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04-30

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共9篇)

篇1: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半成熟、半幼稚,这一时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二)关键期:关键期的研究始于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也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该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泛灵论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归纳概括、假设推理)①命题之间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4、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5、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6、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基本任务是形成亲密感。7.成人期(24~65)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任型、威信型和忽视型四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

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成分:

(一)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控制。

(二)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他们生理发育加速,反省思维开始出现。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并出现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中学生是通过对别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到对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序列型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最初由比奈和西蒙编制,后由推孟推广。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两种量表中都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时的数量和质量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2.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量)和个体内(质)。(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方式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数量、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认知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留级和跳级等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和性格的性别差异三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心理特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①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②向性说:内向型、外向型;③独立-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对学习的影响: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和形成稳定而一致的性格特征,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要加深学生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和提高学生行为动机的水平。

篇2: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兰西县远大二中郭立永

担任教师工作几年来,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期间,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教育、纪律教育、卫生教育、安全教育,鲜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平时也偶尔翻翻“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书籍,但在工作期间,很少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个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体到学校教育,即学生的自我完善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之外,还要保持心理及健康。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而中学期间刚好是一个人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我们老师能掌握一些青春期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的矛盾性、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等内容,那就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引导作用。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法、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升业务能力外;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我们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和中介,只有加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更有可能培养学生坚强不拔的意志,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正因如此,并结合繁昌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师德•读书•成长•理想”征文活动,我阅读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它明确阐述了在青春期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此外又由于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他们还会产生一定的逆反情绪。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做到:尊重中学生独立自主要求,尊重他们所需要的隐私权,倾听他们的意见;以友相待,和中学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与他们交流思想,以朋友的关系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引导中学生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总之,阅读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这本书,感觉收获颇多。它告诉我们老师应掌握一些与学生交流的技巧;了解学生学习障碍、行为障碍、情绪障碍的特点与成因,并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不同辅导与教育。

篇3: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不仅是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还能让学生对知识内容以及学校生活产生兴趣, 更能使学校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但学生群体之间又具有共性。在教育工作中, 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了解,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 才能引导其选择。

一、中学生发展心理与二重需求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中学生处于人格渐成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他们逐渐意识到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 并开始产生独立判断的行为与行为倾向。而这种意识的产生与过程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存在很大差异。所以, 对于中学生发展的认知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复杂问题, 而这种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前提, 那么对于复杂的中学生团体是否存在某种共性呢?

人们的需求存在二重性, 其一是缺失性需要;其二是成长性需要。前者是隐性, 内显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行为表现中。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主要表现在生存和适应社会两方面。而成长性需要大多可以直接观察, 主要表现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期望。

在日常生活中, 不成熟的个体往往对这两种需求表现出迷茫。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不知道行为目的是什么, 才表现出这样混乱的复杂行为。

理解了学生行为的内部逻辑之后, 教师应该根据实际学情进行判断, 进而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二、反馈调节学生状态

人对于某种需求的依赖程度与反馈周期密不可分。中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其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这一群体更依赖于短周期的反馈。甚至他们无法意识到长周期带来的体验。这种与成年人的差别导致了对学校生活认知的差异。而成年人对青少年这种无知意识的无视会产生极大的矛盾。父母、教师不断感叹于孩子对学习的厌恶却无计可施。在这之间真的无从调节吗?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举出显而易见的例子。在嗑瓜子时边嗑边吃便会浑然不觉地嗑下去, 而若是先剥瓜子壳, 攒够一定数量再吃, 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时间体验。成年人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接受长周期的反馈体验, 比如攒钱购买一件昂贵的物品, 但孩子往往没有这种能力, 他们对一节课的知识量都很难产生有效反馈, 更别说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了。

三、调解中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兴趣

其一, 家庭方面。父母是与孩子生活最为密切的人, 孩子必然能对父母产生依赖,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对孩子的情感影响至关重要, 而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关注了孩子的学习结果, 从而展开一番讲述与教育, 这是治标不治本的, 只会让孩子的行为更加混乱, 甚至错误。身为教师有义务与父母沟通, 让其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 从而对孩子正确引导。只有家庭与学校方面有效配合, 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中的问题。

