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

2023-05-31

第一篇:中医药学子的文化自信

中医学子承古训,学术论坛探新方

——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13年9月27日—28日,由国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司、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的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在我校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各大高校优秀研究生的热情参与。本次论坛以传承中华医药瑰宝、创新科学研究思路为出发点,籍以其纽带作用为广大中医药研究生提供一个经验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9月27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校图书馆四楼报告厅举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领导杨雪,校党委副书记朱惠蓉、各二级学院领导、研究生辅导员,优秀论文获奖代表、各兄弟院校研究生会代表以及我校研究生近500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跃来主持。

开幕式上,杨雪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论坛的积极作用,鼓励同学们继承祖国医学、创新科研思路,更好地提升自我。朱惠蓉代表学校对教育部及上海市学位办的指导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嘉宾、代表及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并希望同学们珍惜本次论坛的交流学习机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当日,论坛特邀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药学部主任陈万生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孔令义教授、我校副校长刘平教授分别作题为《丹参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思路与实例》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创新与现代转化医学》的主题报告。三位专家分别就单味中药有效成分深入研究、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现代中医肝病中的转化医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科研创新、实验方法、临床思维等方面给同学们作了有益的指导,进一步拓宽了同学们的科研思路和思维方法。

9月28日上午, 在校行政楼三楼大会议室、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三楼报告厅分别举行了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优秀获奖论文交流活动。17位研究生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交流了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上的思考与领悟,为研究生们今后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拓宽了研究生的科研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会上还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颁奖仪式,研究生院领导及专家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次论坛共收到全国近20所高校投稿论文161篇,汇编成《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论文集》。经专家评审,评选出2013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4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20名;教育部全国博士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5名。论文从亚健康状态的中医研究思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针灸经络基础与临床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与创新、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配伍规律研究、中医药与现代新技术结合在临床中的应用、多学科研究中医药的思路、方法及成果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表现出广大中医学子对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积极思考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展示了当代研究生的蓬勃朝气与创新思维,正所谓“中医学子承古训,学术论坛探新方”

论坛期间,校内外研究生代表还举行了座谈联谊和参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活动,共叙所思所得,共同畅想中医药的发展与未来。

第二篇: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作者:张全林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它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文明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土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红色文化具有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的巨大能量,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只有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始终深深扎根于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文化即灵魂,文化即血脉。人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人,谓之行尸走肉;国亦不能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国家或民族,便会失却前进的方向和力量,甚至被人唾弃,成为待宰羔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身系亿万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前途的伟大事业,既需要自信、实干的精神,更需要先进文化的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最先进的部分

1 红色文化即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造就的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它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充分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树立文化自信,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

红色文化是有史以来人类文明精髓的结晶,它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为毛泽东思想的战无不胜。回望历史,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革命,在不断流血的凄惨中,在‚狼奔豕突‛的曲折中,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最终‚选定‛毛泽东作为自己的领路人,绝不是偶然。这,既是历史的选择(经过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验证和升华),更得益于毛泽东同志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才大略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工作方法。

‚挨打‛是文化落后的必然结果,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愚以为,最大的教训是:仅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此,直至‚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革命的面目才焕然一新。然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再次给‚幼稚‛的国人上了一课,‚仅靠机械理解马克思主义‛仍然救不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于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浮现在我们面前:百年耻辱的根本是中国封建文化落后于西方西本主义大工业文化的

2 必然结果;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是比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更为先进的文化,且至关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彼此最为熟悉和了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因此,从文化的角度看,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战无不胜,除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更为深刻的内涵在于毛泽东思想吸收、融合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人类的文化,从大的方面看,无非东西方文化而已,西方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中最为优秀部分的结晶,众所周知的,诸如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优秀人物的思想。同时我们知道,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需要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批判性的继承,也就是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无产阶级文化‛的优秀部分,诸如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事在人为。这充分凸显了优秀、先进文化所共有的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优秀品质。

二、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 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伴随的,是文化领域的深刻的变革。伴随着新中国诞生这场伟大的政治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中国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发生了‚悄然‛质变,

