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2024-05-04

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精选十篇)

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1

一、变革管理的必要性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 彼得.德鲁克提出:“我们无法左右变革, 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 “变革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种观点充分表明, 环境是多变的, 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变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由于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通用汽车公司和联合汽车工会固步自封, 放弃变革, 日本汽车公司通过变革管理, 将日本制造的汽车打入美国市场, 短短的10年间, 日本汽车在美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30%。另外, 20世纪90年代, 瑞士斯沃琪公司在保留原有欧米加、浪琴这些欧洲经典品牌手表的同时, 在美国和亚洲新兴市场推出时尚型斯沃琪手表, 迅速提高了瑞士手表在新兴市场的占有率, 同时通过变革管理, 不断开拓市场, 成为品牌形象高于日本卡西欧手表的全球知名时尚品牌, 挤压了日本电子手表的市场空间。这两个案例说明, 变革管理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紧迫的。世界上任何企业都需要变革管理。

二、变革的原则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 彼得·德鲁克提出:“放弃昨天是第一个原则”。这种观点的中心思想是, 如果某种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已经进入衰退期, 彻底放弃始终是正确的选择。这种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企业投入的资源是有限的, 所以应该将这些资源集中投入到有发展前景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中去。这个原则存在认识的误区, 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不稳定, 现有产品和服务是否真正进入了衰退期, 而新产品和服务是否一定被市场接受, 难以判断。贸然放弃现有的产品和服务, 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新的产品、服务、市场或流程将面临很大的风险。这种状况往往导致企业的管理者放弃变革, 因循守旧, 企业最终倒闭。第二个原则是有组织的改进, 说明变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循环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具体的变革管理过程。第三个原则是创新的原则。这个原则表明, 管理者应该善于抓住机会, 创造变革。彼得·德鲁克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变革的原则, 执行每个原则都包含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管理职能, 而管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含有PDCA模式和BPR模式的过程。

三、变革管理的对象

在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 组织的成员可以分为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两类。人们在变革管理的对象方面存在认识的误区, 人们通常认为变革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 变革管理是组织中的人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的改进型或创新型管理。另一种认为, 变革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层对包括基层员工在内的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的管理, 而且这种变革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现在, 通过不同企业破产的实例发现, 对于变革管理对象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企业不思进取, 缺乏创新精神, 尽管基层员工艰苦奋斗, 也难以挽回企业在竞争中失败, 导致最终破产的结局。变革管理的对象应该是管理层、基层员工、产品、服务, 以及与之相关的流程, 因为组织中必须管理层首先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主动变革, 这样才能领导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积极参与变革管理。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 由于权力的距离缩短, 变革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实施。

四、变革管理的模式

企业变革管理的模式是动态的, 它包括PDCA模式、BPR模式和价值链模式。

1. PDCA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循环模式, 也叫做戴明环。它包括四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即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行动 (Action) 。首先, 确定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 其次, 按照计划去工作。完成计划之后, 检查计划完成的结果, 包括工作质量。再次, 处理检查的结果, 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 根据这一轮的经验、教训和发现的问题, 重新计划, 并启动下一轮的PDCA循环。

2. BPR模式

这种模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汉默提出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应对市场激烈的竞争, 满足客户的需求, 必须采用流程再造的模式, 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 企业的效率和整体竞争力会不断提高。

3. 价值链模式

企业的活动包括研发、采购、生产、营销、服务。价值链模式将这些业务层分解成彼此相关的战略性活动, 这些活动之间相互链接, 形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业务活动连。业务活动链中, 任何一项业务活动的变革, 必将导致其他业务活动的变革,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活动有效地进行。这种变革的过程是动态连续的, 而且是不断改进的。这种模式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过程更加有效。

五、变革管理的内容

1. 战略变革

转变企业生产经营和长期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这是企业变革管理的中心, 例如美国柯达公司的消费影像部门, 由于全球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 认识到胶片技术将走向衰落, 公司消费影像的发展战略很快由化工胶片转变为数码影像发展战略, 而这种战略变革是在国际市场计算机迅速普及, 数码影像产品尚未成熟的环境下实施的。在这种战略变革的前提下, 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也随之转变, 而且导致企业的组织、产品、服务、流程、市场发生根本性变革。企业的战略变革往往具有创新性的和革命性。

2. 结构变革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大多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引发的。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购并重组、客户需要;内部因素, 如新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技术变革、人的变革。原有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将转变成扁平化结构, 企业可以通过改变组织内部结构, 改变组织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沟通困难的状况, 从工作的分工、授权、管理层次, 以及沟通效率方面进行调整和设计。彼得.德鲁克提出联邦分权制的原则, 即由自主管理的产品事业部形成组织。联邦分权制原则可以使管理者的精力集中在经营绩效和成果上, 基层管理者的权利扩大, 沟通顺畅, 便于企业淘汰过时的、效益差的产品和技术, 以及不合格的管理者, 使企业整体的变革管理更加有效率和有效果。例如:西尔斯公司的副总裁可以管理100家分店, 而每一家分店都是自主管理的独立单位, 分店负责人管理大约30位部门经理, 每位经理都独立经营自己的单位。每个单位的管理者对本单位的营运和效益全权负责。这种联邦分权制的扁平化管理, 可以使每个业务单位的主管有足够的授权, 职责明确、分工合理, 这样企业可以有效地进行目标和绩效管理。

