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2024-04-19

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篇1: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光的反射》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对于本课,我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为四个:1。光的反射的定义2。反射光是怎样传播的3。光的反射的应用4。光的反射的危害

课前先是照亮三个目标的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学生都乐于参于其中,第一个活动用手电筒照亮书本,第二个活动是把书本立起来,让学生思考如何照亮书本,第三个活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用手电筒照亮书本后面的玩具。我并没有多说什么,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想办法解决难题,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一直在动手电筒和书本的位置,导致有些学生不能够想到用镜子这一实验器材。在我强调手电筒和书的位置不能动时,他们想到了照亮目标的实验方法,并且实验完成的快速并且准确。我意识到,学生在实验前,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步骤,更要让他们清晰实验的注意事项。老师也要走到下面去观察他们的实验情况,个别小组有问题时要给予纠正,对于共性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三个活动结束了,对于光的反射以及光的反射过程中的传播路线掌握巩固了之后,我们要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出示,让学生更加掌握光的反射原理。通过额镜和汽车后视镜,通过看教室墙壁的比较,通过日光灯灯罩的观察,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对于生产生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思考、回答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说的,让学生去说。学生回答不出来的,老师再去讲解。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也要做出准确、及时的评价。

科学在身边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课后请同学们多多观察,看看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用到了光的反射这一原理。

篇2: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表面光亮平整的,不能反射光的东西是表面粗糙的;亮度强的物体,<.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光的反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

1.提问:谁知道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2.小结: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了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比如我们有了有趣的玩具——万花筒和观景箱;太阳灶能煮饭;月亮能照亮黑夜(最大的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1.提问:那光的反射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地方呢?谁知道?

2.小结: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外面装修都是玻璃,整栋大厦都在进行光的反射,让我们都睁不开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地面上会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教学反思:

本活动幼儿很喜欢,都能积极参与,探索兴趣很足,很愿意做实验。也懂得了许多关于光的知识,明白了光的这些特性。但内容有点多,时间稍长,所以建议将光的颜色部分探索和制作变色陀螺另设一课时。

篇3: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所谓探究, 就是指学生或通过自己的活动, 或在老师的引领下, 通过各种方式的主动学习, 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探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自我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不能一遇到问题不去想办法解决, 而总是等着老师给出答案;当学生一遇到问题时, 老师也不能就急忙将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拿“光的反射规律”的教学来说吧, 几年前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白色硬纸板, 并在纸板上事先画好法线、角度刻度线, 然后在“光的反射”一节课中, 先让学生用激光笔在白色的纸板上找到反射和入射光线, 让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夹角大小的关系, 重复数次后, 按课前安排, 随即让学生把激光笔从纸板左边 (或右边) 拿到右边 (或左边) , 再重复数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注意两条光线与法线的方位关系, 最后再让学生将白色纸板沿法线向后折为两半, 问学生在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 (学生答未能找到) , 之后再与学生依次讨论, 一一得出反射定律的条文。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井有条, 课堂气氛也较活跃, 只要设问及时, 学生均能踊跃回答出实验现象包含的规律, 但学生是在老师事先安排的活动程序中被动地学习, 这其实是老师在学生具体活动、探究中放不开手脚, 怕探究偏离了自己设计的主线, 怕探究花费了太多的时间, 怕这怕那, 所以还没等学生探出个结果, 老师就已草草收场, 提出下一个设计好的问题。所以教学中看不出学生思维活跃、主动探究的场面, 而是被动地跟着老师“探究”, 这不叫探究, 而应该叫做“设圈上套”。这样的探究与其说有, 还不如说无。因为它不但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到科学的方法, 还会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百害而无一利。当然, 教学中不可能处处都让学生活动, 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科学规律。但是教学设计中一旦安排了科学探究, 就不能不让学生真的去探究, 不能是老师一问, 学生一答, 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搞“探究”。

