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自考

2024-04-08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自考(共6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自考

试卷代号:1179 座位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内涵的是()。A.数学思想 B.数学情景 C.数学交流 D.数学价值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数学形式化 D.注重数学交流

3.下列不属于选择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的是()。A.基础性原则 B.学术性原则

C.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 D.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4.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着的三类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分别是“陈述性

知识”、“程序性知识”以及()。A.策略性知识 B.过程性知识 C.技能性知识 D.概念性知识

5.现代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的过程。A.建构的过程 B.吸纳的过程 C.传递的过程 D.训练的过程

6.要通过教师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提示性活动,来帮助学生接受并内化既定的数学

知识,形成既定的数学技能的属于()。

A.接受型的教学组织类型 B。问题解决型教学组织类型 C.探索一发现型教学组织类型 n自主型的教学组织类型 7.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8.空间定位不包括()。A.空间形式 B.空间方位 C.空间大小 D.空间距离

9.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数据”、“关系”和()等。A.状态 B.运算 C.问题 D.方法

10.不属于小学概率与统计学习的课程意义的是()。A.形成合理解读数据的能力 B.提高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C.获得绘制图表的能力

D.发展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1.我国2l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以及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12.教学手段的抉择与运用,主要取决于,”

等这样一些变量。

13.运算性质根据其所起作用可分为、以及 等几类。

14.发展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主要策略有、、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15.儿童的数学认知思维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16.源自于“启发学习”的理论称之为“发现学习”。()17.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使通过控制予以体现的。()18.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某种鉴定。()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21.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2.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因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B 2.C 3.B 4.A 5.A 6.A 7.B 8.A 9.A 10.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1.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有利于学生的动机激发 有利于学生的探索与发现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3.改变参算的数的位置 改变运算顺序 参算数的改变弓[起运算结果的变化 14.创设自由探究的空间 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大胆提出假设和积极思考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15.√ 16.√ 17.× 18.×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9.简述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答案:①懂得数学的价值;

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

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④学会数学交流;

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20.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答案:①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②发展性评价;(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③表现性评价。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21.简述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主要模式。

答案:①例一规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一规则的若干例证,通过引导学生的观察、尝试或讨论等获得,来发现并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则);

②规一例教学模式(先向学生呈现某个规则,然后通过若干的实例来说明规则)。(遗漏一条扣3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2~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22.请做一个运用“概念形成”途径获得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只要设计出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解释每一个环节的主要任务)答案:①感知具体对象阶段。(要设计一个具体的知觉对象)②尝试建立表象阶段。(设计的活动是学生对对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③抽象本质属性阶段。(设计的活动就是学生找到对象的本质属性)④符号表征阶段。(学生能用符号或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对象的本质属性)⑤概念运用用阶段。(设计概念运用的活动要能表现学生进一步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错一条扣2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活动或不全面的,每一条酌情扣1~2分)23.简要说明,儿童在空间几何学习过程中的如下几种反应,分别属于几何思维水平发展的哪个阶段? ①因为这个(矩形)像门,而这个(三角形)不像门,所以它们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个(正方

形)像一块手帕,而这个(菱形)也像一块手帕,所以它们是相同的。

②目为长方形是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长方形就是一种平行四边形。

答案:①直观化阶段(水平1阶段);

②抽象(关联)阶段(水平3阶段)。

(错一个扣5分;没有对本阶段特征的简单描述,扣2—4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清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素养特征的是()。A.生活性 B.发展性 C.过程性 D.实践性

2.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结构具有“学术中心的课程开发”、“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螺旋式的课程结构”以及()等等的特征。

A.记忆为主的课堂教学 B.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C.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D。发展性的课程目标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人所分为的四个纬度分别是“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知识学习某一阶段的是()。A.选择阶段 B.领会阶段

C.问题阶段 D.习得阶段

5.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个()。A.传递与接受的关系 B.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C.交互主体的关系 D.知与不知的关系

6.“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可以称之为()。A.照本宣科型策略 B.简单对话型策略 C.任务驱动策略 D.思维交互型策略 7.以下不属于学习评价目的的是()。

A.师生活动质量的判断 B.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C.依据学业对学生排序 D.为师生活动提供反馈 8.下列不属于概念间相容关系的是()。A.属种关系 B.对立关系 C.同一关系 D.交叉关系 9.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10.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等三类。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及—— 等三个问题。

3.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人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一一——、—— 以及 等策略。

