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2024-04-24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共10篇)

篇1: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云梦县吴铺镇三湖小学

杨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就有效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

1、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效果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3、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明确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研究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下面是本校一位老师在执教《抛硬币》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抛硬币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

这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这位老师开课设计了采用抛硬币的游戏,老师先让学生在自主地玩游戏中去发现(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从抛硬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很自然引入新课。

本节课,学生在“抛硬币一摸球一装圆片一抽奖”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好。真正体现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位老师的《抛硬币》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以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装圆片游戏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在探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在装一袋摸到的不可能是绿圆片和摸到的可能是绿圆片这两个活动时,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开放的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执教的《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

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几次试教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以上是我对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一点初浅体会,新课改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新课改也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相信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激发自身的活力,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学生向“学会学习”这一最高目标迈进。相信自己也会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上的创新。

篇2: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科研课题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如果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现将本学期探讨研究总结如下:

一、以理论夯实基石。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和比赛,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2、,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定期开展学生口算比赛及问答竞赛,让学生争当学习小主人,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3、“走出去”的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积极参加各级的数学优质课研讨活动以及说课比赛。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和优秀同行的课例,都会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都会让我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剖析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方法选择。

4、积极撰写研究性文章,提升自我。

鼓励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撰写研究性文章,并由学校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反思的评选。课题组的教师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认真的科研态度。

5、引领学生促进步。

学生们在我们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经过我们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三、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1、巧问

“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做到巧问,只有巧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

2、精问

“碎”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这是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

3、创问

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善待”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哦,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些吗?”“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当然,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我们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

篇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思考

一、提问要有指向性

课堂提问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老师的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目标要准确而集中. 因为问题的明确程度关系着孩子们的数学思维方向. 在教学一年级数学“物体分类”时, 课件上出示了:墨水盒、粉笔盒、字典、篮球、皮球、魔方、笔筒、茶叶盒、纸巾盒. “孩子们, 这些东西你们都认识吗? ”“认识”, 孩子们答到. 我又问道:谁能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呢? 孩子们纷纷举起了手. 我让他们试着分一分.孩子们都按照物品的功能进行了分类, 还针对魔方是归类于学习用具还是玩具, 讨论得热热闹闹, 弄得我在台上焦头烂额, 手足无措. 经过思索, 我又提问:刚才大家是根据他们的属性进行分类的, 能不能根据他们的形状再分一分? 孩子们的思绪总算被我拉扯了回来, 之前的讨论也没个结果. 假如, 在开始的时候, 我提的问题能直接指向“谁能将这些物体按形状分一分? ”的话, 也不至于出现没有完成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情况. 有效的提问, 要弄清楚提问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的语言要精练, 要注意关键字和词的运用. 不要问一些低级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 否则就会出现我前面的情况, 学生离题万里, 教师焦头烂额, 手足无措, 没有达到自己预期想要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及时追问

