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2024-04-19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通用12篇)

篇1:《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学习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6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是什么?”,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第一,了解了数学是多元的复合体。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可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也不得不对此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否则,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数学观的影响,而且我们的教学也会因此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但要仔细、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还确实有些难度。有人说,数学是一种工具;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就可能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例如,各种报刊、电视、广告上的数据可以使人们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可以帮助人们的生活达到最优化等。这些“隐式”的工具,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也有人说,数学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而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它自成体系的一套语言(符号),而这种特殊的语言又是大家公认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与“-”,商品说明书中的各种数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等,这些都是生活化的思想语言。还有人说,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播推进了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数学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等。那么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也是各执一词。

恩格思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数量的科学:它从数量这个概念出发。”

法国布尔巴基学派和我国数学家徐利治教授认为:“数学是研究模式的科学”。即数学是从业已模式化的个体出发,在进一步的抽象过程中对可能产生的模式进行研究的科学。因此,数学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想研究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和规律,就要建构出一种抽象的模型,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其规律。在这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数学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数学来把生活中的现实构造成一个个的数学模型,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研究,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数学中的每一道应用题都是生活原型的再现。

美国数学家M.克莱因认为:“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重要的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 还有人认为:“数学是结构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的发明。”

“数学首先是一种探讨研究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艺术。”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

我国古代一直认为数学就是“术”,是用来解决生产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计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数学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是不一致的。这就如怀尔德所指出的:“试图给数学下定义所遇到的困难看来主要来自这样的假设,即认为数学就其本质而言是绝对的、不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的事物。„„既然数学不是上述这种事物,任何刻画它的企图肯定只能是失败。”因此,“数学应被看成一个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我们应该全面地去认识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数学是什么”的叙述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课标》中也是将数学看成一个多元的复合体,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建构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数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认同这种看法:“数学应被看成一个由理论、方法、问题和符号语言等多种成分所组成的复合体。”也就是说,数学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我们应该全面的认识数学。

第二,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

作为小学教师,虽然我们不可能对数学作全面的了解,但是,我们可以从数学的基本特征讨论起,进而来看教师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数学有三个基本特点: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

数学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些规定,将会对学生学习数学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学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之一。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明确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还是生动活泼、有趣有用的,这样有利于使学生正确地看待数学,了解数学,从而热爱数学,钻研数学,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数学中的规定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和生活中的规定一样。例如,十字路口中的红绿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没有这个规定的话,那么交通事故就会肯定了不得,社会就会不得安宁。数学中运算顺序的规定就像生活中的红绿灯,它保证了数学中的“秩 序”。又如,在除法算式中规定“除数不能为零”,否则0÷0=1,0÷0=2,„„可以得到所有的数都是相等的,那岂不是“天下打乱了”。

当然数学中的规定必须是合理的,科学的。例如,对自然数的约数个数进行分类,一类是约数个数大于2的,称为合数;一类是约数个数等于2的,称为质数;而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这样的分类行不行?好不好?如果把1也作为质数,可以吗?让我们继续看吧,如果对任意一个自然数进行分解质因数,则会出现:6=1×2×3=1×1×2×3=1×1×2×1×3=„,每一个自然数分解质因数的表达方式就不唯一了,也为后面用分解质因数法“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又如,在讲到数零的写法时,可以结合书中示意图,这样不仅合理,而且很形象。

数学中的规定还必须是经过优选的。数学中的规定都是源于实际,有利于数学的研究、传播与使用的,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有助于学生联系实际,认识数学。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数学名词和符号的形成、意义和运用。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数学中的名词和符号的变化。

第三,了解数学史。

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提高思维品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进而逐步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1、了解数学的来源,增强学习的信心。