4.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具有—— ———、一—————一 以及————一—一一——等这样一些特征。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

1.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和“主观性知识”。()2.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3.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4。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2.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2.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9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A 2.A 3.,D 4.C 5.C 6.B 7.C 8.B 9.B 10.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创设的情景必须有效 注重儿童发现知识过程 要注意适当引导 3.情景(导人)活动(导人)问题(导人)4.对事件可能性认识是逐步发展的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收到经验制约 对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X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答案:①行为参与主要指(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②情感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③认知参与主要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与层次。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2分)2.简述小学数学学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为学生了解自己的数学学习提供反馈的信息,以便让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 程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的行为、情感和策略的参与水平);

②帮助学生改善对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发展自己的数学素养);

③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

④帮助教师与学生一起进一步完善数学课程。

(遗漏一条扣l 5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2分)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案: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⑦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

(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2分,最多扣6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的比较能力? 答案:①所谓比较,是借以认出对象和现象的一种逻辑方法。(2分)②方法:(8分)利用数量关系进行比较;

利用易混概念做精细的比较; 利用揭示本质属性进行比较;

利用一些反思性活动来进行比较。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2分)2.运用“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策略尝试设计一个有关概率知识的课堂活动。

答案:①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2分)②活动要求:(8分)第一,具有游戏的特点;

第二,通过游戏能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缺失一个要求的——条扣4分;没有表述完整的或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2分)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小学数学学科的再认识包含要形成“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以及()。A.科学数学观 B.抽象数学观 C.形式数学观 D.生活数学观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的三个特征分别是“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有“分析型”、“几何型”和()。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分别是“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是()。A.叙述式讲解法 B.学生自学法 C.启发式谈话法 D.演示法

7.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表现性评价 D.质的评价

8.不属于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的是()。A.感知具体对象阶段 B.尝试建立表象阶段 C.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D.抽象本质属性阶段 9.运算法则的理论依据可以称之为()。A.方法 B.性质 C.算理 D.规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方法有“试误法”、“逆推法”和()。A.算法化 B.顿悟

C.探究启发式 D.逼近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等三种互相渗透与相互支持的不同的知识。

2.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主要包括——、——、以及态度等因素。

3.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 以及 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

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2.一种教学策略就有若干固定的教学方法所组成。()3.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4.不同情境下的各种数据有着各自不同的处理策略和模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2.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2.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D 2.D 3.C 4.C 5.D 6.B 7.D 8.C 9.C 1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陈述(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策略性(知识)2.兴趣 动机 自信心

3.(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的发展有哪些共同性的特征? 答案:①在选择上表现出“切近儿童生活”(的价值取向);

②在呈现上表现出“强化过程体验’’(的价值取向); ③在组织上表现出“注重探究发现’’(的价值取向)。(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2分)2.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答案:①生活化(策略)。(多样化、丰富、情境、激发、活动)②操作性(策略)。(做数学、尝试操作)③情境激发(策略)。(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④知识迁移(策略)。(利用数学结构精良特点、使数学概念系统化)(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l~3分)3.简述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

答案:①空间识别障碍(空间的方位感)(3分)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儿童的空间识别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②视觉知觉障碍(不能有效地建立或运用视觉知觉符号与大脑中贮存的图式与概念迅速建立联系的水平或策略)(3分)(遗漏一条扣3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l~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答案:①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

②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情景)的联系。

(遗漏一条扣5分;没有适当举例说明的,酌情扣2~3分)2.请用实例说明应当如何发展学生问题表征的能力。

答案:①仔细审定问题情境。(按基本成分分解问题情境;注意整体与部分关系)②学会深度表征。(模型尝试;原理联想)(遗漏一条扣5分;括号内为关键策略,缺失的或没有适当举例说明的,酌情扣2—4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8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解题能力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等四个纬度。A.数引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珍断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等一些内容。

A.数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牢间描述障碍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埋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等。

A.探究启发式 B.尝试错误法 C.逆推法 D.逼近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 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

以及总结运用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

以及 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以及 等。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2.简述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3.简述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举例说明如何发展儿童将数学运用到现实情境的能力? 2.从下列案例中分析,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反映的是哪一种基本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特别注重了这一类型教学组织十的哪些基本形式? 附案例:

课题: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一:

教师止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一清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并提出自己的—些问题一让大家讨论思考,这些三角形除了有这些不同外,可能有哪些是相同的?→形成一个假没,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一让每一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尝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一因为学生第一次的尝试发现结沦并不相同,教师继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探索一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教学组织二:

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三角形的差异一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呢?→教帅采用“撕”、“拼”的方法进行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演示的结果→获得—般性的结论。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8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C 2.C 3.D 4.C 5.B 6.B 7.B 8.C 9.B 10.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创设情景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 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力‘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x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X 2.√ 3.X 4.√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G分,共)8分)1.答案:

①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②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⑧模仿例题式的配套练习;

(遗漏—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2.答案:

①不同个体生活经历及其个性差异。

②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③不同个体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学习策略具有个性差异特征。(遗漏一条扣2分;没打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3.答案:

(0使习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而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像(空间表象)。

②足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基本概念。

⑧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汁。

④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遗漏—条扣1.5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答案:

①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来考察现实;

②构建普遍知识与特殊情境的联系;

(漏或错—条扣5分;没有给出八休的例子的,每一条酌情扣2一3分)2.答案:

①“教学组织一”为“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或“自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敦学组织中特别注重了“操作用”和“课题”)②“教学组织二”为“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包含了“示范”或“演示”)(错—条扣5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意义的或答错的,每一条酌情扣1一3分;答案中的“或”表示两种答案均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7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o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

在题后的括号内。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阶段. A.映象式阶段 B.动作式阶段 C.符号式阶段

D.映象式阶段向符号式阶段过渡

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A.运算规则 B.数的概念

C。图形分解的思路 D,不同量之间的关系

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等这样三个特征。

A.论述体系的归纳式 B.以计算为主线

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D。训练体系的网络式

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三种。

A.计算型 B.具体型 c.调和型 D.概括型

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井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A.操作材料 B.辅助学具 C.音像资料 D.计算机技术

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A.多例比较策略 B.生活化策略 C.操作分类策略 D,表象过渡策略 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人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 和()等。

A.练习导人 B.问题导入 C.经验导人 D.算理导入

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A.水平0 B.水平l C.水平2 D.水平

lo.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问题表征阶段 B.明确条件阶段 C.感觉阶段 D.理解联想阶段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叫、题,每空2分,共24分)1.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2.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等三类。

3.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以及 等一些特点。

4.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以及 等的识别。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2.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3。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4.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1.简述我国 2l 世纪小学数学课程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3.简述儿童概率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分析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多纬度的内容结构特征。2.请实例说明三种不同的数学问题解决的主要方法。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7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B 2.C 3.C 4.C 5.D 6.C 7.B 8.B 9.C 10.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24分)1.定向环节 行动环节 反馈环节

2.目标取向的评价 过程取向的评价 主体取向的评价

3.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 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绐结语 4.空间方位 空间距离 空间大小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

四、筒答题(本大题共川、题,每题6分,共18分)1.答案:

①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④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⑤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l一3分)

2.答案:

①准备原则;

②活动的原则;

③主动参与的原则;

④兴趣性原则;

⑤个别适应的原则(差异性原则)。

(遗漏一条扣1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3.答案:

①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认识是逐步发展的。<低年段儿童有时不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通过操作、经验,则有可能预测;不一定需要通过举例来说明)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受到经验的制约。(源于生活经验;需要举例说明)③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需要通过直观操作来支持。(需要用举例的方式来说明)(遗漏——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括号内为简述内容的基本含义,其中加下划线者是简答的要求)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o分,共20分)1.答案:

①从知识的领域切入:A: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B:空间与图形(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c:统计与概率(现实世界中数据、客观世界的随机现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猜测);D:实践活动或综合运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②从数学学习的目标切入:A:知识与技能(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u:数学思考(数学素养核心、思维结构、发现、解释、描述、推理、证明、归纳、抽象);c:解决问题(数学素养核心、能力结构);D;情感与态度(非智力因素结构、好奇心、体验、主动参与、克服困难)③从数学活动的素养切入;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D:统计观念;E:应用意识;F:推理能力。

(遗漏①项扣4分,遗漏②和③中任一项扣3分;对于字母ABC所表示的项,有遗漏或表述错误的,酌情扣l~2分,如果都没有则该项只给1分;括号内为论述内容的基本含义,整个论述中一点都没有的,酌情扣1—3分)2.答案:

①试误法(尝试错误法)。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性,如果发现某一尝试是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解决。②逆推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目标出发,向着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做反向推导。属于一种“分析”的思维路线。

