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

2024-04-08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共9篇)

篇1: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要让学生像喜欢玩一样喜欢数学课,像喜欢做游戏一样喜欢数学活动,从而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运用数学故事与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动力;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数学问题的体验学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动态课件,促知识掌握应用;研究数学课堂高效互动模式使知识的认知层层递进促学生思维发展。

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尤其低年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感觉到一个较大的困惑干扰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那就是:我们深入研究、精心设计的数学课不吸引学生。难道是现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出了这么大问题?孔子曰: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思索、改革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像喜欢玩一样喜欢数学课,像喜欢做游戏一样喜欢数学活动,将数学教学与适宜的趣味化游戏相结合,消解小学生学数学的“苦”——化“苦”为“甜”、化“厌”为“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岂不事半功倍?深入研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对学生学数学的促进作用,课堂的学习氛围将更加浓厚。本着对这两点的思考,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大量摸索、实验,这个研究也在我们区成立了同名专项课题来促进我们的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现将初步取得的一些有效的经验阐述如下。

一、恰当运用数学故事和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动力,促进其对知识的探

究及掌握

低年级学生尤其刚入学的小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一些了解和基本数形知识,但数感及空间观念较为薄弱,尚未建立。他们又活跃好动,枯燥的数学讲解与练习难以吸引他们,此时,教师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搜集趣味横生的童话故事、动物故事等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就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建立数感与形感,一举多得。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几和几”这一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是以“

4、5”的组成为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教材设计重操作、感知,对学生学习数的组成是个强有力的辅助。但我在执教时就思考能否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来引发孩子们对数的组成的质疑与兴趣?我就想到了成语故事“朝三暮四”以此来设计“4和5的数的组成”一课,让孩子们在质疑思考中体验到数的组成有1种至几种,但分成的两部分的和是不变的,来为加减法的理解做好铺垫。我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导入:在美丽的大森林里,猴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有一天,小猴子们下山去玩,走着走着,它们看到了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许多带回家。妈妈看到它们摘回的桃子别提有多高兴了!就给三个孩子分了分。妈妈告诉老大说:“明天早上你吃3个桃子,晚上吃1个桃子”,对老二说:“你和老大相反,明天早上吃1个桃子,晚上吃3个桃子”,“老三呢,早上晚上都吃2个桃子”。这时候,老二和老三不高兴了,它们嚷嚷道:“不公平!不公平!老大早上吃3个,它一天吃的最多了!老二最少!老三不多也不少!”小朋友,你们给猴妈妈评评理,她给三个孩子分的桃子公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们对4的组成的讨论及质疑,在这种趣味横生的故事情景下,孩子们思维积极、讨论热烈,结合小棒学具的操作轻而易举的将4的组成弄清、记牢。在接下来5的组成学习中,也以此故事为引导找出5个桃子的所有分法,为以后5以内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时间”是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会认读5分5分来数的时刻,并知道1时=60分;第二层次是在掌握5分5分数的基础上,会用1分1分的方法读取时间。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本单元的第1课时,我设计了生活化的故事情境来引发学生对认识钟表的兴趣,拉近认识时间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故事情境设计如下:一年级的小同学小明一家最爱看电影了,这天,他的爸爸妈妈就带他去看《喜羊羊与灰太狼贺岁片》。小明和妈妈约好了在电影院门口等爸爸。“快7时了!电影就要开始了!现在是6时55分,离电影开始还有5分钟!”那现在到底是几时几分呢?以此来引发学生对表盘上数字处的分钟数的学习和5分5分读数的讨论、研究。再探讨现在时刻到底是6时55分还是7时55分,用钟表学具操作拨一拨,来确认认识时的办法;并通过拨一拨发现1时与60分的关系。接下来,通过电影的推进(7:05),爸爸的到来(7:15即7点1刻),爸爸迟到多长时间的计算,电影结束(8:40),回家用时,一家人回家(8:55)等时刻和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时间读取的方法,时间差计算,时间常识等等。本课创造性利用故事情境将知识点与小明一家看电影的事件结合起来,饶有趣味,吸引学生去跟随小明来参与其中,并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练习了能力,达成目标。

在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一课,我利用了画图创设情境,引出了课题及学生对本课图形知识的思考。教师运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一副美丽的图画:山林,房屋,太阳,云朵,小路。创设出童话般的情景,展现了各种线条的运用,引导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讲出这幅简笔画中有什么数学基本图形?那就是点,线,角,也有面等。引发讨论其中的线条分为哪些类型及其不同处,从而导入“直线”、“射线”的认知、概念,引入本课课题。这种情境的创设运用自然,流畅,贴切,且激发学生的观察与思考,效果很好。

