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趋势改革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供销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直接联系着农业供给侧的诸多方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发展趋势改革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发展趋势改革管理论文 篇1:

对我国进行绿色农业建设的建议

摘要:本文从现实情况和长远角度出发阐述了当今社会农业发展趋势,讲述了进行绿色农业建设的必要性,并针对我国当前的实际资源情况和进行绿色农业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讲述了本人对我国进行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绿色农业建设;水力水电设施,农业成熟制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高低,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国家富裕程度,也代表着国家的科技水平的高低。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过去的不能自给自足,到今天的海量出口,产生了质的飞跃。但由于过去主要注重解决温饱问题,侧重追求产量,而忽略了农产品的质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农作物质量相当数量不过关,一些农产品含有有害元素超标,对人类的身體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年来各国由于食物中毒死亡人数多达几十万,同时化肥农药等不合格肥料的施用给土壤和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大气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素质的普及与提升,人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食物上追求不再是单一注重外在的色香味具全 ,更在意内在高品质。由此可见无论从长远考虑还是从现实情况看,农产品都要求向更高品质转变,向绿色转变,发展绿色农业势在必行。

然而我国绿色农业建设起步较晚,管理上和经验技术上还不成熟,而相较之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绿色农业则起步较早,例如:早在1924年欧洲最早兴起了的绿色农业, 20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德国、 美国等国得到了一定发展。 自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有机农业(是更高层次的绿色农业)概念并相应组织试验和推广, 有机农业在英国得到了广泛发展,美国首先提出替代传统农业的是绿色农业, 1971年成立了罗代尔研究所,成为美国和世界上从事绿色农业研究的著名研究所【1】。法国、英国、美国、菲律宾、日本,奥地利等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绿色农业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   其相应的科技装备工艺技术都相当成熟。而我国现在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由于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相应的建立一些示范区,例如:2016年以来吉林省农业绿色有机认证面积达到76000万亩,产量超过4000万吨。【3】。截止到2018年吉林省松原市创建了绿色水稻、玉米、花生、杂粮杂豆等10大种类124个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培育“松原小米”“扶余四粒红花生”2个区域公用品牌。累计认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316个,面积300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7%。其中绿色79个,有机143个,无公害94个【4】。其它各省市也有示范区的建立,都已取得可喜成果,但由于缺少对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后续监管等机制,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因此本人从我国国情出发对绿色农业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从全局出发,精密筹划

绿色农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即成的,它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要绿色 ,它还涉及养殖业,以及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的保护与建设,它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未雨筹谋、计划周全、免走弯路、不留短板。首先:我国国土广袤,各地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因此各地的绿色农业建设的模式也不会千篇一律,就象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一句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各地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绿色农业建设,力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要遵循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规律,在进行绿色农业生产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空气清新、风景宜人、环境宜居,绿色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其次:根据我国各地的地形地势和资源情况,吸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已经成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采用适合我国各地实际情况的技术装备,设施配置,高效组织与管理方法以及经营理念等进行绿色农业建设,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我国农业平稳快速向绿色农业过度。

二、肥料的来源以及如何保障肥料的质量和数量的供给

发展建设绿色农业,首先要有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和提高产量的绿色优质肥料(即生物有机肥、沼肥、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农家肥等优质肥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农业绿色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肥料不足养分供应不上,进行绿色农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我国农业废弃物是优质绿肥的主要来源——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及其它一些废弃资源 。据统计2015年,中国畜禽粪污产生量约38亿t ,有40%以上未资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10.44亿t ,有20%以上未资源化利用 【5】。蔬菜废弃物1.0亿t以上,人类粪便2.5亿t以上,肉类加工厂和农作物加工品废弃物1.5亿t以上其他的有机废弃物约0.5亿t以及林业废弃物至少有0.5亿t【6】。可见这些废弃物每年的产量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绿色生产所需肥料。将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厨侧垃圾、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管理,同时将其按照合理配比经过堆呕腐熟发酵等无害化处理,按植物所需营养元素配制成高质量肥料;或经过好氧厌氧发酵制沼气,沼气能够缓解无机能源紧缺局面,沼渣沼液经检测后经科学配制,其价值极高,能够为农产品提供丰富的养分和养料,一次性施肥能够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要,为绿色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确保绿色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推动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同时施用优质肥料还能改善因长期施用化肥使土壤造成的板结状况,改良土壤土质,还有利于环境安全,有利于资源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举多得综合效益极其显著。