所谓关键, 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在重点处提问, 重点就会突出, 在难点处提问, 难点就容易突破. 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整数除法一课中, 当学生们通过探究得出结论:“0 除以任何数都得0” 时, 我引导学生看书, “为什么书上说的是‘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 呢? ’”通过看书和我的提问, 学生发现了自己总结的结论和书上的结论有出入, 开始陷入思考. 我趁机追问:0 能做除数吗?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0 不能做除数. 根据除法的两个意义, ① 表示平均分, 把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理论上至少都是一份, 不存在分成0 份的情况;② 表示一个整体里面有几个几, 当整体为0 时, 0 ÷ 0 商是不确定的;当整体不为0 时, 除数为0 没有意义. 有效的提问要准确把握发问时机, 当学生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 我补充了另外的信息“0 能做除数吗? ”;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难点知识也迎刃而解了.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要体现两方面的原则: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才能拾级而上;二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不是少数孩子表演的舞台, 应该给每个孩子表现的机会, 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记得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 我让每个孩子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组织学生进行拼图. 然后提问: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没想到下面的孩子拿着拼好的图形手足无措, 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干什么, 该从何下手. 这时, 我赶紧调整自己的思路, 将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① 原来三角形的边和拼好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联系? ② 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孩子们茅塞顿开, 终于在我的引导下找到了思维的方向:从三角形的边和长方形的长宽入手, 三角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 三角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两个完全一样三角形面积又相等, 所以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又比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比大小”时, 我先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 学生观察了一下, 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 ”还有的说:“图上有2 个香蕉, 有3 只猴子和3 个桃, 4 个梨. ” 对于孩子们的回答, 我都给予肯定. 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 个猴子和3 个桃, 我问:“谁多谁少? ”孩子们齐口说:“一样多”. “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 ”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 ” 这时, 我又出示3 个猴子和2 个香蕉,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学生说:“猴子多, 香蕉少.”最后, 我出示3 个猴子和4 个梨, 学生马上说: “ 猴子少, 梨多. ”这时, 我追问:“刚才你们说猴子多, 现在又说猴子少, 到底猴子是多还是少呢? 猴子、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 谁比谁多? 谁比谁少? 谁最多? 谁最少? 这句话怎样说合适? 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 ”这样, 我设计的问题层层递进, 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 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 然后, 各组代表汇报:“猴子比香蕉多, 香蕉比猴子少;猴子比梨少, 梨比猴子多;梨最多, 香蕉最少. ”学生发言很热烈, 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篇4: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课堂教育 有效练习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有效练习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设计趣味性的课堂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应该尽量带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要尽可能地彰显数学的趣味,让学生一看题就有一种强烈的做题欲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五课“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在讲了基本的换算之后,要想办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感性地认识到各个面值人民币的价值,所以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模拟购物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对人民币的再认识。教师首先可以组织学生们为日常学习用品估价,确定物品价格,然后再让几个学生做售货员,其余的学生拿着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来购买物品。在游戏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如不知道如何找兑,不能准确换算等,可是也正是这些困难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学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价值。

二、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

练习题的设计很重要,而实施的有效性却是关键。必须将教学目标分解到各种练习的设计中,并在实施过程中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练习的有效性。练习课的练习设计要遵循“以课本习题为主,课外习题为辅”的原则。在练习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地运用形成性、变式性、改错类型的练习,让学生从“会”过渡到“熟”,而通过综合、拓展性练习,更进一步由“熟”过渡到“活”。适当地采用题组训练的形式,可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最少的题目达到全方位的练习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三、练习设计要有差异性,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点,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通常练习设计分为基本题、发展题和综合题三个层次。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①基本题:72÷8=(72×8)÷(8×8),1200÷400=12÷4,

②发展题:根据4200÷20=210,快速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42000÷200,420÷2,4200÷200;

③综合题:快速说出下面各题的商,并说明理由。

65000÷25,46000÷125,36000÷75。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课堂练习时要注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基础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思维及想象的空间

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而得出不同的结果,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直觉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如:有54名学生到公园游玩划船,船的种类有:大船一次可以坐6人,每次收费16元;小船一次可以坐4人,每次收费6元;请问怎样租船最好?解题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租船方案:一是可以从价格上考虑,探索哪种方案最能省钱;二是可以从同学们的需要考虑,大船比较稳,安全一些,大船面积较大,可以放些行李,小船速度快,够刺激……总之,真正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全面进步和有效发展。

五、课堂练习设计注重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如在学习了“千克和克的初步认识”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去超市购物并收集重量信息的作业。练习课上,首先让学生把从超市所购的自己喜欢的食品重量告诉大家,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了掂一掂、拎一拎,感受对方物品的重量。接着,又让大家拿出各自所带的瓜果蔬菜,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些水果、蔬菜的重量,再用秤称一下加以验证,看看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多少。通过以上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了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几十千克的重量,对一些填重量单位的习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在这样的自主性练习下,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对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自主建构,使自己的数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课堂练习的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子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练习研究[J].基础教育2013(03)

篇5: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盱眙县实验小学 杨木田

本学期我研究了课题《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现将一学期的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

1、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由于缺乏在具体教学技术层面的帮助指导,致使新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落实,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2、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实施需要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创新设计者”。因此,创造性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缺乏教学设计方面的培训指导。因而,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学习者建构过程。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教学质量和效率难以提高,课程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为此,本课题研究也是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效率的需要。

3、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二、明确研究目标:

1、探索并形成小学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出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及诸因素与学生学科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以丰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

