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2024-05-11

管理会计发展趋势(精选6篇)

篇1: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一、管理会计环境的变化

1.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在工业时代,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是相对稳定,产品生产表现为大批量、标准化、需求周期较长、个性化特征较少,竞争主要体现在市场占有率高低方面。与此相适应,传统管理会计把重点聚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与动作上,注重通过控制产品生产成本来完成管理会计的目标,并以产品成本作为定价的基本依据。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由于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产品和生产设备很快就过时,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或边际利润顷刻间被竞争对手抢走,产品寿命周期大大缩短。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逐渐提高,市场需求将呈现小批量、多品种、易交易的特点。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知识经济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这一转变使管理会计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将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增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计己发展成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在于它主要不是适应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需要,而是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它丰富、发展了传统的会计职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管理部门正确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有用的资料,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经济发展,已从劳动经济阶段、资源(自然资源)经济阶段向智力经济阶段发展,今天的世界竞争,也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从自然资源的竞争,推向人才智力资源的竞争。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会计体系中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管理会计以其特定的方法着重进行着知识资源的研究,为企业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理论支持、方法支持和智力支持。因此,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将意味着管理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将随着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的深入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3.Internet为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更为完美的信息支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在迅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c,一个新的基于Internet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管理会计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导致新型的管理会计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又为实现这种新要求提供了可能。例如:据最新资料表明,国内外一些软件公司已经将Internet技术运用于财务软件领域,开发出新一代财务软件——网络财务软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依托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所收集的资料,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和延伸,为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Internet的出现和发展,将使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性、及时性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使得它对决策的支持更趋完美,并能极大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观念的更新

1.知识价值观念。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成本,其分析方法主要是成本——效益分析法。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管理会计更关注的是成本的控制与评价。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应突破了对成本概念的传统认识,开始重视成本中的知识价值,从而,扩大了成本的内涵与外延,使得成本控制的重心得以转移。

工业经济阶段,产品成本控制的重心历来是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因为,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降低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对降低产品成本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工业产品的价值更多地取决于产品中所包含的信息和知识。成本内涵中,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含量将越来越高,比重将越来越大。例如:英特尔公司在研制奔腾芯片时投入了上亿美元,而一旦成功,芯片的单位制造成本却是l美元都不到。大多数企业为确保其长期竞争优势,在产品的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使得产品的生产制造成本相对其开发和市场调研支出而言显得微乎其微。这必将导致成本控制的重心从生产制造成本转移到产品研制成本,即从努力降低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逐步转移到降低间接费用以及与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相关的费用支出。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而高知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这种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种种具有开拓性的设计和发明、创造等等。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他们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

因此,企业必须更新观念,在成本控制与评价过程中更多地溶入了知识价值的含量,从而,从理论上丰富管理会计中成本控制、成本考核与成本评价的内容,使成本的内容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

2.企业整体观念。为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客观经济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以企业整体优势作为基础和条件。企业管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解成不同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从总体上来说目标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发生矛盾,这就要求必须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只有整体的目标才是系统的最高目标,只有整体最佳才是最优的管理对策。管理会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树立整体观念,从整体上去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整体观念的树立,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协调运作,增强内部组织间的目标一致,减少内部职能分散。为此,管理会计的控制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结果的分析,而要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要和企业整体目标相联系,为寻求企业整体的竞争优势服务。

3.动态管理观念。在工业时代里,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纵向的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企业的市场调查、产品制造、销售、会计和财务等功能是分离的(即有严格的专业分工),加之信息传递和反馈手段落后,导致其应用能力差,管理成本高昂。而在21世纪的信息技术时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企业上下级之间、多功能部门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企业可以随时根据环境的交替作出统一、迅速的整体行动和应变策略。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规划与控制系统,必须服从21世纪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根据企业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地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在动态中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4.企业价值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就是知识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一般意义上的规章制度不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管理是强调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的“软”管理。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通过企业精神、经营方针、企业信条、企业座佑铭等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精神,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来熏陶全体员工。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创造,必然对管理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带来影响,促使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以适应战略管理所需要的文化氛围,有效地完成其过程控制。