3. 技术变革

技术变革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变革。因为技术变革是由于经济环境发生变化, 导致需求变化而产生的, 生产技术的变革必然引发管理技术的变革。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 淘汰过时的技术、产品和生产线, 这种变革包括产品、技术、品牌、质量的创新, 例如:微电子工业研发高处理速度的芯片、汽车制造企业研发新的车型和品牌、纺织企业研发出新的面料等等。这些将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 甚至企业的转型。从采购、生产、营销到服务的管理内容发生了变化, 管理技术必须在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分工授权、沟通的方式、绩效评估、目标定位方面进行变革。

4. 流程变革

传统的管理流程是自上而下的, 而变革管理过程中, 由于组织结构和技术的变革, 流程必然发生变革。按照联邦分权制的原则, 由于每个事业部, 以及下属业务单位的自主管理, 管理流程应当由以往串行的流程转变为并行的流程, 即单向单渠道的流程转变为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由于变革管理的过程存在PDCA循环和流程再造, 且联邦分权制具有扁平化和自主性特点, 所以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可以使企业各管理层级之间有效地完成双向沟通, 应对来自企业自身的流程变革, 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 优化资源配置, 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的目标。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 流程再造要求组织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样工作方式和流程的变革是连续的, 而且长期处于循环改进的状态。只有交互式多渠道的流程才能应对变革。例如:伊顿 (Eaton Corporation) 再造其新产品研发流程, 各层管理者和员工都参与了产品开发流程的再设计, 企业在五年内营业额和利润大幅增长。

5. 企业文化变革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由其价值观、信念、习俗仪式、处事方式和企业环境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战略变革、结构变革、技术变革、流程变革势必带来企业文化的变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变革。在企业变革过程中, 由于权力差距缩小, 以及不确定性的增加, 企业文化在文化的维度上发生改变, 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引导全体成员建立新的价值观。落后的企业价值观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管理层次繁琐复杂、办事效率低、相互排挤和缺乏信任、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无法进行有效的变革。管理者必须为企业建立新的价值观, 以团队精神为核心, 建立以团队导向、成果导向、相互信任、分工明确、企业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变革的重要保证。

六、结论

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变革, 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变革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活动和企业文化都将发生变革。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管理者只有充分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职能, 建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带领全体成员, 发挥每个成员的创新能力, 企业才能在变革中成长。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僵化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须从静态、公式化、金字塔型的管理转变为动态、灵活、扁平化的变革管理。

关键词:变革管理,变革,动态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彼得.德鲁克:管理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陆兴发翟勇洪:变革管理:模式、内容及其流程[J].企业研究, 2007, [2]

[5]斯蒂芬.P.罗宾斯, 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2

【摘要】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经济中的一个经济范畴,是商品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全球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的变化,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键词】 成本会计 发展趋势 电算化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同会计一样的基本职能,即反映和监督,从成本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生产过程的日趋复杂,生产、经营管理对成本会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成本会计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

1.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研究方法的具体的实物操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1知识经济带来的冲击。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1.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1.3新的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1.4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1.5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改变了成本会计核算前提。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2.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盲目使用,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尽管作业成本法不完善,但它给企业成本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核算为基础的成本管理发展到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是成本会计发展的大趋势。

3.解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者应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3.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讲究实效,建立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成本理论研究对成本会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3.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成本回避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3.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实践证明,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是当务之急,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前提。但是,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只能进行事后反映,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电算化的应用,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3.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经营管理,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3.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论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 管理 发展 趋势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以后,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转变

管理发展趋势的一个主要体现是管理的内部对象从以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转变到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企业在未来的活动中面临的共同挑战,就是对所需要知识的界定、积累、生产、共享以及管理。

“学习型组织”才能在迅速变化、激烈竞争中保持不败,因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人们追求心理的满足与自我实现,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相互反省求真,勇于挑战极限及过去的成功模式,从而领悟工作的真实意义。在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管理中,应着重建设一些新的概念性原则:对话式工作、对等联网、整合过程、人类时间以及动态团队等,这些概念性的原则应该帮助管理人员运用大脑中经营企业所需知识的绝大部分。

1.对话式工作原则。在“硬件”管理下,人们多把工作看成是艰巨的实践,或是报酬的来源。而在“软件”管理下,把工作看成是富有意义和创造性的对话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将要做什么的构想,做好这些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以及这些构想和知识与自然因素的连续对话,最后产生创造性的结果。

2.对等联网原则。是把技术、信息和人员组成一个对等的网络,通过网络就可以在每一个结点直接与其他任何结点交流,而不需要通过等级制度交流。

3.整合过程原则。要求人们不仅在组织内部,而且在组织外部与关键的人员、部门及组织始终保持有效的联系,以便整合各种资源来获得知识。

4.人类时间原则。人类时间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时钟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互分离的,而人类时间的过去、未来和现在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对于公司来说,能力是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而知识和经验随我们一起从过去流动到现在,并继续流动到未来,它们是公司可以连续利用的资源。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学会从过去获得知识,对未来进行想象,并能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5.动态团队原则。人员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资源,公司要结合他们的能力,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将其组成为跨职能的团队来完成某项任务。当有新任务时,再将人员重新组合。

二、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

管理发展趋势的另一个主要体现是从科学管理发展到文化管理。在科学管理出现之前,人们的管理是依靠经验进行的。科学管理的出现,决策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这就带来了生产效率革命性的飞跃。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科学管理中的非人性化矛盾变得非常突出,同时外界环境越来越需要企业的创造性劳动,但是科学管理却很难适应这种要求。因此,文化管理具有了客观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化管理相对于科学管理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人性假设。科学管理中的人是典型的“x理论假设”,即基于“性恶论”哲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好逸恶劳的,人们工作仅仅是为了金钱报酬,人力是一种成本支出。文化管理则恰恰相反,认为人是有思想和抱负的,是本着“性善论”基础的,工作是人的一种天职,为了完成工作人们会自我控制,外界的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努力的手段,工作中的挑战性和成就感是主要激励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

