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中医文化

2024-04-27

医院的中医文化(通用8篇)

篇1:医院的中医文化

浅谈医院的中医文化建设

摘 要: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医院文化的精魂。中医院是中医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对于中医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医文化;医院;主阵地

注:(本文是省级课题“新媒体时代中医健康服务机构中医药文化宣传研究(?目编号:2016Q006)”的阶段性成果)

中医文化[1]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千年辉煌祖国医学中的瑰宝。医院是中医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传承和提升中医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突出中医特色是中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医药文化符合医院文化建设价值体系

1.1 医院文化的特点

医院是满足群众对健康需求的场所,是医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救助和服务的地方,这就要求了医院文化“以人为本”。医院文化是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医院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医学科研活动中所体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2]。医院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医院的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就医环境、建筑绿化、设备设施、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以及人力资源、技术水平等客观外在条件[3]。精神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医院精神文化建设在核心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制定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了医疗实践者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

1.2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中医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国古代儒、释、道等文化的精华。无论是“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道德修养,还是仁、义、礼、智、信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还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理念等等,都在中医理法方药中得到鲜活的体现[4]。中医讲求天人相应,注重医德。中医文化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变化也深受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5]。对于中医人而言,为学时就需要抱着钻研到底的钉子精神,学习上做到“用心精微”、“精勤不倦”,平时亦不能懈怠,延伸知识,博览医书,孜孜不倦,以求医术做到“精微”,全身心地救死扶伤,去伪存真,为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3 中医药文化与医院文化建设一脉相承

医院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彰显医院特色,形成医院品牌,增强医院竞争力,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医文化是医院的基石,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对于中医院的整体建设,中医人的精神文明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中医文化是医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6]。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多方面提高竞争力。医院的竞争力取决于医院环境、医疗技术水平、设备设施等硬件,也取决于医疗服务、创新能力等软实力,前者属于客观条件,总有尽时,后者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潜力无限。而优秀的医院文化会让二者充分融合,让人、技术、设备协调运作,获取更大效益[7-8]。医院文化建设与中医文化一脉相承,坚持以人为本,以职工为基石,以患者为中心。以员工为本,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让员工体会到是医院的真正主人,主观能动的发挥出最大的能力,主动为医院的发展群策群力;才能激发工作热情,塑造医院团结协作、勤奋创造的良好精神风貌;才能自觉地用医院的核心价值观规范自身的言行,践行医院精神,发自内心的愿意为病人服务;才能真正的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目前,中医药文化建设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中医药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医院文化建设与中医药文化协同发展

2.1 中医理念的医院物质文化建设基石

医院物质文化建设是医院文化的外在表现,它独特的个性化使医院形象有利于塑造更好地医院形象。医院形象是通过医院的建筑外观、庭院造型、内饰风格以及医院标识等外在符号向社会公众展示中医院个性化的特征。医院在环境形象上充分彰显中医文化特色,是展示与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在外在形象上有别于其他类型医院的最佳途径。医院可修建仿古休闲亭、游廊,塑造医药大师雕像,张贴医药楹联渲染中医传统文化气氛,在院内可绿化场地栽种麦冬、凤仙花、鸡冠花、菊花、桔梗、棕榈、樟树等中药植物,木本、草本错落有致,花景、叶景四季分明,每种药用植物立有匾牌介绍药物名称、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建文化墙,将葛洪洗药池、李时珍尝百草、孙思邈不分贫贵医德高尚、华佗五禽戏等有代表性的中医历史经典用浮雕形式予以展示。将深受国内外医药科技界推崇的李时珍的生以连环画形式在长廊中向大众介绍。充分展现了中医医院的基本特征,人们一踏进院内就感受到浓浓的中医文化氛围。

加强外观环境展示:在相应展区内展示针灸、康复等多种形式的书籍、各类用具、各种人体经络模型等,以现场演示、视频播放、文图资料、收藏实物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展示,生动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技法;并设置针灸、康复体验区[9]。在医院治未病或者亚健康病区设立养生保健展区,展厅运用资料、实物、中医养生影音宣传资料等,彰显中医养生独特疗效。激发群众对于中医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同时利用音视频、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多种展现方式,改变以往的被动接受和冗长枯燥的宣传方式。

2.2 中医精神展示医院文化建设的风采

医院以人为本,方能彰显中医精神。以人为本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塑造中医医院精神的根本所在。医院之魂与中医文化一脉相承,坚持以人为本,以职工为基石,以患者为中心。医护人员开展中医特定礼仪活动,把诵读唐代名医《大医精诚》中有关大医的要求作为每一名新员工入职时的宣誓内容[9]。以员工为本,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让员工体会到是医院的真正主人,主观能动的发挥出最大的能力,主动为医院的发展群策群力;才能激发工作热情,塑造医院团结协作、勤奋创造的良好精神风貌。

