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2024-04-27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精选10篇)

篇1: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甘肃陇南武都区汉王麻池小学 蒙述林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就决定了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而这些主要是通过每堂课的科学学习来培养的.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教师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怎样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科学课,教学活动,实效性,科学素养。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这门课,并且尽力促进科学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现在,就小科教学中的科学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增加科学课教学的趣味性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既注重自身的外在的教学形象,也注重言语表达的亲切、简明、扼要,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好铺垫。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领头羊,科学课教师的这个头一定要领好,领不好就会让学生对科学感到乏味,没兴趣。科学课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二,充分利用黑板这块教学中心阵地,强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利用彩色粉笔画进行科学课教学。如六年级《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在黑板左上角画了一棵对称的绿树,中上方偏右画了一只抱着铅笔的小熊猫,小熊猫下方竹叶衬托。中下方画了一个地球仪,黑板左侧中部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白兔,右侧中部则画了一个骑马驻留遥望的牧马人。图画周围再配以河流、草地。不仅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这些图画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乐趣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觉得多媒体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呈现的情景太直观,小学生不便学习,老师随课文学习在黑板板书要更能引起小学生的欲望,尤其动手模仿老师作画和动脑想象生活场景的能力。

二、联系课文,引入歌谣强化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引入、编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让学生表演。统一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引入编创拍手歌《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你拍一,我拍一 ,地球妈妈穿绿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都来爱护大自然。你拍四,我拍四,美化国家和城市,……朗朗上口歌谣易学,易于表演,为教学增添了生气与活力。改编或启发学生编创歌谣,在课堂上适时让学生表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谣,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深深地融化在心灵,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特有的趣味,甚至让学生终生难忘。歌谣表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勇敢精神和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三、精心构思板书设计,让教学更精彩

精心构思的板书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展现并传授给的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也是教学艺术的展现。学生被简洁、生动、有趣的板书所吸引,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而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吸收。如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我把课首的一篇诗歌用醒目的黄色粉笔写在黑板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又用绿色粉笔和黄色粉笔混合搭配写出了占有整幅板面的大大的《寻找有生命的物体》的魏书字体,美化了板书,增强了教学趣味性。

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严谨认真工作态度

如在让学生学习怎样操作酒精灯时,我强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率先做好规范的示范。然后挑选优秀学生当众表演,以点带面,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学习演示进行每步操作,及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及时发现闪光点和表扬优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及时的发现和表扬会让学生自信满满,对学生的成长打下深刻的烙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方式就是表扬和奖励同时并进。准备了剪得端端正正的小红旗和小红花奖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的奖励,表扬和实物奖品以及当时的情景会时刻鞭策、鼓舞着小学生不断进步,奋勇向前。

篇2: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这门课,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就小科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增加教学趣味性

其一,是在教学中,我既注重自身的外在的教学形象,也注重言语表达的简明、扼要、亲切。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好铺垫。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领头羊,这个头一定要领好。

其二,是充分利用黑板这块教学中心阵地,强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利用彩色粉笔画进行小科教学。如《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在黑板左上角画了一棵对称的绿树,中上方偏右画了一只抱着铅笔的小熊猫,小熊猫下方竹叶衬托。中下方画了一个地球仪,黑板左侧中部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白兔,右侧中部则画了一个骑马驻留遥望的牧马人。图画周围再配以河流,草地、小山。色彩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这些图画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乐趣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整学习心态,强化学习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引入、编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让学生表演。统一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引入编创拍手歌《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你拍一,我拍一 ,地球妈妈穿绿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都来爱护大自然。你拍四,我拍四,美化国家和城市,……朗朗上口歌谣易学,易于表演,为教学增添了生气与活力。适时让学生表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谣,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深深地融化在心灵,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特有的情境趣味,甚至让学生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歌谣表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勇敢精神和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与巧妙过渡

篇3:浅谈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如何开展

一、渲染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 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程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小学生对新鲜有趣、形象直观的事物更为感兴趣, 只要激起学生内心深处求知的渴望、学习的激情, 学生便不会觉得学习任务繁重而无趣, 相反会觉得欣喜, 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脸严肃、一本正经, 教学氛围枯燥、紧张, 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而降低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渲染气氛,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首先, 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学生对课程喜爱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果教师天天板着脸、不苟言笑、整天严厉地训斥学生, 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抵触与厌烦, 并会把对教师的不喜欢直接带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爱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将爱洒向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 这样在课堂上便会少了严肃, 多了微笑, 没有紧张, 只有愉悦, 教学氛围轻松愉悦, 学生自然喜爱老师, 喜爱科学课。