③逼近法(爬山法)。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问题情境的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提出一些子目标,利用不断获得子目标的实现来逼近问题目标。属于一种“综合”的思维路线.(遗漏一项扣3分;①的界定不对或没有界定,扣2分,②或③项的界定不对或没有界定,扣3分;没有举例说明的,酌情扣1~3分)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属3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下列不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A.经验符号 B.非形式化 C.实践活动 D.逻辑和推理

2.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包括“一般性目标”和()。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总体目标 3.从问题解决的活动性质看,儿童具有个性特征的数学能力类别主要有逻辑型和()两种。

A.几何型 B.具体型 C.计算型 D.概括型

4.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基本构成要素的是()。A.教学活动的共同体 B.教学活动的对象 C.教学活动的过程特征 D.教学活动的手段

5.下列不属于构建教学策略的主要原则的是()。A.需要原则 B.活动原则 C.个别适应的原则 D.准备原则

6.不属于小学空间几何特征的是()。A.直观几何 B.证明几何 C.经验几何 D.实验几何

7.不属于常见的小学数学概念的呈现方式有()。A.发生定义 B.外延定义 C.公理化定义 D.枚举

8.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等一些内容。

A.敷的认识 B.运算方法 C.简便运算 D.理解算理

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水平1阶段也被称之为(). A.前认知阶段 B.直观化阶段 C.描述阶段 D.抽象阶段

10.小学统计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和()等.

A.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B.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C.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 D.通过日常活动来引导 二,填空题(本大共4小,每空2分,共24分)1.传统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具有——,——以及——等三个基本的特征。2.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以及——等。

3.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包括——、——以及——等三种不同的情况。

4.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数学问题主要由——、——以及——等三个成分所组成。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开发具有“学术中心”的特征。()2.负迁移可以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两种形式.()3.教学手段具有“物化”的特征。()4.常模参照评价是一种相对评价。()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每6分,共18分)1.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

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试分析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

2.简要说明,面对"一本杂志要5元,4本这样的杂志要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生成的如下的几种算法中,其思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①5+5+5+5=20(元)②5×4=20(元)③(5+5)×2=20(元)④(5+5)+(5+5)=20元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教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07年1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D 2.D 3.C 4.D 5.A 6.B 7.C 8.B 9.B 10.H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每空2分,共24分)1.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逻辑推理式的以知识呈现 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 2.行为参与 情感参与 认知参与 3.同一关系 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4.条件信息 目标信息 运算信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2分,共8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X即可)1.√ 2.X 3.√ 4.X

四、简答题(本大共3小题,每题6分,共10分)1.简述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学科的数学之间的不同。

①从知识体系看:(完整、独立、人为加工)②从数学活动过程看;(数学家、独立、发现与创造、学生与教师、模仿、发现与创造)③从学习对象特征看:(符号、逻辑、经验、直观)④从活动的目的看:(发现和创造、“接受”)(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2.简述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哪些基本的教学组织类型?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各种提示性活动、帮助学生、接受与内化、知识、技能)②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师生共同活动为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③自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控制减弱、学生自我学习、主导、教师提出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探索、建构数学)(遗漏—条扣2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3.简述在概念引入阶段主要可以运用哪些策略? ①生活化(策略)。(多样化、丰富,情境、激发、活动)②操作性(策略).(做数学、尝试操作)③情境激发(策略)。(主动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④知识迁移(策略)。(利用数学结构精良特点、使数学概念系统化)(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

五、论述(本大题共2小,每小10分,共20分)1.试分析我国小学教学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改革。

答案:

①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②体现知识的现实性

③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④体现经历的体验性

⑤体现过程的开放性

⑥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错或漏一条扣1.5分;没有适当展开的或不全面的,每一条酌情扣0.5—1分)2。简要说明,面对“一本杂志要5元,4本这样的杂志要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学生生成的如下的几种算法中,其思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①5+5+5+5=20(元)②5×4=20(元)③(5+5)×2=20(元)④(5+5)+(5+5)=20元

答案;

算法①是完全建立在对加法意义认识的基础上的;

算法②是建立在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算法③虽然有加法的算式呈现,但其对运算的思考主要还是建立在乘法意义上的,与算法②不同的是,该算法的思考表现出一定的良好数感,算法④基本上是建立在加法意义理解基础上的,与算法①不同的是,该算法的思考表现出较强的良好数感。(没有分析对或分析不全面的,每条酌情扣1—-2.5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6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不屈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

