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2024-04-18

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共10篇)

篇1: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终点,中间过程用塑料瓶为主资料,通过实验和制作来探究物体的稳定性问题。其中强调了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猜测相比较进行反思的方法,这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猜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猜测相比较”这是本节课的全过程,把探究的亲历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本课总共有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欣赏塔的图片让同学感受塔的神奇和在生活中的具大作用和塔的一起点,这个一起点是外观的结构,让同学猜测,塔不倒的秘密。

第二个活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第三个活动制作塔。提供同学可选资料与瓶子个数的限制,同学会根据前面的猜测和自身的经验搭建塔。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发挥同学的发明性、主动性。

第四个活动对制作的塔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的重点放在塔高且塔不倒的的原因分析上。反思实践与猜测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同学在学习这课时,有这么几个知识作为基点:一、同学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与简单的力学知识,知道一些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的作用;二、同学已经学习了“框架结构”这一课,知道框架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科学探究:

引导同学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把探究结果与猜想相比较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认识一般不容易倒的物体构造特点。

五、教学难点:将探索结果与最初的猜测相比较进行反思。

六、教学准备:

1、同学分组资料:同学科学文件夹、四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橡皮筋、筷子、透明胶、装满沙的水槽、直尺、玻璃球、剪刀、同样大小的塑料瓶3个。

2、教师:不倒翁一个、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由猜测进入探究的主题

在课的开始,我拿出了同学们喜欢玩的玩具不倒翁,让同学说出它不倒的秘密。创设的这个情景有两个意图:第一,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第二,为同学猜测塔不倒的原因作了铺垫。因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就是上轻下重。

开课的第二个活动是让同学欣赏塔的图片,让同学根据塔的结构和它们的一起点来猜想塔不倒的原因。猜测是由问题直接推测结果的一种直觉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同学科学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科学探究态度。但是猜测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同学不敢猜,怕自身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讪笑;二是同学的猜测漫无边沿。因此,科学情景的创设,生活经验的提炼是猜测的重要铺垫,这一节课的几张常见塔的图片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就为同学的猜想作了铺垫。

(二)、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在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时,让同学根据我提供的两个空塑料瓶和一些砂子自行设计实验:怎么放塑料瓶最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不容易倒?怎么放塑料瓶最不容易倒?让同学经历如何放置物体最不容易倒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分析能力。

(四)、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在同学通过探究出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后,让同学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建一座高、稳、美的塔。然后又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身的效果并介绍建塔的设想。这个制作活动把同学的生活经验、学到的知识的运用以和同学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同伴间的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欣赏群塔,畅谈收获

在课的结尾,我出示了几组有名的古塔。让同学在轻松的氛围下,欣赏古塔,这节课同学探究的、说的都是身边的塔,历史悠久离我们很远的古塔也具有这个特点。最后让同学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并让同学在生活中多留意观察,哪些物体具有不容易倒的特点,让同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有效性是一个需要不时考虑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探索有效探究的方法战略,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出科学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篇2: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小学 寇波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效果。

二、教学策略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的形状结构特点。物体都有稳定性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框架铁塔的认识,也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问题。本课以铁塔为什么稳定不倒为起点和归宿,中间用塑料瓶做实验和制作“高塔”来探究物体稳定性问题。探究学习的过程为“推测——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三、教学媒体

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小组查阅、搜集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引入课题:

我们利用框架结构可以用较少的钢材建造很高的铁塔。你知道我们的家乡诸城有哪些铁塔,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铁塔?(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尤其是对自己的家乡诸城的高塔进行了观察、了解,为学习本课知识做好了铺垫。)

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出示有关诸城及世界著名高塔的图片。(运用电教手段,将世界著名的高塔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世界的高塔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对人类杰出的建设成就感叹之余,会对高塔的有关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控究欲望。)

㈡探究新课:

1、小组讨论:你知道这些高大的铁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结构,是哪些特点使高塔不容易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课件出示,它们要承受: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2、活动一: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⑴提出实验要求,实验时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出示)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倒?(瓶口向下)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

