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

2024-04-30

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通用6篇)

篇1: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

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

“文革”常用词汇选注

再教育:“文化大革命”中改造知识分子的方针。

全面夺权:“文化大革命”初期,以上海 “一月风暴”为开端的遍及全国各部门、各地方的全国性大夺权。

文斗、武斗:“文化大革命”中,用以批斗干部、群众。

文攻武卫:“文化大革命”初期,江青提出的一个挑动武斗造成严重后果的口号。

一斗二批三改;“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和目的的简称。即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赞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革础的上层建筑。又称“斗批改”。

大批判:“文化大革命”初期,在“斗批改”阶段提出的一种搞运动的形式,实际贯穿在“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中。

大串连:1966年夏,为在全国发动“文化大革命”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方式。1966年8月一些外地学生到北京上访,参观学习北京的经验;北京的学生也到外地去“煽风点火”,造地方各级党委的反,这种行为被称为大串连。

斗私批修:1967年夏毛泽东在视察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过程中,提出的一个“左”倾错误口号。

吐故纳新:“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关于吸收和清除党员的形象说法。196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转载《红旗》杂志1968年第四期社论《吸收无产价级的新鲜血液》中,第一次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这段话:“一个人有动脉,静脉,通过心脏进行血液循环……”

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1968年夏,北京派出工人宣传队,进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此后,各地纷纷仿效北京的做法。名曰“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文化大革命”中配合“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而在农村采取的措施。各地纷纷选派贫下中农去领导农村的中学和小学。

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人员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牛棚:“文化大革命”初期由造反派、群众专政组织用来关押“牛鬼蛇神”的地方。

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简称。文革期间曾写入宪法。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决定,从宪法中取消这一规定。黑帮分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者。

反动学术权威:自以为有专长、有成就、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牛鬼蛇神:坏人。

三反分子:即“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分子”的简称。臭老九:知识分子。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文化大革命”初期,指那些所谓的“牛鬼蛇神”、“三反分子”等的子女。被称作“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人,仍然受到歧视,不能与别人受到平等的待遇。黑修养:“文化大革命”中指刘少奇所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

三旧:“文化大革命”初期,对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文化部、中共北京市委的诬称。“早请示,晚汇报”:“文化大革命”初期、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运动中出现的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每天早已开始工作前,集体站在毛泽东像前,先三鞠躬,手握《语录》贴着心窝,再呼喊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林副主席身体健康。边喊边把语录有节奏地挥向头顶前。然后,由领队人领念几段语录,再讲当天准备做什么 事。这套动作被称为“早请示”。“晚汇报”与之基本一样,只是在晚上。忠字舞:“文化大革命”初期,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一种形式主义做法。每当集会,边唱边手舞足蹈、以表达对毛泽东的忠心。

红海洋:1966年下半年,有些地方将整条街、整块墙壁,用红油漆涂上,书写语录和大标语。这种做法被称为“红海洋”。

天天读:“文化大革命”初期,出现的一种形式主义学习制度。最高指示:指毛泽东言论的一个用语

口号类 崇拜类:

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让我们共同敬祝: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我们最最最最敬爱的林副统帅,永远健康,永远健康,永远健康。

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

为了向毛主席敬献忠心,我们可以牺牲一切。一心想着毛主席,一切为了毛主席。生为毛主席而生,死为毛主席而死。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反对我反对。

把对毛主席的忠诚,融化在血液中,铭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

三忠于四无限: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恩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对毛主席要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

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林彪语)。服从毛主席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柯庆施语)。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门合语)。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

跟着毛主席,永远闹革命!跟着毛主席,世界一片红!主席教导光芒照,革命战士逞英豪。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万岁!万万岁!

仇恨类: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全国共讨之,全党共诛之(林彪语)。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共 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八亿人,不斗行吗!要斗私批修!对人民的要求类: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高指示)。一不为名,二不为利(最高指示)。

党叫干啥就干啥,做一个齿轮与镙丝钉。宁可前进一步死,不可后退半步生。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林彪语)。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大庆人语)。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工作指导类: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抓革命,促生产。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要准备打仗。

以钢为纲,以粮为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

行动战斗化,思想革命化,组织军事化,领导一元化。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用十五年时间赶英超美(大跃进时期)。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公产主义(大跃进时期)。二年进入公产主义(大跃进时期)。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文革派仗类:

向文艺革命伟大旗手江青同志学习。向伯达同志学习,向伯达同志致敬。向江青同志学习,向江青同志致敬。向康生同志学习,向康生同志致敬。誓作中央文革的铁拳头。

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文化革命齐造反,革命路上当闯将。

忠于毛主席忠于党,党是我们的亲爹娘,谁要是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红色恐怖万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知识越多越反动!