三、鼓励支持研发新型农产品,改变农作物的成熟制

我国国土辽阔,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北温带,气候差异悬殊,造成农作物的成熟制也不尽相同,北温带作物是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亚热带是一年两熟到三熟,热带是一年三熟制。除热带以外我国农田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处在闲置状态,造成国土资源的浪费。国家应扶持研发、培育高产,高质,期短的新型农作物品种,鼓励植物工厂、工厂化育苗、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日光温室等先进科技、设备、技术和一系列辅助设施等在农业上的应用。以使土地利用时间增长,作物生长期缩短,从而缩短土地的闲置时间。使作物由一年一熟变成一年多熟或全年皆可生产农作物,最终使作物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使各种农产品满足国人的需要量, 少进口,减少负担,额外可多出口,加大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产品品种单一化的弊端,使其向多样化转变,使农产品品种齐全,满足人们营养多样化的需求。

四、建立建全农田水力水电设施、设备的配置

水是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的一个最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还延习着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的传统,庄稼收成好不好,全依赖雨水,一旦遇上大涝或大旱,农业收成将无法保障。近年来,全国各地大部分农田中都打设了必备的水井,但是应有一些地区还没有落实到位。因此国家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应从法律和政策上强制水利设施没有或没落实的,必须按规定数量落实到位。在必要的地区国家应扶持建设先进的农田水利设施,配有引流疏导设备和收集雨水装置,以供农业服务——当雨水大时能充分收集雨水,不至于出现洪涝灾害。收集的雨水还可进行循环利用;当遇上旱灾时,可以利用水利设施根据各地生产模式和作物类型,采用有效的喷灌、滴灌、微灌等适用的灌溉方式和先进的节水设施进行灌溉,保证作物生长的需水量,做到旱涝保收又不浪费水资源。

五、加速农业实现机械化、现代化的步伐

当今社会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各行业推陈出新,更迭换代迅速。农业发展也不例外,它紧跟时代的步伐,发生巨大的变革,但仍有一些地区机械化进程缓慢。我们要很好地抓住机遇,根据各种农业生产模式的需要,加速完成从传统农业向半手工、半自动化农业转变,向现代化农业,向全面机械化农业转变,不断的全面提升社会生产力。从而赶超发达国家绿色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品质,使农业向更高更远方向迈近。

六、建立建全农业国内外信息共享平台网络,营造高效畅通的销售渠道

我们要放眼国际进行合理精密规化农产品经营战略,确保销售渠道畅通,避免农产品积压变质,改变某些地区高质量绿色食品价格低, 销售难难于上青天,而某些地区又供不应求的状况。当今社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把握住时机,通过科学管理,改进经营方针策略,加大宣传力度,将智能化,信息化、互联网、局域网等技术高度集成与融合应用到农业中来,建立农业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实现农业信息全覆盖,它不仅包括一乡一县,而是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农业信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技术的应用,及时发布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使生产者及时了解各地农产品产、供、销的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要有目标、 有计划,有措施、有组织、有战略地进行宣传绿色农业建设和农产品的种植及及时出售,不积压,不短缺,形成产、供、销完整通畅的良性循环链。实现“信息正确引导,政府宏观调控,生产者自主报价,市场形成价格,”的目标,按“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改革措施, 实现主要依据市场变化的动态管理机制进行绿色生产,从而促进绿色农业的持续发展。

七、建立建全农产品监督检测制度

为了确保农产品品质达到或高于标准化要求,国家各省、市、县、等应有相应的跟踪检测部门,并发挥应有作用。农产品相应检测部门应强制性要求监督检测伴随于农产品从种到出售前的整个过程。针对自制的农家肥,再到大规模生产配制的绿肥,沼肥,以及生物有机肥料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把关,确保无有害元素,或在规定的限量范围内;各种有益元素达到或高于标准化的要求,来满足作物整个生长期的营养需求。最终杜绝化肥使用,从而控制有害元素随肥料渗入土壤和农产品。农产品出售前要经过国家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按检测结果分类按质定价销售,质优者价高。含有有害物质的农产品严禁出售,从根本上促进和激励农民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最终不符合要求的农产将退出市场的舞台,取而代之的必将是高标准的产品,久而久之形成优质食物链。