A.抽象性 B.严谨性

C.客观性 D.应用广泛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

A.注重问题解决 B.注重数学应用

C.注重逻辑推理 D.注重数学交流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叨人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等四个纬度。

A.数与代数 B.统计与概率

C.空间观念 D.情感与态度

4.下列不屈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

A.语言表述阶段 B.理解结构阶段

C.学会解题阶段 D.符号运算阶段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由:“定向环节”、”行动环节”以及()

组成的环状结构。

A.感受环节 B.执行环节

C.运动环节 D.反馈环节

6.下列不属于按评价的取向角度而划分的学习评价的是()。

A.目际取向的评价 B.量化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评价

7.概念的抽象过程中大致要经历“分离”、“提纯”和()等三个环节。

A.表征 B.简化

C.描述 D.思考

8.在实际的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包括“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和()。

A.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数 B.在实际情境中计算

C.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D.在实际情境中解答问题

9.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等两个方面。

A.空间想象障碍 B.性质理解障碍

C.视觉知觉障碍 D.空间描述障碍

10.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和“评价结果”。

A.填补认知空隙 B.执行方案

C.反思修正 D.调查资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从知识的领域切入看,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 领域主要包含()等内容。

A.数的认识 B.数的运算

C.常见的量 D.式与方程

E.探索规律

2.小学数学的认知迁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等这样几个基本的条件.

A.对象的共同固素 B.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C.学习的内容 D.定势的作用

E.学习的指导

3.所谓练习的科学性主要指()等几个方面。

A.练习要有科学性 B.练习要有理解性

C.练习要有针对性 D.练习要有层次性

E.练习要有多样性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

A.注重目标达成原则 B.注重教学控制原则

C.注重行为表现原则 D.注重任务完成原则

E.注重效果全而原则

5.小学数学中不定义概念的呈现方式有()。

A.公理化 B.语言描述

C.枚举 D.直接运用

E.图形描述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 以及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以及 等的特点。

4.通常可以将数学问题解决分为、以及 等三个阶段.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3.学习中表现出对材料有整体性的知觉能力,但常常在分析小会忽视细节的数学能力类型可以称之为“综合一概括型”。()

4.学习方式就是指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行为方式。()5.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标准

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策略

强抽象

问题表征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2.简述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3.简述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数学学习的归纳水平看,如下的几种学习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层次(要做出简要的分析)

①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与底边的关系,从而认识三角形的高的特征;

②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从而认识获得对三角形的形状认识;

③学生学习如何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

④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哪些因素与三角形的面积大小相关。

2.从下列案例中分析,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反映的是哪一种基本类型的教学组织?老师特别注重了这一类型教学组织中的哪些基本形式或关键?

附案例:

课题: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一:

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请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的三角形,并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让大家讨论思考,这些三角形除了有这些不同外,可能有哪些是相同的?→形成一个假设,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让每一个人自己想办法去尝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因为学生第一次的尝试发现结论并不相同,教师继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探索→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教学组织二

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三角形的差异→教师提出问题,这些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会一样呢?→教师采用“撕”,“拼”的方法进行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演示的结果→获得一般性的结论。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C 2.C 3.D 4.C 5.D

6.B 7.B 8.C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ABCE 2.ABDE 3.CDE 4.ACE 5.BCDE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认知 联结 自动化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 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当时(的)引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 数学活动是任务来驱动的 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指问 形成 执行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 2.√ 3.√ 4.× 5.√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某个学科教育的整个思想和活动的结构,是某一学科的教育理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价方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一种规范)

空间想象能力

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

教学策略

就是指教师在课堂学习的组织过程中的一种指导行为方式与方法决择和创设的方略。

强抽象

(强抽象也叫“强化结陶式抽象”,)指在原型中引入新的本质特征来强化原来结构的一种抽象。

问题表征

就是指形成问题的空间,包括明确问题所给定的条件、理解问题所要解决的目标以及问题解决所允许的操作等等。

(括号内为非必须回答内容;没有回答完整的,酌情扣1~2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与呈现有些什么样的特征。

①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

②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

③模仿例题式的配套练习。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2.简述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取决于哪些要素?

①不同个体生活经历及其个性差异。

②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

③不同个体的数学认识能力、水平、风格、学习策略具有个性差异特征.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3.简述小学几何学习的主要目标从内容的特征可以如何描述?