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可以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本来面目,克服学习中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一般数学教学给学生一种幻觉,似乎数学是没有变化和成长过程的,是生来就天衣无缝的完整体系,是看似令人生畏的概念、公式、定理组合。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穿插数学史,将数学产生、发展、变化的科学演化过程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懂得数学是一个动的成长的科学,数学概念和理论是通过克服一系列矛盾、挫折而形成的,从而理解数学这个工具是怎样造成的,并且可以修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绝对化、简单化和神秘感,正确地看待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例如“×”号的来源是这样的:由于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是一种特殊加法的简便写法,因此数学家把“+”旋转45度,便成了“×”。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数学史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其作用或是辅助或是加深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数学哲学、数学方法有所了解会看到并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每一个理论和发展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巧的堆砌、单纯的逻辑推导,而是和科学哲学、认识论的突破相伴随的。

3、提高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暴露思维过程的教学可以通过数学史实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将按逻辑演绎顺序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创造活动,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知道了结论,也知道知识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你,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等品质。

第四,领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反复证实是正确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和一般意义。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规律的理性认识。学校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思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等。

数学学习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因为数学中最本质、最精彩、最有价值的就是数学思想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更加有用,对人的成长更有影响。但它们往往寓于过程之中或被掩盖着,学生也不容易注意到。因此教师善于挖掘和领会数学中的思想方法,并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只要教师留心、有意,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更理解了数学是什么?数学是多元的复合体。

篇2:《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复习:是简单的回忆还是鼓励创造?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1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复习:是简单的回忆还是鼓励创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1、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课型,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复习可以有日常复习、单元复习、期末复习、毕业总复习等形式。而究竟如何才能上好一节复习课,将复习的功能发挥到最大,仍然是目前教师们最普遍关注的问题。

2、案例。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苏教版(下)小学数学课本第8册)。

3、分析。从上述的描述来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复杂,虽然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素养是非常扎实的,教学中也注意到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教师的讲解清晰,任务布置明确,能够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并且能够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但是,就教学内容而言对学生来说并不具有什么挑战性,因此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多数时候学生表现得比较被动,没有积极主动地要学习的倾向。作为教学研究,我们应该透过表面的形式,更深入地考虑这样的问题:复习课应该这样上吗?出了复习回忆——巩固练习之外,还能否跳出单纯回忆的范围,特别是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发现留出更大的空间呢?

4、讨论。根据上述案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好的设计呢?(老师们展开讨论)。

5、总结。

二、复习课课例欣赏。

1、复习课应该怎么上,我们来看看专家的课例。

2、播放专家上课视频。

3、讨论:你从视频中学到了些什么?老师们自由发言。

4、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复习?

三、复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复习有助于记忆。

复习可以促使学生回忆,进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复习有日常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等形式。

日常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巩固刚学过的知识,将识记之后的内容较好地保持下来。

阶段复习,也可以称为单元复习,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具体来说是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时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从而促进学生记忆和思维的发展,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2、复习有助于认识结构的建立。

复习课上,教师应该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让学生看到知识之间是密切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较好的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也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复习。因此,在复习中首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觉到复习不仅是旧知的再现,而是富有挑战性的,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重新组建中去,也更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其次,在自主的复习过程中,也会暴露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错误,这久为复习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素材,也使得复习的另一项任务“查缺补漏”得以实现,这样复习的效果才可能会更好。

3、复习与再创造。

学生再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实际活动来获取数学知识,这个过程被称为“再创造”。即便是相同的知识结构,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不尽相同,这就为学生再复习课中进行再创造提供了可能。让学生“再创造”出知识的网状结构,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进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复习课的教学建议。

复习课应该跳出单纯记忆的框架,搭建有助于学生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得到提高。

一般来说,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对于中年级学生,老师带着复习,教给学生复习的思路;对于高年级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复习,通过自己总结和小组交流,“再创造”出知识的网状结构,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将数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保持长久的记忆。这里给出这样的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2、归纳整理,实施创造。

