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2024-04-27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共9篇)

篇1: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课 题阶 段 报 告

自开展高效课堂以来,我们发现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研究工作于2016年9月了。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研究步骤的安排进行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概述

高效课堂在我校已经试行快一学期了,在实验中,我们感受到了高效课堂带来的变化。它对学生思维、合作能力的培养及转变学习方式等都很有好处。不过,我们也发现,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不高,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发言权基本上掌握在一些优生手中,其他学生成了“听众”。这部分“听众”之所以很难有发言权,究其原因,是他们在课前对要学的内容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也就是说,课前的预习做得不理想,让他们很难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拥有发言权。事实上,在实施导学案教学中,“预习”环节被单独列了出来,并有明确规定,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充分的课不能上!预习的作用可见一斑。可在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预习基本上仅仅停留在完成“预习”环节中的填空、问答上,难以达到预期要求,致使一堂课很难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更难实现课堂的高效。可以说,要实现课堂高效这一目标,学生预习与否,预习效果的好坏起着很关键的因素。反思我们的教学,在预习环节中,我们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真有利于达成我们的目标?在指导上,我们做到位了吗?教给学生方法了吗?很多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学生对预习的重视不够,教师对预习的指导不到位,导致高效课堂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即使勉强完成教学任务,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更是如此。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如果已经有所预习,就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才会争取到发言的机会,才能融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老师的指导过程中,才会有所侧重地听讲,而且思维会一直跟随老师,注意力会很集中,这样的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决定进行“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力争探讨出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效。

二、本阶段研究所解决的问题

1、预习收效不大的问题。

2、如何学生预习,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二)研究对象:

本校三年级学生、六年级三班学生、四年级二班学生。

四、本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理论的学习

从2016年的9月起,我们的课题研究正式开始。利用这半年的时间,我们主要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交流的形式学习了许多与预习指导、教育科研有关的文章,大家受益匪浅,理论知识扎实了,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信心也明显增强了。通过学习,我们对课题的几个关键字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践与研究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目前预习数学的现状及方法。调查问卷显示:(1)大部分同学都知道要预习数学,也在预习数学,但是预习的次数还不多;(2)绝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预习后容易掌握新知识,但是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3)同学们预习数学的方法看似都选择了比较有效的,但从日常的各种反馈中可以看出,并没有完全起效。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

2、根据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查找各种资料,根据研究计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收到了一定效果。

(1)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预习”环节。教师通过细心钻研教材,将知识点问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在设计问题时,多设计一些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注意新旧知识的链接,通过温习以前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将新知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兴趣。(2)保证学生预习时间

丰富预习形式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如果开始就把预习布置在课下的话,学生很难认真去预习,这样不仅起不到预习的效果,更难养成预习的习惯。因此,在开始阶段,我们可以将预习任务放在课内进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预习。将课堂教学设计成“合作探究交流—当堂检测——预习下一节新知识”的模式,让预习任务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待学生形成习惯后,再放手让学生课下预习。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多种预习方式:单独预习、小组成员间共同预习、小组集体预习等,丰富的形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每个新知识点学习的导学案的“预习任务”中设计“质疑问难”环节,引导学生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整理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学习时加以解决,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然后在导学案后设计一个问题解决汇总,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这项要求应该持之以恒,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在实践中,学生很喜欢这个环节,特别是当他们的疑问得到了解决时,他们会很自豪地写在导学案后的“我解决了:”一栏中。(3)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预习方法。如: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尝试练习预习法: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当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后,才能用到实践中去。

(4)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针对预习要求进行必要的及时的检测,检测后,对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口头表扬、作业展示等,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下次预习充满期待。同时,我们还开展了“预习作业大PK”、“我是小小发现家”(看谁在“质疑问难”环节中发现的问题有价值)、“我的预习心得”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使他们对预习充满了期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效果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转变了对于数学预习的观念,有了较为明确的态度。

