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023-02-12

20世纪下半叶, 综合科学课程引起了国际科学教育领域的关注。80年代后, 我国的综合科学课程也有所发展, 经历了几次课程实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设置了《科学 (7~9年级) 》课程, 并于2001年开始进行试验。浙教版《科学》教材分为6册, 共有24章。本教材设计了很多研究性学习课题, 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既要重视“双基”的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 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使他们在思想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科学素质。

1 兴趣引导学生, 提高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 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 在教学中, 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6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主要是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有机物以及它们的用途。为了增强有机物的知识学习的探究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我们安排了一个探究打火机里装有什么液体的活动。

上课一开始, 教师拿出一个透明塑料壳的液体打火机, 并点燃几次。然后问:”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打火机, 你们知道它里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吗?“对这个问题, 有的学生说是液态氢, 有的说是甲烷, 还有的说是酒精和汽油等。

师:同学们对打火机内的液体作出了很多猜想。究竟这种液体属于什么物质呢?我们能不能探究一下这种物质含有哪些元素?

生:可以通过研究该液体燃烧后生成的物质来推测它含有哪些元素。

师:这是个好点子, 燃烧是这种物质跟氧气反应的过程, 如果生成物质中含有别的元素, 那么, 这些元素就是该液体所含有的。教师点燃打火机, 并用一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结果, 烧杯壁上出现了白雾。教师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的内壁。

师:什么感觉?

生:湿漉漉的, 是水。

教师再次点燃打火机, 将另一只杯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覃在火焰的上方。结果发现烧杯壁变浑浊了。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个现象并表明该液体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 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确定该液体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但是还不能确定是否一定含有氧元素, (因为氧元素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 也可能该液体本身含氧元素, 这个有待进一步证明) 。

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这个活动的设置, 为比较调乏味的有机物知识的介绍增添了浓厚的趣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教给学生解决探究未知物质这样—个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方法。这种”对探究的探究“是课堂探究的要方式, 也应该成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追求。

2 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综合学科。初中科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一些发达国家, 实验在中学教学中已明显得到重视和加强。比如:英国中学高年级学生物理实验约占整个教学时间25%~50%, 中学低年级可占每堂课教学时间的70%~80%;德国初中物理课程共安排了343个实验, 其中295个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的学习, 几乎完全是自己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我国初中科学学科实验教学必须要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手段, 使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培养初步的实践技能和创造能力。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创新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 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案, 创设质疑情境。比如, 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可以这样设疑:某国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奇怪的山洞, 当一个人牵着一只狗走过这山洞时, 结果狗死了, 而人却没事?为什么?在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窑中时, 为什么先要进行点火试验?在创设质疑情境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学的知识特征进行, 应该在学生最困惑的认识焦点上或在学生思维定势或思维缺陷处创设质疑问题情境。创设导致认知冲突的质疑情境更能激化意识中的矛盾, 驱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想, 积极思维, 多方认证, 得出合理的结论, 从中体验探索和创新的乐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勤思善问”, 敏感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 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任何创造性的思维予以保护和鼓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3《科学》课堂, 丰富学生想象能力的殿堂

猜想不是无根之本, 无源之水.它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考下的合理推测, 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 是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 而不足凭空想象, 因此学生在数学课中的猜想是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范围内的拓展。老师要注重让学生经历猜想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学会合理的猜想。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生猜想的前提条件, 学生的每一个猜想都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的拓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构建成知识网络。

猜想是进行科学探究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 根据看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一方面猜想现象的成因;另一方面猜想研究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在进行压强这节课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 蝉把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吸吮树汁;沙漠之舟——驼靠着宽大的脚掌在沙漠上行走。同学们想一想, 蝉的口器尖尖的插入了坚硬的树皮, 骆驼宽大的脚掌在沙漠上行走, 却陷入得不深, 你从中会想到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但不能瞎猜、乱猜, 应该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对问题中事实寻找可能解释的过程) , 学生回答:可能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 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进一步提出问题:把一支铅笔用右手指按住削尖的一端, 左手按住另一端, 两只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回答:削尖一端痛、另一端不痛。

如上述问题, 可能与压力作用效果有关, 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最后形成如下假设,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条件下, 压力越大作用效果明显, 在压力大小一定的条件下则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4 结语

《科学》一科中涵盖了化学, 物理, 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而且主要依靠实验来完成,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学科, 因此, 教好, 学好《科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众所周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初中《科学》课程的开设, 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笔者就《科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做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科学,教学,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运开, 余自强.科学 (7~9年级) 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论学校管理职位设计的原则及描述方法下一篇:数值分析课程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