3、重点复习,突破重难点。

4、解决问题,整体提高。

篇3:《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应用意识,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要求, 也是小学数学教改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问题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对于新颖的解题方式, 日积月累会总结出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它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具体问题做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 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 不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激发学习兴趣, 探索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策略和方法, 因此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数学中尤为重要。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学过程由具体到抽象, 要让学生形成“问题情境, 形成模型, 再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了解, 将理论应用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去,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我们周围的现实生活情境, 从而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 并加以综合运用。

案例1:三年级上“有余数的除法”例4教学中借助“主题图”中的“跳绳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 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图中有32个学生, 每6人一组跳绳。教学时以动态展示情境并配上师生对话 (图中提供的文字信息以及所求问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明确所求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 还多几人?”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解决所求问题, 使学生明白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说出这个算式后, 教师板书“32÷6”, 然后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 并说出是怎样算的, 使学生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而且使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是解决问题策略的主线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之间年龄和心理特征相近, 将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 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等都易于接受和理解, 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教育的优势来正确引导学生。如果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清或产生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应组织学生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案例2:如在“计算圆的面积”教学中, 可以从三角形或者梯形的面积引导学生展开思路, 将圆的面积公式慢慢地推导出来, 可以分小组讨论, 活跃课堂的气氛, 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也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裁剪图形拼接等方式, 有的学生通过动手发现了其中的原理。这样通过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索、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 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这种学习方式, 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现实的要求, 是未来的需要。

三、分析数量关系, 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关键

首先, 采取尝试解决、自主探究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案例3:在“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中, 在此之前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和格式已经非常熟练, 所以在教学中, 放手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索、同桌讨论或自己学习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 讨论明白当除到哪一位的被除数是0时, 可以在那一位直接商0, 不用在竖式中写出来;当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 没有余数, 个位又正好是0时, 可以在个位直接写0来占位, 竖式中也可以省略不写。通过这样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深刻, 同时探究成功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并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获取方法,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其次, 讨论算法, 选择最佳解决方法。

案例4:在二年级“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和算法。方法一: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方法二:长方形周长=长×2+宽×2;方法三:长方形周长= (长+宽) ×2。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 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要格外强调对这一结论解决的过程。通过大家的交流和讨论, 可以总结出最简便的计算方式,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今后有类似的问题讨论也可以寻找出最合理的结论。经过长期的学习过程, 加强了知识点的记忆, 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方式上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 进行评价, 检验成果。

案例5:三年级下的“求平均数”教学时, 1.先找出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下何为平均数, 互相交流怎样通过学具来摆出平均数。再引导学生思考若不摆学具如何得出平均数, 再进行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算法, 从各种方法中筛选出最好的算法。然后让学生理解每一步骤是如何得来的, 回顾每一步骤的思路, 验证结论是否正确。2.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思考结果, 再让学生互相评价学生, 通过评价他人从而反省自己, 在这样一个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评价他人提醒自己的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对自己总结的结论进行验证, 在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和认同。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 个人觉得以上几个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 使大家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去, 抒发己见, 展示自己的创新思想, 也能够较好地掌握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方法,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学会了数学, 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分析数量关系, 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关键.百度文库.

[2]二、三年级数学特级教案.新课标版.

篇4:《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有效教学;策略

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创新浪潮。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段,小学数学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创新性、辩证统一性以及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事物的感知意识。有意义的教学才是最高效的教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我对数学教学中四大领域之一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就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一、意识的引入

培养空间意识是新时期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能力,通过准备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感知材料,打破思维定局和思考联想障碍,真正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思维能力。在授课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重难点进行讲述,教师本身根据“研究—总结—研究”的教学模式备案授课。

二、课程的设计

几何图形中的知识点,如平移、组合、翻转、铺设等,可用辅助教学器具进行搭建,从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根据点、线、面、体这一发展历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空间观念。在几何图形的结构演变这一版块,教师可应用归纳类比及猜想的方法,因地制宜,用实物做成立体图,带领学生去室外感知简单平面及立体图,加深效果。这也体现了情景创设此种方法的直观性和重要性。