3 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主流逐步走向属于工农兵群众的文化,即红色文化的前进方向,特点是系统深邃、内涵丰富、科学强劲、指引未来。

历史正在冷静中逐渐回归正轨。十八大报告旗帜鲜明的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就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根植和脱胎于红色文化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具有红色文化的深深烙印外,更兼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为如何在新时期继承、捍卫、

4 发展好红色文化,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治愈部分党员干部‚缺钙‛造成的软骨病,解决好党员干部及全体国民‚总开关‛的问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发展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千百万年的探索和百年的屈辱,练就了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红色文化,必将永久震动五千年之后人类文明的历史罗盘,告诉世人,历史的方向在哪里?作为有幸生活在五千年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久违梦想,无愧于生命的意义,踩着先辈的血迹和足迹,我们当为宣传、弘扬、发展红色文化做出不懈努力。

每一位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同志,都应该清新的看到,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无不建立在相应的文化基础之上,只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造就的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学习弘扬红色文化的紧迫感,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基础,为改革开放实现‚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任务保驾护航,为社会和谐发展汲取和激发正能量,从而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撑、精神动力和组织保障。离开了红色文化母体而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失去

5 源泉、失去血脉、失去根基、失去力量。

三、文化铸魂是实现中国梦、取胜未来的根本 伟大者自与‚伟大‛共存,然而,庶民的胜利终究是文化的胜利,点点滴滴,奔流向海。‚狭小的心灵‛听到诸如‚伟大‛的字眼,总觉得那是‚伟大者”的事情,殊不知‚伟大‛就是‚进步‛、就是‚好‛‚美好‛,就是‚前进‛。‚伟大‛的事业和‚好‛的事情有着同样可循的规律,都要经历‚磨难‛,用中国老百姓自己的话说,叫‚好事多磨‛。

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教诲,今有‚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呐喊。踏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脚步,一路走来,你是否听到‚青年强则国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谆谆教导和深切呼吁?

历史告诫我们,控制一个人,最高明的办法是控制他的大脑;控制和打败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是‚观念斩首‛。在兵法上,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今世界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其军事最高学府西点军校,<<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尤>>占学员必修课的半壁江山)。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警示历史:帝国(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时期表现为新干涉主义,如文化入侵)的贪婪和被压迫民族人民觉悟和反抗意识

6 的增强,战争爆发的可能性难以预料。尤其是伴随历史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革命,战争也已发展到了‚以‘斩首’为核心,打击经济设施为重点,摧毁敌国人民意志为根本的全新模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未来难测的战争面前,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要避免劫难,实现习总书记‚能打仗、打胜仗‛的豪言壮语,为人类文明及和平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必须清醒的明白:战争没有道义的高低,只有拳头的强不强硬。

如何攥紧拳头,是个永恒的战略问题,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本质需要。攥紧拳头就要是形成统一的意志,就是组织起来;攥紧拳头既要有物质上的考虑,更要有思想上的重视。攥紧拳头就有敢于亮剑的力量和勇气,加上正确方法,我们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当前,一是要严惩腐败,提升信心,尤其是谨用和慎用那些讲话、座谈、写文章只字不提人民利益、只字不提理想信念,只字不提共产主义的所谓‚领导‛,因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都没有,靠他们带领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那将只会是天方夜谭;二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群众参与改革的力度,增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群众基础,坚决杜绝用权力和金钱来裁量真理的愚蠢行为;三是要大力挖掘和弘扬井冈山精

7 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志愿军精神以及雷锋精神、铁人精神、钱学森精神、志愿者精神……。唯有如此,才能稳步、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追赶、跨越和‚五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目标。

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业绩,造就的红色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具有实实在在藐视、打垮反动派和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连它的敌人都不得不承认,不得不加以学习。继承、捍卫、发展、发扬好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保障‚党不变质,江山不变色‛的需要,更是赢取未来‚战争‛胜利的命门,尤其对新时期敌对力量进行文化入侵、观念斩首的和平演变图谋要高度警惕。

