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影响高校学风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2-09-10

学风是学习主体精神面貌的体现, 是一种客观的精神状态。学风在学习上表现为一种思想作风, 是一个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精神环境。优良的学风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院校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有力武器, 是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优秀的学风也是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和奋斗成才的重要条件,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优良学风熏陶下一所大学宝贵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将深入学生的血液, 融为其意识品质中的一部分, 成为其克服艰难, 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这也是大学文化精神的一个传播过程, 也是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风也是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1 当前高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 存在厌学情绪。部分同学考上大学后,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没有明确的学生生活目标,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 产生厌学情绪, 甚至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每日沉浸在游戏、酒吧中, 荒废青春。

(2) 学习纪律松懈, 作风拖沓, 学生自治能力较差, 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 大学生上课迟到, 早退, 旷课现象屡禁不止, 课堂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普遍存在, 作业中应付, 抄袭的也比较常见, 平时吃喝玩乐, 得过且过, 到期末突击复习, 只求及格, 甚至个别同学为通过考试, 不惜冒险作弊。

(3) 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 刻苦的学习精神。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 不求甚解, 不能主动提出问题, 在试验中照抄或编造数据, 蒙混过关。

(4) 专业思想淡薄, 热衷各种社会活动。受不良社会风气, 如“新读书无用论”, 以及部分高年级同学对专业的消极态度的影响, 一些同学认为“学校开的专业课程对未来没有用”, 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考取各种证书上。他们片面的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锻炼能力”, 从而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 结果没增强什么真正的能力, 反倒荒废了学业。

2 高校学风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 教育者本身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现象现在仍然十分普遍。教书只是育人的一种形式, 其根本目的是育人。目前教师普遍只重传授知识, 甚至把上好课当成教师的唯一工作, 而轻视对人本身的培养。造成思想工作跟不上, 不了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状况, 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没有通过言传身教把对科学的严谨的态度, 艰苦奋斗, 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等精神力量传递给学生, 从而忽视了对教育最根本因素——人的培养。

(2) 学生自身的因素。首先是连续的扩招后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再有目前的大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 加之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没有受到过挫折, 意志薄弱, 以前的学习多是在父母老师的监督下完成, 把考上大学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 一旦入学后, 生活学习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没有了新的学习的目标, 没有了督促, 再加上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和个别不求上进同学的影响, 也就放任了自己,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情绪波动多变, 心理适应能力差, 学习动力缺乏, 学习意志不够坚强。

(3) 社会风气、舆论和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目前本科生就业的问题引起了媒体强烈的关注, 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普通社会劳动者, 甚至不如某些技术工人等报道越来越多, 形成了“新读书无用论”, 另一方面学校周围网吧, 酒吧林立, 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也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 教学管理中存在漏洞, 教学管理措施执行不力, 对学生迁就放纵。平时思想政治工作薄弱, 针对性, 实效性差。不及格, 作弊等行为没有按规定降级或开除, 造成不良影响。

3 创建高校优良学风的应对策略

3.1 学风建设要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

3.1.1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学风建设的重中之重

(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建设优良的学风要求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师应改变以往重“教”不重“育”的思维习惯, 树立“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因材施教, 提高教育和教学效能。坚持“以生为本”, 就要求高校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首先, 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 根据教育对象情况的变化, 调整教育和培养计划。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通过加强沟通教与学的关系,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主动改进教学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这意味着大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必须掌握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 也包括对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修养的培养, 它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

(2) 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内在的求学精神和动力才是其端正治学态度和成长成才的关键因素。也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教育者要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引导学生调试好心态, 认识社会, 选择人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首先, 要从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入手, 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蓝图,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 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实质性的了解, 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其次, 要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引导他们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再次, 通过必要的心理辅导, 帮助大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 学会进行自我教育, 培养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1.2 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效能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教师管理评价机制, 树立创新教风

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导, 教风决定了学风, 教师的治学态度及人格品行也将时刻影响着学生。建设优秀的学风必须先有优秀的教风。经过连续的扩招后, 不少学校的学生规模成倍增长,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一般公共课都是一百甚至几百人同时上课, 教学效果自然大大降低。很多教师课程过多, 不能精心准备, 疲于应付, 课堂管理和课后作业都流于形式。年轻老师所占比例逐年升高, 教学经验相对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应切实加强相应硬件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人才梯队, 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培训。

(2) 改进学生评价机制, 树立良好学风导向

学校必须严格考试管理, 规范考试程序, 强化考风考纪, 维护教学制度的严肃性, 建设公正、公平的考试评价环境。

目前学生成绩仅仅取决于期末考试的制度不尽合理。它是造成学生平时逃课, 放任自流不学习, 考前突击复习, 复习不好冒险作弊的主要原因。并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能扎实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课程学习也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需要改变现在的单一考核模式, 引入形式更多样的全程式考核。除了期末考试, 还应添加一些辅助考核措施。学生的课程成绩可由期末考试以及其他辅助考核成绩综合地决定。比如加入期中考试, 增加随堂小测验, 平时作业算入成绩等措施。考试形式也可以根据学科的不同, 增加试验, 演讲等形式, 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独立学习, 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3.2 构建先进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 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加拿大的斯蒂芬教授在《我见之牛津》一文中写到:“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可见, 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这不仅包括一流的教学设施, 对一所大学来说更表现在浓厚的文化氛围, 宽容、民主的科学精神, 不断进取的学习风气等, 所以构建先进的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尤为迫切。对于学风建设要做到一下几点a.加强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 使正确的言行得到肯定和支持, 错误的言行得到谴责和制止, 真正发挥集体舆论在规范大学生学习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b.搞好文化环境建设。精心设计, 努力通过各种载体向学生传达教育思想, 即通过积极为大学生组织的科研活动, 知识竞赛, 演讲比赛, 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情操得到陶冶, 素质得到拓展, 身心得到愉悦, 精神得到激励, 即用校园文化熏陶人。c.美化校园环境, 增加绿化面积, 树立有寓意的雕塑等环境建设, 满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 即用美的环境感染人。

3.3 学风建设是系统性工程, 需要全面部署, 协调推进

作为一所大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的重要的一个环节, 学风的优良与否也是高校的一种核心竞争能力之所在。优良的学风不是自然形成的, 学风建设涉及到学校管理建设的多个层面,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是与学校的教风, 管理作风, 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涉及到学校全体人员, 学风建设必须得到大家一致的重视, 并纳入到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来, 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有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90多所高校代表参加的全国高校学风建设会上强调的:“大学校长要亲自抓学风建设, 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对待, 评估时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进行考察”。这就需要高校整体设计规划, 具体细微处实施, 建立并不断完善一整套学风建设目标管理体系、监督考评体系、奖励机制, 明确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所承担的责任, 齐抓共管, 协调联动, 相互督促, 才能达到高校学风建设应取得的整体效果。

3.4 学风建设需要持之以恒, 长抓不懈

一方面, 优良的学风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形成有一个渐进, 积累和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主体——大学生存在不断更替的过程, 不同社会时期,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大形势的不同, 以及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环境等的变化, 学生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 学风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科学分析现实存在的情况, 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 不断创新工作, 保持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学风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本文指出了高校学风的现状并分析其成因, 进而从教育观念、思想教育工作、教学管理、大学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学风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学风,成因,教育观念,策略

参考文献

[1]  杨伟才.大学生学习心理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与对策[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 (5) :529-532.

[2]  翟瑞.学风建设关联因素分析与长效机制探索[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9) :83-86.

上一篇:新时期综合性大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下一篇:服装设计中材料的创新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