代代薪火相传,方能发扬中医特色。薪火相传的师承教育是中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特有教育模式,对中医药的学习传承有重要的影响。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临床能力、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12]。中医的诊疗活动过程除了需要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技能,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心领神会,得心应手。对于医院而言,年轻医生在理论和临床经验上较老医生都远远不足,医院可通过开展“一对一”或“多带一”、“一带多”的教学方式,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跟师上门诊、集中授课、病案讨论、专家进病房、学术经验交流会等。同时要指导学员基于临床,跟师学习,规范采集临床信息,连接知识点,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数据技术,实现知识的迅速发现,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解析结果,总结学术经验。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使年轻医师能够进一步总结消化导师的经验,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3]。打造中医文化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品牌文化

医院要突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只有形成了品牌文化,才能为医院的形象刻上深深的烙印,成为医院的标示和名片。因此,医院要在中医这个大品牌的基础上,狠抓中医文化建设,推动医院健康持久的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医院文化建设与中医文化的融合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任务,以人为本,多方宣传,品牌效应。医院的文化建设成为中医文化的主阵地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不断地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医生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推动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佐忻,张建中.中医药文化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N],中国中医药报.2007-04一11(04).[2]李丽华,蔡永生.医院文化研究之我见[J].医学与哲学,1995,16(7):337-340.[3]顾洋菲.浅谈中医院文化建设与意义[J].西部中医药,2015,28(12):56-57.[4]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滕野,张宗明.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28):72-76.[6]朱宣谕.弘扬中医文化精髓提升中医院竞争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4):303-304.[7]??秀荣.中医与中医文化的动态特征[J].西部中医药,2014,27(10):39-41.[8]王晓荣.对中医院中医药环境文化建设的思考[J].西部中医药,2014,27(2):62-64.[9]黄铮.中医医院文化基地建设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0(15):110-112.[10]赵国梁.注重创新不断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142-144.作者简介

袁志(1979-),男,汉,四川成都,本科,助理研究员,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就职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毛林(1981―)女,汉,四川成都,本科,主管护师,毕业于西昌学院,现就职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于欢(1983-),女,汉,四川达州,硕士,科员,毕业于西南大学,就职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篇2:医院的中医文化

大家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我院的国医楼广场,整个广场取“天圆地方”之意,圆便是大家眼前的这一副太极阴阳图,据说伏羲据河图而制八卦,大禹据洛书而绘九宫,这也是易经和中医的理论源头。东西两侧分别是医破我执、医道天德、医具三味、医彻真谛、医道无私、医心近佛六幅中医典故地雕,在正南侧,是一块刻有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仿古字体的泰山原石,在广场的南侧外围我们种植了地道的中医药材,且整体造型形似蓄势待发的弓箭,预示中医药事业将飞速发展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国医楼。大家请顺着我的手看去,大厅上方是我们的中国历代十大名医浮雕,他们均对我们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左右两侧我们设置了中草药标本展示柜,请跟我来。(到右侧展示柜观看)。请大家稍微转身朝这边看,这是我院的智能化中药房,在配药过程中我们利用条码扫描等手段进行双重药品验证,确保配药准确无误;每味药的出药系统各自独立,杜绝了交叉污染;药品采用免煎颗粒独立包装,每服药的配制时间仅2~3分钟。这边是我院的精品中药房,整个药房的设计风貌古朴典雅,让人感受到一种中医文化艺术的独具匠心。请大家跟随我去往2楼。(坐扶梯)这是我院的自制制剂及膏方展区。目前我院拥有国家批准文号的中药自制剂42种,优质中药饮片500余种,研发有安神助眠膏、解酒护肝膏、咳喘膏、健脑益智膏、养颜美容膏、十全大补膏、温肾膏、润肠通便膏等几十种膏方。请大家跟我来,在左右两侧分别为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经典中医论著,它们都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和行医者提高业务水平的的两篇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家请往这边走,在这块区域我们设置了大量的养生歌谣诀,这些都是古代医学大师在行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言简意赅,富含哲理。

请大家跟随我去往3楼。在我右手边的这幅是百药园,从药物的功效、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通过配图对药物的性味、形态进行了介绍。左手边的两幅分别是百医图和百方园,通过展示一百名中国历代名医及一百首经典方剂,来增加人们对中医的认知。请大家这边走,这里是我们对中医养生知识的宣传区域。这边是中医格言的展示区。请大家侧目,在这两侧分别是中华医药赋和国医赋。

请大家跟我来,在康复科的回廊我们张贴的是中医康复赋。请大家跟我往前走,通过仲景楼,我们眼前这条宽敞明亮,直通华佗楼的连廊是我院的文化长廊,这是我院近几年来艰苦创业、值得铭记的一段岁月缩影,记载了许多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通过医院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的展示,让人们体会到医院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连廊顶端我们装饰了中医药植物腊叶标本,并对植物的名称、性味进行了说明,非常具有特色和实用性。

