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医药文献的文化底蕴

2024-04-17

试析中医药文献的文化底蕴(精选7篇)

篇1:试析中医药文献的文化底蕴

试析中医药文献的文化底蕴

本文从中医药图书文献研读角度,论述了中医药的概念、文化内涵和历史源流,为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作 者:陈雯  作者单位: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刊 名:教育界 英文刊名:JIAOYUJIE 年,卷(期): “”(22) 分类号:G25 关键词:中医药   文化   底蕴   文献分析  

篇2:试析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

彝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大西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区,彝族不仅有自己语言文字,更是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包括文献资料和口碑古籍文献(或称口头文献)。彝族古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彝文古籍文献具有诗、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特征和艺术特色,是文化记忆的一种意象符号。

彝族古籍浩如烟海,如《爨文丛刻》《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金石图录》《物始纪略》《唐王游地府》《阿黑西尼摩》《那坡彝族开路经》《红河道德经》《彝族礼法经》《中国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经籍汇编·毕摩经卷》《玛牧特依》《阿嫫妮惹》(《妈妈的女儿》)《布默战史》《居次勒俄》《吾查》《尼苏夺节》《赛玻嫫》《彝族古代六祖史》《勒俄特依》《古侯(公史篇)》《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阿诗玛》《董永记》《红白杜鹃花》《喀吉思》《支呷阿鲁》《支嘎阿鲁王》《阿鲁举热》《支格阿龙》《铜鼓王》《戈阿娄》《孜孜妮扎》《宇宙人文论》《彝族创世志》《洪水纪》《彝族古歌》《查诗拉书》《洪水泛滥》《普兹楠兹》《指路经》《彝族氏族部落史》《尼租谱系》《彝族创世志》《彝族诗文论》《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丛书》《彝族谱牒志》《夜郎史传》《彝族叙事史诗》《彝族科技典籍译录》《中国彝史文献通考》《彝族古代文论》《曲谷走谷选》《六祖纪略》《夷僰榷濮》等。不仅有卷帙浩繁的书面形式古籍文献,也有大量活态存于民间的非书面古籍文献,或称其为口碑古籍文献或口头古籍文献。在彝族民间现实生活中,彝文古籍文献具有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彝族古籍是彝族逢年过节、喜庆活动、婚姻活动、丧葬活动、原始宗教活动及日常各种民俗活动中最活跃的民间艺术,是彝族民间最活跃的神圣性民族原生态集体记忆和文化符号。古籍文献承载着重要的民俗传统和文化记忆,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文明社区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保护与传承彝文古籍文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彝文古籍文献与婚姻文化记忆

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婚姻习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彝族民间婚姻礼仪及婚庆叙事符号记忆。古籍文献在彝族历史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活态形式存活于各种仪式活动中,富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婚姻仪式活动中,古籍文献的叙事成为彝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标志性特征。如演唱哭嫁歌成为彝家女儿结婚时的民俗叙事传统,如《阿嫫妮惹》:“妈妈的女儿哟,人说高山最美丽,不是高山真美丽,高山长绵绵,山上吃草的羊儿才美丽!人说草原最美丽,不是草原最美丽,草原真开阔,原上云雀欢唱才美丽!人说人间最苦,不是人间最苦,茫茫人世间,妈妈的女儿最痛苦!”演唱哭嫁歌的形式委婉表达对父母的留念和感恩之情。此时古籍文献《阿嫫妮惹》承载着彝族婚姻文化,并反映彝族姑娘出嫁时的复杂心情。在婚姻仪式活动中,古籍文献的叙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成为彝族婚姻文化的标志。

远古时期彝族婚姻形态记忆,如古籍文献《勒俄特依》中记载有蒲嫫妮依坐在屋檐下纺织时,飞来的鹰滴下三滴血在蒲嫫妮依身上而怀孕生下支格阿鲁的传说。如《勒俄特依·支格阿鲁》是这样记载的:“蒲嫫妮依啊,她要去看鹰,她要去玩鹰,滴下鹰血三滴来,滴进蒲嫫妮依身,滴进不该进的地方:一滴进头部,穿透九层发辫;一滴进腰部,穿透九层披毡;一滴进下身,穿透九层裙子!”当三滴神鹰血渗进蒲莫列依的身上,穿透九层辫发,穿透九叠毡衣,穿破九层群褶的时候,注定这场鹰与人不平凡婚姻的开始。还有彝族古籍文献《梅葛》《查姆》《西南彝志》《阿细的先基》等中也记载有关于彝族早期非凡婚姻。可见蒲氏族(部落)的蒲嫫妮依姑娘与鹰部落的雄鹰们的这种婚姻形式是一种排除了血亲内部婚姻的氏族外婚制的典型反映,是母系制度亲属关系的遗迹。

彝文古籍文献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外在记忆表现和内在储存机制,是一种动态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艺术样式,对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历史、政治、民俗、宗教、民间信仰及哲学思想等具有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参考价值。如在古籍文献《彝族古歌》中记载:“树大要开花,人大要婚娶。”“今天是吉日,今晚好时辰……”[3]这充分反映了彝族婚姻观和要选择吉祥之日为婚姻礼仪的文化意蕴。《查姆》中也记载:“笃慕的后裔,结情成婚事,婚配有始源。”“结情结侣事,配夫配妻事,龙王四姑娘,天地四方神,他们先结侣,他们先配婚。”“男女结了情,结情成夫妻。”彝族典籍文献中大量记载彝族传统婚姻文化渊源,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展示了彝族文化内涵,衬托了民俗文化传统。古籍文献是一种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是隐藏着婚姻文化传统和仪式叙事符号记忆。

二、彝文古籍文献的丧葬文化记忆

丧葬文化记忆不同于其他文化记忆,其具有情感性、民俗性、地域性及宗教性。彝族丧葬习俗历史悠久和文化内涵深厚。如关于丧葬起源是这样记载:“开了丧葬门,传了丧葬礼……天神策格兹,若人不会死,地上容不下。若树不会死,难见着天了。若草不割掉,就难走通路。”[4]可见彝族人民对死亡归于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对丧葬仪式起源文化的一种阐释和叙事。彝族重视丧葬仪式,在各种古籍文献中保留了原始丧葬习俗风貌,丧葬活动中渗透着浓厚的彝族原始宗教毕摩文化,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死观、灵魂观、鬼神观等。丧葬仪式活动中叙述的古籍文献内容,反映了彝族先民信仰毕摩文化传统,是认同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在丧葬仪式活动中叙述彝文古籍文献与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精神环境、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生态空间具有密切关联。

