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伪满文献是伪满时期于东北地区产生的特殊文献资料。伪满文献不仅是日本政府实行愚民政策和殖民教化的重要武器,也是东北地区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本文整合现代伪满文献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统制、经济统制、文化统治与教育、医学等方面综而述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论文 篇1:

吉文辉教授中医思想阐微

摘 要:通过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吉文辉教授认为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意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指出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是现阶段认识中医学的最大障碍,并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吉文辉;中医学;意象思维;人文属性;极左思潮;唯科学主义

吉文辉教授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敬文图书馆名誉馆长,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吉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学文化基础、古医籍点校、语言文字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在汉字、诗词、易学、养生、儒、释、道等诸多领域造诣极深。

吉教授以儒事医,视角独特。从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吉教授提出“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意象思维”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之一,指出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是现阶段认识中医学的最大障碍,并提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具体思路和建议。笔者有幸师从并得其耳提面命,受益匪浅。现将吉教授关于中医学的学术思想阐述如下。

1 充分肯定中医学的人文属性

医学的对象是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人文属性。疾病的发生不仅仅与客观上的理化因素刺激有关,还与主观的情感、精神等非物质因素有关。在疾病的治疗上,怡情易性、情志相胜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手段。因此,无论从发病还是治疗上看,绝不能把医学仅仅局限于自然学科的范畴,中医学尤应如此。吉教授认为以机械唯物论作指导,把医学归类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把人体视为一部可以拆卸组装的机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能不说是现代科学分类上的一大误区。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学科知识如阴阳、五行、易、道、气、象、儒等与自然学科知识如天文、时令、地理、药物等共同构成了中医学庞大的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如果把中医学看作是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塔基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间则是中医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塔尖才是中医临床各科。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金字塔结构。塔基是相关的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中间是现代医学基础,如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塔尖才是临床各科。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失去传统文化作根基的中医学就像没有现代科技为依托的现代医学一样,必将变成空中楼阁而风雨飘摇。毋庸置疑,在现代高等中医药教学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的匮乏,给学习中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中医学不仅在构成上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吉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即比类取象,中医学亦不例外(下文将专门阐述)。

历代大医家都十分强调传统文化对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性,以至于有“非儒医不足以见重于世”之感慨。《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要求医者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图注难经》中有“徒通乎医者,庸医也;兼通乎儒者,明医也”之说。明朝肖京更谓“非儒则医之术不明,非医则儒之道不赅”。这里的“儒”就是指具备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具有传统意象思维方式的人。唐朝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中直接指出大医的知识结构及人文素养,并且告诫后学“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善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颐。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以儒事医或者以医兼儒的大医家极多,如张元素、万全、李时珍、杨继洲、张景岳、喻嘉言、周扬俊、张璐、徐灵胎、陈修园等等。今人王琦对近现代的112位名老中医的成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其中有50多人读过《四书》、《五经》、《春秋》、《汉书》、《二十四史》、《古文观止》等人文著作。可以说,广博的人文知识是著名医家学术构成中最深厚的底蕴。

通过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作对比,吉教授指出,在研究对象、主要学科、价值取向和教育功能上中医学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特征,在思维方式和权衡要素方面基本同于人文科学,在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生产方式、发展模式、文化特征和时空效应上完全同于人文科学,而完全同于自然科学的一项也没有。与人文科学的大幅度的重叠现象有力地说明了人文属性是中医学的最大特色。

对一门学科的定性直接关系到该学科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定位,也直接影响到这门学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中医学有如此强烈的人文属性,说明不能单纯以自然科学的标准裁定衡量中医学,不能将中医理论完全纳入到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中。

2 提出中医学中的意象思维特点

思维方式是构建学科理论框架体系的核心,决定着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系统稳定成熟的理论必然有其特色的思维方式。吉教授认为意象思维是中医学的特色思维。

象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象思维是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导思维。如《老子·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再如《易经·系辞》中“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气”等。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把象引入到医学中来,如“阴阳应象大论”、“六节藏象论”、“五藏之象,可以类推”、“平人气象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等。大凡对宇宙万物的认识都离不开象,中医学中有藏象、脉象、舌象、药象、证象(候),农业上有气象、物象,诗词中有意境,汉字中有象形,还有面相、命相、风水等等。鉴于象思维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性,老子以斩钉截铁的语气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为了能准确把握象的哲学内涵,吉文辉教授将“象”分为表象、物象和意象三种层次。