经过认真的反思, 我现在仍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白色纸板, 但不让他们先在板上画东西, 而是让学生再准备好铅笔、直尺、量角器等。上课时, 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找出光在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然后让学生用激光笔, 平面镜和他们带来的纸板, 试着在纸板上找到反射光线。这样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动手实验。可是有些学生尝试数次均未能找到反射光线, 而另外一些学生经过失败后终于找到了反射光线, 我看见他们开始若有所思起来。这时, 可及时地提醒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看不到纸板上的反射光线, 有时又看得到?学生很快发现当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时:较易找到反射光线。这比起以前教学时一开始便告诉学生实验中纸板一定要与镜面垂直效果更好。当所有学生均意识到要让纸板与镜面垂直时, 我又告诉他们可以用铅笔记下历次实验入射到镜面上相同一个点的光线的射入位置和射出位置, 此时学生已完全放开了手脚, 实验室成了他们主动探究的乐园。数分钟后, 打开实验室的电灯, 发现大多数人开始用准备好的铅笔、直尺和量角器在纸板上开始画、量了起来。又过了数分钟, 当我问学生是否发现了什么规律时, 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有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都跟入射光线与镜子的夹角是相等的, 有的学生说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会随激光笔位置的改变而变小或者变大, 也有的学生说有一次他们小组没有找到反射光线, 只是看到光线特别明亮 (光垂直镜面照射) ……在学生稍稍安静下来之后, 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今天实验应得的结论, 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虽然他们并不明白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含义) , 但也有学生回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 (镜面) 的夹角大小相等”。在这个时候, 我提醒学生“今天刚开始实验时有些同学没有找到反射光线, 是不是那几次实验中光没有被镜子反射?”学生一下子静了下来, 并开始窃窃私语。此时我让学生拿起白纸板, 只用激光笔照射镜子, 问学生能否看到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光是否被镜子反射?这时有学生回答, 在他身旁同学身上看到了反射光线, 我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侧面的墙壁上或天花板上出现了什么现象, 学生很快明白此时虽看不到反射或入射光路但光仍被镜子反射。这时我才让学生把纸板从中间对折后再垂直压在镜子上, 让学生观察另外半块纸板上能否找到反射光线?这次实验完成时, 大多数学生已能明白只要光照到镜子上都会被反射, 但却不一定能看到反射光路, 这就充分说明了光在反射时并不只是“角相等”这样一个规律;从而能使学生深刻领会“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必共面”, 这也应当是光反射时必定遵循的规律之一。这时才告诉学生可以以刚才的对折线为基准来判断空间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 这条实际并不存在的线叫做法线, 而两条光线与它的夹角才叫做反射角、入射角, 学生便能逐一领会反射定律的精神,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结果。

篇4: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摘 要]《光的反射》是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日常教学中,该节内容的呈现往往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再开展实验进行验证,教师的主导性较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独立开展实验探究。基于此,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并进行针对性反思。

[关键词]光的反射 探究性实验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10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力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除专业术语、图标规范、表述标准等教师必须教授的内容外,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教师要合理预设学生的思考方向、思维盲区,成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领路人、可靠伙伴。

本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教师演示光学小魔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揭秘安排在教学末尾,并提升学生学习下一章节内容的兴趣)。第二,概念引入及明确,指导学生开展“照到小羊”“射击比赛”两个有趣的光学小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第三,让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大胆猜想相关规律,自主设计实验、开展实验验证。第四,师生总结实验所揭示的规律,最后教师规范文字表述,指导作图技巧。另外,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反射的规律,掌握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

(2)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与探究。

(3)推动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倡导严谨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自主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独立开展实验设计与探究。

三、教具准备

1.教师:魔盒(光学魔术玩具)1个、发光小球1个、玩具小羊1个、挡板1块、平面镜1块、激光笔2支、分光器2个、光路模型1个、光路演示板1块、带有磁铁的靶子6块、展示支架1个。

2.每组学生:玩具小羊1个、挡板1块、平面镜1块、激光笔2支、分光器2个、光路模型1个、光路演示板1块、量角器、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眼睛观察多姿多彩的世界。你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先不明确答案,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

师:我手中有个魔盒(光学魔术玩具,单面透明的正方形盒子,里面放一块45°倾斜的平面镜;演示时,教师先在盒子里放一个会发光的小球),请观察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认为盒子里有两个发光的小球,有的学生认为有一个反光小球。教师先不揭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入教学主题。

师:魔盒里到底有几个发光小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光学的世界,学习《光的反射》。

(二)组织游戏,引入概念

1.“照到小羊”游戏

师:这里有一个玩具小羊,前面有一块挡板,现在我打开激光笔照射,能不能隔着挡板照到小羊?如果不能,需要借助什么工具照到小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动手体验借助平面镜把激光束照到小羊的过程。

师:激光笔绝对不能对着其他同学的眼睛,以免造成伤害。

游戏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表扬先完成游戏的小组,并请他们上台讲解、演示。对于无法顺利完成游戏的小组,教师积极推动小组间的互帮互助,直到所有小组成功完成为止。

2.“射击比赛”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一场“射击比赛”。

比赛规则:黑板上粘着6块有编号的靶子,编号①~⑥代表各小组射击目标;请同学们相互合作,借助平面镜把激光笔的光束射向靶心。击中靶心后,需停留2秒钟以上,然后关闭激光笔。

教师巡视教室,请先完成的小组上台演示,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并推动小组间的互帮互助。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今天的课程,同学们就会明白怎样才能射中靶心。

师:射击比赛用到什么原理呢?

把思考引向概念,组织学生探讨、总结,明确“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反射现象”。

师:我们学过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呢?光线是怎样表示的?光线真实存在吗?

回顾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白“光线”是为了表示光的传播路径、方向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并非真实存在。

教师出示课件,动画模拟激光射中靶心的过程,并以动画作图的方式突出细节,明确光的反射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等。

教师展示一幅光路图,引导学生上台总结、巩固光的反射相关知识,同时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

(三)大胆猜想,掌握规律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回想“射击比赛”游戏,学生借助镜子射中靶心的时候,不是一次就能击中目标,而是经过多次调整才成功的。说明光在反射的时候,当入射光的方向确定时,反射光的方向并不是任意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师:光的反射到底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呢?

