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的教学

2024-04-30

浅谈科学课的教学(通用10篇)

篇1:浅谈科学课的教学

浅谈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绵阳市富乐实验小学

马宇娟

内容摘要:设计一堂科学课,首先要设计出明确的、准确的实验探究目标,再设计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导入,然后设计对课堂进行前瞻性的预测,最后设计选择的媒体和有结构的材料,这样的设计应该算得上一堂科学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定会上出一堂精彩的科学课。

关键词:科学课

教学

设计的 科学性

科学教学设计要科学,就要体现科学的本质特点,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实证意识的培养,设计要让学生从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中获取事实和证据,用证据说话,实事求是地说话。二是逻辑思维的培养,设计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展开符合逻辑的思考。三是质疑精神的培养,设计要让学生大胆质疑科学教学。也就是设计要体现科学的本质,就必须设计开放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帮助者。那么教学设计不必那么细化,关键应设计如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科学的实验目标。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教师必须对探究实验过程精心设计,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而设计好实验目标是探究有效的前提,也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有目标就有实验的动力,教师应先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确定好具体的实验目标,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实验前,首先明确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现象等等。这样学生更有信心、更有解决问题的的勇气,实验探究就会很成功。

二、设计科学的导入。

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有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有实验型导入法、电教型导入法、语言型导入法等。例如教学《测定物体的温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课前准备三杯水:热水、温水和冰水;学生桌上也有同样的三杯水,上课伊始,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同桌的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右手分别触摸热水杯、冰水杯,并说出各自的感觉;然后,用各自的右手同时触摸温水杯,刚才摸冰水的学生感觉温水是热的,摸热水的学生感觉温水是凉的;再让学生独自做上述实验:先用自己的两只手分别触摸热水杯和冰水杯,然后用两只手同时触摸温水杯,结果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摸热水的手感觉温水是凉的,摸冰水的手感觉温水是热的。实验说明,凭感觉测量物体的温度是不准确的,怎样才能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呢?温度计就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自然地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设计好课堂预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作出大胆的预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例如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绝大部分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声音是由碰撞、敲打„„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并未真正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即振动。即使有学生讲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也是很模糊的。怎样把学生的思路从仅仅关注外力的作用转移到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

师问:说说你是怎么制造声音的?(这是学生已有的认识。)师问:你们都会制造声音,那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提出假设,可能是敲打、碰撞„„产生的。)

实验:对“尺、橡皮筋、鼓”发声和不发声的探究

尺弯过来没有声音,弹一下有声音;橡皮筋拉一下没有声音,拨一下有声音;鼓按下去没有声音,敲打一下有声音,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把学生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师问: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有什么办法观察到振动?(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学生借助媒质(纸屑、泡沫塑料、米粒等)和通过感官更清楚地观察到了振动,进一步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设计探究过程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点,而且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并进行课堂预测,使学生探究顺利,学生水

到渠成的掌握新知。

四、设计好科学的媒体和必备的材料。

随着电化教学的推进,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师要设计好选择的媒体,选好有指导、有帮助的教学资源,还要设计好演示材料和分组实验材料,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在《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时,我使用CAI课件开阔学生的眼界,并让学生收集包装袋,引导学生研读食物外包装,期望学生能在研究中进行如下分析:收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并能有根据地分类;比较食物保质期的长短,并能分析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原因;了解食物的配料,分析配料对于食物可能起到的作用。

总之,设计一堂科学课,首先要设计出明确的、准确的实验探究目标,再设计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导入,然后设计对课堂进行前瞻性的预测,最后设计选择的媒体和有结构的材料,这样的设计应该算得上一堂科学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定会上出一堂精彩的科学课。

主要参考资料: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2004年2月第一版科学出版社杨章宏主编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篇2:浅谈科学课的教学

浅谈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它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必须要重视.首先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其是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以及复习巩固性实验,此外还要重视科学实验的生成资源和学生创新性实验的设计.

