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2024-05-04

管理会计发展趋势(精选十篇)

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篇1

1 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

数字经济时代, 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和企业生产方式发生如下变化:

(1) 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以数字形式表现出的知识具有相对丰富、可共享、可累积、可复制等特点, 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据专家估计, 2005年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6%。

(2) 经济活动难以契约化。科技人员头脑里的知识难以用契约形式加以约束, 以“信任”为基础的非契约关系将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基础。

(3) 产品的非标准化。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 按事先编好的程序, 在一条生产线上, 小批量地生产各种产品, 以满足顾客个性化的消费。

(4) 制造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在企业自动化方面, 高级制造技术 (AMT) 、电脑辅助设计与制造 (CAD/CAM) 、弹性制造系统 (F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ZMS) 的使用日趋普及。

(5) 企业谋求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 追求核心能力的建设。生产突破传统企业边界, 普遍将自己视为供应链上的节点, 企业竞争形式由存亡型转变为追求合作竞争的共赢型。

企业界有意识地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经营管理过程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理论界提出了企业过程再造、价值链重构和核心能力理论, 为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根据。一些著名的公司如IBM、惠普、微软、宝洁等公司都已与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特别是在虚拟运作与建立动态战略伙伴关系方面作得很好。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研究价值链, 着重分析消费者从购买产品到淘汰的整个过程中使用和维护产品的所有行为。但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理论时也有困惑。例如, 1999年, 《CEO杂志》和安达信咨询公司举行了一次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17个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于智力资本所揭示的企业潜在价值, 所有人都很感兴趣, 但是却没人知道怎样从公司的智力资本中获取价值。

2 管理会计新问题

数字化经济时代生产方式的变革, 使现行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和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动摇。

2.1 基本假设的动摇

(1) 完全竞争假设, 即信息的取得没有成本、不存在交易费用、不存在市场障碍、市场价格由供求决定, 不再作为理论假设基础。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差异化理论。企业尽可能地利用数字化手段获取最大量的信息, 制造差异化商品, 谋求竞争优势。

(2) 知识可共享、可累积、可复制等特点, 说明知识是相对丰富的, 从而动摇了资源稀缺性假设。

(3) 知识与物质资源不同, 知识投入越多, 技术含量越高, 收益越多;而且小批量生产的非标准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很短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收益递减假设, 而成为了收益递增。

2.2 管理会计新问题

现行管理会计主要着眼于企业内部, 通过降低成本、增加产出, 提高生产效率和投资效果, 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这显然已经不适应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生产经营要求, 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

(1) 数字化生产方式使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性态划分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变动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无法有效预测、决策。

(2) 收益递增对收益递减假设的否定, 使根据"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法则进行利润最大化决策不再具有可行性。

(3)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 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 传统的生产型预算不在适应企业快速反应的要求, 观念需要更新, 方法需要改进。

(4) 管理会计涉及范围有待扩大, 无论是预测、决策还是控制, 都需要突破原有企业边界, 寻求战略上和结构上的调整。

(5) 对数字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如智力资本、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等需要深入的研究。

3 管理会计功能实现新路径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和会计的结晶, 从来就是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吸收管理和会计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实现其功能服务。管理会计的功能主要是规划功能和控制功能:

规划的功能, 主要是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其他人相关信息, 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 并帮助各级管理人员对某些一次性的重大经济问题作出专门的决策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企业的整体计划与责任预算, 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 用来指导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控制的功能, 主要是根据会计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 对预期可能发生的或实际已经发生的各种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分析, 以便在事前或日常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与控制相关的评价的职能, 主要是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 将实际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 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 正确处理分配关系, 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 管理会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功能实现的过程即是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上面提到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的过程。下面这些理论与方法将成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将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 构成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1) 战略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及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企业超越了时间的空间的限制, 大大拓展了生存空间;同时, 生产方式转变, 信息透明度加强, 行业进入门槛降低, 企业间竞争加剧。这些变化促使管理会计思维拓宽, 预测、决策立足点要有战略高度, 企业信息收集做到“内、外, 局部、整体, 短期、长期信息兼备”;成本控制要涉及战略成本控制;考虑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进行智力资本控制;对企业绩效评价要涉及企业整体价值和所在供应链绩效的评价。

(2) 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企业内部扩大到全社会, 甚至全球范围, 使企业之间形成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战略联盟。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改造和整合业务流程, 与供应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实施电子商务, 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吸收该理论精华, 可以扩大管理会计规划范围、评价范围, 解决结构性成本控制难题。

(3)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对企业竞争力具有直接影响, 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市场价值。对人力资源成本和收益的分析、评价、考核, 将成为管理会计一个重要内容。

(4) 风险分析和控制。产品的非标准化, 知识的非契约化都有较大的潜在风险, 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加, 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和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 战略规划和研究开发风险的加大, 要求数字化经济时代的管理会计应比传统管理会计更注重风险分析和控制。风险理念贯穿功能实现全过程。

(5) 管理会计新方法。作业成本法、生命周期法、价值链法、集成方法、平衡记分卡、EVA等方法将在预测、决策、预算、成本控制、智力资本控制和绩效评价领域发挥作用。

责任编辑:赵丽敏

摘要:首先阐述了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 针对新问题提出管理会计功能实现新路径。

论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2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打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著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其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所以说,会计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乃至国家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们现在处于21世纪,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这种大环境,将推动会计发生相应的重大发展。

首先,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1.会计核算集中化。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2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会计核算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进行的,通过网络生成和传递各种会计信息。3会计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4、会计核算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不仅要求企业、事业等单位依法组织和考核会计核算工作,还要求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依法管理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法制化需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体系。

5、会计核算国际化。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

其次,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管理(财务管理)向全方位、知识管理的方向发展。

1、会计系统重视系统管理。会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既是一个封闭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它的运行受系统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会计管理要重视系统管理,即对会计系统的整体进行全面管理。

2、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要重视对人的培养。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调动其创造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竞争性人才是创新人才。

3、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最显著特征,是加强发展战略研究,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管理重视战略管理就是重视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是指对影响企业全局,重大、长远的财务活动进行的决策。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战略的中心。

