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生命成长期。除了身体的快速发育引起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外,他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困难,这使得学生焦虑、情绪低落、注意力缺失等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严重的自闭症、心理问题甚至自杀。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近年来,社会上形成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教育”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摘 要:文章首先研究了“互联网+教育”的相关优势,然后阐述了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互联网+教育”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互聯网+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互联网+教育”的相关优势

(一)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学习的主动权由学生自己掌控,互联网具有储存、处理信息的功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Flash动画、Access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互联网中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信息资源,还能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有效融合在一起,并可以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进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

(三)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是当前教学理念下极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内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而通过“互联网+教育”不仅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还能够让学生与国内外的教师、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对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协作学习。

(四)丰富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将传统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动态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转变声音、图片、文字、视频等,并将其融合在一起。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将相对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直观、形象的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除此之外,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对学生认知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有非常多的信息,学生通常只是对其进行快速、简要的浏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的思考。长时间通过这种方式接触互联网信息,学生的认知能力会下降,以致无法专心思考某一事物,影响对事物的感受。并且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这种信息摄入方法容易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消化,当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学生的思维会被影响,进而产生心理压力。

除此之外,通过互联网能够搜索到关于生活、学习的各方面内容,因此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不愿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只想通过互联网找寻答案,这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互联网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中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也逐渐丰富。学生的情感不仅是对自身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表现,更是对他人情感、周围环境情感的表现。因此,学生要注重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进而促进自身情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通过互联网能够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能面对冰冷的文字和图片,无法感受到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这会影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表达,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互联网对学生意志的影响

互联网上的信息包罗万象,其中某些信息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容易对互联网产生心理依赖,进而发展成网瘾。

有网瘾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消沉等,并时刻想着互联网上的信息,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从而影响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

四、“互联网+教育”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开展

(一)通过“互联网+教育”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互联网+”时代下,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以此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互联网,让学生通过网络观看。这就是“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优势。在平台上,学生可留言、评论、互动,然后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留言、评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设计,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线上与线下的有效结合。

“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情况。比如,在开展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这类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对内容主题进行调整和设计,并制作成课件或者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平台。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产生学习压力的原因、如何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如何将学习压力转换成动力等。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学生能随时随地地观看、学习,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和需要对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进而保证互联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发挥出作用。

(二)通过“互联网+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不仅能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更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下载相关资料,将其纳入课件中,以此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时性、灵活性以及有效性,教师还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堂,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以此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比如,在开展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辅导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上的心理压力测量表,通过引导的方式,辅助学生对自己实际的心理压力情况展开测量。之后通过平台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查看,对学生的心理压力做出评价,并对其出現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对一些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辅导。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建立一对一心理健康档案,将每次的心理干预辅导内容记录在档案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学生每次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指数以及辅导方法、方式进行系统的记录,还能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方案,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通过“互联网+教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私密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的一对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虽然能够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范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是一些有着心理问题的学生由于害怕周围同学对自己投来有色眼光,无法真正敞开自己的心扉,以致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私密性,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进行匿名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在这种方式下能够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真正放下心理负担诉说自己心里的苦闷和烦恼。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使学生真正放下心理负担。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句话留言”的沟通模式,即让学生用一句话向教师诉说自己的问题、烦恼、苦闷。在这种沟通模式下,学生进行匿名留言,而教师根据学生的留言进行针对性回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留言、倾诉,更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互联网,学生能够放下所有负担,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内容可以保存在网络平台,这便于教师后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丰富教育内容等几个方面研究了“互联网+教育”的相关优势。然后从互联网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互联网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互联网对学生意志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实际情况,从通过“互联网+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过“互联网+教育”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私密性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教育”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胡 旻.“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9):105.

[2]张滕丽.“互联网+”时代高职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2(2):100-103.

[3]罗小婧,黄雪飞,孙克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2019(9):158-159,162.

[4]熊惟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19(3):36.

[5]薛秀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黑河学院学报,2018(2):49-50.

[6]贾丛源.自媒体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锦州:渤海大学,2017.

作者:王鹏瑞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生命成长期。除了身体的快速发育引起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外,他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困难,这使得学生焦虑、情绪低落、注意力缺失等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严重的自闭症、心理问题甚至自杀。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近年来,社会上形成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虽然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领域,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模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学校合作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

近年来,由于涉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恶意事件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校和家庭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场所,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密切合作,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学校合作的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有效地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家校合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将有助于家长逐步提高教育水平。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家长可以通过澄清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也是学生发展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避免其他严重后果。其次,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联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学校教师可以相互补充,充分利用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配给学校,促进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改进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

2家校合作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忽视心理活动的主体

家校合作模式下组织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校可能会出现诸如忽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工作以等负面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由于个别学生经济环境困难而出现问题,如果学校缺乏针对学生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的学生联合活动计划,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合作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素质教育计划的制定以及心理健康的长期学习机制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们可以作为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参考,同时,这种简化的学习环境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一方面,一些中学在直接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了额外的生活负担,另一方面,由于在具体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入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课堂课程内容过于简化,这直接使学校课堂更加枯燥,不能有效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2.3家长主观能动性不足