怎样做,塑料瓶最不容易倒?(瓶口向上,且装入沙子或水,让底部重一些。)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倒,我们可以用些什么方法?(上小下大、上轻下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科学探究,避免了无的放矢,提高了探究的效率,)⑵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注意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⑶小组交流,归纳分析出实验结论。

(通过这个活动,希望学生能想到把物体下面做大些、重些,上面做小些、轻些,物体就不容易倒了。这是为下面建“高塔”打下基础。)

3、活动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 ⑴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 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建一个“高塔”,比比哪个组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 看看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要想使我们建造的“高塔”不容易倒,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 把“塔”放在纸板上,慢慢倾斜纸板,哪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⑵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根据学校实际,提供的材料可以更换。但材料搭配要有结构,能改变上下的大小,改变上下的轻重,能增大支撑的底面。)

⑶小组展示:扇风试试,我们建造的“高塔”抗风能力如何?我们采取了哪些办法使“高塔”不容易倒?(学生制作的方法一定是各不相同的,这里面渗透着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在制作后,让学生说说建造高塔使用的办法,是对实验过程的一个梳理,有利于学生对建造方法的理解,对语言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4、活动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课件出示高塔图片,学生思考后回答:

⑴哪些特点使框架铁塔不容易倒?(上小下大、上轻下重、框架结构是开放的,空气阻力小。)

⑵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验证,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将探索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进行反思,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方面。这个活动希望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体会比较、反思的意义。同时,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对框架铁塔不容易倒的道理的认识。)

5、拓展思维:

课件出示:下面有一道题请同学们认真地思考:

1、大家都知道去年冬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很多输电铁塔上结了厚厚的冰层,电力工人在清除冰雪的时候,采取了从下向上敲击塔架上的冰雪的方法,导致输电塔倒塌,致使一名电力工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你能为电力工人提出哪些好的建议呢?

(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深深地体会到原来我们的生活中就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㈢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科学道理? ㈣课外作业:

1、课件展示比萨斜塔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个塔吗?它为什么不倒?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相关的资料去研究这个问题。

2、设计一座铁塔。画出设计图,或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做一个模型。

(课外作业是对课内知识的延伸,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家庭、社区和学校共同携起手来,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共同努力。)

五、板书设计:

第6课 建高塔

铁塔受到的力: 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1、本身的重力

1、上小下大

2、其它的力

2、上轻下重

3、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3、框架结构是开放的,空气阻力小。

六、教后反思:

让学生查阅有关高塔的资料、图片,以及用课件出示世界上的几大高塔,不仅增长了学生有关高塔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研究高塔的兴趣,高塔这么高为什么不容易倒?它们是怎样建成的?其中蕴含着什么科学道理?为下面的实验探究高塔不倒的道理以及成功地建成高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电教手段,将课堂上见不到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观察,使课堂生动、饶有趣味。

篇3: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第一次教学]

常规状态下的教学, 笔者完全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 一步一步循规蹈矩地走下来。

第一步:出示几幅生活中常见框架铁塔的图片, 引导学生比较、猜想:从形状结构上来看, 哪些特点使它们不容易倒?学生也许是受到图片的暗示, 很快就“猜想”出了教材和教师需要的答案, 就连结构是框架式的特点都和盘托出。

第二步: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当教师提出“怎么做, 才能让瓶子不容易倒?”时, 学生很容易就想出了将瓶子的底放在下面, 或在瓶子里灌水和沙子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三步: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教师提出活动要求和评价标准, 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 根据先前猜想的铁塔特点和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动手建高塔。在学生活动结束后, 教师负责检验学生所建高塔的高度和稳定性, 对各个小组的高塔进行比较、鉴定。

第四步: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哪些特点使铁塔不容易倒?思考先前的猜想, 进一步总结和提升。

[教后反思]

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师大可不必担心会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情况, 学生们非常顺利地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认真反思后, 笔者感觉到看似非常顺利的课堂, 却有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第一步教学中, 教师直接出示几幅生活中的框架式铁塔的图片, 无形中就告诉了学生, 塔一定是框架式的好, 学生自然也会提到框架结构。看似学生的回答与教师设定的标准答案很契合, 但那并不符合学生真实的认知基础, 学生并不明白高塔为什么大多要建成框架结构, 教师也不了解学生对高塔具体特点的前概念是怎样的。