4、会计管理重视无形资产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从对有形资产管理转而重点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

5、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6、会计管理重视知识管理。在发展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管理;管理者用知识进行管理。

然后,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学向综合化、细化、边缘化方向发展。

1、会计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扩大了会计领域,会计向管理领域扩展,向与会计相关的领域扩展,大大丰富了会计的内容,使会计学呈现综合化发

展的趋势。

2、会计学向细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在扩大会计领域的同时,也深化了会计内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需要的会计分支学科。会计内容的深化,既是适应客观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们对会计内容提高认识的过程,两者的结合,才形成某些专门的会计分支学科。在这方面,会计学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3、会计学向边缘化方向发展。客观世界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各种子系统及其次系统,都有机地相互联系,使得研究这个系统的各种科学也相互联系。科学的联系性,为各种科学的融合提供了客观的可能。进入21世纪,科学融合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科学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科学融合提出更多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融合趋势,向会计学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会计科学的融合发展。

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网络会计 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依靠互联网络平台进行商务贸易和集团控制管理已成为发展趋势,会计是经

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会计工作而言是机遇和挑战。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互联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当代电子商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以及实现集团远程管理的重要工作和途径。本文通过比较传统会计职能与网络会计呈现的特点来展开分析,依靠互联网络平台发展起来的网络会计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网络会计呈现出开放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特征

网络会计依靠互联网络为平台,会计信息处理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由于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对基于互联网络的会计信息系统(ERP系统)来说,大量的数据可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直接采集,特别是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在线访问,通过INTERNET进入企业内部,直接调阅相关信息,因此,网络会计呈现出开放化的特点;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使得交易生成过程瞬间完成,会计信息处理所需的信息随时都可获得,实现了信息的搜集、输入、处理和提供的实时化,各种数据实现了在线管理,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财务管理也实现了动态的在线管理的新特征。另外,会计信息处理依靠互联网络平台的巨大便利,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传统会计方式下信息处理的诸多环节,完整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具有核算功能,而且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呈现出会计信息处理的简捷化和智能化。

二、会计核算职能呈现出向管理职能方向的发展趋势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前提工作,是传统会计重要的工作环节,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大都是事后或事中核算,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核算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财务报告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致使会计参与预测、控制、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的职能无法得到实际而有效的开展。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所需要的信息由发生交易的数据通过网络传递直接下载到会计应用程序中,使得从原始单据到生成最终会计信息的过程瞬间就可以完成,这不同于传统的手工会计,也不同于计算机应用的简单模拟,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披露都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网络会计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可以实现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业务运作协调同步,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最优化。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会计核算从客观上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重复的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预测、决策和经营分析等方面,使会计工作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

经济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会计核算职能呈现出向管理职能方向的发展趋势。

三、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趋向管理型信息系统

传统的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大都只具有核算功能,功能单一,主要是简单的总账处理,生成的信息往往成为“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控制。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职能所依靠的互联网络平台,将可实现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从低级向高级稳步发展,即从核算型过渡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由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应用方向发展,使得财务、业务协同,财务与企业内相关部门实现了协同,通过网络化的集成管理,整合企业的财务资源,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会计核算使用的会计信息系统趋向管理型信息系统。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趋向事前、事中监督

传统的会计由于把核算职能作为会计的最主要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而且往往是事后的核算工作,削弱了会计的事前、事中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职能由核算型过渡到管理型会计的模式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使得财务会计在现有的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从而能够实现整个会计系统变成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会计的监督职能趋向事前、事中监督。

五、会计核算工作的模式趋向分布式处理

在传统会计核算职能模式下,由于没有实行网络互联,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计算机的单机工作,会计部门往往选定某些计算机完成某项工作,工作任务繁重且效率低下,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往往受到影响。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相关系统直接采集,企业外部的各个机构、部门可根据授权实现在线访问,共享有关信息,从而使一项复杂的会计工作可以划分为许多部分,进行具体的分工合作,由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分别处理,可以轻易地实现会计业务工作的分布式处理,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会计核算工作的模式趋向分布式处理

六、网络会计核算的理论原则发生了变化

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发生了变化。首先,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核算主体假设原则发生了变化,会计核算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范围,传统会计主体是明确而稳定的,但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的主体可以是一个虚拟的公司,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没有确切的办公场所,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相对模糊状态。会计核算主体假设原则只能是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存在的这个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其次,持续经营假设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也发生了变化,在传统会计中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考虑财产估计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主体是一个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解散,使得持续经营假设自然受到冲击。再次,会计分期假设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将信息加工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的期间,实现报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而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依靠网络的平台,交易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瞬间内可能会发生无数笔交易,信息量十分庞大,网络会计系统可以完全能够实时反映交易状况,而无需划分会计期间。另外,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主要是强调限定一定会计期间内发生的费用和收人要按照原则进行匹配,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所以无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同题,权责发生制就失去了其基础。综上所述会计核算的原则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七、网络会计信息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大多采用以企业内部自身建立的局域网络为平台的信息系统,考虑到企业信息数据的安全,大都没有开放链接互联网络,在网络会计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都要通过Internet密切结合起来,财务管理也要求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商业信息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给企业的会计信息等数据信息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巨大的损失,显然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在网络工作原理、安全技术要求方面不同,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环境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问题。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不得随意泄漏、破坏和遗失,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八、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网络会计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会计实务能力,还必须熟悉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电子商务、法律、金融等知识,可以说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网络会计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和广博的相关知识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拂闻:网络会计解析[J].商业研究,2007(8).

[2] 李任:浅谈网络会计[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5).