三、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一是不同级同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在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方面的教学会逐渐深化。任何教学过程都应该避免单独授课缺乏连贯性,与低年级教师交流经验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程度,同时与高年级教师交流能把握好教学力度及核心脉络。二是同级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任何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和总结其他先进教学策略,其中的主题循环法就是很好的一个方式。比如在“图形与几何”这一方面的学习中,我就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本版块在其他学科中的知识体现,如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描述稍复杂的几何构造体,总结生活与自然中常见的图形与几何构造,用此种系统法沟通了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归纳总结

在授课一段时间后的归纳总结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基础性的步骤。整合总结所学的知识,从整体的框架中推理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在对“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进行归纳总结时,可通过图表的方式列出三角形、正方形、圆、扇形等一维图形以及球、正方体等二维图形的比较总结,包含名称、形状、基本性质以及联系等相关内容,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更好地对整个知识点做出更有条理的梳理和把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教学过程也是如此,高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必然会在改革创新中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陳继忠.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篇5:《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怎样揭示数学的思想方法?

勺窝乡希望小学马泽

2014年7月14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怎样揭示数学的思想方法?”,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数学思想方法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是以具体数学内容为载体,又高于具体内容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

教学分析,本节课中用到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

1、化曲为直:将曲线转化为直线,然后进行测量。本节课多次用到这种方法。

2、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将信息从一个事物传递给另一个事物的方法。本节课中教师通过问题“哪些图形与圆最有关系?”就是想用类比法建立圆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与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一样具有倍数的关系。

3、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通过对特例进行观察与综合以发现事物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演绎推理是把一般的规律用到具体的事物中去的方法。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去求具体一个圆周长时,就是用地演绎推理。

4、猜想——验证:在本课例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多次用归纳、类比等猜想的方法,让学生去得到结果,再通过操作进行验证,肯定结果的正确性,其实质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类似数学发现过程,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极有好处的,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5、符号化思想:在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符号将公式表达出来,这里体现了符号化思想。符号化思想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普遍地用符号去表达数学对象的思想,它体现了人们的一种求简的精神。

二、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1、推动数学学科的自身发展。

历史上数学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创新,数学思想方法引来数学史上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举例说明)

2、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仅为数学服务,而且运用到其他科学研究中。

例如,用三角法解决天文测量问题,用坐标思想研究机械运动和行星轨道问题等等。在当前信息化社会中。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的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在生物学领域中,1微分方程用于生理学的研究,神经生理学用到了图论,统计思想方法用于流行病学。在自然科学的三大前沿——天体演化、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的,在人类社会面临的三大难题——环境科学、人口问题和自然资源的研究中,都用到了大量的、高深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还用于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甚至进入艺术领域。

数学思想方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未来的世界是现代化的世界,是科学化的世界。未来的科学是数学化的科学。今后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是用数学方法理解问题占统治地位。

三、怎样揭示数学的思想方法。

(一)、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1、推动数学学科的自身发展。

2、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数学对应思想等思想,数学抽象方法、归纳、类比、演绎、一般化和特殊化等方法。

(三)、教学生猜想。

1、结合典型材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

3、将猜想和验证结合起来。

(四)、可以借鉴的例子:《圆柱体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篇6:《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

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泽

2014年7月12日,在勺窝乡教育管理中心左桎英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数学生活化?还是生活数学化?”,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案例分析。

在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注意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好的联系在一起,更有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搬到了操场。

案例:操场上的数学课。

1、课前准备。

在教室里,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想参加赛跑比赛吗?喜欢的孩子和老师一起到操场上去好吗?