通过对彝文古籍文献的研究,探讨其民俗文化、祖灵崇拜文化、丧葬文化和原始毕摩文化等文化记忆。关于彝族典籍中的丧葬文化,《彝族创世志》中这样记载:“治丧祭实勺,按彝礼行事,着人请布耄,到斋场主祭。”[5]78“人家有丧事,亡灵前哭丧,布耄管斋祭。”[6]81丧葬仪式活动中叙述古籍文献是一种彝族内外调节社会关系和人类交往关系的内在机制和外在纽带。古籍文献是一种彝族丧葬仪式中集体性叙述的仪式艺术,彝族人民相信可以获得祖先赐予安康和获得神灵的庇佑。丧葬仪式活动中叙事古籍文献,具有一定的仪式文化功能和心理慰藉功能,是一种对祖先尊崇的具体表现。彝文古籍文献中承载大量的丧葬文化记忆,如《阿黑西尼摩》《尼苏夺节》《查姆》《梅葛》等古籍文献中都记载有关彝族丧葬文化。如《查姆》中这样记载关于人类死亡的渊源:“鬼害人生病,鬼害人死亡:年老的人死,年轻人也死;白发老人死,黑发人也死,咿呀婴儿死;……没有不死者,没有不死人。”古籍文献中记载的与彝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全球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彝族文化成为自成体系的文化单元和文化基因。

彝族人生礼仪很多,如出生礼仪、换童裙成人礼、婚姻礼仪、丧葬礼仪和送祖灵礼仪等。丧葬礼仪是人生中特殊的礼仪,是为死者举行的仪礼,为死者举办浓重的丧葬礼仪以示对亡者的敬重与安抚。在丧葬礼仪叙事的古籍文献内容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和丧葬习俗底蕴。丧葬礼仪中毕摩以祭祀仪式叙事的形式歌颂死者的生平事迹与成就,毕摩演述典籍文献内容时,不仅唱给亡者听,也是为生者演述的,对他们的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丧葬仪式是一种以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观为核心的广泛存在于彝族民间的宗教模拟仪式活动。彝族典籍《喀吉思》中的《招魂经》部分内容这样记载:“归来魂归来,日无魂不亮,月无魂不明,人无魂难活。”[7]167彝族人民的生死观也有记载:“人人会死亡,现在你儿大,疾病缠你身,渐渐无力支,含泪离人世。装棺轮到你,请你放心去,别再恋尘世,做会人鬼去。”[8]295-296可见,彝族人民认为人类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文化印记。彝族丧葬仪式场域中,德古或毕摩或卓卓叙述古籍文献是表达追溯祖先远古时期体验过的生活艰辛与民族迁徙历史记忆。丧葬习俗对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激发彝族人民对民间的信仰力量和精神力量。古籍文献《西南彝志》《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和《六祖分支》中均记载有彝族古代祖先阿普笃慕六组分支的迁徙历史。在丧葬仪式活动中,叙述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生活中普及民众传统教育有力的丧葬文化传承媒介。古籍文献对他们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丧葬仪式活动中,叙述古籍文献不仅增强民族历史文化记忆,还蕴含着民族文化记忆的神圣仪式文化意蕴。依据书面古籍文献记载的相关丧葬历史事件与现实活态艺术传承的丧葬民俗现象,探索彝族丧葬文化渊源及记忆符号,发现彝族丧葬习俗是彝族人民重要的璀璨文化和精神主脉。

三、彝文古籍文献与毕摩文化记忆

原始宗教毕摩典籍是彝族重要的古籍文献构成部分,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浩如烟海的毕摩古籍文献有《苏尼源流经》《调和阴阳经》《死因病源经》《凉山彝族经籍举要》《解秘经》《诱送女鬼经》《招兵经》《禀神》《指路经》《祭家神经》等。四川主要古籍文献有《勒俄特依》《玛姆特依》《喀吉思》《古侯(公史篇)》《支呷阿鲁》《支格阿龙》《阿嫫妮惹》(《妈妈的女儿》)《孜孜妮扎》等。彝族毕摩文献是毕摩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集体性、宗教性、民俗性、生活性等特征,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彝族原始宗教毕摩经典文献,是一种群众共同唤醒历史的集体历史记忆,是一种对彝族传统民俗的文化记忆,是一种彝族艺术的记忆符号,是一种彝族人民神圣化的仪式模拟和记忆模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文化价值。

古籍文献是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集体创造形成的民族文化传统载体,是彝族人民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缩影,是各种民俗文化现象的记忆表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渊源,蕴含着彝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和艺术形态外貌。在毕摩仪式活动中,毕摩以演述的形式折射出彝族原始宗教文化———毕摩文化。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内核,具有多层面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彝族精神文化的主要来源。如彝文古籍文献《支格阿鲁》主要歌颂了彝族古代社会中支格阿鲁英雄为了保卫家园,以聪明与智慧同各种灾难做斗争,建设美好生活的光辉业绩,以动人的诗句真实地表达了朴实善良的彝族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希望和憧憬。双柏县《指路经》中记载关于彝族祖先圣地的描述是这样的:“千山绿油油,树花亮晃晃。栗树沉满果,红栗似扇开。树冠银灿灿,鸟儿树上嚷,璋鹿顺山逛。右边看一眼,右边有水塘,水波荡漾漾。”“左边看一眼,旱地一块块,旱地平坦坦,种的是玉米,种的是麦子。”“门前眺一眼,梯田水汪汪。田里养着鱼,水田平坦坦,小田弯长长,种谷两道熟。”“屋外瞥一眼,大坝平洋洋,小坝长又长,青草绿菌菌,此有放牧场,极宜放牛羊。”可见祖界是彝族历史记忆中的一个理想世界。毕摩经典《指路经》在丧葬仪式、毕摩仪式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具有现实的原始宗教毕摩文化符号。彝族社会政治、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含有深刻的毕摩文化烙印。彝族拥有频繁多样的宗教祭祀仪式,孕育着原始古朴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对彝族信仰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形成彝族的群体意识和强化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意义。古籍文献具有文学艺术的形象性和人类情怀的情感性特点,具有韵文体、散文体和韵散文体多种文体特征,具有民族民间文学艺术性质,是一种宗教仪式叙事程式传统和文化记忆。

彝文经典《彝族源流》第十二卷《布摩根源》关于毕摩是这样记载:“布摩得三样本领:第一样本领,操纵天上兵,持空中矛戟,卸天边马鞍;第二样本领,拓大片田地,布摩不亲临,开口即开通;第三样本领,在宫廷之中,布摩陪君臣,在祭祀时,陪伴布摩神,在丧场内外,陪伴着孝子。”彝族谚语说:“德古的知识上百,兹莫的知识上千,毕摩的知识无数计。”凉山彝族教育经典《玛慕特依》说:“德古靠聪敏,勇敢靠臂力,富裕靠牛羊,毕摩靠书籍。”[9]《西南彝志》卷九《勿阿纳家的叙述》中记载毕摩:“恒呗阿鲁,创始供奉祖先,发明了天地根源,创制彝族的象形文字,从此有了根蒂,永远流传后世。”以共时与历时视角全面研究古籍文献中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宗教文化及各种仪式,发现古籍文献是各种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和源泉。毕摩古籍文献蕴含着彝族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等的一种特殊的原始宗教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记忆。

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对社会生产生活、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宇宙万物的认知与理解的结晶,反映彝族人民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毕摩古籍文献承载彝族民间的文化信仰和民俗传统。彝族仪式空间包括物质环境空间和精神环境空间,包含彝族社会结构、家支组织结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文化知识体系、人际关系结构等。毕摩古籍文献的叙述是彝族传统原始宗教仪式中所展现出的重要文化内涵与信仰价值。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彝族毕摩拥有丰富的经书和多样的仪式,较好地保留着彝族原始宗教毕摩文化元素,彰显出彝族社会发展成熟期的传统宗教特质和毕摩文化记忆。