其次, 讲究语言艺术。单一的语调、生硬的语气、不变的语速、使教学如同一潭死水, 让人昏昏欲睡, 这对于生性好动、天真活泼的小学生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反而更会让学生对教学产生厌倦。因此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要以幽默的语言、抑扬的语调、舒缓的语气来带给学生轻松与愉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境, 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同时又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学生认知技能、科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 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通过问题情境, 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来, 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更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提出的问题要科学、具体、明确, 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全体性与启发性, 而不能笼统地提出是什么, 发现了什么。

2. 创设操作情境。

波利亚提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课又是一门极具操作性的学科,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 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 既能够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真理、提高认识, 利于协调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 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创设生活情境。

科学课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的影子, 学好科学课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校园里的植物》这一课时, 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入校园, 与学生一起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植物,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学习, 实现互动教学

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 而是师生有效互动、积极探究、主动构建的过程。开展合作学习, 让学生主动探究, 实现互动教学这是提高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通过合作学习, 可以使学生与教师成为平等的学习主体, 一起参与到教学中来, 转变以往教学单向传递, 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机会、提供条件, 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开展合作学习时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科学分组。小组分配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合作的成效。我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进行分配, 这样的分配更科学、更合理, 更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二是明确分工。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这样才能在学生的集体努力下完成探究活动;三是必要指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 要及时为发现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指导, 以使合作顺利实施;四是合理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团结一致, 才能取得小组的成功。

篇4: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课的教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贴近实际生活,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学生对“10个1就是1个10”较难理解,教学时,我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有散装的糖块20颗,整卷的糖块3卷。首先出示一卷糖,让学生猜一猜是几块,然后,请学生在小组中打开一卷,数一数,使他们发现这样的一卷糖就是10块,10块糖就是一卷。接着我又向学生买10块糖,让学生在小组商议后展示,提问:“你们怎么想到拿一卷的?”使学生初步感知一卷(1个10)就是10块(10个1)。接着再请学生迅速拿出12块糖,在此基础上我又提问:“如果要请你们拿出12根小棒放在桌子上,怎样摆放才能使大家一眼就看出是12根呢?”有了刚才买糖块的经验,学生很快就发现,只要把10根捆起来放在一边,剩下的2根放在另一边就可以了。接着请学生用橡皮筋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并请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这一捆有几根,10根小棒是几捆,从而真正理解“1个10就是10个1”的含义。

二、强化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现行教材内容,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还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条件,为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计算”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学具盒、铅笔盒、课桌等的四条边,再让他们量出四条边的总长,让学生自制长方形活动框架,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得出图形的周长;接着提供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一刀剪开,剪出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再进行拼图等。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三、强化双向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数学

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如“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在引出“面积单位”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已经对以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长方形的面积是24个小方格,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媒体呈现三个有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最大,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自然地引出:测量图形的面积需要有统一的单位。

师生互动并不是盲目的,我们应该结合所教学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要来组织师生互动,有效地体现师生互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

四、强化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创新

创新是时代和国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具有厚实的创新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如下两点:一是注重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操作力等,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好基础。二是充分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把握机遇,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可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甚至是出错,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更新观念是关键,学生是中心。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能力培养,发展思维,培育创新;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这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篇5:浅谈数学课如何开展有效教学

一、备课中设计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数学教学

教育具有社会功能,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尽一样, 这种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意识形态决定了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学有效与否, 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教学是否满足社会要求, 即是否达成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 有效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 课前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实际, 认真制订出本课时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目标应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的整合.也就是说, 有效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上述四维目标方面获得进步与协调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走向有效课堂

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由兴趣产生的学习行为是积极主动的、专注的, 因而是高效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为有效教学的实施迈出成功的一步.数学教学情境的类型很多, 主要有:数学问题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故事情境等.无论创设哪种情境, 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2.以问题为中心,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式,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而学生的探究离不开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 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因此, 有效的数学教学, 应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起点, 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使教师在讲授时, 也要设置适当的问题串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3.数学课堂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 他们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和与合作交流等系列活动, 使自身得到完善与发展.数学活动一定要“数学化”, 即活动是为了达成某些数学教学目标, 没有贴上“数学”标签的活动是迎合时尚的形式主义, 学生的活动量大了, 但思维含量少了.