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对空间图形和数学问题的体验学习,操作促认知,活动

促成长

几何图形及图形变换的知识在我们小学数学教材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些此类知识虽然很具象,但学生掌握起来并不是很容易,空间想象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因此,我认为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必须从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出发,搭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来深化认知的桥梁,从而起到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事半功倍之效。

二年级上册“轴对称”一知识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对“轴对称”这一现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并认识到“轴对称”的特点及对称轴。我就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动脑操作活动来实现对知识的层层掌握:“看一看”——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事物与图案、“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找一找”——去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事物、“剪一剪”——想办法怎么动手剪出对称的美丽图案、“验一验”——发现图形的对称轴、“画一画”画出图案及几何图形的对称轴、“演一演”——做出对称的动作与造型进一步体味轴对称;这一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并体会到数学的图形美与几何美。

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典型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利用操作来深化认识,变“学数学”为“做数学”,化解理解难点,提高学习成效。如:相遇问题作为小学阶段解决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题型。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多次演示、操作来帮助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等概念,并引导学生逐步用“两人”、“同时”、“从两家出发”、“相对而行”、“在校相遇”等关键词来描述他们的运动过程。这样学生们理解深刻,学起来也不枯燥。在理解了相遇的基本概念及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来添加信息生成相遇问题,这样理解和解决起问题来就容易多了。

在许多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动手动脑的结合,对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也会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及“小数点移动规律”教学时,我利用了一个小小的自制学具操作,化难为简,化繁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将加减法算式的两个数据写在两个纸条上,让学生抽拉第二部分来确定小数点的对位问题,形象准确,且对“小数点要对齐”这一计算法则印象深刻。而在第4单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小数的性质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制作小数点的圆片学具,在探索出“小数点移动规律”后,边讲规律边操作移动圆点,大大加深了对规律的认知和掌握。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动态课件相结合,化抽象为具体,促知识的理解 运用 “平移”是二年级下册要求掌握的图形变换方法。教学目标要求在学生认识平移现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会运用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水平与竖直方向任意移动规定格数,再画出图形。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其实难度很大,不容易掌握。我教学本课时,认为教材的例题设置难度太大,起始课不利于学生对平移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利用课件制作设计“石窟寻宝”一内容,展示了多颗宝石在方格图中的分布,并在师生探究探寻当中,动态展示出每一颗不同颜色的宝石从红宝石的位置平移得到的过程,其中又制作、渗透出了平移中“找点”、“找线”、“整体搬家”、“图形+间距格”的方法,学生学的效果很好,兴趣很高。

六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一内容的总复习部分,我也设计了生动、丰富、准确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再现与复习了所学过的图形变换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体蕴藏的美,并产生出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情感。这些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我们师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应该是更多更重要的东西了。

五年级下册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为加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开发,我设计了“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探究一课,在学生利用学具充分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结合课件动画动态折叠成体,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哪些特点的展开图可以折叠为正方体,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六年级圆柱体的体积学习设计出圆柱体动态切割、拼接为近似长方体的操作,过程清晰呈现,促进学生的空间想象与理解。

四、构建数学教学师生高效互动模式,促知识探究、思维发展

在低年级的20以内加减法和乘法口诀教学中,我总是设计学生之间多样、互动的背诵、朗读、对口令、问答、排龙、抽调等形式,促进课堂学习气氛及学生学习效果。

在中年级的计算教学中,我所做的探索是:学生组内探讨算法——组际交流不同算法——组际评判各种算法——选出最优化算法加以总结——组内再探讨其应用要点——组际间设计题目来互相考验算法——个人提出本课算理或题目的质疑——教师及全班组织讨论解答。基本是按这一流程或有机动调整,其中设计了学生个人、小组间、组际间、个体与全体间、师生间的多方面多方位思想交流与思维互动,我们都感觉取得了不错的教学和思维提升效果。

在高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探索:个人观察图文——个人汇报数学信息——组际间补充信息——各组轮流分析题目——各组对其分析指评议论——组际交流此问题的不同解法——其余组提出质疑问难——全班优选好的解决方案——组际间编题训练互测此类问题——各组提出新的收获与思索——教师课堂小结。这样的探索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胆量与集体荣誉感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说每个孩子的数学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培养与发展。我觉得我们都收获很多。