薪酬管理发展趋势分析 篇4

一、薪酬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一) 薪酬的定义

薪酬,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薪酬是一个界定比较宽泛、内容非常丰富的领域, 从而使得不同的人对薪酬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 所以薪酬的定义并不统一。

美国著名的薪酬管理专家米尔科维奇将薪酬界定为:雇员作为雇佣关系中的一方所得到的各种货币收入, 以及各种具体的服务和福利之和。

中国人民大学刘昕教授认为, 薪酬, 即360度报酬体系中的经济性报酬, 涵盖了员工由于为某一组织工作而获得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收入, 其中包括薪资、奖金、津贴、养老金以及各种福利保健收入。换而言之, 所谓薪酬, 就是指雇员因为雇佣关系的存在而从雇主那里获得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以及有形服务和福利。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西方国家又提出来全面薪酬概念, 全面拓展了雇员所得收益的内容, 既包括员工所得的物质收益 (称为外在薪酬) , 又包括员工所得的心理收入和发展机遇的精神收益 (称为内在薪酬) 。

(二) 影响因素

薪酬要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

1. 外部因素。

(1) 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供给与商品供给相类似。人力资本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它的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比如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 薪酬水平的高低往往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

(2) 企业所处的行业。

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往往具有共同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劳动特点, 在不同的行业生命周期阶段, 需要不同的薪酬制度与之相匹配。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收入不能相差太多, 否则收入低的企业就很难留住人才。企业在确定薪酬标准之前, 一般应当进行本地区同行业薪酬水平调查, 以便对相关薪酬水平有一定的了解。

(3) 地区差别。

不同的地区, 由于物价水平不同, 导致基本的生活费用不同, 必然会影响到当地企业的薪酬水平。一般来说, 当地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时, 企业员工的薪酬会较高;反之则低。因此, 当地的生活指数较高时, 销售人员的薪酬就会相对较高。

(4) 政府的有关法律和法规。

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必须遵守各类相关法律、法规, 比如, 国家、地方政府对最低工资水平的规定、对加班加点的付薪规定等。此外, 有关各类员工权益保护方面的国家法律规定, 也会影响薪酬的制定, 如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2. 内部因素。

影响薪酬的内部因素很多, 主要因素为:

(1) 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员工薪酬的支付能力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较大, 企业在制定员工薪酬制度, 尤其是销售人员薪酬水平时, 都会把它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相联系。较高的薪酬水平, 虽然有利于吸引人才, 但也会相应增加企业的成本;反之, 成本虽节约, 但影响对人才的吸引, 并最终很可能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 不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不过, 经营状况是不断变化的, 而经营好坏没有绝对的判断标准。经营状况对薪酬的影响只是间接的和远期的。

(2) 工作性质的差别。

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工作性质, 其对员工的要求也不相同, 如销售管理人员与一般销售人员, 财务人员与设计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 自然薪酬也就不同。另外, 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员工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态度和努力程度所决定的贡献与业绩。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使得许多员工总是抱怨企业的薪酬太低不合理。

(3) 企业的战略。

薪酬战略是人力资源的主要方面, 它决定于企业战略, 同时又为企业战略服务。明确公司的薪酬战略, 将为薪酬决策者进行相关制度制定和薪酬调整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导。在变革激烈的经营环境中, 薪酬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超越了人力资源乃至企业管理框架的局限, 直接影响到企业战略的本身。

(4) 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对员工本性认识 (管理人性观) 的不同, 将会导致企业薪酬政策的大相径庭。企业文化决定企业薪酬理念, 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是企业家理念的一个折射, 对包括销售人员在内的企业内部其他的薪酬制度都有影响。如以平均主义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和以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对薪酬激励影响上就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薪酬管理基本理论

所谓薪酬管理, 是指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要求, 通过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完善, 薪酬激励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薪酬模式如工资、奖金和福利等的激励作用,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许多欧美学者将薪酬管理理论细化, 1985年美国学者赫尼曼和希沃布编制了一个由18个计量项目组成的“员工薪酬满意度”量表 (paysatisfactionquestion, 简称PSQ) , 来计量员工的“薪酬满意度”, 戴恩霍与勒斯特 (1990) 指出, 员工的福利满意度应包括员工对企业支付的福利费用与企业为他们提供的整套福利的质量的满意度。

闫琦、董丽、郑丹 (2006) 等提出目前目前我国薪酬管理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是:与企业外部相比, 存在一定的工资差距;企业内部等级分布很突出;薪酬体系的激励手段单一、效果差。

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一) 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

工资总额管理不仅包括工资总额的计划与控制, 还包括工资总额调整的计划与控制。国家统计局对于工资总额的组成有明确的界定, 确定工资总额的组成是: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二) 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

企业要明确界定各类员工的薪酬水平, 以实现劳动力与企业之间公平的价值交换, 这是薪酬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体现薪酬管理对内对外公平的基本原则, 还必须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 及时对企业员工的总体薪酬水平适时地进行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

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是企业薪酬管理的又一重要内容, 包括工资结构设计完善、工资等级标准设计、薪酬支付形式设计等等。

(四)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日常薪酬管理工作具体包括开展薪酬的市场调查、制定年度员工的激励计划、对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检查人工成本执行的情况等等。

三、现代薪酬管理的发展趋势

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 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 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传统的薪酬管理相比较, 现代薪酬管理出现了以下发展新趋势:

(一) 全面薪酬

薪酬不仅仅是指纯粹货币形式的报酬, 还包括非货币性的报酬, 也就是在精神方面的激励, 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 这些方面也应该很好的融入到薪酬体系中去, 公司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应包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两类, 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相比较而言, 更为灵活、更为经济, 而且对员工的绩效有更高的认同程度。

(二) “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

传统的、以等价交易为核心的雇员薪酬管理方案, 正在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 以对雇员的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管理方案所代替。这种薪酬管理方案的实质是将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激励的机制和手段, 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工资计划建立在四个原则之上: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 目的是通过加大工作中的激励成分, 换取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在主要基于脑力劳动的知识经济时代, 薪酬不再是纯粹经济学的计算问题, 而更主要是人的心理学问题。薪酬的含义将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而不是工作的经济价值。

(三) 宽带型薪酬结构

宽带型薪酬结构是对传统上那种带有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或替代。它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 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对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

(四) 薪酬设计的差异化

薪酬设计的差异化是首先表现在薪酬构成的差异化, 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僵死的薪酬构成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了, 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灵活的新的薪酬构成。其次是专门人员薪酬设计专门化。销售人员在公司中作用巨大, 在设计他们薪酬时不应该采取和其他部门人员相同的薪酬体系。再次, 一些指标的制定过程也应该差异化, 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职务评价、绩效考评应该分别制定标准。