其二, 学校方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学校生活已经成为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然而学校生活是复杂的。第一, 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不成熟的关系, 学生的认知与判断存在片面性, 这种片面却可能完全影响另一位写生。所以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群体之间可能产生的问题, 及时施教, 对症下药。第二, 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和谐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互相尊重,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而作为学生是无法控制这一关系的。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保持足够的尊重, 并积极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这是学校中的两种主要关系, 也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两种关系。若处理不当, 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篇4: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关键字 高职学生 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在现代意义上,人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和,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1.2 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愉悦的心理,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并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3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为共同目标发挥着各自的教育特点。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2.1.1 盲目看待高职院校的层次定位,理想与现实失衡

自从2000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不是很高,许多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很好但因考试失误或成绩中等的学生因填报志愿不当等最后走进了高职院校,有的是混文凭来上大学的,还有的是对录取专业不感兴趣来勉强上学的。理想与现实的失衡,使某些大学生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

2.1.2 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紧张是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也是高职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

2.1.3 开学适应和毕业择业的心理落差

这种心理落差主要表现为冲动敌对、自卑胆怯、消极悲观、敏感多疑和狭隘嫉妒等。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 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 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毕业前夕,这种压力表现尤为明显。

2.1.4 不能正视自身外在形象,文体水平、家家庭状况等差异

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大学生表现为怯懦、焦虑和抑郁。有些同学因为自卑心理产生的困扰无法宣泄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2.2 高职学生的惰性心理

这些有惰性心理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对什么都抱无所谓心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得过且过。从表面上看,有惰性心理的人很轻松,其实,他们内心焦虑,存在内疚、自责、后悔等心理,但往往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能面对问题时袖手旁观。

2.3 高职学生的焦虑心理

高职学生刚入校时,很多都心怀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才,考取专升本或在社会上谋求到一个理想职位。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逐渐感到,由于以前基础差,学习比较吃力,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2.4 高职学生的困惑心理

2.4.1 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

三年高职的学生正值独立意识向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增强的时候,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可。但可能由于期望和现实相矛盾,或没有足以能展现才能的机会与途径,常常使一些学生自尊受挫感到莫名其妙、难以言状的不快。

2.4.2 陷入交友困境

情感话题是高职学生学习之余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心理的不完全成熟,部分高职学生开始与异性交往,有的为了排除孤独寂寞,有的为了得到呵护与关爱,有的则是顺从大潮流。

2.5 高职学生的消沉心理

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学校档次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高职院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3.1.1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中

高职院校应采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开发和训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

3.1.2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以学校为主的一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二是建立以各系为主的二级网络系统;三是建立以班级为主的三级网络系统;四是建立以学校宿舍为主的四级网络系统,由宿舍长负责本宿舍人员心理状况的收集和掌握。

3.1.3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一支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体,以其他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并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2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2.1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全体教师要从社会角色、生活、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二是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三是引导学生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3.2.2 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继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网络建设。对学生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需要校咨询中心、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和寝室长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必须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2.3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高职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机构,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管理,并在各系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咨询人员轮流值班,为高职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帮助他们摆脱精神枷锁,走出心理困境。

3.2.4 要积极开展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

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协会开展“人际交往训练营”活动,让参与大学生感到自己在快乐的气氛中寻找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提升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3.2.5 加强择业指导,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开发乐观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要加强择业、就业市场开拓与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传授成功心理规律,注重创业成才方面才能的培训,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同时,要开发乐观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让大学生能有一颗宽宏大量的胸怀,以积极、昂扬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3.3 注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系,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训练学生适当约束自己,愉悦自己,自我采用回避法、幽默法与升华法等调控偶发情绪,走出孤独,走出自卑,走出阴影,增强生活的信心,改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艳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2):84-85.

[2] 姚爱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7).