2.管理中心和重点。科学管理以技术、生产等物为中心,重点是管理人的行为。对人的管理以管为主,属于典型的法治。而文化管理则转变到以人为中心,重点是管理人的思想。并由过去管人就是命令人、指挥人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开发人。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通过管理思想间接影响人的行为,是一种文治。

3.领导者类型和控制方法。在科学管理下,领导者属于军事指挥型的,处于发布命令的中心,并且以管理者控制为主,重奖重罚是主要手段。文化管理下,领导者属于教练型和导师型,为员工决策提供帮助,并且以自我控制为主,自查自律是主要手段。科学管理的逻辑是“要我这样干”,而文化管理的逻辑是“我要这样干”。

4.激励方式。在科学管理下,激励以外在激励为主;文化管理下,则以内在激励为主,着重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

三、从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转变

企业管理由传统的生产导向过渡到技术导向,又由技术导向过渡到顾客导向,进而向全方位顾客导向方向进化,这是管理发展的又一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顾客导向的产生和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环境下,统一的世界市场日趋成型,各国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竞争逐步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在社会制度方面以及文化习惯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企业若完全按照同一的技术或产品来开辟不同国度的市场就会面临许多障碍。一般而言,以顾客导向的方式比按技术导向的方式拓展市场更易取得成功。

同时,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企业的顾客导向提供了手段和工具。企业可以把产品资料、销售合同样本、付款方式与折扣条件等都放在企业的网页上,客户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可以访问查阅,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客户可以直接从网上了解商品、访问价格、签约合同、发送订单,甚至可以直接在网上设计自己喜欢的产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网络技术支持的交易模式下,谁能有效地吸引顾客,谁能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谁就将成为竞争的胜利者。所以说,企业的经营理念朝顾客导向哲学方向演变已成为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篇4

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建筑业。近年来, 我国的建筑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可是, 我国在建筑领域的技术, 特别在建筑管理方面, 与世界上一些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国入世后, 此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会暴露的尤为显著。所以, 经过调查、研究, 我们把建筑管理的发展趋势总结为以下几条。

一、管理水平的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是社会分工的细化, 建筑行业的分工也不例外。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建筑管理指挥部作为建筑管理的主流。但进入80年代, 包工头开始出现, 即建筑管理环节与建筑施工环节的分离。进入九十年代, 大材料供应商、建筑咨询公司、专业分包公司、监理公司等开始出现了。当今, 施工单位又分为精装修单位、总包单位、指定分包单位、专业分包单位等, 咨询公司又分为环境评价咨询公司、立项报告咨询公司、交通评估咨询公司、节能咨询公司等。可以说专业的分工逐渐趋于详细, 资源配置越来越高效合理。专业化水平随着分工的细化也越来越高。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得利于两方面的改变, 一是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在很长时间的施工作业中, 施工管理者一直讨论怎样安排干作业、湿作业、地板铺装、设备安装等工序, 逐渐总结出一套建筑行业的“统筹方法”。使作业面的流程、划分之间的交接趋于合理, 使生产作业时间成本得到了降低, 使建筑行业的整体效能得到了提高;二是提高了科技化水平。从手工操作工序向机械化操作工序转化, 再到如今的电子化、信息化操作工序, 使建筑工艺和施工效率不断提高。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持续发展, 现代工程建设在结构、规模、所面临的环境和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使建筑管理的水平持续提高。与此同时, 建筑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的管理不仅包括施工阶段的管理, 而且还涉及到设计、可行性研究、施工、投标, 还有运营、融资等全过程、多方位的经营管理。除此之外, 部分新的建筑管理方法也被运用到实践工程中。如伙伴模式、设计施工一体化模式、管理总承包模式等。我国目前的情况是, 因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使建筑市场的竞争性原则和透明度原则难以发挥。而且部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相对薄弱, 自身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 市场分析能力不足。与此同时, 国内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不高, 市场混乱, 加入市场的条件不高。尤其是一些农民建筑队伍的加入, 使行业的整体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面对这种情况, 国内的建筑企业一定要运用有效的管理, 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模式和企业发展战略, 以此来确保在市场竞争中不至于一败涂地。在工程项目的层次上, 要充分掌握和了解国际市场, 并运用符合自身情况的新管理方法。

二、人员体系的发展趋势

建筑行业的工作人员从改革开放时期的正式工人, 发展到农民工个体, 再到当今的劳务分包公司, 他们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的发展紧密相关。由于工作人员从独立个体逐渐发展成群体组织, 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关注程度, 陆续出台了关于保护农民工的政策法规。可是怎样使农民工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 在于“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所以一定要加强农民工的集体培训, 要完善建筑行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 由政府向工作人员发放劳工证, 农民工上岗工作一定要凭证。这样一来, 就会带来两个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对于工作人员来说, 经过培训增强了工人的法律安全意识, 使工人素质得到了整体提高。从某种角度讲, 这样做也响应了国家减小贫富差距的号召, 既能够为建筑工人提供社会地位, 也符合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旨;另一方面, 从建筑行业来讲, 整体劳务人员的人文素质、劳动技能的提高将有利于建筑业可持续、迅速的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 一定要加强建筑管理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可是, 当今我国极为缺乏高水平的项目管理入才。目前, 虽然国内很多培训机构以及大学都在努力培养建筑管理的高水平人才, 可是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 我国很难与其它国家高水平的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竞争。所以要使建筑管理学科加快发展, 培养高质星管理人才、加大相应学科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注重建筑的整体规划

