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2024-05-06

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共8篇)

篇1: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摘 要]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关键词] 风险资本 高技术创业企业 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在价值创造活动中,各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或对价值创造起到其他条件性作用的要素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存在着差别,而且它们都不能单独地进行价值创造,即它们各自对于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在实际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对于价值创造的整体性和全过程活动而言,各种要素资源尤其是资本、技术、人力、组织与管理等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要素资源,都存在着所谓的“缺口”或者说“缺陷”。一般而言,要素资源存在的缺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功能性缺口。每一种要素资源能够参与或支撑价值创造的基本理由在于每一种要素资源都具有某种或某些功能,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功能都是有特定指向的功能,都是其他要素资源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因此,它们各自的功能对于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来说都不具备所谓的“全向”功能,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功能型缺口。要素资源功能性缺口的存在及彼此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们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二是信息缺口。在实际的价值创造活动中,不同的具体要素资源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可以自动实现的,即使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要素资源之间要结合在一起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在它们结合在一起之前相互之间是处于分散和隔离状态的,因此,它们相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信息缺口,而弥补这种信息缺口并使不同的具体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基本必要条件就是在要素资源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流,这就是具体的要素资源之间的相互筛选,每一种具体的要素资源都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其他要素资源。以上两种缺口的存在是形成价值创造约束条件的基本原因。以上关于要素资源的缺口理论假说表明,要素资源缺口的存在是价值创造的一个既定前提,同时也是导致它们之间必须结合和能够结合的基本原因。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围绕着价值创造的结合:必须结合是因为它们都必须借助于其他要素资源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与作用,能够结合是因为彼此的结合能够弥补各自的缺口并连结成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和全过程活动。因此,各种要素资源之间的结合既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必然结果。同时也正是彼此弥补自身缺口的需要导致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一种带有“亲缘”性质的股权结合,所以,它们结合的结果必然是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成长。

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成长的过程并不总像有些人所宣扬的那么简单和完美,风险资本并不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力量使高技术企业可以短期速成。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本身存在很大风险,它们共同携手追求的高技术创业企业成长目标有可能永远不会实现,高技术创业企业或初创时期死亡或中途夭折使风险资本领域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这并没有掩盖风险资本所创造的辉煌,恰恰相反,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与高技术创业企业所共同创造的成功昭示了两者结合的合理性所在。

篇2: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一、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现实可行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投资增长很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从1990年至,全国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由34.4%上升到了49.86%;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20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分别高达62.74%、59.91%和55.72%。另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私募基金总额已经超过公募基金总额,大约在~5000亿元人民币之间。(注:参见刘猛:《创业投资基金可能以私募为主》,《证券时报》2000年5月21日。)与此同时,国内仍有大量的民间储蓄未转化为投资: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8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蓄800多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正在寻找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根据调查,截止206月,浙江省可利用的民间资金量总额至少已达到5662.8亿元人民币(不包括居民证券投资、非上市公司中的非国有资本等),其中个体私营注册资本总数1715.7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47.03亿元,这些民间资金很大一部分可以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此外,我国退休基金、养老基金、医疗保障基金、商业性保险基金和住房资金等所聚集的社会资金也不断增长,居民增量金融资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额)日趋增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成为风险资本的来源。

但是,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我国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资本一直以政府资本投入为主。据浙江省风险投资协会在年5月对49家内资风险投资公司的问卷调查,在公司资本构成中,政府资本占42.9%,上市公司资本(主要是国有资本)占24.4%,民间资本占22.5%,金融机构资本占10.2%。政府有限的风险资本供给是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巨额权益性风险资本需求的。近些年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超过1万项,专利申请达2万多项,就因资金不足等原因而只有10%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风险资本更是面大量广,政府风险资本的支持只是杯水车薪。同时,政府投资也难以适应风险投资的要求。例如,目前政府既要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不赚钱盈利,又要不发生国有资产损失。显然,这同要以承担高风险为代价来获取高收益的风险投资性质是相悖的。如果国有资本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风险大,则国有资产就可能遭受损失(当然也可能取得高收益);如果不是主要向种子期或成长期项目投资,就达不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这种“二难”往往造成国有资本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力。而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则可以克服国有资本在风险投资中的局限。在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下,民间资本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风险投资项目。现有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也只有通过吸收民间资本进行整合重组,才能真正符合风险投资的要求,更好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举措,个体私营经济也已在法律上定位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和民间投资者的市场意识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增强,现有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资金筹集、项目选择、投资方式以及产权管理与交易等方面已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和探索,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都为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构建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组织模式

从国际风险投资经验看,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是最有效率的。但我国现有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公司法》对风险资本的筹集、运作、管理等要求与有限合伙制投资基金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在吸引民间资本时,需要参照国际规范构建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

1.现有风险投资公司与民间投资者共同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在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已经有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其它民间投资者可以与其共同参与和发起设立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如综合风险投资基金、专业风险投资基金、区域风险投资基金等。基金的资金由金融机构负责保管,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运作。在风险投资基金有较大发展后,国有资本可以逐渐退出,并通过改革风险投资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逐步将其转变为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使基金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这是现有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国有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经济具有明显区域性的特征,在地方政府协调下的在本地运作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是较好的组织形式。即由当地政府出资一小部分作为引导资金,当地或外地的一些规模较大的与基金专业性相关的企业出资大部分,当地与外地的现有风险投资公司出资一小部分,并吸收广大的私人投资者进入,组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特征相结合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后再逐步过渡到有限合伙制。当地的企业是这一基金的大股东,但由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风险投资公司负责具体的市场化运作,专门投资于当地与专业性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促进当地专业化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组建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吸引一部分外地民间资金和人才进入本地区,有利于当地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本地某一行业内高新技术的发展;二是由于向本地有专业化特色的.科技型企业投资,基金大股东对资金计划投向的行业较为熟悉,最后的投资决策也由他们做出,筹集民间资金组建风险投资基金较为容易;三是参与组建风险投资基金的企业对本地专长行业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都比较了解,有助于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增大对私人投资者的吸引力;四是因为所投项目都是同本地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如果发展良好,会有许多企业拟对其进行收购兼并,股权转让较为容易,风险资本退出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2.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有限合伙制基金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内部设立两类法律责任不同的投资主体:一类是有限合伙人,另一类是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提供风险投资基金的基本资金来源,以投资额为限对基金组织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是风险投资家,具体管理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出资一般占基金资本总额的1%,投入的主要是科技知识、管理经验、投资经验和金融专长,须对基金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1%的比例好像不大,但绝对额是相当可观的。1亿元人民币的1%就是100万元,这对风险投资家来说也是一笔大数目。在基金投资收益分配上,普通合伙人除了可以同有限合伙人一样获取基金股份收益外,还可以依据投资利润进行较高比例的分配和获得管理劳动收入。这种基金组织形式和分配方式使普通合伙人的收益和风险同整个风险资本的营运效果直接挂钩,有利于形成对有限合伙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而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对有限合伙制还没有法律规范,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地对此作了探索,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做法,先通过政府规章的形式对有限合伙进行管理和规范,待国家政策法规对有限合伙形式有明确规定时,再