又如:第二步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猜想、验证瓶子怎么放最不容易倒后, 没有再作更深入的研究, 此环节的教学也就到此为止, 没有为后面的教学做出最佳的认知基础。

再如:第三步教学中, 教师提出要求后, 学生就开始分组建塔。学生的头脑中有没有一个要建的塔的模型, 有没有先去设计合理的结构, 即使学生的塔都建成了, 是不是一定是最好的呢?教师和学生自己都无从得知。

带着以上反思的问题和不足, 在“做中学”教学研讨活动中, 笔者更加关注挖掘和尊重学生的前概念,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使《建高塔》的教学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第二次教学]

第一步:学生用简图画出印象中高塔的样子, 教师选择几幅具有代表性的图进行展示, 引导学生比较、猜想高塔不容易倒的原因。

第二步: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提供材料, 比较得出更加合理的结构。

第三步:根据高塔的特点, 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建高塔。建塔前, 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绘制出设计图。然后动手建高塔, 教师参与、引导比较各小组高塔的高度和稳定性。

第四步:出示几幅生活中常见框架铁塔和砖木结构高塔的图片,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 从而得出框架铁塔“风阻小”的特点。

[教后反思]

第二次教学和第一次相比, 有了如下改进:

1. 注重挖掘学生的前概念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教学, 在一定程度上比平时的科学课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把课堂教学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因此, 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进行概念转变教学的前提。

课开始时, 笔者没有给学生出示塔的图片, 而是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高塔, 利用画图唤醒学生的前概念和生活经验。教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高塔, 除了能够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学生不需要猜测教师心中的想法, 只要把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可。这时, 学生就需要调用大脑记忆中的塔, 并把实际的塔抽象成一个简单的平面图形, 在作画的过程中, 既要回忆, 又要概括, 比起教师直接告知要好得多。从实际情况来看, 多数学生画出的塔是金字塔式和中国式的古塔, 很少有学生画出了框架结构的塔。对于学生来说, 这才是真正的前概念, 基于学生这种前概念基础上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

2. 优化学生的前概念

在“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环节教学中, 当学生说出“瓶底在下方, 瓶子里装上沙子或水”的方法后, 笔者没有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而是将学生的这种前概念认知进一步优化。笔者分别出示了装有二分之一瓶沙和三分之一瓶沙的瓶子, 通过猜想、验证, 得出了装有二分之一瓶沙的瓶子更不容易倒的结论, 也更有利于学生将这个原理用于后面的建高塔活动中。

3. 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动手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结束以后, 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 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第三步教学中, 笔者并没有像第一次教学那样, 提出建塔的要求后就放手让学生直接开始活动, 而是要求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 像工程师那样先设计高塔的图纸, 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简单的验证后再修改图纸, 最后才是动手建高塔。在这样一个思考—设计—验证—完善—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是动手做了, 更重要的是动脑思考了。好多小组经过反复的思考、验证, 找到了建高塔的最佳结构和方案,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前面得出的那些最基本的结构特征上。

4. 调整教材, 引导形成全面的科学概念

为了引导学生对高塔不容易倒的特点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学生建好高塔后, 笔者出示了课本上的几张框架铁塔的图片, 将学生自己画的高塔和框架铁塔放在一起比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的铁塔大多建成框架结构的?学生们也很快得出了节省材料和增强抗风能力的结论。

到这里, 学生通过调用前概念、猜想、比较和动手实验, 对高塔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也使得原有的前概念得到更加全面的转变和提升。

篇4: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关键词:科学探究学习;模拟型课件;设计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8-0065-03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探究学习的环境包括真实环境和模拟环境。科学探究应该充分利用真实环境,然而真实环境中许多因素限制了科学探究的开展,因此有必要使用模拟型课件来创设良好的、适合自主探究的环境。

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设计因素主要包括两类:模拟的真实度和课件的结构。模拟的真实度影响课件的实用性,模拟既要恰当地替代真实环境,又要使学生愿意投入学习;课件的结构决定课件的有效性,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进学习迁移。笔者和团队伙伴设计的小学科学探究系列模拟型课件曾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上获奖,并应用在教学中。本文以小学六年级《血液循环》课件为例,分析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设计因素。