建筑施工前一定要做好整体的规划。从当今中国的城市建筑来讲, 虽然国家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加强长远规划和整体规划, 可在执行中仍然是“规划规划, 纸上画画, 橡皮擦擦, 墙上挂挂。最终能否实施, 全凭领导一句话”。每个人都需要规划, 每个城市的发展也不例外, 不能缺少长远的规划。如果一个城市不具备百年发展的整体规划, 可以认为该市的领导班子是不合格的。所以必须要强调抓好整体规划, 只有将全局规划好了, 一些事情也就理顺了。

此外, 从单位建筑的方面考虑, 例如医院、大学、机场等, 也要加强总体规划。如学校建筑规划通常需要长达大约50年的规划, 从施工前就明确划分教学区、图书馆、宿舍区、活动区、生活区等, 建设实施时通常是分步进行的。不同的时代环境、不同的班子领导、不同的建设要求, 都要服从于起初建立的整体规划。

考虑建筑的大体规划,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建筑整体功能的配合

当前各大城市可以说是“高楼林立”, 但总是有住宅居民埋怨, 附近没有医院、没有超市、没有小学、更特别的是没有菜市场, 这就体现出了规划之处的整体配套是否完善的问题。如果考虑得周全, 就能够带动一个良性生活经济体系的建立;如果考虑不周到, 就会使全方位的效益受到影响。

2. 对区域未来发展的引入以及对已有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

需要强调的是, 大体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已有的先进建筑技术的引入, 如建筑工艺、节能工艺、美术工艺等方面的引入, 假如能做到巧妙的引进, 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效果。对某一区域将来的发展形势的判断, 有可能会制造出新的经济商圈。如现代商场和地铁、办公场所的有机结合, 公共场所等, 都是文化底蕴的继承。再如南京、北京、西安等城市尽管都是古都, 可是它们所蕴含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是不一样的。在整体的规划方面, 设计者要遵循的首要宗旨, 就是要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

四、建立完善建筑指导的使用年限

当前, 在建筑指导使用年限方面, 在主体结构上有关于使用年限方面的规定符合国家的规定, 在更广泛的水电暖系统、内外装修等各方面, 都缺少国家统一的规定。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建材种类巨多, 并且各种建材的有效使用年限又不同。这个问题, 使新建成不长时间的建筑都需要拆改维修。造成了大量维修成本的浪费, 也使建筑使用者的负担有增无减。建立建筑指导使用年限制度的一个好处在于, 当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产生质量问题时, 便于分清权责利、查清原因, 起到事前约束的作用;出现问题有据可依、有据可查。

五、结语

本文对我国建筑管理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认识。其中, 有关节能建筑方面, 由于研究的学者很多, 在此不一一重复。我们主要对专业分工、整体规划、建筑指导使用年限、劳务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说明。希望能对未来建筑管理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旭.中国当代建筑管理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 2012 (10) .

[2]陈劲松.从建筑管理的国际发展趋势看中国的建筑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 (02) .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篇5

1)人力资源管理全面参与组织的战略管理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中事务性职能的外包和人才租赁

人才租赁是指人才租赁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吸收、储备人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合同。

3)直线管理部门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

4)政府部门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渐趋一致

人才租赁:是指人才租赁公司通过合同的形式吸收、储备人才,然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租赁合同。

论财务管理的四大发展趋势 篇6

摘要:从规范到实证、从定性到定量、从有形到无形、从基本到衍生四个方面论述了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务管理;定性;定量;衍生;发展

1从规范到实证的发展

1.1规范法

规范法(Normativeapproach)是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规范会计学派开展规范理论研究时通常采用演绎法(Deductiveapproach)。

1.2实证法

实证法(Positiveapproach)是说明是什么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其基本程序为:

确立项目-项目研究设计样本模型-数据解释与评价-检验运用

2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

现代财务管理要求对财务管理对象(企业或项目)的经济活动给出明确的数量概念,进行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凡可量化的经济要素都应作出量的表述。也就是说,一切工艺技术方案、工程方案、环境方案、运行过程的优劣,都应尽可能通过计算指标将隐含的经济价值揭示出来。这种定性向定量的发展与规范向实证的发展具有相关性。财务管理的定量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主要表现为在统计学、经济数学等在投资决策领域的运用。而投资活动的本质特征是风险性,即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风险的研究是财务管理的定量特征的主要表现,这种投资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即涉及实物资产,也包含有金融资产等诸多投资领域。

(2)定量特征具有代表性的体现是关于实证研究中对数量方法的依赖,甚至可以说,数量方法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技术。在实证研究的定量技术运用方面,我们认为国外经典的实证研究成果应为我们借鉴,此外应从财务方面开展我国实证研究的定量技术运用的探索。

(3)财务管理可以不参考数量的分析而作决策,但可通过应用数量方法使作出的决策趋于更佳。或者说,在财务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数量模型本身并不作出决策,但是可以用来完善判断过程,帮助弄清情况,保证最终决策和策略的可靠性。但要注意的是,数量模型不过是模型,而不是分析实际系统。如果模型是一个“好”的模型,那么它的解至多只能代表实际系统的一个好的近似解。

3从有形到无形的发展

3.1知识经济和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创新体系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由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体包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些机构和组织互相联系,协调作用,推进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促使创新活动的执行,创新资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制度的建立和相关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广义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各种内容。通常理解,知识创新是指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发现,重大基础科技成果的取得等;技术创新是指学习、革新和创新技术的过程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指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的发展规律,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采取的新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等。