四顾寰宇,在社会变革、政权更替速度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和隐蔽的今天,文化腐败(侵蚀)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失陷‛将比军队腐败更为可怕。只有铸好文化魂,才能打胜未来‚仗‛!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只有深深扎根在先进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才能真正根深叶茂,任人信服,凝聚力量,取胜未来,实现梦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19日《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新疆频道)

2、《习近平:要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2013年7月13日人民网广西频道)

3、《习近平: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不能相互否定》(2013年11月8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4、《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刘云山出席并讲话》(2014年1月4日新华网》

5、《刘亚洲上将:未来战争,我们如何亮剑》(2014年1月11日中国国防动员网)

6、视频《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课题组)

第三篇:文化自信是大国复兴的基础自信

刘金斌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等。它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当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人非常重视“忠义”,并受到西方文化推崇。在耶鲁大学史德林纪念图书馆(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正门上方,装饰着一块有中国汉字和人物形象的雕塑石碑。中国汉字内容是“卿兄以人臣大节,独制横流,或俘其主,或斩其元恶。当以救兵悬绝,身陷贼庭,旁若无人。历数其罪,手足寄于锋刃,忠义形于颜色。古所未有,朕甚嘉之。”此段文字是颜真卿撰并书《颜氏家庙碑》中唐肃宗皇帝御批褒奖颜氏的一段内容。被肃宗皇帝御批褒奖为“忠义”的是颜杲卿。颜杲卿曾是安禄山的部下,但在安禄山叛乱时依然反对安禄山,受唐玄宗嘉许。后被安禄山叛军抓获,安禄山斥责他说:“你从前是我把你从范阳户曹任上奏请为判官,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杲卿大骂安禄山并说“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最终被安禄山杀害。史德林纪念图书馆大门上的中国文字临摹石刻,虽然水平不高、神韵不足,但基本把颜真卿书法的型刻画出来了。我国唐代杰出书法家的作品,与世界上几种典型的古老文字并列作为耶鲁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标记,凸显了图书渊源和藏书的广泛性,可谓相得益彰。这不单是别具匠心的设计,更是世界一流图书馆对中国传统“忠义”文化的礼赞。

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学而优则仕,古代知识分子读书与从政两位一体。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国家危难之时他们又弃笔从戎,走向战场。除颜氏家族外,苏轼、杜甫、文天祥、袁崇焕、范仲淹、史可法、于谦、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文人带兵打仗的杰出代表。举凡历朝历代的官员,大多年幼时就进私塾入学堂学习经史子集、四书五经,寒窗苦读目的在于为将来步入仕途、报效国家积累学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精神追求。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读书立言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如何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更是我们当今每个读书人需要思考的问题。联想到1900年前后的美国历史、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社会处在动荡发展时期,国家需要文人读书,更需要读书文人中的有才有志之士出世报效国家。进一步联想到美国各个大学都将参加各个时期战争为国捐躯的学生名单刻在学校的纪念碑上,使人不禁感叹:中西方虽然文化不同,但对于知识分子弘扬忠义精神品德、读书报国却有着共同的诉求。

除此“忠义”之外,还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引用,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先后出现在法国1793年宪法和1795年宪法中,而且现在的联合国总部也刻着这句话。一个大国崛起,仅仅经济强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文化强大。中国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西方推崇,作为中国人更不能妄自菲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不仅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要坚持文化自信。希望我们每个人在赞美耶鲁大学史德林纪念图书馆大门头上摹刻颜真卿千古妙笔风采的同时,更要深深思考读书为什么为什么读书的人生课题,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推广,使之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行记》,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年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当从中国回来的传教士们受到精英们的热捧,他们的书简也被视为经典。传教士眼中那个“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当时一些欧洲学者甚至认为,发现中国可与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媲美。当东印度公司把订制好的精美瓷器运回欧洲大陆时,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也在感叹:“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终于找到了解决对华贸易逆差的“方式”。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轻蔑的时代”。英国诗人丁尼生说:“欧洲的50年,胜过了中国的一甲子。”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材料一 “中国潮”的潮涨潮落