二、模拟的真实度

模拟不仅是简化处理真实事物,还要在事物本身的简化模型上加载学生控制因素和学习指导,成为增强的可控的真实。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通过整体把握关键要素,在屏幕上呈现比真实事物更简约、更利于理解的模型,让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呈现出来的内容,进行多次探究,逐渐发现被隐藏的原理。在模拟的实验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应的内容,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模拟课件设计中,主要考虑模型的真实度、呈现真实度和学习者行为真实度。

1.模型的真实度

模型的真实度对于科学探究模拟是最重要的,模型中变量的数量、变量的精确性,重新计算时的时间增量是它的三个要素。

在课件中,变量能够被观察和操纵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同时操纵的变量过多,容易混淆和疲劳,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但是科学现象通常又有多种变化因素,如果模型变量过于少,就不能如实反映科学的现象,也使探究活动的趣味性下降。学生使用模拟型课件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多次迭代循环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一般不把时间作为一个变量,不对时间进行控制。

例如,在图1所示《血液循环》模拟型课件中,没有把时间作为变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只设置了一个可控变量,即血液取样点。学生可以通过将注射器拖动到图上不同的圆圈处来改变变量的值,也就是采取到不同的血液样本并观察其成分,相当于是抽取了身体不同部位的血液来进行观察。学生可以多次重复这样的操作来发现血液循环的规律,学会探究的方法。

变量的精确性和变量本身数据的真实性与设定的变量的增量大小有关。如果变量本身的数据不够精确,那么就偏离了真实情境,学生利用这样的模拟型课件进行探究学习就失去了本来意义。其次,理想设置是变量能以无限小的增量变化,使学生可以设定任意的变量值,来观察相应结果。在连续的模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模拟操作得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但由于开发技术的限制,无法实现连续的模型,那么也可按照变式原理,帮助学生从一些特例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例如图1,不同位置的小圆圈即代表不同的变量值,在设计时尽可能多地设置多样化的变量值,使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对模型的理解,自主得出一般规律。也就是在整个人体血液循环图的各处尽可能多、尽可能全面地设置,共25个小圆圈,这些取样点基本覆盖到了每一个器官。在一些血液循环过程中比较关键的器官处放置了更多的取样点,如心脏的地方,分别在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和右心房的地方设置取样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血液成分在心脏部位发生的变化。

2.呈现的真实度

模拟呈现的真实度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需要来设定。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既要保证实验器材的图像接近真实,又要科学地呈现运动变化过程,例如,如何表现未知变量、哪些变量可以操纵、哪些变量不可以操纵、关于时间的快慢如何来呈现等等,还要结合精确的数据。

同时,呈现的真实度也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要根据模拟的性质及学生操作的便利性,来选择和合理使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颜色等信息呈现元素,使模拟的呈现效果对学生有吸引力。

例如图2,在《血液循环》模拟中,用注射器来模拟采集血液,这样的模拟呈现方式接近真实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红色和蓝色的小球分别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并用人体血液循环图上的流动及颜色变化情况来模拟血液循环的整个路线及血液循环过程中成分变化,形象又直观。使用文字和百分比数据来表示血液样本中的成份及含量,用动态图示来表现被观察的血液的微观结构,其中不同形状的图形代表不同的血液成份,分别是氧气、二氧化碳、血糖和尿素。

3.学习者行为真实度

科学探究模拟中,学习者行为的真实度表现在行为方式(键入、点击、拖动等)和行为的类型(选择、生成、控制等)这两方面。

其中行为方式主要是指输入方式。模拟型课件采用常见的鼠标键盘输入方式,这样设计是综合考虑了教学目标、学习动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学校可能的技术条件,尽可能地使模型中呈现的行为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

对于前面提到过的呈现的类型,每种类型都对应相应的学生行为,其中包括选择、操纵、反应、收集信息等等。各类的行为都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实现。

在《血液循环》模拟型课件中,使用点击拖动的行为方式,点击鼠标,将注射器拖动到取样点模拟抽取血液。这并不仅仅是追求形似,而是详细考虑了学生能否理解和接受设定这样的行为方式以后的设计选择。