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有形之后即有象,此为表象,即事物外在的形式。表象是客观的,“症”即属于表象范畴。物象是借助于个人的直觉来获取外界的信息,即表象和主体感知相结合的产物。中医的“证”即属于物象范畴。对物象的把握与主体的素质、人格、心态、学识、修养、性格、智力、悟性、知识、经验、阅历、处境、身份、品德等有关。这也是中医临证需要实践者主体投入主体参与的重要原因。“人见其近,我见其远,谓之高明;人见其粗,我见其精,谓之精明”,高明精明与个体的修养息息相关。熟视无睹必然会丢失疾病呈现出来的大量信息,造成医者不能察秋毫于疾病之初萌(即“未病”状态),而只能在“欲病”及“已病”上有所为。唐朝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诊疾》中发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的感慨。

现代医学致力于细化微化表象(形)以期能获得特异性的标志物或靶点作为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突破口;而中医学往往注重医家的个体修养的提高,反观内求,提高主体的认知感知能力以期能获取未病状态下的疾病信号作为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的突破口。前者是向外用功,向外求;后者是向内用功,向内求。正是因为物象与表象都是以象为出发点,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重合,所以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才有了一定的汇通基础,这也就成了中医西化的切入口。

意象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吉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即取象比类,中医学亦不例外。它是在大量观象的基础上,依靠思维的抽象活动,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类、演绎,确定出其规律性的内容,并借助于特定形象加以标志而成为某类属性的象征性符号。它是“智者察同”的结果, 远远超越了事物本身的原始内涵。“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就是说医者要充分运用意象思维来把握疾病和人体。

在中医学中意象思维随处可见,阴阳五行学说就是最大的意象模式。其它还有天人相应说,五运六气、五行人、阴藏人阳藏人平人、五脏六腑、八纲模式、六经模式、三焦模式、卫气营血模式、六淫七情、气血津液、四气五味等。

物象和意象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线,两者相互交融,各有侧重,共同构成完整的象思维。

正因为意象思维能超越事物的表面联系,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宽容性,所以中医学能够将不同的事物归类序化,并纳入到中医理论体系中来。对现代医学中的原因不明的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精神神经性疾病、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中医学大有作为的原因就在此。

吉教授认为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思维方式和终极价值观的不同。目前中医西化的最大原因就在于研习中医者忽视意象思维的存在,而单纯以现象来囊括象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其结果必然导致医家主体意象思维的萎缩和中医学基本概念的异化。中医人应当有“执大象,天下往”的学识、修养、气度和能力。

因此重新认识意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对于澄清概念、走出误区、把握中医理论本质、拓展临证思路、中西医学汇通互补、正确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3 严肃对待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对中医学的危害

上世纪初,在外患频仍、割地赔款、政治腐败、科技落后、亡国灭种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受到根本挑战。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也对中医学的科学性进行质疑。从胡适、鲁迅、傅斯年、丁文江、陈寅恪到余云岫再到近来再度兴起的“取消中医”的逆流,反对中医的呼声百年不断。中医学在不断地被聚焦过程中战战兢兢开始了百年困惑与深刻反思。

吉教授认为反对中医学的呼声百年不断,不是因为中西医学在学科层面上的差异,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

对自然界事物不同层次的性状、信息、功能的认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从学科层面上看,中西医同以器官为研究出发点,西医向“器”(结构)的方向发展,研究脱离自然状态以及脱离整体的部分;而中医学则向“官”(功能)方向发展,研究自然状态下的个体以及与自然的关系;西医学侧重治疗“人的病”,而中医学侧重治疗“病的人”。由于思维方式和观察层次上的差异,两种医学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人体生命运动规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学科可以相互借鉴,但是绝不可以相互取代。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中医学也是如此,其成熟稳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显著的临床疗效久经历史考验。因此两种医学体系并没有论争甚至相互取代的必要,并且应当允许中西医学以互补的形式同时存在。

吉教授认为对中医的认识不能局限于中医本身,中医没有必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审查的苦境之中,并指出,当前出现的一股反中医的风浪本质上就是极左思潮在科学文化领域的表现。极左思潮的最大特点是人为地在人群、文化和思想中制造敌人,把原本非对抗性的矛盾和不同的文化形态毫无意义地对立起来,形成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斗争,反对宽容。唯科学主义把本属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引申到人类文化的一切领域,把科学理论绝对化,变成人类所有知识体系都必须遵循的准则。这就从根本上违反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性思考。目前反中医者挥舞的武器就是唯科学主义,强行用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仲裁中医药,并进而否定中医药。而近现代自然科学本身还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它并不代表人类的终极认识,也不可能兼容一切学科。中医药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状态,它是一种文化存在,把中医文化强行纳入现代自然科学范畴,只能导致对中医药的否定,这是文化专制主义的一种表现。