3、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

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研究

1、抓住重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目标及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得越好,教学就越有效。所以,我认为准确确定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并加以完成是一节课有效的第一标准。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有效性,首先在这节课中设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否准确。其次,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教学目标的的设定一定要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你只有设计了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才能有效。下面是学校在执教《抛硬币》一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情况:

抛硬币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学习中接触不确定现象,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感受,获得直观的体验。

李静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会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等词汇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做到:(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开课设计了采用抛硬币的游戏,老师先让学生在自主地玩游戏中去发现(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从抛硬币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很自然引入新课。本节课,学生在“抛硬币一摸球一装圆片一抽奖”等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好。真正体现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如何使设计的情境具有有效性,这是我们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抛硬币》一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抛以抛、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充满童趣的情境中玩数学、学数学,学生通过活动,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装圆片游戏更具开放性、挑战性、创造性。在探知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想象去猜想、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去判断、去验证结论,解决问题。在装一袋摸到的不可能是绿圆片和摸到的可能是绿圆片这两个活动时,学生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开放的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以学定教——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

备课时,我们经常绞尽脑汁考虑怎样设计情景,怎样设计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等问题,而容易忽视学生本身,所谓的学情分析也经常是照本宣科,没有进行真正的调查了解。在我执教的《可能性》一课的活动探究环节中,通过摸球让学生初步体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开始教学时,考虑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想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在一次活动中就能体验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于是把六个小组的盒子里的小球分成三种情况(全是黄色球、有白色球和黄色球、有白色球蓝色球和黄色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从盒子中摸球并记录摸出的小球的颜色),然后每个小组汇报活动情况,让多种情形同时展示出来(摸出的全是黄色小球;摸出的有白、黄两种颜色的小球;有白、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可是当每个小组在汇报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本没兴趣听,接下来的验证猜测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只有少数学生在发表意见。第一次试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简单事件发生的规律性的发现仍然来自直观的实验,在一次活动中同时展示三种摸球的情况,对于他们有一定难度,因为每个小组只验证了本组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结论没有经过验证所以很茫然。第二次试教,我让学生经过两次活动,第一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的是黄色球,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验了事件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理解了 “一定”、“不可能”;第二次:每个小组的盒子里都装着两个黄色球、两个白色球,通过小组在一起猜测、验证,体验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理解了“可能”,两次活动层次清楚,学生建构知识的思路清晰。

几次试教让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定位,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说,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学定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进而教学相长。

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才刚刚起步,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研后教,在教中研,使课题研究真正起到实效性。

篇6: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总 结 报 告

这个课题的研究即将结束,通过全体数学组成员的努力,我们全体组员受益非浅,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了认识。从课题申请提出后,我们本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后再对科研活动进行总结,现总结如下:

一、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1年11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制定申报、立项工作;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了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研计划、实施方案和子课题实方案。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全面进入课题实验,各教师按照研究方案进行研究实验,积累数据和案例的阶段;2013年9月份分析整理资料,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阶段。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我校力求通过对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对典型的课堂教学的实例的探讨,来研究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具体策略,让教师在课堂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更加会学、善学、乐学,学得有效。

我校开展“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体研究确定各学科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很多的,它应当包括:①教师对所任学科是否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②教师能否熟练地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去组织课堂教学;③教师是否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一心一意地投入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探索之中,把新教育理论、新技学方法积极地运用于课堂教学;④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如校舍条件、教学设备(包括电教设备、实验仪器等)、图书资料等;⑤学校教育管理的水平是否高。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充分提高学校人、财、物的综合利用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只有从多角度去研究问题,才能收到实效。坚持大胆创新的原则,将优化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寓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提高教和学的效率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来解决。

开展本课题意在提高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最终通过实践验证而形成优化本校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水平;利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同时,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的影响,对我校教师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对课题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

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有集体形式的、有个人行为的,也有以课题组出现的。还出现了课堂教学环节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例如:关于提问、讲解、合作学习等等。我校的课题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教育教学的软硬件、以及学区内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符合学生、教师、学校地发展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行为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的同时,教师的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与理解在加深,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改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我校课题《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在教育科学有效性研究中立项。通过课题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学习,通过各种研讨课,以及组织教学设计比赛等,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的提高。