在高年级的练习课上,我还实践了一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复习问题,请其余同学来分析、回答或可不断申疑、讨论,把这个问题弄懂、弄透、总结归纳出方法,再来让另外的同学提问讨论。每节复习课有这样的3位—5位同学做准备性发问、发言,大大提高了孩子们数学思考的兴趣和质疑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语言条理清晰简练表达的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与效率所做的一些初步探索,还尚为浅薄、单薄。今后将更用心尽力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造性的设计师生都乐享其中的数学教学,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从而使数学的学习对他们自身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篇2: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

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 相玉梅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理应充满生机和活力,呈现新的景象,“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是高效课堂的整体理念。审视我们的课堂,不少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穿新鞋走老路,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充斥课堂,直接导致了课堂低效或无效,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如何践行新课标,使课堂教学迈向高效,是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多实践、多反思,相信理想中的高效课堂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关键词:和谐 课堂氛围 高效课堂 预学导航

追求课堂高效是我们每个老师的梦想,可是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这种梦想一直难以实现,许多致力于教育研究的同行们都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终于使得高效课堂的打造不再是梦,它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李炳亭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令人尊敬的智者,最近我仔细研读了他的《高效课堂22条》,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启示,使得我对高效课堂的认识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我还将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书中对高效课堂的要求做了详细的对照,做了一些实践和尝试。

一、多种渠道 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课堂氛围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和活动效率。我们知道,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制造者,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努力。

(一)言传身教 赏识学生

用自身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尊重爱护每个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是课堂的主人,在课上不胆怯,敢想敢做敢说。每个学生都有要好心,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赏识,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使得他们毫无顾忌,信心满满地参与学习。

(二)引导探究 激发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抽象性等特点,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决定了其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就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之中,数学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数学学习寓于活动之中,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枯燥的数学知识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引领学生探究数学蕴含的奥秘,领略数学无穷的魅力,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迷上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变浓了,参与热情自然就高涨了。

(三)交流展示 突出主体

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使数学课堂由传统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课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他们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交流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经验。若是如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应该使它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来负担”。那么还有谁不喜爱数学这门学科,不喜欢数学课堂呢?

二、运用模式 开展高效实践

在大力推进高效课堂之际,我校推出了“预学导航”模式,此模式的推广旨在冲破传统教学藩篱,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开始运用模式时我还不适应,甚至表示怀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后,开始认同和适应了,我还在运用模式时融进了自己的思考,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特别重视“课前预习、独立尝试”。纵观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理论实践的探究中,不乏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大多有着共同的成功因素值得我们借鉴:极其重视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工作,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他们有的是课堂上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的通过教师准备具体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尝试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有的是在课堂上新课伊始完成导学任务;有的干脆把导学放到课前去完成,将预习环节纳入教学流程。总之改变传统的学生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而是需要带着问题、带着思想、带着对新学知识的或深或浅的理解来听课。我校的预学导航模式,正是属于其中的“把导学放到课前去完成,将预习环节纳入教学流程”的一种做法。在备课时虽然有独立尝试题让学生课前完成,可是我发现不少学生预习不充分或者干脆没有预习,草草完成任务,只等上课同学的交流和老师的讲解,修正答案完事,以为那样自己同样能学到新知识。独立尝试中的“我还有不懂的问题”一栏形同虚设,几乎无人问津,质疑问难的习惯又如何养成呢?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问题是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层次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从指导学生预习入手,要求学生预习新课要做出标注,用彩笔画出重要的定义、概念、公式等,区分哪些是自己能理解的,哪些是自己还不懂的就作为问题记录下来,有的重要内容可在课前加强记忆,以便课上理解和运用。预习时还要思考:通过预习我知道了哪些新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什么?学了这个新知识可以解决哪些新的问题、它和哪部分的知识容易混淆?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些什么等等。我每天坚持检查预习情况,并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在教学过程中相机释疑,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表现欲,当他提出的问题被老师放在课堂上全班共同探究时,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有这种感觉的次数越多,质疑问难的习惯就越容易养成。

我还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效 灵活选择教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多媒体课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丰富的视听信息,虚拟现实技术和图形、图象、三维动画使得

教学内容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教学观摩,课件使用泛滥,使得传统教学媒体中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冷落一边,该让学生自学的不让学生自学,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不让学生操作,该板书的重点内容无板书等等。我们知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而选择,不同教学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运用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进行直观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向学生呈现新知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