作 者:贡惠珍  作者单位: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江苏,镇江,21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 关键词:实验材井选择   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复习巩固性实验   实验生成资源   创新性实验  

篇3: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探究引导教学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 创造独创性的特点,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 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 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 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 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 认真思考, 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如, 《观察土壤》一课, 我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土壤, 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启发学生从看、闻、摸、找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土壤。 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 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地讨论、思考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并能够根据掌握的经验得出结论:土壤是由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组成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 对科学课的兴趣日渐浓厚。

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 图文并茂, 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 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 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优化了教学环境, 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课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抱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不同年龄阶段, 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 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 才是有效的, 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 无论恰当与否, 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 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 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

在科学活动中, 常常需要分组制订活动计划, 分组实验和调查, 需要讨论合作学习。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 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 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 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 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 使每一小组的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干, 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 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篇4: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双语教学

首先,在选择双语教学实验班过程中,我先选择整体英语成绩好的班级。这种班级有着相对好一些的语言环境及听说基础,双语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在实施双语教学前,我对我国学界对双语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及研究,以使这种实验型的双语教学能有着更明确的概念基础及理论基础。在学习、研究这些相关理论过程中我发现,由于我地区的文化发达程度逊色于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学生的听力基础及口语基础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故此,既不能在教学活动中全部采用外语教学,又不能象征性地使用简单的外语教学语言,若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学生将无法全部听懂众多的科学名词及术语,这样将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同时也失去了将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非语言学科知识来掌握外语的目的。同时,我认为如出现这种结果,不仅是雙语教学的失败,也将为学生的外语课的学习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众多学者认为双语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校虽为双语教学的试验学校,但由于受办学条件限制还无法采用“国外引进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及自编教材”,但是,任何学科的教学如没有教材是无法进行的。因此,我采用了翻译教材的方式来解决教材的问题,使学生对科学课术语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我认为“在双语课堂上用英语如何表达,教师不仅要精通学科内容,更应具备充分的语言教学水准,保证足以在任何时候用目的语授课”的理论是非常关键的,学科知识精到与对外语的驾驭能力之娴熟是对双语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如无此两条,双语教学将无法进行。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课知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我在教学中采用“完全沉浸式双语教学”及“部分沉浸式双语教学”交替使用的方式,在学生能够全部或基本上全部听懂英语讲述科学课知识时,就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在判断学生很难听懂时,则用英、汉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双元及多元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始终处于旺盛状态,效果要远甚于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及同学的配合也至关重要。我建议:班级的课程表,值日生轮流表,作息时间表都用英语打印,并发给每天的值日生一个科学课词汇卡,让他们张贴到图书角处。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了很多新的词汇。我教了二十多年的英语,深知在无意识状态下学习语言甚至效果要好于有目的性的学习语言。同时,我在每一个实验班都放置了一个较大的英汉对照的地球仪,张贴一幅英汉对照的世界地图。任何脱离语言环境的语言最终都将是死亡的语言,因此,更好的创造一种语言环境是双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

课堂上,凡是学生可能听懂的,我都用英语来讲授,凡是学生能用英语表达的,我都要求学生用英语来表达。提问题及回答问题都是如此,这样就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及提供了学习英语的环境及机会,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及习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学生用英语提出问题及回答问题过程中不随意打断他们,也不去纠正发音及语法错误,鼓励他们勇敢地去讲英语,用英语。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试验,学生也能够慢慢适应这种教学并逐渐习惯。

教者的方法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教学方法的优与劣有时绝对是“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的巨大之差。如涉及到地理知识“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节课,我的新课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先用英语问哪位同学会唱歌,然后让举手的一位同学来唱一首歌颂祖国或中华民族的歌曲,那位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一首歌曲,在博得大家的热烈掌声后,我给同学用中文唱了几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这首歌,这样,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情绪带入了这一节课内容。然后,用英语问学生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迈入了我所设计的教学“圈套”当中来。这节课有三大宗教问题。我没有直接讲述,而是先问哪位同学是少数民族,哪位同学的家人信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一个家庭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学生对这类问题很感兴趣,讨论起来非常的热烈,课堂的互动场面活跃而又井然有序,最后竟有学生用英语来回答: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这样,教学的目的达到,而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者在教者的引导下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我在课堂上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而最后就一课的教学目标作以概括归纳。我们的学生的潜能真是无限的。我认为:课堂就是一次旅游,教者是导游,游客是学生,导游的作用就是如何引导游客玩的开心,玩的尽兴,在玩中领略大自然之美。