另外,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自辱心理也严重地阻碍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树立,使国民很难公正、客观、宽容地对待历史、对待传统、对待古人。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走向虚无的历史。自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以后,中国革新人士对旧体制产生了彻底的绝望。原本士大夫阶层提倡的“中体西用”的强国谋略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遭到了强烈的质疑。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对传统文化信心扫地,把造成中国内忧外患的原因全都归结到传统文化上,旗帜鲜明地主张“打倒孔家店”,彻底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近代的西方文化。偏激的文化观必然导致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泛滥和扭曲的民族自辱心理,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如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曾遭受几乎淘汰的灭顶之灾;上世纪60年代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砸孔庙扒孔坟的行动等等。

把传统文化作为革命对象是认识上的错位。造成近代中国的腐朽和耻辱,内因是政治上的腐败和科技的落后,外因是列强的入侵,而不是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走出蒙昧混沌,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的刚健生命力就是传统文化。

外国人不懂中医,历史必然;中国人否定中医则是极左思潮使然,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使然。为纠正人们对中医药学的种种误解,消除加在中医身上种种恶意攻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特色与价值,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中医如果只是一味地替自己辩护,而不是去进一步揭露极左思潮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危害,实际上已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屈辱的境地。

吉教授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困惑着当代中国人思维的几大误区没有得到深刻的反思和解决,即文化大革命后只强调了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这是完全必要的),而忽视了对极左思潮的揭露和批判,使极左思潮逃过了认真严肃的清算;急于改变科技落后,强国兴邦的心态掩护了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由于文化内涵的多义性,人们混淆了文化与政治的主从关系,文化成了贫穷与落后的替罪羊;“与人类一切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的意识形态,割断了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人们对传统文化缺乏必要的尊重。

4 发展中医药的思路和建议

吉文辉教授认为中医药发展的前景极为广阔,一再鼓励告诫我们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振兴国医,并且提出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关系到中医药事业振兴与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如在医学目标上充分肯定中医学“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未病不是无病,只是因其症状不显,所以难以测知,非常医所能及。古人以能治“未”病为上工,今人则认为能治“危”病为上工。一字之异,大道遂不显。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预测、预诊、预防、预治疾病的经验和理论。重视治未病思想以及普及中医的养生术有利于树立清心寡欲的生活习性,培养中正平和的心理状态,建立恬淡自然的生存环境。中医学的价值观必将为全人类重新认识并加以认同。

但是认为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理论来解释、论证中医便是发展中医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正如用现代汉语、英语解释翻译李白的诗一样,只能说有利于诗的传播,却不能说李白的写作水平又有了提高,又上了新台阶。

5 结语

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文化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汉文化初步形成;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儒、道三种文化的交融,也是首次中外文化的交融,汉文化步入成熟。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在新世纪,中国正面临历史上第三次文化大交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比前两次规模更大、领域更宽、影响更深。反对中医学的呼声百年不断就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碰撞的缩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更应是人格与素质的竞争。中医药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培养大批热衷于中医药事业的实干型高素质人才是关键。深感传统文化对于学习研究中医学的重要性,深感传统文化对于塑造人格提升素质的必要性,深感传统文化世纪断层带来的负面影响,深信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必将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并且深入人心移易习俗,吉教授淡泊名利、诲人不倦,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工作中去。他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能让中医学子更多地更直接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芳馨,通过耳濡目染,日熏月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亲和力、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日后在中医药事业中登攀的最基本的动力。

医儒名师——吉文辉教授,以其卓越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为我们杏林学子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吉教授相信,中医学只要冲出唯科学主义的阴影,充分发挥

自己的特色,在拓展医学发展的空间上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中医药对人类生命科学的贡献必将为世界瞩目。(责任编辑:王尚勇)

On Explaining Professor Ji Wenhuis Idea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ong Xingjiang1, You Hu2

(1.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Beijing 100053,China;

2.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Jiangsu 210046,China)

Key words: Ji Wenhu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mago thinking;Humanism;Ultraleft trend of thought;Scientism

作者:熊兴江 尤 虎

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论文 篇2:

伪满文献研究进展

摘要:伪满文献是伪满时期于东北地区产生的特殊文献资料。伪满文献不仅是日本政府实行愚民政策和殖民教化的重要武器,也是东北地区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本文整合现代伪满文献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统制、经济统制、文化统治与教育、医学等方面综而述之。

关键词:伪满文献;进展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20

Study Progress of the Puppet Manchukuo Literature

Wei Xiaoguang1, Wu Xingquan2, Zhao Hongyan1*

(1. Library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021, China)

Key words: puppet Manchukuo literature; progress

伪满文献是伪满时期于东北地区产生的特殊文献资料。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表面上推行“大东亚共荣”,实际上执行的是“精神上奴役、文化上灭绝”的殖民政策,期间所发行的大量文献资料,不仅是日本政府实行愚民政策和殖民教化的重要武器,也是东北地区各领域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研究伪满文献,对揭露日本侵华的真实面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伪满文献界定

1932年,日本侵略者扶植溥仪成立“满洲国”,溥仪任“执政”,年号大同;1934年初,“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溥仪称“皇帝”,年号康德。因其傀儡性质,中国历史上将“满洲国”、“满洲帝国”称为“伪满洲国”,简称“伪满”。1945年,日本投降,伪满政权解体。至此,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了14年,历史学家一般把东北这个时期称为“伪满时期”。而伪满文献就是在伪满政权统治这一

基金项目: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2-088)

第一作者:魏晓光,馆员,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E-mail: weixiaoguang129@163.com

*通讯作者:赵宏岩,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医文献研究。E-mail: zhy6500@126.com

时期内所产生的图书、期刊、报纸、音频、视频等资料。

2伪满文献研究

伪满文献反映了伪满时期各方面史实,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近年来,关于伪满文献的研究不断得到新进展,内容丰富。

2.1政治统制研究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秩序,对伪满洲国的统治在外观上保持了“独立国家”的形态,实则内部严行控制,建立了由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为首的政治格局,以进一步控制伪满州国。1932年6月,关东军参谋长桥本虎之助炮制了《指导满洲国纲要(草案)》,提出一整套统治伪满洲国的办法。其方针是:“支持满洲国并使之发展成为适应我国国策的独立国家”[1],以使所谓“国家”彻底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

在伪满政治统制研究方面,霍燎原[2]、刘建华[3]论述了伪满协和会的设立、改组、反动活动,揭示伪满协和会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历史产物,是日本关东军一手把持操纵下的反动团体;车霁虹[4]阐述了“保甲制”或“街村制”在日伪侵略东北时所起的作用;史会来[5]等通过与其他沦陷区的比较研究,总结出“保甲制”的共性特点;郝秀[6]论述了白城地区保甲组织机构的构成;戴启明[7]论述了哈尔滨地区伪满保甲制度的实施及其实质;车霁虹[8]研究了伪满基层职官制度;郭素美[9]探讨了伪满国民勤劳奉公制度实行全过程,以及日伪统治者对东北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杜娟[10]通过对伪满时期地方志的编纂状况进行梳理,探讨了伪满试图通过编纂志书进行“国家”认同建设的失败及原因。

2.2经济统制研究

1932年3月,日本对伪满开始了全面经济统制。关东军司令部炮制出笼《满洲国家经济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对东北实施经济统制政策,此后,伪满洲国政府又先后颁布了一些法规。宣布对东北的一切工矿产业实行国家统制,迫不及待把东北变成日本经济的附庸和对外侵略的战争基地[11]。他们霸占和经营铁路等交通设施,掌控金融机构、通信、海关、工矿等,造成东北经济畸形发展。

现代文献研究中,孙玉玲[12]对特殊会社的垄断活动及特殊会社的作用进行剖析,以论证伪满时期的统制经济;王桂芬[13]对日本在伪满时期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进行了深度剖析;张士宇[14]分析和论述了“粮谷出荷”政策的具体实施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王敬荣等[15]考察了伪满时期对劳工实行的劳动登录制度;张凤鸣等[16]通过对伪满各个时期劳动统制政策的剖析,阐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疯狂掠夺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压榨和迫害。

2.3文化统治与教育研究

早在“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就对我国东北的文化进行专制统治。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政府设立了思想统治机构,即资政局弘法处,借以实行欺骗宣传,培训人才,进而加速侵吞全东北。此时,一切文化宣传事业都操纵在日伪统治者所统辖的文化机构手中,在思想、文化、教育上对东北人民推行奴化、愚民政策,企图摧毁其民族文化意识,心甘情愿当亡国奴。