1、抓住重点,有效制定研究计划

在每学期的期初制订执行课题方案的实施活动计划,体现在学校课题组的教科研计划,并纳入学校总体的教学教研计划中。计划的制订围绕课题方案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来组织人员,安排课题研究活动。确保计划拟定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以学定教,有效丰富理论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课题的研究的需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广泛学习有关改革的文件、文章及各种材料,形成一定的学习制度。每周的周三进行科研专题学习以及每学期课题组还要举行1—2次专题讲座活动,并要求每位成员认真做好记录,深入开展讨论。为了提高研究人员的教研水平,我们还重视骨干教师的培训提高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带着课题(问题),走出校门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培训、学习的成员归来后除作专题汇报外,还要上一节汇报课。

3、模拟创新,有效开展课例研讨

课例研讨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重要表现。我们的做法是:首先通过集体备好课,课题实践课的设计要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等,集体备课做到“五落实”,即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发言人的落实。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学法等要素的有效运用。

4、注重过程,有效进行阶段总结

我们每一学期都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阶段性总结,以书面的形式汇报每阶段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情况,以便能结合实际做出合理的调整,丰富课题研究的内涵。有利于课题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有利于课题的过程管理,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态度和研究风气。“努力+坚持=收获+提高”。只有春的播种,夏的耕耘,才有秋的收获,通过“农村地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许多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专业水平逐渐提高,特别是青年教师逐渐成长起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稳中有升,参加学科竞赛比赛获市级教学能手1人,县级教学能手2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涌现出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教学案例;参与实验的教师不断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撰写了一定数量的案例和论文。有2人参加教学技能竞赛获县级级奖励,有16篇教学论文或设计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五、在课题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改进措施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主动学习的意识只在个别同学身上有所显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仍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2、教师过多地进行了知识性的传授,对于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程度不够。

3、教师没有很好落实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4、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欠缺、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很不适应。

改进措施:

1、对《实验课程标准》开展再学习活动,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解读《标准》,以便其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要使每位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3、切实处理好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之间的关系,课堂上不搞“一刀切”。将分层教学、分层训练与课程改革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4、今后要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好实验教材,将教材内容与本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相结合。

5、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得到解决,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篇7: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

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4、生活融入数学,让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我们的数学课,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如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来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篇8: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思考

一、动手实践, 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多种活动, 如: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 对于一个问题也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 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我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自己用正方形纸片摆、想一想, 并结合书上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学生经过动手操作, 很快就能结合图说出摆的个数与长的厘米数相同。我进一步追问:现在不用摆, 说一说沿着宽可以摆几排?学生说明后, 再请他们动手排一排, 数一数, 学生很快发现, 摆的排数与宽的厘米数也是相同的。接着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每排的个数等于长的厘米数, 摆的排数等于宽的厘米数, 这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推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样既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生动的实践活动, 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和整合过程。

二、优化方法, 激发学生探究的趣味性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 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法制约学法, 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带来重要影响。

(一) 尝试探究教学。

教学中, 在教师的主导下, 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及亲身参与到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 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二) 开放教学评价。

《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将这种评价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自我观察与评价, 以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让每个学生在评价中受到鼓舞, 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而明确努力方向, 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走向成功。

三、鼓励合作, 提高小组学习互助性

合作学习的目的, 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学会倾听与表达, 学会相互帮助。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应该合理地安排课堂容量, 做到教学内容少而精。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时空,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 而且应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考虑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 以便在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使教案成为动态开放的学案。

在某些数学课上, 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 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 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的小组长独断专行, 包办任务, 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全组的想法;还有一些学生受家庭中独生子女的自私习性影响, 出现不友好、不分享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 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 要有效实施合作学习, 教师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 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分工、注意倾听他人发表意见、合理对别人提建议、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相反意见的应答以及说服他人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

如教学“可能性”一课中, 当学生主动要求合作学习, 却又为谁观察、谁计数发生争执时, 教师应及时指导, 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 合理分工, 使合作顺利进行。又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中, 先由学生用小正方形拼摆, 自主探索长方形面积的求法, 然后组内再进行合作交流。我当时作了一次调查, 发现多数学生一心只想着自己的方法, 根本没有倾听他人的发言, 这是合作交流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此, 我及时进行了引导, 教育学生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合作交流中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要听出别人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以及表达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结果多数学生掌握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四、有效评价, 提高课堂练习实效性

1.课堂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我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 很棒, 不错, 会动脑筋, 真精彩, 棒、棒、棒、你真棒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 画笑脸娃娃, 在黑板上画上花篮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 与之握握手、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 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堂练习。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 是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计练习时要体现层次性以适应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发展。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 设计了三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学生总结出公式后, 马上让学生口算图形的面积;第二个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书面, 并计算它的面积;第三个练习运用公式解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谁大?