4.重视基本解题方法的训练, 走出“巧解”误区

在解题教学中,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考虑, 并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这样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与开放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基本方法的训练.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通法, 具有普遍性, 因而是最有效的.如果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一味强调和欣赏巧解, 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它将阻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5.重视先做后讲

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先做后讲”是让学生先动手实践, 在做的过程中体验与探索,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解决实际问题, 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授予、他们简单吸收, 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先做后讲”强调了学生在做中学习, 既承认模仿练习与机械记忆的技能性训练阶段, 更注重了在做的过程中对数学过程的感悟与体验.

6.合理安排有效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检查认知目标的主要手段, 安排一个紧凑、短时、有效的课堂练习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练习还能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 从而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表明, 有效的课堂练习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必要手段.

7.变式演练, 提高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断地经历感知、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过程, 所以知识平台搭建后的数学活动不能过多、过久地停留在一个层面上, 应该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 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 设计梯度清晰的适度的“变式”, 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不同组成部分和完善知识结构.可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不可缺少的.

三、科学评价与反思, 促进有效数学教学

数学教学评价是以人的发展为本, 根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每一阶段、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对数学教学中四维目标达成程度的一种评估.评价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练习作业或是书面考试等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又要关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篇6: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关键词】小学教育 英语教学 游戏教学

现代教育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小学英语游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在教学中,趣味性游戏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在教学中展现出来,对英语游戏教学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实际教学水平没有得到体现。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存在的问题

1.游戏设置不合理,教学作用不明显。由于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些不合理的游戏情景设置和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阻碍着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和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一些单词的学习时,老师只是想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可是一些学生不标准的发音以及错误的理解反而容易误导了其他同学,导致英语教学中出现了游戏教学失误的现象,影响了学生学习,又想影响了游戏教学的作用。这样不合理的游戏设置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状况,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影响着趣味游戏教学的作用。

2.教学题材不完善,游戏教学难开展。小学英语游戏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题材,可是传统的英语教材上缺乏对于游戏教学的指导,从而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游戏教学忽视。并且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还存在英语教学时游戏教学题材匮乏,并且简单的题材起不到应有的教学作用,可是太难的教学题材又影响学生的实际理解状况。正是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教育题材,导致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游戏教学难以开展,从而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完善的的教学题材影响着教学质量,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3.教师能力不全面,趣味教学难体现。小学时期的英语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有着很高的要求的,可现状是,很大部分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趣味教学是经常被忽视的。游戏教学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其中,因而教学时,缺乏趣味游戏教学能力的教师就显得有点能力不足,并且自己也很难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方法,从而使日常的英语游戏教学难以正常的开展,趣味教学的作用也就难以体现。教师能力的不全面成为了阻碍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去解决的,并且需要被重视的。

二、科学有效开展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的方法

1.合理设置游戏环节,提升游戏教学作用。儿童时期的游戏教育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单调的游戏环节和游戏过程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合理的增加和设置游戏环节对于小学英语游戏教学非常重要。同时英语教学还有其特殊性,由于它是一门语言教育,更多的需要学生去说,因而对于游戏环节的设置就应有多进行口语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做口语游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学生协作完成,并且只能用英语交流沟通的环节,通过这样的协作更能够加深他们的理解。总之提高游戏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游戏环节的设置,好的游戏环节关系到了游戏教学的实际状况,因此合计设置游戏环节才能够提升英语教学实际作用。

2.创新游戏教学题材,丰富游戏教学方法。教学题材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库,因此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的丰富。教学中的游戏设置,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游戏模式,由于信息化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游戏的设置更多的应该借助计算机进行完成,同时游戏类型可以将计算机科学和一些分类学科融入进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进行看图猜词,看视频猜视频中的短语,模仿视频情景等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的游戏方法,除了传统的角色扮演,更多的互动探索,实践感悟也应该被重视起来。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游戏题材的丰富过程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不断丰富英语教学题材,才能够提升教育质量。

3.培养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游戏教学价值。任何教育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都关系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保障。优秀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因而要想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游戏教学的实际效果,就不能忽视对于教师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和实践。