提出具体要求。

2、操场上的数学课。

a、第一组学生赛跑,其余学生观察“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的前面有谁?”“谁的后面有谁?”

b、三组一起跑,其余学生继续观察。

C、教师问:你能说说哪时前面吗?帮助学生明确,要看运动员脸的方向来定前后。

3、巩固所学。

a、学生排队,提问:谁能告诉老师的前后有什么? b、同学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前后是谁。

4、总结:教师问,通过操场上得活动,你明白了什么? 射线就是射出去的线吗?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像这样的射线吗? 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时射线。

师:(肯定地)手电筒射出的光可以看做射线。生2:汽车车灯射出的光是射线。生3:太阳射出的光是射线。生4:喷水枪射出的水也是射线。师(犹豫地):喷水枪射出的水是射线吗? 生齐答:是的。„„

3、分析讨论

看了这两个案例,想说什么?

二、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

1、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上来看,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2、数学教学应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是学生形成背景性的经验,特别市一些具体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

3、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十分的广泛,因此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善于选择适合的数学内容来联系生活实际,而并不要求所有的内容都要联系生活,数学并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

今天的抽象是明天的具体,只有将生活经验和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生活数学化。

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生活仅仅是为数学化提供了一个背景和情境,数学是常识的系统化,但是,数学不是生活,特别市我们注意到许多数学的概念在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而仅仅存在于人的理性的头脑中。

数学化的基本方式是学会数学抽象方法,也就是保留具体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而排除其他非本质属性。

再创造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重要的是体会到数学知识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学会探究发现的方法,体会到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继续学习的愿望。

三、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

1、日常数学是指在日常生活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学校数学是指在学校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数学。

2、学生在抽象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上具有两个特点:直观形象性、不一致性。

3、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与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而应该是在原有基础上使学生有进步和提高,教师要及时将“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过度,将生活数学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注意将“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必要的回归,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案例:两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5、展示自己在课堂中做得出色的案例。(老师们畅所欲言)。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

通过平时的接触、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生活经验,然后巧妙地应用到教学中来。

数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经验上,教师要积极地为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创设条件。

2、注重教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的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达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应用意识强调的事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属于观念、意识的范畴。也就是说他是“隐性”状态的数学。

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解决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是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有无形成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

篇7:《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岭镇官寨小学:刘 慧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是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的,问题的来源涉及四个板块,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暑假这次短暂的培训为我们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更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自我充电。虽然只有八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几位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教师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培训中,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意义,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应该具体地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一句话: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新课程中也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能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必须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择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面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学中可取的东西。

四、提高思想认识,净化灵魂。

培训其实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这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已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的除了爱抱怨,还是抱怨。写不完的教案,频繁的检查,刻薄的制度,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以及家长的难缠,学生的愚笨,领导的不理解,等等。都是那么沉重,沉重的令人窒息。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对工作有的是厌倦之意,不平之心,黯淡之境。可通过这次的培训,走进新课改的心灵世界,感叹于教材中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丰满,独特的教育视角,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丰富的教育经验„„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我一次次禁不住问自己我该怎样做?做什么样的教师?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优秀老师、与教学大师相比,我自身不足很明显。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不仅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工作,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和捷径。也明白了“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更懂得只有我们教师是一个幸福并快乐着工作的人,才会让学生感受到幸福并快乐,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幸福并快乐的人。

五、加深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了反思的作用,知道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反思。反思让我认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也让我认识到了怎样才能做好一名教师。好的语文教师是一座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在教学中,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运用好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教材交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学生与教材联系的纽带。

总之,通过参加小学语文培训,使我对小学语文的新教材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次的培训开得非常的好,对我这个小学语文老师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得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明确的目标,好的教学方法,更新颖的教学手段。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使自己具有小学语文教学知识方面的前瞻性。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能力是事关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和修炼,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首先,我们要丰厚自身的文化底蕴,让自己不再浅薄,其次,要拓宽我们自身的知识视野,让自己不再闭塞;最后,要陶冶我们自身的道德情感,让我们不再简单粗暴。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面,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把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结合起来,使自己无愧于“人类的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