篇9: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关键词]提高; 课堂提问; 质量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提问在数学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第一,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实现学生对数学的主动探索。

第二,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保持在轻松的氛围内,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与负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都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具体策略

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其表现有:教师的提问过于随意;提问过于频繁;提问没有精心准备;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提问只关注优等生;提问缺乏层次感。从教以来,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如何让课堂提问行之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力求提问方式多样化

多样化的提问应体现为教师提问的方式多样和学生自主提问的多样。我发现身边多数教师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的问一直主导着整堂课,学生几乎是在逼问着痛苦地学习。当学生在学习中山穷水尽之时,教师不妨通过巧“设疑”进行点拨,使学生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当学生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之时,教师可通过继续“追问”,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当学生对提问有依赖性时,教师可“反问”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能自主深入探究。以下的提问方法值得大家借鉴。

(1)知识铺垫法:这是一种被绝大多数教师所认可的传统提问方法,在讲新课之前设计一些准备性题目,这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减少学生学习难度。例如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我先请学生将1/2、1/3、1/4三个分数通分以后,然后提问:1、通分以后这几个分数的分数有什么变化?2、要将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化成单位相同的分数,怎么办?这样一提问,就为学生主动寻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交给了具体的思考方法,作好思维方面的铺垫,从而降低了难度。

(2)有效引导法: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又有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错例,进行分析讲评,借此生议。缺乏有效的引导的课堂,看似热闹,其实并无实效。

(3)层层递进法:对于教学上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进行突破,让学生平稳地拾级而上,逐步化解难点。比如,在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教师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去购物,帮助父母计算总共花了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零钱,然后进一步帮助父母来计算家中每个月的收入与支出,还余下多少钱等等。

(4)精细消化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讲授新课后,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在学生容易模糊处设问。例如,通过归纳,学生总结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以后,教师提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通分后,为什么就可以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就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5)精心设疑法:我本人认为学习是有问题才会有进步,教学中多数老师会问“都懂了吗?”“都学会了吗?”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懂了”“会了”。扪心自问,对于这样的回答,你是高兴呢?还是怀疑呢?我想大多数老师会持怀疑的态度,至少一部分后进生是在滥竽充数。我们要多关注这一类学生,设疑时要顾及全体学生,问题有难有易,提问对象要体现出针对性,要多给后进生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心。

(6)生活激趣法:教师在新授知识之前,应深挖教材,设计有生活情趣的问题,可从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事件入手,创设一种轻松而接地气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车轮,让学生说一说把车轮做成圆形的好处。有的人别出心裁,做出方的车轮,但又不是完全的方形,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那样做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圆,并为以后的学习积累感性材料。。

2.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学中我们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这就体现了教师对提问时机的把握。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提问的作用无从谈起。教师一定要对课堂提问进行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答疑要学会耐心地等待。让学生理清思路,使回答过程变得流畅、自然。

数学特级教师郎建胜曾经专门对小学教师在一堂课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绝大部分教师的提问超过70个,更有甚者达到100多个,平均每分钟1个问题以上。许多教师听后大吃一惊,而当我们回顾课堂实录并记录提问数量后,不禁目瞪口呆了。例:这样计算对吗?(对);这样做行不行?(行)……试问,你提的这类问题有价值吗?所以,郎建胜老师强调教师应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而不是以多取胜。

3.突出提问内容的新颖性

教师提问的新颖性是指提问应合理设计,创意新奇,体现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颖的问题犹如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又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学生找到思维之匙,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投其所好”,巧设疑问,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化到学习新知识的路上。教师的教学智慧更应体现在教学中通过提问设计,破解重难点,问在“引而不发”之时,问在“似是而非”之处,问在“无疑而有疑”之间。

总之,教师应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适时而问,力求“少而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变成师生互动积极,思维火花四射,学生积极主动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贤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 教学与管理. 2009(14).