请大家稍微转身朝这边看,这里是我们的中医典故展示区。这里就是我们的中医文化广场。主要由珍贵草药园、立体中药文化区、仿古亭阁、人工景观等功能区域组成,建成后将有机地融合教学、科普、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成为我市具特色的中医药景观区。请大家跟我来,在我两侧分别是中医赋和中药赋,请大家移步观看。在我们身前的是“ 亭”,亭顶装饰采用葫芦宝顶,这也是本地区古建筑的特征之一,悬挂的两幅“ ”对联则融入悬壶济世的道教医学内涵,充分展示了独有的艺术形象和魅力。在我们前方的人工假山中,源源不断的流水寓意着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广场采用园林设计,银杏、大叶女贞、山楂、小叶扶芳藤等传统中医药植物点缀其间,打造了舒适的绿色空间,使得整个广场充分展示了空间之美、意境之美及文化之美。这里是我们的书法展厅。请大家跟随我前往时珍楼。一楼是我院的急诊科,在一楼楼层我们通过展板展示了大量的中医急症知识,请大家移步到二楼,这里是我们的中医治未病中心,中医治未病以《黄帝内经》为发端,历经200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精髓。在整个楼层我们都设置了通俗易懂、形象直观的治未病知识科普展板,很好的普及了“治未病”、“药食同源”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思想习惯相关的知识、方法、观念。三楼是我们的职工文化及价值体系展示区。四楼是医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展板。

眼前是国医堂,这也是我院的中医药文化标志性建筑。建筑外观采用唐宋斗拱,反映出浓郁的中医情调,翼角起翘突出,使沉重的楼顶呈现飞动之感。楼前六根红色整块柱石、仿古窗以及石阶基给人一种厚重的质朴感,雕刻祥云莲花嵌入式的牌坊使得传统中医药文化更加突出。

一层大厅是中医药历史文化博物馆,馆内装饰风格体现中国传统特色,蕴含中医药元素的陈设、摆件、字画、图片等点缀其间。

东侧是名中医馆,西侧是中医特色疗法区。二层是中医综合诊疗区,设有针灸、推拿大厅

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解说词

观众朋友们,欢迎参观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祖国的中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原则,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庇护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繁衍生息,并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推广和传播,造福人类的健康事业,尤其在当今保健养生回归自然的潮流中,中医药更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的本质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

我们医院作为全国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及福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承载着传播健康中医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事业的神圣使命。希望您能在这里真切地感受中医、认同中医、受益中医、发展中医,并成为推广和宣传祖国医学和文化的使者!

首先参观“中医药起源”部分。

请大家看,这幅展板介绍了中医药的起源。中医药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随后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汇集成灿烂芬芳的国粹——中医药。

我想这个铜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北宋天圣五年,也就是1027年,宋仁宗诏命翰林医官王惟一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该铜人高度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刻有穴位。同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针刺时如刺中穴位则水出,没有刺中水则不出。这是古代精密的医学模型,也是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

接着再看这幅展板——中医药文化渊源。中医药学术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出现。《黄帝内经》成功地将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引入医学,使之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核心。阴阳五行学说源于河图洛书。春秋战国之际,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均植根于阴阳五行理论。因此,中医药文化的源流向上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河图洛书,向下又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有着深厚的渊源。纵观各家,又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思想与中医医理及文化的形成影响最深。

接着参观中国历代名医和中医特色疗法。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辈出,学术成就辉煌。在此,我们首先展出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十位名医介绍,今后,我们将不断更新名医介绍。

接着,我们看看中医特色疗法。中医特色疗法是中医学中的精华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技术。我院针灸康复科、骨伤科、传统内科等科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中医特色疗法。这三幅展板展示了艾灸、拔罐、耳针等17项中医特色疗法。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医特色疗法用具。

这是九针。九针是九种针具的总称,出自《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针具发展成九种针形,其形状、用途各异,据病情选用,才可达到去病的目的。现代各种针具均由九针发展而来。

大家看,九针从上往下分别是鑱chán 针、圆针、鍉chí 针、锋针、铍pí

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大家看看第7样针具——毫针,这就是现代临床最常用的主要针具,这种针硬度强,坚韧而富有弹性,不易折断,且锋利无比。毫针种类发展很快,根据针身长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利用毫针开展的针刺法,对200余种病症有显著疗效,尤对中风、美尼尔氏综合症、各种脑外伤后遗症、癫病、轻度脑动脉硬化等疑难症疗效独特。这是浅针,浅针来源于“九针”中的“鍉针”。它的特点是针身粗、针尖圆而微尖。治疗中,浅针没有插入皮肤,而是通过连续刮推动作使针柄快速刺激、持续振动,通过穴位产生针感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失眠、头痛、眩晕、面风、面瘫后遗症、耳鸣、耳聋等。这是火针。火针是用火烧红的针尖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记载。火针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在临床用于虚寒痈肿等症的治疗。这是梅花针。梅花针是皮肤针的一种,因针柄的一端装5枚小针,状如梅花,所以称为“梅花针”。用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头痛、失眠、中风、面瘫、痹证、斑秃等病证,疗效显著,灵验简便。这块黑色的石头叫砭biān 石。砭石是一种石制尖刀,它是针灸器具针的前身,专门用来切开痈肿,或穿刺脓包,排除毒血脓水。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是中国古老医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医学溯源。