案例1:用一张长12.56分米,宽6.28分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无盖圆柱形容器的侧面,再配上一个底面,做成一个圆柱形容器,怎样围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 题目出示以后,学生很快说出了有两种围法,有的说用12.56分米做底面周长容积最大,有的说用6.28分米做底面周长容积最大,正当两方学生争执不下时,我试着问学生:我们可不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呢?学生也都赞同,暂且停止了争论。这时,我将准备好的长方形卡纸(长12.56厘米,宽6.28厘米)和一袋黑豆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异常兴奋,两方各选出一个代表参与实验。学生先用长方形卡纸的长边做底面周长,借用桌面做底面,围成了一个无盖的圆柱形容器,再将黑豆慢慢倒入这个容器中,直到容器口,让全班同学观察一会;接着把这些豆先放在另一个空袋中,用长方形卡纸的短边做底面周长,借用桌面围成了一个无盖的圆柱形容器,再把原来放在袋中的黑豆又慢慢地倒入这个容器,这时全班学生都屏住呼吸,期待实验结果,豆还没有到容器口呢,参加实验的学生的脸上的表情开始有了戏剧性的变化,一个由刚才的把握不大,变成了自信十足,胜券在握;另一个则垂头丧气,他自言自语道:“估计黑豆放不下了,我们要输了”。果然,黑豆放到容器口时,袋中还剩不少黑豆呢!这时全班同学没有了争论,大家达成了一致的意见,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嘛。接着由学生列式计算完成了解答。

至此,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该结束了呢?其实不然,在学生完成解答后,我带着学生对这题的解答做了反思。仔细观察比较两种围法的两道列式中各个数,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

223.14×(12.56÷3.14÷2)×6.28=3.14×2×6.28 223.14 ×(6.28÷3.14÷2)×12.56=3.14×1×12.56 原来用长边做底面周长,配的底面大,而用短边做底面周长配的底面小,而圆柱的容积是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的,所以用长边做底面周长做成的容器容积最大。

此外,在学习圆柱体积公式时,我还引导学生变换圆柱切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观察角度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得到了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求圆柱体积的公式,用它来解释前面的结论就更清楚了。

12.56×6.28÷2×(12.56÷3.14÷2)=12.56×6.28÷2×2 12.56×6.28÷2×(6.28÷3.14÷2)=12.56×6.28÷2×1 同一块长方形铁皮,两种围法,侧面积是不变的,半径的大小就决定了容积的大小。当我引导学生做出这样的理论解释时,这时学生们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神奇,个个惊叹不已!

这样的一个既有实际的操作,又有理论的推算,由表及里,揭示数学的本质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又引发了师生智慧的碰撞与交融,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里涌动。

一根线、一个茶杯、一个饭盒、一个土豆、一个包装盒、一双手„„这些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到了数学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喜欢的哈利波特的魔杖,施展着它们无穷的魔力,它们所揭示的数学知识给学生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数学活动,他们觉得数学并不枯燥,并不难学,它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美妙!

利用身边唾手可得的资源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凡是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训练思维架桥铺路的各种资源我都会充分利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为课堂增色不少。

案例2: 将长方形斜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和原来比()。(1)变长了(2)变短了(3)没有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讲解,告诉学生周长没有变;也可以用木条做的长方形框架,拉给学生看,说明周长没有变。我利用双手进行形象的简易操作:将左右手手心反向,左手拇指与右手食指相接,左手食指和右手拇指相接,在一个水平平面上,其余手指弯曲(如图3。)

然后右手食指和拇指同时下压,就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4)。简单的一个手势,轻松地解答了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周长不变。

我在课堂中常常运用“数学手势”进行辅助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此外,我还教会学生画图、列表、枚举、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经常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可以使一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逐步提炼为教学模式或符合教学原则的方法,这或许才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效课堂实践我也是刚刚起步。只要我们能摈弃传统教学中的糟粕,取其精华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我们心目中理想的高效课堂,就会使数学课堂距“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越来越近。参考文献:

1、卢家楣 《情感教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

2、崔允漷 《有效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年

篇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一、高效课堂的特点

高效率,简单地理解,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工作。高效课堂就是在45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高效数学课堂应具备如下特点。

1.课 堂容量大

在一节课中,能够轻松完成规定的课堂任务,甚至得以扩展,有“意外”的收获。

2.教 学效果好

高效率不能片面追求高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掌握和学生的落实,不能以蜻蜓点水式的方式快速切换。牺牲学生掌握与落实的容量是无效容量。相反,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方法的容量才是真正的课堂容量,才是有效的课堂容量,一节课上完后,应使90%的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90%以上的内容,才称得上课堂教学效果好,而不注重效果的课堂不是高效课堂。