四、彝文古籍文献的祖灵文化记忆

古籍文献中关于始祖文化内容是彝族祖灵崇拜的一个高度浓缩和凝结,是彝族祖灵信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仪式化的叙事符号。彝文古籍文献中对始祖阿普笃慕彝族先祖记载丰富,是祖灵崇拜的具体意象,反映始祖阿普笃慕勤劳、智慧、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彝族本是一个迁徙民族,祖灵崇拜是彝族传统信仰的根本核心。”[10]34彝文古籍文献《笃慕罗思则》中记载先祖世系,创业过程和迁徙路线等先祖事迹。始祖文化记忆是一种以血缘世系为永恒纽带的氏族、部落、家族、家支的产生发展繁衍为基础的祖先崇拜现象。祖先观念与灵魂观念是彝族祖先崇拜思想意识形态的精神纽带。彝族始祖文化记忆是对一个家族、氏族或民族最早族源崇拜的文化象征和印记。

彝族主要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彝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浩繁深邃的毕摩经书和蕴含深刻的仪式构成彝族原始崇拜的神灵系统,神圣深沉的祭祖祭祀仪式中蕴含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意蕴和始祖崇拜文化意蕴。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仪式活动和外在文化特征,如交流语言、服饰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价值观等异同,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如“族群认同指族群身份的确认,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的依附”[11]在彝族各种民俗祭祀仪式活动中,族群仪式与文化记忆具有渊源关联,仪式成为有效地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记忆储存媒介。

关于阿普笃慕普遍流传于滇、川、黔、桂等彝族地区,据说彝族祖先阿普笃慕经历洪水泛滥,以智慧和勇气与自然灾害做斗争而取得丰功伟绩和历史文化渊源。关于阿普笃慕是彝族始祖之说,在《笃慕罗思则》中这样记载:“阿普笃慕尼[12],新妻生下子,成为一个支。二妻生下子,分成一部落。”始祖崇拜文化记忆在彝族各种古籍中均有记载。据彝文典籍记载,战国中期蜀地洪水泛滥,彝族先民首领笃慕率众迁到今云南省会泽县的乐尼白。他的六房儿子分别发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落,是今天彝族著名的“六祖分支”历史渊源。笃慕子孙分别向各地迁徙发展,逐渐形成在滇、川、黔、桂的彝族区域分布格局。彝文古籍文献揭示了彝族迁徙的历史事迹和叙述彝族历史文化。彝族人民认为灵魂回归祖界是人类最终的归宿,表明彝族祖先崇拜思想意识和文化叙事模式。始祖崇拜是彝族子辈对父辈的一种责任机制和社会规范,是一种民族文化记忆的具体表现。古籍文献是一种彝族历史叙事、族谱叙事、图腾叙事、民族迁徙叙事及社会叙事,与文化记忆共同构建一个文化知识体系和文化记忆机制。

彝族人民把祖先灵魂永远“存活”视为子孙后代重要的精神依托,是促进民族感情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对维系彝族社会结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毕摩活动中古籍叙述是毕摩诵经把灵魂回归祖先故地与祖魂团聚的仪式叙事活动和迁徙历史印迹。“本部落本民族最早居住的地方,埋葬着祖先的遗骸,留下祖先生活的印迹,包括记忆中和实际生活中的印迹。”[13]238彝文古籍文献产生的深层精神根源是其传统灵魂观念基础上形成的祖灵崇拜,祖灵崇拜是一种叙述民族迁徙的历史溯源和文化记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传统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彝族群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记忆。古籍文献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彝族祖宗为后世留下的一份珍贵礼物,是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后的美好文化记忆。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对彝族地区精神文明家园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保护和传承我们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和凝聚民族情感及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彝文古籍文献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鲜明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双重民俗生活特征,具有不可替换的文化记忆功能。

彝文古籍是彝族人民重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古籍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历史遗迹,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加强对彝文古籍文献传承与保护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提高民众对彝文文献价值的认识和保护古籍文献的思想意识。以文化记忆视角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具有现实的价值和历史意义。

摘要:彝文古籍文献是彝族人民重要的历史文化载体,是一种人类艺术的记忆符号和文化记忆象征。彝文古籍文献具有彝族人民特有的文化艺术特征和民族传统文化意蕴,蕴含着鲜明的神圣与世俗双重属性之民俗文化特征。古籍文献是一种传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记忆符号,其书面古籍文献具有书面文献文化记忆功能,口碑古籍文献具有活态传承与传播彝族文化的记忆功能。研究彝文古籍文献的文化记忆,对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彝文古籍文献文本内容为案例,探讨彝文古籍文献的婚姻文化、丧葬文化、毕摩文化、祖灵崇拜文化等文化记忆。

篇3:石磨的文化底蕴

石磨在盛世之际,不单单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磨碎粮食的丰功伟绩。同时,在初出世之时,就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为人类社会的创建赋予成人之美的善举。

据传,早在开天辟地之际,世界一片混沌。人类只有兄妹两人,苦于不能结为夫妻,生息繁衍后代。两人暗暗合计,试探石磨老人对此有何心意。他俩各身负一扇石磨,同时爬上不同的一座山头,将两扇石磨滚到山沟下,试看两扇石磨能否合拢在一块儿。若可,这是天意,也是石磨老人的心意;不可,则不能成为夫妻。试验结果,两扇石磨不偏不倚正好合拢在一块儿。兄妹俩遂结为夫妻。石磨老人甘当月下老,一线牵起两颗心,为人类的生生息息、繁衍后代做出成人之美的善事,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千世界。

以石磨老人为兄妹成人之美的人文理念,阴阳学界又为石磨的研制,勾勒出一幅阴阳交错、天人合一、男女结合的美妙图景。能工巧匠的石雕大师,在刻制石磨时,把石磨的上扇美誉为“阳、天、男”,其下扇称“阴、地、女”。以阴阳交替,天地合二为一,男女结成一体,是为万事万物的根本,大千世界的一统。石雕师又精心地把每扇石磨分成“九方九齿”来雕制。所谓“九方”即每扇石磨用方尺等量分为九个区域,每一区域拿魔线斗弹出不等的墨迹,雕刻成“九道石梁”。“九”在数学中是奇数,含有“多数”“不尽”“无穷”之意。同时,“九”与“久”又是谐音,演绎出“久久不断”“永久富有”“九九归一”等吉祥如意的意向。对那些官僚衙役、出家之人、阴阳八卦人等,所制作的石磨采用的是“十方十齿”法。意在此等人吃十方饭,饮百家水,取“十方十齿”法来雕制石磨是顺理成章,也是顺民心合民意的。