4.增强游戏教学趣味,提高学生参与热情。游戏的趣味性是游戏教学的一个关键点,没有趣味性的游戏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游戏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热情,就一定不能忽视游戏教学的趣味性。面对小学生这种对趣味性要求比较高的群体,设置游戏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都喜欢什么,让他们喜欢的东西都在游戏中展现出来,从而提高他们对于游戏的兴趣。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堂游戏可以设置的更活泼一点,更欢乐一点,这样就能够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学习动物的单词可以让学生扮演动物,让他们在扮演中熟悉每一个动物的单词,同时还要学会去了解动物之间的交流,并且让他们尽量用英语去说,这样就容易提升学生的热情和参与度。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教学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学生提升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交流水平的重要方法,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和教师进一步探索,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出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所谓微型实验, 是用微型实验仪器和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明显的反应效果和实验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虽然它的试剂用量一般只有常规实验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 但它的效果却可以达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但从定义上来看, 它比较适用于初中以上的化学课程。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微型实验教学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挖掘实验材料

很多科学教师都认为科学课难上, 难就难在科学材料的准备上。因为既没有齐全的仪器、教具, 也没有配套的学具, 好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 但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就会发现, 材料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新课程隐藏着很多来源于生活、突出科学生活性的内容。教师只要善于挖掘、不断发现就能发现很多材料。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这样就能基本上解决材料困难这一问题。如《热胀冷缩》一课, 为了让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 每个人都有充分体验动手的机会,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装葡萄糖酸钙废弃的微型小瓶子, 装满红墨水, 在橡胶瓶塞中间插上一根废弃的微型吸管, 一个简易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就做成了。实验时只要把瓶子放入热水中, 吸管里的水就会马上上升了, 而将瓶子再放入冷水中, 升起的液面就很快下降了, 实验效果十分明显, 学生兴趣盎然。这样的葡萄糖酸钙小瓶子, 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所以不但取材容易, 使用方便, 而且又便于携带。又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 有一个“造一张纸”的实验, 学生只需准备几张餐巾纸, 将其撕碎就成为了造纸的原料。微型滤网可以用细铁丝框和两层纱布绷紧代替。过滤时可以用小棒把纸浆均匀铺开, 并夹在报纸中间。这样, 一张纸就造出来了。再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 我们利用一次性杯子进行微型实验, 整个实验每组只用少量高锰酸钾、盐等, 加上几滴水, 通过溶质的粗与细、溶剂的冷与热以及搅拌与不搅拌等的分组对比实验, 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 清楚地看到实验结果, 轻而易举地得出实验结论。另外像《冷水和热水》中的小水袋, 可以用微型小气球来替代, 效果极佳。

二、给每个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小学科学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因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实验课的教学, 最好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开展实验, 通过实验来获取知识, 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并多为教师演示实验, 加上学校设施的限制, 使得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往往不能保证, 实验铺开面不够, 学生参与少。

微型实验可使绝大多数学生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 改变了过去那种“一人做, 大家看”的局面。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 我们如果一味地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或只是通过验证实验让学生看, 这样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 遗忘较快。而这一堂课所需的材料又十分简单———每人一根皮筋和一把尺子。课上, 我要求学生利用这两种材料制造声音, 学生兴趣盎然, 用各种方法让尺子和皮筋发出了声音。在汇报时, 学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抖动”“颤动”“振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 我加以引导, 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科学概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得出的, 既简单又明了, 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开动了脑筋, 从中获得了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多媒体, 获得清晰的实验现象