这两枚针叫做小针刀,它们在形状上既像针又像刀。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这三枚针叫做三棱针,大家看,它的针柄呈圆柱状,针身至针尖呈三角锥形,刃尖锋利。这是用于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可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开窍清热、消肿止痛的功效。这枚针叫飞针,是一种特制的银针。采用“轻(如履薄冰)快(如鱼翔跃)、点(如雀啄食)”的针刺手法,针刺经络刺激线,治疗小儿急性、热性、进行性或慢性等实证。我院传统内科李学麟主任擅长此法。

这个盒子为我们展示的是皮内针。皮内针又称“埋针”,是用不锈钢丝制成的图钉型和麦粒型的针具。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具体来说,它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可以给穴位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病人还可以自己手压埋针以加强刺激。

这个木质器具是制艾柱模具,下方的艾柱就是用这个模具制作的。

这包黄色的药粉是三伏灸散,是调制三伏灸贴的原料。这个带孔的小盒子是温灸盒,下面的条状物叫艾条。这个温灸盒怎么用呢?将艾条点燃后,火朝下插入温灸盒上方的孔里,选定灸疗部位,用带子将温灸盒固定,通过侧壁通风孔,随时观察艾条燃烧情况。这个玫红色的物体叫雷火炙,是利用植物燃烧时发出的红外线及热能达到温通经络、疏风散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扶正祛邪的功效。

下方这个是灯芯草,用于灯芯灸。灯芯灸就是将灯芯草蘸zhàn 少许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对于带状疱疹等疾病有特别的效果。这三个玻璃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是拔火罐常用工具。下方黑色的籽叫王不留行籽,这里每个小胶布上都粘了一颗王不留行籽,大家猜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呢?这是用于耳穴贴敷的。这几个竹罐也是用来拔火罐的。

这个是中药贴敷,用于穴位敷贴疗法,比如我们熟悉的三伏灸贴,就是用我们刚才看过的三伏灸散调制成药膏放置在这块无纺纱布中制成的。

这块牛角板叫刮痧板。刮痧是一种传统的绿色疗法,能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这个是埋线。穴位埋线是利用特殊针具将羊肠线植入相应穴位,通过对穴位产生持续刺激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主要用于肥胖症、腰腿痛、痹证、胃痛、面瘫、哮喘、中风后遗症、癫痫等。这里展示了两枚针。

上面这枚叫松筋针。它的特点是针头圆钝,针柄扁平。松筋针治疗是中医针刺治疗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相结合的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下面这枚叫钩针。它的特点是针体坚硬,针头弯曲。可在体内进行剥离粘连、刮除赘生物等操作。钩针疗法对于痛证的治疗

及运动系统疾病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kē

炎、腱鞘炎等疗效显著。大家看,这包橡皮筋是用于中医挂线疗法的重要工具。通过橡皮筋的慢性割勒在肛漏治疗中起到慢性切割引流、标志、刺激的作用。

下面这枚银针叫探针。是治疗肛漏、肛周脓肿的重要工具,用于术中探查病理性管道。这只大耳朵就是耳穴模型了。上面标示了耳针穴位的位置。刚刚我们看到的王不留行籽就是粘贴在耳穴上的。

这是足部穴位模型。由于人体特殊构造,所有器官都有神经延接至足部。足底按摩等治疗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的功效。这是全身腧shù

穴模型,也叫针灸小人。为我们展示了全身腧穴的位置。

大家跟我往前走,参观“中药及杏林典故”部分。这幅展板介绍了中药炮制,它是祖国传承千年的文化积淀,可以影响中药的药性,改善中药的贮藏性,可以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切药刀,虽然是手工的切刀,却有机器所没有的优点,有些药材的有效成分会被机器运转时的产热所破坏,而使用切药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往前走,这两个木柜展示了我们医院的“看家秘方”——院内制剂。我院常年应用的专科中药制剂品种有50余种,其中黄白胶囊、紫白膏、三黄散、清白散、藿砂合剂、脉管Ⅱ号等临床疗效显著,深得百姓广泛好评。另外还有我院特色 “吉祥膏方”膏方又称膏滋剂,是传统中药剂型中的一种,是经中医师辨证、辨病、辨体质后开出处方,采用各地道药材精心熬制,加入蜂蜜或者胶类提炼成便于服用的膏剂。膏方是祖国医药学之瑰宝,它传承 “大医精诚”之精华,博采“百草之精粹”,以“养生命之灵机”;具调治、调理、调补的作用,长期服用可调节和加强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这两幅展板其中一个是杏林典故,我们来看看杏林的由来。在中医古籍中,经常见到“杏林”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三国时代,有一位医生,叫董奉,是我们福建长乐人。他医术高超,闻名遐迩。当时交州,也就是现在的越南河内的刺史杜燮xiâ 得了重