[2] 谭宝彪. 浅谈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培养[J]. 广西教育. 2013(17).

篇10:关于《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总结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根据专家立项评审意见和课题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工作,顺利进入2016上半年,也就是课题应用研究阶段。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也有了一定进步,下面就将半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成员上观摩课,研讨课,并进行研究分析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及时充实过程性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撰写论文,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研究策略。

1、用初步构建的教学方式,反复尝试改进,使课堂提问趋于高效、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好的提问为前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了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只小动物的憨态、夸张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惟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用提问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皮亚杰说过:“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他亲身创造的事物才有真正的理解。”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亲身经历了一个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这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巧妙的提问就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学生们用小棒摆作品的主题图,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验产生也想摆一摆的愿望。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①你们会摆这么多作品吗?比一比在规定时间内能摆出多少个相同的作品?(此处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②你所摆出的作品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算式表示。

③如果继续摆下去,摆100个图案,所列的加法算式会怎么样?

这个例子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经历了由特例进行探索、归纳、猜想的积极思维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研究探索的情况由教师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并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3)、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觉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①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②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③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状需要的条件)

④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2、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方法。

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互相观摩交流越来越达成共识形成以下课堂提问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课堂提问要讲究明确的目的,提问必须要为教学服务,备课要考虑提问的目标。是为了引课?还是为了前后联系新旧知识?或其他目的。课堂提问要尽可能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

如六年级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为了引课,激起学生兴趣。我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六(3)班开家长会,老师请家长坐在自家孩子的位置上,出示班级座位图,圈出小明的位置(第5列,第4行),问题:①如果你是小明准备怎样描述小明的位置,才能使家长既准确又快速地找到位置?生1答略、生2答略、生3答略„„②同是小明的位置,却有如此多的方法描述,这样不简洁,又麻烦,还让人容易混淆,你有好的建议吗?生1答略、生2答略、生3答略„„。这时,我说同学们的建议太有价值了,怎样才能用统一的方式既准确又简明地描述小明的位置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确定位置。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策略

学生的生活阅历,与老师不可同日而语,许多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比较多地“参考”了自己的人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这就导致了许多在老师看来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其实是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所以老师设计问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思考有方向。

(3)引发学生的质疑的策略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质疑的习惯,学生就不再依赖于既有的方法和答案,力求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发现新问题和独特见解。例如:“圆柱的认识”一课,学生学习后已经知道“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我想学生真正理解了圆柱的特征了吗?为了引导学生对圆柱的认识进行质疑: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吗?”学生经过讨论并结合实际例子得出“腰鼓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但它不是圆柱体”并说出了理由从而加深了对圆柱体特征的认识。通过从常处生疑,向细微处问难,这样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培养了学生质疑精神,掌握了质疑问难的方法,也提高了质疑,释疑的能力。

(4)问题具有层次性的策略

提问要紧密联系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和层次性,这样以求再次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当学生思维遇到障碍、盼望柳暗花明的过程,这时教师如能抓住时机,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矛盾冲突,适时针对性提问、打开思路、促进问题的解决。

(5)问题具有开放性的策略。

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可以明确的,也是唯一的。这样的问题,只要一个学生作出正确回答,其它学生就没有发言的机会了。这对于那些特别想发言又没有得到发言机会的学生来说,实在是个不小的打击,如果经常这样,他们就会对课堂发言失去兴趣,相反提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不仅增加学生发言机会,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开放性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6)问题具有创新性的策略

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不囿于常规,而又合乎逻辑规则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具有思维独创性,教师除了要善于提供“鲜活的思维素材”外,首先自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这种强烈的创新意识的驱使下,设计出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产生丰富想象力和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进行实验课的展示交流评估小结,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

在总结了课题组课堂提问的策略后,研究成员又开始新的一轮的研讨,在上交流课时,尽量把形成的提问策略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并进行了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探讨,我们的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形成了初步的有效的策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课堂提问还有过去习惯性的不好做法。

2、提问目的性不是很明确,总结出的策略贯彻的还不是很充分。

3、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在不断摸索、探究中收获了点滴经验,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型的做法;也有困惑和挫折,如:如何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等等。

三、今后的工作。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长期深入地进行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学习课堂有效提问的更多高效的策略。

上一篇:手术室护士考核标准下一篇:缠绕管式换热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