行为的类型主要是选择和生成,鼠标的点击拖动,选择了相应的小圆圈,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行为得到了不同的变量值,最后生成了不同的数据和动画。

三、 课件的结构

科学探究学习本质上是指导的发现学习,是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发现和证实科学规律。

《血液循环》采用了科学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是通过课件的结构体现出来的。课件主要分为导入语、动手做和考考你三部分,这三个部分相应于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形成假设、进行观察和实验、取得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并且提示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改变变量,观察并记录结果,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1. 《导入语》部分

导入语部分主要有三个作用:阐明教学目标,给出使用说明,创设探究学习的开始情节。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探究学习模拟型课件不如对指导、练习类型的课件熟悉,所以要重视在导入语部分强调学习目标。模拟的过程形象性和动态性过强,学生容易沉迷于模拟活动中有趣的部分,只注意鼠标点击以后的现象,而忽略了知识技能的学习,兴奋之后,什么都没有学到,所以要结合模拟的特点在导入部分进行教学目标的描述。如《血液循环》探究模拟型课件在导入语部分以问题引出了教学目标,如图3所示。

在模拟中,学生参与的活动更为复杂,因而清晰的解释说明显得更为重要。模拟中要说明一些特殊装置的使用方法,并在说明中包含必要的练习,如《血液循环》模拟型课件在导入语部分给出了一部分使用说明,使学生更为了解课件如何使用,节省熟悉课件使用方法的时间。

除了教学目标和使用说明外,需要创设探究学习的开始情节,开始情节就是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开始情节包括模拟的背景、吸引学生注意的可操纵的对象、学生参与的活动步骤、学生面对的情境等。如《血液循环》探究模拟型课件的导入语部分,见图4。

2. 《动手做》部分

这部分是科学探究模拟型课件的主体,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探究活动都集中在这个部分。课件的界面呈现人体的血液循环图,这是一个模拟的简化模型。学生可以选择使用显示标签,显示人体血液循环图相应器官的名称,如头、肾脏等等。课件用红色和蓝色小球分别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血液,学生可以选择观察血液循环流动的情况,以及血液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设想,用鼠标拖动注射器模拟真实场景中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同时在右面的显示框里观察到血液的各个成分以及其含量,还有细胞的微观结构图。

3.《考考你》部分

《考考你》不是通常的练习题。科学探究模拟课件不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考考你》这一环节,来让学生验证自己探究的发现。检测问题要结合模拟操作的方法和过程,检测题的答案要通过模拟操作核对。题型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梯度,从易到难。《考考你》的题型主要有两类,分别是选择题和简答题,选择题相对比较简单,简答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将选择题放在前面,简答题置于后面。此外,在选择题的设置上,也是有梯度的循序渐进,给学生留有余地,逐步加深,而不是一步到位。在这部分要有与学生的交互,每一个选择题都有两次答题机会,第一次回答错误给予答错提示并且可以再次作答,第二次答对则给出解释并继续下一题,答错则给出正确答案及提示。

四、 结束语

由于真实情境的多变性和不易控制性,有些探究性学习活动很难在现实的环境中展开。探究模拟型课件着眼于设计结构良好的、内容符合真实情境的课件,旨在通过课件的使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有效地引导探究活动,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培养学生创新和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于教学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军征.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0-85.

[2]张军征.多媒体课件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83-85.

[3]张军征,樊文芳.科学探究模拟课件的真实度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3):49-52.

[4]张军征,樊文芳.支持科学课程探究学习的实验模拟的交互因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10):41-44.

[5]张军征,樊文芳.模拟课件促进科学课程探究学习的作用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8(2):34-39.

篇5: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2.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用心爱心专心1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篇6:《建高塔》习题1

选择:

1底部()的物体,不容易倒。

A、越大越轻 B、越小越轻 C、越大越重 2容易倒塌的结构是()。

A、上重下轻 B、上轻下重 C、上小下大 3(A4(A5(A C

答案:

篇7:建高塔教案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第八周 向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谈到了框架结构具有稳定、承压大、用料少,如果我要用这些框架构造一个高塔,要设计成什么样的形状?