[3] 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篇5: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不同的心理形态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性特征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补救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其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定期普查;班级监控;院系参与;专业人员介入;学校统筹。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注高危个体;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

1、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紧张消除、认知重组、解决问题和合理使用自我防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

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

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

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偏离;学生思想惰化;

2、培养的方法: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激发热情,尊重真理;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的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的功能。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3、自律心理和他律心理的冲突;

4、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

5、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1、时间上的特殊性;

2、空间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3、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形成;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和个性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

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

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

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性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刺激的来源有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的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

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危机的成功能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及发展阶段:

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

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

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的种类: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访谈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问卷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

测验法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人格完整,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

2、个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5、社会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的问题;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挫折与应对问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职业选择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

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4、营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SQ3R法(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问题解决的IDEAL(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自主选择性、个性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

3、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

5、考试焦虑;

6、考试作弊

广义的智力测验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注意力集中,注意分配能力好;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

生的智力发展

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转换能力训

练,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和对信息的敏感性;

(2)加强概念、规则和高

级规则的学习;

(3)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内部定向的有效策略。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人格测验包括自我陈述法和投射技术测验法。

创造力发展的理论: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三个: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情绪有波动但保持相对稳定;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教育有发展性情绪教育和矫正性情绪教育。

情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情绪认知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和嫉妒。

常见的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审美观错位。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因素;

2、自身的因素: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因性、恋爱引起的情感问题;重要的丧失。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3、加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加强荣辱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感的培养。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时期,包括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时期,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时期,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该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5、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6、拉斯思的道德价值发展理论。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

1、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2、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

3、道德意志逐步增强;

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

1、功利心理和道义心理的冲突;

2、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空间中的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自我定位上的迷惑感与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独立意向的矛盾性、自我评价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自我认识途径多样、自我认识差异较大。

自我意识培养的关键是化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促进其自我意识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积极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缺陷: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中心和从众;自我体验偏差有自卑和自负;自我控制有逆反和放纵。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途径: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和其他测验;

2、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3、增强挫折承受力;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其他途径; 在业余爱好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询。常见的人格问题:自私型人格、自我封闭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人际交往的功能: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2、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只是经验;

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培养个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高尚品质;学会人际协调

外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

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学会交谈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的技巧;注意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肯定无法实善用幽默;富有恻隐之心;在交往中现的部分会被彻底放弃;

4、如果问得到快乐。

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

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法避免,紧张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选择有效解决状态出现了。

人际冲突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止过激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碍的最主要表现;

励其回复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提高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 提高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

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感休克和激动状态。

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大学生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

1、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决问题的行为;

2、特殊反应的能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2、学校教

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育和社会发展的脱节;

3、大学生自件后果的行为。

身原因。

常见的心理危机:

1、躯体疾病引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调适: 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2、失恋引发的1、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

2、心理危机及干预;

3、亲人丧亡引发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3、消除人际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4、自杀的危机关系中的不良心理;4,学习人际交干预

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挫折的类型:

1、根据引发挫折因素建立: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生顺序有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的建立;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目标挫折;

2、根据引发挫折的构成制的建立。因素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 折;

3、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外部 挫折和内部挫折;

4、根据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有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5、根据挫折的内容和性质有各种具体性挫折。挫折的心理反应:

1、非理智性消极反应:焦虑、攻击、逃避、冷漠、退化、固执和幻想;

2、理智性积极反应:坚持目标,排除障碍;调整目标,修正行为;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2、大学挫折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塑造完善的人格;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篇6: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耐挫能力的培养、优良性格的培育、心理适应与调适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指导.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全员参与、全方位结合、全过程参与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作 者:黄巧香  作者单位:郴州师专,初等教育系,湖南,郴州,423000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4) 分类号:B8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发展  

篇7: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2、幼儿园基本活动是____ A:游戏活动 B:幼儿学习

C:教师有计划的教学 D:幼儿的一日生活

3、(2002年4月)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A:学校教育 B:个体实践活动 C:成熟、环境 D:遗传素质

4、发挥教育合力必须注意三种教育形态的有机结合,这三种教育形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A.124 B.134 C.123 D.234

5、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A:流通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E:重视个别差异

6、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认知内驱力 D:学习期待

7、目标管理的中心是____ A:平行管理 B:自我管理 C:上级管理 D:民主管理

8、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是()A:自我认知 B:社会性认知 C:社会性交往 D:认知方式

9、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称为__ A.教学方法 B.教学模式 C.教学策略 D.教学方式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__。A.读、写、算 B.读、写、画 C.读、画、算 D.写、画、算