由于我们的双语教学受到教材的限制,因此,在翻译教材过程中,尽量使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词汇及可能领悟的语法现象,以免学生如在读“天书”。似乎让学生读这种翻译教材就是做英语的一种课外阅读,不知不觉,学生的英语知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词汇丰富起来,而科学课的知识也掌握了,真正地达到了双语教学的目的。

有学者将“强化语言能力与增进学生国际理解意识是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作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理念。我认为确是如此,并在教学中将这种理论运用进来。在教学中,我将讲英语的速度基本控制在介于VOA标准英语及慢速英语的速度之间,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听力程度,使他们在节奏上能够跟得上。同时,凡是涉及到相关的国际知识方面,都做相应的拓展,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层面。科学课绝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它也是我们的学生增强综合知识及国际意识的一个窗口。教者的理论“活”,但有度,收放自如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篇5:浅谈科学课的教学

师范附小 李莉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源泉,兴趣是成功的秘决,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学生只有感兴趣了,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探究。要想让学生对科学课产生学习兴趣,我作为一名科学课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这样一名话:“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的、枯燥的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如果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只有教师想方设法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去诱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在长大》一课时,首先课前我收集了学生们小时候的照片若干张,上课伊始,我分别拿出来,让学生们猜猜都是谁?然后再问他们为什么有的照片我们看不出他是谁了?那是因为我们在不断长大,在变化,这样就调动起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很轻松地导入下面的教学内容。

二、引用资料,适当补充,在兴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科学课,对我们县城的孩子来说,有很多内容是纸上谈兵,如果老师只依靠书上的图片和文字,那学生将会对科学课失去兴趣,甚至觉得枯燥无味,也许还会造成学生就在下面玩这样的恶性循环。为了让学生对每一节都感兴趣,我除了自身注重收集资料外,还号召学生收集图片和文字等资料,我也适时的运用网络,结合本单元的内容放给学生观看。如学习四年级《植物》这个单元,我专门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补充了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的文章,利用媒体播放猪笼草和面包树等令学生惊奇的植物。学生听的满脸惊讶,看的兴奋,有的学生竟然不由自主的发出“啊”龙血树可以活几千年啊!“还有面包树啊,可以吃吗?”植物繁殖的方法这么多啊!

三、重视师生感情,带动学生兴趣

兴趣与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感情表现得比较明显。他们往往是对哪个老师有感情,就对哪个老师教的课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科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首先,教师对敢于、善于质疑问难,大胆创新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对学生过于严厉,批评太多,容易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要容许学生犯错误,要多包容他们。试想,课堂上学生存有戒心,生怕自己一旦出错就招来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那他还哪敢再标新立异。其次,在上课时,力争做到教态亲切、说话和蔼、辅导耐心,使同学们感到可亲可敬。哪怕这一天你的心情不佳,你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老是板着脸,这样会让学生对你产生距离感。他们就不会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你,师生之间就会缺乏真实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我还与学生经常谈心,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和他们一起做科学实验。我和学生一起“建桥”,玩风筝,有的同学做的风筝飞不起来,我就和他们一起研究其中的原因,帮助他们改进。由于师生感情融洽,不仅使原来学习兴趣浓的学生能持续下来,而且也带动了原来学习兴趣不够浓的一些同学,也积极地参加了课外的自然研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就培养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做法,但是,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争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鼓励学生创造,让学生多体验成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抱有最大成功希望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学习中获得成功,会是精神上得到满足。当学生再次面对类似活动的时候,学习的欲望就更强烈。