3.学 生学得轻松

一节数学课,虽然内容多、容量大,但学生思考、交流,做题都很顺畅,学生兴趣浓,学得开心,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没有感到困乏、劳累,只感到学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方法,明白了很多道理,破解了很多“难题”,成长了很多,壮大了很多,这就是学得轻松。高效课堂要求学生学得轻松。

4.教 师教得轻松

一节课顺畅、简洁,教师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只是通过指示、指导、启发和较少的讲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就是教得轻松。轻松的课堂,时间在教师的掌控中,但过得很快;轻松的课堂,教师感到心情愉悦,感到上课就是一种享受,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是很快有硕果回报的有趣的劳动。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教得轻松。

5.效 益高

高效课堂既要追求效率,又要追求效益。学生通过一节数学课,不仅学到知识、方法、技巧等显性知识,还要使自己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能力得以提高。另外,通过数学课,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数学能力,素质水平提高了,也会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总之,高效率不仅要求“教书”的效率高,还要求“育人”的效率高。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措施

1.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够很快被学生吸收。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开展了多年, 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还是很难进行启发式教学,往往将本来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内容,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讲述。 因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知识时多考虑自己讲授的知识及教授的方法能否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普遍运用。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枯燥的数学定理、复杂的证明过程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思维。 (3)向学生讲述一下关于数学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 冀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的知识点是勾股定理,教师在讲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发现勾股定理的, 或者是向学生讲述一下古代人是怎样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再比如,第十五章的知识点是轴对称,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体现轴对称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物,比如说故宫的建筑模式。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1)质疑的习惯。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品质。 通过对数学学习成绩较好的初中生的长期观察发现,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质疑能力, 而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其质疑能力就相对较弱。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适当培养学生的数学质疑习惯。如一道典型的解无理方程的题,我们常用的解法就是把其中的一个二次根式移到“=”的右边,然后通过把方程两边同时进行平方,最终去掉二次根号的方式求解。这样的解题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学生也都是这样解题的。但是当学生呈现出自己的解题方法之后,我要求他们换个角度思考,看看有没有别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发现:二次根式的值都是非负的,因此两个二次根式的和为零。那么,这两个二次根式的值一定均为0。于是学生很快就得出这样的算式。这样一来,该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2)听课的习惯。无意注意是能够向有意注意有效转化的。有意注意形成之后就可以再次升华为有意后注意。所谓的有意后注意简单来说就是人的一种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例如,在讲“正数与负数”时,在课堂导入阶段,我提出一系列问题:对于前半部分的这些算式,学生是经常接触的,也是他们所熟悉的,但是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却是首次接触。因此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我继续引导:“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和探讨正数和负数。”这样说的主要目的就是点明主题,引导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在经过初步学习后,我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零上5℃表示为+5℃,那么零下4℃应该怎样表示呢?在该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有意注意的升华,最终形成有意后注意,进而有效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注意听讲是初中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如果缺乏注意听讲的习惯,那么他们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更不能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手段不断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

(3)运算准确性习惯。运算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经常会做题出错,进而导致其考试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激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运算准确性。例如,在讲“公式法分解因式”时,除了要引导初中生掌握公式的基本特征之外,教师还要将其和“整式乘法”中的公式分化开,从而达到有效抑制公式误用而形成的干扰, 最终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运算准确性。又如,在解一些计算题的时候,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通法法则,还要对于一些常用的数据进行熟记。唯有如此,才可能发现计算对象的特点,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比如,计算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如此一来,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该算式的答案为-2。事实上, 很多初中生出现做题错误都是由于他们缺乏运算的准确性习惯所造成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对他们的运算准确性习惯进行培养, 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提 问的艺术

(1)问题必须有思维容量。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是失败的,只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才能够提高其探究能力,引起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即使学生回答问题偏颇,即便是并非尽善尽美,教师也要表扬其优点,给予赞美,加以挖掘。面积求出来之后,斜边AB上的高如何得出?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求直线y=2x+3、y=-2x-1及y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就把问题由一条直线转化为两条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

(2)锻炼提问的技巧。掌握提问方式 ,提高问题质量 ,抓住学生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三、结语

篇4: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景教学 教学效果

小学生,处于知识储备的启蒙阶段和关键时期。小学阶段教学效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以后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成型。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死板、单调,不仅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教育埋下隐患。数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情景教学,就是运用游戏、演讲、故事、舞台剧、朗诵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情景教学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课堂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阶段,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进度,才能因材施教、事半功倍,用巧妙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生处于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年龄阶段,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爱玩、爱闹,喜欢结伴玩耍、做游戏,同时自己的监督能力和知识探索能力差。而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较强的空间构建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加强引导和启发,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熟悉数学规律,掌握数学原理。