11、word2003允许用户选择不同的文档显示方式,如“普通”“页面”“大纲”“Web版式”等视图,处理图形对象应在()视图中进行。A:普通 B:页面 C:大纲

D:Web版式

12、”五十步笑百步”这一寓言故事是出自哪部著作____ A:《世说新语》 B:《孟子》 C:《搜神记》 D:《汉书》

13、《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缔约方为确保儿童的福祉,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各相关部门和机构在制定相关政策和落实中以儿童利益作为首要考虑。

A:最大化 B:最优化 C:受保护 D:最优先

14、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过。“教师必须非常谨慎,必须对他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小学教师劳动具有的特点。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系统性

15、依次填入后面的句子,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是()忽然记起10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__。①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②但花朵从来都稀落③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④好像在观言察色,试探什么⑤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A:③②④①⑤ B:②③①⑤④ C:③②⑤④① D:②③①④⑤

16、(2007年)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A:精细加工策略 B:复述策略 C:组织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17、小学教师首先要扮演的角色是____ A:教学内容 B:教师 C:校风 D:同伴

18、班级授课制是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A:教学过程 B:教学手段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19、某教师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不同难度的操作材料,这遵循了__ A.整体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活动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20、以下道德情感对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一项是()A:事业感 B:自尊感

C:集体主义情感 D:义务感

21、____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A:原型内化 B:原型模拟 C:原型定向 D:原型操作

22、带领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教学形式为__ A.形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象直 D.言语直观

23、根据教育理论的研究,学校课程表的安排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__ A.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B.稳定性、灵活性、生理适宜等原则 C.发展性、灵活性、整体性等原则 D.迁移性、发展性、稳定性等原则

24、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我国的政治政策 B:我国的教育方针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恩格斯个人发展学说

二、多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条件下引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为____ A:皮亚杰 B:罗森塔尔 C:雅各布松 D:班杜拉

2、幼儿教师了解幼儿最好的信息来源是()A:同龄人 B:社区人士 C:家长 D:教养员

3、下列哪个选项中的概括和限制都是正确的? A:喜马拉雅山脉;概括:山;限制:珠穆朗玛峰 B:办公桌;概括:办公用品;限制:木制办公桌 C:非金属元素;概括:元素;限制:塑料

D:街道办事处;概括:办事处;限制:居民委员会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____ A:六艺 B:三科 C:四学 D:七艺

5、教师遵守公德的意义是()

A: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 B: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

C: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D: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6、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7、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A:发现学习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C:从范例中学习D:没有正确答案

8、少先队的标志有【】 A.红领巾 B.队旗 C.队礼

D.呼号和鼓号 E.队会仪式

9、以下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判断不同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依照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A:准备律 B:刺激律

C:失败—成功律 D:成功—成功律

11、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人们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教学大纲

12、”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上一段教育目的的表述出自____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3、想象的基本特征有__。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14、”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原来如此!”,采用如此之类的语言与学生开展的评估性会谈属于会谈的__ A.倾听技术 B.面质技术 C.询问技术 D.鼓励技术

15、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6、在环境创设中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知识的方法是。A:讨论法 B:探索法 C:操作法 D:评价法

17、一级课程属于____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8、我国教育法体系中的“母法”是____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9、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__是基础,__是关键。A.知情 B.知行 C.意行 D.知意

20、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__。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21、人身心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A:遗传 B:环境 C:教育活动

D:个体主观能动性

22、教育教学权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包括()A:教师依据其所在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工作量、本学科特点等自主地组织课堂教学

B: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进度

C:针对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在教育教学形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实验和完善

D:有权参加有关的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活动

23、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型操作技能。A:连续 B:闭合 C:粗放 D:徒手

篇8: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健康教育内容

1.1 疾病基本知识的健康教育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缺陷共同形成的、以高血糖为主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应宣传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糖尿病控制目标及其意义所在,让患者了解2型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了解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和疾病本身和并发症对身心的危害,避免和戒除促使2型糖尿病发病的有害健康的行为,如高热量饮食、吸烟、酗酒、静坐运动等,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1.2 饮食治疗的健康教育