篇6:浅谈科学教学中幽默的作用

溪口中学 田慧萍

在给学生作的有关一个好老师身上所应具备的品质问卷调查中,幽默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也难怪,学习本身是一项漫长而且辛苦的事情,路漫漫其修远兮,莘莘学子上下而求索。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每天学校,家两点一线枯燥的生活,是需要老师能有点娱乐的精神。教育家斯维特洛夫就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我在自己教学这段时间中就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实践,简单谈谈幽默在我课堂上发挥的作用。

一、幽默可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便于知识的传播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具有良好的感召力,容易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间来,有时候在办公室里会听到很多老师在抱怨学生的作业,说某某知识点讲了很多遍了,学生就是记不住,通过找学生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没有集中,这其中固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老师没有营造好氛围也是造成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一个原因。

这里我想到上个星期我给学生上的一堂课,有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其中介绍生长素的过程中提到一个专有名词“琼脂”,学生很难理解,任我费尽唇舌,学生眼中还是一片的茫然。接下来的情况就可想而之了,学生作业教上来,很明显还是没有掌握住。随后我去象老教师请教,他想也没想,脱口而出,“琼脂就是你们吃的喜之郎果冻那样的”。我一听,豁然开朗,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没有想到,在给学生分析作业时我就用了这个方法,学生一听到果冻,马上哄堂大笑,大笑之余还连连说“理解了,理解了”,一个难以理解的词汇就在一句玩笑中轻松解决。而且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以后再碰上这个问题,学生马上就联想到这节课,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幽默不仅可以帮助你解决难题,而且也能够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一次在介绍有关传粉的知识时,课堂气愤开始有些沉闷,有些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了,这个时候我刚好讲到虫媒花风媒花过度到人工授粉,我故意用了语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把他改成了天不时,地不利,昆虫不和,只好人去和,于是就过渡到了人工授粉,学生听了会心一笑,注意力又马上集中到了课堂上来。

二、幽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这一点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的,老师再用幽默的语言授课的同时,你会发现坐在下面的学生他的思维比你更要开阔。

记得有一次去听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讲到有关于被蛇咬后怎样判断是被毒蛇咬的还是无毒蛇咬的,老师用了表演小品的方式形象表演被蛇咬的经过,这下坐在下面的学生坐不住,纷纷要求上台表演,其中两位同学运用肢体加上搞笑的语言将这一节课推向了高潮。这就是幽默的力量,他将学生沉睡神经细胞唤醒活动起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幽默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上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为了让教学继续下去,你肯定要制止他们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就很讲究了,如果用法不当很容易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产生反的效果,我记的我在初一的时候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那是一节多媒体课,为了营造好课堂的气氛,我花了很大的心思,或许就是因为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有些学生开始不安分起来,一个学生甚至于跟旁边的同学换起座位来。我一时间气上心头,很严厉的斥责了这个学生。课后我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原来这个学生见到我会主动跟我打招呼,现在碰到我却故意避而远之,甚至于熟视无睹。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当时批评的太过严厉了,这个学生一向表现不错,那时候我只要提醒一下他,他便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事后我找他谈了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又重新得到他的尊重。

后来又发生同样的事情,是在上有关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的课堂上,一个学生由于过于兴奋跟他的同桌私下聊了起来,这时候我刚好讲到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有什么症状,于是我点了那个同学的名字,然后半开玩笑的说道:“老师要怀疑你是不是得了甲亢了”,在全班的大笑中他不好意思的笑着低下了头,注意力又回到课堂上面来。同样是批评学生,同样制止了学生,却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而且一个幽默的老师使的学生感觉你很亲切,使他们愿意跟你接触,这样就可以消除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权威,学生只能被动性的接受知识,尽管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几千年来这种教学方式是深入到我们的血液中的,同时这种思想也是深入到学生的血液之中。如果一个老师严厉,严肃,学生心中即使有很多的疑问也不敢说。反之,这个老师如果是幽默,亲近,那么学生就敢对你畅所欲言,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论中更深一步的了解他们,会更有利我们接下来教学工作的开展。

最后,幽默不仅可以提高你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可以让老师自己拥有一个好的心情,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相声中有云:笑,可以让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食归大肠,水归膀胱。笑不仅让人心情舒畅,它还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力。幽默不仅让别人发笑,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快感。自己快乐又能有更好的精力投入教学,实现良性循环。最后祝原每一个