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进行调整和规范。

3.境内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形式。这种风险投资基金由民间投资者、作为风险投资家的基金管理者和作为资金保管者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信托契约基础之上,其中民间投资者为委托人,基金管理者和基金保管者为受托人,分别依据信托契约对风险投资基金进行运作和保管。

契约型风险投资基金具有以下优点:①实行资本承诺制,并引入托管人监管制度。民间投资者的资本金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承诺投入一定的数额,但要根据项目投资的进展状况分期到位。已缴付的资本金在投入项目之前由资金保管者保管,基金管理者并不直接经手收付投资者的资本金,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因基金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所引致的资金风险。②固定的管理费用避免了代理成本过高。基金管理者按照其管理的资金规模收取一定百分比的管理费,因而管理者代理民间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业务所需付出的代理成本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一般不会出现公司型模式中经营者滥用经营权导致代理成本过高、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③避免投资者双重纳税。契约型基金管理者所寻找的项目,经投资决策机构批准,由投资者按照投资契约中约定的比例进行投资。由于投资主体是民间投资者而不是管理者,因此,被投资企业获取的投资收益只需要由投资者交纳一次所得税,避免了双重纳税。

4.民营企业个人和家庭单独进行风险投资。在发达国家,民营企业与个人、家庭投资者是风险投资领域非常活跃的力量。目前我国个人和家庭自身直接参与风险投资还缺乏良好的条件,除了一部分风险爱好者外,大多数个人和家庭尚不敢贸然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一般是通过向风险投资机构或科技型企业入股的方式间接参与风险投资的。但民营企业则可以直接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借鉴国外的经验,民营企业除了与其它经济主体共同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外,还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直接进行风险投资:一是设立企业内部的风险投资部门,具体负责企业在风险投资领域的金融性投资,以及企业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企业从事这种风险投资活动,除了可以从中获得投资收益外,还可以寻求新的产业增长点,保持对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敏锐洞察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二是自身直接对风险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包括并购风险企业。风险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最具有活力及潜力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并购已是国际风险投资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三是民营企业内部进行风险投资。一般的风险企业通常以独立的创业形式存在,不过也有一些新技术的发明者不愿意完全脱离原来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为创业活动提供内部风险资本,建立股权全部或部分归公司所属的风险企业,以此作为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繁荣的重要手段。

三、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业的政策支持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利用民间资本发展风险投资业更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针对目前我国民间投本进入风险投资业的困难和障碍,同时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做法,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扶持措施。

1.税收政策扶持。税收政策是激活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会使风险投资业获取高额利润成为可能。在高收益的吸引下,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了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其具体政策措施为:①风险投资机构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税后利润再投资高新技术项目的,免除企业所得税,免征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及建设过程中的的水、气、电等增容费和供配电补贴费;购置生产经营用房的,给予有关交易税费优惠。②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来自管理费及红利部分的收入免收所得税;试行有限合伙的,允许其所得税由自然合伙人和法人合伙人分别缴纳,即自然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法人合伙人的投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③风险企业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减轻现行生产型增值税所形成的沉重税费;健全加速折旧制度,允许高新技术产品中所含折旧部分的增值税额予以扣除。

2.财政政策扶持。财政通过资助,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育和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除国家现在已有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如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基金等外,政府还可采取以下优惠措施:对与政府高新技术规划目标相一致的项目,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在投资项目失败后,国有资本弥补其一部分损失,以减少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政府优惠政策可以极大地降低投资风险,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业。

鉴于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风险大、盈利少或不能盈利的情况,财政可给予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一定的补贴;各级政府还可以考虑将火炬计划、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金项目与对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企业的财政补贴结合起来,以此提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将逐渐加大集中采购力度。各级政府在进行集中采购时,对风险投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应采取相对倾斜的政策,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拓宽产品市场,间接支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此外,由财政出资设立专门的科技风险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或项目提供信贷担保,以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促使其把更多的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担保机构还可以从取得担保资格或被担保成功的高新技术企业中定向募集资金,从而扩大担保资金规模,更好地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3.风险资本撤出的政策支持。首先,积极开拓资本市场退出渠道。政府要按国际规范逐步改革和完善股票上市和流通的制度,逐步改变法人股不能流通的规定。在国内证券市场股票发行已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的条件下,各地政府可在国家现有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一些发展较好的风险企业积极探索上市的可能性。政府还要加强与证券投资机构的配合,做好风险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准备工作。在国内二板市场尚未开出时未雨绸缪,将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有能力在国内外证券市场“借壳上市”并已成长为巨人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予以扶持。其次,建立和完善产权市场和技术市场,为风险企业重组提供相关的政策优惠。地方政府可以对现有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进行改造,为高新技术风险企业提供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使风险投资机构能够及时地获得各种项目信息,降低其交易成本。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进入产权市场交易,使风险资本顺利变现退出。政府还要积极鼓励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对大公司、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兼并有风险投资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政策及税收上的优惠,为风险投资退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通过股权回购实现风险资本退出的企业,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政策予以规范。

4.风险投资的规范管理政策。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后,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构会较快地发展起来。为了确保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至少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一是政府需要对享受优惠政策的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建立定期考评制度,加强对风险投资活动的研究、指导和监督管理,杜绝考评不合格的风险投资机构享受有关优惠政策。二是政府在大力扶持风险投资家成长的同时,要对风险投资

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对其专业资格、执业行为规范等作出严格规定,对违规者进行必要的处罚,促使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维护风险投资者的利益。三是政府在制订《投资基金法》中要对私募基金做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既要给私募基金以合法的地位,引导它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要加强风险控制,主要是严格限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资格、投资者范围,以及严格私募基金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四是政府对企业制度,特别是有限合伙制等要作出法律规范,促使较大规模的私营企业由家族制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变,使风险资本能够通过股权交换进入和退出风险投资领域。五是政府要促进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使会计事务所忠实履行监督职能,律师事务所保证履行法规保障职能。资信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等要切实帮助民间投资者克服因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及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投资障碍,使风险投资者能够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投资项目,降低投资成本,提高风险资本收益。六是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与风险投资有关的各种法规,如企业破产法、企业收购与兼并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投资权益保护法等等,使风险企业的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主编:《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版。

[2] 郭励弘、张承惠、李志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与风险投资》,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3] 戴志敏:《90年代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启示》,《外国经济管理》第4期。

[4] R.L.FloridaandM.Kenney,VentureCapital-FinanceInnovationandTechnologicalChangeintheUSA,ResearchPolicy,1988.