雕制石磨的石雕家,在石磨的上扇凿开两个小孔,其中一个称其“磨眼”。上扇即为天,此眼也称“天眼”,意即老天睁开了“天眼”,就会关照民间疾苦,让子民们远离苦海,过上美好的日子。常年在“磨眼”中有流淌不尽的粮食,予以捣碎,磨成面粉,让人们“久久不断”地享用着吃不完的食物。石磨的下扇为阴为地为女,中间镶一个不高不低、合辙的小铁柱,定名为“磨肚脐”。此“肚脐”意在女性意向。人们有吃不完流淌的粮食,女性就有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美好天职。一台石磨完工后,不能也不可随意安放就可使用,以传统的习俗讲究,石磨被人们荣尊为“白虎”。即以天象中的四象之神的神位来安置,此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理论,石磨以“白虎”之神,独尊“西方”。由是,乡间每个家园、院落里若有碾磨安置,石碾的方向居东,石磨的方向在西。又如是,人们对石磨常怀敬畏之情,尊敬的心态常存,告诫人们不能在石磨盘上坐,不论在安放时,还是逢年过节都要贴以“白虎大吉”红对联,并焚香叩头以神来敬之。每到腊月初八日,吃腊八粥时,还要给石磨的“白虎”神敬献上“焖饭”。这天晚上,虔诚地盛好一碗清水,放置在石磨上,第二天的清晨来观察水碗的结冰迹象,以预示来年的庄稼是丰收还是歉收的预兆。碗中的水,若结冰呈平平状,预示来年的庄稼收获为一般的、平常的;如呈低陷的、凹状的,是为天年歉收的,甚至有病、虫、害、涝等灾情发生;水碗里结冰呈突现的、超高的,甚至冰体高部位呈有四分五裂的、花状形态的,将是庄稼与草木遍地开花,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观,是一个大丰收、大好的天年。

有人类以来,人们都为“民以食为天”去奋斗的、进取的,孟子的“食色,性也”,把吃饭及延续生命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说得再明白不过的。国人对一台石磨怀有人文情怀、宗教信仰、敬畏之情,体现出的对石文化的尊崇、对粮食的需求与企望,尽含其间。

今天在人们向往返璞归真、崇尚健康理念、告别添加剂的现代生活里,石磨重出江湖,再一次体现自身的价值,散发出昔日的光芒,谱写绿色营养健康的文明交响曲。

(资料提供/ 荣亨达实业有限公司)

(编辑·宋冰华)

篇4:语言、文化和中医文献英译

诞生于东方的中医学,与中国的人文地理条件及主导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在中医文献中,许多术语言简意赅,经历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概念虚化、模糊性、歧义性的语言特点是中医医学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因此,在把中医文献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中国古代文化同现代西方文化的对等。笔者认为要提高译作质量,译者应注意下列几点。

1. 文化转换的替代译法

在把中医文献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中国古代文化同现代西方文化的对等。翻译的目标是使以英语为母语、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读者不仅能理解中医文献的字面意义,而且能通过翻译同时传递文化,使英语读者能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理解中医术语。如中医的“金破不鸣”(肺在五行中属金,指肺气损伤而致声音嘶哑的病变),就可以翻译成英语

的一句谚语“A cracked bell can never sound well.”(figuratively referring to hoarseness due to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lung);“增水行舟”(用增益津液的方法,使热结液枯的粪便得以自下,犹如水涨则船行通畅)可以翻译成“A great ship asks deep wa ters.”(Increasing body fluid to relieve constipation)。在翻译这些术语时,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英语民族非常熟悉的谚语,可以加深读者的理解、改善读者的感受。

2. 音译、直译法

上述这种文化转换的替代译法毕竟使用的范围较小,中医的大量术语只寻求这种译法,必然会遇到难题。然而,只要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文化意蕴,其它译法也能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比如常用的音译(transliteration)、直译(literality)。

现代英语一个特点就是博采众长,有很好的包容性。它的词汇来源广,外来词多。它已向世界各国语言借用了50多万个外来词,差不多是英语总词汇量的一半。对中国古代文化中独特的概念和现象,对一些最基本的中医术语,如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汇翻译,采用音译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1]。但是,在音译中仅仅把术语按拼音翻译出来还不够,应该尽可能用英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传递这些术语在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有时甚至需要用较长的篇幅详细说明,随着中医影响的扩大,这些音译词汇被吸收进英语后,词汇本身就已经成了中医文化的载体,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文化内涵的解释了。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用直译法。例如,中医的“提壶揭盖”。这是一种治疗方法,意即通过宣通上焦的气机而使下焦腑气畅通,进而达到排出大小便的目的。这个术语非常形象生动,有着很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显然,在西医中没有类似的疗法。如果直译为“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未尝不是一种好方法。这样好处很多,既保留源语文化的情调,使读者感到新鲜生动,还传播源语文化,更加有效地促进文化交流,扩大读者的知识视野。在中医文献英译时,能采用直译方法处理的例子很多。例如,“热结旁流”可译

为“fecal im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风寒束肺”译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风热犯肺”译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热胜则肿”处理为“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方剂学中的“失笑散”一词被译为“Powder for los smiles”(见《美国中医学院学报》Vol.7.Nol-2.1989)。根据《医方发挥》对“失笑散”的解译是:“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这里的“失”不是“失去”,而是“得到”,“失笑”实为“得笑”。把其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s”,其含义正相反,会让读者误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为了避免误解,“失笑散”可直译为“shixiao powder”,再加上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3. 意译法

在音译法和直译法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求助意译法了。采用意译方法时,同样也应考虑到文化等同。意译要求译文表达原文的意思,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例如,中医的“转筋”(俗称抽筋)译成“spasm”;阴平阳秘,可译为“Yin and Yang in equilibrium”, 比“Yin is even and well while Yang is firm”更妥善;又如六淫的风、寒、暑、湿、燥、火, 在“wind, cold, summer heat, dampness, dryness, fire”前加上定语“pathogenic”会更贴切地传递内在的含义。

中医学之瑰宝“黄帝内经”常被译成:The Yellow Emperors’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 (Ilza Veith) , Inner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Ted J.Kaptchuk) , The Medical Classic of the Yel-low Emperor (Zhu Ming) 。这是一种语言内涵的误导。这里的“黄帝”并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人, 而是中医学上的一个“托名”, 是中医学上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针灸学上的托名是“伏羲”, 中药学上的托名是“神农”, 都是如此。把“黄帝”译成“Yellow Emperor”, 正如有人把“玉皇大帝”译成“God”, 把“西施”译成“Venus”一样, 往往误导读者, 从而造成对原词的严重歪曲。“黄帝内经”的“黄帝”在英语中是找不到对应词的, 故“黄帝内经”应译为“Huang Di’s Inner Classic”。

不同的文化源流,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差异性;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的语言特色是中医学的独特个性,生搬硬套或不顾中医语言特点的翻译将使中医学特色大打折扣。中国文化中本身有结合的趋势,它具备把新的东西吸收到本体系之内的特征。而西方尤其美国的文化性格却不一样,它更重视个体的区别。因此,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中医本身特点更容易让中医在西方落地生根。冯国华先生说得好,“翻译的根本任务即在于‘传真’,译者不能充当‘说谎的媒婆’,否则就会怨偶无数。翻译无非是用新瓶子装旧酒,虽然瓶子———语言文字类型———换了,但是酒———内容风格效果———却不能变”[2]。中医英译的工程说到底就是一个换胎不换骨的工程,保留中医特色是中医英译的重中之重。

4. 结语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们所认可。中医文献的英译意义重大,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等,这样既可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可使所翻译的作品更容易被西方读者理解。成功的译者应该在实现语言的转换的同时,克服文化差异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不仅要精通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在正确的翻译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

摘要:语言和文化两者相互依存, 密不可分。中医与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条件及主导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反映了汉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价值观念,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在把中医文献翻译成现代英语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西方文化的对等。本文阐述了中医文献翻译中常用的方法:音译、直译、意译和文化转换替代译法中需要注意源语与目的语的文化等同。

关键词:语言,文化,中医文献英译

参考文献

[1]梁俊雄.英语外来词和中医术语的音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 15 (1) .