篇7:浅谈科学课的教学

音坑乡中心小学

吴恒成

【内容摘要】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搞好科学课的教学是老师的使命。《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那么,我们要结合农村的教育资源,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地域优势,发现和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充实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有创造性的为科学课的教学服务。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社会实践能力,为农村小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新路子。该文试从农村的资源优势来进行科学课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

资源

优势

科学课

教学

法子

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具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帮助学生探究科学规律,认识世界和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使命。搞好科学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们农村小学的设备还是很简陋,教学资源还是很缺乏,没有少年宫,没有科学展览馆等,这些因素都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开展。但是,我们生在农村,也有我们自身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农村的优势,地方的资源,优化科学课的教学呢?

一、运用好农村的教育资源,充实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我们农村的孩子,天天与山川草木相伴,日日同鸟兽虫鱼为伍,生活的多么丰富多彩。在科学课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联系孩子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服务我们的教学,又能够充实教学内容。有时能取得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时我根据气候时令季节的不同,对教科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换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课文有《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与种子》在教学时我进行了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放飞在花的海洋里,并且指导学生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掌握花的共同性质,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同时来认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区别。像《豌豆荚里的豌豆》我选在豌豆收获的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上收集豌豆的果实,带到课堂上进行观察,又叫学生用来浸泡、解剖、尝味等实验的方法,来丰富增进学生对果实的认识。又如,我在教《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回家亲自喂鸡、喂鸭、喂猪,喂养自己可爱的小动物,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吃食的,吃的是哪些食物,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积极性,又给老师带来了教学上的帮助。在上这一课时,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生活的全面了解,学生又明白了动物食性的分类。再如,我教《动物与环境》时,先布置学生捉蚯蚓,在没上课之前让同学们议一议在什么地方能捉到蚯蚓。开始上课了,我先让学生做实验,实验一:在桌上铺开纸,把干湿不同的沙和泥土围成同心圆环,选几条蚯蚓放在圆环中心,观察蚯蚓对环境的反应,描述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有的同学突口就说,蚯蚓不喜欢沙子和干土,最后钻进湿土里。实验二:观察老师盖上装有潮湿土壤的纸盒,在一侧留有一条缝,再放进几条蚯蚓。让学生推测蚯蚓是怎样寻找潮湿的土壤,它会爬到哪儿去呢?再过五分钟,打开盒盖,看看蚯蚓在哪里。然后,让学生们讨论讨论,为什么蚯蚓总是离开盒缝向另一端爬去?为什么蚯蚓总是避开光亮,向暗的地方爬去?同学们就说暗的一端最接近蚯蚓原来的生活环境,蚯蚓生活的土壤是潮湿的,是黑暗的。蚯蚓这种趋向暗处的运动,能帮助它找到适合它们生活的潮湿的土壤的环境。向《蜗牛》、《蚂蚁》、《寻访小动物》等课文,都可随时而择,因地而栖。

二、要就地取材,来丰富科学课的教学资源

我们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短缺,有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我们要立足于现实,走自己创新之路,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的活动。这样既解决了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又为学校增添了教具、学具。比如《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课文,我让学生到沙滩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要学生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使学生感到制作标本的乐趣。在教《植物的果实》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带核桃、豆角、葵花籽、苹果、梨、香蕉、桔子等。上课时,请学生仔细观察、比较这些果实的不同点,然后开展讨论:为什么都叫它们是果实呢?我切开苹果和梨,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的构造,再切开香蕉、桔子,有的同学就叽叽咕咕地说出了果实的本质特征。另外,我还充分地利用了教学挂图,让学生来辩认:哪些是果实?为什么?哪些不是果实?为什么?哪些是干果?哪些是肉果?我想,这样的教学,接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参与教学,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发科学课资源,建立科学课科技实验基地