以往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认识是很模糊的,总是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四年级的一位学生在关于预习心得体会中写到:“ 以前我觉得数学预习就是写完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了,但老师为啥要叫我们做这些,我并不清楚。但是现在我开始有点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叫我们做这些了,老师叫我们做的,和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有关系。当老师表扬我的预习作业做得好时,当我通过预习能很快学懂新知识时,我心里特别开心。而且现在我觉得听课越来越轻松了,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学生们对预习的态度已经开始明确了。2.学生学会了一些预习数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在预习导学案中,我们注意对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分类。在分类预习中,学生逐渐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如:任务落实预习法;课本标记预习法;温故知新预习法;尝试练习预习法;动手操作预习法„„当学生掌握了这些预习方法后,避免了预习的盲目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3、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提高了。

我们在预习中,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力求通过各种活动,并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因此,学生不仅预习的兴趣浓了,而且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高了。

如:在预习《千克和克》单元时,布置学生去附近的商店,找找生活中用千克和克作单位的物体,掂一掂,让学生感受到千克用来计量比较重的物体,而克这个单位很小,通常一般重量的物体都要几百克。在预习《24时记时法》单元时,要多观察生活中的时间。包括钟面上的时间,电视机上的时间表示,电子表上的时间表示等等,从生活中感受不同的计时方法。在预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时,布置学生在生活中找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观察比较各自的特点。在研究周长时可以搜集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树叶等,并准备好绳子和尺,借助这些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在预习《观察物体》单元时,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物体去观察,如家里的橱柜、椅子等等,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体会观察到的形状的变化。在预习《统计与可能性》单元时,可以通过做游戏进行预习,如玩抛硬币的游戏,感受可能性的相等。

正是因为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和观念和态度有了重大的转变,才使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有了实现的可能,再加上给予了科学的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预习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随着学生预习数学能力的提高,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提问多了,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比较有价值,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准确的回答。

(二)教师方面

课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对于教师的成长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理论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组的老师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加深了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认识,用理论指导课题的开展。在这一年里,我们学习过《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教育科学论坛》《高效课堂22条》《教育走向生本》等,我们用学到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明确的方向。

2、总结出了较为有效的预习导学案的编制。

课题组老师根据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教材说明,根据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践和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所学知识的不同特征,总结出了不同的预习导学案模式。如: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数学知识,主要设计尝试解题类的预习模式;空间与图形数学知识,主要设计动手操作类预习模式;实践类数学知识,主要设计调查类预习模式等等。

3、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对教材的了解加深了,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把握更准了,对科研的认识也更清晰了。课题组老师在研究过程中,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初探》获得了上一届论文评选一等奖。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老师们的科研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预习的时间有时得不到保证,有些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少的预习效果不是很好。

2、预习布置得多,指导不够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致使预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努力的方向

1、加强预习的指导,争取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预习的时间,保证预习效果。

2、让预习效果的检查、评比常态化,开展形式更为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预习的兴趣。

篇2: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数学作为我国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与数学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也是影响和决定数学学科价值和效用的发挥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力提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追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等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仍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大大下降,抑制了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本文从精心设计问题、创设直观情境和融入生活元素三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此展开一番具体的研究与论述。

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动机

问题是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是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只是随便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导致提问并没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同时,数学教师也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向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动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展开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授《什么是面积》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调动学生们的思考动机,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笔者在教学中为学生们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问题如下:通过之前所学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那么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求解这些图形的面积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思考,在一段时候后,学生们得出问题答案。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思考动机,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直观情境,加快学生理解速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强。学生在教师的语言讲解与教材的文字描述下很难真正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图片展示、视频和音频播放等功能来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化、动态化展示,实现立体化、多样化的知识呈现方式,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从而有效加快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授《相交与垂直》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加快学生们的理解速度,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们创设了直观的学习情境。在学生们面对本节课时,学生们都会对同一理论知识产生疑问,那就是什么是相交?什么是垂直?而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直接的经验,所以,笔者结合多媒体将本节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们更加迅速地理解相交与垂直各自的特点。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直观情境,有效加快了学生的理解速度,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