[5] M.Bagella,Finance,InvestmentandInnovation-TheoryandEmpiricalEvidence,AshgatePublishingLtd.,.

篇3: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作为我国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中国银行(2011)、工商银行(2013)、农业银行(2014)及建设银行(2015)为应对风险,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存贷款比率、贷款拨备率、流动性比率方面的表现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呢?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中各公司的公开发布的定期公告。

1 核心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充足率

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指核心资本减去核心资本扣除项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加上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之和的比率。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减去扣除项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加上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之和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在2007年至2014年中变化不大,四大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建设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最高的,而农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最低的。2010年之后的数据显示:这四家银行全部满足《巴塞尔协议Ⅲ》中对于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8.5%-11%的要求。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四大系统重要性银行中2010年至2014年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最高的,2007年和2008年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2009年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最高,但农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贯最低。数据表明:这四家银行全部满足《巴塞尔协议Ⅲ》中对于总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要求。

注:表1和表2中数据说明:2007-2008年末,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第2号《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计算;2009-2012年末,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修订)及相关规则计算;2013-2014年末,根据银监会2012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量资本充足率;

2 杠杆率

根据中国银监会2011年发布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杠杆率是指一级资本减去一级资本扣减项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其中,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为调整后的表内资产余额加上调整后的表外资产余额减去一级资本扣减项。其监管标准为不低于4%,目的是为了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体系的杠杆率积累。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银行的杠杆率在2012年至2014年这三年以大约平均10%的增幅在进行增长,四大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建设银行的杠杆率是最高的,而农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最低的,但全都符合规定的标准,即大于4%。

注:2015年1月30日,中国银监会令2015年第1号《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修订)》公布,且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第3号令)同时废止。

3 贷存款比率

贷存款比率为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间的比值。贷款总额是银行贷出的款项,存款总额是指银行吸收的存款。一般地,银行吸收存款需要支付利息,而银行贷出款项则会收取利息,银行的盈利即为存贷利息的差额。因此,立足于银行盈利的角度,应该是存贷比越高越好,但从银行风险管理的角度说,存贷比例却不宜过高,因为银行需要留有一定的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日常结算资金及广大客户日常现金支取额。如果贷存款比率过高,银行就有可能面临支付危机,严重时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因此,银行贷存比例并不是越高越好,应该恰当,我国目前规定商业银行最高的贷存比例为不超过75%。

上表中的数据存在不完整的情况,但就现有的数据而言,四家银行均为超过75%的警戒线。

4 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逾期未归还的款项。

表5中的数据显示: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历年来均为最高,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他三家银行也均表现为逐年下降,但四家银行均在2014年有个较大的增幅,该数据越小越好。

5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指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该比例越大,表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但也不是越高越好,过高会导致资金闲置,利润虚降;过低则会导致风险过大,利润虚增。因此,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高低应适合风险程度,一般应不不低于100%。

一般地,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应受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不良贷款率越高的银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应该越高,表6和表5的数据可以相互印证。表6的数据显示: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在2011年至2014年间是最高的,这与该行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有一定的关系。对应于表5中不良贷款率的数据,农行2008年至2010年间的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过低。这会给银行带来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6 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比值,是用来衡量银行及时满足其各种资金需要和收回资金的能力。由于流动性负债的不稳定性,银行需要足够的流动资金来满足其经营的需要,否则将引发流动性风险,带来银行的经营风险乃至整个金融风险。一般地,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应大于等于25%。

表7和表8的数据显示:四家银行的人民币流动性比率均小于其外币流动性比率,工商银行人民币流动性比率是最低的,接近25%的最低要求率。由于汇率风险的影响,外币流动性比率要大于人民币的流动性比率,但是农业银行的外币流动性比率过高,且波动幅度较大,过高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中国银行对于外币的流动性比率掌握的较好,这也说明了中国银行对于外汇风险的管理较好。但四家公司外币流动性比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这也说明了四家银行对于外汇风险管理的能力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四家银行对于风险的把控能力是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Kahane.Y.Capita]adequa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77(1).

[2]Koehn.M.,A.M..Santomero.Regulation of bank capital and portfolio risk[J].Journal of Finance,1980(35).

[3]Kim,D.,A.M.Santomero.Risk in Banking and Capital Regulation[J].Joiunal of Finance,1988(43).

[4]Keeley,M.,F.Fuilong.A Reexamination of the Mean-Variance Analysis of Bank Capital Regul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0(14).

[5]Blum,J.DO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gts Reduce Risks in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9(23).

[6]Iwatsubo,K.Bank Capital Shocks and Portfolio Risk:Evidence from Japan[J].Japan and the Word Economy,2007(19).

[7]黄宪,马理,代军勋.资本充足率监管下银行信贷风险偏好于选择分析[J].金融研究,2005(7).

[8]陈海勇,姚先国.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破产概率的数理模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3).

[9]吴俊,张宗益,刘琼芳.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8(8).