一、尊重以往经验,以旧带新

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连贯性强、逻辑性突出。学生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需要以

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联系、迁移、调整、吸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平时要注重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旧知识的复习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知识,避免造成由于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到位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更加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基础。我们在组织、安排新知识教学的同时,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夯实了基础,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做好了铺垫。这样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我们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简单、快乐。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优化练习、激励评价、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策略

练习是继新授课之后以学生练习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优化练习是实施高效教学的着重点,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思维的必经之路,又是培养训练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将简单的认识、经历的学习过程转换上升为自己的学习经验。

首先,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学困生,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础的部分,只做基础图;对于中等学生,教师就要求他们做一般习题;对于优等生,教师就指导他们做难度比中等生更大的习题,提高优等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层练习,使人人都能学到有用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都能有不同的发展。

其次,练习设计要有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练习时“娱乐性”必不可少。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男女生大比拼”“勇夺冠军”“看谁算的快”等竞赛练习。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做题速度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还要具有开放性。练习的开放性,可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把优化练习落到实处,及时有效地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不仅使每一个学生在快乐的练习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能启迪思维,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中成长。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多样的实施评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评价时获得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过程。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对学生适当、适度地进行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建立自信。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重视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以求更全面地认识自我,体验和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引入多媒体创设情景,点燃小学生的探索精神

小学生喜欢色彩绚丽的、动感十足的、充满趣味的事物,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纯讲解无法满足小学生的这些需求,也就无法点燃他们的探索精神。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字、色彩绚丽的图片、多姿多彩的视频,甚至历史故事、音乐音响、纪录片、影视资料等创设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小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自由遨游于数学知识的海洋。

篇5: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篇6: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一直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位望子成龙家长的企盼。小学数学随着年级的增长,因其学科的特点,变得越来越抽象,逻辑性也越来越强,学生有点望而生畏。这对小学数学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任何时候,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学最基本形式,教学的目标规定的重点、难点都必须在课堂中突破。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框定的范围为主,忽视了学生的渴求。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却痛苦无措,不知所云。学生慢慢的对数学学习失去热情,并且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只有构建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得到得到自己需求的东西,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收获的喜悦,学生才会热爱数学,乐学、好学数学,才能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自己品牌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尊重学生,做到因人而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1)了解学生个性。小学生大多渴望老师的表扬,老师的激励对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他们会因为老师经常性的小小表扬而喜欢这个老师,进而喜欢这个学科。所以说,数学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你的课堂上都如花儿一样,因你的赞赏,开的更绚烂夺目。数学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讲数学家的故事比赛,图形拼接艺术画大赛等等,这些比赛具有层次性,给每个层次的孩子参与的机会,教师对此还得努力,不要吝啬表扬,这不仅能成为他们学习的动机,也可能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力量。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课堂教学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最大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障碍,使学生很快融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创设有关数学知识的有效情境,理论连接生活,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摇篮,生活处处皆数学,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的运用,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圆形”时,教师可以这样问:“下水道的盖子为什么是圆形的?正方形的不行吗?”让学生主动走进生活探究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高效课堂的条件

在小学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学生发言很热闹的情景,但其他学生却不知道在听什么,精神开了小差,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学会倾听。学生只有用心倾听,才能理解发言的内容,和发言的人产生共鸣,进而产生情感的交流。教师也要学会倾听学生,即使学生没有说话,但通过学生的神情,教师也能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教师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理解学生,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这样的相互倾听,是互相信任的表现,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和谐相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

3、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首先,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要难易适度,既不能简单到轻而易举,失去挑战,体会不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幸福,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就会降低;也不能太高,任凭你怎么使力,也达不到终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很难再有探究知识的勇气。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数学教师要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这样学生打好基础,未来的继续学习才有可能。才能保障高效课堂的实施。