八、建立建全绿色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加强学习教育宣传

国家要颁布推行相关绿色农业建设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规范和规章条例,同时政府也要注重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减少农民负担。各级政府要加强跟踪监督检查国家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家要鼓励和奖励农民进行更高层次的农产品的生产,严禁有害的农产品的生产和流入市场,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农民自主检测,市场形成竞争”最终形成全国上下一心进行绿色农业建设,推动绿色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国家应建立:“推广, 限制、淘汰规章制度”的管理办法。推广发展适合绿色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以及绿色农业设施开发、创新与应用;对于不合格的肥料和农产品进行限制和淘汰,鼓励绿色农业高、新技术设施的发展应用以及新型高质量肥料的应用 ,鼓励农业现场监测技术和环境参數检测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教学活动,使农民从本质上认识到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教育和引导使农民自主、自觉地进行绿色农业生产和人民自发地消费营养、健康、安全、环保的绿色产品,抵制不合格的农产品,将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大势所趋。也将是农村环境宜居,绿色健康,资源节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类生存和农业持续发展,大自然回归绿色的必经途径。

结束语

进行绿色农业建设,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民实现小康社会成败的关键,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经之路。

进行绿色农业建设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它不单单生产要绿色,而是生活,生态环境等各行各业都要回归绿色,我们要肩负起时代重任,为其出力献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完成这个伟大而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2] 刘濛  外国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3,(1):95-98,101

[3]杨辉 陈希 以绿色农业为抓手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吉林日报,  2018年07月13日08:33

[4]  柳楠 松原市:创建绿色示范基地,引领绿色农业发展[J].吉林省松原市农业农村局收录,2019-12-27

[5] 廖西元 主编 .世界农业科技前沿[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 :第393页

[6] 魏章焕 主编 .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 ,2016年1月第1版:第8页

作者简介:李爱芹(19720908),女;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农业工程

作者:李爱芹 符艳辉 张丁佟

农业发展趋势改革管理论文 篇2:

推动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力量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供销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直接联系着农业供给侧的诸多方面。供销社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思维,整合资源,打造平台,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的要求配置资源,推动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引领力量。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闯关过坎的关键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供销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直接联系着农业供给侧的诸多方面,研究如何通过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打破常规常态保持持续向好势头。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缩小,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然而,当前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既迎来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困难与挑战,在供给侧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产品竞争力不强。纵观国际市场,最近两三年全球能源价格暴跌导致国际海运价格明显下降(美国到中国海运价格2008年以来每吨下降70%以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国际农产品价格明显下降;反观国内市场,我国国内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资源要素价格迅速上涨,推动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农业部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農业劳动力成本年均上涨20%以上,土地成本(流转价格)年均上涨25%以上。2014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每吨生产成本比美国分别高出39%、14.8%、112%、35.6%和103.3%。[1]多重因素抬升了国外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导致“国货入库,洋货入市”,稻谷、棉花等农产品连续几年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而我国的“黄箱补贴”(指根据面积及农产品的产量、价格进行补贴)政策已接近“天花板”。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大众消费新需求与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矛盾突出。一方面,我国已进入到大眾消费的新时代,与过去消费结构相比,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正由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由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由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升级趋势越来越明显,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农业政策增产优先的导向在满足数量供给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影响了品质优化、效益提升和生态安全,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高端、细分、多元、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供给不足。三是资源透支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系统难以承受当前生产方式。我国土地超垦过牧、地下水超采、土地重金属污染、水土流失加剧、面源污染严重,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化肥利用率不足40%,农药利用率为35%,农膜残留率高达40%,全国70%以上的江河湖泊受到污染,上亿亩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1]许多地方地没法种了、水没法浇了、种的粮菜没法吃了,生态环境代价越来越沉重。

可以说,过去我国农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和要素投入,走的是资源环境无法持续承载的“负重之路”,是农产品供给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之路”,是农民收入空间难以有效突破的“物本之路”。[2]

造成农业供给侧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另外,农产品质量指标体系不健全,农业政策产生的逆向调控效应也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农业供给侧的诸多问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围绕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更契合市场需求,更有利于资源优势发挥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供给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变“负重之路”为“友好之路”,变“低端之路”为“高端之路”,变“物本之路”为“人本之路”。