病,请董奉去治疗,董到交州时,杜燮xiâ 已经死了3天,董奉为他灌服了3颗药丸,半天后他能坐起,4天后便能说话了。从此以后,董奉医名显赫。他晚年隐居庐山,给人治病,不收钱,也不收东西,得重病被治愈的人,只要在他的住宅边种5棵杏树就可以了,得轻病被治愈的人,只要种1棵杏树就可以了。几年之后,他的住宅四周有了十万余棵杏树,绿荫成林。董奉叫人修了一座茅舍,杏子成熟的时候,只要装一筐稻谷放在茅舍中,就可以拿走一筐杏子。董奉把积聚起来的大量稻谷用来赈救贫苦的人。由于佳话美名的流传,“杏林”一词逐渐成为中医药界的代称。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家。另一块展板则向我们介绍了中药的起源,《史纪纲要》中出现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指出了中药来源于前人的观察和实践,从感性的经验过渡到理性的认识,从最初的口耳相传到形成文字,于是才有了今天全面、完整的中药理论体系。

这个大木柜为我们展示了几十种常用的中药饮片,每个饮片对应的牌子上都有该味药的功效,大家可以看看自己认识哪些。

这个柜子,为我们展示了中药调剂的用具。这是我们以前包的中药包。这把小秤叫戥děng 秤,是中药调剂的传统称量工具,在一方多 剂的时候,要求剂量准确,都用戥děng 秤分量,逐剂回戥děng,保证剂量均匀准确。这是冲臼jiù,是捣药用的器具,有些药材质地较硬,直接入药影响药效发挥,捣碎后利于煎出。这个算盘是估价用的,在没有电脑和计算器的年代,它是必不可少的估价工具。

这是我们医院已故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李学耕的处方手迹,大家可以看看这里头有哪几味中药。

大家看,这是太极图,这侧为我们展示了《本草纲目》等书籍,这一侧展示了中药药膳的配方及制作方法,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

大家跟我走,请看,这是一口模拟水井。为什么要放这样一口井呢?这跟中医的一个典故——“橘井泉香”有关。据说汉文帝时,荆州的桂阳郡,也就是现在湖南省郴州市,有一位道士,名叫苏耽dān。他精于医术,给人治病,不收报酬,世人称他为苏仙公。传说,有一天,他向母亲道别,去山里成仙。他对母亲说,明年将发生瘟疫,到时候,可取院子里的井水一升,橘叶一片,煎服,就可以病愈了。第二年,他的预言应验了,前来求药的人,甚至有来自千里以外的,许许多多的病人都被治好了。从此以后,橘井的美名流传至今。橘井溢香,杏林春满,成为了中医界美德的象征。

前面这个展柜,为我们展示了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条辨》。这四部经典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大家看,这几幅展板为我们展示了中医养生的内容,这一期着重介绍了中医养生观和四季养生法,以后我们还将陆续更新中医养生的内容,欢迎大家品读。

篇3:医院的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不断地继承和发扬。然而,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现代化的诊疗技术及手段已在中医院普遍应用, 在当今的中医院建设中, 现代建筑风格及元素的综合应用与体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秦皇岛市中医医院迁建工程从建筑风格、内部装潢和标识系统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医文化与现代风格的全面融合, 这对中医医院的医疗环境及形象展示有着重要意义。

总体原则:人本为基础, 注重现代化, 体现中医文化

该方案针对医院现状, 在不影响医疗服务的前提下, 采取分期建设模式, 并以患者为中心, 努力打造舒适、方便、安全、卫生的医疗环境。设计上高度重视环境绿化和无障碍设计, 从大空间到局部细节,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1.日景鸟瞰图

2.外部实景图

院区采用半集中式的布局方式, 明确功能分区, 合理规划医疗流程, 科学理顺区域之间的关系。如门急诊与医技部、手术部的关系, 病房楼与医技部、手术部的关系, 以及医疗部门与后勤保障部门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院区各个出入口的位置, 做到布局紧凑、空间宜人、流线明确。

设计中, 从总体布局到各功能科室布局都立足于充分吸收国内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选用经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新技术, 使新医院具有相应的先进性。

另外, 考虑到中医医院应具备的现代化属性及特点, 设计中尤为注重现代和传统的有机结合, 力求将简洁、明快、现代的外立面造型和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内部装修及标识系统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展示出现代化中医医院中的中医文化特色。

总平面设计:结合场地, 分析流线, 营造现代化医院

该项目在总平面布置中, 严格依据医疗建筑的特点及人员流线分布, 并结合场地情况,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系统协调组织人流、车流关系, 力求营造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清新美观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3.国医堂诊区