2、那么在考虑它的结构前,你有没有想其他设计师那样分析过它的受力情况呢?(没有)现在你可以以书本上的高塔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的受力情况。(本身的重量、其他重压、侧面来的风的力量)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

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上面得出的高塔不倒的“秘密”和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一个高塔。

2、分组操作

3、比一比

A、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B、用斜倾纸板的方法检验哪组的高塔不容易倒 C、用扇风的方法检验高塔的抗风能力

4、做了上面的抗风能力的测试后,你比较一下,是封闭式的高塔抗风能力好还是框架结构的抗风能力好?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建高塔

一、铁塔不倒的猜想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二、建高塔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从而能够认识所有物体的稳定性特点,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出示。课题出示可以放在引课前或引课后,但课程教学中必须出示在板书上,这虽是一个小细节,也许课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学的内容,但一堂好的教学课板书的完整性是必要的,这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问题。

2、小学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教师应注重方法的引导,而不是整个灌输知识,提问方式也要改变,要以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为主,而不是为了赶进度而自问自答。

3、实验时教师还应了解该关注学生哪些问题,要抓特殊事例、典型事例,加以引导,使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深入某一小组进行实验指导时,应兼顾到其他小组在干什么。

4、在实体高塔和框体高塔的抗风能力比较中,教师最好自己先做个框体的高塔,以吹风机为风源进行一下演示实验。

篇8:建高塔的小学科学课件

如今的小学科学课比之前的教材更加突出“科学探究”,教材以建构主义等先进课程设计理念为支撑,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的理念,突出表现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上。如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下降的规律是什么,种子萌发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等。这就意味着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作为支撑,但是在繁忙的一线教学工作中,科学教师往往会担任比较忙碌的教学工作,对于科学实验的准备及操作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为此,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制作出一套人机交互良好的科学实验配套课件,这样就能为一线科学教师解除很多烦恼,并且还能更好地推动学生去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何谓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机交互:人机交互、人机互动,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学问。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就是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而得出一定的结果的课件,与事先预制好只需点几下鼠标就显示结果的普通课件不同,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可以由学生或者教师任意输入实验的条件(包括机器通过音频、视频等其他模式识别设备收集的信息)而计算演示出不同的结果。

人机交互良好的课件对于科学实验的辅助与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课前准备更充分

新教材使用以来我们经常在教师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科学课真是难教,实验材料太难找了!”科学实验材料的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渠道:一类由教师准备,主要包括实验药品、实验器械、制作实验器材,即学生不容易找到,实验课又必需的材料。另一类发动指导学生准备,是指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日常用品、自然现象等。如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我安排学生在上学的路上采一些野花带到学校,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学习解剖花的方法,认识花的结构,了解花相同与不同。而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我发动学生到大自然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为上课准备好了充足的实验课的材料。

而教师要准备的实验药品等往往因为部分小学设备配备不完善,无法在学校内部找到,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准备的难度,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热情,从而产生对科学课的厌教心理。而如果有一整套配套使用的人际交互性较好的课件,教学时教师就能在无法找到必要实验材料时使用这套软件,从而避免教师根据课本空讲实验的尴尬。

二、比幻灯课件更信服

一般课件或者现在教学中所使用的配套光盘中的实验往往比较简单,例如在一些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实验中,光盘中的视频实验往往先展示一个实验开始的画面,然后镜头一转就出现结果的画面。这样简单的视频影像在学生脑海中只能留下短暂的印象,而且还会使得有些学生对影像结果产生怀疑的态度。而如果我们可以拥有能随意改变实验初始条件并能由改变后的条件演算出实验结果的课件,一定可以使得学生更加信服。例如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可以随意改变气球的大小,并由此计算出小车行使的速度与距离,那么学生对于这个实验就像自己实际操作一样随心所欲,信任程度也会大大提高,而且学生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三、比实验操作更准确