二、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战略地位

供销合作社作为重要的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党和政府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3],其性质和特点决定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供销合作社具有其他组织和市场主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产业链条的变革,既包括农产品生产,也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和营销。供给侧是相对的,相对农产品加工业,种养业是供给侧,但相对于农产品消费终端需求,种养加销都是供给侧。供销合作社的优势是供销并举、双向流通、综合经营。

一方面,从供销环节看,无论是“供”还是“销”,都是供给侧中有机一环。“供”,就是以农资和日用品供应为主的农村综合服务供应,其品种、数量、质量、使用和供给渠道、供给方式等情况都会影响农业生产、农产品供给,而农资供应则是农业供给侧中的首个环节。“销”,就是农产品销售,其品种、数量、质量、品牌和销售渠道、方式等情况也会影响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供给,是农业供给侧中的最后环节。另一方面,从供销社的组织形式看,供销合作社不但有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而且有一般行政机构没有的市场资源和经营主体。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本组织单元,社有企业是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职业院校是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而这三者分别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和培养新型农民的有力抓手,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相、品牌,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融合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适销对路的产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通过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引领力量

(一)供销合作社面临的严峻挑战

供销合作社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战略地位,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主体,然而,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还面临诸多的制约和困境。

1.思想跟不上客观情况的变化

突出表现为: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方面,缺少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甘居幕后,缺少改革的锐气和冲劲;创新意识不强,习惯用老眼光去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见事不能动之于未萌;应变意识欠缺,对市场行情、消费需求的变化研究不多,信息服务做得不够,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不能因势而变,因时而变;风险意识不够,决策程序不规范,监督机制待完善,财务风险、廉政风险预警不够,对大单贸易、大笔投资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匆匆作出决策,致使社有资产流失。

2.经营上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面对日趋激烈的农村市场竞争,供销合作社社有企业长期盘踞在传统领域和贸易环节,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为农服务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无技术、无品牌、利润薄,主营业务面临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新兴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业务也面临不少挑战。农村电子商务面临工作起步晚,经验缺、技术缺、人才缺的困境,软硬件基础设施较差,成本居高不下,持续盈利能力欠缺,帮农民买得多,卖得少,帮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做得不够的困境;而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方面,则由于各类市场主体竞争激烈,供销合作社在寻找精准切入点,打造特色,契合农民需求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导致平台建设不温不火,持续盈利机制尚未建立。另外,在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大数据业务方面,仅北京市供销合作社等少数几个社提前介入,赢得先机,其他许多地方尚未将大数据业务纳入供销合作社的业务范畴。

3.与农民利益联结的方式需进一步改进

合作经济属性是供销合作社区别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本质特性,也是其独特优势所在。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供销合作社合作经济属性并不鲜明,这突出表现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基层社比较薄弱,[4]服务供给与农民需求有较大差距,与农民粘性不够;在与民共建共享利益方面,由于市场趋利性以及中国社会契约精神不强的原因,社有企业与农民共建、共享价值链、利益链的机制还待探索。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思维,推动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引领力量

1.廓清认识迷雾,强化宣传引导

到底供销合作社是什么?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是改什么?这是两个前置性问题,如果认识不清楚,就可能出现一系列认识问题。针对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供销合作社认识的误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应主动对接宣传部门,将系统宣传纳入宣传部门年度宣传工作计划,整合纸质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网站、自媒体等宣传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遵循传播规律,把握宣传工作的时、度、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阐释供销合作社特色,讲好供销故事。要着重讲清楚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所做贡献、国外发展现状、今后发展思路;讲清楚农村供销合作社与农业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关系,城市供销合作社怎样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等,将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居民紧密联系起来;讲清楚供销合作社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有什么突出优势,增强公众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信心,形成全社会理解供销合作社改革、支持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良好氛围。

2.提升战略定位,拓展经营领域

中国农村市场流通有其自身的特点,既有生产资料的流通,也有生活资料以及农产品的流通;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作为供销合作社,不能简单维持“一买一卖”的传统经销模式,要顺应现代农业和现代消费的发展趋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新变化,精准对接市场,调整为农服务内容,优化为农服务方式,培育稀缺资源,打造自身核心竞争优势。