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正在进行。但是目前家长的主观动机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这体现在家长往往不能积极参与学校家长之间的合作决策,参与决策的能力不足。同时,一些家长面临着学校动机不足的现实问题。

3基于家校合作模式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强调学校的核心作用

与家庭相比,学校整合了专业教材和合格的教学骨干,使他们能够组织更多的专业培训活动。因此,学校无疑承担着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责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例如,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通过加强与系内教师的沟通和协调,了解这一群体学生的个性和行为习惯;二是充分利用课堂上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主题,比如在"防止校园欺凌"的心理教育课上,会给学生播放一些教育片,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影片的情节;三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系统、持续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利用学校设立的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并积极与心理医生沟通,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通过各种举措,使教育的专业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3.2家长参与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

中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长对他们的工作感到紧张,除非必要家长通常很少与老师沟通,也不知道学生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家长会是学校间最常见的合作形式。一般来说,学校会在开学前、放学中和放学后安排家长会。教师将在会议上,就学校教育和其他事项、课堂生活和工作与家长沟通,回答家长关于课堂教学和管理的问题,家长也将根据其子女与教师单独接触。因此,教师应在未来的家长会上,有意识地分析学生与家长的最新行为模式和行为,指出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就以下问题咨询家长:如何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家长要用正确的方法和任务引导孩子在家庭中成长,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例如,在一次正常的家长会之后,班主任可以与同学的家长进行沟通,在教室里,学生的分数高达前五,但他们通常从不参加课外活动,很少与同学沟通。在与父母沟通和理解后,学生在家学习,很少看电视或打手机。教师可以建议家长经常在家里与学生沟通,每个周末和学生一起做运动,可能是爬山、郊游、打球等,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3通过学校交流平台提高心理健康防护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如微信群、QQ群、MSN,方便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的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向家长发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相关典型案例的视频和文字资料,方便家长随时随地独立学习,丰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知识,安排专门研究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与家长合作,帮助他们解答问题。家长还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疑问,通过一个平台与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不同年级的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有其特定的规律,因此,心理咨询老师应教导家长不要每天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逼着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孩子可以更多地了解生活,感受学习的作用。家长们听从老师的建议,每个周末利用白天和孩子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从关注垃圾收集者开始,最后是销售员,从酒店服务员到企业白领,学生通过体验和观察充分认识到不同知识层次工作的特殊性和困难,认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不再抵触学习,家长也能意识到强迫学习可能适得其反,进而自我调节,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劳逸结合的学习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中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成为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为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合作模式的形成已成为必然趋势。家校合作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因此,学校和家长必须准确确定学生发展的认知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合作方式,共同努力,共同承担管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何新宇,瞿玉林,韦学华.推进家校共育共育时代新人[N].合肥晚报,2021-11-26(T02).

[2]祁鸿儒.家校共育促进中学生健康发展的研究[J].智力,2021(28):178-180.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研究课题”(课题立项批准号:2021SXJP180)研究成果。

作者:毕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引起了老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心理健康

初中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心理发育和性格发育尚未成熟,整体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历史是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们的日常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老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从而切实满足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在需求。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近年来,素质教育开始在全国各个地区有序实施,“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正在遭受时代的淘汰和遗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了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严峻现实的内在需求。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冷漠、自私、虚荣、抗压能力差、内心敏感等不良现象,甚至因为同学以及家人之间的小矛盾,就触犯法律底线,这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必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并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将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充分发掘教材内容

教材是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基础,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对健全学生人格和开发学生潜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用伟大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来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导致他们在学成之后不愿意回到祖国的怀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借助教材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也可以借助“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历史材料,有效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1]。其次,帮助学生们形成坚强不屈的精神意识。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正在不断上涨,他们在生活中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借助教材中司马迁书写《史记》时遭受的残忍酷刑以及鉴真在传播唐文化中的出生入死等历史资料,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佩之情,同时引导学生们学习历史人物身上不屈不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实现对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最后,帮助学生们养成宽以待人的美好品质。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借助教材中“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以及“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们形成广阔的胸襟,并引导学生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2]。

(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断乳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均会发生非常明显的变化,并且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也会显著上升。但是对于传统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而言,老师在课堂上具有非常权威的地位,因此他们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严肃的刻板的。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紧张心理和不安情绪,他们非常害怕老师的目光停留在自己的身上,或者点名让自己回答问题,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顺应教育发展的潮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然后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缓解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的紧张心理和不安情绪,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某老师在讲授“夏、商、西周的兴亡”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就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夏、商、西周兴旺涉及到的人物、时间和地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最终胜利的内在因素,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与此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使其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

初中历史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这为各项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对学生们心理健康品质的培養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演讲、历史人物评价以及历史小故事撰写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们感受初中历史课程的内在魅力,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比如某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就组织学生们以舞台剧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使得学生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直观感受革命先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4]。

结语:

目前,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中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在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用,并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从而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耀科.刍议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整合心理健康教育[J].东西南北,2020(02):110.

[2]李艳伟.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2019(28):32.

[3]胡余发.初中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9):60-61.

[4]许晨燕.初中历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19(10):94-96.

作者:屠艳

上一篇:参与式教学初中物理论文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