三、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1.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管理会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以现代管理科学为理论基础,涉及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多门科学。管理会计应该摆脱单一的会计学科定位,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吸收和应用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技术层面外,我们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元化的鲜明特点。

2.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研究的必然趋势。由于传统管理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决策、控制和业绩考评的,忽视了市场环境、传统管理会计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未能从长远的策略上考虑,已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的需要。相对于传统管理会计来说,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全局,立足长远,将视角更多地投向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瞬息万变,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企业管理形势也不容乐观。企业要求持续经营,必须考虑其战略竞争力,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范围必须向外扩展。在保留传统管理会计的核算内容、方法和技术基础上必须向外延伸,为企业适应市场环境提供更多的国内外市场信息。

战略管理会计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观念、内容狭隘以及缺乏重视外部环境的战略观念等诸多局限性,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也许,就象管理会计的前身是成本会计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发展的主导方向。

3.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其显著特点是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域名、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以及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比重的大大增加。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以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这时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计量、确认、管理等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中的物质资产和财务资产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当代著名会计大师余绪缨教授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4.发展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比利润更重要的是市场份额,比市场份额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竞争优势,比竞争优势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才能持续获得价值增值。核心能力不是企业一开始就拥有的,而是在经营过程中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可以间接地塑造企业的核心能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的采用或者构造一个责任会计制度,该制度服务于技术诀窍的研发和服务专长的培养,使企业形成一定的核心能力。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离不开它的具有先进方法甚至是个性化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尤其是面向战略管理需要的信息。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主题应该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要注意管理会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管理会计的制度设计和管理会计新方法的研究,并把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提升到培育和塑造核心能力的高度来展开,发展以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余绪缨.展望21世纪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财会月刊,1999,(1).[2]赵莫林.对市场经济下成本的重新思考与认识[J].会计研究,2000

篇2: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其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说,会计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乃至国家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首先,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会计核算集中化。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2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3会计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4、会计核算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

其次,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然后,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

展的趋势。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篇3:管理会计发展新趋势探讨

1 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

数字经济时代, 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生产方式发生如下变化:

(1) 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以数字形式表现出的知识具有相对丰富、可共享、可累积、可复制等特点, 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专家估计, 2005年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6%。

(2) 经济活动难以契约化。科技人员头脑里的知识难以用契约形式加以约束, 以“信任”为基础的非契约关系将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基础。

(3) 产品的非标准化。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 按事先编好的程序, 在一条生产线上, 小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 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消费。

(4) 制造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 高级制造技术 (AMT) 、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 (CAD/CAM) 、弹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ZMS) 的使用日趋普及。

(5) 企业谋求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 追求核心能力的建设。生产突破传统企业边界, 普遍将自己视为供应链上的节点, 企业竞争形式由存亡型转变为追求合作竞争的共赢型。

企业界有意识地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经营管理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理论界提出了企业过程再造、价值链重构和核心能力理论, 为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根据。一些著名的公司如IBM、惠普、微软、宝洁等公司都已与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特别是在虚拟运作与建立动态战略伙伴关系方面作得很好。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价值链, 着重分析消费者从购买产品到淘汰的整个过程中使用和维护产品的所有行为。但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理论时也有困惑。例如, 1999年, 《CEO杂志》和安达信咨询公司举行了一次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17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于智力资本所揭示的企业潜在价值, 所有人都很感兴趣, 但是却没人知道怎样从公司的智力资本中获取价值。

2 管理会计新问题

数字化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变革, 使现行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和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2.1 基本假设的动摇

(1) 完全竞争假设, 即信息的取得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 不再作为理论假设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差异化理论。企业尽可能地利用数字化手段获取最大量的信息, 制造差异化商品, 谋求竞争优势。

(2) 知识可共享、可累积、可复制等特点, 说明知识是相对丰富的, 从而动摇了资源稀缺性假设。

(3) 知识与物质资源不同, 知识投入越多, 技术含量越高, 收益越多;而且小批量生产的非标准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很短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收益递减假设, 而成为了收益递增。