2.观察演示,引导猜想

教师出示光路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模型中三根导线及底板所对应的概念,鼓励学生借助光路模型大胆猜想。

师: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可能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并将各自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他们的猜想。

3.操作实验,验证猜想

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式,进入实验操作环节。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动手开展实验,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将光路演示板(一块带有量角刻度、平面镜的泡沫板)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打开激光笔并插入圆筒形的分光器,激光束对准量角刻度的圆心射向镜面。不断调整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

师:实验过程中,你们小组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得出了哪些结论?

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实验过程,汇报实验数据及得出的结论。

4.拓展思维,补充结论

教师演示,故意将光路演示板沿法线对折,学生们发现演示板上的反射光线不见了。

师:反射光线哪去了?

师生互动探究,通过实验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的结论。

(四)总结交流,指导作图

师:若给定一条入射光线和一平面镜,可以用光的反射规律来找到那条反射光线吗?

学生探讨、巩固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后,并指导学生利用规律作图,讲解作图的步骤。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图题,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并归纳典型错误。

师生合作,总结作图口诀:找点、作垂、量角、画线。

(五)呼应开头,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让我们揭开魔盒的秘密。

教师打开魔盒的盖子,让学生观察,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盒子里面只有一个发光小球。其实,学生所看到的“另一个”小球,是发光小球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通过平面镜所形成的像,因为盒子里放置着一块45°倾斜的平面镜。

师: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魔盒的原理,请认真完成下面的作业。

1.预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

2.收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

经过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等专业研讨平台的检验,上述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大力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以下,结合教研组同仁、专家的意见,对本教学设计展开反思。

(一)让学生教会学生

实验教学离不开组内学生的合作,虽然各小组学生的水平、人数基本相当,但实际操作中必然有某些小组快速成功,某些小组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亲自点拨指导外,更好的方法就是推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让小组之间相互促进,让学生教会学生,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悬念设置要层层递进

学生的探究激情需要持续的动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分层次安排多个悬念,努力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保持探究热情,尽可能地提升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从问题导入设疑,魔术演示设疑,到“照到小羊”“射击比赛”两个游戏的质疑,最后结合学生实验操作引发多次质疑,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合理把握教师引导的尺度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教师要合理把握尺度,显现引导与隐性引导巧妙结合。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验操作时,教师不要彰显自身的存在,着力把探究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对于“过入射点O作镜面的垂线,称为法线,用字母ON来表示”之类注重标准、规范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凸显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通过实题演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虽然高度重视学生自主猜想、合作探究,但不能忽略教师对规范性、标准性知识的讲授。在突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方法。

篇5:物理《光的反射》的教学反思

《光的反射》这节课是上一节课的延续,同样是研究光的传播,所不同的是这节课是研究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么样。

我按照教材要求,对本课进行处理。从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后视镜、额镜)→教室中的运用→科学上的应用军事上的应用(潜望镜)→制作简易潜望镜→光的反射不利的`一面→人眼对光线的调节。( 欢迎您阅读为您提供的资源)

依照这一过程,一步一步展开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也牢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照亮目标的三个活动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产生兴趣,最后学生能用两面镜子把书后面的圆柱体照亮,从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原理。学生也学会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以后遇到问题就知道该怎样去探究了。

在知道了光的反射原理后,让学生认识光的反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我特意从医院和汽车行借来了额镜和反光镜。在实物的观察中,更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原理应用广泛。我还让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准备好了材料,并把制作的地方都处理好,学生只要安装就行了,既降低了制作难度,又节约了教学时间,为让学生进行潜望镜原理的分析创造了更多的时间。而且这种制作非常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既总结了知识,又运用了知识,还让学生用潜望镜进行观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有不足之处,教学语言单调直板,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在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发现本质。也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忽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展示不全面,只叫了一组同学,这样得到的科学结论不够客观。

篇6:《光的反射》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

游戏:(反射激光枪进一步让学(二)新课“反射激光枪竞赛”游戏,在桌面上竞赛):在桌面上放生知道,光教学(40分钟) 放一平面境,用激光笔照射平面境,一平面境,用激光笔可以通过小

1.游戏(3分钟)

使光反射到教室前黑板上面的国旗照射平面境,使光反镜子反射到上,让五星红旗发亮,各个小组合作射到教室前黑板上另一物体完成。

学生完成之后,疑问:光照射到平面境上,有什么规律呢?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面的国旗上,让五星上,并引出红旗发亮,各个小组光反射中的合作完成,看谁做发的名词。 又快又准。

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入射光线(AO)反射光线(OB)法线(ON):通过入射点且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让学生认识光反射的物理名词: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

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

让一字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5分钟) 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认识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法线。入射角(i):入角、反射角、射光线与法线的夹法线。 角。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25分钟)

1.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有什么规律?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整合器材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猜想与假设:

(反射光线、入射光点拔: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应通过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实验来验证,如何设计实验?应怎样内)学生猜想,并把选择器材? 猜想记录课本。

3.设计实验

1)怎样选择器材:请你选择学生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在实验的设

2)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研究光的反计时不可以面面具射,其中选择对光反射能力强的平面全,教师点拔,与学镜做反射面 生一起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3)我们怎样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呢?(可选用一纸板,让光显示在纸 板上。)

4)怎样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呢? (可先用量角器测量,再进行比较。)

5)怎样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呢?(可以把反射光所在一侧的纸板向后折,观察反射光一侧的纸板上能不能看到反射光?)