篇4: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本身存在很大风险,它们共同携手追求的高技术创业企业成长目标有可能永远不会实现,高技术创业企业或初创时期死亡或中途夭折使风险资本领域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关键词:风险资本高技术融合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风险资本以其高风险、高收益的外在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资本。那么,在风险资本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使之不同于传统资本,使之敢于投向高技术创业领域并实现高额收益?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风险资本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1.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1.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以风险资本的定义为基点,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对这些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风险资本的实质,为下文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2.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1.2.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1.2.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2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唯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

在价值创造活动中,各种直接参与价值创造或对价值创造起到其他条件性作用的要素资源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与作用存在着差别,而且它们都不能单独地进行价值创造,即它们各自对于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在实际的价值创造活动中,对于价值创造的整体性和全过程活动而言,各种要索资源尤其是资本、技术、人力、组织与管理等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要素资源,都存在着所谓的“缺口”或者说“缺陷”。

一般而言,要素资源存在的缺口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是功能性缺口。每一种要素资源能够参与或支撑价值创造的基本理由在于每一种要素资源都具有某种或某些功能,但它们各自所具有的功能都是有特定指向的功能,都是其他要素资源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因此,它们各自的功能对于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来说都不具备所谓的“全向”功能,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功能型缺口。要素资源功能性缺口的存在及彼此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们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

二是信息缺口。在实际的价值创造活动中,不同的具体要素资源之间的结合并不是可以自动实现的,即使直接参与价值创造的要素资源之间要结合在一起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而在它们结合在一起之前相互之间是处于分散和隔离状态的,因此,它们相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信息缺口,而弥补这种信息缺口并使不同的具体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的基本必要条件就是在要素资源之间进行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流,这就是具体的要素资源之间的相互筛选,每一种具体的要素资源

都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其他要素资源。以上两种缺口的存在是形成价值创造约束条件的基本原因。以上关于要素资源的缺口理论假说表明,要素资源缺口的存在是价值创造的一个既定前提,同时也是导致它们之间必须结合和能够结合的基本原因。它们之间的结合是围绕着价值创造的结合:必须结合是因为它们都必须借助于其他要素资源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与作用,能够结合是因为彼此的结合能够弥补各自的缺口并连结成价值创造的整体性活动和全过程活动。因此,各种要素资源之间的结合既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必然结果。

沿着以上缺口理论进一步观察价值创造,可以发现,事实上像企业这种价值创造的载体和组织在成长中也普遍面临着要素资源的缺口问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受到市场的约束,又决定了企业对其要素资源缺口的弥补必须通过交易的方式进行。基于以上要素资源缺口和企业缺口存在的客观性与弥补缺口的条件性,可以找到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能够相互融合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之所以能够融合,是由于两者各自的缺口存在和弥补缺口的需要所致。对于风险资本而言,它作为高预期回报的资本,一是由于它自身不能自动实现增值(缺口功能所致),它必须通过投资的形式实现增值,二是它必须投向增值潜力大、预期回报高的投资对象,而高技术创业企业正是其可选择的对象:对于高技术创业企业而言,普遍存在着资本缺口,而弥补资本缺口则需要通过融资,但企业在初创时期的幼稚性和在信用、财务结构、业绩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其很难通过银行等传统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从而存在着很大的融资渠道缺口,其弥补资本缺口的可选择的重要途径(甚至往往是唯一途径)是用企业股权来交换资本,而风险资本也正是这样的交易对象。因此,正是彼此弥补自身缺口的需要导致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一种带有“亲缘”性质的股权结合,所以,它们结合的结果必然是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成长。

篇5: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提到资本运营,主要有两点内容:

一是经营企业理念,要有超前意识和逆向思维。也印证了那句“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要重要得多”。企业规模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由小做大,做什么,怎么做。只有不断去学习去思考,才能发现和把握机会。

二是用资本运营管理思维去思考问题。根据经营的四个层次,即产品,品牌与服务,资本经营和标准,思考本企业经营核心是什么。做企业定位要有高度,商业模式要创新,这样整合能力越强。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时刻把握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命脉,而创新要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创新,才能不断创造财富。学习好的经营思路,寻找可行性运作方法,并将资本运营真正落地。

课程特点:

特点一,用身边熟知的案例做分析,易接受。比如携程,腾迅,国美电器等,让有些遥不可及的企业发展之路变得近大咫尺。为学员们的企业未来创新提供了借鉴。

特点二,复杂的概念简单化,通俗易懂。采取导入法,用案例引出结果,用结果引出资本运营中的概念,学员们很容易听懂,容易融入案例情境中。

特点三,现场模拟,互动交流不断。老师带领同学们模拟经营“苜蓿种植”和“养老院“。在不断交流和角色互动中,现场讨论掀起一阵阵高潮,用这种方式学员们学会了用资本运作思维去思考去经营。

特点四,顾问式教学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在课间课后,学员们利用这次机会针对自己的企业情况向老师请教。针对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不同的定位和模式,老师给出了真知灼见,这些宝贵的意见相信为学员企业开辟了新的经营通道。

篇6: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导语】预计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4000家;未来三年内,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一万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需要每家新三板企业完善自己的运转方式,提高自己公司的资本盈利。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由2006年试点的中关村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经过全国扩容后演变而来。截至2015年5月,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达到2375家,挂牌企业总股本超过1000亿股,日成交额近10亿元。预计2015年末,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4000家;未来三年内,新三板挂牌企业将突破一万家,成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中坚实基础。新三板市场也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中规模最大、最具创新活力的股票交易所。

1、新三板企业盈利应快速增长

新三板挂牌企业多处于企业发展的成长期,具备一定经营基础和快速成长的公司将获得市场的青睐,因此,挂牌企业如何借助新三板市场进行业务规模和盈利快速增长,将是最核心的命题。企业估值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长性,尤其是进入成长期的中小企业。

2、新三板企业应善于与投资者主动沟通

新三板企业规模较小、知名度较低、商业模式创新性强。因此,如何让资本市场更直接、更清晰地了解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挂牌企业应通过信息披露、投资者说明会、路演等多种合规渠道充分展现自我。

3、要引入具有产业链经验和资源的投资机构 相对规模较小的新三板企业,不仅需要引入经营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要引入企业发展的外脑,具备产业链经验和资源的投资机构将帮助企业提升资源整合和管理能力,因此,挂牌企业在前几轮增发中应优先引入具备产业链资源和经验的机构投资者。

4、挂牌企业要注重股票的流动性和市值管理

新三板市场活跃和估值提升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做市商制度催生的股票流通性明显提高,而一定的股票流动性和交易活跃是二级市场股票估值的基础,因此,挂牌企业股权结构的优化、投资者的多元化、股票的流通比例是提升股票流动性的重要基础。另外,新三板交易不设涨跌幅、交易连续性不强,新三板股票的市场定价能力显著低于上市公司股票,尤其是协议转让的股票经常出现股价的大幅波动,因此成交量不足、股价连续性不强且波动较大的股票不利于挂牌企业形成相对稳定有效的市值。大股东及管理层股票的增减持、股权激励、送转股等规范有效的市值管理是提升企业估值水平、维护整体市值水平的重要方式。