优化服务。一是要整合资源打造平台。要在积极借鉴京东、天猫、58等民间资本运营平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争取在省级层面出台政策,由供销合作社牵头,整合农业、社保、科技、金融、民政、商务、统计、气象等部门人员、信息、技术、资本资源,按照“统一标识、合理布局、集中功能、联合发展”的要求打造涵盖省、市、县、乡、村的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发挥专业化、规模化优势,瞄准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一个或多个环节、多项或全过程开展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规模服务、新型服务、高端服务。在平台建设上,要与构建“网上供销合作社”、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社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互动互促。在服务推广上,要采取试点先行,因地制宜,逐步铺开的方式。先瞄准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充分的地方、现代农业示范区、家庭农场集群的乡镇和村的专业大户、家庭農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总结典型、形成经验、逐步推广。二是要重塑品牌扩大影响。要有计划由系统地实施供销合作社品牌价值提升项目,以强大的供应链为基础,推动系统农业合作社、社有企业、综合服务社等实施标准化、品牌化生产与服务,培育区域品牌,打造服务品牌,强化名品、名店、名企建设,从质量、服务、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方面提升品牌竞争力,扩大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力。

创新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理应成为参与的主体。然而,单个农民参与力量弱、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农民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成立农民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生产优质产品,既可以让农户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务,又可有效弥补分散农户经营能力的不足。但是,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性障碍,如多部门归口管理,管理团队不强、产权机制不明、财务管理失范、利益分配机制不公、组织管理机制不全、风险管控机制缺失、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供销合作社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等方式领办创办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财政量化到户资金等要素入股,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合作社[5],按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供销合作社基层社要指导合作社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多听取会员意见、吸纳会员智慧、请会员参与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民主管理和盈余分配,并在市场营销、品牌培育、质量体系建设方面提供具体指导和服务,提高发展质量,并加大典型宣传力度,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将农民合作社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组织,在为农服务、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中发挥应有作用。

紧贴市场。一是要着眼发展生态有机产业。农资、棉麻、茶叶、再生资源等均为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业务。在传统业务上,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优化商品结构,推广优质、高效、无害的产品及技术,压缩资源高耗、污染易生的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推广农药化肥废弃包装物回收、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二是要着眼人才队伍建设。要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积极吸纳懂市场、懂法律、懂农民的人才投身供销事业,定期开展市场需求分析,指导农民有序生产,使供销合作社在服务农民、服务企业、服务农村市场方面具有绝对权威。同时要充分利用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教育培训资源,联合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农民工技能培训等方式,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发挥高素质从业主体在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变革和推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融合“互联网+”、绿色发展的生产组织方式中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卫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问题[J].行政管理改革,2016(7):57-62.

[2]奉清清.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对话省社科院研究员、省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陈文胜[N].湖南日报,2016-02-13(3).

[3]本报评论员.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争取综合改革新成绩——热烈祝贺中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机关第五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N].中华合作时报,2015-11-06(A01).

[4]周文波.供銷社综合改革的核心:服务农民[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5(5):24-25.

[5]孙中华.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6(6):7-8.

责任编辑:叶民英

作者:张瑜

农业发展趋势改革管理论文 篇3:

刍议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刍议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黑龙江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Discussion on the Agricultural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Support

李健

(哈尔滨金融学院 金融系,哈尔滨 150030)

LI Jian

(Finance Department, 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摘  要】论文以黑龙江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为例,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现状、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相关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现状

1.1 加大再贷款投放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技术与环境的支持下,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我国人民的正常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此,金融机构加大了再贷款的投放力度,同时,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低成本的资金供给。近年来,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紧跟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通过强化支农再贷款管理的手段,增加了农民再贷款的投放力度,进而对其他金融机构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形成了降低贷款利率的市场服务趋势,最直接地降低了黑龙江省农民农业生产活动的成本。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可知,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黑龙江省支农再贷款余额为111.1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2倍。

1.2 金融支持市场化改革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劳动力、化肥、种子以及农药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增加,导致当前的农业产业发展出现了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对此,政府通过政策性粮食收购信贷支持的引导,深化了黑龙江省粮食市场化改革。经过调查分析可知,农业发展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此次玉米收购周期内共发放市场化收购贷款228亿元。同时,还完成了多样化主体入市政策引导,解决了玉米库存过量的问题。