4、优化教学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恰如其分的导入,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要学知识的质疑,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数学教师可以在新课的伊始,讲有关的数学故事,播放相关的视频,动画等,也可以凭借教师自身独特的语言艺术,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导入新课。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教师制定的情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展示提纲,自主学习。教师课前做好课件,多媒体展示,明确本节的自学提纲,并要求自学的时间,指出要检测的内容,学生学习时就会格外用心。教师走进学生,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点拨,对在自学中发现好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合作是一种能力,一种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技能,合作共赢,不仅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合作中,更能锻炼沟通能力,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5、良好的自学能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由此知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数学教师必须有改变教学方法的观念,才能在改革中迎难而上,披荆斩棘,为学生打造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在自学中领悟知识的真谛,然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去完善数学知识,让只是在脑海里立体完美起来。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究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6、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符合孩子的天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学生有的昏昏欲睡,有的发呆发愣,尽管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达不到满意的课堂效果。信息技术提供学生绚丽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动画,优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视听感受,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生临其境之感,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信息技术拥有独特的魅力,有很强的存取功能,给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其他多媒体无法比拟的。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电子白板锦上添花。电子白板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更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图形的教学,更是神奇,长方形也可以立体起来,还可以立体的菱形,可以翻转过来变换不同的图形,学生在新奇之余,短时间内接收到大量信息。现在有的教师还下载手机app,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保存在计算机,应用时方便快捷。信息技术还可以让教师和家长联系,通过网上平台和家长沟通,发布检测成绩,留一些课外作业,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动态,这样沟通交流,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知识的疏漏,然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调整,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7、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是学习成功的保障。小学时代,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习惯的培养,应抓住小孩具有极强的上进心里,对于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励,小孩就会继续,这样,常抓不懈,潜移默化中,学生良好的习惯就慢慢形成。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学生如何不进步,数学课堂如何不高效。

篇7: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

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中心小学 黄永红

高效课堂历来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做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理应以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先进教育教学思想精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真正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力求达到高效。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课前导入要新,以兴趣引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经常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课件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借助于多媒体的声、色、光等丰富的媒体优势,给学生以形、色、声、体等的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与启发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二、教学活动要实,以联系促进思维

要设计高效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对有效作个理解,我个人认为,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其面对的主体是学生,目的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我在设计活动之前,经常考虑以下几点:

1.活动的实效性。

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想到活动的目的,明确学生通过活动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如果活动进行后学生收获甚少或一无所获,那么,这样的活动不如不要。如:导入部分的观看动画,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为新知的学习设下疑问。如果动画内容,学生兴趣不大,产生问题的效果不佳,那么这个活动的设置就显得意义不大。再比如:小组合作交流,目的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如果安排一个大家几乎都能掌握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结果肯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既浪费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又不能产生良好效益,得不偿失。因此,我在设计活动之前精心思考,充分结合学生水平、兴趣等多方因素,让学生都能乐于参与,从中受益。

2.活动的全面性。

一项教学活动的安排,如果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尽量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发挥其作用。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数学,人人有数学学。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将活动面总是尽量扩大,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有事可做。

3.活动的完整性。

安排学生活动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即当学生没有得出结论时,教师便将其打断,终止了活动的正常进行,结果变成了教师告诉了学生结果,而不是学生自己发现了结果。对于学生来说,他自己通过努力得到的,远比教师塞给他的要好。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有所收获,不能让他们望而兴叹、无能为力,这样便可确保活动顺利的进行,完整的结束。

三、课内外练习要精,以训练来发展思维

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因此,练习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各科作业都必须做到最迟隔天反馈。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进行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作业应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度,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我认为:

1.练习要具有“娱乐性”。

让每一个学生从上课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又怎么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呢?要解决这一矛盾,提高课堂效率,就有必要设计一些“娱乐性”练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常设计一些“欢乐大比拼”、“夺冠ABC”、“勇攀高峰”等竞赛练习。同样的计算习题,放在不同的情境下,效果也有所不同。学生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解题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如我在教学《找规律》时,设计了“采摘智慧果”这一种游戏。把每一道练习题安排每个智慧果里,学生每做对一道题,智慧果就会落下来,送给大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像这样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练习所引起的注意力分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更增添了练习的乐趣。

2.练习要具有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课堂练习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品质的具体措施,练习要刻意减少指令性的成分,增加练习的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如一年级学习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次开放性活动练习:向学生展示商店的场景,摆出各种物品供学生购买,假设每生准备5元钱,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要商量如何买才比较合理而又能合心意。这一过程中,一要算好总价,二要注意数量,三要注意品种,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应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由于学生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模拟商店),学生心情激动,思维活跃,又有群体合作,创新的火花自然激发,居然每一小组完成的都很出色。

教学实例证明: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练习空间和时间,能使学生在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四、课后要反思总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已成了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课堂教学与课后反思的有效结合,才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但不少教师往往是上完课后“如释重负”,缺少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与感悟。所以,许多教师往往在参加培训、课堂观摩等教研活动时踌躇满志,但在自身教学实践中却“穿新鞋,走老路”。因而,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总结等,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课堂逐步达到高效的有力手段。