微型实验, 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实验, 很多实验也因为实验现象的“微小”而产生困难, 实验变化极其细小, 学生很难观察到现象而陷入尴尬。在推行微型实验的今天, 怎样使科学实验既微型化, 又具有清晰的实验现象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型实验与投影合理结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如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 我们设计了一个微型实验装置:将开塞露小瓶的底部扎一个小孔, 里面装入少量小苏打, 然后接上导管 (充气用的小橡皮管代替最佳) , 连接到另一杯水中。当盛有小苏打的开塞露小瓶一碰到白醋时, 气体产生了, 而一旦离开, 杯中的水里就没有了气泡, 比教科书上设计的通过点火柴来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要更方便, 但是由于实验装置比较小, 学生仅凭肉眼是很难看清楚气体产生的过程, 这时, 实物投影的展示放大功能帮上了大忙, 学生通过投影很清楚地看到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时所发生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活泼的课堂教学, 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利用课外, 拓展探究空间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有时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但由于时间或事先器材准备不足而来不及验证, 必须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实验探究, 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如在上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后, 教材中有一个内容为“小杆秤的研究”, 这个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 而实验的材料也很简单, 生活中随处可见, 都可以由学生自行尝试设计的。学生可以用一支长竹筷或小棒当秤杆, 用螺帽或钩码等重物当秤砣, 而奶茶的盖子或者硬纸板等就可以用来充当秤盘。由于本课内容比较丰富, 我就安排学生回家做小杆秤, 在下一堂的展示课中, 学生的作品非常丰富, 而且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了“小小秤砣能压千斤”的道理, 同时也培养了动手能力。

微型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实验形式, 它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 还可以使操作更安全、更省时。师生可以自己动手自制微型实验仪器, 自行实验,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可以使学生自觉养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

参考文献

[1]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庆云.化学实验微型化研究[J].教育研究, 2005 (12) .

[3]王磊.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9.

篇8: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微型实验 应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实践类的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的一个主阵地,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片沃土。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为主。在这些课中,教师主导过多,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少,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微型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通过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所谓微型实验,是用微型实验仪器和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得明显的反应效果和实验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虽然它的试剂用量一般只有常规实验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百分之一,但它的效果却可以達到准确、明显、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等目的。但从定义上来看,它比较适用于初中以上的化学课程。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微型实验教学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挖掘实验材料

很多科学教师都认为科学课难上,难就难在科学材料的准备上。因为既没有齐全的仪器、教具,也没有配套的学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但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就会发现,材料就在我们身边。科学新课程隐藏着很多来源于生活、突出科学生活性的内容。教师只要善于挖掘、不断发现就能发现很多材料。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样就能基本上解决材料困难这一问题。如《热胀冷缩》一课,为了让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来,每个人都有充分体验动手的机会,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装葡萄糖酸钙废弃的微型小瓶子,装满红墨水,在橡胶瓶塞中间插上一根废弃的微型吸管,一个简易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就做成了。实验时只要把瓶子放入热水中,吸管里的水就会马上上升了,而将瓶子再放入冷水中,升起的液面就很快下降了,实验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兴趣盎然。这样的葡萄糖酸钙小瓶子,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所以不但取材容易,使用方便,而且又便于携带。又如《它们吸水吗》一课中,有一个“造一张纸”的实验,学生只需准备几张餐巾纸,将其撕碎就成为了造纸的原料。微型滤网可以用细铁丝框和两层纱布绷紧代替。过滤时可以用小棒把纸浆均匀铺开,并夹在报纸中间。这样,一张纸就造出来了。再如《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我们利用一次性杯子进行微型实验,整个实验每组只用少量高锰酸钾、盐等,加上几滴水,通过溶质的粗与细、溶剂的冷与热以及搅拌与不搅拌等的分组对比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清楚地看到实验结果,轻而易举地得出实验结论。另外像《冷水和热水》中的小水袋,可以用微型小气球来替代,效果极佳。

二、给每个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

小学科学是一门融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因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实验课的教学,最好的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而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并多为教师演示实验,加上学校设施的限制,使得学生的分组实验也往往不能保证,实验铺开面不够,学生参与少。

微型实验可使绝大多数学生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比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我们如果一味地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或只是通过验证实验让学生看,这样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遗忘较快。而这一堂课所需的材料又十分简单——每人一根皮筋和一把尺子。课上,我要求学生利用这两种材料制造声音,学生兴趣盎然,用各种方法让尺子和皮筋发出了声音。在汇报时,学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抖动”“颤动”“振动”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我加以引导,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科学概念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得出的,既简单又明了,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积极开动了脑筋,从中获得了实验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多媒体,获得清晰的实验现象