3.2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鉴于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现状,企业财务管理应具有如下特征:随着劳动经济一自然资源经济一智力经济的更迭,企业资源配置上也呈现不同的特征,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

现代企业需要占领市场,其过程不管是市场的直接开拓与占领,还是通过对外投资和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机制间接地占领市场,其目的都需要通过无形资产(品牌)占领市场,具体方式可表现为:其一以自有品牌的产品开拓和占领市场;其二以资产经营实现对外扩张,通过经营过程中(比如品牌投资合作)实现的资源控制达到市场控制的目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和分析技术中,应强调无形资产的营运与管理,应重点注意无形资产的培育与报告分析,企业潜在资产的培育与报告分析。

4从基本到衍生的发展

随着电子数据转换(ElectronicDataJnterchange,EDI)发展,财务管理工具也从基本(BasicFinancialInstrument)逐步走向衍生(DerivativeFinancialInstrument),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金融工具创新。就基本金融工具而言,主要包括货币市场的货币,商业本票、汇票、银行可转让存单、国库券等,资本市场的债权证券、股权证券如基金受益凭证等。而衍生金融工具是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创新浪潮中的高科技产品,这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未来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跨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工具等不同形式的新兴金融工具。在金融工具基本走向衍生的金融环境中,企业的财务管理表现为如下特征:

(1)基本金融工具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建立会计模式,决策有用性列作会计基本原则的首位。衍生金融工具以允许值(Fairvalue)为基础构建会计模式,并强调经济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

(2)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弹性大,风险大,契约类型复杂,跨国交易,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等特征,风险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在财务管理中运用应注意的最重要问题。

(3)财务管理中应分析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以便组织起满足财务管理需要的金融结构。这种金融结构应具两个层次,其一是与负债相关的结构和与资产相关的结构这两种基本结构形式,其二是数量调整结构等复杂的结构化金融措施。

5结语

(1)我们分析的四种发展趋势并不是孤立的,因为这些趋势都是置于我国目前的政治、经济、金融等背景下,这种共同背景决定它们是相互依融、相互影响的。

(2)上面的分析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不具超前性就缺乏指导性,而适度的超前性使得我们的分析既具有指导性,又具有操作性。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7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新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研究方法的具体的实物操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在新的经济环境中, 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 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 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已不再是资本资源而主要是知识资源。

2、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 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 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3、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 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当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时, 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

4、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 因此, 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 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本计算调整, 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5、传统意义上的核算实体已不复存在, 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 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 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 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

二、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成本会计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 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 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 实时报告成为可能;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传统上对成本控制并不关注的行业如医院、计算机生产厂商、航空公司等都对成本控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 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作业成本法在西方之所以流行, 是因为作业成本法可更精确地衡量产品的盈利能力, 但它也有不完善的一面:第一, 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 盲目使用, 势必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第二, 作业成本法虽然大大减少了现行成本会计分配费用的主观性, 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它们, 仍未避免生产量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三、解决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 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 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者应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 结合国情, 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 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

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 解放思想, 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 深入企业调查研究, 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 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 同时, 理论研究应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 树立成本效益, 成本回避思想, 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 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 往往把成本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 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 至于这种耗费效益如何, 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所以, 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 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 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 四是投入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 五是投入下降, 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 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所以, 为未来增效而正视树立成本效益思想, 有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进程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 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 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 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 分析成本。当前会计电算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 只能进行事后反映, 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 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 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 为了推动会计电算化深入发展, 必须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将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融入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电算化的应用, 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4、完善成本会计组织,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 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 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 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 使决策层和所有部门、单位都重视成本, 人人关心成本,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5、总结完善和推广我国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方法

我国企业在长期实践中, 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 如编制成本计划阶段的项目测算法, 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 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 实际上都是强调“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管理和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创造性, 至今仍不失为现代成本会计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 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 加以完善。

摘要: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使世界产业结构从物质型经济转向知识和信息型经济, 全球竞争的加剧, 产业结构的变化, 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使得会计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成本会计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电算化

参考文献

[1]乐艳芬:《成本会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韩五龙:《完全成本会计的完善和发展》, 《现代会计》, 2005, (4) 。

浅析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篇8

一、信息经济下成本会计的发展特点

知识经济条件下, 高科技的应用和现代化的管理, 推动了成本会计核算向信息化、统一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一) 成本会计核算信息化

知识经济下, 网络技术的提高及加速推广, 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也对传统成本会计提出了挑战:一是运用电子商务进行投资决策产生了网络运行成本、物流成本、信任度成本等。如何对它们进行预测, 制定成本标准和进行成本分析是成本会计发展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二是电子商务运作过程中, 对购买成本、点击成本、流通成本和营销成本等的管理, 要求会计核算的生成和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时、全面、真实、有效。

(二) 成本会计核算统一化

规模经济产生了许多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 这要求成本会计统一、全面地核算购进、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 降低成本;对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单位实行分级辅助核算, 分别核算本单位内部的购货、生产和销售, 以调动企业内部各方面和人员的积极性。核算内容的拓宽、复杂和多样化, 并不要求成本核算的规范化, 成本核算方法的采用要与企业的经营性质、规模等相适应。

(三) 成本会计核算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对成本核算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采用国际上先进有效的方法, 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尽快与国际接轨, 采用国际上普遍适用的成本会计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另外,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都影响着成本会计的发展变化。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与方法, 将导致产品成本计算不正确和产生反功能的行为, 如一味扩大生产等。

