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几个教学因素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05

笔者经过几个学期的初中科学课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教学和听课中, 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果不对这些教学因素进行及时总结反思, 将有碍科学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1 对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实践与思考

任何教学模式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教学方法运用的合理与否, 会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初中科学课教学的设计运用中, 教师应着力于从设计学生的活动出发, 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和学科知识的内容,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根据科学课的特点, 创设教学情景,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互动的课堂知识探究、发现,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目前, 初中科学课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结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 以直观教具演示法为依托、通过教师的启发, 让学生通过探寻现象的产生原因过程, 发现自然现象的存在的内在科学规律。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增长了知识和了解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的品质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 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科能力得到了拓展。

以往, 笔者在物理等学科的教学中, 曾经成功尝试了探究式的教学法。后来教科学课后, 笔者注重不断完善这种方法, 由简单的满堂灌到简单的满堂问, 进而发展到老师的讲解与提问尽量恰到好处, 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以至于半放开让学生探究, 现在正尝试完全放开让学生组织探究活动。由于我片面理解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等原因, 出现过部分学生未能积极参与课堂探究的情况。随后, 我调整教学进度, 深入了解学生, 调整对理念的片面理解, 增强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 才得以较好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

2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实践与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要求小组成员独立思考问题, 有自己的见解, 同时又要分工、交流、合作。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 并能根据科学事实修正自己的观点, 养成与人交流, 分享协作的习惯, 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但是, 笔者在听课中, 发现一些教师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学生各做各的、各说各的或者偏离探究和学习的问题, 学生合作意识不强, 缺乏实质性的合作。究其原因, 一种是教师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作祟, 认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效率低, 平时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 只有在上公开课或上级检查时, 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这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必然较差。比如我在听一位教师上《观察蜗牛》一课时, 他简简单单扔下一句“按照课本上做实验, 看看蜗牛有几种感觉”, 竟然就直接让学生开始进行小组实验了。虽然这位教师后来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了, 但是在小组实验前既无分工, 也没有告诉学生如何合作, 学生在茫然中稀稀拉拉地开始或探究、或闲聊、或独个看书, 甚至还有写其他学科作业或看课外书的。显然, 在大多数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合作的情况下, 就直接让学生开始进行小组实验, 无疑是会失败的, 失败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这位教师组织和引导不利造成的。

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几个学期以来教科学课的尝试, 觉得科学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课本身的优势, 加强对学生的合作教育, 真正认识到合作学习是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形成共识、人格健全的有效工具, 是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开展合作时, 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 要组织到位, 有明确的目标, 防止学生合作无的放矢, 或有些同学没有主动参与意识, 只充当旁观者。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引导学生互相尊重, 互相配合, 碰到困难和分歧时要心平气和, 学会反思, 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3 对习题教学的认识、实践与思考

习题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工具, 是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发展综合能力、形成问题解决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载体。科学离不开生活实践, 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应该脱离生活的实践, 模型化、抽象化的理论习题, 脱离生活实践, 缺乏开阔的生活气息和背景, 容易挫伤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在习题教学中, 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努力从生活的实例出发,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知识理论。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笔者尽管也考虑了课改的需要, 但是更多的是根据老经验考虑中考的需要, 导致时常追求习题教学一步到位, 而放弃了基础题的训练。这样的习题教学, 由于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度的限制, 所以解题只能依葫芦画瓢, 将所有考过的或可能考的题目, 全部、反复地进行讲练, 造成教学密度过大而形成“满堂灌”的教学, 从而使习题课的教学节奏太快, 学生的思维活动过于紧张, 最终造成两极分化的被动局面。

其实, 作为一名老师, 要想让学生学得更活, 掌握得更好, 就要多花心思, 不能只简单的要求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 而是要认真的备课, 认真的研究每一题的解法。要以学生为主, 给学生探索开放的空间, 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 使学生在开放性的实践与思考的过程中萌发独立探究的兴趣和思路。

4 对课外教学活动的认识、实践与思考

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广阔天地。课外教学本身更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的社会需要开放性的人才, 而开放性的人才需要开放性教育来培养。所以我们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同时, 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课外实践, 通过课外的教学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成熟过程。

以往, 笔者的课外教学活动几乎为零开展。自从接触科学课的培训和教学以来, 笔者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先后组织了科普知识讲座、实验操作技能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相关劳动技能、课外实践等活动, 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在课外教学活动中, 笔者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为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探究学习, 用所学科学知识去进一步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展示其主体能力、创造能力提供机会和舞台。通过这些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学生自信、进取、合作、创新的个性品质。

摘要:本文结合一线科学课教学实践, 阐释了对科学课中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习题教学、课外教学活动等几个因素的认识、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教学因素,实践

上一篇:乡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现状及策略初探下一篇: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