位、层次定位、发展模式定位、教育模式定位、特色教育项目定位、认识定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继续教育;定位;服务地方;战略;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变化,当前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变化,这应该主要是由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定位不准所造成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定位模糊混乱,缺乏特色,非学历教育的社会地位与高校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匹配等。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实施主体,服务社会的窗口,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平台,更应该是将知识,特别是新的教育内容、新技术等传授给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应将继续教育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其定位。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意义

继续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首先是由英国人在1918年提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一书中称“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我国把发展继续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相继出台推动继续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这在宏观上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提供了方向,也为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

首先,发展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责。其次,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必然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不仅从宏观上强调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而且从具体数量目标上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在未来10年达到3.5亿人次。同时对继续教育加快发展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出了新思路、新观点和新部署。三是继续教育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平台,更拉近了学校与区域社会的距离,也是赢得社会对学校支持的一个有效渠道。四是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需要。五是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继续教育,学校可以及时了解各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发展及最新的社会实际需求,有助于解决教育与实践相脱节问题,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因此,地方高校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既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促进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要紧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人才需求科学定位

(一)继续教育重新定位的理论来源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出席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主办的“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暨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发展论坛”时指出:认真研究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坚持分类办学,明确发展定位。2014年1月6日鲁昕副部长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着力解决高校内部继续教育定位不准、多头管理、分散办学、机制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到2015年,从业人员年参与各类继续教育2.9亿人次,参与率达到42%以上; 每人每年接受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 企事业单位员工培训的年参与率不低于45%; 农村居民培训的年参与率达到20%以上; 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总规模达到1200万人以上; 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城乡社区成员参与有组织社区教育的比率达到60%以上,中西部地区达到40%以上; 成人文盲数量较2000年减少50%以上。”同时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还明确了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引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大力推进学校的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重视发挥普通高校在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开展继续教育”。所以地方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和需要,对继续教育办学重新认识,并将其定位在向职业性技能型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在学历教育稳步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二)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战略定位

当前无论是在关于高校战略的理论研究还是高校战略的实践中,服务社会的职能往往被泛化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或者是其自然的延伸,因而在高校职能战略定位系统中,服务社会战略定位往往被弱化,甚至忽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泛化以及大学服务社会战略定位的弱化,直接导致了高校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性定位不明确,甚至缺失。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定位应依据终身教育理论,遵循地方人才的成长规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成为教育事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是终身参与有组织学习的重要平台,是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生力量。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战略定位,首先应该进行区域定位: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例如菏泽学院就可以把服务区域的重点定在菏泽市及鲁苏豫皖交界地区。服务对象应该定位在应用型中低端人才培养,服务理念定位在深入一线,做好宣传,抓好招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需求。

(三)教育目标的定位

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继续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以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是着重于职业知识技能的培养,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所需人才的素质及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建设,较好地实现新知识、新技术传播辐射。

(四)教育形式的定位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形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继续教育要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可见,国家把继续教育提高到人力资源建设的高度,并将工作重点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转移。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更应该坚持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和精神,以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为主,走多样化发展继续教育之路。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面向不同层次的需求,继续教育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随着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包括通信卫星、计算机模拟技术、自动化实习设备、网络教育等都将为高等继续教育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而Web2.0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开放式互动教学的可能性,MOOCs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事例。

(五)办学层次定位

继续教育突出的标志是办学层次。办学层次主要是针对人才的培养层次来说的。学历教育包括了高中起点的专科、本科、专升本以及在职研究生等,而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则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岗位培训等。办学层次的定位是指在确定培养多种层次的人才结构并且给予较为合理的位置,即继续教育培养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发展,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特色的要求,不同的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的不同差别,反映出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服务方式的不同。每一所高校的办学层次都不可能都十分完备,这需要确定好办学的层次,不断地积累办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办学的条件与水平,并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办学层次不能和办学的质量、办学水平相一致,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的定位上,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照搬硬套。必须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的具体需求来确定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

(六)发展模式定位

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一个科学的发展模式,必须有利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参与,发挥其智慧;有利于积极应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变化,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实现校企产学研结合;有利于继续教育人才培训和培养,必须适应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继续教育的终身性、职业性、创业性。必须设置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类型学员职业发展的需要、技能培养的需要、享受生活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始终坚守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现实、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的理念,注重项目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精品。

(七)教育模式的定位

转变办学方式,成立区域继续教育联盟,走合作办学之路。高校与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应该是今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一是校企联合办学能使企业的资金优势、经营优势、开发优势与高校的品牌优势、师资优势、科研优势和教学优势有效地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使教学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是解决当前行业或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技术急需更新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企业提供特色化的有针对性的高质量服务,与行业、企业形成规模化的长期合作,它突破了长期以来高校依靠行业或企业接纳学生,行业或企业依靠高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体现了学校和行业、企业平等合作、互利互惠、双赢共赢的关系,使学校和行业双方真正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二是校校合作,校校合作是利用学校间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联合开发教育项目,并付诸实施,成立区域继续教育联盟,走合作办学之路,形成特色项目,更高质量地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八)特色教育项目定位

强化特色教育即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在课程设计、项目开发及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特点、人才需求等因素,强化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项目的设计和教学。通过特色项目的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塑造继续教育在区域各行各业的优质品牌形象,进而提高在广大受教育者中的声誉,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继续教育。

(九)认识定位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更不重视,将其边缘化。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之一,继续教育是高校面向社会、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是与社会上各行各业联系的纽带与桥梁,它将最新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在职人员,提高相关学科在区域各行业中的影响力,是教师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因此对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认识应定位到: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主力军,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能可有可无,更不能将其边缘化。

三、高校内部定位

(一)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地方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是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增强各类在职人员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当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迅猛。这就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再是简单的校内学历教育,而是连续的动态教育和终身教育。因此,地方高校应尽快建立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体系,采取各种适合的方式培养各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做出积极应有的贡献。

(二)发展继续教育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继续教育,高校教师可以了解到各行业的前沿知识更新发展,以及社会的真实需要,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落地,产生效益,发挥服务社会的能动性。同时,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教师与来自一线的学员双向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对地方高校的学科、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也为当前处于转型期的地方高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潜在价值,更是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晓东,王铁宝等.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2]阎桂芝,王爱义.关于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12,(3).[3]鞠永熙.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4]杜林.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对策[J].发展,2011,(7).

[5]鲁昕.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实现人人成才教育梦[N].中国教育报,2014-1-6.

[6]赵炳新.大学继续教育战略定位浅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7]李光.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2,(33).

[8]孙晓园,张晓燕.继续教育——新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J].继续教育,2009,(6).

[9]吴伟英.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

[10]孙普阳.普通高校发展继续教育的认识误区及战略选择[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11]粟湘福.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战略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3).

[12]陈琦,胡世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学校继续教育职能的定位与思考[J].继续教育,2011,(2).

【责任编辑:李养正】

作者:李军 粱广伦 朱国风

上一篇:创新改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教育改革下的儿童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