篇8:《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1精心准备学具

要想保证小学生的数学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提升,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对需要的学具进行充分准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准备的学具还需要对学具自身安全性起到高度重视,保证学生在利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不会对自身健康造成威胁。在进行数学学具准备的时候,发现还有一部分学具是需要小学生自行准备的,这里所涉及的学具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包括计数学具、计量学具和几何学具。

2实时指导操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自身的好奇心还处于比较强的阶段,因此在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动手操作培训对于提升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范,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进行单纯模范的过程中会造成学生自身思维发生禁锢。因此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状态选取合理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够有计划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汲取能力。

2.1明确动手的目的性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的动手操作不仅仅需要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了解,需要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又以一个明确的目的,这样对于保证提升学生自身数学知识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生进行数学动手操作之前需要教师对整个数学知识点进行详细研究,保证小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身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提升。

2.2选择适宜的时间指导操作

在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整个数学知识自身涉及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对于提升学生自身动手操作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效控制学生进行的机械化操作。

2.2.1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身思维还存在一定缺陷,也就是说小学数学知识抽象化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学生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一定提升,就需要对学生采取学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2.2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公式和准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学具操作的方式,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改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在对学生进行数学公式和准则指导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证学生对准则和公式的理解,需要对学生讲述相应公式和准则的来源,保证小学生数学动手操作的目的性得到全面的表达。

2.2.3对学生进行几何知识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里所说的学生学习障碍主要是指学生空间观念较差。因此在进行几何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分解,使得学生对几何体的了解有很大的提升,这样对于促使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和自身空间观念提升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灵活选择、采取方法

人在认识事物时,整个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注意。反之,如果没有注意的参加,任何认识活动都不能进行,只有当客观事物引起我们注意时,才会留下明晰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果想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操作活动的形式、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处于集中状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具的作用。

3.1操作的形式

3.1.1个体独立活动

学具统一时,课中可以按照预设教学设计展开学习;学生有能力通过独立操作解决问题时,可以采用要求学生自选学具操作这种活动形式。入到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平面图形上用彩笔表示这些分数,有些学生则利用线段图加以比较,他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3.1.2群体合作活动

当学生独立操作困难较大时,可加强指导或组织群体合作。如推导某些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数学广角”中的许多内容、立体图形的认识等内容都可以通过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3.2操作的方法

在教师采取合理操作形式的同时,还要注意一定的操作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2.1摆弄法:如在推导“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然后在操作的基础上观察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总结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2.2剪拼法:如在设计“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利用轴对称知识创造性地剪出美丽的图案,使他们对对称图形有了更深的了解。再如,推导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用先剪后拼的方法帮助推导。

3.2.3游戏法:如在设计“数学广角”的“策略问题”时,可先让学生(演齐王)和教师(演田忌)以游戏的形式再现“田忌赛马”的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田忌每次能赢?这里面有什么窍门),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这种田忌获胜的策略逐渐清晰,然后,可以让同桌以游戏的形式动手操作,巩固新学知识。

3.2.4实验法:如在设计“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可预先准备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在圆锥里装上细沙,倒入圆柱中,从而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的结论。

结束语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只有辩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指导,巧妙组织,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招慧红.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2]杨新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

[3]祝浩军.论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活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9).

[4]梁伟.小学数学活动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2).

