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2022-09-11

改革开放之后, 受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影响, 我国当代设计与设计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进步的同时, 也出现了种种弊端, 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 很多高校放松或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 使我国当代设计对文化传统的重视程度严重下降。

1 高校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

上世纪8 0年代高等艺术院校率先开设“三大构成”、“工业设计”、“人体工学”, 取代了原先的工艺美术教育, 并于1998年,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艺术设计”涵盖了“工艺美术”, 具有当代文化色彩的设计专业迅速崛起。

但由于转型时期的特殊性, 衍生出诸多不辨良莠的所谓兼容并蓄。这些现象, 对高校设计教育也产生影响, 如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被轻视, 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对史论课程, 尤其是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甚至抵触。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认为:“……中国的设计教育状况是急剧地恶化了。这种恶化也包括, 当今的艺术系学生已经不再具备以前的大学生普遍拥有的扎实的手上功夫……取而代之的则是出自电视画面的图像世界……同时, 当今的学生们读书越来越少, 结果想象力和创造力便随之萎缩了。”

他在文中同时也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育中的缺失:“……如果说在那以前, 中国设计界还是有意无意地——此时便是完全有意识地——‘拷贝’国外的一切设计:从日本到俄罗斯, 从美国到德国, 直至法国;并美其名曰‘国际设计’。……直到9 0年代末期, 才可以判定, 中国设计开始经历一次至关重要的、以中国文化为指归的转向。”

2 导致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相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 还比较薄弱和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校招生规模过于庞大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设有设计专业 (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 的高等院校 (包括高职高专) 超过一千所, 保守一点估计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1]。

巨大的经济利益对各高等院校的诱惑, 导致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 同时又造成很多高校无暇完善教学体系, 使学生进校后很难获得必要的知识营养的补充, 形成恶性循环。

2.2 教师专业知识欠缺

由于办学规模的过度膨胀, 引发了各高校对设计专业教师的极大需求, 但人才储备的不足, 出现了很多曾经专业为绘画的教师改行转教设计课程的局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杭间教授认为:“因为高等院校扩招, 所以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 是人太多了, 师资准备不足, 所以我们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又有点变成职业的一种技能教育, 而且因为师资准备不足, 所以很多情况又走了老路, 就是还是用色彩素描开始来培养人才……”。

2.3 缺乏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

虽然近年来的人才流动政策已有较大松动, 但还远远不够, “近亲繁殖”便成为各高校设计专业师资组成的“经验”, 很多高校的课程安排并不是根据学生和市场的需要, 而是依照手头现有的人力资源开设, 这势必导致课程体系不完善的现象发生。

教学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 但关键还是在于对“人”的培养, 应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 根据所处的地域及内外环境, 合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 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 制定符合本校规律的教学体系, 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

依笔者之见, 高校设计教育如能合理解决这几个薄弱点, 对提升我国设计的地位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 应在设计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

设计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世界各地优秀的设计文化, 都体现出明显的延续和承传特征。我国的设计教育, 也应该遵循这条脉络发展。

3.1 应加强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我国传统的设计 (工艺美术) 发展一直平稳, 即使“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掀起过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反叛运动, 但在传承上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断点。但改革开放之后,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发生迷失, “拿来主义”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曾给人一种百花齐放的“伪繁荣”感, 但却导致了“文化身份”的缺失。寻根溯源, 还是因为中国设计界, 尤其是在高校的设计教育中漠视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没有合理地将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消化到我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中, 过于强调借鉴和创新, 忽视了本土文化的深厚内涵。

3.2 应调和两种极端态度

鸦片战争之后, 在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 中国在世界上失去了话语权, 导致国人一直以一种卑微的心理看待西方文化, 建国后的前30年, 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 又导致了上世纪70年代末重开国门后, 国人面对国外光怪陆离的文化产生出一种不知所措感, 造成了当今的设计教育中或极度崇洋媚外, 厌恶传统, 或完全排斥西方, 固步自封的两种极端态度。

高校设计教育是调和这两种极端态度的有效的手段, 实现这种思路, 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3.2.1 加强对学生“学术营养”的注入

当今设计专业的本科生传统文化知识贫乏, 作品抄袭的现象非常普遍,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断章取义。这种现象的出现, 与高校设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有一定的关系。

设计专业与市场关系紧密, 但从目前的模式培养来看, 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基本只是一种技能教育, 过于强调实践能力, 造成学生在设计思维上缺乏创造性。笔者认为, 本科阶段, 在培养基本功的同时, 应增加对学生理论知识, 尤其是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不妨做一种实验, 将硕士阶段的部分课程, 适当分拨至本科阶段, 这样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学术营养”, 还可为随后的硕士阶段打下基础。

3.2.2 培养学生“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各国的文化具有差异性, 这种差异就是一种“文化身份”。鸦片战争以来, 由于西方文化的侵袭, 我国的“文化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的迷失。高校设计教育是重塑“文化身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高校设计教育中,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是引导学生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重塑我国“文化身份”的责任感的重要手段。

3.2.3 总结提升传统文化在设计教育中的地位

近年来, 中国的设计在利用传统文化作为设计母题方面, 出现了诸多的成功作品, 如以“盘长”纹样演变而来的中国联通标志, 以“中国印”为母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以及以篆书为灵感而创作的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指示系统等, 不仅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更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这些作品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传统设计风格的继承和发扬, 其中闪烁的设计智慧不仅具有国际语言特征, 更饱含了对中国艺术精神深邃的思考。

传统是相对时空维度而言。历史总是沿着一条主线发展, 那些不再具有社会作用的成分, 会自然地被淘汰, 留下的, 就是需要我们承传的优秀传统。

前人创造了昨天的传统, 我们又正在创造明天的传统。只要人类的文明发展没有终止, 传统就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无处不在的影响。鉴古知今, 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中, 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当代设计和高校的设计教育, 作用就显得尤为巨大。

摘要:我国当代设计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对传统文化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漠视, 应在高校设计教育运用相应的手段予以加强, 提升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地位。

关键词:设计教育,传统文化,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中国设计教育批判[J].艺术与设计, 2008 (3) .

上一篇:固原市原州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分析下一篇:市场经济下如何做优做强我国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