17、18世纪,中国产品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充斥欧洲。一股追求“中国时尚”的“中国潮”在欧洲蓬勃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人已经从崇拜中国器物和制度转向了崇拜中国儒家文明„„然而,这种“中国潮”并没有能够在欧洲长期地维持下去„„为贸易利润而歌颂,为生产利润而贬低的这种现象在中国茶被印度茶和锡兰茶所取代的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制文化权与

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二 从法国汉学到美国中国学

法国汉学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欧美中国研究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传教士的贡献远比法国重要得多。但是,这个局面很快就被改变和超越了„„而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却乘势而起,成为继法国之后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中心。

——《制文化权与

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材料三 “唱衰中国”与“唱盛中国”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中国学研究中,尽管仍陆续出版了《中国即将崩溃》一类“唱衰中国”的著作,但这种声音已远不如先前那样强势。与此相反,一批被称为“唱盛中国”的著作相继问世,并在西方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这些著作包括《中国的天才:三千年的科学发明》、《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等等。

——《西方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第四篇:我眼中的文化自信

丘吉尔曾说:“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足以说明他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此相同,习大大所提出的“中华民族所需要的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为条件”也极大的表明了他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文化自信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影响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一)渊源

从魏晋风度到盛唐气象,从唐诗宋词中所体会到的名士的高尚品格,中华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内心,有太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灵气豪气,有杜甫“安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豪士尽欢颜”的忧国忧民,有儒家“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我们在这些思想的浸润中长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追溯到现在,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文化产业方面的提高

于文化产业来说,不仅需要内部消化,更需要走出国门的支撑。有鉴于此,我们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谨记“中国品牌”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文化产业领域,我们需要塑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需要有“走出去”战略的支撑。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不断塑造“中国品牌”的形象,而近年来,国产的电视剧“走出去”也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而这对于整个文化产业树立“中国品牌”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既然如此,这样的脚步就需要加快。

文化产业腾飞成为文化自信还需要打好“创新”牌。我们知道,文化产业更是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既然如此,对于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就需要牢牢抓住“创新”这张牌,对于每个产业来说,都应该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只有牢牢把握“创新”这张牌,才能欣喜看到文化产业腾飞过程中,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的话,我们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的提升。因为对于文化自信来说,如果没有在“创新”的基础上,注定就会丧失底气。

(三)决心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要有真正的担当,就必须要有真切的责任心,而要有真切的责任心,就要对我们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真信、真懂、真干,这就需要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因为文化自信的增强不仅是一种数量级别的提升,更多的乃是一种质量级别的提升,只有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都获得提升的文化产业腾飞,才能够带来真正的文化自信。

我们需要牢牢记住的就是要打响“创新”牌,更是需要将“中国品牌”擦亮。在这样的基础上,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随着文化产业腾飞,也就注定能够带来文化自信的提升。

最后总结说,应集百家之长,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人类文化的集大成工作。在这个意义上,才会有终极性的文化自信,自然也就有了自在的、自足的文学创新,就像李白在完全的自足中挥就千古绝唱一样。

第五篇:一起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延绵不绝、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碰撞,从而实现了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多元一体。

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灿若星辰的中华文化,都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凝聚着强大持久的力量,照耀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厚而悠远的力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我能够出生在这片土地上,是我的荣幸,更是我引以自豪的资本!中华文化从兴起,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种兼容并收、求同存异的姿态,不仅让这条东方巨龙不断强大,也让生活在期间的民众受益匪浅。

从小到大,我一直被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所熏染,让我懂得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谦虚慎行,团结友爱,“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工作中,要做实事,做好事,“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家庭中,要孝敬长辈,关爱弱小,“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然,作为中华儿女,我也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文化精髓,并使之发扬光大。

自从学习了传统文化,我的身边多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从他们的身上我得到了许多“珍宝”,这些“珍宝”有的是打开另一扇知识大门的钥匙,有的是健康的指引,有的是洗涤心灵的良方„„快乐不是拥有多,而是计较少。

老子说:“大道至简。”随着学习的深入,越来越深刻地理解着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上一篇:中央音乐学院考级曲目下一篇:怎样做一名合格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