篇9:小学数学小组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教学;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82-01

小学生处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相对模糊的概念的阶段,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抽象能力很弱,所以需要靠形象的事物才能理解较为生涩的书面语言。但小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很强的活动能力,故而,要想小学生深刻理解深奥的数学知识,可以在教学中增加可以活动和开放性的内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一、小学数学小组学习及教学现状

1、小组数学学习小组存在的问题

(1)小组分配的合理性有待改进。大多数教师没有熟悉学生的性格及其学习能力,将性格矛盾的学生或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配到一组,将会大大破坏小组的融洽性,影响小组的学习氛围。

(2)教师的管理力度还需加强。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奇心强,思维广泛,教师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力度,如果放任小组成员自由讨论,小学生很容易讨论到别的话题,导致数学课堂秩序遭到破坏,进而小组不能完成课堂任务。

(3)小组成员合作情况并不乐观。小组学习需要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合作完成讨论问题的任务,有些小学生不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存在浑水摸鱼的现状,过多次数会导致这些小学生产生偷懒、依赖别人的想法,无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小组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师作为小学数学小组教学的主体,由于自身的特性不同,使小组教学存在了些许问题。

(1)大部分教师无法很快适应小组教学。小学教师有很多是教学多年的老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拥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但是多半是很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时间很难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应用起来得心应手,但多年的教学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并且他们自身的合作意识不强,也没有小组教学的经验,很难适应小组教学,导致直接影响了小组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2)教师对小组不合理的评价。很多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只看重教学结果,而不管学生做出的努力和平时在小组中的表现。这严重阻碍了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消减了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有些教师对部分学生还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样只能提高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丧失了对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公平性。

二、解决小组学习问题的策略

1、了解学生,合理分组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状况,应用合理的小组划分标准,用公平的态度来考虑学生之间学习差异,教师不能将学习好的或者不好的各自划分为一组,也不能将性格冲突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每个小组进行合理划分,让每个小组的组员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同时一个学习小组的人员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了容易造成难于组织和管理的现象,太少了又起不到不到小组学习应有的作用。这样组员之间取长补短,不仅可以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还可以培养学习小组组员的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小组之间良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教师教学的引导与自我总结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上要时刻注意着学生的动态,提醒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同时告诉学生们大胆的思考与创新,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对每道数学题可以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并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使学生们自主学习,逐渐养成孩子们独立思考,不依赖教师的习惯。

教师在每进行一次小组数学教学后,都应该对这次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这节课的管理力度是否适当,教学设计是否新颖,对小组的合作意识是否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调动了学生小组学习的积极性,是否还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否应用了创新思维,学生们对本节课程掌握的程度怎么样等。作为教师,在经历了教学后,只有不断的总结课程教学和反思,才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开阔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

首先,小组要推选有责任心的组员担任小组组长,督促组员学习,明确小组任务,严格要求每一个组员并记录组员的学习情况和参与情况,在小组成员有困难时候及时的给予帮助或者向老师求助。

其次,教师根据组长的记录或者通过观察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的状况和努力情况对学生进行公平的综合评价,教师的公平评价可以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在小组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优缺点,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小学数学小组教学模式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配合才能取得成功。小学数学小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积极快乐的学习,还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团队合作的意识,提高孩子们的沟通交往能力,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不断创新能力,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毅娜.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4,(12):42-42.

[2] 赵凯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5,5(8):216.

篇10:《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心得

金中小学:史洪林

通过几天的学习后,我深得“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启发: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重要点。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

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到了高年级,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下面就我学习后谈两点肤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

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比如,在教《连加》一课时可以创设敲青蛙的游戏,青蛙一个一个的从地下往上冒,上每个青蛙身上都有10以内的加法算式,看谁算的快敲得准的情境。这样学生们会非常乐意参与这项游戏,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篇11:《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最近,一口气读完借来的《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一书,时时受到书中案例的启发而豁然开朗!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将书读薄,能和大家产生一点共鸣。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针对许多教学低效、无效提出来的。但“有效”的程度空间却是无限,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无限可能地接近理想目标,追求最大化的有效度。在一段时间里,学校、教师积极践行新课改的先进理念,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课改焕发了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活力!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与之俱来的许多问题的矫枉过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我们一线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谁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呢?《有效教学》丛书,及时搜集捕捉了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难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本书的问题来源涉及四大板块: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选取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一些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还有一些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已经潜滋暗长了,可是我们至今却并没有发觉。