4.门诊大厅

5.治未病中心

6.住院大堂

医院的主要医疗区布置于用地的东北侧, 在院区的南侧和西侧则为预留的大面积绿地, 为医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高层病房置于用地北侧, 面向城市主干道, 在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层建筑对院区光照遮挡影响的同时, 又形成了一道新的城市建筑景观, 突显了医院的整体形象。

门诊楼面向泰山路展开, 对广场形成围合感, 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行政办公区布置在门诊楼的顶层, 设独立的出入口和电梯,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患者的交叉。

单体平面设计:注重功能, 结合中医院特有属性, 大胆创新

设计师根据医院各功能科室相互间的功能关系, 对其进行了合理安排, 如急救中心与放射科、手术部与重症监护、手术部与中心供应等相关部门之间均设有直接高效的交通联系, 可较好地满足现代医疗功能的需求。

除了采用现代医院建筑的新概念与新技术, 设计师们还结合“中医医院”的特有属性, 大胆创新, 将传统建筑的文脉、神韵、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

在门诊部二层设中医科。中医专家门诊设“名医堂”和“国医堂”, 室内设计充满中国古典氛围, 等候区上方天花板设计成“太极图”, “太极”在中国文化中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理念, 展示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也正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 突出中医医院与其他医院的区别。

中医药浴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 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 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该项目在住院楼的二层设置中医特有的中医药浴和康复理疗, 不仅与中医门诊联系方便, 也便于住院患者使用。

建筑造型设计:简洁明快, 平易近人

在建筑造型上, 设计师们依据医院建筑特性, 不追求豪华气派, 力求简洁明快、平易近人。主楼外窗采用了舒缓的水平线条, 给人以安详宁静的感觉。门急诊医技楼大厅局部采用玻璃幕墙及浅黄色外墙点缀, 注重细部设计, 强调不同材质的对比, 显示了医院建筑作为公共建筑应有的端庄大气。外墙避免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 节能环保。外墙饰面以真石漆为主, 裙房少量采用干挂花岗岩, 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室内设计:体现传统中医文化魅力

在满足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设计师最大程度地通过室内设计体现传统中医文化魅力。在门诊大厅周围的墙上大面积铺以浮雕, 阐述了中医源远流长的历史。在大厅天花板中采用中国传统建筑中藻井的元素作为采光天井, 周围饰以中式回型纹拼花, 使空间更富有层次感, 这也是中医文化在细微处的体现。

环境设计:突显绿化环境, 丰富医院总体形象

传统中医讲究“天人相应”, 认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是一个整体。纵观古今中外, 良好的治疗与养生场所都是处在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雅致的地方。这不仅体现了传统中医文化, 同时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 因此该项目在医院的绿化环境的营造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由门诊楼、住院楼围合成的入口广场, 是一个重要的中心景观, 同时也是交通组织的枢纽, 设计师通过绿化、喷泉、铺装的转换, 衬托出了广场的主题雕塑, 丰富了医院的总体形象。

另外, 在医院内部结合建筑布局设置了休闲空间, 精心安排植物、小品, 在满足医疗功能的同时, 还进一步改善了环境, 给患者创造出了亲切自然的就医氛围。

补白

篇4: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院文化

关键词:中医药特色医院文化中医医院

中医是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望、闻、问、切”,重视“脉象”的变化。[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注重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了一个中医药特色文化浓厚的中医医院。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关键在内涵建设,即是要在医院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从医院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着手。龙川县中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全省建院最早的33间中医院之一,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近年来,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团体形象等。医院建立了以德术兼修、大医精诚的医院精神;弘扬国粹、惠福于民的医院宗旨;仁爱、精诚、求知、致和的院训;铸就名医、打造名科、创建名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二、作为中医医院,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医院在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医院按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为抓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1、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加强中医药传播能力建设,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2]医院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了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等区域,广泛宣传了中医药文化。同时结合科室业务特色,以科室开展的中医药优势病种为主题,制作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知识宣传栏,以及中医药护理手册,在科室走廊悬挂、张贴,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2、医院规范管理上,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中。医院制作具有中医药特色文化的院徽、院歌、院训、员工手册,对中医文化的价值观、行为观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全院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广泛倡导、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中医文化和医院文化精神,在广大的员工心目中建立起导航系统,让员工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

3、科室制作传画册和健康教育处方,介绍科室中医特色服务、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医药文化,推介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人们在中医院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同时主动接受中医药服务,加深对中医院、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可。通过诊疗环境和流程、行为规范的改进,彰显医院特有的中医药文化特征,提高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中医药文化与科普专门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文化管理工作者,建立一支适应中医药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才激励机制。[3]我们坚持一条:“重视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人才理念。“要想县中医院这艘船在医海中不落伍、不沉没,中医药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院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上从不含糊也舍得投入。根据医院实际,先后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用好、管好、提升好中醫院人才。近年来,通过引进了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聘本科学历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30余名。在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医院始终保持每年选送10余人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对中医药人才的的培养,有效地促进我院中医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开展中医药科研课题20余项。