(五) 雇员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

长期的员工激励计划日益受到关注, 长期的薪酬激励计划是相对于短期的薪酬激励计划而言的, 它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引导员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自觉的关心企业的利益, 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其目的是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 稳定员工队伍。其主要方式有:员工股票选择计划 (ESOP) 、资本积累项目、股票增值权、限定股计划、虚拟股票计划和股票转让价格等。

(六) 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实行薪酬透明化, 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 薪酬高的人有其高的道理, 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员工监督其公正性, 如果对自己的薪酬有不满的地方, 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申诉, 透明化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

(七) 弹性福利制度

弹性福利制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固定式福利的员工福利新制度。弹性福利制度又称为“自助餐式的福利”, 即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弹性福利制度强调的是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组合属于自己的一套福利“套餐”, 每个人员工都有自己“专属的”福利组合。弹性福利制度还强调了“员工参与”的过程, 希望从别人的角度来了解他人的需要。

灵活的弹性福利制度不仅能节约公司花费在员工不需要的福利上的成本, 而且还能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需要, 把传统的单一福利由保健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 增加了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达到“福利比高薪更有效”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孙建平, 薪酬管理.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3-12

[2]Jackson, S.E等著, 范海滨等译, 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合作的角度 (第八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438

[3]陈晓东, 销售人员薪酬激励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68

西方管理历程与发展趋势 篇5

依据不同的追寻轨迹,对管理历程的划分和评价就会不同。管理是一门学科,所以管理历程通常是以各时期有影响力的管理学术派别作为划分依据。到现阶段,西方管理历程大致经历了雏形时期-古典管理理论时期-行为科学理论时期-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一、西方管理历程

1、雏形时期

有了劳动分工,就有了管理。原始部落简单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管理雏形,当时的管理是原始的、自发的管理,没有思想和理论体系指导,分工简单,主要依据的个性化、管理,不属于真正定义上的管理。

2、古典管理理论时期

在大工业兴起的年代,社会分工日益复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造商发现,靠个性化、监工式的管理难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于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人们开始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并由此诞生了古典管理学派。古典管理学派的杰出代表有弗雷克里德・泰勒、亨利・法约尔和马克斯・韦伯。

19世纪末(1881年开始),蒸汽机发明了,机器代替了手工作坊,制造业开始重视生产效率。美国以泰勒为首的普通从业者开始研究人机效率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作业标准、激励机制、作业环境及工人熟练程度等条件,对劳动效率有很大的影响,于是泰勒提出了一些独到的管理主张:推行劳动定额管理。实行差别的计件工资制,把工人的报酬与工作绩效联系起来,提高劳动效率近三倍。

推行标准化作业。着重分析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各个动作,注重工人作业过程的记录和分析,并设计了工艺流程,强调标准的作业方法;按作业要求挑选和培养工人。同时强调体质和技能的熟练程度。

重视作业条件与环境对劳动效率的影响。通过改善工人作业条件和环境,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改革管理体制。将直线制改成计划职能制,实现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泰勒原是米德威尔钢铁厂的车工,后来被提升为领班,后升为工程师,其先进的管理思想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继泰勒的理论学说为基础,法国的法约尔提出一般管理理论,大大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6项不同的职能,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这6项职能是:技术职能,商业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等。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5种职能活动。法约尔十分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他努力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根据自己长期的管理经验,提炼出14项原则,即: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与法约尔同期的德国著名学者韦伯以泰勒的理论学说为基础,提出了行政组织理论,引入了管理体系概念,著作有《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行政组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的使用;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因此,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3、行为科学理论时期

行为科学学派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古典管理理论太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求作业的规范性,注重对工人行为的控制,不注重人情感的协调,将工人当成机器的附属品,缺乏人性化,这就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于是对古典管理理论进行的补充和提升。梅奥受过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使他有可能在管理的社会因素和人际关系领域做出贡献。

20世纪20-30年代,梅奥和他的同事广泛应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做了著名的霍桑试验,把管理理论从生产过程管理领域和行政管理范畴拓展到人性方面,促进了管理行为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霍桑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与“科学管理”只重视物质条件,忽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工人生产效率影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形成了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学派把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结合起来研究,建立起在管理中关于人的行为的一般理论。他的研究范围主要可概括为四类行为和三个方面。四类行为是: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三个方面是:

(1) 有关“人性问题”.现代管理既然实质上是人管理人,所以管理与人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科学地研究“人性”,才能更好地解决人的问题。

(2)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这是行为科学的核心部分,

激励动机实质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也是现代管理的首要问题。因为动机由需要引起,又支配着人的行为。(3)有关群体,组织与领导的行为和方式问题。这也是管理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群体,组织与领导的行为和方式正确,才能实现管理优化。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为科学理论。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有关企业中的人性理论。团体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团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组织行为理论主要包括有关领导的个人和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理论。

行为科学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由许多学说组合成的一个理论群。其中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成就需要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双向决定论,X――Y理论,超Y理论,Z理论,团体力学理论,群体冲突理论,情境理论等等。

4、现代管理理论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多样化,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信息技术(IT)的发展推动着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以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数学,系统论,信息论,博弈论和网络技术等为理论基础,从而诞生了众多学派并存的现代管理理论学派(又称“管理科学学派)。主要包括: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

决策理论学派。这是研究决策行为的理论,该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是决策",决策贯穿着管理的全过程。西蒙和马哥等人发展了巴氏提出的理论,特别是决策理论,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发展成为现代决策理论。

管理科学学派。管理科学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以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从操作方法,作业水平的研究向科学组织扩展,同时吸收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形成一种现代的组织管理科学。它的特点是利用有关的科学工具,为管理决策寻找一个有效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

社会系统理论学派。由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创立,以协作系统为核心论述组织内部平衡与外部条件适应的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是协作的系统,是由人组成,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构成的系统。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是这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要素。