①实习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而和裸体题型的知觉映像(空间表象)。

②是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基本概念.

③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

④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遗漏一条扣2分;没有适当展开的,酌情扣1~3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数学学习的归纳水平看,如下的几种学习分别属于什么样的层次(要做出简要的分析)

①学生观察三角形的高与底边的关系,从而认识三角形的高的特征。

②学生观察一些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从而认识获得对三角形的形状认识,③学生学习如何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

④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哪些因素与三角形的面积大小相关

答案:

①属于”一级水平”:(因为需要将对象呈现在面前来观察)

②属于“零级水平”;(因为已经可以观察一些符号特征)

③属于“三级水平”;(因为要学习如何区分命题与逆命题)④属于“二级水平”;(因为考试将一些关系的逻辑特征作为观察和学习对象)

(错一条扣2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意义的或答错的,每一条酌情扣1—2分)

2.从下列案例中分析,不同的学习过程分别反映的是哪一种基本类型的教学组织?老师特别注重了这一类型教学组织中的哪些基本形式或关键?

答案;

①“教学组织一”为“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或“自主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教学组织总特别注重了“操作”和“课题”)

②“教学组织二”为“接受型的教学组织”;(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包含了“示范”或”演示”)

(错一条扣5分;没有回答出括号内所呈示的意义的或答错的,每一条酌情扣,1~3分;答案中的“或”表示两种答案均可)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

2005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算法化”是以()为价值取向的.

A.功利 B.数学素养

C.数学家 D.逻辑思维

2.下列不属于我届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知识的领域切入可以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统计与概率”以及()等四个领域。

A.解决问题 B.符号感

C.推理能力 D.实践与综合应用

4.从方法论层面予以区别,认知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两类。

A.发现学习B.知识学习

C.技能学习D.问题解决学习

5.属于学生以问题的定向思考为起点,并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尝试性探索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助是().

A.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

B.以信息探索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C.以实验操作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

6.接受型的教学组织主要包含着“讲解”、“示范”、“呈现”以及()等这燕一些具体的行为.

A.对话 B.操作

C.讨论 D.演示

7.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

A.导向价值 B.甄别价值

C.反馈价值 D.诊断价值

8.不属于学生概念同化的主要过程的是()。

A.唤起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概念 B.尝试建立表象阶段

C.进一步抽象形成新概念 D.分离新概念的关键属性

9.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

A.问题的起始状态 B.问题空间

C.问题的目标状态 D.问题的中间状态

10.小学概率教学组织的主要策略包含“通过日常活动来体验”、“通过游戏活动来引导”,和()等。

A.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 B.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C.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D.让学生尝试设计方案去体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属于“生活数学”特征的是()。

A.非形式 B.公理化

C.经验符号 D.数学世界

E.演绎体系

2.数学观察能力至少含有()等这样几个要素.

A.对象的概括化的能力 B.知觉的形式化能力

C.空间结构的知觉能力 D.逻辑模式的辨识能力

E.空间的想象能力

3.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在()等方面的某些特征。

A.主体性 B.实践性

C.探究性 D.合作性

E.兴趣性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等几个方面。

A.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B.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C.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D.加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

E.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临床观察法”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A.结构型 B.预设型

C.无结构型 D.非预设型

E.选择——反应式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以及 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2.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以及 等三类。

3。小学数学的教学组织主要有、以及 等三种不同的类型。

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的巩固与运用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以及 等策略。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

2.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指用一种学习方式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

3.主要追求个体是否已经获得目标确定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获得性评价。()

4.指学习者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知识称之为客观性知识。()

5.数学问题的条件信息包括给定的某种状态.()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目标

迁移

教学手段

概念形成试误法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3.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下列案例(见附一)分析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各自的能力结构类型)。

2.从一个给定的任务(见附件二)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附件一:

任务:

作业一:“某效与360的和等于该数与4的积,求这个数?”

作业二:“母亲的年龄是女儿的三倍,十年后,母亲的年龄只有女儿的二倍,问母亲几岁?”