6)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时,为什么进行三次以上实验?(避免实 验的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4.进行实验

在教师点拔后,指导各小组完成实验。

分组实验:

1)各小组实验时进 行分工,并且边实验边记录,认真观察实培养学生动。先使E、F成为同一验现象。 手操作能平面,使入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让学生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2)实验中要操作规力、观察能线的方向。 范,并把看到的现象力,以便以记忆在大脑中。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如何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让学生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

两人一组做实验研究,可采取如丙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①将一张16 K的白纸用图钉或 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中间画出直线ON作为法线;在ON的一侧画几条角度不同的直线OA、OA1、OA2。

②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

的光分别沿OA、OA1、OA2射向镜面,观察反射光线。 ③分别在每条反射光线的位置 上用大头针扎一个孔B、B1、B2。用刻度尺画出直线分别将OB、OB1、OB2连接起来。 ④再用量角器量出反射角(r)和入射角(i)的大小,并记录大小进行比较。

篇7: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摘 要]《光的反射》是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日常教学中,该节内容的呈现往往以演示实验为突破口,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再开展实验进行验证,教师的主导性较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独立开展实验探究。基于此,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并进行针对性反思。

[关键词]光的反射 探究性实验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110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力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除专业术语、图标规范、表述标准等教师必须教授的内容外,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当然,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教师要合理预设学生的思考方向、思维盲区,成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领路人、可靠伙伴。

本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教师演示光学小魔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揭秘安排在教学末尾,并提升学生学习下一章节内容的兴趣)。第二,概念引入及明确,指导学生开展“照到小羊”“射击比赛”两个有趣的光学小游戏,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第三,让学生在游戏的基础上大胆猜想相关规律,自主设计实验、开展实验验证。第四,师生总结实验所揭示的规律,最后教师规范文字表述,指导作图技巧。另外,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反射的规律,掌握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

(2)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实验设计与探究。

(3)推动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倡导严谨的科学态度。

(2)提升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自主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独立开展实验设计与探究。

三、教具准备

1.教师:魔盒(光学魔术玩具)1个、发光小球1个、玩具小羊1个、挡板1块、平面镜1块、激光笔2支、分光器2个、光路模型1个、光路演示板1块、带有磁铁的靶子6块、展示支架1个。

2.每组学生:玩具小羊1个、挡板1块、平面镜1块、激光笔2支、分光器2个、光路模型1个、光路演示板1块、量角器、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眼睛观察多姿多彩的世界。你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能看到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先不明确答案,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

师:我手中有个魔盒(光学魔术玩具,单面透明的正方形盒子,里面放一块45°倾斜的平面镜;演示时,教师先在盒子里放一个会发光的小球),请观察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认为盒子里有两个发光的小球,有的学生认为有一个反光小球。教师先不揭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导入教学主题。

师:魔盒里到底有几个发光小球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光学的世界,学习《光的反射》。

(二)组织游戏,引入概念

1.“照到小羊”游戏

师:这里有一个玩具小羊,前面有一块挡板,现在我打开激光笔照射,能不能隔着挡板照到小羊?如果不能,需要借助什么工具照到小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游戏,动手体验借助平面镜把激光束照到小羊的过程。

师:激光笔绝对不能对着其他同学的眼睛,以免造成伤害。

游戏过程中,教师巡视教室,表扬先完成游戏的小组,并请他们上台讲解、演示。对于无法顺利完成游戏的小组,教师积极推动小组间的互帮互助,直到所有小组成功完成为止。

2.“射击比赛”游戏

师:下面,我们来一场“射击比赛”。

比赛规则:黑板上粘着6块有编号的靶子,编号①~⑥代表各小组射击目标;请同学们相互合作,借助平面镜把激光笔的光束射向靶心。击中靶心后,需停留2秒钟以上,然后关闭激光笔。

教师巡视教室,请先完成的小组上台演示,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并推动小组间的互帮互助。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完今天的课程,同学们就会明白怎样才能射中靶心。

师:射击比赛用到什么原理呢?

把思考引向概念,组织学生探讨、总结,明确“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会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反射现象”。

师:我们学过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呢?光线是怎样表示的?光线真实存在吗?