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的建立同一般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出现是分不开的。这种理论的要点是:(1)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企业是由相互联系而共同工作的各要素组成的人造系统,目的在于达到组织和成员的目标。这同周围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可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2)企业组织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企业的基本职能必须用系统观点来考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链条,同时又构成自己的子系统,又发挥着系统的整合作用。

权变理论学派。 又称情境理论。在管理中根据组织所处的内外条件权宜应变,制定特定条件组织的最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理论经过大量案例的研究和概括,把企业归纳为几种类型:(1)企业的结构模式。权变理论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并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2)权变理论在管理方式上认为,在人事方面必须按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3)在领导方式上权变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一切以企业的任务,个人和小组的行为特点,以及领导者和职工的关系而定。

二、西方管理发展趋势

管理具有前瞻性,在飞速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管理只有不断适应发展中的经济环境才能充分体现其含量的科学性。推测西方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西方管理的特点进行剖析。

1、未来西方管理的主要特点:

管理财团将加大向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力度,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固化管理将局部去适应地域消费文化。

力争突显高科技术在管理中的优势地位。

注重以品牌、资金、科技等优势吸纳地域资本、人才、公共关系。

通过跨行业之间的强强合作,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盟体。

借助国际关贸组织,促进地方保护政策的开放及不健全经济法制的逐步规范。

商贸活动将形成双向交易(地域消费差异性缩小、双向交易活动兴旺)。

创新与规模化扩张仍然是西方管理主动的竞争方式。

2、西方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地域间的消费习惯在逐步同化的同时,个性化的消费亦日益突出,西方管理唯一的先进性地位将被削弱,西方固化的管理思维与方式将不得不局部去适应地域消费习惯。对此,西方企业需要针对客观环境去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强调管理的适应性、实效性,从而形成了管理的辩证性。辩证是科学的基础、系统是辩证的基础,未来西方管理学派必将向辩证系统的理论方向不断深化。(赵东)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 找工作历程

★ 爱情历程的范文

★ 历程的近义词

★ 美的历程读后感

★ 公司发展历程范文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 成本会计 发展趋势 电算化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同会计一样的基本职能,即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1.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研究方法的具体的实物操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1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1.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準确的成本信息。

1.3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1.4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1.5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2.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3.解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者应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3.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3.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3.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3.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成本会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韩五龙.完全成本会计的完善和发展[J].现代会计,2005,(4).

[3]李春宏,赵兵兵.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4,(4).

[4]徐小华.新形式下成本会计的变革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5,(17).

[5]刑启亮.新环境下成本会计的发展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6]刘庆志,国凤兰.我国成本会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6,(3).

[7]郑凤旺.成本会计教学[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变革管理 篇7

一、变革管理的必要性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 彼得.德鲁克提出:“我们无法左右变革, 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 “变革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种观点充分表明, 环境是多变的, 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变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由于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通用汽车公司和联合汽车工会固步自封, 放弃变革, 日本汽车公司通过变革管理, 将日本制造的汽车打入美国市场, 短短的10年间, 日本汽车在美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30%。另外, 20世纪90年代, 瑞士斯沃琪公司在保留原有欧米加、浪琴这些欧洲经典品牌手表的同时, 在美国和亚洲新兴市场推出时尚型斯沃琪手表, 迅速提高了瑞士手表在新兴市场的占有率, 同时通过变革管理, 不断开拓市场, 成为品牌形象高于日本卡西欧手表的全球知名时尚品牌, 挤压了日本电子手表的市场空间。这两个案例说明, 变革管理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紧迫的。世界上任何企业都需要变革管理。

二、变革的原则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 彼得·德鲁克提出:“放弃昨天是第一个原则”。这种观点的中心思想是, 如果某种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已经进入衰退期, 彻底放弃始终是正确的选择。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企业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应该将这些资源集中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中去。这个原则存在认识的误区, 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稳定, 现有产品和服务是否真正进入了衰退期, 而新产品和服务是否一定被市场接受, 难以判断。贸然放弃现有的产品和服务, 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新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企业的管理者放弃变革, 因循守旧, 企业最终倒闭。第二个原则是有组织的改进, 说明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具体的变革管理过程。第三个原则是创新的原则。这个原则表明, 管理者应该善于抓住机会, 创造变革。彼得·德鲁克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变革的原则, 执行每个原则都包含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管理职能, 而管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含有PDCA模式和BPR模式的过程。

三、变革管理的对象

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 组织的成员可以分为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两类。人们在变革管理的对象方面存在认识的误区, 人们通常认为变革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 变革管理是组织中的人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的改进型或创新型管理。另一种认为, 变革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层对包括基层员工在内的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的管理, 而且这种变革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现在, 通过不同企业破产的实例发现, 对于变革管理对象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企业不思进取, 缺乏创新精神, 尽管基层员工艰苦奋斗, 也难以挽回企业在竞争中失败, 导致最终破产的结局。变革管理的对象应该是管理层、基层员工、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 因为组织中必须管理层首先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主动变革, 这样才能领导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变革管理。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 由于权力的距离缩短, 变革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实施。

四、变革管理的模式

企业变革管理的模式是动态的, 它包括PDCA模式、BPR模式和价值链模式。

1. PDCA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循环模式, 也叫做戴明环。它包括四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即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行动 (Action) 。首先, 确定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 其次, 按照计划去工作。完成计划之后, 检查计划完成的结果, 包括工作质量。再次, 处理检查的结果,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 根据这一轮的经验、教训和发现的问题, 重新计划, 并启动下一轮的PDCA循环。

2. BPR模式

这种模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提出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 满足客户的需求, 必须采用流程再造的模式, 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 企业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会不断提高。

3. 价值链模式

企业的活动包括研发、采购、生产、营销、服务。价值链模式将这些业务层分解成彼此相关的战略性活动, 这些活动之间相互链接, 形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业务活动连。业务活动链中, 任何一项业务活动的变革, 必将导致其他业务活动的变革,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活动有效地进行。这种变革的过程是动态连续的, 而且是不断改进的。这种模式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更加有效。