坚决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毛主席呀,毛主席!造反派战士想念你!革命方觉北京近,造反倍觉主席亲!

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万万岁!文攻武卫,针锋相对。踢开党委闹革命。头可断,血可流,誓死不低革命头!打倒彭罗陆扬。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火车)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这个新生的政权机构,叫做革命委员会好!解放干部看干部要看大节(忠不忠),不要纠缠小节(生活问题)(林彪语)

国际类:

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

我们一定要解放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幸福的中国人民深情惦记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把红旗插遍全球,插上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中阿(阿尔巴尼亚)友谊万古长青。

中朝两国用鲜血凝成的友谊牢不可破。中国是越南人民最强大的后盾,中国辽阔的国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中国愿为越南人民付出最大的民族牺牲。

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篇2: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

一、跃进时期: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3、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4、人可以让地球服、海洋降,强迫宇宙吐宝藏。

5、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6、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7、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8、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指大炼钢铁热火朝天)

9、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10、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11、甜水吐出比蜜甜,你看稀罕不稀罕,党的恩情万古传。

二、文革时期:

1、幸福的中国人民深情惦记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美国人民。

2、把红旗插遍全球,插上白宫和克里姆林宫。

3、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4、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5、毛的著作,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三天不读没法活。

6、服从毛要服从到盲从的地步,相信毛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柯庆施语)

7、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8、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9、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10、知识越多越反动。

11、偷有理,抢无罪,革命的强盗精神万万岁!

12、打倒美帝,打倒苏修,打倒各国反动派。

13、我们一定要解放世界上四分之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

14、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文革和大跃进时期口号大全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土地潜力无穷尽,亩产多少在人为。

3、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4、人可以让地球服、海洋降,强迫宇宙吐宝藏。

5、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6、一天等于20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7、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8、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指大炼钢铁热火朝天)

9、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10、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钢锹驾火箭,驾起青龙上云端,三山五岳听我令,玉皇下马我上鞍。

11、甜水吐出比蜜甜,你看稀罕不稀罕,党的恩情万古传。

12、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3、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擦擦汗,凑上太吸袋烟.14、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他去学开拖拉机.”

15、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两只巨手提江河,霎时挂在高山尖.16、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17、河水急,江水温,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18、你是英雄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

19、跃进歌声飞满天,歌成海洋诗成山.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20、社东有条清水河,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专喊:“谁不小心掉下河?”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21、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22、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23、肥猪赛大象,只是鼻子短,全村宰一头,足够吃半年

24、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25、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

26、牛羊儿似珍珠,颗颗闪光耀;蒙古包似花蕾,朵朵欲放苞。台上烽烟不再起,眼望彩虹心含笑。

27、下面一首是农民改造荒地为果园后的诗:河有多长,果林就有多长,站在河岸就像仪仗队,迎接汽轮往高山上开,投给客船以果实

28、下面一首是写边疆工业化的诗:我望着,我远远地望见,又一座黑塔与它并排高站,近看才知是火电厂的烟囱,不息地吐着墨一样的浓烟,暗夜在地上绘出繁星般的灯火,白昼在天

上绘出黑色的牡丹。

篇3:文革时期的常用词汇及口号

关键词:“文化大革命”;大批判;教育体系;异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114-02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1966年 6月1日,新华社播发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攻击学校党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张大字报。同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从此“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6月2日,西安高校一些学生上街游行,欢呼“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发表,陕西“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

1966年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决定,从本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下放到省、市、自治区办理。高校招生,取消考試,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但因“文化大革命”,各省、市、自治区未能办理招生工作。从1966年起,全国高等学校停止按计划招生达6年之久。