回顾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白“光线”是为了表示光的传播路径、方向而引入的一个概念,并非真实存在。

教师出示课件,动画模拟激光射中靶心的过程,并以动画作图的方式突出细节,明确光的反射涉及的相关知识,如入射点、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等。

教师展示一幅光路图,引导学生上台总结、巩固光的反射相关知识,同时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

(三)大胆猜想,掌握规律

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引导学生回想“射击比赛”游戏,学生借助镜子射中靶心的时候,不是一次就能击中目标,而是经过多次调整才成功的。说明光在反射的时候,当入射光的方向确定时,反射光的方向并不是任意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

师:光的反射到底遵循着怎样的规律呢?

2.观察演示,引导猜想

教师出示光路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模型中三根导线及底板所对应的概念,鼓励学生借助光路模型大胆猜想。

师: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可能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并将各自的猜想写在黑板上。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述他们的猜想。

3.操作实验,验证猜想

师:如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

引导学生明白实验是最好的验证方式,进入实验操作环节。

教师启发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动手开展实验,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实验步骤:将光路演示板(一块带有量角刻度、平面镜的泡沫板)水平放置在桌面上,打开激光笔并插入圆筒形的分光器,激光束对准量角刻度的圆心射向镜面。不断调整入射光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

师:实验过程中,你们小组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得出了哪些结论?

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实验过程,汇报实验数据及得出的结论。

4.拓展思维,补充结论

教师演示,故意将光路演示板沿法线对折,学生们发现演示板上的反射光线不见了。

师:反射光线哪去了?

师生互动探究,通过实验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的结论。

(四)总结交流,指导作图

师:若给定一条入射光线和一平面镜,可以用光的反射规律来找到那条反射光线吗?

学生探讨、巩固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光的反射规律后,并指导学生利用规律作图,讲解作图的步骤。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图题,教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并归纳典型错误。

师生合作,总结作图口诀:找点、作垂、量角、画线。

(五)呼应开头,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让我们揭开魔盒的秘密。

教师打开魔盒的盖子,让学生观察,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盒子里面只有一个发光小球。其实,学生所看到的“另一个”小球,是发光小球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通过平面镜所形成的像,因为盒子里放置着一块45°倾斜的平面镜。

师: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魔盒的原理,请认真完成下面的作业。

1.预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

2.收集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五、教学反思

经过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等专业研讨平台的检验,上述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大力推动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以下,结合教研组同仁、专家的意见,对本教学设计展开反思。

(一)让学生教会学生

实验教学离不开组内学生的合作,虽然各小组学生的水平、人数基本相当,但实际操作中必然有某些小组快速成功,某些小组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下,教师除了亲自点拨指导外,更好的方法就是推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让小组之间相互促进,让学生教会学生,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悬念设置要层层递进

学生的探究激情需要持续的动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分层次安排多个悬念,努力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保持探究热情,尽可能地提升教学效果。本教学设计从问题导入设疑,魔术演示设疑,到“照到小羊”“射击比赛”两个游戏的质疑,最后结合学生实验操作引发多次质疑,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合理把握教师引导的尺度

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教师要合理把握尺度,显现引导与隐性引导巧妙结合。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实验操作时,教师不要彰显自身的存在,着力把探究的主动权留给学生。对于“过入射点O作镜面的垂线,称为法线,用字母ON来表示”之类注重标准、规范的知识点,教师就需要凸显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记忆,并通过实题演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总之,探究性实验教学虽然高度重视学生自主猜想、合作探究,但不能忽略教师对规范性、标准性知识的讲授。在突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选取教学方法。

篇8:探究光的反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 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 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 并且与平面镜垂图一直, 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 (图1) 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 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 且可沿接缝ON折叠, 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 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 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 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 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 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 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 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 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简便易行, 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 进行实验探究,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 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 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 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 但当转到前方, 在一定的范围内, 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 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 有一定的粗细, 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 (图2) 所示, 1是平面镜, 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 (表示法线, 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 , 3是激光笔, 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 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 把棉图二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 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 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 用竹针将棉线固定, 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 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 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 记录此时棉线位置, 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 无法直接研究, 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 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 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 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 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 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 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 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所以要掺入少图三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 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 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 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 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 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 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 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 多次改变入射角度, 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 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 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 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 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 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 突破板面的缺陷, 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 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 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 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 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 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篇9:光的反射教学新思维

关键词:光的反射;教学;物理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光的反射定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难点,也是本节课中实施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的主要方面。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发现问题-猜想-反驳-解决问题四段式来进行光的反射这节课的教授,最后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这种四段式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目标下的新型教学方式。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四段式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自主发挥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精力集中,记忆深刻。

一、课堂的引入

课堂的开始,教师打开投影仪进行第一个实验的演示。投影仪发出了一束光,拿一块平面镜置于投影仪之上,对着全班照射一遍,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平面镜所反射出来的光。提出问题,大家感受到光的刺眼了吗?然后拿出一块与刚才的平面镜面积相等的纸板置于投影仪之上,再向全班照射一遍。继续提出问题:这次感受到刺眼了吗?为什么两次的感受不同呢?通过学生讨论后,教师展开了今天的课堂内容,光照射到物体的表面会产生反射现象,这就是我们刚刚感受到的刺眼的光。教学意图: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光的反射,激发学生在课堂开始时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进入课堂教学