该类文献中,杨家余[17]考察了东北沦陷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曲铁华[18]研究了伪满在职教师教育情况;钟放[19]探讨了伪满教育法规;李慧娟[20]通过分析伪满时期东北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特点,探析了职业教育对东北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陈秀武[21]通过解读《满洲教育》《满洲公论》等杂志刊载的原始文献,梳理出日本殖民者导演的“伪满”建国思想与教育细化一体的历史实态,从而窥见日本殖民者在“伪满洲国”运营上的奴化构想。

2.4医学方面研究

1771年,日本人杉田玄白意外购得由德国人克鲁姆斯原著的《解剖学图谱》荷兰文译本,通过与尸体解剖各部分脏器对比,发现图谱内容真实可靠,从而否定中医学理论。1774年,杉田玄白翻译出版该书,日文译本名为《解体新书》。《解体新书》问世后在日本国内影响巨大,开启了日本人注重科学实证研究的先河。自此,日本对中国文明的崇拜迅速解体,西医学在日本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汉方医学”则受到明治政府的限制和打压,遭遇废除。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伪满反动当局承袭日本模式,发展西医,压制、歧视中医中药,使东北地区中医药业陷入困境。但中医药在我国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被国人广泛应用,且效验卓著,使得日本不得不正视中医,承认其疗效与地位。继而企图通过利用并改造中医来维护殖民统治,借以促进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

在伪满医学文献的研究中,赵晓红考察了伪满时期医学教育情况[22],还探讨了伪满公营医疗制度、措施、政策、管理及对日本的反作用影响[23];王玉芹[24]阐述了伪满新京医科大学的设立、特征及学友会志《圭泉》;纪焱等[25]从医学史角度回顾了伪满时期哈尔滨卫生组织中保健机构的创建、运行;钟放[26]研究了伪满时期中医政策、医师法规、中医的社会基础、汉医会与汉医讲习会、中医学社等内容;常佳怡[27]通过调查收集伪满滨江省出版的中医学文献,总结研究了伪满时期滨江省龙江医派医家学术思想;李磊考察了满洲中央汉医会和《医林》杂志的主要内容[28],还研究了伪满中医考试制度,从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结果等方面,总结了日本统制者以此加强对中医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对中医的改造和利用,同时加速中医学术的“西化”[29]。

2.5其他内容研究

张英华等[30]基于长春图书馆伪满馆藏对其文献价值、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方向作了阐述;孙粤秀[31]探讨了1945年以前日伪时期由日本人及日本政府出版的有关东北的地方志、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等日文资料的文献价值、使用价值及利用价值;邢军[32]就伪满时期东北地区日文期刊的产生、发行概况及部分重要期刊作简要的考证和介绍;段妍[33]论述了沦陷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理的演变;王妍[34]探讨伪满体育的特征、伪满体育与日本体育的渊源,以及伪满体育对东北近代体育乃至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程力[35]研究了伪满时期日伪当局宗教统治;宁芹[36]分析论述了伪满中央满系官员群体的构成、政治生活、社会经济生活和结局。

3小结

在伪满统治的14年里,日本侵略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学等领域对中国东北地区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与压制,它所实施的愚民政策和殖民教化,严重破坏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观。科学研究利用伪满文献,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中日两国关系。

目前,关于伪满文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史实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的文献搜集研究尚不完整,不能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出伪满时期各领域的真实情况,应进行专门而深入的考察、钻研,以此透析伪满全貌,这样的研究实为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姜念东,伊文成,解学诗,等.伪满洲国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157.

[2]霍燎原.略论伪满协和会[J].社会科学战线,1994(5):180-185.

[3]刘建华.伪满协和会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4]车霁虹.试论伪满政权的地方基层统治机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133-136.

[5]史会来,夏潮.沦陷区保甲制之透视[J].龙江党史,1997(2):12-13.

[6]郝秀.伪满时期吉林白城地区的保甲制[J].黑龙江史志,2013(17):254.

[7]戴启明.伪满保甲制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8]车霁虹.伪满基层政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郭素美.伪满的国民勤劳奉公制度[J].黑河学刊,1993(3):128-132.

[10]杜娟.伪满时期方志的编纂[D].上海:复旦大学,2010.

[11]王贺雨,李朝运.浅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对中国东北的影响[J].群文天地,2008(8):78.