五、变革管理的内容

1. 战略变革

转变企业生产经营和长期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这是企业变革管理的中心, 例如美国柯达公司的消费影像部门, 由于全球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 认识到胶片技术将走向衰落, 公司消费影像的发展战略很快由化工胶片转变为数码影像发展战略, 而这种战略变革是在国际市场计算机迅速普及, 数码影像产品尚未成熟的环境下实施的。在这种战略变革的前提下, 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也随之转变, 而且导致企业的组织、产品、服务、流程、市场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的战略变革往往具有创新性的和革命性。

2. 结构变革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大多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购并重组、客户需要;内部因素, 如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术变革、人的变革。原有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将转变成扁平化结构, 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组织内部结构, 改变组织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沟通困难的状况, 从工作的分工、授权、管理层次, 以及沟通效率方面进行调整和设计。彼得.德鲁克提出联邦分权制的原则, 即由自主管理的产品事业部形成组织。联邦分权制原则可以使管理者的精力集中在经营绩效和成果上, 基层管理者的权利扩大, 沟通顺畅, 便于企业淘汰过时的、效益差的产品和技术, 以及不合格的管理者, 使企业整体的变革管理更加有效率和有效果。例如:西尔斯公司的副总裁可以管理100家分店, 而每一家分店都是自主管理的独立单位, 分店负责人管理大约30位部门经理, 每位经理都独立经营自己的单位。每个单位的管理者对本单位的营运和效益全权负责。这种联邦分权制的扁平化管理, 可以使每个业务单位的主管有足够的授权, 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这样企业可以有效地进行目标和绩效管理。

3. 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因为技术变革是由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导致需求变化而产生的, 生产技术的变革必然引发管理技术的变革。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 淘汰过时的技术、产品和生产线, 这种变革包括产品、技术、品牌、质量的创新, 例如:微电子工业研发高处理速度的芯片、汽车制造企业研发新的车型和品牌、纺织企业研发出新的面料等等。这些将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 甚至企业的转型。从采购、生产、营销到服务的管理内容发生了变化, 管理技术必须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分工授权、沟通的方式、绩效评估、目标定位方面进行变革。

4. 流程变革

传统的管理流程是自上而下的, 而变革管理过程中, 由于组织结构和技术的变革, 流程必然发生变革。按照联邦分权制的原则, 由于每个事业部, 以及下属业务单位的自主管理, 管理流程应当由以往串行的流程转变为并行的流程, 即单向单渠道的流程转变为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由于变革管理的过程存在PDCA循环和流程再造, 且联邦分权制具有扁平化和自主性特点, 所以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可以使企业各管理层级之间有效地完成双向沟通, 应对来自企业自身的流程变革, 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 优化资源配置, 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目标。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 流程再造要求组织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样工作方式和流程的变革是连续的, 而且长期处于循环改进的状态。只有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才能应对变革。例如:伊顿 (Eaton Corporation) 再造其新产品研发流程, 各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参与了产品开发流程的再设计, 企业在五年内营业额和利润大幅增长。

5. 企业文化变革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习俗仪式、处事方式和企业环境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战略变革、结构变革、技术变革、流程变革势必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革。在企业变革过程中, 由于权力差距缩小, 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 企业文化在文化的维度上发生改变, 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引导全体成员建立新的价值观。落后的企业价值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管理层次繁琐复杂、办事效率低、相互排挤和缺乏信任、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变革。管理者必须为企业建立新的价值观, 以团队精神为核心, 建立以团队导向、成果导向、相互信任、分工明确、企业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变革的重要保证。

六、结论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变革, 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和企业文化都将发生变革。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职能, 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带领全体成员, 发挥每个成员的创新能力, 企业才能在变革中成长。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僵化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须从静态、公式化、金字塔型的管理转变为动态、灵活、扁平化的变革管理。

关键词:变革管理,变革,动态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陆兴发翟勇洪:变革管理:模式、内容及其流程[J].企业研究, 2007, [2]

[5]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现代医院病案管理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病案管理,发展,趋势

1 病历档案的重要性

病历档案是医院临床医学的档案资料, 是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疾病做的历次检查、治疗、诊断全过程详细记录的资料, 在医疗诉讼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医院临床、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所以病历档案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1.1 病历档案是医院必不可少的信息库:

病历档案是各医院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 真实地反映了患者的疾病状况, 是医务人员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和决定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是医疗业务活动数量和质量统计的可靠依据。

1.2 病历档案是医疗教学研究工作的宝贵原始资料:

(1) 病历档案不仅是患者就医的医疗记录档案, 而且是临床进行正确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和护理的科学依据, 也是卫生统计机关资料来源的基础。 (2) 病历档案是生物的教学示范材料。 (3) 病历档案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 通过对病历档案的统计分析, 能够找出规律, 为医学科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推动医学的发展。

1.3 病历档案是为医疗纠纷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保障:

(1) 病历档案可为解决医疗纠纷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2) 病历档案还是处理各种肇事、事故和伤残鉴定的重要文件, 根据对病历档案所作的检查分析, 为做出正确的结论提供依据。 (3) 病历档案也为医疗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1.4 加强病历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病历档案管理的目的就是用科学的方法, 对病历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编目、统计、保管和利用等一系列的处置, 以便保管好病历档案, 并充分利用它来为医疗、教学、科研服务。

1.5 建立和完善病历档案管理制度:

(1) 建立和完善病历档案管理制度, 使病历档案的管理趋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是做好病历档案工作的必要条件。 (2) 加强病历档案的整理, 大力开发病历档案信息资源, 是做好病历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1.6 要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病历档案:

(1) 现代信息技术为档案管理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 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档案已成为大势所趋, 病案管理也应当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 (2) 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医学领域, 除处理科研数据、自动分析等外, 还广泛地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监护、各种医疗仪器和医院的自动化管理等方面。 (3) 严格执行医疗管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才能交出满意的病历档案。