打开激光手电筒,它发出一条清晰的红色光线。用一块白纸板将光线接收,激光手电筒发出的红光沿着白纸板照射,清晰的向学生们展示光的轨迹,然后将光线沿着平面镜照射,使学生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

师:从手电筒发出的这条光线就是入射光线,被镜子反射出去的那条光线即为反射光线。

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示意图。

通过图示引入光的反射中,入射线和反射线的概念。接下来利用立体模型演示光的反射在空间的中的现象,并带入反射面和入射点的概念。最后用引入辅助线的比喻介绍了法线在研究光的反射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猜想-反驳教学模式的实施

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找到了光的反射过程中的三条线-入射线、反射线、法线。我们发现,这三条线之间有一定的规律,那么怎样去研究这三条线和三条线构成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呢?这里有两个问题:1.三条线之间的关系;1.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其中,三条线的关系又包括两个方面,即三条线是否在一个平面上和三条的位置排列关系是怎样的。

猜想尝试:学生们通过讨论后积极提出了几点意见,将学生给出的答案都写在板书上。

通过各种可能的积极猜想,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加入不断的鼓励,使课堂气氛一直活跃,学生持久的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回到问题的状态。

教师:现在我们已经将三线二角之间的关系的所有可能都找到了,使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变成了三道选择题。接下来我们将要对这些答案进行验证。

反驳错误:在刚才猜想出来的答案中,有的符合客观规律,有的却不符合事实。因此我们要保留正确的猜想,同时去除错误的与事实不符的猜想。那么如何验证哪些猜想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呢?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定律的构成都离不开实验。因此我们来设计几个实验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

学生利用量角器、激光手电筒、白纸板、平面镜等器材分组进行实验。随着学生的讨论,将错误答案一一排除,得出结论,在第一个问题中,三条线无法不在同一个平面上,反射角和入射角一直是相等的,法线在入射线和反射线的中间。教师跟随学生的答案将板书上的错误答案一一擦掉。

解决问题: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将的反射规律通过我们自己的实验探索出来,大家讨论一下,将所有的规律总结一下完整的表述出来。学生讨论过后,将他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教师:现在我们掌握了光的反射规律,那么我们用反射规律去思考下列问题,当入射光线逐渐远离法线时,反射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两个角又将出现什么现象呢?如果反射光线逐渐向法线靠拢呢?请大家边思考边做出一些实验,看看能总结出那些结论。

学生积极讨论过后完成实验,得出了结论并发现三线有重合的时候。

课堂拓展:在得到了光的反射规律后,我们仍然不是全面的掌握了光的反射,因为,我们在研究光的反射的规律的时候设定的比较片面,只将重点放在了三线二角上,而忽视了反射面的问题。为了获得光的反射的完整认知,我们还应该探究反射面与反射角之间的规律。我们打开课本,大家阅读并探讨一下本节课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通过教材我们可知,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我们刚才研究的规律是基于镜面反射基础上的。而在粗糙平面的漫反射,是不遵循这一规律的,漫反射中,反射线向四面八方的各个方面延伸。

本节课中,笔者通过提出问题—猜想答案—反驳错误—解决问题四个阶段,带领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学习了光的反射规律等内容。在这四段式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决定了本节课内容的走向,好的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向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2]。四段式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新颖的是反驳错误,利用反证法通过实验现象将猜想中的错误答案排除掉。使学生在动手做实验的同时,目的性更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

参考文献:

[1]杨文娟. 结合生活实际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王浩.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篇10: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光的传播》教案PPT课件教学设计反思 第三单元

单元概述:本单元以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离不开的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知道有些物体是能发光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的现象;光在直线传播遇到镜子,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光是有颜色的,太阳光是由7种颜色的色光组成的。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光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7光的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

2、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

3、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SEST目标:

1、能举例说明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光。

2、能举例说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如何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天然光源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

一、教学引入

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搜集发光的物体 学生想像

知识点 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对教材另作处理的理由

人造光 源PPT课件下载地址:http:///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传播

1、出示图片 提问:还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3、总结: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2、布置学生实验

给学生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提示: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学生猜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让学生认识许多物体都能反光,对反光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篇11: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三点、一是创设探究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导入部分,教师为学生首先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

二是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在认识光源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体会到光源的作用,引发学生对光的研究兴趣。又如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亲自反复实验比较如何让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光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为重点,淡化了知识,让学生在感知——寻找——辨析中认识光源。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首先把教室中的窗帘拉上,并关闭了所有的光源,创设了一个黑暗的环境,让学生在黑暗中摸索着进入教室,由于违背了常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集中到“光”的研究上来。这时自然引导学生想各种方法使教室亮起来,“拉开窗帘,让太阳光进来”,“打开灯,让灯光照亮教室”。学生一下就感知到了光源。教师再适时的让学生想办法用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发光的物体把教室照亮,比如点亮蜡烛,手电筒,火柴等,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充分感知到光源的作用。