比如写字教学,从开始的要求写正确,到现在指导学生写美观,要求上和评价上的变化反映了教师观念的深刻变化,贯穿其中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汉字作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生命的符号,蕴含着智慧和文明,蕴含着图画和节奏,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些东西的传达,我们做得很不够。

四大板块中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部分,分别从课内阅读教学、多媒体影响下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评价、课外阅读教学等方面来阐释的。其中“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扁平化:‘形象’解读的瓶颈”“资料搜集:意义与效果的追问”“多媒体:是饰品还是手段?”“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等,读后觉得受益匪浅。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于是在教学中,语文课常常淹没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老师民主的声音:“谁能给大家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谁能够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那么这些做法是不是都合适,都有效呢?答案:不一定!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如线索功能、手段功能、训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多种功能的合一。我们强调朗读的不可或缺,但是对于每一遍朗读的作用或者什么时候朗读,采取什么形式的朗读的安排目的可能不甚明确,处理有些简单化、随意化了。阅读教学中“形象”的扁平化主要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作品的“形象”的把握过于单一,浮浅的一种倾向或做法。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受到了教学用书的制约和影响所致。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等,都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可是我们再去阅读教参,又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去独立的解读文本,不去进行深度的思考,仅仅以教参作为依据,我们怎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领域,怎么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多元解读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课文的教学任务,心中有数,才能聆听并及时评价来自儿童的不同声音,有效捕捉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信息并把它们作为资源,在生成中丰富提升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和解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研究的重点、难点。在阅读《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时,编者又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起了反作用?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孩子表达的兴趣一点点消失?„„是啊,这些不正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吗?

日常教学中,我常常发现,一到作文课,学生就愁眉苦脸,交上来的作文许多是七拼八凑、无病呻吟,更有许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如:一次布置大家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为了防止学生“无米下锅”,课前还组织大家谈亲情、感受亲情,谁知道,作文交上来以后,写妈妈雨中送伞、深夜送“我”上医院的竟还有好几个。不少学生的作文不是为表达需要,而是为了作文编作文、抄作文,这样的作文谁愿意写呢?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发现:原来可以这样做!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认识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写好作文做好条件准备。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确立为生活写作,而不是为考试写作。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所以,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本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知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篇12:《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策略》心得体会 数学是什么?

学习心得体会

王 虎

在此次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收获颇深。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的眼光、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待和剖析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教师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即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准确和明确。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当然,目标众多,并非时时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具体到一篇课文、一节课,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

二、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从而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三、注重学习讲授的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中最直接体现教师素养和功底的一种教学方法,始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讲授要注意少而精,唯其少,才重点突出,引发听者的重视;唯其精,才可能在师生互动中起到强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若讲授面面俱到,讲的太多太泛,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休眠”状态。此外,有效讲授还应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若讲的太深奥,学生听课时的思维则会处于“茫然”状态。因此,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渐入课文的佳境,渐入学习的佳境。

四、注重学习指导的有效性

当学生的话题方向偏离课堂主题时,教师的课堂指导应体现出适时合理的引导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回到课堂主线上来;当学生的思路阻塞,处于瓶颈状态时,教师应本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体现指导的启发性,推动学生思维向前行进;当学生的理解出现不足或错误时,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体现激励性,积极努力地发现学生的可取处、闪光点,即时反馈,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努力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处和改进、发展的途径和方向。

五、实现学习评价的有效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人的成长进步关键在于自我心智的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组内评议、集体点评等活动,以学生激励为评价主体,通过学生互评互议,构建各抒己见、张扬个性的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实施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关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关注教学反思,不断地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单调的、缺乏情趣的教学要剔除;灌输式的、不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要剔除;同样的做秀式的、华而不实的教法也必须剔除。

上一篇:知危险会避险交通安全主题直播观后感下一篇:《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