1.3 金融供给不足

要想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应该重视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黑龙江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省,但是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改革之后,在金融支持以及供给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首先,大多数的农业经营主体都存在融资渠道窄、商业保险覆盖不够等情况,受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问题的影响,农民很难与金融方面达成合作;其次,农村金融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政府应该不断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工作开展,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而发挥金融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2 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金融创新力度不足

自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之后,黑龙江省就非常重视金融产业对于农业改革发展的支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黑龙江省的金融创新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之所以会出现金融创新力度不足的情况,主要就是由于很多金融机构并没有及时转变自己的经营理念,面向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并没有进行改革与提升,没有意识到农业的现代化与创新性发展趋势;其次,很多现有的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开发能力较弱,求稳心理较强,导致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额度与覆盖面都比较小,进而使金融创新始终处于停滞的阶段;最后,当前我国涉农贷款融资成本与其他行业相比较高,且提供服务的效率非常低,造成了农业产业融资困难的情况,增加了农民的负担[1]。

2.2 配套机制不够健全

除了金融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还存在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的问题。以黑龙江省为例,很多农村的信贷以及金融服务体系都不健全,包括很多基础服务与功能都不够完善,如资产登记、评估以及流转等。金融相关的制度建设进度较为缓慢,导致金融机构介入难度增大,最终使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资产难以盘活。除此之外,由于农村现有的政策性农业担保以及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配套措施都比较有限,严重影响了金融创新业务与服务的发展。

2.3 农村融资结构失衡

以黑龙江省为例,当前省内各个地区的农业金融供给的主要模式还是间接融资的模式,其中重要的对象就是银行贷款,再加上农民对于银行的信任度非常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业融资渠道单一问题的出现。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其中开展涉农融资功能的银行数量很少,尤其是县级的金融市场基本处于空白的情况,其中涉农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新型业务严重缺乏,平台建设发展较为缓慢,出现了严重的融资结构失衡现象[2]。

3 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路径

3.1 加强政策对接

要想促进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政府应该不断加强政策对接,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金融市场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完善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的方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引导全省的金融机构理解和认知各地区农业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与融资需求,在服务与产品方面应该根据实际的需求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贷款以及融资方法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这样才能够为涉农贷款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市场的平稳发展,同时,拓宽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其次,政府还应该加强窗口指导,并根据政策引导与完善货币信贷服务,建立畅通有效的政策传导渠道,全力支持全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与改革。

3.2 发挥互补优势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中,政府還应该充分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互补优势,不断创新和开发新型的配套金融服务。

3.3 优化配置框架

第一,政府应该根据各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涉农资金框架配置,这样才能够提升涉农资金的整体效益;第二,政府应该主动依托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健全,不断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的发展,将其规模与建设不断向市县延伸,进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第三,政府应该促进全省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创新农产品营销策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引入更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与模式;第四,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之上,政府应该抓住此次契机,积极发展“两权”抵押贷款以及农机具抵押贷款业务,完善农业抵押金融服务;第五,政府应该综合全省多家大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力量,引导其发展农业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等多种融资业务;第六,政府可以建立金融服务与农业电商平台服务的融合试点,不断推广小额农业贷款以及互联网支付等服务。

3.4 加大创新力度

政府与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创新力度。首先,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不同类型且不同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为其提供具有个性化的融资方案,进而满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融资需求。其中,对于以种植类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其提供农地经营权抵押以及大额订单质押等类型的信贷业务,促进产业的发展。对于以养殖类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模式,金融机构则应该将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放在厂房抵押以及活体抵押等融资方面。其次,金融机构还应该不断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融资模式,进而不断探索新型农业贷款营销模式与创新产品,深化以上两种不同发展重点的融资模式。最后,各级政府还应该不断推进全省金融支农体系的建设,在全面理解农业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探索金融机构与农业发展融合的新方式,开发出产业互补的创新型金融体系,进而保障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业的全面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婷婷.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金融支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07):62-64.

【2】夏晓辉,刘海明.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效探析[J].黑龙江金融,2017(08):39-41.

作者:李健

上一篇:成人教育教务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公路土质路基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