2 病案管理面临挑战

2.1 医疗改革和医疗保险市场的发展对病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过去由于大部分病案室的病案管理是从手工方式逐步转变为计算机信息处理方式, 但工作方式的转变却未带来 (或没有) 相应的理念的改变。人们对病案的利用存在着偏差, 强调为医务人员服务而忽略对患者本身及社会的效益, 就病案管理本身而言, 也存在“重管轻用”的倾向。我国的医疗改革, 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 无疑推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提高了病案信息使用的社会效益。我国医疗保险市场迅速发展, 投保人员住院期间的医疗记录文件, 是投保人健康状况的有力证明, 也是保险机构对投保人是否承保、理赔的主要依据。病案已不仅为院内服务, 而是越来越广泛地被社会重视、利用。病案的使用社会化已是大势所趋, 这也对病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要求。

2.2 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病案管理改善服务职能

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 医学模式从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多元化模式转变, 人们对健康观念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患者有权知道自己的健康状态, 有权详细了解相关的病案内容。为此病案管理服务职能也应有相应的改变, 从单纯的病情记录变成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综合记录, 从单一的为院内管理提供信息资源, 转变为更多地作为全社会共享的健康信息资源。病案服务是要建立一整套服务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有科学的病案处理方法、服务方式、服务要求、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并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制度, 以便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实用、可靠、全面的服务。

2.3 计算机的发展将给我们带来病案书写无纸化、病案信息处理自动化 (临床人员处理和医技科室自动生成) 、病案资源共享等, 这一系列的工作病案管理人员参与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小, 病案无库房管理需要更新的管理方式, 这是每一个病案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病案管理工作主要以病案质量考核 (书写质量和医疗质量) 、病案库房管理、以疾病为主体的简单分类体系为重点。

3 计算机对病案管理的影响

计算机对病案管理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对病案信息处理内容、病案保管方式、病案信息处理的质与量的要求、病案人员素质、病案服务范围、传递方式与速度等都有新的要求。可以说, 计算机的应用是对病案管理强有力的变革。要把病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优势结合起来, 才能对病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益处。计算机的应用应着眼于“服务”, 否则就是走形式。计算机应用于病案管理经历数据处理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三个阶段。随着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正朝着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发展。

3.1 计算机数据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形式为独立的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 其目的是为了建病案目录和医疗统计, 缺点是不能反映诊疗对疾病的影响过程, 不能对病案质量 (医疗质量和书写质量) 作出评价与监控。

3.2 管理信息系统:

它强调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集成和有一个集成的数据库[1]。

3.3 决策支持系统:

这一系统目前在医院信息管理中应用的还很少, 这是由医院的性质所决定的, 医院之间管理方式不同, 在患者与患者之间, 患者与医师之间, 医师与医师之间均存在病情、处理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这种差异使得缺乏统一的标准, 另一方面支持决策的要求不甚明确, 两者造成医院决策支持系统一时尚难建立。

3.4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它包括学习、理解、推理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一系列智能活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充分运用了管理学、运筹学、数据库、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最新成果[2]。例如能否根据病案内容来对诊疗合理进行推理等。

简单机械, 局限于病案的收集、装订、编目、登记和保管, 忽视了病案质量的优劣, 以及病案利用率的高低, 病案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 储存空间不够以及病案存放环境差, 使得很多有价值的病案资料流失, 病案的信息价值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因此, 为适应医院发展, 病案管理应顺应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4 病案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医疗保险制度和司法制度日臻完善, 人们对自身健康更加关注, 病案的利用率越来越高, 为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提供服务。由于发达国家所带来的医疗技术、科技、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影响, 给病案信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机遇和挑战, 病案信息管理已发生显著的变化, 数字化、高智能化的电子病案开发和应用已成为病案信息管理发展的趋势[3]。

4.1 未来病案信息管理为医、教、研、特别是医院管理提供服务。病案管理学是一门与医院临床、教学、科研有着广泛联系的一门综合学科, 能为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料数据, 又是医学历史经验和总体水平的体现。病案还蕴含着丰富的组织协调、人力资源、经济效益等医院管理的重要信息, 是医院管理中最集中、最重要的信息源, 直接反映出医院管理的水平。病案数据库是医院发展最主要的数据源, 病案资料信息既可以准确统计分析各科在一定时间全院就诊人次的情况, 也可以统计分析各科室就诊情况;病案资料还能准确地统计分析出各类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转归情况、医院总体经济效益和各科室的收费以及各单病种的收费情况等。通过病案数据的分析研究, 可以了解各科室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基本的工作量, 为医院管理评估各科室和各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提供依据。

4.2 加强病案管理的基础信息建设, 以科学理论和临床数据为基础, 着重于持续性的健康价值的提升, 以患者为中心, 针对特定的目标将病患者依据其情况制定出不同的预防治疗方案, 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

4.3 建立强大的病案信息网络, 通过数字化的管理为医院决策管理层提供最为快捷, 最为准确的医院经营和医疗情况, 为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4.4 开发利用病案信息资源是病案管理的最终目的。由于病案在法律程序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也是医疗事故鉴定和责任认定的有力依据, 病案已被各行各业更多的人们关注和利用, 它所拥有的巨大价值使其自身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将是无限美好的, 所以说开发利用病案信息资源是病案管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茜.医院病案管理的发展趋势[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科学版) , 2007, 29 (1) :171-172.

[2]韦丽群.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J].病案, 2007, 8 (9) :14-16.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9

一、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 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 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 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 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 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 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 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 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 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 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 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一) 成本会计电算化

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 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 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 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 决策和核算, 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 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有高、低之分, 服务对象的层次越高, 所需求的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 反之亦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合、分类后, 可以形成全然不同的成本信息, 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这就需要科学预测和管理控制。

(二) 成本会计核算统一化

规模经济产生了许多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 这要求成本会计统一、全面地核算购进、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 降低成本;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单位实行分级辅助核算, 分别核算本单位内部的购货、生产和销售的过程, 以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及人员的积极性。核算内容的拓宽、复杂和多样化, 并不要求成本核算的规范化, 成本核算方法的采用要与企业的经营性质、规模等相适应。

(三) 成本会计核算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采用国际上先进有效的方法, 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尽快与国际接轨, 采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成本会计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便于国际间各个会计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

(四) 成本会计管理理论及方法发展多样化

目前对于成本会计的管理理论及方法主要有适时制、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基准管理和持续改进、限制理论、目标管理等多种理论及方法。这些管理理论及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 促进了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但是因为我国的企业管理还较落后, 所以这些成本会计的管理理论及方法运用的效果不佳。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 解放思想, 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 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