篇5:文化底蕴的传承

时间:2009年4月24日

地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受访人: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显示器事业部副总经理马奇

长城显示器真正追求的,是如何让用户将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文化底蕴加入到产品之中,而不仅仅是图案简单停留在产品外观上

许多厂商都试图将中国元素加入到自己的产品之中,从市场上的表现来看,这其中长城的蝶恋花系列显示器可以算是较为成功的一种。请问,长城显示器认为将中国元素加入到产品设计之中,您认为最难的一点是什么?

马奇: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让用户将产品中加入的元素变成是一种生活上感受。长城显示器真正追求的,是如何让用户将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文化底蕴加入到产品之中,而不仅仅是图案简单停留在产品外观上。虽然现在的蝶恋花系列只是达到外观图案的设计上给与用户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还没有做到将文化底蕴加入其中。但这将是长城以后产品的一种发展趋势。

您认为长城的蝶恋花在设计上算是一款成功的产品吗?今后的蝶恋花系列的规划路线将会是什么样的?

马奇:蝶恋花从我们的规划上可以算是成功的,但是距离我们的理想目标还很远。长城显示器的核心品牌理念是培育有利于中国品牌发展的消费文化,而现在推出的人文系列之蝶恋花正是对这一核心品牌理念的初次视觉尝试。我们希望用户不仅是将蝶恋花作为显示器,而还将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上的追求。

蝶恋花的设计,在长城显示器中开了一个很好的设计开端。那么在长城的后续产品中,会不会继续把这种以中国元素的核心产品设计风格延续下去?

马奇:这是肯定的,在长城显示器的产品中蝶恋花系列所使用人文风格肯定会是一个大系列,现在的蝶恋花系列仅仅是长城显示器在设计风格路线上的一个开端,还远远不是结尾。

从发展势头来看,LED显示器现在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并且也涌现出了许多产品。长城显示器将会在什么时候推出自己的LED产品?

篇6:浅析古筝的文化底蕴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 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 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对筝的起源, 说法不一, 主要有以下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 秦乐也, 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 自黄帝令素女鼓瑟, 帝悲不止, 破之, 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 兄弟争之, 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古代秦国有个大将名叫蒙恬, 他南征北战, 声名遐迩。蒙恬不仅有军事才能, 还能通晓音乐, 制造了筝。关于蒙恬造筝之说, 古文献《风俗通》和《隋书.音乐志》中都有记载。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 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 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 中记载:“筝, 鼓弦竹身乐也, 从竹, 争声。”认为筝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用竹击弦的乐器筑。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持相同观点:“筝, 鼓弦筑声乐也, 从竹筝声。”后汉刘熙的《释名》中这样描述筝:“筝, 施弦高, 急, 筝筝然也。”认为筝因弦紧音高, 音响铮铮而得名。从历史材料看, 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 都是竹制, 都是五弦。

筝之起源,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目前还难以定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筝的古老。随着音乐史的研究进展, 特别是音乐考古学的进展, 相信最终总会寻觅到古筝的源头。

二、古筝文化的地域性

古筝是古老的弹拨乐器, 两千多年来, 古筝的流传范围已遍及祖国各地乃至海外。在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 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 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曲目等。从地域上有南北两大派系之分, 从具体风格特征上则有:“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

一个流派承传在某一个地区, 是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 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全过程, 由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地区的古筝流派, 正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性格和文化特点。

河南筝, “奋逸响”, 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高亢粗犷, 明朗谐趣。当然, 这指的是一般风格。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和这一风格相当吻合的, 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 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 同时, 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 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 也很有效果, 在河南筝中, 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 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 里边是八根子弦, 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 大指使用频风, 改变了传统单一的书法审美观, 以其独特的行书风格, 为后世临摹提供了另一种别具一格的范本, 《祭侄文稿》其雄健遒劲的书风即是最好的例证。苏轼行书的影响虽较王、颜二人稍逊一筹, 但他开创了“尚意”书风, 即主张书法的美不仅在于其外在形态, 更在于其内在神韵, 主张注重个人意趣、情怀的表现。从《兰亭序稿》到《黄州寒食帖》, 行书的发展经历了形式、风格、意境等方面的变革, 不仅在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方面, 还在人文精神方面影响着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王羲之、颜真卿、苏繁, 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 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 深沉。一如山东人的个性耿直、朴实, 通过语言和音乐似乎也表明了这一点。

潮汕语言比较平和, 潮筝音程的跳动也不大, 比较文静委婉, 按滑的起伏变化则细腻微妙, 主要是起润饰作用, 但是, 右手弹弦后, 左手多数必以吟揉按滑来加以润饰, 也就是潮州乐人所说的“弹按尾随”的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 加上“勒弦”加花的频密使用, 形成潮筝流畅华丽而又旖旎迷人的风韵。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 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 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 至于不同之处, 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 客家筝多用中指, 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 而且, 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 使筝声余音缭绕, 悠扬深长, 更显古朴典雅。在风格上.这也是和流丽柔美的潮州筝不同之处。

浙江筝和江南丝竹音乐的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 最近几十年来, 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已有不少都市化的发展, 而浙江筝曲中, 像《云庆》、《四合如意》等则比较多的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 有清香的泥土气息, “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 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 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百花争鸣的古筝地区流派, 正反映了中国古筝文化的蓬勃发展与深厚底蕴。

三、文学与古筝

一提到筝, 很多人立即就会联想到“琴棋书画”, 想到古代那些养在深闺中的大家小姐, 能诗词歌赋, 琴棋书画。可见筝不仅仅是一种乐器, 它更与那些诗词歌赋, 古典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翻开全唐诗, 我们看到, 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等等众多诗人, 都不吝笔墨, 为筝写下佳辞丽句。尤其是通晓音乐的大诗人白居易, 有近20首诗与筝有关。

这些文学作品和诗词为我们了解筝和筝乐的状况, 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很多的古筝曲的命名和背景都与文学作品有密切的关联, 如古筝曲《阳光三叠》就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写的一首琴歌。我们更为熟悉的筝曲《渔舟唱晚》是由筝家娄树华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 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的名篇《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的文句, 此句之前便是“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

四、筝文化与演奏

在了解了以上诸多的古筝文化底蕴和文化背景后, 我们再回到古筝的演奏上来, 古筝的演奏与它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常有赏乐人如此说:“我听不懂音乐”, 并非是他没有感受到由音高, 节奏, 和声及音色, 力度, 速度等音乐的形式美, 往往指的是音乐所表现的丰富内容难以讲清过明白。固然, 精湛的演奏技轼的“天下三大行书”广为历代书家所效仿, 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三座里程碑, 它们为行书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奠定了基础性的地位,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天民.书法知识与欣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9