然后教师运用头脑风暴指导学生发散思维寻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光源,这样做第一是对光源概念的掌握进行反馈,第二对学生能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如开闸的洪水涌了出来,“火把、灯笼、电视、手机、电脑、萤火虫、荧光灯、激光……”学生们争先找到了几十种的光源。

最后教师借助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寻找、发现光源并排除非光源。月亮、镜子等物体在学生的分辨中一下被排除,对光源已有清晰的认识。

篇12: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宜昌天问学校

杨琪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分析、列举实例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会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3、通过作图、实验分析、举例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教学难点】

反射定律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教学资源】

激光笔、平面镜、可翻折木板、量角器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我们先来一个射击比赛。每组选派一位代表,用手中的激光笔射击屏幕上的靶子,看哪一个又快又准。(学生射击)看来他们都射中了。你怎么射中的?用到上节课所学的什么知识?(光沿直线传播)既然难分高下,这次增加难度。要求不直接对准组号,利用桌面提供的器材射中目标?你怎么射中的?怎么解释?

(利用平面镜反射的光射中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反射》!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通过实验分析、列举实例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学习活动1:列举实例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除了平面镜,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可以反射光?

(大理石、平静的水面……)难道表面粗糙的物体就不反射光了吗?

其实所有物体表面都能反射光,光的反射可太重要了。没有光的反射,就算老师站在你面前你也看不见。(学生惊讶!)

我们能够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老师不发光,你们是怎么看见老师的?

(因为老师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二、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会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学习活动2:画出平面镜反射光的光路图,了解相关概念。

在刚才的比赛中,要使红点很快击中目标,必须调整平面镜角度或者激光笔位置。也就是说,光的反射是遵循某种规律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遵循什么规律?(想!)

我们先把刚才光的传播路径画下来就是这种情况。给同学们介绍几个概念:

我们把平面镜叫做反射面,从光源射向反射面的光线叫做入射光线,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叫做入射点,射出的光线叫做反射光线。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过入射点与反射面垂直画一条线,把它叫做法线。法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是一条辅助线,所以用虚线表示。那么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请同学们在学案上标出刚才所学的概念。反射面、入射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板书:

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学习活动3: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出示模型)老师这里有一块泡沫板,我们把它当做反射面。垂直插入一根棍子,就当做法线。(插入另一个棍子)入射光线。这里有许多反射光线,你认为反射光沿什么方向射出?

(学生上来找)为什么是这个位置?请你描述这个位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若有,则学生补充。若没有,把反射光线插在另一个平面。但使其反射角还是等于入射角。)追问:“这也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位置呀?”(同一平面)(把棍子插在法线同侧)追问:“这个位置行不行?”(不行,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我们发现,要准确描述反射光的位置,必须说清: 1、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角度关系)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所在面的关系;(面的关系)3、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做实验来探究这三种关系。(介绍桌面上的实验器材)

要求:利用桌面器材,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带器材上来展示。展示要求:

1、本组探究的问题;

2、操作方法; 3、现象与结论。

代表上台展示,其它同学依据以下标准评价展示内容,评价要求:

1、操作是否正确;

2、物理语言是否准确;

3、方案及现象能否验证要探究的问题。

谁还探究出了其他结论?

方案1:学生探究出来,学生展示,学生评价。方案2:老师演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根据刚才展示,谁来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学生总结)总结完后学生齐读。

很好,大家表现都不错。为了奖励大家,我们做个小游戏──有镜子的同学通过镜子去看你同桌的眼睛,如果同桌也看到他的眼睛,请还他一个微笑。

实验成功的举手。请问怎样解释。

学习活动4: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如果我们知道入射光线的位置,就一定能够找到反射光线的位置。请同学们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完成自主评价4。

学生在学案上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其他小组评价补充。

(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总结作图的注意事项并且归纳出作图步骤)

三、通过作图、实验分析、举例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习活动5: 利用桌面上的纸、平面镜、手电筒做实验,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反射,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反射面不同,反射光线射出方向不同)

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我们把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平行光射入,反射光如果也平行。我们把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用手电筒分别照射平面镜和白纸,请问这是什么反射?给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学生总结两种反射给人的不同感觉)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例子。

学习活动6:应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知识,解决问题。

同学们希望黑板发生什么反射?(漫反射。)为什么?(各个方向都能看清。)

1、有时,黑板反射的光会“晃”着一些同学的眼睛。为了保护同学们的眼睛,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建议。

同学们看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反射?