2.2 管理会计新问题

现行管理会计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 通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 提高生产效率和投资效果, 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显然已经不适应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经营要求, 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1) 数字化生产方式使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性态划分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无法有效预测、决策。

(2) 收益递增对收益递减假设的否定, 使根据"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法则进行利润最大化决策不再具有可行性。

(3)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 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 传统的生产型预算不在适应企业快速反应的要求, 观念需要更新, 方法需要改进。

(4) 管理会计涉及范围有待扩大, 无论是预测、决策还是控制, 都需要突破原有企业边界, 寻求战略上和结构上的调整。

(5) 对数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如智力资本、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等需要深入的研究。

3 管理会计功能实现新路径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和会计的结晶, 从来就是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吸收管理和会计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实现其功能服务。管理会计的功能主要是规划功能和控制功能:

规划的功能, 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他人相关信息, 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 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企业的整体计划与责任预算, 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 用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控制的功能, 主要是根据会计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 对预期可能发生的或实际已经发生的各种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 以便在事前或日常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与控制相关的评价的职能, 主要是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 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 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正确处理分配关系, 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 管理会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功能实现的过程即是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上面提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的过程。下面这些理论与方法将成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将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 构成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 战略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及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企业超越了时间的空间的限制, 大大拓展了生存空间;同时, 生产方式转变, 信息透明度加强, 行业进入门槛降低, 企业间竞争加剧。这些变化促使管理会计思维拓宽, 预测、决策立足点要有战略高度, 企业信息收集做到“内、外, 局部、整体, 短期、长期信息兼备”;成本控制要涉及战略成本控制;考虑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进行智力资本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价要涉及企业整体价值和所在供应链绩效的评价。

(2) 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企业内部扩大到全社会, 甚至全球范围, 使企业之间形成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战略联盟。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改造和整合业务流程, 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实施电子商务,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吸收该理论精华, 可以扩大管理会计规划范围、评价范围, 解决结构性成本控制难题。

(3)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对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 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价值。对人力资源成本和收益的分析、评价、考核, 将成为管理会计一个重要内容。

(4) 风险分析和控制。产品的非标准化, 知识的非契约化都有较大的潜在风险, 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加, 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和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 战略规划和研究开发风险的加大, 要求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管理会计应比传统管理会计更注重风险分析和控制。风险理念贯穿功能实现全过程。

(5) 管理会计新方法。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集成方法、平衡记分卡、EVA等方法将在预测、决策、预算、成本控制、智力资本控制和绩效评价领域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赵丽敏

摘要:首先阐述了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 针对新问题提出管理会计功能实现新路径。

篇4:论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管理 发展 趋势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以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转变

管理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体现是管理的内部对象从以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转变到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企业在未来的活动中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对所需要知识的界定、积累、生产、共享以及管理。

“学习型组织”才能在迅速变化、激烈竞争中保持不败,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追求心理的满足与自我实现,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相互反省求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从而领悟工作的真实意义。在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管理中,应着重建设一些新的概念性原则:对话式工作、对等联网、整合过程、人类时间以及动态团队等,这些概念性的原则应该帮助管理人员运用大脑中经营企业所需知识的绝大部分。

1.对话式工作原则。在“硬件”管理下,人们多把工作看成是艰巨的实践,或是报酬的来源。而在“软件”管理下,把工作看成是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将要做什么的构想,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以及这些构想和知识与自然因素的连续对话,最后产生创造性的结果。

2.对等联网原则。是把技术、信息和人员组成一个对等的网络,通过网络就可以在每一个结点直接与其他任何结点交流,而不需要通过等级制度交流。

3.整合过程原则。要求人们不仅在组织内部,而且在组织外部与关键的人员、部门及组织始终保持有效的联系,以便整合各种资源来获得知识。

4.人类时间原则。人类时间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时钟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互分离的,而人类时间的过去、未来和现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对于公司来说,能力是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和经验随我们一起从过去流动到现在,并继续流动到未来,它们是公司可以连续利用的资源。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学会从过去获得知识,对未来进行想象,并能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5.动态团队原则。人员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资源,公司要结合他们的能力,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将其组成为跨职能的团队来完成某项任务。当有新任务时,再将人员重新组合。