(五) 成本会计向作业成本法发展

企业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产品需求多样化以及国际间的分工合作化等新环境的出现, 也随之而出现了新的制造环境如弹性制造系统、电脑辅助制造系统、制造资源规划、电脑整合制造系统等制造环境, 这些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成本会计不能适应。为了适应新的制造环境, 经济发达的国家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就是把为生产一种产品所发生的所有作业, 如质量检验、机器维修和顾客服务等分配到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新经济的来临, 给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 淘汰、变革与创新、发展同时存在, 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脱颖而出。落后的、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和实务核算体系, 如何应对新经济要素 (如人才、知识、资本等) 投入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将是中国乃至国际会计界认真研究的新课题。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成本会计日益成为会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我国的成本会计存在着还未完全冲破传统的会计观的约束;还未完全实行电算化;成本会计的管理理论还不够先进, 但总的来说成本会计有着向电算化、统一化、国际化、管理理论及方法多样化、作业成本法等方向发展的趋势。在成本会计这些趋势的发展过程中还应注重与我国的国情及企业的实际相结合, 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知识经济冲击下成本会计面临的挑战, 接着从成本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核算统一化、成本会计核算国际化、成本会计管理理论及方法发展多样化、成本会计向作业成本法发展等角度阐述了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成本会计,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贾丽萍:企业成本会计浅析[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29) 。

[2]、毕晓雁:浅谈企业成本会计[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1) 。

[3]、姜波, 苏强:企业成本会计的变化与对策[J], 经济技术协助信息, 2007 (31) 。

[4]、徐福春, 曹喜慧, 满秀玲:对企业成本会计工作的认识[J], 农场经济管, 2007 (5) 。

我国会计的发展趋势研究 篇10

前不久我看了《华为基本法》,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华为老总对员工的态度, 他非常重视企业文化, 最迫切的就是培养人才, 可见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先进的知识, 核心的技术, 优秀的员工, 就算有再多的有形资产要想做大做强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无形资产是企业很重要的资产, 特别是人才, 而现行企业根本没有核算这部分无形资产, 这对会计能够提供有用信息的职能是不符合的。会计要想提供的信息更加准确、有效, 必须重视对无形资产的计量。

我记得目前所接触的会计中, 除了商誉、土地、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 没有考虑过像人力资本、信息资产、企业文化、管理技术这样的无形资产。然而这样的资产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会计必须满足信息的发展要求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能够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利的信息。所以会计核算的重心将由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 详细反映无形资产的构成、取得、使用和摊销情况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 会计职能的重心将由核算型转为管理核算型

在刚接触会计时, 我们知道会计有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而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基本职能———反映和监督。可是后来我们有了会计电算化, 做账变得很简单。那么会计现在到底在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肯定不是核算了, 那它必定向它的派生职能发展, 它的派生职能主要有评价经营业绩、预测经营前景和参与经济决策。而这些都与管理相关, 它能为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信息。在管理型会计模式下,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为一体, 使得财务会计在现有的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 增加了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内容, 整个会计系统将成为一个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在内的全面核算和全过程管理的系统。

(三) 会计确认理论将出现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融合的趋势

会计确认在会计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我们接触会计六要素首先就是学习她的确认条件, 而我们所学的会计确认原则就是权责发生制, 它能有效地反映企业各期损益和衡量财务状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财务报表要素将被重新定义、分解, 确认标准也将重新界定。现行确认范围之外的诸如人力资源、自创商誉、衍生金融工具等有些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经济事项将被纳入报告体系加以反映, 为信息需要者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特别是各种交易活动和交易手段的不断创新, 使会计确认的内涵逐渐扩大,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出现融合的趋势, 将是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四) 货币计量模式将出现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并重的局面

会计六要素的确认条件中, 有一条就是必须能用货币可靠计量。我们知道会计的对象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 即资金运动, 可见现行会计衡量模式只是货币计量, 但是企业还有很多不能用货币计量但又对企业经营状况有重大影响的资产, 如员工素质、市场份额、企业背景、行业资料等信息, 我们会计在计量资产时没有考虑他们, 这与前面提到的无形资产一样。或许有些无形资产可以通过评估资产用货币计量, 但有些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甚至估计的, 这些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入非货币资产计量。根据不同会计事项、不同业务性质, 选择适当的计量属性, 以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未来计量将会出现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并重、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局面。

(五) 会计报告体系将更加完善

会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表的书面文件。为了让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报表内容, 不产生误解和偏见, 对某些重要资料, 可以利用报表附注加以说明。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的表外项目不断增加, 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 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 尤其对信息的时效性、前瞻性、可靠性的要求等方面无法得到满足, 也无法反映财务信息。未来经济时代的会计报告体系, 不论在报告内容范围上, 还是在报告形式上以及传递方式上, 较之现行报告体系都将会有很大的改进。

(六) 会计新兴学科将不断涌现

我刚开始学会计时以为只有中财、高财才是我们的专业课, 可是后来又学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 后面还有审计以及金融企业会计, 听说现在还有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会计、研究与开发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宏观会计等。这么多的分支使得会计核算和服务范围日益广泛。

(七) 会计国际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我们知道会计准则越来越与国际会计相同。中国企业已经开始走向国际, 那么会计这个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工具必须与时俱进。当然我们不能按部就班, 我们的准则是必须有由中国特色, 必须适应中国的经济, 不能盲目趋同, 不然国际准则可能在我们中国水土不服。

会计是门与时俱进的学科, 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当今社会, 掌握了信息就是掌握了机遇。不管哪个行业都要使用信息, 这就需要会计在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能够保持它的优势———真实、可靠和有效。

参考文献

[1]管健.浅谈我国会计发展趋势[J].公用事业财会, 2009, (01) .

[2]李聪艺.对我国会计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资讯, 2008, (14) .

[3]刘中成.谈我国会计发展的趋势[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7, (01) .

[4]孙红霞.新世纪的会计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03) .

上一篇:母猪分娩前后的管理下一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