我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很好的科学课科技实验基地,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课资源。这样就能使学生从事更为丰富的课外考察活动,以及收集分析资料活动。比如,《我们关心天气》这一课,学生们通过参加气象小组的观察活动,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使学生体会到科学课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变化也可为人类所掌握。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用科学的能力。又如,学生们学了《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后,他们就主动考察研究现在的农村空气情况,找到了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这就是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的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结合广泛的农村教育资源,就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我们要充分发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优势地域,发现和挖掘农村的地方资源,创造性地为科学课教学服务。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也可以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好地探寻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参考文献】

1、《小学备课大全》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

2、《小学自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篇8:浅谈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

一、加强对实验观察的指导

从一定意义上讲,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多、更理想的观察机会, 以便为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观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发观察或被动观察;二是诱发观察或主动观察, 即有意识地进行观察。科学实验的观察都属于后一种情况, 然而由于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 诱发观察即主动观察是他们的弱点。

针对小学生主动观察能力较弱的特点, 要对实验内容指定范围, 引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指定的范围之内, 以此确定观察重点。同时, 还要利用小学生视觉敏锐, 思维活跃, 被动观察占优势的特点, 引导他们观察正在进行着的实验, 注意发现意料之外的现象。

二、加强对实验兴趣的培养

在科学课教学中, 无论进行哪种实验, 都应让学生亲自操作, 分组实验, 通过观察得出结果,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对于每一个科学实验教学过程, 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器材设备的性能, 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仪器在实验前进行检验, 一切准备就绪才能开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与检查, 促使学生的操作都能按要求进行。

如:我在教小学五年级科学课中《轮子的妙用》时, 先指导学生了解杠杆和轮轴, 指导他们观察两幅图:分析石磨上杠杆的工作原理, 从而比较汽车方向盘工作时的优点, 它可以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 然后小组交流, 从而得出结论: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 叫轮轴。找出结论后,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找出生活中的轮轴:比如国旗杆上的滑轮;起重机上的动滑轮与定滑轮等。再指导学生总结:使用定滑轮的优缺点, 使用动滑轮的优缺点, 然后把定滑轮与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 就形成了滑轮组。滑轮组合理地利用了两种滑轮的优点。既能省时, 又能省力。使学生对这种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加强实验原理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涉及的实验项目, 尽管多是容易的, 但都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 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性的科学实践活动。实验内容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验证科学知识, 二是探索科学道理, 三是总结科学规律。小学生, 信息量小, 在实验时, 要介绍实验原理, 让其了解实验的目的和作用。

实验的构思, 设计和操作一定要讲究科学。我在教《机器人》一课时, 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机器人?你们知道有哪些功能类别的机器人?它们能帮我们干什么?从而指导学生认识:工业机器人、仿人机器人、八只脚走路的机器人。并让学生玩机器人, 通过实验, 找出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身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大脑控制机器人的程序;动作方面具有一定的行为表现。从而得知了机器人的重要用途。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实验是近代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一项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要利用仪器设备、实践条件, 对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现象的变化作精密的观察和研究, 实验是认识的来源, 因此, 我们该须要重视科学课的实验。

篇9:浅谈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总目标勾画了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将整体的科学素养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

1.准确把握科学知识的学习

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评价传统的教学经常使用的语言是“重知识、轻能力”。实际上,“轻能力”是实实在在的,“重知识”则要做具体分析。传统教学所重视的知识,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的现成知识;教学生学知识的方式,主要是“说教”,“先生讲,学生听,先生考,学生背”。这样学到的知识,是很难应用于实践的。

由于笼统地把“重知识”作为传统教学的弊端,乃至引起另一种误解,从一个片面走向了另一个片面,似乎教学改革就应该轻知识了。虽然20世纪80年代的自然课改革,很重视科学概念的形成,明确提出自然教学要引导学生学着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学科学的实践活动,自己去获取知识。然而直到现在,传统教学的“重知识”和实际教学中的轻知识,两种情况都存在。

总目标指出,要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这说明知识是不可轻视的,缺乏科学知识就没有完整的科学素养。对知识的学习,有三个界定:一是“浅显的”;二是“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三是“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科学探究能力,总目标的陈述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概括说来,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科学课程基本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总目标中的体现。