二、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管理发展趋势的另一个主要体现是从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在科学管理出现之前,人们的管理是依靠经验进行的。科学管理的出现,决策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这就带来了生产效率革命性的飞跃。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科学管理中的非人性化矛盾变得非常突出,同时外界环境越来越需要企业的创造性劳动,但是科学管理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因此,文化管理具有了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管理相对于科学管理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人性假设。科学管理中的人是典型的“x理论假设”,即基于“性恶论”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人们工作仅仅是为了金钱报酬,人力是一种成本支出。文化管理则恰恰相反,认为人是有思想和抱负的,是本着“性善论”基础的,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职,为了完成工作人们会自我控制,外界的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努力的手段,工作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是主要激励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

2.管理中心和重点。科学管理以技术、生产等物为中心,重点是管理人的行为。对人的管理以管为主,属于典型的法治。而文化管理则转变到以人为中心,重点是管理人的思想。并由过去管人就是命令人、指挥人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开发人。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通过管理思想间接影响人的行为,是一种文治。

3.领导者类型和控制方法。在科学管理下,领导者属于军事指挥型的,处于发布命令的中心,并且以管理者控制为主,重奖重罚是主要手段。文化管理下,领导者属于教练型和导师型,为员工决策提供帮助,并且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查自律是主要手段。科学管理的逻辑是“要我这样干”,而文化管理的逻辑是“我要这样干”。

4.激励方式。在科学管理下,激励以外在激励为主;文化管理下,则以内在激励为主,着重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

三、从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转变

企业管理由传统的生产导向过渡到技术导向,又由技术导向过渡到顾客导向,进而向全方位顾客导向方向进化,这是管理发展的又一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顾客导向的产生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统一的世界市场日趋成型,各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竞争逐步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在社会制度方面以及文化习惯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企业若完全按照同一的技术或产品来开辟不同国度的市场就会面临许多障碍。一般而言,以顾客导向的方式比按技术导向的方式拓展市场更易取得成功。

同时,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企业的顾客导向提供了手段和工具。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销售合同样本、付款方式与折扣条件等都放在企业的网页上,客户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可以访问查阅,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客户可以直接从网上了解商品、访问价格、签约合同、发送订单,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产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网络技术支持的交易模式下,谁能有效地吸引顾客,谁能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谁就将成为竞争的胜利者。所以说,企业的经营理念朝顾客导向哲学方向演变已成为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5: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专业:会计学学号:081601059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加入WTO在即,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的全球化、网络化,人民币自由兑换呼之欲出等等因素,银行本外币一体化势在必行。银行人民币、外币业务的分离造成银行经营成本上升;相关经济金融及企业信息相互隔离;网络、网点机构资源浪费。而解决本外币一体化整合再造的关键在于银行会计的本外币一体化,银行会计的本外币一体化是银行本外币一体化的基础。

关键字:一体化风险网络银行

一、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银行会计业务是银行融资的基础,营销服务的窗口,金融、经济政策制定依据的主要信息来源,银行领导层决策的依据。它的业务囊括了本外币的单位存贷款的核算、个人储蓄存款、外汇买卖、中间业务营销、银行结算、个人的相关贷款等。目前的状况是,一家银行,本外币两套科目、两套会计核算规章制度、两套计算机操作系统(有的银行可能存在本外币储蓄、对公四套操作系统)。人民币业务系统普遍优于外汇业务系统,中国银行比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体化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比边远落后地区一体化程度高。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人民币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而国内银行外汇业务主要停留在传统业务上。大多数银行内部稽审人员对外汇业务的核算、规章及其操作系统生疏,对外汇会计的审计也停留在表面。银行本外币会计的分离已