二、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大大促进了成本会计学科的发展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对成本会计系统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T Q M是本世纪6 0年代从传统质量管理发展起来的, 随着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变化, T Q M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竞争的战略武器, 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持续的改进产品质量的管理哲学。T Q M的目标就是公司在生产的各个环节追求产品“零缺陷”并由顾客最终界定质量。

质量成本会计理论认为, 仅仅从成本自身的角度考虑成本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管理当局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考虑成本问题:不仅要考虑有形的成本支出, 还要考虑无形的成本损失;既要考虑货币因素, 也要考虑非货币因素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 更要考虑不同的成本方案对客户、供应商和社会的影响;成本考核时, 不仅要看成本升降, 而且要联系企业的收益、综合竞争力, 把供应商、客户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以质量求生存, 竞争求发展。

(二) 适时制 (Just In Time System, JIT)

是一种严格的需求带动生产制度, 要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 原材料、零部队、产成品保质、保量并适时地送到后一加工 (或销售) 环节;其目的是使原材料、在产品及产成品等各类存贷保持在最低水平, 尽可能实现“零存货”, 以降低存货成本。在存货水平很低的情况下, 会计人员为简化存货计价, 可能采用倒推成本法, 就是当产品完工或销售时, 倒过头来计算在产品、产成品等生产成本。因为在采用JIT的企业, 从收到原材料列产品制成所耗用的时间大幅缩短, 而且期末存货量也变得很小, 使得传统的分批或分步成本法详细记录各类存贷的必要性受到怀疑。由成本-效益原则, 对少量的存货做详尽精确的追溯, 无疑得不偿失。这样倒推成本法便应运而生。

(三) 目标管理 (O b j e c t i v e Management)

按目标进行管理, 要求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当确定总的奋斗目标, 如利润总额、资全利润率等, 并据以指导、组织、动员员工为完成企业总目标而努力。围绕这个总目标, 企业各部门、各环节乃至每个人都应当制订自己的奋斗目标, 如销售量目标、成本目标、技术目标等, 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 以保证总目标的完成。实行目标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克服盲目性,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管理对成本会计系统的影响就是目标成本的制定、分解、控制和分析。

以上管理理论与方法我国都已不同程度地应用。但总体来说, 我国的企业管理还比较落后, 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落实到成本会计系统上, 除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还差强人意外, 像倒推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等几乎无人问津。成本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根深才能叶茂, 只有管理搞好了, 成本会计才能得以革新与发展。

三、发展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 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 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灵活运用外国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

中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时间还很短, 而西方的市场机制已有300多年历史,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 其中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组织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在成本会计中广泛应用, 形成了新型的注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从现代企业制度出发, 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运用标准成本会计、责任成本会计、目标成本计算、质量成本会计、成本决策、成本预测、适时制与倒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作业管理、成本企划、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以及战略成本管理, 将会大大缩短中国民族企业的更新周期, 加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二) 更新成本观念

首先政府各级机关及企业各级领导要推进成本会计的系统改革, 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和成本回避思想, 加快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 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积极的推进会计改革的进程。其次, 成本会计人员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应该懂得经营管理, 熟悉生产流程, 善于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 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在经济型成本会计工作转变为经济与技术结合型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中, 充分发挥其使用。

(三) 成本会计核算计算机化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成本会计核算中来, 是成本会计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在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中, 运用计算机技术, 极大提高了信息反馈程度, 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 对于及时、准确地预算成本、有效地控制成本, 全面地分析、考核成本, 都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 实现成本会计计算化是实行新的成本会计方法的技术基础。但是, 当前会计计算机化应用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简单地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 只能进行事后反映, 无法进行科学决策、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一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 采购、营销、人事、财会等子系统互相分割, 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三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一般只是财务会计信息, 不能充分反映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需求的信息。因此, 我们要努力的推动会计计算机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 使得会计信息系统有机地运用到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去, 通过计算机的应用, 为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曹元坤.管理方式变革论.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

[2]、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9

虽然管理出现的时间很长, 部落需要管理, 国家也需要管理, 自古以来都不缺乏管理。但企业管理存在的时间还是比较短的。中国出现真正的企业, 还是在建立新中国的时候。之前, 清朝出现的洋务派运动, 建立的一些工厂都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尤其是企业管理也直到改革开放才展露其头角。中国的企业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 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经验都不是很丰富, 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管理水平也比较低下。我国的企业管理面临多方竞争, 迎来诸多挑战, 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管理好企业是企业和国家的当务之急, 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企业管理的发展自然有一套可以遵循的规律所在, 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企业管理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企业事业。

1. 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管理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就看它的管理制度。合理而有效的企业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提高员工的效率,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让企业能够发挥出最佳优势。只有加强企业的管理, 把成本的消耗降到最低, 把所有的资源都合理的运用, 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使得企业不断壮大。通过企业的管理, 能够发掘人才的作用, 最大地发挥员工的潜力, 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合理地安排员工的工作和岗位, 而且各个部门之间协调运作, 最大化地利用人才资源来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通过企业的管理, 有助于最优地利用各个方面的资源, 合理地安排各个部门的工作, 每个人和每个部分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有效的作用, 不至于浪费, 也不会存在缺损状态。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 竞争激烈, 挑战严峻, 企业管理必须要考虑很多因素, 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的重要任务, 保证企业的管理体制有效、科学和合理, 是使得企业能够生存、发展的必要因素。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 企业的管理制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脚步越来越快, 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 导致企业的生存已经面临着不断的威胁。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 就必须从企业的自身做起, 从管理抓起。通过对企业的人员、体制以及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管理, 保证企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在大环境下, 能够使得企业更加具有竞争能力。谈及企业的管理的重要性, 从多个实际案例中, 就可以得出结论。人文管理与人性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人文管理。企业需要人才去推进与壮大, 对于人才的管理, 则更加显得重要。总之, 管理企业,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2. 国内企业管理的现状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一步步壮大时, 中国的企业才刚刚起步, 所以在管理模式上会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是理所当然的。尤其是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 存在更多问题。国有企业靠的是国家, 是我们所说的铁饭碗行业, 只要国家还在, 国有企业就不会垮。所以国有企业的管理十分僵化和封闭, 不会想方设法谋利益, 也不会担心亏损而不断创新发展。而在中国, 外企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 其中还有中外合资的企业, 它们接受了国外的管理新思想, 重视竞争和创新, 作为中国企业管理中的榜样, 值得学习。