微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微型的实验,很多实验也因为实验现象的“微小”而产生困难,实验变化极其细小,学生很难观察到现象而陷入尴尬。在推行微型实验的今天,怎样使科学实验既微型化,又具有清晰的实验现象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微型实验与投影合理结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如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微型实验装置:将开塞露小瓶的底部扎一个小孔,里面装入少量小苏打,然后接上导管(充气用的小橡皮管代替最佳),连接到另一杯水中。当盛有小苏打的开塞露小瓶一碰到白醋时,气体产生了,而一旦离开,杯中的水里就没有了气泡,比教科书上设计的通过点火柴来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要更方便,但是由于实验装置比较小,学生仅凭肉眼是很难看清楚气体产生的过程,这时,实物投影的展示放大功能帮上了大忙,学生通过投影很清楚地看到了白醋与小苏打混合时所发生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了活泼的课堂教学,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利用课外,拓展探究空间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有时我们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但由于时间或事先器材准备不足而来不及验证,必须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实验探究,从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如在上完《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后,教材中有一个内容为“小杆秤的研究”,这个实验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而实验的材料也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都可以由学生自行尝试设计的。学生可以用一支长竹筷或小棒当秤杆,用螺帽或钩码等重物当秤砣,而奶茶的盖子或者硬纸板等就可以用来充当秤盘。由于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就安排学生回家做小杆秤,在下一堂的展示课中,学生的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在他们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小小秤砣能压千斤”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动手能力。

微型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实验形式,它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使操作更安全、更省时。师生可以自己动手自制微型实验仪器,自行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自觉养成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精神。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庆云.化学实验微型化研究[J].教育研究,2005(12).

[3] 王磊.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4] 马荣香.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7(5).

(责编 潘冰)

篇9: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一、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等越来越重视实验在小学生学习中的运用。首先,实验是能够直接地让小学生观察到事物变化的过程,这种直观的观察再配合上老师的讲解能够让小学生非常容易地接受一些知识点和规律性的知识,这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信任度也会提高。其次,通过小学教师的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这个过程在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或任务的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信。再次,科学实验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唤起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可以降低小学教师的授课难度,也巩固了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提高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科学实验可以促进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种类

小学科学实验的种类主要包括学生单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户外实验。首先,学生单人实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项科学实验,并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收获,学生单人实验一般是过程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和观察的实验,例如,五年级上学期《测量肺活量》这一实验课程就可以采用学生单人实验的方式,在测试之前,老师把学生们带到测量仪器那里,向学生交代一下如何用器具,如何观察肺活量的值,并进行简单的示范,然后让每个学生单独完成测量肺活量的实验。其次,学生分组实验是指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规定把一个小组的人数,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实验模式适合于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实验。再次,学生户外实验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在户外进行的实验,户外实验模式一般适用于那些需要到自然中进行感受和观察的实验,由于户外实验要求学生们走出教室和实验室,所以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验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免发生事故。例如,三年上学期《观察蜗牛》这一实验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下过雨之后带领学生去植物较多,蜗牛容易出现的地方观察蜗牛,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观察那么学生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如果教师带领小学生们去校外进行观察,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同时,也要留意学生活动区域内的安全状况。

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1.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目的。虽然小学实验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简单的实验,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小学教师要认真谨慎地对待小学生科学实验,让小学生从小培养谨慎仔细的科学精神,为了保证科学实验的严谨,教师在进行试验之前必须明确本次科学实验的目的,并且认真做好实验课程的备课工作,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对于试验课还是非实验课都是非常必须的,能够帮助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2.进行科学实验之中做好示范、指导和评价工作。为了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先进行演示,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教师的知道工作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准备器材,完成实验的操作和仔细记录实验。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的快慢》这一课程中,首先小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实验需要的工具如秒表和米尺,然后指导小学生用米尺测出5米的距离,并且用快慢不同的步伐走出5米的同时测量时间,再有快慢不同的步伐走5秒同时观察距离,让学生比较速度的快慢和记录实验过程。

四、结语

篇10: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蒙述林

【关键词】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99-01

前言: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到小学毕业能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文节目,平均每周20—25分钟,掌握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阅读量累计达到10—12万字。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在小学阶段,往往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其实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信息,获得乐趣,因此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采用适宜教学模式,引导阅读开展

现行最流行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自上而下的模式、自下而上的模式和交互补偿阅读教学模式。

自上而下的阅读过程是指读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阅读,整个阅读过程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读者的背景知识比词汇问题更重要。这对教学对象的水平要求较高,适合运用于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中,阅读前的大部分工作是激发学生的知识库,和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