四、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医医院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4]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通过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全面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中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医院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通过不断加强中医院文化的内涵和实践建设,提升中医院新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医院持续和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魅力中医药》2010年第4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篇5:市中医院中医药文化特定礼仪

1.在庆祝建国、建党、建院、职工代表大会等重大活动或特定场合中,奏国歌,挂国旗、党旗,齐唱院歌。

2.在“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日及护理人员上岗前,朗诵南丁格尔誓言,举行庄严地授帽仪式。

3.在历届师承工作开始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受业学生向传道老师行礼,敬茶、献花等。

4.在全院青年护理人员中选拔举止优雅、气质上佳、品行端方、工作突出的优秀佳丽专门组成医院形象礼仪天使,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担当引导、迎宾、颁奖等形象展示工作。

5.在职工生日来临之际,院领导署名送上祝福,由党政办连同礼金券一并送到职工手中;职工结婚之际,送去鲜花及刻有医院祝福的纪念品;职工生病休养,主管领导、工会专门进行探望;职工及直系亲属去世,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前去吊唁并表示慰问;职工家庭出现困难,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了解情况,组织安排,积极救助,排忧解难。

6.院长每周一或节假日后第一天清晨在院门口迎接职工上班。

7.新职工入院,举办专题培训,了解院史,学习院规,感受医院文化,进行集体宣誓等。

篇6:医院的中医文化

2.在“5.12”国际护士节纪念日及护理人员上岗前,悬挂南丁格尔肖像,朗诵南丁格尔誓言,举行庄严地授帽仪式。

3.在历届师承工作开始时,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受业学生向传道老师行礼。

4.在全院青年护理人员中选拔举止优雅、气质上佳、品行端方、工作突出的优秀佳丽专门组成医院形象礼仪天使,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担当引导、迎宾、颁奖等形象展示工作。

5.在职工生日来临之际,院领导署名送上祝福,由人事科连同礼金一并送到职工手中;职工生病休养,主管领导、工会、预防保健科专门进行探望;职工及直系亲属去世,院领导、工会、人事科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前去吊唁并表示慰问;职工家庭出现困难,院领导、工会及相关部门代表医院了解情况,组织安排,积极救助,排忧解难。

6.院长每周一或节假日后第一天清晨在院门口迎接职工上班。

7.新职工入院,举办专题培训,了解院史,学习院规,感受医院文化。

篇7:中医院卫生文化工作汇报

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位于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南阳市白河游览区内,白河大道中段、市五中北边,是一所具有35年历史的、集教学、科研、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宛城区中医工作的龙头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7.5亩,建筑总面积19510平方米,编制床位78张,实际开放床位150张。枣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后,可设床位200张。医院有职工161人,离退休人员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8人,初级职称61人,专科以上学历70人。学校(中医院)设置25个科室,其中职能科室8个,业务科室17个。其中专业人员第一学历的中医药人员64人,西医学历41人,中西医结合1人。年门诊13720人次,住院1980人次。

在区卫生局党委的领导下,中医院为保障全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尤其是在新一届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组建后,在继承医院优良传统的同时,又大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院职工,大刀阔斧锐意改革,狠抓医疗质量和优质服务,尊重人才,科技兴院;同时,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实现“四个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同并举,实现了医院的快速发展。现就医院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组织有序,制度健全,措施到位

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医院文化是全体员工一代一代在 1

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领域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和享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将团结和激励全院职工,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推进医院的文明进程,为医院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高品位医院文化,优化就医环境,对于和谐医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院领导班子坚持把医院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作为医院重要工作来抓,不是孤立地、割裂地来认识和部署该项工作,而是全面地、有机地渗透到全部工作中去。如每年院领导与各科室层层签定综合目标责任书,除了工作量、医疗质量指标、一定的经济目标等之外,还有党风廉政责任制、追究制落实情况,医德医风实行情况,病人满意度,科室的文化、文明、团结等一系列量化指标,定期对其进行考核和检查,年终与奖惩挂钩。在其它各项工作中也是如此。医院成立了医院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院党政一把手牵头负责,由质控科、办公室、工会等数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兼任,其职责是弘扬先进文化,引导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文化上奋发进取,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职工爱院如家的思想感情。今年初,为加强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把过去陈旧落后不适应医院发展的制度及时废除,重新整理、修订和建立与医院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医德医风、文化活动等方面出台了适应医院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职能科室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等制度,为医院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并且在医院经费不宽余情况下拨款购买康复活动器材、购买图书万余册组建“职工书屋”作为医院文化活动的窗口。