控制饮食是纠正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最基本措施。饮食治疗应强调:个体化的热量摄入量;正常蛋白质的摄入量,减少脂肪摄入量,合理供应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1.2.1 合理控制总热量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基础是合理控制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和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自身的营养状况,合理确定每日热量的供给量。对正常体质量的的糖尿病患者,热能的摄入以能维持或略低于理想体质量为宜;肥胖者应限制热量摄入(每天在1200kcal以内),以减轻体质量,使体质量降低到理想体质量的±5%;营养不良和消瘦者、孕妇乳母以及伴有消耗性疾病而体质量低于标准体质量者,应适当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10%~20%)。

限制酒的摄入。长期饮酒对肝脏有损害,因每克酒精可供给7.1kcal能量,不含有其他营养素,容易引起高脂血症,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易引起低血糖。

1.2.2 合理供给碳水化合物,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

在合理控制热量摄入量的前提下,由碳水化合物供给的能量应占总热能的60%。这不仅能改善葡萄糖耐量,在不增加胰岛素需要量的情况下,还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但是,如果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不足,这时需要动员脂肪和蛋白质供给机体能量,一旦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增多而胰岛素不足,不能充分利用酮体,可引起酮症酸中毒。

整豆粒、大麦、燕麦、香蕉等可溶性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形成凝胶后,可减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葡萄糖耐量;同时,还可通过减少诸如胰高血糖素或抑胃肽等肠激素的分泌,对β细胞的刺激减少,使胰岛素的释放量减少,增加了周围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进而使葡萄糖代谢加速。所以,应在正常膳食基础上应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建议摄入量为35~40g/d。

1.2.3 蛋白质和脂类的摄入

糖尿病患者应选用优质蛋白,如黄豆、鱼、禽和瘦肉等,约占蛋白质总摄入量的1/3;应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适当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以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1.2.4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应提供丰富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饮食,防止并发感染和酮症酸中毒。应注意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注意补充锂、钙、钾、镁、铬、锌、锰;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高血压或肥胖症,应限制钠的摄入量(5~6g/d)。

1.2.5 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

饮食应定时、定量、规律进餐,根据患者的身体、血糖和活动情况决定餐次及其热量分配比例。

在患者治疗过程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途径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完整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通过评估制定出个体化的饮食治疗处方,使其既能控制血糖又能得到合理营养。

1.3 体育锻炼的健康教育

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疗法是一种辅助性治疗措施。进行体育锻炼必须量力而行,必须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应坚持规律的运动,并注意运动方式、运动量、运动时间、频率的控制和运动时机的选择。有严重并发症者不能运动。可以采用炼气功、打太极拳、散步等运动方式,提倡有氧运动,最好的运动是步行;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标准,一般要求在30min以下;运动时间一般选在餐后60~90min,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每周最好锻炼3~4次。

1.4 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服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并应教育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必须将每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用法、用药时间以及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尤其是向患者讲清胰岛素的作用、注射时间、方法、部位的选择以及储存方法,低血糖反应以及预防措施等知识。

1.5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和紧急处理措施的健康教育

低血糖表现为饥饿感、头晕、出冷汗、疲乏无力、恶心、心慌、手足震颤以及精神症状,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立即喂糖水或糖饮料,吃含糖高的食物,丧失意识者应立即送医院行急症处理。严重者除静脉输注50%的葡萄糖溶液外,需继续静脉点滴5%~10%葡萄糖溶液,以免再度昏迷。

1.6 并发症预防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终身性疾病,其并发症是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做好并发症预防的健康教育。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和感染。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和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炎和糖尿病足,严重者可致伤残甚至死亡。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首先让患者了解各种并发症的病因或诱因,如感染、创伤、饮食不当、过度饮酒、吸烟、严重的精神刺激、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妊娠分娩、药物使用不当、合并其他系统病变等;其次,应教育患者避免各种并发症的病因或诱因,必须遵医嘱合理用药,保持心态平和,避免不良刺激;还要向患者讲解常见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1.7 患者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宣教,应让患者明白出院并不代表疾病已经痊愈,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终身服药。要使患者继续坚持饮食治疗,保持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控制好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告诉患者及其家属应做好自我监测,定期检测血糖、尿糖、Hb A1c、尿微量白蛋白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发现不适和异常,应及时就诊。