5、注重对外投资和并购重组 相对于未挂牌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企业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具备了一定的融资能力和股票市值,通过积极有效地对外投资和并购重组可以促进企业的外延式增长,而日趋成熟和活跃的新三板市场将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新三板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份对价,收购具有产业协同性的上下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进行参股或控股投资。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挂牌企业可以快速组织产业资源,形成规模优势和产业壁垒,实现经营和资本双轮驱动下的快速成长。

6、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

篇7: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易之卿 金融0822班 081210683

一、引言

风险投资是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一项成熟的或成功的高新技术成果有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必须经过实验室成果、中间放大试验和产业化三个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约为1:10:100。而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极高的成长性和效益性。在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主要力量,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特点。因此,只有积极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才能有效实现产品的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使高新技术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二、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投资于未上市的中小型新兴风险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索取高回报的投资形式,没有任何保险和财产抵押,以资金与公司股权的相交换。风险资本一般需要3~7年才能回收,其间通常没有收益,一旦投资失败,则血本无归。如果投资成功则可获得丰厚收益,投资回报一般在3~5倍以上。投资方式包括:分期分批,直接投入被投资企业;通过风险投资公司担保,通过银行贷款投资企业;部分直接投资和部分担保贷款投资。风险资本的回收,主要是通过风险企业的上市、被大公司兼并、自行收购或其它股权转让方式,撤出投资资本,在产权流动中实现投资资本增值,获得回报。

今天的风险投资,是指由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向那些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中小型企业投入风险资本,在获得理想的增值和转让其产权后,风险资本撤出该企业,转而进行其它投资的过程和经济活动。

根据风险企业的发展不同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扩张期、成熟期)。决定投资方式、规模、强度和不同投资组合或中止合作等,以达到降低投资风险的目的。风险投资以承担风险为前提,以获取最大资本风险增值为目的,风险投资的对象是那些启动和发展初期的高成长的中小型高新技术风险企业。风险投资不以实业投资为目的,也不在于对风险企业股份的占有和控制,而是在风险企业成功后,转化为流动资金,通过回收流动资金,回馈投资者,并进行新的风险投资。

三、风险投资的基本特征

1.风险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投资

风险企业一旦成功,收益率相当惊人。风险投资有追求是潜在的高收益,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是以高风险投资为代价的,这有别于贷富不贷贫的传统信贷原则。风险投资追求安全、科学的收益,但没有任何抵押,当然也就存在风险,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特点,风险投资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据有关资料统计,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的风险企业,20%~30%完全失败,60%受挫,5%~10%获得成功。

风险投资存在高风险的原因:一是投资对象是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中小型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必然存在诸多风险因素,在创业时期的产品,技术上还存在不确定性,产品尚没有推向市场,由于企业刚刚创建,投资的技术市场、企业的管理风险都很突出;二是风险投资是长期投资,投资回收期为3~7年,资金的流动性差;三是风险投资是连续投资,资金的需求量大,而且在投资初期很难准确地判断和估计。

风险投资存在高收益的原因:一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项目非常专业化,而且是风险投资者经过严格的程序选择的。选择的新兴高新技术项目或投资计划都是具有潜在市场规模、高风险、高成长、高收益的特点;二是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中小型风险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这不仅因为有中小企业的信誉、财务状况、技术创新等有很大的风险性,与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要求相矛盾,而风险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满足了这些企业的迫切需要,因此,能够获得很高的回报或股份;三是风险投资通过风险企业股票公开上市或企业兼并、收购时的资本收益,从成功的投资中退出,从而获得超额资本利润的收益。

2.风险投资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

传统投资对象一般是成熟的产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信誉,投资风险很小。风险投资的对象是中小型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其着眼点并且不在于投资对象当前的盈利,而在于它的发展前景和资本增值,以便能通过股票上市和出售股份变现,取得高额回报。有些产品可以赚钱,目前有很强的增长,但是这个市场本身没有多大,你即使把所有的市场都赚了,也可能赚不到一亿美元,风险投资者对这样的企业一般不感兴趣。

风险投资目的不是获得风险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经营权,而是通过投资股权和增值使风险企业发展壮大,然后把股权通过上市、兼并、收购或其它退出

方式变现,在产权转让中实现投资回报。

3.风险投资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由于风险高,风险投资必须由专业风险投资者进行管理,以减少风险,使资本增值。风险投资的关键问题是对投资风险的驾驭,风险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风险投资者对高新技术有敏锐的洞察力,与一流专家学者有密切联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有准确的判断,并且能够把资金、技术和人才组织起来,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目前风险投资注重专业化的特点日趋显著。

4.风险资本的再循环

风险投资是长期投资,风险资本一般要经过3~7年,才能通过蜕资取得收益。风险投资是以“投入——回收——再投入”的方式进行资本运作。风险投资的着眼点是风险企业的创业阶段,而不是成熟阶段,一旦创业成功,他们即在风险市场上抛售股票,收回投资,获得高额利润。这是由于创业阶段的高风险时期已过去,一般社会资本看好企业的产品市场,纷纷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已完成其使命,风险资本退出后,会寻找新的风险投资。

四、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剂”

一是高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常要经过四个阶段:技术酝酿与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工业化大生产。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这一方面是因为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高机会成本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科技创新的本质特性决定的,无任何历史先导的借鉴使得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导致大量的沉没成本的出现。

二是高风险。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主要有:投资决策偏差风险,依赖于历史数据分析的投资决策,在对无任何历史数据提供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分析时,决策估算偏差的风险可想而知;技术研发风险,技术的不成熟与相关配套设施的欠缺使得技术的研发自始至终都存在着高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科技创业团队的组成不合理,大量技术人员的存在导致企业缺乏相关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无形中会增加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

三是高收益。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的都是具有经济高附加值的服务和产品,通过科技的杠杆作用,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获得比传统产业大得多的超额利润。

四是产品周期短。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额利润必定吸引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涌向该产业,使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下特有的技术扩散的高度

外部性,使得其他人利用新技术生产产品的复制成本非常低。这一切导致要想在高新技术产业获得长期发展,只能依托技术的发展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来实现。

五、高新技术产业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原动力”