[2]渡边寒鸥 (日) 著, 刘艺译.论书百绝.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8[3]严杰.颜真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夏加尔绘画艺术研究

翟坤1廖大勇2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夏加尔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艺术家, 他具有诗人般的气质, 善于取他人之长以为己用, 如高更的多时空结构、野兽派的色彩、立体派的造型, 以及象征派和超现实主义的某些手法, 都在他的绘画艺术中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为他所独有的富于诗意的抒情表现风格。

【关键词】夏加尔;绘画;爱;色彩;空间结构

夏加尔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艺术家, 他出生在维捷布斯克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后来定居法国。他一生中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和学习, 但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了对故乡维捷布斯克的思念。犹太人的特殊身份, 犹太教的民间故事和其文化传统中带有强烈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夏加尔具有诗人般的气质, 善于取他人之长以为己用, 如高更的多时空结构、野兽派的色彩、立体派的造型, 以及象征派和超现实主义的某些手法, 都在他的绘画艺术中融会贯通, 最终形成他所独有的富于诗意的抒情表现风格。

一、表达爱的主题与思乡的情结

与恋人蓓拉之间“爱”的呈现是夏加尔艺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夏加尔与他的妻子蓓拉之间的爱情与婚姻生活对夏加尔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蓝色的恋人》描绘了沉浸在爱情氛围中的一对恋人, 整个背景呈深蓝色, 此刻, 世间万物皆已与他们融为一体。《生日》这幅作品夏加尔用画笔描绘了来自他内心的感情的激荡与冲击, 这正是恋人之间对于彼此之间深深爱恋带来的快乐体验的呈现, 它来自于夏加尔内心的真实。爱情带来的甜蜜, 心灵产生的激荡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只要一打开窗, 她就出现在这儿, 带来了碧空、爱情与鲜花。”[1]

《爱人》整幅作品被Z字型分割, 左上角是深蓝色的夜空, 夜空中有一轮圆月, 以及在夜空中飞翔的天使, 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一对相拥的恋人, 他们共同在分享着这份“爱”的甜蜜, 在恋人的背后是房屋, 位于房屋边的动物与植物同样也在分享着这份“爱”, 天使、恋人、动物、植物, 所有的存在物均形成一个整体, 浸润在“爱”的氛围中。

尽管夏加尔在自己的青年时期就远离了家乡, 随后虽然回到家乡居住了短暂的时期, 然而他的大部分生涯是在国外度过的。可是, 童年时期宗教生活的熏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终生都无法排遣, 他始终不渝地画他的家乡维捷布斯克犹太区, 画区里穷苦人的生老病死和婚丧嫁娶, 画他们的善良纯朴和虔敬谦恭, 画教区街头使人同情的乞丐, 画衣衫褴褛的提琴手和身怀绝技的杂耍演员, 画自己同蓓拉的以及一切恋人的缠绵情思和幸福结合, 画那些一如其父象征辛劳和苦难、驯从和牺牲的牛和驴,

巧是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演奏者对文学、美术等艺术知之甚少, 对相关史论模糊不清, 那古筝的演奏便失去了精神内涵, 技巧再高也不会使演奏提升到新的境界了。

而今现在许多演奏者, 不重视自身文化功底的修养, 除了能弹个筝, 对与筝艺所涉及的其它知识领域几乎茫茫然, 就筝文化而言也是知之甚少, 往往连自己所弹曲目的来龙去脉都说不清楚, 曲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都未作过详细的了解, 从何去准确的表现它呢?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说:“独唱音乐会的曲目我需要准备三年, 要评论界满意……要使有音乐修养的听众满意……还要使广大的听众满意。” (威廉·赖特《当代歌王帕瓦罗蒂》) 这些世界级的艺术家们是那样严肃的对待作品, 对待听众, 精益求精的再创造, 这种认真踏实对待艺术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演奏时必须要表现其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营造的意象之境界, 音乐不同与绘画, 雕塑, 摄影等艺术有诉诸视觉形象, 直观可感的艺术品供欣赏。音乐作品塑造的音乐形象是抽象的。因此, 演奏者和听着都必须具有对古文化的了解, 才能进入音乐家营造的意境, 最终得以深刻理解作品的深邃内涵。对古筝音乐来说, 无论传统还是现在创作的筝曲, 我们都应了解乐曲的背景。传统筝曲应当弄清所属流派及传承脉络, 现代筝曲则应知道曲作画生活中常见的鱼和公鸡, 也画为生活带来欢愉并且象征美好希望的花朵……故乡的一切, 不论是这些景与物, 还是人与兽, 都成为他的艺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永远不会干涸的源泉。

虽然, 在夏加尔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犹太情节, 然而, 他并未局限于自身的犹太身份, 他超越了狭隘的民族界限, 认为“爱”应该为全人类共有。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夏加尔怀着悲悯的宗教情绪, 在他的画布上反复出现耶稣的形象:他被遗弃在画面的一角, 无人挂怀。天使在堕落, 鱼长出恐怖的翅膀在天上飞, 钟摆躁动不宁地歪向一边, 拉比带着绝望的表情……里面有一种深刻的愤怒, 虽然愤怒却又无奈。然而, 这些耶稣像在夏加尔眼里并非是基督教的救世主, 而是犹太人受难的象征, 承载的是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

二、色彩的主观运用

浓郁而带有原始性的色彩是夏加尔绘画作品中情感抒发的重要手段, 夏加尔说:“色彩是全部, 好似音乐中的变奏曲, 每一样事物都具变化性。”[2]毕加索就曾预言:夏加尔是西方现代绘画中, 除了马蒂斯之外, 最会运用色彩的人。夏加尔从学画之初, 在他的血液中似乎流动着极为坚定的不为客观世界的表面色彩所左右的热情。他认为:“色彩溶于血液里, 我认为血液是一种大自然透过父母给你的一个化学包裹, 不视血液为纯粹的肉体附属物。色彩是一种命定问题, 即不可避免也无法彻底解释, 与它息息相关的是人类的诞生以及他周围的大气, 而不是文化和环境因素。”[3]

1910年夏加尔来到巴黎, 开始了他艺术创作的崭新阶段。在巴黎, 他从野兽派那里借来了明亮的调色板, 学会了用更加丰富的色彩 (如红色、黄色、淡紫色、深绿色及透明的蓝色) 描绘他乡愁中的村庄及沉醉在爱情里的他的爱人和他自己。色彩是法国赠给他的, 正是巴黎消除了他眼中的阴霾, 让他的世界明亮起来, 也让他找到了未来。在离开巴黎的那些日子里, 他的画曾经灰暗如晦。他说:“我俄国时期的绘画全然没有光线, 在俄国一切都是幽暗的褐色与灰色。然而一来到巴黎, 我被千变万化的光线与丰富的色彩所震惊, 我的眼睛亮起来了。”[4]

从夏加尔绘画的具体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色彩运用的

者和创作该作品的相关背景。筝的流派很多, 风格迥异, 彼此间的曲式风格、演奏方法、指法都存在着很复杂的差异, 很多演奏者没有认真去研究它, 了解它的特殊性, 因此, 对风格性的乐曲表现处理打不到点子上去, 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彼此间的差异, 又怎么谈得上准确把握各地区风格性作品的本质呢!