实际的实验操作往往会因为一些非人为因素导致实验失败,例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小魔术:用水淀粉在纸张上写字,晾干后在用碘酒擦拭写字部分即刻显现出来。这个实验课本的设计意图很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做了后才发现结果往往不是这样的,涂了碘酒的区域都会变成蓝黑色,而不是只有水淀粉的地方才是蓝黑色,原因就是纸一般由植物纤维为原料(含淀粉等),碘和淀粉反应会生成蓝色的络合物,这样就跟设计这个实验的初衷所违背。如果我们设计的课件可以由学生在指定区域写上任意字,并用电脑提供的“碘酒”去涂抹让字显现出黑紫色,这样就能完成这个实验的初衷了。

四、更易引起实验冲突

如在“滴水计时”这一课中为引起学生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特点,特意设计了10ml、50ml、100ml三个实验,并通过计算让学生去发现泄水型水钟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会使得教学内容重复且拖沓,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引导学生注意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这一点,教师往往会感觉这样的引导会比较生硬。假如我们使用课件制作一个能让水滴匀速的泄水型水钟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出来后学生就会发现这与他自己所做的实验时间不相符合,就会让学生去思考整个实验过程,从而发现泄水型水钟滴水速度先快后慢的这一特点。

五、可实现大难度实验

如在“我们的小车”这一单元中,我们在做实验时往往会因为现实中有摩擦力而使得所得的结果与预设的结果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实验失败。而使用交互性比较强的课件,我们可以假设实验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世界,这样在“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的实验中即使气球鼓起的大小只有一点点变化,也会使得结果有所改变,这样除了可以使得实验的结果能如预设一样成功外,也可以扩大学生的思考方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篇9:建高塔教案及反思( 刘钰铧 )

刘钰铧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塔的稳定性的探究过程,认识框架铁塔和其他物体稳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塔的形状与结构是如何保持塔的稳定的科学原理。

教学难点

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明晰的、有条理的探究引导。教具准备

相关图片、每组若干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塑料瓶、砂子、杯子和水、吸管、铁垫圈、线、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1、师出示课件引入几幅塔的图片。

2、观察这些图片,它们的形状与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汇报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要点:塔、高、稳固不倒„„

5、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高耸入云且稳固不倒的塔进行研究。(板书课题:塔的研究)

二、猜测可能让塔倒下的有哪些因素。

1、你们认为可能什么原因会让高塔倒下?

2、小组简单讨论,汇报交流。

3、教师将一些主要的原因板书黑板上(风力、地震、塔基不稳等)

三、猜测高塔不倒的原因

1、师:有这么多原因可能让塔倒下,那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才得以让这些高塔稳固不倒?

2、小组讨论,作出猜想,并在自己的科学记录本上及时记录自己的猜测。

3、让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四、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要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实验)

2、教师提供材料:两个相同的塑料瓶和沙子。

3、师:怎样放最容易倒?怎样放不容易倒?怎样放最不容易倒?

4、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5、汇报交流:说说你们比较了哪些放置方式?各种放置方式的稳定性能各有什么差异。(将一些学生汇报的表格简单呈现在实物投影仪上。)

6、找出小组内“放的最稳”的好办法,然后再找出全班中“放得最稳”的好办法。分析这些好办法的共同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

五、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师提供材料:大小不同的塑料瓶若干、水、垫圈、胶带纸。

2、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做一个又高又稳的塔吗?看哪组能够建立一个又高又稳的“塔“

3、利用前面所研究的成果:使“塔”最稳的方法——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既高又稳的“塔”。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制作方法。(学生动手制作)

4、交流成果,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塔”最高?哪一组的“塔”最稳?

六、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1、延伸:我们研究了框架式铁塔的稳定性因素,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也留下许多古塔,又是什么因素使它们千百年不倒?(出示古塔图片)

七、本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

板书:

塔的研

稳固不倒

上小下大

上轻下重

框架结构

风阻小

更高

更稳

教学反思:

《建高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推测——实验、制作和探索——将探索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科学探究过程,探究铁塔稳定不倒的原因。主要采取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切实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学习好要靠学生自己努力,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是教师的职责,有效学习必然是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也应当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建高塔》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框架铁塔稳定不倒的形状结构特点。本节课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了不容易倒的高塔,学生体验了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完成了本节课的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第二,建造不容易倒的“高塔”,第三,铁塔不容易倒的再思考。