二、人本理念,人文氛围,科学民主管理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医院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医疗副院长和医务科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任成员的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设医务科、控感办、质检科、护理部,形成了严密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并加强和完善各项制度,修订和新制定了《手术审批制度》、《病情告知制度》等29项制度。加强法律、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依法行医意识,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等并考试。强化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三基”训练,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培训;采取各种措施如疑难病例讨论、出院病人讨论等,确保医疗安全等等,其目的都是为病人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优质服务是医院文化的一大重点,医院围绕如何使病人方便满意进行改革,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如从2006年起,医院实行门诊365天,天天开诊,并陆续推出天天手术、天天记帐结帐,打开所有门诊服务窗口面对面为患者服务,简化就诊流程,推出划价交费、取药一站通,为抽血病

人及发放免费早餐、为门诊及住院病的免费提供开水,对五保、低保人员、荣残军人等免费进行医疗救治等等,“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如最好的房屋、房间留给病人,电梯、走廊、卫生间等安装扶手,以方便行动不便的病人及老人,电梯使用高峰时医务人员让位于病人等等。

创造整洁舒适优美的就医环境是医院文化“以人为本”理念的又一体现,医院除了斥巨资修建枣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外,又先后融资310万元资金购买CT、彩超、全自动生化等大型医疗设备等等;又投资数十万元进行电线变压器改造、绿化美化院内环境等。如今,修茸一新的考务中心宽敞明亮,医疗救助中心病房温馨舒适,医院内绿树红花草地争辉、假山水池大面积绿地等,不仅为病人创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的就医环境,还为病人营造了一个整洁优美、温馨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科学民主化管理,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医院管理模式,医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院、科干部多次赴上海、天津、成都、郑州等地参观、学习及培训,并到管理先进的医院考察取经,结合院情对医院发展科室建设重新定位思考、规划部署。坚持院务公开,建立院务公开组织领导体系及监督体系,凡职代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的问题,一律公开,每年医院的总结、计划,经费及其它事宜,都要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凡招聘、晋升、评

先选优、任职等一律张榜公示。医院实行先进的微机化管理,如HIS系统(医院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系统、医师、护士工作站等)使医院的科学民主管理更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三、救死扶伤,勇挑重担,行风建设成绩显著

在2003年春季抗击非典的特殊斗争中,医院按区委、区政府及卫生局要求部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防治非典”的重担,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每个职工积极性,科学防治,制度健全,加班加点建立发热病房及发热门诊,坚持零报告制度,实行网络报告。培训医护人员200余人次并考试,院多次组织专家上街义诊宣传防非知识数十次,发放资料数千份,抗非工作成绩显著,医院荣获“卫生系统防治非典先进基层党组织”,医院总支书荣获省政府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院长、副院长、专家及普通医务工作者分别荣获市、区级荣誉称号十余项。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医院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同时,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为安定民心,稳定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显示出了医领导班子的领导管理运筹能力和医院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日常急诊、病房的各种抢救、义诊、义务献血、中医院都义不容辞,勇挑重担,为保障全区人民的健康发挥了巨大作用

廉洁行医是医疗部门和医务人员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我们在抓行风建设上狠下功夫,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落实责任,修订和完善一系列制度,一是对干部、党员和职工进行反腐教育,警示教育,采用培训、答卷、看录象等形式,并把廉洁行医作为晋升晋级、评先选优,考核主要条件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在药物、设备、房屋维修的采购修建过程中一律采取按程序公开招标议标办法;三是对社会公开承诺:凡举报医务人员行医中有不廉洁情况,查实后给举报者一定奖励;对个别收取现金、红包或分流病人的医务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通报全院;四是“创建放心药房”,实行就诊一日清单等等,努力为病人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医院文化广阔的内容和深深内涵,促进医院健康、全面而快速发展,尤其在近年来,中医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职工的思想观念变了,热情高、干劲大,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正稳步提高,就医环境大大改善,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医院荣誉接踵而至,医院连年获 全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艾滋病防治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将继续拓展医院文化的外延和内涵,让它为医院的建设发展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

篇8:医院的中医文化

“人心涣散保不了生存,各自为政办不成大事,毛病多的人反而说法多。”这是院长周明晓的管理经。在迈向二级甲等医院的建设道路上,河曲中医院全体职工在以院长周明晓为中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不断创新发展,坚持兼容中西医精华,创造健康快乐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关爱健康,中西并重,阳光医疗的院风,率先推出一站式人性化医治服务。

在办院原则上,身为河曲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周明晓立场坚定,他始终坚持依法办院的方针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不动摇,坚持提升服务质量的原则不动摇,坚持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不动摇,坚持维护职工利益的决心不动摇,坚持廉洁奉公的宗旨不动摇。

在院长周明晓的带领下,河曲县中医院目前已发展为有在职职工90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8人),开放床位50支,并设有内、外、妇产、皮肤、中医针灸等临床科室及检验、放射、B超、心电图等医技科室的新型医院。

上一篇:暑假一天心情变化情况下一篇:品性源自教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