自中国的企业出现开始, 中国企业就受到了很多冲击, 一些打击资本主义的运动和革命总是把刚要起步的企业打压下去, 限制和阻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管理方面, 也难以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的企业管理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 管理体制不够完整, 很多企业在收集和更新信息方面也存在不足, 管理过于松散或者严格, 企业效益迟迟提不上去。中国的企业管理缺乏民主意识, 不能以人为中心, 刚性管理导致员工士气不高, 员工没有主体地位, 缺乏归属感, 不能积极而主动地投入生产工作中。这样看来, 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全球的企业管理舞台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手段单一, 缺乏柔性管理, 对市场走向认识不足, 没有充分地利用资源, 也不能及时的创新。这些问题或多或少的出现在每个企业当中。我国国内的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 都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缺陷。这些管理缺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积累而来的, 随着管理的模式化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固有的弊端。我国企业以人为中心的思想, 从很早就出现过, 并且随着经济发展, 人为中心的现象其实并没有真的减弱。

3. 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

(1) 目前国外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都在改变作业流程, 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以符合客户的要求, 建立富有生机和变化的管理机制, 赋予员工更多的权利, 让员工也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以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益和服务质量。

(2) 国外还实行了柔性的管理制度, 重视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提高员工的地位, 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进行思想宣传和教育, 树立热爱自己岗位和企业的意识;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 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营造宽松民主的工作环境, 以员工为中心;重视员工的培训, 提高员工各个方面的技能。

(3) 国外企业更加重视创新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把勇于创新作为一条指导原则, 不止管理观念和方法需要随时更新, 也要帮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国外的企业一直都重视创新, 针对变化的经济和不同的市场进行创新, 对管理方法进行改变, 对管理制度进行更新, 还对管理理念和组织机构等也进行及时的创新。而且要求员工也进行创新活动,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4) 国外企业不再把员工当成独立的个体, 让员工在企业内进行竞争, 而是把所有的员工看成一个整体, 让员工之间互相帮助和合作, 内部合作和外部竞争相结合, 来共同提高企业的效益。

4. 国内企业管理的启示

(1) 我国虽然一直在借鉴和吸收许多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经验, 但总是不能很好地运用。我国在学习国外企业管理经验的同时, 还要考虑到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同一种管理方法, 在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当中, 也不是自始至终都适用一种管理理念。不同的企业适合不同的管理方法, 不同的时期也需要不同的管理理念。所以我国企业在管理企业时, 应该考虑到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 什么阶段采取什么措施;还要针对员工的实际能力, 实行相应的管理方法。

(2) 我国企业应实行柔性管理, 以员工为中心, 提高员工的地位, 让员工成为自己的主人, 成为企业管理的一分子, 参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员工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 而是主动的管理者, 使得员工更加积极热情地工作。

(3) 我国企业管理需要创新, 不能只满足于现在的状况。时代是不断变化的, 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的要求, 树立符合经济时代潮流的管理机制。创新能够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和动力。企业的创新管理应该针对发展的经济和市场而不断发展, 对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和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创新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 是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成功的根本。

5. 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5.1 走向知识管理

企业管理最开始是以经验为主, 慢慢走向科学管理。知识管理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 以知识带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是根本, 带动企业其他各方面的运作, 实现企业的各项资本的同步发展。企业的知识体系有多个方面, 知识管理应该把它们都结合起来, 建立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渠道形成多方位的知识管理系统, 合理地把各种资源运用到最佳状态, 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重心将不再是过去的有形物, 比如机器仪器、工厂工地和流水线作业, 而是无形的资源, 比如知识资源。知识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更快更好的效益。企业需要提高企业的信誉, 让人们相信这个企业, 提高企业的名气, 增强企业的文化内涵。知识产权在如今的企业竞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是企业成功的根本因素。在知识管理中, 人才是关键。科学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 人才也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益。企业的知识管理需要人才来实现, 人可以运用知识, 创新知识, 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找到成功的突破口。中国的企业管理的未来将以知识资源为主, 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 增强员工的文化素养, 这样我国的企业的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5.2 走向信息技术管理

现在是信息网络盛行的时代,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那么企业管理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 把信息技术纳入管理体系当中。信息技术的发展, 必然导致企业管理也实现全面网络化, 把企业的各个机构组织联系起来, 以网络的形式更加方便、直观、系统地运作, 这是从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上而言。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各个岗位和各个地方的员工和管理者都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企业的实时运作信息也可以及时更新, 降低了企业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快速地运转和更新, 在最短的时间内, 消耗最少的人力和物力, 不仅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而且还能实现企业利益的最优化。

5.3 走向创新管理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创新能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 提供持久的动力。创新管理是全球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 也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所有的事物不断在变化, 企业也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来改变自己的管理体制。一个成功的企业, 关键就在于不断创新, 能够针对外界的变化做出迅速的改变。企业的管理创新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不断对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组织结果做出及时的调整。