1966年 8月中、下旬以后,红卫兵运动在陕西迅猛兴起。高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学校完全停课,图书馆藏书被焚烧,老领导、老专家被公开点名批判,学者、教授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遭到批斗和迫害,师资队伍受到很大冲击。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全面停顿,教育教学秩序陷于混乱状态。在这一时期,全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都经历了造反、夺权、清队等种种磨难,有些高校还被迫搬迁、改制、合并、撤销,包括人民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停办。在陕西,西北政法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大学被也迫停办。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发出了高教改革的重要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废除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为二至三年。1970年开始,“七•一二”工人大学、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及经过洗礼改进后的各类社会主义新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许多大学按照这个指示招收“工农兵学员”,一批批来自农村、厂矿、部队的工农兵学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继续革命的新战场,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当时的教育体系,包括学校的招生制度、基本学制、教育内容来说是一次大的颠覆。 “文化大革命” 使大学理念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大学的独立性受到了削弱,大学缺少了兼容并包的大度与灵性,高等教育在文革期间变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作为舆论主阵地,高校校报在文革中彻底成为斗争和革命的传声筒。

在陕西,许多高校校报或停办,或时办时停,或更改报名。不仅如此,为了紧密配合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这时期的高校校报,不再由校(院)党委主办, 各院校文革筹委会或革命委员会成为校报的主办单位,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是高校校报的指导思想,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坚决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上,忠实地捍卫毛主席,捍卫毛泽东思想,捍卫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高校校报首要任务是热情颂扬和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对国内外阶级敌人,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作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同时要配合院校文化革命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斗争经验,为夺取学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彻底胜利而努力奋斗。

在文革前,校报是以新闻价值大小来排版的,文革中,校报的报道早已背离了新闻规律,完全按照当时的错误指示前行。这个时期的校报没有明确的内容和体裁的分工,版式设计千篇一律。每期一版都是配合“文革”形势发展选登的主席语录、诗词,毛泽东主席的活动照片或画像最多。与全国报纸“山河一片红”的形势一样,毛主席活动的照片越登越大,有时,第一版就是一张照片和一条语录。新闻稿件的数量较少,一般都是反映师生学习毛泽东思想、贯彻“五•七”指示、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及全国各种运动开展情况的报道。有时一期报纸没有一篇消息,通版都是转载的“两报一刊社论” (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或大批判文章。这些大批判文章既有批全国的、省内的和校内的“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也有造反派内部不同派系互相攻击的。但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均出自“两报一刊”诸如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保皇派等等…… 所谓“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可以说,文革十年,校报虽在,但灵魂已亡。

校报偶尔也有文艺版或文艺专刊,但内容也多是歌颂毛泽东主席、反映广大革命师生学习毛泽东思想、造反夺权、深入批判资产阶级、改造世界观的感想。

这一时期,各高校校报的期数有增无减,增版和专刊是校报的家常便饭,内容多是配合当时运动的形势需要。文革时期,西北农学院校报更名为《新西农》,1967年10月出版的第31期,是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专刊。这期报纸用对开4版的篇幅,报道了西北农学院召开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大会的消息。在这片报道中,已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被造反派扣上“刘邓黑司令部的一员干将”、“野心勃勃的‘西北王’”等大帽子,“揪到”西北农学院,接受到武功及周边县三百多个单位的一万四千余名“无产阶级革命派战友”的挂牌批斗,“西北农学院革命委员会批斗三反分子习仲勋大会”勒令他于“9月29日前向西农革命派交出一份认罪书,老实交待三反罪行”,消息之外,一版还配发了照片和短评,其他版面还同时刊载了师生撰写的大批判文章,四版的“文艺作品”则是批判习仲勋的“对口词”和“顺口溜”。“文革”中,高校校报如此“高规”报道的一次批斗会,仅此一例。

参考文献:

[1]姚远.西北大学学报的孕育、诞生及其社会地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刘安琴.秦中官报的创办、务实与社会影响[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4).

[3]杨汉名,魏天纬.陕西近现代高等学校沿革[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篇4:“文革”时期的“黑字兵”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第一次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宋彬彬(宋任穷之女)为他戴上了红底黑字的红卫兵袖章。当时,毛泽东问她叫什么名字,宋彬彬答:宋彬彬。问:文质彬彬的彬?答:是。毛泽东说:彬彬不好,要武嘛。于是第二天,宋彬彬就改名为宋要武。

在江苏,“南京红卫兵总部”就是一个黑字兵组织,其负责人据说是省委某副秘书长的儿子。在“南京红卫兵总部”成立的时候,几位省领导亲临会场,授旗。在山东,“红卫兵山东总部”主要由干部子弟组成,戴黑字红卫兵袖标。