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首先,对本外币系统分别进行研发、维护,分别制定本外币会计规章制度,本外币两套人马办理业务,相对于本外币一体化显然付出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次,银行推出的各种服务如“一站式”服务,“首问制”服务,由于本外币业务的分离而不能落实。对银行外汇会计单独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不利于有关信息的相互沟通,造成人员及机构资源的浪费。面对激烈的银行竞争,各家银行纷纷探索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之路,这成为对银行会计本外币进行整合再造的催化剂。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个人外汇存款相当普遍,个人外汇买卖活跃,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进出口贸易增长带来了单位外汇业务量的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外汇与人民币会计也日益密切。我国银行的分支行制度——机构网点众多的优势对银行会计本外币进行整合再造、增强竞争实力也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支持为经济落后地区的银行提供了机遇,为该地区银行本外币一体化及深化、创新打下了伏笔。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提供了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支撑。

二、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银行在高科技的支撑下,只有全面提高营销功能和水平,本外币融为一体,借助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成果,才能在营销品种和营销手段上进行持续创新,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安全、快

捷”的服务。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为金融创新,服务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环境。如有的银行已推出的“一卡通”,客户只要办理一张信用卡,人民币和外币业务都可以办理。借助“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可划转B股资金,外汇买卖业务中人民币或外币资金可直接划转入账。“一体化”借助网点优势,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本外币会计的一体化实现了数据和信息的全面集中处理,及时、高效、准确地反映到管理部门,决策层根据市场情况迅速作出反映。本外币会计的一体化扩大了基层的金融业务品种,使分支机构有更大的决策权和自主权。同时由于本外币会计的再造整和,规章制度的统一和规范,系统的完善,审计工作得以深入全面展开,从而分支机构的协调、监控职能通过另一部分权力的集中得到了加强,提高了银行的竞争能力。

三、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的基础及再造设想

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的组合,它是银行再造的一部分。银行会计系统借助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重新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以期在成本、质量和反映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将原本分散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有利于客户、适应市场需求重新整合。

银行本外币会计一体化的基础,一是人民币、外币会计都遵循相同的会计原理,例如借贷复式记账、凭证要素、核算方法等;二是可以统一的会计规章制度,例如科目的使用,印章的管理,现金的管理,账簿的建立,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三是目前存在的已优化的高科技平

台诸如“通存通兑”、“城市网”、“网上银行”、“ATM”、“POS”系统是银行会计一体化的技术基础;四是银行会计人员学历、素质普遍提高,对于外汇业务的操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为银行会计一体化提供了人员基础。

银行会计本外币一体化首先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对相同经济业务分类统一会计科目、科目代号及其核算方法,本外币统一使用。规范本外币会计核算程序,对不相干业务的科目予以保留或增设,例如外汇业务特有的“经营套汇”、“代客套汇”、“特别折算”。统一规章制度,包括重要凭证、印章、现金等。统一账簿的建立,报表的编制要求,保留对外汇会计报表的特殊要求,如汇率折算、重估后对报表的要求。

银行人民币、外币会计各有其特点和要求。人民币作为我国的唯一可计价流通的法定货币有其普遍性,金融品种多。而外汇业务受外汇管制,政策性强,最基本的特点是我国目前经常项目可自由兑换,任何资本项目的业务外管局要进行审批。外汇买卖业务受汇率的影响,经营性强。这就意味着本外币一体化对银行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及外汇知识,加强现有外汇人员人民币会计培训及现有人民币会计人员的外汇业务培训是一体化的当务之急。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素质,在观念上从传统业务的操作人员向现代银行的经营参与者转变。

以效益为中心。“一体化”系统应在现有的,或进行升级的网络高科技平台上,通过总行牵头,集中全行优秀科技力量进行开发,再

向分支行推广。或者将经济发达地区银行开发的已进行整合成熟的银行会计一体化系统借鉴过来,由总行统一向分支行推广。总行集中分支行的优化建议,统一进行改进。应尽量避免分支行各行其是,重复投资。

篇6: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摘要】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的变化,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键词】 成本会计 发展趋势 电算化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同会计一样的基本职能,即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1.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研究方法的具体的实物操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1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1.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1.3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1.4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1.5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2.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3.解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者应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3.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3.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3.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3.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外事接待和礼仪祝词下一篇:高考百天誓师动员大会发言稿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