风险投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对传统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没有在原则设定上厚此薄彼。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只需要看一下各国风险资本的行业分布,就会发现高新技术领域是风险投资事实上的“宠儿”。一方面这是由于高技术项目具有符合风险投资原则的一系列特点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了风险投资的制度和资源环境,促使了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也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是风险投资机制产生的基础和活力的源泉。

首先,风险投资之所以愿意冒高风险,选择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对象,正是因为一旦投资成功,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转换,它就能通过技术垄断市场给风险投资家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超额利润。追逐高收益是风险投资的动力,而蕴含着高额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当然成为风险投资的首要选择对象。其次,风险投资的根本目的不是通过股权投资来长期控制风险企业,而是定位在一段不算太长的投资期间内实现风险资本的快速增值。产品周期缩短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市场中一旦获得成功,企业资产和内在价值便如细菌繁殖般呈现几何级数倍增,风险投资机构可采取适当的方式将股权变现(蜕资),实现风险资本的较快回收,继而投入下一个风险项目,使缩短风险资本循环周期成为可能。所以,风险投资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向高新技术倾向”的特征。而高科技的动态性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不断更新和丰富内容的持续性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无穷商机则是风险投资发展的动力源泉。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利于降低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

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本质上仍然是一个风险规避者,高风险的承担是因为有高收益的回报作为动力实现的,风险投资者同样有降低投资风险的主观期望。而高新技术产业稳定发展则可以实现风险投资者降低投资风险的期望。首先,高新技术产业比别的行业拥有更短的产品周期和经营周期以及更快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投资资本的快速回收和增值能够帮助风险投资将时间期限上的不确定带来的风险较投资其他行业相比降到最低。其次,在稳定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内部,由于高新技术的迅速外溢带来的高度外部性,也为风险投资者在进行风险投资决策时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参考信息,可以帮助风险投资者有效地降低决策风险。

六、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加强政策的规划与建设,建立、健全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维护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风险投资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保证风险投资者的权益。政府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资金注入、税收减免、优惠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

风险投资要按照市场规律运作。风险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只有进行市场竞争,优胜劣汰,风险投资才能真正健康发展。健全的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是风险投资运行的基础,在风险资本的融资和投资市场上,企业的信用是生命线。政府有关部门应创造宽松的宏观市场环境,保证风险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为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公司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投资运作空间,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积极开发二级股票市场,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场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

七、结束语

风险投资是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催化剂”。发展风险投资,首先要扬弃传统文化中不利于风险投资的东西,其次要在法律、法规方面保证风险投资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当前,要大力倡导和鼓励进行风险投资和利用风险资本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高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使更多的人投身到现代风险投资领域。

参考文献

篇8: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分析论文

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 它不像传统企业一样去投资生产一种技术已经成熟、市场前景完全明朗的产品, 其所研制和生产的产品或者其所处的行业未必已经发展成熟, 因此, 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即存在一个生命周期。我们可以把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研究开发、成长、成熟、衰退等几个阶段。一般而言, 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与其研制和生产的产品存在着同步关系, 我们仅将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每一个阶段在企业规模、资金需求量及类型、市场开拓以及企业成长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融资特征也不同。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具有技术经济动态系统的特点, 这决定了高新技术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模式与传统企业不同。王兆华等人[1]认为高新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协作是基于以下的动力机制:首先, 资本是支持企业成长的“血液”, 因此资本的吸纳特性是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协作的根本;其次风险投资以股份投资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的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 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未来的高额回报, 且投资的阶段越早, 回报就越高, 这也正好满足了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最后, 风险投资给予风险企业除资金以外的附加价值增加了企业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的成功又提高了风险投资家的声誉和价值, 二者是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 (如图1) 。

受风险资本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 与传统行业的企业相比, 具有智力与知识密集, 高投入、高风险与高收益等特点。风险企业的股权相对集中, 主要由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或管理团队拥有, 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部分重叠 (closely-held firms)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是新的技术、新产品以及新的市场, 因此不确定性或风险较大 (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 , 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大, 而且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 (清算价值低且专用性强) 。由于上述特征与银行融资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原则不符, 而且在创业阶段也不可能从公开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 因此, 风险资本就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阶段的重要融资渠道。

熊波[2]提出风险投资不仅满足了风险企业的资金需求, 同时也对风险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为风险投资不仅占有相当比例的股份, 而且在企业的董事会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进而拥有较强的治理权。根据美国南加州大学的Harry J. Sapienza等人的研究成果, 风险投资家对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的后续管理水平的好坏, 成为风险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动因。

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之所以能够融合, 是由于两者之间可以互相弥补需要所致。对于风险资本而言, 它作为高预期回报的资本, 一是由于它自身不能自动实现增值, 它必须通过投资的形式实现增值, 二是它必须投向增值潜力大、预期回报高的投资对象, 而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其可选择的对象;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融资需要是其发展的瓶颈, 但企业在初创时期的幼稚性和在信用、财务结构、业绩等方面的限制, 使得其很难通过银行等传统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 其弥补资本缺口的可选择的重要途径 (甚至往往是唯一途径) 是用企业股权来交换资本, 而风险资本也正是这样的交易对象。另外, 如何将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如何进一步制定管理规划, 市场计划, 这也是许多企业所不具备的。而风险资本的天然属性使得其在与企业的结合上更能有效的帮助企业成长。因此, 正是彼此满足需要导致了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结合, 由于这种结合是一种带有“亲缘”性质的股权结合, 所以, 它们结合的结果必然是两者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成长。

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融合在一起实现共同成长的过程并不总像有些人所宣扬的那么简单和完美, 风险资本并不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力量使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短期速成。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结合本身存在很大风险, 它们共同携手追求的高技术企业成长目标有可能永远不会实现, 高新技术企业或初创时期死亡或中途夭折使风险资本领域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不过, 这并没有掩盖风险资本所创造的辉煌, 恰恰相反, 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与高技术企业所共同创造的成功昭示了两者结合的合理性所在。