[12]孙玉玲.伪满特殊会社剖析[J].社会科学战线,1995(6): 174-179.

[13]王桂芬.伪满时期经济统制实质与宏观经济模型分析[J].东北史地,2012(6):82-86.

[14]张士宇.伪满“粮谷出荷”政策与实施[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15]王敬荣,丁秀菊.伪满时期对劳工实行的劳动登录制 度[J].黑龙江档案,2003(6):42-43.

[16]张凤鸣,王敬荣.伪满劳动统制政策剖析[J].学习与探索,2003(5):130-134.

[17]杨家余.试析伪满时期东北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2):50-55.

[18]曲铁华.东北沦陷时期伪满在职教师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4):46-51.

[19]钟放.关于伪满教育法规的几个问题[J].外国问题研究, 2011(2):26-29.

[20]李慧娟.伪满时期东北地区职业教育述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117-120.

[21]陈秀武.“伪满”建国思想与日本殖民地奴化构想[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70-75.

[22]赵晓红.宗主国与殖民地医学教育的连动与差异——对伪满时期医学教育的考察[J].民国档案,2012(1):100-107.

[23]赵晓红.日本在伪满公营医疗制度的实施及其回流[J].社会科学战线,2013(6):98-102.

[24]王玉芹.伪满新京医科大学述论[J].兰台世界,2013(34): 99-100.

[25]纪焱,马文超.伪满时期哈尔滨卫生保健组织[J].黑龙江史志,2010(22):35,37.

[26]钟放.伪满时期东北的中医[J].外国问题研究,2013(3): 12-15.

[27]常佳饴.伪满时期滨江省龙江医派学术思想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

[28]李磊.伪满时期《医林》杂志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2, 33(7A):74-76.

[29]李磊,张琼帅,郭颖,等.伪满中医考试制度及实施研 究[J].医学与哲学,2013,34(4A):89-91.

[30]张英华,于艳波.伪满文献价值及其开发利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2(11):63,42.

[31]孙粤秀.东北地方文献中旧日文资料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图书馆学刊,1999(2):23-24.

[32]邢军.伪满时期东北地区日文期刊考略[J].图书馆学研究,2012(2):98-101.

[33]段妍.沦陷时期东北民众社会心态剖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02-105.

[34]王妍.伪满体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35]程力.伪满时期日伪当局宗教统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6]宁芹.伪满中央满系官员群体述略[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收稿日期:2014-03-21,编辑:魏民)

作者:魏晓光 吴兴全 赵宏岩

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论文 篇3:

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研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

摘要:文章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的内容,总结了服务中常见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质量的措施:注重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人员;注重交流合作,在积极保护古籍的基础上,深入整理开发医学古籍;创新服务模式,营造良好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氛围。

图书馆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是根据读者的需求,或代为检索文献,或提供具体文献,或提供整理研究成果等,属于高层次的读者服务工作[1]。顾名思义,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是一项开发利用馆藏医学古籍资源的高层次信息服务工作。医学古籍中蕴涵着无限宝藏,是医学发展历史的文字载体。高校图书馆作为医学古籍的收藏部门和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提供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有助于充分发挥古医籍的使用价值。

目前关于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研究已有一些成果: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特藏部谢晖[2]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新世纪初古籍咨询服务工作的三大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田卫梅[3]介绍了古籍咨询服务的含义、类型,并针对古籍咨询工作的瓶颈提出解决对策;程卫军、贾幼宾[4]就公共图书馆古籍专题信息咨询服务作探讨,重点论述开展古籍专题信息咨询服务的必要性;张华艳、乔敏[5]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了古籍信息服务的新思路;浙江图书馆谢雷[6]指出了古籍咨询工作的特点和对咨询工作人员的要求,并就怎样开展好古籍咨询工作进行了分析等。现有成果对该研究有一定积极作用,但鲜有针对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研究,笔者根据多年来古籍整理与信息服务工作的经验,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展开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研究。

1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的主要内容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是以中医古籍珍善本图书为特色藏书的专业性图书馆,目前馆藏医学古籍共计1,700多种、2万余册,拥有书同文数据库、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等古籍全文数据库。图书馆医史文献研究室作为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部门,开展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已有多年,每年接待读者上百人次,服务对象并不局限于学校教师、学生,外单位调研者亦占一定比例。因其所藏图书的专业性,所涉及的信息咨询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普通咨询服务