融入生活元素,巩固强化知识掌握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知识的最终归宿,只有加强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一些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还原或者创设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知识思维向应用思维的转化,更加明白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有效巩固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从而有效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在教授《人民币的兑换》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巩固强化学生们的知识掌握,笔者为学生们融入了生活元素。首先,笔者先对学生们介绍了在生活中购物时所需要的钱币,然后在将每件商品的价格告诉学生们,最后,笔者以“购物”为主题为学生们开展了游戏活动。这样一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有效巩固强化了学生的知识掌握。

篇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这个班的英语自一年级入学一直由我教授,四年中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了一些心得体会。

一、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对预习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尤其对英语这门非母语学科,更不知道怎样着手进行预习。“需要预习什么?”“怎样预习?”“预习的重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学生在预习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提供不同的预习方式供学生参考,任务不能笼统。作业的设计无须面面俱到,量也不宜多,通常是尝试读课文、单词,大致了解其中文意思的题。

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都留出五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前一天的预习成果进行检查,让他们展示自学内容,说说“我学会了什么?”“不明白什么?”“哪里最有难度?”“我是如何预习的?”课堂上,学生非常踊跃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或多或少,即使是只学会一两个单词,老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得到了自我肯定,并且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认识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进而吸取经验,使得自己的预习更加有效。

由兴趣逐渐形成习惯,这是低年级学生预习活动的指导重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预习习惯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时,对他们的预习要求也应有所提升。中年级段的预习作业以初知课文、疏通文意为主,单词的掌握可以由会读上升为会默写。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巧妙地分担学习任务,让学生拥有更充足的时间来消化知识,体验“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感觉。这一阶段的预习展示,学生已经能够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对于下节课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提高了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预习单,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进入中年级,学生开始以预习单的形式呈现自主学习的成果。预习单的设计要体现学生观,从学生的视角入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着眼点。设计预习单之前,我通常会提前一周通读单元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及单元知识点的解读,包括三维目标、重难点以及教材前后联系等。对教材有了整体把握之后,首先将学习目标打印在预习单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单元核心内容,以此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其次,将下一节课教师教学的大致思路呈现在预习单上,可以是下节课学习内容重难点的直接或间接展示,也可抛砖引玉,引领学生进入新知学习,让学生在完成预习单时能预计和把握下一节课的主要脉络,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从而保障课堂学习的高效。

例如,在设计四年级上册Unit 5“Our new home”预习单时,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对物品位置的提问方式及回答方式,即“Where’s…It’s…Where are…?They are…”其中,复数形式的运用是难点。同时要求了解有关家中的各个功能房间的单词。学生明确目标后,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复习已学过的位置提问的单数句,学生以此做铺垫感知新句型,并整理各种有关room的单词,完成词汇的学习。

预习单的设计既为学生梳理了知识链条,又对课本内容进行有机扩充,降低了新课学习的难度。

三、大胆质疑,促使知识的自我生成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是学生探索问题,独立思考的开端,不断的质疑和释疑就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也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预习的模式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固有思路,鼓励学生质疑,变教师设疑为学生主动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扬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提出质疑是一项重要的思维活动,学生必须要深入到知识深处,才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带着问题走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则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由“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是知识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教师无法给予的,是学生由内向外的领悟,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

篇4: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中职生;高效课堂;有效策略;课前预习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就是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依据教师的提示,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分析、判断、想象等心智活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尝试探究、归纳创新的过程。数学课前的有效预习可以让中职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中职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是必不可少的。

实施有效的预习策略是实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前提和基础。预习环节的实施可以培养、发展中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预习还可以强化中职生的课堂反馈,令他们在课堂交际时充满自信,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现在,新课程要求减轻中职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中职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提高课堂效率迫在眉睫,而有效的预习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捷径之一。在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有效的预习策略。