而Lerner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 美国风险资本投资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通讯和生物技术等少数行业中, 并不是鼓励所有的创新活动, 按照行业分类, 大约60%的风险资本流入了信息技术产业, 尤其是通讯和网络、软件及信息服务等行业中, 有大约10%流入生命科学和医药公司。现象表明风险资本为克服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对行业及技术发展前景有非常苛刻的选择标准, 也表明尽管风险资本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融资支持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 但其作用是不均衡的。因此, 从以上对风险资本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识可知, 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对高新技术的青睐和高新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 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新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2 风险资本参与高新技术企业 (风险企业) 投资后管理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委托—代理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性突破是放弃了信息完全和无私性的假设。它的前提条件是:人是理性的和自私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是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风险, 这来自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风险资本和风险企业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风险投资家是委托人, 风险企业家是代理人;作为委托人, 风险投资家必须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对潜在的投资进行评估, 可能面临着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签约前的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主要问题是逆向选择;签约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主要问题是道德风险。签约时, 有关项目和风险企业家的能力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如果风险企业家只能观测到项目进展的结果, 而不能直接观测到风险企业家的行动本身 (努力程度和方向) , 这样可能导致企业家追求最大化个人回报而股东获得的预期回报低;如果风险企业家能观测到风险企业家的行动, 但不能观测到项目的进展 (如市场状况或R&D进展) , 这样可能导致风险企业家可能对负收益项目进行无效率的延续, 从中获取个人收益。虽然在投资前的项目筛选、合同签订以及投资后的重新谈判活动都体现了代理理论中风险投资家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来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保护投资者利益, 但投资后的管理服务对于有效控制委托代理风险, 促进企业发展实施双方利益同样重要。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 风险投资家对风险企业的管理监控和精心评估选择投资企业, 策划设计风险投资契约一样重要。Gorman与Sahlman[3]的实证研究表明, 风险投资家每年平均花费110小时与风险企业共同工作, 75%的风险投资公司除自身投入外, 还积极帮助企业从其他渠道获得更多的融资, 此外, 风险投资家还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 与这些利益相关的企业在生产、营销、技术转让及融资等方面展开合作。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风险资本在企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风险资本家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及社会网络为风险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现金流与控制权分配的融资契约积极介入风险企业的管理。这种关系既不同于银行与企业家之间的关系, 因为银行一般不谋求通过贷款介入企业治理, 而且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也是间断的, 只有在企业违约时, 银行才进行干预;也有别于上市公司中过度分散的投资者与企业家的关系, 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治理方面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因而被青木昌彦称之为“关系型融资”。按照李延喜的分类, 风险投资后续管理的表现形式有两种:

(1) 为风险公司的增值服务。风险投资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不仅投入货币资本, 而且利用风险资本家的经验、技能以及广泛的社会网络, 为企业家提供增值服务 (Value-added services) , 如:1) 帮助企业制定业务发展战略, 如利用丰富的行业信息、市场状况以及与供应商和大客户的广泛联系, 制定新产品开发策略和营销计划;Hall and Hofer[4]认为风险资本家可以将同其它风险企业合作的经验, 以及他们对这些企业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法带给创业企业。2) 利用风险资本家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为企业提供后续服务。Gulati, Nohria and Zaheer[5]认为风险投资可以帮助风险企业构建关系网络——包括与其他风险投资公司联合投资、银行贷款等, 此外与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甚至一些大企业的密切联系也有利于风险企业的上市和企业购并等。3) 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家往往是某一方面的技术专家, 而缺乏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 在创业时期风险资本家就像导师和朋友那样对企业家进行管理辅导, 尤其是在市场营销、合作研发、创新管理等方面。Sapienza等提出风险资本家在创业初期的战略作用是帮助风险企业进入商业网络, 从而促进企业未来的快速成长。

Murray[6]和Beecroft[7]的研究显示, 风险企业家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强于其他投资者不仅在于融资技能方面, 更重要的是他们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风险资本家提供增值服务是风险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目的在于:一是风险企业的快速成长使得风险资本家在退出时获得高额回报;二是建立良好的行业声誉, 有利于筹集新的风险投资基金;三是有利于与企业家建立互信合作关系, 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风险。

(2) 对风险公司的项目监控。除了增值服务以外, 对企业家及管理团队进行必要的监控 (monitoring) 或干预是必要的, 监控的目的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 防止或减少代理风险。Sahlman[8]最早开始探讨风险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之后的学者主要分两类讨论风险企业的内部治理, 一部分注重于探讨各种形式的证券机制与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关系。另一部分是强调非对称信息及其在风险企业家的激励问题中的作用。这些文献多数都从数理模型的角度探讨了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契约或制度安排使得对风险企业的监控成为可能。

在实践操作中, 项目监控的主要内容有:1) 帮助企业招募重要的管理人员。风险资本家不仅对某个行业的技术和市场状况熟悉, 还与这个行业的经理型人才保持密切的关系, 甚至平时选聘这些人为候选的风险企业的管理层人选。在硅谷就存在驻守企业家制度 (Entrepreneur In Resident) , 即风险资本家物色优秀的企业家到风险投资公司任职, 并提供6个月到1年的工资以及其他办公条件, 一旦选定所投项目, 就将这些企业家派往所投企业, 组成新的风险企业的管理层。2) 参加董事会。根据Kaplan和Stromberg[9]以及Barry[10]和Lerner[11]的实证研究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外风险企业中风险资本家拥有的董事会席位一般为2-3个, 但多数情况下为2个席位。风险企业董事会的分散度低, 主要是由风险资本家、企业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组成在风险企业中, 股权比较集中, 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同程度地重叠, 风险资本家在企业中有重大的个人利益, 拥有企业的股份, 而且作为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 因此, 他们更有动力直接通过董事会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 要求风险企业及时提供经营有关情况, 并对其进行审查评价。根据介入程度不同。有此要求内容较多, 有些则较少, 但周期性财务报告 (年、季、月等) 是基本要求。当企业存在问题时, 一般会要求内容更多, 报告周期更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访问企业。查阅企业财务报表与其它资料, 了解企业经营动态及存在问题, 对管理层得出存在问题、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 风险资本参与风险企业投资后管理的除了提供资金外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提供增值服务和进行监控。二者的区别在于, 一个是参与管理, 提供咨询, 进行服务, 这个通常与风险投资公司自身的技能和所拥有的资源有很大的关系;另一个是通过董事会, 股权激励以及财务检查等方式进行监督,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资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个通常与投资金额以及与投资企业的地理邻近性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在设计周密的投资安排并与所投资企业签署投资协议后, 风险投资家便按投资协议向风险企业注入资金, 并开始对所投资企业进行监控与管理。“三分选项目, 七分管理”这句风险投资界的老行话, 足以说明项目监控的重要性。然而, 风险投资家毕竟不是产业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 (既缺乏产业投资者那样的产品经营经验, 也无法象战略投资者那样可以通过控股权、产品销售控制权以及原料供应控制权等多种方式对所投资企业进行控制) , 所以, 只有借助于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 被投资企业才可以心悦诚服地接受监控, 这样风险投资公司才能有效地监控所投资企业。