医学古籍的普通咨询服务,主要是解答读者提出的一般知识性问题,如某一字、词的解释,或某一人物、地名、历史事件等。近年来,人们越來越重视古籍的收藏,偶有医学古籍收藏者来馆咨询某一医学古籍版本的真伪优劣,这就要求咨询人员具有鉴别古籍版本的能力。

1.2专题咨询服务

医学古籍的专题咨询服务是根据读者提出的一些专题性问题,通过提供各种形式的文献目录索引,供读者查阅所需文献资料,以解决有关课题的咨询,是一项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学术性较强的工作。专题性咨询服务是围绕某一主题查找相关文献,是为读者的科研工作做前期基础工作,因此要求咨询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且熟悉馆藏。

1.3导向咨询服务

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不仅包括给读者提供所需信息,还具有一定的辅助教育职能。导向咨询服务的内容一般包括:①告诉读者如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古籍,例如介绍图书馆所藏古籍的收藏、布局以及借阅古籍时的注意事项等。②向读者介绍查找资料的一般途径,例如介绍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中医古籍的分类方法等,便于读者快速有效地查找所需资料。辅导读者利用好图书馆,训练读者掌握信息检索知识,这是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1.4编制书目索引

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在读者咨询解答工作的同时,还应对所藏古籍文献深入挖掘整理,并及时向读者进行宣传报道。编制书目索引有利于资源共享,而且所揭示的文献信息量大、信息面广。近年来,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编辑刊印了《馆藏线装本中医书目》《天津中医学院藏书图录》。

1.5专题文献整理研究

专题文献整理研究是指围绕某一专题文献进行分析、钩稽、综述或汇编等。如:973课题古代文献“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研究,要求查阅建国以前相关中医书籍,咨询服务人员根据掌握的版本学等知识,为课题确定所用古籍书目的版本,并对“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本体标引。专题文献整理研究是一项深入、高级的主动性咨询服务工作,要求医学古籍信息咨询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文献学知识。

1.6古籍数字化建设

为使祖国的医学珍宝得以很好地保存和使用、开发馆藏善本书,提高古籍利用率、保存中医古籍的完整性,在天津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中遴选中医古籍珍善本图书,将所选古籍扫描数字化,使馆藏中医珍善本图书由多年封闭式管理转变为网上阅览,进一步满足读者研究和利用古医籍的需求。中医古籍已成为支持学院教学研究的宝贵文献,在对外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中的常见问题

高校图书馆开展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受本身观念、馆藏资源以及服务人员学识等多方面限制,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人员受旧观念影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质量关键还要看古籍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基础知识,还需要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受“接待读者无非是借借还还”的旧观念的影响,不少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差,很难开展好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7]。

2.2医学古籍“藏与用”的矛盾,阻碍了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

各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都以“重藏轻用”为指导思想[8],重视医学古籍的收藏而忽视了其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也使得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停留在消极静止的工作状态。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咨询服务人员应根据读者的知识层次、阅读古籍能力的高低、古籍版本的不同要求等,采取相应的服务对策,合理解决“藏”与“用”的矛盾。

董利利,常飞,刘阔: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研究2.3医学古籍信息咨询中“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医学古籍咨询服务的咨询主体在不断泛化,且咨询工作也在从单纯的参考咨询向信息咨询转变。但是图书馆所藏医学古籍文献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它的有限性又使得各圖书馆馆藏的古籍文献资源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以说,“藏与用”的矛盾和“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始终是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应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5]。

3提升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的策略

针对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便更好地开展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

3.1注重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人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始终秉承“昊阅博采、达人立己、文化传承、俯向天宜”的馆训,致力于培养造就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知识全面、专业技能扎实、信息化管理水平能力强、充满朝气的古籍信息咨询服务馆员队伍。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人员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

从事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即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古籍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目前情况下,不少图书馆尚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3]。但我们也应认识到,通过工作实践,也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促进古籍信息咨询工作的开展。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机会,通过组织进修、培训、交流、每周召开例会、定期举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馆员多学科交叉发展、错位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3.2注重交流合作,在积极保护古籍的基础上深入整理开发医学古籍

3.2.1成立“天津市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中医药分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整合馆内外队伍,加强与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市图书馆、兄弟院校图书馆间的交流合作,成立“天津市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中医药分中心”,不断加强馆藏古籍的保护、发掘和修复工作,根据国家图书馆制订的《古籍定级标准》对本馆多种善本古籍进行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馆藏《文献通考》《文苑英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功入选。