一、明确预习目标

预习目标是中职生预习的方向,确定了预习的目标,也就确定了预习的要求、预习的内容、预习后要完成的任务。教师必须为中职生准备一份精细的预习引导方案,这份方案拟定得好与差,直接会影响到中职生对新课内容的预习效果。引导方案一般包括对新知识的引导,对例题分析的引导,对知识概括的引导,对错误纠偏的引导等。

二、对每节新课的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

“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我在指导中职生预习的过程中,依照预习提纲,逐步培养了中职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了中职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合理的预习往往会事半功倍,故而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

(一)要有针对性,即提纲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针对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师要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来呈现,难易度要适当。

(二)要有啟发性,即提纲设计应启发中职生的思维,打开中职生的思路。布置数学预习作业的量不宜大,可以根据实际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预习作业要深入浅出,使中职生能通过点拨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收到预期的自学效果。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概念时我给出如下预习内容:

1.情景设置:

如图,老鼠由A向西北逃窜,猫在B处向东追去,设问:猫能否追到老鼠?(画图)

结论:猫的速度再快也没用,因为方向错了。

分析:老鼠逃窜的路线AC、猫追逐的路线BD实际上都是有方向、有长短的量。

引言:请同学指出哪些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哪些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2.新课预习:

(1)向量的概念: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2)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

①数量与向量有何区别?

②如何表示向量?

③有向线段和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分别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

④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叫什么向量?

⑤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

⑥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

⑦如果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一点O,这时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要有操作性,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注意设计问题的难度应因人而异,不能全班一刀切。中职生在解决问题时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教师应科学地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尽量不要布置那些中职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三、教授预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1.课前读。预习时我引导中职生逐字逐词逐句地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作个“?”号,在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说。预习时我引导学生遇到认识模糊的问题,可以与父母或其他学生、教师进行讨论,在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增强了中职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3.课前写。针对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在课前预习时要适当做好学习笔记。遇到应用题时,要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引导中职生用画线段的方法理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

4.课前补。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叮嘱中职生在预习时如发现有知识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这样才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5.课前练。教材中每课中的例题往往都是很典型的,教师应引导中职生在预习时把例题都做一遍,以加深对知识的领悟能力。教导学生如果在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一直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6.课前找。为了拓宽中职生的知识面,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时需要在指导中职生预习时收集要探究内容的背景材料及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等,在课堂上组织中职生结合材料阐述自己的发现。

总之,实践证明,预习是中职生最重要也是最应当掌握的一种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可以使课堂教学结构更加科学化。实践证明,凡是中职生进行了认真预习的教学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中职生的学习兴趣都会很高,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中职生学得主动、轻松,课堂效果也很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职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继志.中职数学课有效教学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

2.康丽.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郑玉琳.提升中职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篇5: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摘 要: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和思维性的学科,对于刚刚接触各学科的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显得尤为必要。“高效课堂”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益,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具有实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学会用抽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小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教师要全面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适当改变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趣味的高效数学课堂。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情感教育,创设良好氛围

小学生缺乏理性判断,易受别人的情绪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舞台。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热爱数学学习的榜样,以严谨的教学态度、风趣幽默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引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与自己产生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关心。此外,通过对小学生思维形式的研究可以发现,如果题目比较接近生活或者和生活事物比较接近,或者题目在小学生的识字范围内包含一些文学性因素都会增加小学生解题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夸奖学生,不要吝啬于言语上的肯定,教师要实现“爱的教育”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说,数学情感教育是“生活”和“人文”的结合,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实现情感教育。

二、改变课堂形式,实行趣味教学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改变课堂形式,让数学学习充满趣味。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1.采用游戏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是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方式。可以说,游戏法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把握住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让每个学生都“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找十位学生分别扮演数字“0~9”并且将相对应的数字贴在胸前,下面的学生随意说出数字“20”时,两位胸前贴着“4”和“5”的学生就抱在一起;如果在说出数字“12”时,“3”和“4”可以抱在一起,抱错的学生则被淘汰。通过游戏的方式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2.开展“数学知识小竞赛”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设置“数学知识小竞赛”环节。通过竞赛的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通过小竞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在小结学习结束的时候举行竞赛,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在设置竞赛时要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小学生更加乐于听讲。