起初,黑字兵气势极盛。随着运动的深入,这些人的父辈受到波及,就连自己也成了“黑帮”、“走资派”的“狗崽子”。一部分持“保皇派”立场(其实就是保自己的爹妈)的黑字兵于1966年12月5日成立了 “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攻击中央文革小组。

由于“联动”的活动干扰了毛泽东打倒走资派的战略部署,1967年1月17日,公安部长谢富治表态说:“‘联动’是反动组织,头头是反革命。”《红旗》杂志同年3期社论《论无产阶级的夺权斗争》也断定联动是“反革命组织”。在中央文革小组的授意下,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红卫兵捣毁了“联动”的据点,抓捕了139人(后经毛泽东下令释放)。

打那以后,黑字兵退出历史舞台,黄字兵取而代之。(本报综合)

篇5:“文革”时期的美术品  

“文革”红色经典油画

集中不同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军史题材创作出的油画,造型夸张,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富有“文革”艺术风格。从临摹领袖肖像,到深入底层生活,“文革”绘画一直强调当代劳动者形象。“现实主义精神品格”毫无掩饰,“领袖系列”“工农兵系列”,画面渗透的力量感尤为强烈。看似单纯、直接的画面,却饱含了感情。民众的感悟,定义了一个独立的群体——“文革”红色经典油画。

“文革”绘画着重肩负一种社会功能,表现历史,歌颂领袖与英雄模范,鼓舞干劲,“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人物画是这一时期油画创作的主流,涌现了《开国大典》《血衣》《毛主席去安源》等巨作。强烈的意识形态,鲜明的时代烙印,是这一时期油画的特点。在“新美术必须与人民结合”的观点的影响下,油画成了造神的工具,《毛主席去安源》成为当时典型之作。此时,部分青年油画家开始崭露头角,如陈丹青、陈逸飞、沈家蔚、陈宜明等。代表作品有《永不休战》《黄河颂》《泪洒丰收田》《我为伟大祖国站岗》等。在一幅画中采用仰视、平视、俯视等违反透视的艺术手法,由于不讲究透视,在“文革”的画中,战争场面就是布景,但是可以感受到强烈、稚拙的美,这在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尤为突出。

1974年,国务院文化组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那个年代的“文革”美术史里程碑。“文革美术”与传统的官方美术强调不同的现实主义,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类似,强调对传统的反叛,对官方美术的消解。还有,水粉画与综合材料的“样板戏人物造型美术”及《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和“红卫兵赞”群雕等“文革”美术品,同样有时代特征。

“文革红色经典油画”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上一直都格外受宠。鲜明的时代感与不可再生性使它受到藏家们的珍视。早在1995年,《毛主席去安源》便以605万元创下了当时国内油画拍卖的纪录;2005年,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又以1012万元再创天价,被一位欧洲藏家买走。2007年,中国嘉德推出了陈逸飞的成名作《黄河颂》,备受关注,最终拍得4032万元的高价,刷新了陈逸飞作品拍卖的纪录。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2009年春拍795万元拍出。

中国画也有“文革红色经典”。李可染创作于1969年的巨制中国画《韶山》,16平方尺有余的横幅画面,表现的主题是群众参观毛泽东故居的情景。由于这一时期的名家珍品大多被博物馆珍藏,市场上比较少见,所以一旦出现在拍场上往往就能拍出高价。

“文革”瓷

“文革”瓷胎瓷厚且较粗糙,色泽偏黄,具有时代色彩浓厚、品种造型多样、制作工艺精良等特点。“文革”瓷大多为瓷像和像章,此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日用品,其图案多为毛泽东语录、诗词、工农兵图案、英雄人物形象等。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中期十年间,带有“文革”色彩的陶瓷器皿的精品是“7501主席用瓷”。“文革瓷”带有非常浓郁的时代特征,这在中国悠久的制瓷历史上属于一个“另类”,它自成一章,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一些较为罕见的红卫兵瓷像、“样板戏”瓷像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现在收藏“文革”瓷器的人越来越多。1992年10月,一只绘有“样板戏、知青上山下乡、五七干校”画面的花篮瓶,由280美元起价,最后以5000美元易主。1998年3月,中际汉威拍卖有限公司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内举办的中国瓷器专场拍卖会上,一件底价500元的釉上初升太阳瓷瓶,最终以3000元落拍。