五、结语

古筝艺术, 源远流长。我们既然学筝, 弹筝, 授筝, 都应当首先认真地把有关筝的知识尽可能掌握得多一些, 先立足于文化之中, 理解古筝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与其精湛的演奏技巧相结合, 才是古筝艺术灵魂的体现和升华。古筝的文化将使古筝艺术永远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研究出版所编《中国音乐词典》,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年。

[2]乐声编著《中国乐器》, 轻工业出版社, 1986年。

[3]袁静芳编著《民族乐器》,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

篇7:现代企业文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关键词: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奥康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7-3

0 引言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在未来的企业竞争中文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文化优势注定成为一企业最强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一个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是不会走太远的。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人伦的最高境界,“仁”是仁爱,是以和谐和人本为目的的仁爱;“义”是讲义气,即责任;“礼”是礼貌,以礼相待周围的人与物,也是为了社会和谐;“智”是智慧,学知识将创新即为智慧;“信”是信用,诚信。

奥康从五常出发吸取其核心内涵促成以“诚信、创新、人本、和谐”为核心价值观的奥康企业文化,为奥康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使奥康得到广泛认可,奥康也成为温商样本,浙江民营企业先锋。

1 诚信,让奥康有底气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更有学者将诚信看作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终成为失人性的禽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更是被看作一名企业真正的名片,是一企业的立身之本、可靠之基、发展之宝。

因为诚信,让奥康从1988年的奥林鞋厂到今日的奥康国际,因为诚信,让奥康在这条国际之路上走的更有底气。

1.1 奥康对顾客诚信

君王统治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得客户者得天下。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晴雨表。这种诚待顾客始终不变,古有“童叟无欺”现有奥康对每位顾客负责的信条。

奥康不止一次的剪鞋经历足以说明奥康对顾客的诚信。像奥康总裁王振滔先生所说:剪掉鞋子,损失的只是几个钱,但我们奥康不缺钱,对于奥康来说,最值钱的是消费者(顾客)的信任,是奥康这个品牌。欺骗消费者其实就是欺骗自己,我们绝不能做杀鸡取卵的事。秉持对顾客诚信就是对奥康负责的,奥康注定不凡。

1.2 奥康对股东、员工诚信

顾客影响一个企业的成败,股东、员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

首先企业的所有产品以及服务都出自于员工之手,企业的素养寓于员工素养当中,一个对员工不讲诚信的企业得到的将是员工同样或者更大程度的不诚信报复。

其次,股东是企业的有形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后备军,没有股东,何来企业。

一个合格的股东不会将资产投入到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当中的。“君为臣纲”是说做上层领导的要为自己的下属做榜样,这也是奥康上层的行为准则,将传统的诚信理念内化于心,修身养性,而后外化于行,上行下效,形成一派诚信氛围,助力百年奥康。

1.3 奥康对政府、社会诚信

一个企业的成功运营,政府的支持,社会的保障同样不可或缺。诸如奥康一类的温州民营企业搭乘改革开放之船,成就今日伟绩。一个对政府、对社会诚信的企业必将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扶。

1987年8月的杭州武林门事件如此醒目,5000多双从各地缴获的假冒伪劣的皮鞋被一把大火全部烧毁。这次事件着实给温州政府一个响亮的耳光,一度将温州鞋市推向低谷。这次事件是危机更是转机,从此,包括奥康在内的温州商人走上重建诚信之路,12年一个轮回,1999年的12月15日的武林广场,又燃起一把大火,奥康总裁王振滔将2000多双劣质“温州”鞋全部烧毁,上一次别人烧了温州的劣质鞋,这一次温州烧了别人假冒温州的劣质鞋。这把火烧出了温州诚信,烧出了温州政府尊严,烧出了温州质量。2007年王振滔先生再次在杭州武林门点燃火把,这次不是烧,是重燃诚信之火,这把诚信之火是奥康对于整个社会的回馈。

不仅顾客是上帝,一切影响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都可视为企业的上帝,满足每一位上帝的当下和未来的需求,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奥康坚持对影响奥康发展的顾客、员工、股东、社会、政府诚信,并且这是每个奥康人都在努力的事情,这种努力已经看到结果。诚信已然成为奥康走上国际市场的最大的王牌,因为诚信也让奥康成为行业大亨。正如奥康总裁所说“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同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2 创新,让奥康走的远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习总书记看来“温州这个金子招牌,是创新的结果,并以创新为最大内涵。失去了创新,温州也就失去了特色与活力”①温州是创新的结果,奥康的凤凰涅槃同样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成为奥康人不断进步的基石,成为奥康事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因为创新,让奥康在国际道路上走的更远。

2.1 坚持观念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观念创新,是奥康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在观念创新的指导下,奥康人认识到知识无价,力推学习型奥康的建立,培养全方位的人才是奥康一直在努力做的。

奥康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适时对员工进行培训。上至高层下至普通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要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学习。奥康大学里设有专门团队,致力于每位的员工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在职培训和选拔培训。学习型奥康的建立无疑为国际舞台的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教育终身化、工作培训学习化,让员工在培训中学习工作,使得奥康人受到奥康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了员工对奥康文化的认同,形成一致的话术,为奥康发展提供更大的精神动力。

2.2 主张管理创新

首先,过程决定结果,管理创新要求企业上层将管理的视角转移到生产过程当中。而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更要注重对人的管理。奥康独特的员工绩效管理系统、员工激励体系、大学培训体系、职业生涯发展通道等方面的创新,显而易见,奥康的这些管理方法全是围绕着“人”展开的,成为新一代民营企业管理的典范。

其次,奥康有力地打破过去传统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观念以及粗放的管理方式,打破家族管理的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进军。遵从墨子“尚贤”主张,广招人才,不断进取,不断创新。融合家族系统与企业系统,实现奥康的长青发展。

2.3 主推营销创新

营销创新是奥康走向巅峰的关键因素。营销即销售,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又一关键因素。奥康总裁王振滔与时俱进的营销模式,成为奥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首先营销模式创新,缔造连锁王国。由最初的厂商分离到自创门面的厂商联合实现了奥康生产与销售的华丽融合,厂商的简单联合并不能达到要求,继而推出连锁专卖。“有一天能亲自登上月球,看到地球上各种肤色的穿着奥康鞋走来走去”这不光是奥康总裁的梦想,更是所有奥康人的目标。

其次多品牌经营创新,实现共赢发展。品牌经营,为奥康新发展奠基。品牌是零售商的制胜法宝,奥康紧紧围绕不同消费群体的独特需求,实施多品牌错位营销,通过差异化的品牌营销,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最后营销渠道创新,引领消费潮流。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互联网加奥康,让消费者不仅在网上能看到奥康产品,而且能买到奥康皮具,当然最主要的是会果断选择奥康。让顾客“看到、买到、选择”奥康产品这是奥康人在不断努力的。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追求创新成为奥康人的常态,也正是创新让奥康人一直走在同行人的前面,特别是奥康与时俱进的营销模式被业界奉为圭臭而不断被复制,不过让奥康人自豪的是他们所研制的一切都未被别人超越。