3.注重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要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课程总目标是一个整体。基于实现总目标的种种实际需要,课程标准将总目标分解为三个领域并制定了各领域的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各分目标是独立于总目标之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二、科学的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才能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科学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要求,决定了科学的处理教材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灵活的处理教材

所谓灵活的处理教材,是指在依据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可以删去,教材中没有的内容,根据需要也可以补充,有的内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更换。这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科学课教学的目的要求所必须的。

2.恰当的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科学课是一门知识面广而且综合性强的学科,它包括物理、化学、植物、生理、卫生、天文、地质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好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尤其是六年级新编教材更要注意这一点,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三、变革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寻求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即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帮助,使学生树立信心、明确学习目标、挖掘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1.根据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坚持民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科学的探究有一个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得出结论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中,“放手自主探究是有效的策略之一。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尽可能的开放,如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广泛地提问题,并进行比较。

2.创设氛围、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进行合作教学时,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讨论气氛,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如有时学习较好的学生会讥笑领悟较慢的学生。这样很容易挫伤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人格尊严。合作学习的氛围往往会遭到破坏。针对现状,我发现教师必须做好表率,首先要学会倾听,要给予学生信任的目光,尊重他们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和适度的宽容。我经常用:“你很动脑筋”、“你的观点很好”、“好像不太全面”、“再想想你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老师希望你下一次回答得更精彩”等话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改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大力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篇10: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以《昼夜交替》的教学为例

许多学者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了界定,通俗地说,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即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过程,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科学课堂出现了一些转变,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思想指导下,原来中规中矩、安安静静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索、热闹非凡的课堂,学生们畅所欲言,大胆探索,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在自主与热闹的背后,我们也在深深的思考: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吗?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学会了吗?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了吗?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吗?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呢? 首先,课堂是贴近学生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世界指的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得以展开的背景和种种可能性。“生活世界”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蕴藏的处所。

其次,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所以要善于营造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收文化的洗礼和熏染。

另外,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有效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更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倾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它能有效的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走出“要我学”的低谷,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教学《昼夜交替》这一课时,我首先用大屏幕循环播放一组“日出”“日落”的图片,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太阳升起地球上就是白天,太阳落下就是黑夜,白天和黑夜是交替进行的,叫昼夜交替现象。然后教师再问:关于昼夜交替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昼夜为什么会不停地交替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同时,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还会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这种成功的学习经验又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新的满足。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行为不断的从已经获得的知识从新指向对新知识的探求上来,从而形成持续的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

二、有效的提问和追问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追问”,顾名思义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是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我认为“追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引导学生更为深入理解的手段。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昼夜交替》一课时,教师通过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不停地交替出现呢?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接着追问:那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一个学生说:跟地球自转有关,教师赶紧接着追问:那你知道什么是地球自转吗?学生说得不太准确和完整,只是一些片段,这时候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地球自转的视频资料,就会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问题提出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首先,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另外,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还有,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

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些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常常忽视教师的指导,认为教师指导多了,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全程参与指导,只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思维,适时地点拨,指导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指导学生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在做这个模拟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通过讨论,整理如下,即: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讨论方法后再进行;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记录结果。把这些弄清楚之后再做实验,学生就会比较顺利的完成这个实验,并且在实验中有所收获。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隐含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学生探究发生障碍时,进行适时的启发、点拨,连接学生的思维断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已有的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之间的矛盾,并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重建“更为科学”的概念。这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自己认知结构的“活知识”。

四、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障碍。

在上《昼夜交替的解释》一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昼夜交替成因的前概念调查,五年级学生对昼夜交替成因的解释,认为地球自转的占36%,认为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的占23%,认为太阳绕地球转的占11%,认为和月亮有关的占6%,其他原因或什么都不知道占24%。在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我有针对性地利用学生的身体和地球仪开展模拟实验,学生在亲身体验后,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的科学概念发展过程,最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丰富和完善了“关于昼夜交替成因”的多种解释,达成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上一篇:读阿Q正传700字有感作文下一篇:科研年度考核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