“文革瓷”分为日用瓷器和观赏瓷两大类,观赏瓷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要高于日用瓷,特别是领袖瓷器塑像、八大革命样板戏、乒乓外交、太平天国英雄人物造型以及红卫兵塑像等内容。“文革瓷”收藏的首选,当属于毛泽东瓷雕像,尤以唐山产的各种大规格的毛主席瓷雕像为收藏佳品。“文革瓷”彩瓷摆件,由于制作工艺繁杂,瓷画色彩纷呈,艺术造型多姿多彩,时段特征鲜明,故深受“文革专题”收藏者们的青睐。成套的多件一组的系列瓷摆件非常稀罕。近来市场频频出现“文革”瓷仿制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一是“文革”瓷无繁体字;二是“文革”瓷大都用贴花,划花极少,须细心分别;三是“文革”期间制瓷画家不会落款,有落款的一般为赝品,“文革”瓷釉色用料朴素不艳。

“文革”连环画

1966年,“文化革命”开始,连环画的创作与出版与其他文艺作品一样,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971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尽快恢复连环画的出版工作,解决下一代没有精神食粮的问题。之后,除配合政治需要的一些连环画和8个样板戏的连环画得以出版外,一批具有艺术良知的连环画家所创作的歌颂英雄模范,描绘火热生活,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优秀连环画也相继问世,给荒芜了数年的连环画园地增添了几分春色。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一二五赞歌》《好支书林群英》《一心为人民的好战士刘道友》《广阔天地炼红心》《终南山下大寨花》《生死为革命》《把一生交给党安排》《铁人王进喜》《家乡新貌》《列宁在一九一八》《为革命战斗不息》《金光大道》《蔡永祥》《最高指示的模范执行者——刘英俊》《公字的凯歌》《王杰》《珍宝岛英雄赞》《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红灯记》《白毛女》《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三进校门》《赤脚医生》《革命战旗扛到底》《春风杨柳万千条》《剑门山区大寨花》《张思德》《红太阳照亮了西房身》等。

连环画是时代的产物。“文革”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都会在连环画这一普及、通俗的大众艺术中得到反映。翻阅“文革”连环画,一幅幅富有时代特征的历史画卷就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还是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和史料价值。从收藏投资上说,存世量决定“文革”连环画的价值,如八个样板戏中,出版最晚的《龙江颂》(1974年)和《海港》(1974年)就比《红灯记》《白毛女》要贵。

“文革”徽章收藏

徽章市场以家家都有几枚,人人都能看懂,广泛的群众性和品种众多为特色。目前全国的徽章收藏爱好者初步估算有15万人,其中专收毛主席像章的“文革”徽章迷就占到三分之一。近20年来,随着毛主席像章热的兴起,“文

革”徽章和“红宝书”收藏逐渐成为了我国民间收藏中的两大门类,痴迷其中的人越来越多,许多稀缺精品的价格已经在20年间提升了几十甚至几百倍。依目前市场行情,收进“文革”徽章,一枚的花费从几元到几千元。而一套以毛主席34首诗词为创作题材的“小诗词”徽章在市面中已涨到了6万多元的高价。

“文革”徽章的价值主要从以下几点看:一是看是否珍稀,如“毛泽东三湾改编”章、解放军总政治部“五好战士章”、“总政四好连队章”、“空四军毛章”等徽章现在很难找到,目前价格已翻到40倍。二是看发行量的多少,如1968年的“中越友好章”是颁给参战抗美援越的连级以上干部的,数量不多,所以价值高;三是看品相,看“文革”徽章的形状是否完整,字是否清楚,材质是否贵重。

了解历史才能精中选精。如为纪念“文革”中重大事件等颁发的证章。各军区、军种、兵种制作颁发纪念章,必须报经总政治部审查批准才行。“文革”时期曾经颁发过藏文、蒙文、维文等毛章。“文革”期间,许多军区和野战军为纪念管辖区域的大事件,都曾颁发过纪念章。