在教学时除了观察一些高大的铁塔建筑外,还可以简单而生动地介绍法国艾菲尔铁塔,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猜想。写下的猜想要清楚简明,分成若干条。本课最后部分,要把研究的结果与猜想想对照。体会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想比较的意义。

篇10:母爱的高塔

圣诞节,正好赶上周六,女儿力邀众多好友来家中HAPPY。

除去那些必须要上课外班的,大部分受邀请的孩子都来了。其中有一位妈妈,把孩子送来之后自己也没准备走,自始至终陪着孩子们热闹了一下午;还有一位妈妈,在中午特意打来电话,说她实在过不来,所以她家的孩子自然也就来不了。

这两位妈妈很相像,一定要强调“我们家的孩子特别黏我,根本离不开我”。

时间过得真快,手工巧克力完成之后,孩子们“入侵”了我家的客厅,一起挤在沙发上看迪斯尼新出的动画电影《长发公主》。它改编于古老的格林童话《莴苣》,说一个老巫婆闲着没事,把一个无辜的金发小美女囚禁在高塔之上的悲惨故事。

而新版的《长发公主》就有看头多了。

首先,这个巫婆很漂亮,也没那么无聊,不是闲着没事盖个高楼、圈养个姑娘逗着玩,而是因为人家的毕生梦想就是永葆青春。可偏偏长发公主的老妈在怀她的时候,吃掉了巫婆那枝宝贵的青春能量太阳花,而且偏偏这些宝贵的魔法成分,又莫名其妙地遗传到了长发公主的宝贝头发里。

真的,人家本来不想偷婴儿的。一个又哭又尿的小屁孩,谁愿意要啊?可是,这些闪亮的金发一旦被剪下,就立刻变成普通的头发了,再也没有永葆青春的魔力。所以呢,可怜的女巫只好把可爱的小公主抱回家中。噢,不,是抱回专门为她在密林深处修建的高塔之中。每天借着给她梳头的时机,沾染那永葆青春的伟大魔法。

其次,也是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巫婆一点也不傻,根本不用阴沉着面孔提心吊胆防备小公主出逃,而是华丽丽地一转身,每天坚持微笑着疼爱她、呵护她,给她漂亮的大房子、美丽的衣服、数不尽的玩具。还有最重要的是,一定、一定、一定要小公主相信:这高塔之外的世界遍布危险,到处都是独眼的强盗和饥饿的恶龙!

这多么像现实生活中那些舍不得孩子离开的妈妈。“哦,我的小乖乖,你还是乖乖待在最最爱你的妈妈身边,这样最好。”

只可惜,每一个曾经的小乖乖,终有一天会长成一个大大的不听话。

不是不善良,只是总有一天小乖乖要开始试着“听自己的话”。因此,不管亲爱的妈妈如何挽留、诱惑、要求、限制……她们都会坚定地迈开双腿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那个纷繁世界,去经历专属自己的一部传奇。就像剧中的长发公主,虽有几多踌躇,最终也会鼓起勇气,离开高塔,去实现多年以来在广袤的天空下观看生日烟火的心愿。当然,其过程中顺便找到生身父母,和帅哥谈个恋爱什么的,都是观众喜欢的结局。但我们与其老掉牙地说是爱情拯救无知少女,还不如说,爱情,只是一直等着少女来探索美丽世界的一个小小部分。

离开母亲,是每一个生物物种赖以延续的基本本能。

只是有些母亲,特别需要家中有个孩子,让她们对着金发永葆青春—哎呀胡扯!那是哄小孩的童话啦。这些母亲想从孩子身上获得的,不过是面子、虚荣、调整夫妻关系、维护脆弱自尊等小东西。而成长于这些家庭之中的孩子,会常常因为挂念母亲而迟迟不敢长大,不敢离开焦虑的妈妈所在的家。

这世界上,没有离不开家的孩子;相反,更多的是不愿意放开双手的母亲。她们用饱含深情的诱惑,缠绕在孩子的灵魂四周,继而心安理得地享受这被人依赖的快乐与辛勤。

(责任编辑/罗丹)

上一篇:地上的铃兰散文下一篇:网页设计类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