3 风险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分析

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在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而“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 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风险投资机制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最主要的制度创新。风险投资兴起以后, 大大促进了技术进步。在美国, 9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按照风险资本模式发展起来, 二战以后95%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来自风险企业, 这些企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欧洲, 以接受调查的投资风险企业的相关数据与欧洲500强公司相比较, 1991年到1995年间, 欧洲的这些风险企业的销售年增长率达35%, 一般为欧洲500强企业的两倍;风险企业年就业增长率高达15%, 而500强公司只有2%。以上数据表明, 很大一部分科技创新从传统企业转移到风险投资创立的企业中。作为一种企业融资方式, 风险资本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有其内在的机理。

3.1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存在障碍

风险企业家在创业启动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现金支持 , 但是产品能否开发成功, 开发出的产品是否具有潜在市场, 企业对此毫无把握。企业没有业绩记录而且其未来收益也是高度不确定的, 加之企业的信誉尚未建立, 项目的创新性和高增长带来的风险性决定了它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融资。新成立的公司由于太小而不能依靠公共债务和股权市场来融资, 因为他们没有用于负担债务的抵押资产, 而且在创业启动之后, 产品升级, 市场扩张, 营销渠道的开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图2) 。资金成为了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高新技术产业的完整周期是高新技术的研究——工程开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 高新技术的技术价值不仅要有技术的先进性, 还要有技术的成熟性和市场的经济性, 如何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的产品, 就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高新技术作为一项无形资产, 其价值在交易时只是以潜在价值的形态存在, 它不仅需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才能证明其价值存在是否具有真实性, 并且往往是赋形于某个新产品或某项新服务, 在附加值中间接的被体现出来。同时, 相对于传统技术, 由于高新技术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 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 技术更新速度更快, 使得企业设备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大大加快, 因此,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 即如何管理创新的技术就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又一障碍。

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技术创新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投资, 造成技术创新的融资成本高于其他一般投资。Hall等人[12]有人证明了技术创新的社会回报大于私人水平, 这都根源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问题。对于技术创新投资, 发明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发明者或来自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道德风险, 也会造成外部融资成本高。因此一些发明就会因为外部资本成本太高而不能得到融资。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 如果管理层比股东更厌恶风险, 会拒绝增加公司风险的研发项目。如何通过对管理层的监控和长期激励来促进持续的技术创新, 是风险公司需要解决的又一障碍。

3.2 风险资本参与企业的投资后管理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

传统的债务已被证明了并不是技术创新融资的合适途径。风险资本行业是解决技术创新融资问题的重要方式。风险资本的介入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缺乏资金的问题。另外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所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产权认定的契约化机制, 可以减少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有效的解放技术创新外部性的问题。

Kaplan and Stomberg指出,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融资, 不仅能够满足高新技术企业在创立时对资金的需求, 而且还能够通过参与董事会、制定发展战略、监管公司行为和雇佣管理层等方式来迅速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正是风险资本家对被投资企业的参与管理及其专业才能降低了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成本。Susheng Wang[13]认为风险投资融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分阶段注入所承诺的资本并保留放弃该项目的权利。也就是说, 由于存在道德风险的可能, 风险投资家倾向于在早期提供较少的风险投资, 通过监管获得所需信息并有终止该项投资的权利, 使得风险投资家可以有效地控制潜在的道德成本。他们通过研究初创企业融资的道德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问题, 比较了分阶段融资和一次性融资、分阶段融资和契约之间的相互补充作用, 发现分阶段融资是减少代理成本和控制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Kaplan和Stromberg详细地观察了风险投资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 他们检查了200个风险资本合约, 发现合约通常对现金流权利、公司控制权、投票权、董事会设置和清算权进行了分配, 而且这些权利经常根据业绩而定。假如业绩差, 风险资本家经常取得公司的完全控制权。

风险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国外有相关的实证研究。Kortum和Lerner[14]实证检验了风险资本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他们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 估计出1美元风险资本对专利数量的促进作用大约是1美元研究开发投入的311倍, 而且在1992年前10年中, 风险资本只能解释美国8%的工业创新;而自1992年以后由于美国风险资本的快速发展, 于是1992—1998年间, 风险资本能够解释美国14%的技术创新。Casamatta[15]论证了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绩效明显好于非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 风险投资成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风险资本的支持与否成为解释创新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解释变量。Katleen和Sophie通过实证分析, 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相对于非风险投资的企业更容易融资;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能够以更优惠的条件融资。

国内大量学者主要从规范的角度研究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只有极少数学者利用美国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比如, 王益等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 研究了美国资本市场后, 发现在美国每增加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成功应用专利技术的数目增加18项, 发现风险投资与技术专利的应用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风险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整体, 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丁文丽也利用美国的数据,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程昆等利用我国1994—2003十年的数据分析了专利申请量与风险投资额以及研究开发 (R&D) 费用之间的关系, 证明了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 但与美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学者的研究都还只是从宏观层面上利用统计数据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但是还没有学者就风险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方面从企业层面进行微观的实证研究, 更没有学者单纯就风险资本投资后管理进行研究。

4 总结

风险投资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已被广泛证实。风险资本优化所投高新技术企业治理机构, 使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更好的成长。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存在障碍, 资金成为了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风险资本的介入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缺乏资金的问题。另外风险投资家与风险企业所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产权认定的契约化机制, 可以减少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风险, 有效的解放技术创新外部性的问题。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权益式投资, 它不仅为风险企业提供资金, 还会监督风险企业的经营行为, 提供相关的增值服务。利用风险资本家的经验、技能以及广泛的社会网络, 提供如帮助企业制定业务发展战略, 企业管理知识等各项增值服务。通过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 被投资企业可以心悦诚服地接受项目监控, 这样风险投资公司就能有效地进行投资后管理, 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摘要:从风险资本优化所投高新技术企业治理机构, 风险资本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风险资本参与高新技术企业 (风险企业) 投资后管理方面, 说明风险资本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幼儿健康活动计划下一篇:致母亲节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