港台的徽章迷们更喜欢主席像的珍贵徽章。国内“徽章收藏发烧友”则以共产党发展历程、爱国主义题材、解放战争各大战役的纪念、国家一级政府部门所颁的章等为特色收藏。

“文革”徽章融绘画、书法、雕刻、刺绣等艺术于一体,聚模压、烤漆、烧瓷、镶嵌、鎏金、珐琅等工艺于一身,可谓是千奇百态。它于方寸之间凝聚沧桑变幻,枚枚都有鲜明的历史烙印,章章都具有感人的魅力。具有蕴涵故事、记载历史的独特价值,属于历史的见证物。

“文革”邮票、邮品

“文革邮票”镌刻下了特殊时代的烙印。1967年4月20日,第一套“文革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问世。1970年1月21日,最后一套发行的“文革票”《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为“文革”时期纪念邮票画下旬号。“文”字邮票共20套计81枚,其中第20套没有正式发行,实际正式发行的是19套80枚。“文革”期间未发行而流落民间的邮票,更是成为邮票之珍品。当年各套“文革票”的发行量并不少,但大量邮票都贴用流通了,所以存世量极少,现在能够收集完全的人也不多见。

“文革票”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邮票画面之单调、政治倾向之浓厚在中外集邮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语录诗词上邮票,领袖题词代绘画。在“文革票”中,有三套极具收藏价值的邮票: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此套邮票共u枚,面额为0.88元,当今市场成交价约为14500元;文7-《毛泽东诗词》,此套邮票共14枚,面额1.10元,市场价约在8300元;文10-《毛主席最新指示》,此套邮票共5枚,面额为0.40元,目前市值扶摇直上,已达到成交价约25500元。“文革”邮票一直在创造升值奇迹。全套“文革”邮票在短短的36年时间里,从最初的面值7.94元飙升到现在的7万多元。

篇6:“文革”时期的手抄本

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颇具讽刺意味的调侃:“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读一本小说。”这话真实反映中国当时社会现状。所谓“八个戏”是指由江青主持下创作编排的《红灯记》、《沙家浜》等八个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而一本小说指文坛“一枝(笔)独秀”、浩然的《金光大道》。

当时各地学校、厂矿作为政治任务组织师生职工观看样板戏。后来许多学校和厂矿还动员师生职工自行排练样板戏,不光在本地演出,还被组织起来到农村、山区去演。那时很多人都会熟练地哼唱这些戏里的唱段,人们在茶余饭后,甚至有人走在路上也会情不自禁地唱上几段戏文,被戏称为“全民学唱李铁梅”。

在那个没有电视、电脑的年代,读书是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中最常态、最便捷的休闲方式。但当时人们能找、能借的书就《金光大道》等几本,可选择的文艺性读物实在是太少了。单调贫乏的文艺形式已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大家渴望能读到欣赏到更丰富、更优秀的文艺作品。

约在1972年前后,社会上悄悄流传一种用手抄写的读物,称“手抄本”,如《少女的心》、《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等。人们刚一读到这些以叙述男女情感为主、带有明显小资情调的小说,犹如一位跋涉在荒漠上干渴无比的旅者,猛然发现一泓甘冽的清泉,“手抄本”很快就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尤其获得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青睐,人人相互传阅,爱不释手。

书中讲述的那一幕幕罗曼蒂克、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震撼了人们的心灵;那些对男女主角私密生活的大胆描写,更是强烈地碰撞着青年男女的心扉,这是当时其他官方出版物里根本无法看到的。于是,似乎就在一夜之间,手抄本就一下子流传开来。

刚开始,许多人还心存顾忌,不敢大胆公开地阅读,一般是在少数要好的朋友中间私下悄悄地传阅;或者也拿自己借的和朋友交换不同的手抄本看,并郑重其事地再三叮嘱不准转借他人,几天后务必归还。尤其有趣的是,那些姑娘们忸忸怩怩地向人家借,然后掖着藏着,羞羞答答地拿回家,关起房门细细品读。

而那些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梦想爱情,他们常常在夜晚无人的窗下偷偷阅读,时而随书中人物的快乐而快乐,时而又为他们的不幸或痛苦而默默流泪。他们为之激奋,为之痴狂。更可笑的是,许多姑娘甚至在读完后的几天里精神恍惚,丢魂失魄;常常因想起书中人物的不幸命运而顿感伤心,又不禁泪水涟涟,招来家人惊疑的目光和追询。

那段时间,朋友们碰面首先就会神秘地询问近来读过哪部手抄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感人的爱情故事,为他们的不幸遭遇连发感叹。读手抄本、谈手抄本,已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起初,手抄本大多是借来阅读,约定几日必须归还,许多人出于喜爱就动手自己抄,以便保留下来随时翻阅或给好友传阅。