三、巧设课外作业,促进科学学习

在“减轻作业负担,提升作业质量”的背景下,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应该遵循“有趣”“有效”的科学原则,我们必须做到以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求知欲为出发点来进行课外作业的合理布置,设计要精简提炼。教师需要提升课外作业的质量,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学科的作业量。作业要达到承接课程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只是简单提供一个题目“我家的厨房”,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基本资料,通过小组组合的方式一起设计属于自己的厨房。教师的要求可以是:使用合理的比例尺画在设计纸上;要求整理设计数据和演算过程。此外,作业设计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方面,设计要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形式要多样化,要让学生喜欢上多样化的数学作业。传统的书面作业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消极思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减少此类作业,增加动手动脑型的作业。

小学数学的学习将为学生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不断革新教学思想,优化教学结构,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则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篇6: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 课题核心概念:

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尚未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因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本文拟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

● 存在问题分析:

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教学问题逐渐聚焦于真实的课堂,提问受到很大的关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提问的技巧、时机掌握不够好;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等等;严重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价值认识,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效率提高。

2、通过课堂教学评议、研究课观摩、教学展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教学诊断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及应用能力。

3、通过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分析,结合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我们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四、有效提问的策略

面对教学内容,教师该如何将其转化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问题呢?笔者以为,教师首先提问时还要兼顾问题的广泛性和指向性,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又要紧紧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第三教师提问还要注意避免一些问题,确保提问的有效性。最后,还应适时、适度地使用探询性问题,用于澄清学生的回答,激发新信息,或重新调整回答,使之朝更有成效的方向扩展。

1、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

面对相同的问题情景,提出的问题不同,教学效果肯定不同。所以教师提问时,必须需要考虑提问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1)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1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2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3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4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5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6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接间教学模式。

(2)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生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生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提问要兼顾广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

(一)”(北师大版第五册),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笔者认为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3、根据学习进程,适时使用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在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一个问题,提出探询性问题对教师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只有做到心中有教学目标,才能及时追问或补问。

(1)使用探询性问题澄清对知识的理解,在快节奏的活跃课堂里,那些简短而含糊的回答有可能会掩饰部分正确的答案,或者,虽然答案是正确的,但理由是错误的。当你不能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背后,意味着有多大程度的理解时,应使用探询性问题来加以澄清。如教学“9的减法”,教师出示情景:“9个气球,飞走了5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学生提出“9-5=4”,教师这时可以追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这样你就有可能听到“9表示气球的总个数,5表示飞走的个数,求出来的4表示剩下气球的个数。”通过追问加深了学生对减法算式意义的理解。

(2)使用探询性问题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在得到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解的回答之后,使用探询性问题可以诱发新的学习信息。如教学“十几减9(8)”,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5-9你会算吗?

学生:15-9=6

因为10-9=1

1+5=6 学生:15-9=6

因为15-5=10

10-4=6 学生:15-9=6

因为 15-10=5

5+1=6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6+9=15,所以15-9=6”。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

(3)使用探询性问题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向,使讨论转向新的方向,为后续学习问题设定新的情境。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学生明白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之后,教师提出“现在有没有同学要说说其他分数的大小比较”,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方向马上发生转变,进而自然地进入另一个知识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建构阶段。

4、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7:小学有效数学预习策略之我见

摘要:

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我认为应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良好的课前预习就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关键词:

预习方法、可操作性、点拨性、差异性、全局性 正文:

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课堂听课效果。本期,我有幸参加了小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课题,一共进行了八次集中探讨学习,本次活动着重于课堂预习的研究,我也参与了数学课堂实践活动,然后大家一起进行了探讨,对此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由此得到一些启示,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听课效果,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通过预习,学生对下一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哪些地方看懂了,哪些地方没看懂,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在听课时会轻松的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问题听课,无疑是大大增强了听课效果。在预习中已经看懂了的知识再经过老师讲解,印象会更深,没看懂的地方自然就成了听课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下,这个“拦路虎”会轻而易举的搬掉,听课质量的提高又会让学生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腾出时间再进行下一次课的预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我也在思考,虽然数学课同样需要课前预习,但课前预习策略是否根据课的类型来定比较好?如果是复习课,可以让学生预习好,甚至把习题全部做好,教师对课后的习题只要难的题目讲一下,其他都可以校对而过,这样可以节省时间,补充一些较难的题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如果是较难的概念课,也要预习,不过这个预习不能让学生做后面的练习题了,只要把新授的内容多读几遍就行,预防学生的预习作业全错,对错误的概念反而记得牢了,不利于教学。

那么怎样开展预习呢?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么上呢?在此谈谈自己初步的想法:

一、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预习效果

1、预习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预习要求是否明确,预习题是否方便学生展开自学,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到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作业,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这样空泛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以若干小问题来呈现,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

如四年级的《年,月,日》这一课时,预习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自学书上第1页至第3页。(1)调查自己的生日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月哪日,在2005年的日历上找出来。(2)看了2005年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3)通过看书,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又有哪些问题?可以把它写下来。

让学生在看书预习的基础上,来发现与年,月,日有关的更多的知识,课堂上教师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帮助学生由无序的零碎的思考变为有序的完整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关于年,月,日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一种能力。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点拨性”

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如:小朋友,我们起床,吃饭,上学……都需要知道时间,那你们注意过钟表吗?请回家仔细观察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的可以请教家长,下一节课我们要来比比谁了解得多。这样的预习作业,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3、预习作业要有“差异性“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的预习要求不宜一刀切。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

4、预习作业应注意“全局性”

如何将预习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预习服务于课堂教学,除了要重视预习的反馈功能之外,关键还在于要将预习题与课时教案设计紧密结合起来,将预习题作为教案设计的一部分,通盘考虑预习应达到什么目的,预习要初步解决哪些问题。只有这样,预习才能起到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作用。

5、预习设计注意因材施教,因课而定。

预习设计的目的,任务,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在对预习兴趣,预习习惯的培养上,中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逐步转向侧重在数学的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上。

二、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预习的方法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数学。

1、阅读理解法。

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划,注”等方法,阅读下一节课的内容,关注文中的知识点,关键处,边读边想,边想边读,对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概念型教材一般采用阅读理解法预习。

2、实验探究法。

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预习提纲,让学生联系预习提纲尝试探究实验。几何内容一般适合采用实验探究法预习,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内容是以简短结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果仅采用阅读预习,学生在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必然没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去重新思考,这样无疑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因此,给学生递进式的预习提纲,让他们学会观察,猜想,操作,验证,概括。

3、查找咨询法。

通过查找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外资料,促使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和学习材料。

4、尝试练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动手写一写,做一做,可通过练习进行自我检测。计算型教材重点采用尝试练习法预习,如“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一课,可让学生尝试计算“73-28= ”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再看一看书上是怎么算的?或者与同学,家长交流一下,你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预习后的数学课该怎么上

预习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该怎么组织呢?这是教师最担忧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预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的预习成果。展示学生预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预习后的数学课堂,首先应让学生呈现他们的预习成果,努力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即他们通过自己预习所掌握的新知识是“清晰”的,“模糊”的,还是“未知”的。

总之,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预习是要花时间的,预习时可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进行,做好了预习,学生上课就能“严阵以待”地听老师讲课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

2、《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翟郁成著

P1)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本》(主编

莫雄光

P69)

4、《邱学华尝试教学课堂艺术》(邱学华

P138)

5、《小学数学心育艺术》(总主编

冯周卓

彭剑飞

篇8: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有效预习指导策略的研究

一、引导学生预习教材知识, 学会发现新知和问题

教材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材料,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重要载体, 引导做好教材的课前预习, 让学生能够提前感知新知识, 能够在预习中及时发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课堂学习与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是教师的主观判断, 而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 这样的知识点和能力提升点才是真正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来说, 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地区、学校和班级的学生感知不一样. 只有让学生做好预习, 才能发现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具有针对性, 教学才能体现高效性和实效性.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 并能够自主解决或者合作中找到方法, 掌握能力,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 为此, 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好勾画, 做好标注, 整理一些不能理解和找不到解决方法的问题, 然后再集中课堂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解答.