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的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课堂总结可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或进行归纳总结,或设置悬念,或开拓延伸,或活动游戏,力求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堂的结束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例如:在我教学完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时,我这样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到超市,买点生活用品,学会算帐,第二天来汇报给我们的同学。这样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其次,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让他们体会数学的奥妙、历代数学家的伟大。如:在教学完时分秒的认识后,我布置了一个课外阅读任务“在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钟表时,人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示时间的?”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

篇8: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

一、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强调, 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这里说的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 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爱好、知识 水平、发展潜能等等。教师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制订适宜的教学方案, 也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了解学生后,必定会发现学生是有差异的。如果教师用无差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标准去对待有差异的学生,必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 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打造高效课堂,用好这四十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教师必须明确编者意图, 清楚每节课所学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同时还要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课堂教学 需要预设 , 但也不是 按部就班 , 连开场白 、结束语 都预设好, 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 互相作用的, 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 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三、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 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 获得的知 识转化为 能力, 这就是一节高效、成功的课堂。那么,怎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呢? 笔者是这样做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 习方式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 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确定, 过程让学生自己参与,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内容让学生自己总结, 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 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四、设计有效的巩固练习

数学练习 是一种有 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 因而设计有效的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首先, 设计的练习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贴近生活的练习, 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设计的练习应有趣。再次,设计的练习要有梯度。可先设计一些模仿性的练习,然后逐步提高要求,让优等生能拓展探究 ,让“学困生 ”能感受成功的快乐, 使全体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能通过做练习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五、搞好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9: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与普及,优秀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高效课堂”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并成了诸多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致力于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那么,究竟何谓“高效课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又当通过何种措施才能将这一理论真正落实到日常实践之中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试就小學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高效课堂的定义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具体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换回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效果。高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可主要从教学效率最大化以及教学效益最优化这两个方面进行体现。效率的最大化是指,单位时间,也就是课上45分钟内,谋求最大的教学效率;效益最优化则是指,通过单位时间,也就是课上45分钟的数学知识学习,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数学综合素质等多方面收到的多重效益。

二、小学高效课堂的具体构建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学生在学,因此,他们才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体。小学数学教师要想真正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充分尊重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就非常有必要了。

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非常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落实,并灵活运用“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以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为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数学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与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部分知识时,我没有将三角形的这一重要性质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形状的木板实体,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亲自动手进行滚一滚、转一转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同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一起尝试归纳三角形的性质。

如此,不但真正尊重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产生与发展,进而积极、主动地将自身融入探究与总结的自主活动之中。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亲身的实践操作活动,又切实加深了学生对于“三角形具有较强稳定性”这一性质的感受与认识,这些都为其顺利完成自主总结知识的任务、提高当节课堂的教学效率及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

2.教学方式要丰富多彩、生动化

要想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不能过于死板、单调、乏善可陈,而应在尊重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学习特征的基础之上,实现教学方式的丰富化、生动化、形象化,以便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他们在愉悦、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实现对于所学知识点的更好理解与掌握。

如,在讲解完“100以内数的认识”这节内容的具体知识点之后,我鼓励学生两两结成一组,在课堂上进行如下的“猜数字”游戏:

首先,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数字,学生甲作为猜谜者不能看这一数字,而学生乙只能根据甲的猜想回答“是”或者“不是”,直到甲正确猜出正确的数字为止。以下,即为某组学生的具体猜谜过程:

甲:这个数是两位数吗?

乙:是。

甲:这个数比50大吗?

乙:不是

甲:这个数比20小吗?

乙:不是。

甲:这个数比30小吗?

乙:不是。

甲:这个数比40大吗?

乙:是。

甲:比45大吗?

乙:是。

甲:46?

乙:不是。

甲:48

乙:是。

如此,通过这一数字猜谜游戏,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生动、直观、形象的场景中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之前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点。

再如,教学“图形的初步认识”时,我为班上的每位学生都准备了几张彩纸,并带领着他们一步步折叠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不同的图形形状。这样一来,就将图形抽象、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点变得直观、形象而具体,既适应了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征,更促使学生在切身操作中加深了对于不同图形的初步认识,为提高当节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新形势下,“构建高效课堂”成了教育教学领域所不可逆转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自身内心深处对于这一理念给予高度的肯定与重视;更要灵活组织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力求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丰富化,从而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发华,罗平.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邱建华.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初探[J].新课程,2012(09).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第四小学)

上一篇:故人作文600字高中高二作文下一篇:美容招聘信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