2 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

医疗机构应建立包括临床医师、护士和营养师组成的糖尿病教育小组。在健康教育前,应对患者的各项与血糖控制的相关行为进行评估,制定教育计划。教育手段采用授课、讨论、幻灯、录像片,观看各种食物模型、糖尿病防治资料。应建立糖尿病患者健康档案,长期随访,了解并督促患者的行为改变,并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3 心理护理

2型糖尿病具有诱因多、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较长、易复发、终身服药等特点。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失望等心理障碍的表现。这会削弱机体的免疫机能,降低机体的抵抗力,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应主动、细心、耐心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多给予安慰、解释、疏导和有效的心理支持,正确加以引导,建立朋友式的护患关系,使其稳定情绪,调整好心态,让患者明白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但并非不治之症,应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与此相反,有的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对疾病满不在乎,认为少吃或不吃糖就可以了。这时,应向患者讲清糖尿病相关知识,使其明白如不积极治疗,会加重代谢紊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以致危及生命,从而使患者正确对待并重视疾病的治疗工作。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可以使患者正确掌握饮食治疗,增加对医嘱的依从性,能降低血糖水平,使血糖在正常范围波动,控制了患者的病情,降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篇9: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爱动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更是控制不了自己。在教授歌曲《大鹿》时,刚上课几分钟我就发现一位学生头低着,走上前一看,他在折戴在手上的长指甲,他看见我来惊慌失措地快速收起来。我问:“你为什么要折这个呀?”他不好意思地说:“歌词中有大灰狼,我想折几个指甲戴在手上装大灰狼。”“你的想法很好”,我没有批评他,给予他的想法以肯定,“学完歌曲我会给你时间折指甲,也让你扮演大灰狼,但我有一个条件。”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你要学会歌曲,好吗?”他一口答应。在学歌的过程中这位同学非常认真。学会歌曲后大家讨论剧情,请几位同学表演此歌,戴头饰的小兔,在房子里的大鹿,还有阴险狡诈的大灰狼,那位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学生看了之后,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气氛很热烈。《喜洋洋》乐曲的旋律活泼、欢快,表现了一种欢乐、蓬勃向上的情绪。欣赏这类乐曲时,爱动的学生就会情不自禁随音乐乱动起来,我没有压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随音乐节奏做动作。听着欢快的音乐,做着不同的律动,全体学生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上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二、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来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在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要给孩子自由想象空间,而不让他们固定思维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社会和时代进步,知识也日益增加,教师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对于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学生学得很头痛,教师教得也很费神。在教授音阶时,认识各音的位置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牢牢记住那就有难度了。我只在黑板上画上五线谱,标上音阶,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自己想办法怎样能记住各音的位置。不一会有的学生说记住了:老师你弹音阶,做“爬楼梯”的游戏,他边听边唱边在地上画的五线谱楼梯上跳来跳去。还有的说:五线谱就是我的五个手指,四个间隙就是手指缝……这样,学生发挥想象,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容易地掌握了高音谱表上各音的音高位置,并且学生的听力也得到提高。

三、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有自信,从而积极向上。

音乐教学要尽可能在使少年儿童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进行,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这是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惩罚、训斥的方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既要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练习,又要体现教育的“最佳限度”,换取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和期待。现在高年级的学生很希望老师在音乐课上教些流行歌曲,一般的歌曲都不愿学,更别提京剧了,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授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之前,布置下节课要讲述《智取威虎山》剧情,收集有关京剧知识、绘制京剧脸谱的作业,最后我对每个班的孩子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我相信你们班是全年级讲得最好,搜集资料最全,脸谱画得最好看的,掌握京剧知识最多的班级”。学生听后兴趣高涨,没到下节课有的学生就把搜集到的资料送到我的办公室,还有的在楼梯上拦着我讲自己掌握的京剧知识。上课时,每班的孩子都出色地完成了作业,就连平时不做作业的孩子也完成了。学生对京剧历史、脸谱的含义有了具体的了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自然而然地有兴趣学了,并且唱得有声有色。

上一篇:赖床作文300字下一篇:好家规好家风好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