二、合理设计数学预习作业, 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

教学预习和作业练习配合是提高增强预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 针对学生的预习, 设置一定的应用型和探究性练习, 让学生在没有教师教授的情况下, 自主学习, 自主钻研, 自主探索, 或者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 能够真正培养他们的研究精神和探索能力. 预习作业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 能够针对学生基础和学习目标, 能够让学生真正升华认知, 真正把握好知识的脉络. 练习设计还应体现一定的层次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学生在认知、个性、意志以及方法态度上存在的差异, 不能一锅煮, 因材施教,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才能真正增强他们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例如, 学习勾股定理的教学内容时, 阅读教材并熟悉勾股定理的内容只是预习的第一步, 还需要设计一定的针对性练习来强化他们的阅读效果, 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 真正深入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 以此提升他们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已知在△ABC, AB = c, AC = b, BC = a.

1. 填空: 在Rt△ABC中, ∠C = 90° , 已知a, b, 则c =_____;已知a, c, 则b = ______. 已知c, b, 则a = ______.

2.Rt△ABC中, ∠C=90°: (1) 已知a=b=5, 求c; (2) 已知a∶b=1∶2, c=5, 求a; (3) 已知b=15, ∠C=30°, 求a, c.

这样的课前练习能够体现基本的概念和应用, 能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和灵活性,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预习和学习能力.学生做对了, 说明学生已经预习好了, 教师可以在课堂重点引导探究其他应用;如果学生不能做对, 根据他们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分析和讲解, 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三、优化设计课前预习形式, 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预习需要不断优化形式, 需要合理引导, 指导他们的阅读教材, 帮助教会他们分析概念, 鼓励他们深入理解定理. 运用不同方式, 让学生能够做到灵活多样, 防止学生产生枯燥和厌倦心理. 指导学生方法, 让学生能够真正预习到位, 能够感受预习的效率和价值, 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强化他们的学习信心, 提升他们的预习热情. 运用笔记式预习, 及时做好笔记, 勾画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写一写简单的预习心得, 总结知识结构提纲, 确保课堂学习有的放矢, 提高学习效率.实施查阅式预习, 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做好一定的拓展和探索, 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提升他们的信息搜集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比如, 在预习之前, 让学生列举五个板块, (1) 知识准备, (2) 学习目标 (3) 主要内容 (4) 我的收获 (5) 我的困惑. 这样的笔记式预习能够全面掌握教材, 能够做到重点突出, 结合课堂教学能够大大提升学习效率, 确保预习的有效性.

四、做好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促进学生预习和学习能力提升

预习需要一定的引导, 需要学生的实践, 还需要教师的科学有效评价和监督. 针对学生的基础和发展能力, 做好多元评价, 让学生能够在预习中得到更好的监督和指导, 能够不断找到学习的信心, 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 不断提升他们的预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需要制定根据操作性的即时评价项目表和学期预习评价反馈表, 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评价, 以激励和表扬为主,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真正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提升学习成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 针对学生的平时预习制定这样一个课前预习即时评价项目表

总之, 初中数学教学重视学生预习, 做好教育引导, 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预习, 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方法, 真正把学生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能够行动起来, 能够积极预习, 高效学习.

摘要:课前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 也是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初中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为课堂互动教学与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在教学中还要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方法, 让学生能够积极预习, 高效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小兵.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前预习[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2013 (09) .

篇9: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预习策略研究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的“脚手架”,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最先借用这个术语描述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教学支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思考、理解而搭建的平台,有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预习支架”是指教师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预习任务而搭建的支架,起辅助作用。

下面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支架”的设计策略。

“梯形面积的计算”课前预习任务

1.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及公式的推导。

2.出示任务单(如下表)。

任务单上的三组梯形分别是( )梯形、( )梯形和( )梯形。

3.实验:分别剪下这三组梯形,拼一拼,你有什么发现?