3 人本,让奥康走得稳

中国传统文文化中“民贵君轻”,“君可载舟亦可覆舟”等民本思想不仅为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提出了要求,而且对企业文化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以人为本成为奥康成功的关键。人本文化下的奥康把面向员工、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放在管理首位,奥康上层将“仁爱”之心贯穿管理始终,立志成为员工的知心人、贴心人。

3.1 尊重员工

员工与企业是企业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仁爱观”主张上层领导不仅用制度规则管理员工,更要用德。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为政以德”,德是一君主实现国家长治的关键,也是一企业良性运营的关键。奥康坚持“员工并非打工仔,同是奥康一家人”,以“仁爱”对待每一位员工,充分尊重员工。

首先充分尊重员工个人价值。相信“引进一个人,繁荣一座城”。岗前心理测试,帮助员工确定兴趣、价值观以及行为取向,指导员工思考当前所处职业生涯的位置,制定出未来的的发展计划,充分考量员工个人的学科背景以及所具有的专业素养,量体裁衣,尽量让每位员工在适合的岗位中助力奥康的发展。

其次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为充分发挥每位奥康人的积极性,奥康设立“金点子”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出主意,想点子。这是王振滔最重视的一项工作,每每有员工就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建言献策,总裁再忙都会认真听取。“金点子”奖励机制不仅提升了普通员工全面参与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奥康后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而员工的任何一条建议,只要有价值,哪怕是潜在的价值,奥康都会予以奖励,少则数十元,多则数百元、上万元。

3.2 关爱员工

“仁爱观”下的奥康不仅为员工提供优厚的工资待遇,而且还给予员工家人般的关爱,充分考虑和满足员工的切身利益。

首先奥康为员工营造一种充满“爱”的工作环境,提出奥康员工安居工程,建立高档员工生活小区,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切实为奥康员工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使广大员工在奥康生活、工作的安心、开心、放心。

其次,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奥康不仅考虑员工个人,而且将奥康关爱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家庭,推出“职工子女教育计划”,为员工子女举办夏令营、发放奖学金,将一年一度的“职工子女教育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奥康的这一简单的行为让员工在安心打工的同时,又可以帮助其子女健康成长,让员工明显感到企业的爱心和关怀,增强员工积极性。而奥康收获的则是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肯定,像奥康这样在大力提倡人性化关怀的大背景下,将关爱员工的触角延伸得更广,从关爱员工,到关爱员工的下一代,甚至父母长辈,温情的员工关爱将会使奥康更出色。

奥康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本文化,是想尽办法让员工幸福的文化,这种文化也成为奥康最独特的金字招牌,坚持权为员工所用,利为员工所谋,情为员工所系的管理理念,处处为员工着想,即使奥康不能为你提供一辈子的工作岗位,但能培养受益一生的优良习惯。这种人本文化让奥康的国际之路走的更稳。

4 和谐,让奥康更出色

主张人性本善的孟子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出了万事取胜的关键在人心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包容互进,和谐是美的一种形态,这种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个企业来说,和谐的企业文化以及管理理念可以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成就一番伟业。奥康将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作为自己制胜的又一法宝。对内建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对外建立和谐的合作和发展平台。

4.1 对内打造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

生活工作环境的和谐,是奥康员工得以安心工作的开始。奥康人不断强化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力度,努力打造一个和谐奥康。

首先,健全奥康各项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公司员工进行学习生活的基本准则,同样和谐生活工作环境的建立离不开相应的制度措施。用制度来调节员工生产、生活,是奥康打造和谐文化的第一步,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奥康先后完善了《奥康集团岗位说明书》、《奥康集团职工劳动防护用品标准及管理办法》、《奥康集团终端手册》等100多项规章制度,规这一行为为和谐奥康奠定基础。

其次,组织多元的文化活动。奥康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全体奥康人的努力和拥护,为将和谐的企业文化落地,奥康通过“一路行走 一路感恩”迎中秋庆国庆功勋员工晚会和“为了奥康月更圆”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将和谐理念融入其中,强化员工和谐共处的意识,在精神层面实现奥康和谐。

最后,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的高度重视让奥康在实现人与人和谐的同时,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奥康投入大量经费对厂容厂貌进行绿化、美化整治工作,厂房内的“水幕帘”厂区、住宅区的大面积绿化,已达国家园林化工厂的标准,可称为“花园式工厂”。每到春夏之际,厂区、生活小区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一体。

4.2 对外助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奥康集团不仅为员工打造一片和谐友爱的环境,而且将爱心拓展到社会,将视角投入到需要帮助的群体身上。

奥康将“为人类进步而服务”作为企业使命,在这一使命的助推下成立王振滔慈善基金会,奥康总裁王振滔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大爱,他所成立的王振滔慈善基金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民营企业家名字命名的个人非公募慈善基金,将“宣传慈善事业,向社会贫困群体提供帮助,奖励对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才”作为慈善基金会的宗旨,“承诺一生,成就伟大梦想”成为王振滔慈善基金会的理念。

这个基金会不仅具有的独特的募资方式,平等互助慈善理念的“中国式”传承,让慈善基金变成“种子基金”,使资助大学生的数量呈几何级数扩散倍增。目前,王振滔慈善基金成立10年,已有上千名学生受益。尽管因为时间周期,还没有成批毕业的大学生开始爱心接力,但此前曾接受王振滔资助的,毕业于宁波大学的温岭市人民法院新河法庭实习法官小陈已开始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资助贫困学生,成为王振滔慈善基金会爱心接力的第一位爱心天使。相信这颗“种子基金”会永远传承。

“幸福奥康,善行天下”的奥康已奏响和谐的乐章,为实现“百年奥康,全球品牌”的企业愿景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对内建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对外建立和谐的合作和发展平台,为社会和谐做贡献的这条和谐之路上奥康已取得显著的成绩,但打造奥康特色的和谐企业文化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 释

①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6年第489页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 段俊平.传统的力量:解码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3] 祝慧烨,等.企业文化管理:中国企业进化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4] 杨奎松.和谐力:打造和谐型企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

[5] 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 常建坤.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家创新精神[J].经济管理,2006(18).

[7] 王云梅,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10(6).

[8] 李秀菊.主体诚信价值的确立和服务文化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1).

[9] 奥康:凤凰浴火的温商样本[N].温州日报,2015-12-18.

[10] 奥康:一个活力和谐的企业[EB/OL]. http://fuit.sonhoo.com/info/250390.html.

[11] 客户 股东 员工[EB/OL].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4340517/?type=like.

[12] 走进民企:五方面解读奥康15年快速发展不解之谜[EB/OL]. http://news.sohu.com/01/20/news209692001.shtml.

[13] 解析奥康的7S管理模式[EB/OL]. http://btdcw.com/btd_3wzu39pqcw44p5c1brit_1.html.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工作家长会下一篇:“旅游警务”机制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