自下而上的模式是指读者对材料的理解是从较小的语言文字单位到较大的单位,从低层到高层一步步进行的。读者从字母、到单词、到句子,逐个进行解码,从而理解全文。在阅读教学中比较注重词汇教学,包括读前讲授单词和阅读过程中词语用法的分析。这种模式也是现今小学英语课堂上较常用的。

交互补偿阅读教学模式,是以上两种模式的结合。既强调背景知识,上下文预测的重要性,又不忽视单词、短语的解码能力。迅速捕捉关键信息以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性,反映了阅读过程的本质。

二、讲究教学步骤,优化阅读活动

阅读教学三步骤:读前活动、阅读活动、读后活动。

(一)阅读前活动(pre-reading)为阅读的导入阶段。在此阶段主要的任务有三个:一是背景知识的激活;二是新词渗透教学;三是为本课作相关预测。

激活背景知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引出本课话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大脑风暴、竞赛抢答、视频欣赏等形式,渗透与本课阅读内容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文化背景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阅读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阅读的动力。同时,渗透新词教学,为进一步阅读扫清语言障碍。另外,阅读前的预测活动不仅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更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的一种方法。学生可以顺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或顺着作者对某种观点阐述的逻辑思维过程,在一定范围内预测作品的下一步发展方向。例如Picture Walk就是很好的一种预测手段。

(二)阅读中活动(while-reading)以学生阅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必须交待清楚阅读的任务。本阶段所设计的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为目标。小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知经常是肤浅和粗略的。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要求越具体,阅读的目标就越明确,阅读的效率就更高。阅读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每一步的阅读活动都应该有清楚的目标,让学生阅读有目的性,才能产生阅读的效果。第一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把阅读前的预测作为桥梁过渡到阅读活动。第二步,捕捉具体信息,进一步了解细节。

阅读活动的设计要采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从整体到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吸收。活动的方式非常多样化,可以采用Story Map(故事脉路图)帮助学生理清What happened first/next/last? 可以采用Venn Diagram(维恩图表)比较文章当中列举不同实例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还可以采用表格形式、句子排序、回答问题、填空等方式,丰富阅读教学形式。在活动中,学生能不知不觉逐步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三)阅读后活动(after-reading)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内容所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小学阶段可依据所阅读的材料进行口头或者笔头练习,如角色扮演,大意复述,采访活动等。表演,让学生阅读之后把短文内容表演出来,能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进行吸收与运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复述短文可激活学生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能力模块,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注重教学策略,提高阅读能力

要提高阅读水平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阅读材料的选取。选用适合程度的语言材料是非常重要的。从文章的难易程度来看,如果所读材料生词过多,难免要不停地查阅字典,如果句子过分复杂,每句都须反复推敲,那么学生必然很快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所选材料应以熟悉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为基础。遇到少量的生词可以猜测其意义。猜测对提高外语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从文章的体裁来看,所读材料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阅读材料的趣味性也必须十分注意。阅读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学生培养起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将会迅速提高。

(二)阅读策略的培养。在进行阅读前后甚至同时,适当插入一些特殊的训练对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大有好处。这些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利用上下文揭示词义,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类形式,迅速抓住基本思想,并学会使用字典。学生必须逐步学会通过分析词的结构以及上下文关系帮助理解词义。阅读短文还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原则,按“全文、段落、句子、词语”的步骤阅读文章,可采用通读、细读和复读的方法找到最佳答案。在通读、细读和复读中,复读尤为重要且行之有效,通过复读来审视、推敲答案,提高答题命中率。

(三)阅读速度的提高。對阅读的要求,首先是理解,其次是速度。读得快,不理解等于没读;能够理解而阅读速度太慢,则效率太低,意味着阅读能力不够。因此,学生在阅读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在理解的前提下提高阅读速度,培养速读和掠读能力。速读是一种找出文章大意的快速阅读。速读在生活中很有实用价值,掠读也是一种快速阅读,但目的性更强,要求寻找时间、地点、数字等非常具体的信息。

结束语

虽然在学习和实践中探索出了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几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但是笔者也深深地感到阅读教学确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因此,只有每天坚持做一定数量的阅读理解,并坚持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获得技能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在阅读课上教师应精讲多练,并采用不同的阅读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并最终获得阅读能力,从而使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笃勤.英语阅读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3]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太原科技出版社.2005

上一篇:机具租赁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下一篇:“冬日送暖爱老敬老”志愿者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