①两个( )的梯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②两个( )的梯形都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4.操作思考题。

①量出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及拼成图形的底、高(数据以整厘米计算),填在任务单里。

②想一想: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的底、高、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分别有什么关系?

5.实验:选一个梯形,想一想,如何剪拼也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你有发现什么?(简单写下来)

一、解读教材,明确预习的目标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预习目标不明的现象,如预习什么、预习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预习等问题,教师、学生都不清楚。解读教材就是为了明确预习的目标:一要做到认真分析课程文本资源,研究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编写意图,理顺知识结构,弄清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二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明确教学中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三要参考不同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把不同版本的教材融合在一起研究,对课程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认识;四要预设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生成,如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课堂要达成怎样的教学效果等问题都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预习目标是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拼摆的过程,独立思考实验数据之间的联系,初步尝试运用迁移的方法解决问题。只有预习目标明确了,教师才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材料,搭建“预习支架”,使学生更好地根据“预习支架”进行预习。

二、研究“最近发展区”,设计“预习支架”

教育家维果茨基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实际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认为儿童处于“最近发展区”学习效果最佳。因此,课堂教学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水平,研究其知识和技能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推理,他们要发展的知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推理。因此,原梯形的底、高、面积与拼成图形的底、高、面积之间隐藏的关系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并最终发现问题的最佳点。教师只有把学生对某个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分析出来,才能设计适合学生的课前“预习支架”。

三、分析知识的关联性,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课前预习,不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也为了学生能在课中合作交流,积累经验,为课堂有效教学服务。因此,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分析课前预习与课中教学的关联性,考虑学生在预习中能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且任务设计不可难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水平范围。同时,教师还要考虑预习的结果能给学生的课堂学习带来怎样的发展。这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不能割裂开来。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原梯形的底、高、面积与拼成图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计算梯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因此,在课前预习中,设计“量出拼成图形的底、高与原梯形的底、高”的活动任务,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测量数据、观察数据为解决课堂问题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预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和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正如人们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且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支架式课前预习的设计要体现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预习任务为通过剪、拼、量等活动探究知识,这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实践活动。课后访谈证明,学生对这些活动很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愿意动手操作。学生亲历实验并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能带给学生成就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预习的层次性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是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在认知、能力、经验、习惯、兴趣等方面也具有层次性。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有层次地设计课前“预习支架”,可以降低学生间的差异性,符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预习任务的层次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活动经验。下面,以“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预习任务为例,分析“预习支架”的层次性。

第一,从预习任务达成的难易程度分析,具有三个层次:任务1~3及任务4中的第①题,适合所有的学生完成;任务4中的第②题,中上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中下层次的学生通过父母或同学的帮助也能完成;任务5,适合思维敏捷、喜欢思考的优秀生完成,中等层次的学生在父母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基本完成。

第二,从预习内容和达到目标分析,也具有三个层次:一是复习迁移,为探究做准备(任务1和任务2);二是经验积累,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做准备(任务3和任务4中的第②题);三是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同时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发展(任务4中的第②题和任务5)。

第三,从预习方法指导上分析,同样具有三个层次:先是“扶”着学生走(任务1~3),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领”着学生做(任务4),指导学生量图形的高、底,通过测量数据、观察数据发现问题;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任务5),从一个侧面告诉学生通过一个图形的剪拼也能进行公式推导,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并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预习支架”的设计把握准“扶”“领”“放”的度,并时时渗透预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之,随着学生的成长和预习能力的不断提高,“预习支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是不同的。当学生的能力弱时,教师提供的“预习支架”要多,随着学生预习能力的增强,教师要适时调整“预习支架”,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每一位教师应踏踏实实地从自己做起、从日常细节做起,必能帮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提高预习的能力,做到有效预习,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上一篇:教研室第20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下一篇:自然辩证法浅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