据我父亲回忆,1973年他正上初中,那年暑假的一天,邻居几个大姊拿来两大本名为《北极风情画》的手抄本。她们叽叽喳喳地围着我父亲连哄带劝,硬要他帮忙抄写这部手抄本。这缘于众邻居公认为我父亲写一手端正漂亮的钢笔字,因而被赋予这一光荣使命。我父亲哭笑不得,但又碍于面子难以推拖,只好应承下来。

拿来的手抄本,就是在一般文具店都能买到5毛钱一本的硬面横格本,俗称“硬面抄”。我父亲翻阅了半天,发现原抄写者字迹端庄清秀,字行间距整齐,页面干净得竟无一处涂改痕迹,使他暗暗地吃惊,同时也引起他的兴趣。父亲甚至好几天都在好奇地猜想:这么漂亮的字迹到底自出男人还是女子之手?无疑,这是当时流传的手抄书中字体和抄写质量均佳的上乘之作。

她们早给我父亲买来了两大本“硬面抄”,这可是个大工程啊!要在规定期内完成近10万字(比原作少了几万字)的抄写工作,确是一件既辛苦又紧迫的劳动。我父亲奋笔疾书,晚上也关在房内挑灯夜战,埋头书写。

盛夏的南方,天气闷热,晚上在灯下抄写,额上常常沁出汗珠,顺着两颊下滑。为防汗水沾湿纸页,我父亲特地在桌边放了条毛巾,不时用来擦拭汗水。夏天他最怕的是嗡嗡的蚊子,父亲不得已将一条厚厚的被单把自己的双腿裹得严严实实,以抵御蚊子的叮咬。

她们每天两次来看我父亲,督促他的工程进度,看他是否偷懒怠工,顺便给他捎来两瓶汽水,和两根当时售价五分钱一条的“鹅牌”雪糕。这大抵算是对我父亲辛勤劳动的犒赏了。

经过10多天的奋战,终于大功告成,我父亲那俊朗清秀、遒劲有力的字迹,足以和借来的摹本相媲美,她们看到后啧啧称赞,十分满意。

后来父亲又抄写过《塔里的女人》,也读了多部手抄本。那时流传的手抄本约有十几种不同的作品,大多以描写爱情为主要题材的小说。但就传阅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及艺术质量而言,还是署名“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与《塔里的女人》。但不管当时还是以后,那些热衷于传阅手抄本的读者很少有人知晓“无名氏”是谁,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无名氏原名卜宝南,后更名卜乃夫,当时被誉为和徐訏齐名的新浪漫派作家,《北极风情画》是他的代表作。

1943年11月,卜乃夫应当时在西安销路最大的《华北新闻》总编赵荫华之约,首次用“无名氏”作笔名,写了小说《北极风情画》在《华北新闻》上连载,每天一节,且常附木刻版画作插图。小说连载后便掀起了连作者都意想不到的轰动,一时,《华北新闻》销路大增,甚至在当时西北形成了一股“满城争说无名氏”热潮,大有洛阳纸贵盛况。《北极风情画》使无名氏声名鹊起,一夜成名,成为当时知名度极高的名作家。

这部小说全文约15万字,他起初只是碍于朋友的请求,为填补报纸的篇幅而写。最初对此无多大信心,故用了“无名氏”的笔名,想不到却在读者间和社会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而恐怕更让卜乃夫意想不到的是,他与他的作品在文坛沉寂了30年后,竟又有这么多人竞相手抄,并广泛传阅、讨论他的作品,又引发一阵“地下”的“无名氏热潮”。

卜乃夫于1983年移居台湾。居台期间,他的作品仍以无名氏署名在台重新出版,又在台湾掀起一阵“无名氏旋风”。

中国文学界一度将卜乃夫及其作品束之高阁,不作评价,不去批判,不再出版,在官方版的现代文学史也不提他,这是不公平的。客观地讲,卜乃夫的作品在艺术上尚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在海峡两岸几度引起巨大的反响,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抹杀的文化现象。直至上世纪末,海内外学术界一些学者才开始重新研究卜乃夫及其作品,发表了一批论文。

上一篇:三年级一班少先队活动课教案下一篇:老老爷的记忆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