2、现在,城市里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采用玻璃幕墙、磨光的大理石作为装饰。当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到这些光滑的表面时,炫目的光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光污染”。如何减少“光污染”?说说你的想法。

【课堂小结】

篇13: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形象具体的实验过程使学生透彻理解并且完全掌握得出的结论。而部分物理实验对实验设备及实验环境要求较高, 所以试验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和革新机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与物理演示实验的整合, 可以深化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 可以达到真实实验很难达到的教学效果如放大效果、时间延迟与加快、可重复性、理想化等, 很好地回避了对设备和环境的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称之为教学模拟。在物理的教学模拟中, 最常见的则是模拟物理实验, 利用计算机模拟真实的物理实验环境。教学模拟可分为“物理模拟、过程模拟、情景模拟和进程模拟”[1]。本文主要完成光的全反射实验的情景模拟。

1 利用Flash技术完成光的全反射仿真模拟实验

1.1 折射及全反射原理

折射定律 (斯涅尔定律) :光入射到不同介质的界面上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其中入射光和折射光位于同一个平面上, 并且与界面法线的夹角满足如下关系:

n1和n2分别是两个介质的折射率, i1和i2分别是入射光 (或折射光) 与界面法线的夹角, 叫做入射角和折射角 (如图) 。

全反射:光由光密 (即光在此介质中的折射率大的) 介质射到光疏 (即光在此介质中折射率小的) 介质的界面时, 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质内的现象。设定n1为光密介质折射率, 此时用n表示, n2为光疏介质折射率, 此时为1, 也即是光疏介质为真空, 得到如下关系:

1.2 设计思路

“情景模拟 (SITUATION SIMULATION) 是为了处理学生在不同情景中所作所为产生的影响”, 所以特别注重真实情景的再现。首先通过Photoshop处理好本实验所需要真实装置, 导入Flash为影片剪辑, 拖动元件到舞台中, 在属性面板中以该元件对应实物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命名。在舞台上注明分界面、法线、真空、介质、激光、半圆形玻璃砖及实验名称。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感性上去认识实验, 还要让学生从理性上掌握知识, 所以在模拟环境设立一个数据显示区, 动态地显示各个角度和阶段的数据。最后, 用代码实现各项功能。代码的编辑可分3个步骤去实现:1) 用代码确定好各个元件的初始位置, 以分界面和法线把场景分成了4个区域, 相当于数学里的第一到第四象限。限定入射光线只能在3、4象限;2) 首先算出临界角的大小。拖动光源元件, 如果入射角小于临界角, 不发生全反射, 通过代码得到入射光线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即入射角, 再算出折射光线的折射角, 对折射光线进行对应旋转。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则发生全反射, 设定折射光线透明度为0, 折射光消失;3) 在数据显示区设定入射角、折射角、反射角、临界角四个动态文本框, 通过代码获取四个角度数据即时显示。

2 核心功能语法实现

Flash提供很好动作脚本语言 (Actionscript, 简称叫AS) , 通过AS可以实现很多的模拟效果, 在本文中主要就是通过AS来实现的。在以下代码中jg为激光, zs为折射光线, fs为反射光线, Pm为水平面, fx为法线。设定折射率n=1.5, 代码及备注如下。

3 结论

随着Flash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它进行模拟实验教学, 它的作用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体现。通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达到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为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优化的教学手段。

摘要:教学模拟是计算机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 它可以模拟出与真实实验环境极为相似的虚拟环境, 而Flash技术已经广泛在教学模拟设计中被采用, 本文主要讨论了利用Flash技术完成光的全反射仿真模拟实验的应用。

关键词:全反射,Flash,模拟,代码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项国熊.周勤.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篇14:小学科学《光的反射》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直截了当。通过“实验+动画”演示光的传播过程中改变传播方向(反射、折射)的现象,直接导出主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基本知识。在演示时改变入射角,引发学生主动的探究。

2.自主探究。学生访问网络,下载并安装运行《光的反射定律探究》软件,自主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本演示实验,进而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关系。

3.巩固拓展。通过访问网络资源,自主进行。其间注重巩固练习的互动及知识的拓展,形式上采用“博客主题回复”,鼓励学生搜索相关知识,汇总提交,相互间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由“小孔成像”问题解释:“同种物质中直线传播”,引出问题:不同物质中光的传播现象,导出新课,进行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运行探究软件《反射定律探究》,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引导学生注意反射光线方向的改变,引出问题,注意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得出初步结论后,学生再访问网络,运行相关课件,巩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完整认识,并进行当堂的练习。最后,布置思考练习(在“深度物理网站”中“深度博客”栏目下讨论并提交回复)。

课上得很顺利。只是上课之前,考虑到学生计算机使用水平参差不齐,把本该学生自己下载、安装软件的过程省略了,代之以安装好的软件供学生使用。尽管好像看似弱化了学生自主探究,但避免了学习主题之外的时间耗费,有利于突出课堂主题任务的探究。

网络教室条件较好,一人一机。如果课前先对学生分组,更有利于同学间的协作交流,课堂探究气氛、协作效果会更好些。由于探究过程花费了较多的时间,计划中的当堂反馈未能实现,只能改为课后通过博客进行。总之,课堂实施的过程与预期的效果有点距离,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关思考

整合,应该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所提供的资源优势,将多学科的、课堂外的资源应用于课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学习、教师引导提供更多的途径与方法,优化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个环节切入:

1.课程导入过程中,呈现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借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直观呈现或集中呈现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有利于学生观察认识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动机。

上一篇:文明奥运需用行动证明下一篇:会计出纳部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