我国未来的企业管理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不仅要随时吸收新的管理观念, 还要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进步, 提出新的管理方法。管理者需要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 有效地促进员工的创新能力。企业应注重员工的创新精神的塑造, 让员工能够进行创新, 开展一些发明活动,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效益。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要不断创新, 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企业。

5.4 走向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不同于刚性管理。刚性管理利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束缚员工, 比较严格。而柔性管理恰好相反, 以员工为中心, 营造民主、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 树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使得员工能够热爱自己的岗位和企业, 积极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我国在未来将会进一步实行柔性管理, 把一部分管理权发放到每一个员工手中, 使得员工能够参与企业的管理, 成为企业的自主参与者。对于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健康状态也有所重视, 不再是只关注企业的效益。

除此之外, 还实行比较灵活的经营策略, 根据各种客户群体生产不同的产品, 数量少, 种类多, 每种产品都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根据市场的变化生产产品, 分清楚主要和次要, 及时分析预测市场的走向, 进而使得产品和科研走在市场的前面。企业的机构设置由高度集中走向有计划的分散, 分散机构但不缺乏系统性, 是有计划的分散。

5.5 走向全球化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企业管理的活动范围不再是国内, 还走向了国际。国内的市场一直以来都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发展, 如今国际上各个经济、社会等因素也对我国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管理将实现多层次的网络化、系统化管理, 结合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资源和技术,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本国企业。

我国未来的企业管理将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 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必然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跨国企业需要企业了解全球各个市场的动向,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管理。我国企业管理将不再将竞争作为唯一主题, 合作也变得十分重要。我国企业在与全球其他的企业的合作下,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对合作的两方企业都有好处。

结语

在现在的社会当中, 科学、技术在整个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企业管理模式不再单一了, 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结合技术、知识、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因素, 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和变化。根据现在局势的了解和国外的情况调查, 我国企业管理将会走向知识管理, 以知识资源为主;走向信息技术管理,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 走向创新管理, 以创新为出发点;走向柔性管理, 以员工为中心;走向全球化管理, 以全球化合作为基本点, 进而我国的企业管理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光彩, 让中国的企业管理走向辉煌。

摘要: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存在许多问题, 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手段单一, 缺乏柔性管理, 对市场走向认识不足, 没有充分利用资源, 也不能及时创新。结合国外的管理方法的有用经验, 给我国企业管理提供一系列启示, 并且分析了中国在未来的企业管理中将会出现的发展趋势:走向知识管理、走向信息技术管理、走向创新管理、走向柔性管理、走向全球化管理。

关键词:企业管理,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贺德亮.中西方企业管理的现状评价与加强我国企业管理的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1999.31 (4) :324-325

[2]刘海衡.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访著名管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工商学院教授邓荣霖[J].经济师, 2005.8:6-7

[3]汤树光.浅析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J].华东经济管理, 1995.6:49-50

[4]任华萍.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J].资治文摘, 2009.6:63-64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篇10

经典的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出的CMIS/CMIP管理技术, 另外一种技术就是IETF提出的Internet/SNMP管理技术。网络管理技术都有相同的目的, 即为了实现网络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同时要保障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这些网络管理技术在原理上是有一定的相似性, 不同的在于它们有各自的协议簇和协议集, 具有各自的优势。CMIS/CMIP的网络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复杂网络的管理, 而SNMP的网络管理技术则在信息传输上占据优势, 能够提供网络的运行状况并实现网络的优化管理。

二、网络管理技术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1网络管理更加综合化。网络管理技术是否有效, 关键在于能否提高网络的整体运行性能。网络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和网络协议的不断综合, 使得网络管理更加趋于简便化和综合化。在信息处理上, 也能实现在统一平台上的操作和管理, 实现了综合化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网络管理的综合化是当前网络管理发展的最显著特点。

2.2网络管理更加智能化。网络管理工作一般要处理复杂的信息, 在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上都有着较大的工作量, 如此为了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实现网络管理的智能化是大势所向。运用多种网络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 实现网络管理技术的创新, 从而推动网络管理的智能化。

2.3网络管理技术存在的问题。网络管理技术虽然已经较为成熟, 但由于在管理的实际应用当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 网络平台的构建。虽然统一的网络平台能够很好地实现信息处理, 但构建统一的平台具有相当的难度。其次是管理上的协调, 各个管理人员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起来, 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彼此之间的沟通有限。

三、网络管理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

面对着当前网络管理的现状和诸多问题, 网络管理在技术和管理理念上都需要实现创新。在技术上, 未来发展当中的几种网络管理技术, 主要有基于Web的网络管理技术, 在代理方式和运行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未来发展趋势。还有, 另外的一种热点技术是分布式技术, 分布式技术在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能够满足管理系统的整体控制, 提高系统的协调性和信息的共享性。

另一方面, 在管理理念上也要创新。未来管理将从以前的重视网络管理更多地转向业务的管理, 同时更加注重网络业务的质量, 重视网络用户的体验和感受, 将网络的性能提高作为网络管理的目标。网络性能直接决定着网络业务的安全性和网络业务办理的效率, 因此, 在网络管理上, 未来将更多地注重网络业务的推广和完善, 实现网络管理的一体化。

结束语

网络管理的发展, 将更多地依靠网络管理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创新, 只有能够保障网络性能的网络管理才称得上是高效的网络管理。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创新, 实现网络管理技术上和管理理念上的新突破, 从而构建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网络系统, 最终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 刘文华.中小企业计算机网络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5) .

上一篇:实践生产下一篇:数学学习常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