3.2.2出版《天津地区医学古籍联合目录》。在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市图书馆、兄弟院校图书馆的通力合作下,医史文献研究室全面开展中医医史文献综合研究和古籍整理修复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医家类》暨《天津地区医学古籍联合目录》的编辑出版,其中收录天津地区7家单位3,536种中医古籍。

3.2.3完成《中华舌诊观止》的编校工作。图书馆在积极保护古籍的基础上,全面整合馆藏古籍和人力资源,与其他图书馆和院系部门取长补短、通力合作,对古籍进行深入整理开发。如:与中医工程学院合作,整理由六部舌诊医籍构成的《中华舌诊观止》,共收录《元熬氏伤寒捷径金镜录》《伤寒舌鉴》《察舌辨症新法》《临症验舌法》《舌鉴辨正》《辨舌指南》等六部有代表性的舌诊著作。

3.2.4加强与出版社的合作。为解决图书馆医学古籍面临的“藏”与“用”的矛盾,有效地利用医学古籍,更好地做好医学古籍的信息咨询服务,图书馆加强与出版社合作,对馆藏特色古籍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如:与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合作,在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的资助下,遴选了馆藏孤本《时证简要》的点校出版。

3.2.5建立健全各类数据库。古籍数字化是解决医学古籍“藏与用”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图书馆以医学古籍中有关内容为主,建立医学古籍专题数据库——《中医经验方与健康数据库》《中医养生与健康数据库》,以医学古籍中的经典知识为切入点,对医学古籍进行有效整合,全方位服务中医药学教学、科研、医疗和健康教育。

3.3创新服务模式,营造良好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氛围

3.3.1创办学生社团“国学薪传社”。以学生社团为载体,践行图书馆一贯倡导的“读经典美文,展文化阅历,筑精神家园”之宗旨,在国学领域开展学习研讨、搜集学术资料、举办学术活动。一言以蔽之,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殿堂的作用,使读书阅览的良好习惯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氛围,使图书馆成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

3.3.2创建“医史文献研究之窗”。“医史文献研究之窗”是图书馆医史文献研究室与大家交流探讨、共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图书馆主页上建设“医史文献研究之窗”板块,分为“中医古籍序跋选读”“追寻《本草纲目》的人文之美”“郭霭春学谱”“经史古籍与中医”及“中医药文化谜语解读”五部分内容,继承天津中医药大学已故医史文献大家郭霭春教授的大史料观,开展中医医史文献、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

3.3.3建立免费古籍数字资源目录。在馆藏医学古籍文献资源有限和不同读者需求无限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本馆馆藏,更要利用和开发网上的古籍数字资源,并将其整合到图书馆的虚拟馆藏资源中,为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夯实基础,有效地解决图书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中“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在日常的工作中,咨询服务人员从网络上收集一些免费的古籍数字资源,并将这些古籍资源整合分类,建立免费古籍数字资源目录,方便对网上古籍数字资源的利用。

3.3.4提供定题深层次服务。高校图书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面向的服务对象,有很大一部分是参与或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者,课题研究者对个性化、专业化、知识化、深层次的知识信息需求尤为强烈。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人员以信息服务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为其提供定题深层次服务,有效节省课题组查询资料的时间,并在服务、研究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与科研能力。

4结语

高校图书馆通过古籍咨询服务架起了知识信息与咨询用户之间的桥梁,把古籍资源通过用户的利用转化为生产力,使馆藏古籍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应。笔者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论述了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的内容,剖析了服务中常见的三大问题,总结了提升医学古籍信息咨询服务质量的三大措施,希望与同行共同交流探讨,为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世伟.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64.

[2]谢晖.新世纪初古籍咨询服务工作的新特点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1(12):28-29.

[3]田卫梅.基于古籍信息咨询服务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474,476.

[4]程卫军,贾幼宾.公共图书馆古籍专题信息咨询服务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4):77-78.

[5]张华艳,乔敏.试论高校图书馆古籍信息咨询服务的新思路[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4):92-95.

[6]谢雷.图书馆古籍咨询服务特色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1):77-78.

[7]黄琴.对图书馆古籍管理和利用的思考[J].贵图学刊,2005(2):29-30.

[8]韩继章,刘大建.“重藏轻用”批判及其反思[J].图书馆,1989(1):15-21.

作者:董利利 常飞 刘阔

上一篇:水源污染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文化素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