解题:

甲(六年级男生):看了题,仅停留数秒钟,就迅速地、毫不犹豫地写出如下算式井进行解答

360+X=X * 4 360=3X,X=120

X X+10 3X 3x+10

3X+10=2(X+10)3X+10=2X+20 X=10

时间2分11秒。

乙(六年级女生),边看题,就边用笔在纸上面:

接着又开始自言自语地轻声读题,稍停留后,立即动手画:

时间2分20秒。

丙(六年级男生):读题后开始告诉实验者:“第一题,加360和乘以4——因为都一样,所以,„„”停留数秒,“360是三个相等的因素”又停留数秒,“对,这个数是120”然后读第二题停留时间稍长些,自言自语地一口气地说“母女的年龄的差始终是女儿最初年龄的2倍,10年后,这个最初年龄的2倍将等 于10年后女儿的年龄,也就是说,10年后女儿的年龄将是她现在年龄的2倍.所以,女儿应该是十岁,母亲应该是30岁”。然后看了一眼实验者,见没有反 应,又自言自语地说,“对,就是这个答案”。

时间是2分4秒。

附件二:

任务:

判断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有哪些?

试卷代号:117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5年7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A 2.C 3.D 4.A 5.A

6.D 7.B 8.B 9.B 10.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AC 2.ABCD 3.ABCD 4.ABD 5.AC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认知 操作 策略

3.接受型的教学组织 问题解决型的教学组织 自主型的教学组织

4.过程性(策略)表现性(策略)多样化(策略)

四、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只要在每小题的括号内填上√或×即可)

1.√ 2.× 3.√ 4.× 5.√

五、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应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教育目的,(它是制定课程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实现的要求)

迁移

通常是指一种学习(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实质是一种训练的组织问题)

教学手段

是指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和收到从学生中来的反馈的手段,(是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用以交流的媒体)

概念形成 就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地发现并形成数学概念的过程,(即将已有的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已有的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试误法

(也叫尝试错误法)指的是逐个尝试每一种的可能,如发现某一尝试错误的,就改为另一种尝试,直到获得问题解决。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题6分,共18分)

1.简述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基本含义。

①主要就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身心投入,它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方式和行为努力的程度。

②行为参与。(行为表现、最基本形态、可测)

③情感参与。(情感投入、情感体验、刺激、调节、定向)

④认知参与。(思维水平层次、浅层次策略、深层次策略、依赖型策略)

(遗漏一条扣1.5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

2.简述可以构建哪些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评估的策略?

①过程性评价(策略)。(多元化、生成性.即时性、差异性)

②发展性评价(策略)。(多样化、开放性、体验性)

③表现性评价(策略),(活动过程反映、体验)

(遗漏一条扣2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投有表述完整的,酌情扣1~3分)

3.简述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儿童的良好的数感? ①在实际情境中形成数的意义(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

②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

③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结合实际情境)

(遗漏一条扣3分;括号内为关键词,没有或表述不完整的,酌情扣2~4分)

七、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从下列案例(见附一)分析小学生数学能力结构类型上的差异(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判断各自的能力结构类型)。

答案:

①基本判断:甲为“调和型”,乙为“几何型”,丙为“分析型”;

②主要依据:

a:“视觉—形象成分发展”稍强;逻辑和形象平衡;解题中能运用视觉支持;分析能从逻辑人手但还需要一定直观支持—通过视觉—形象手段描述数学关系;

b:“视觉—形象成分发展”很强;视觉—形象占有时;解题中需要视觉支持;分析材料从视觉—形象人手,将抽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水平来描述;

c:丙“视觉—形象成分发展”弱,语言逻辑占优势;解题中视觉支持不需要;分析材料从逻辑陈述人手:将题目转化为抽象水平来描述。

(①占6分,判断一项错扣2分,a、b、c中,分别只要能答出一项就给分,有一项未答出或答对的,扣1.5分)

2.从一个给定的任务(见附件二)尝试分析儿童“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这一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

答案:

①低年段学生:对不同对象的性质关系理解有困难。(几乎找不到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

②中年段学生:开始关注图形各个性质要素。(能找到与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BEFCH等,因为他们能辨识出这些图形都是“立体”的)③在高年段学生:开始能形成“概念的特征系统”。(能从不同的性质特征角度找到与图形A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这时,图形C和D也会被纳入)

(遗漏一条扣3分;括号内为关键的描述,只要意识对就给分;没有分析准确或完整的,均酌情扣1—2分)

篇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自考

1、简述如何创设自主阅读的过程?

答:

1、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2、变革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组织讨论、开展活动。

2、简述写作教学中如何强调“真情实感”?

答:在写作教学时,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要求学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强调言之有物,写真切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要求他们尊重他人,对自己说过的话、写过的文字负责任。这些都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品和文风。

3、简述在口语交际中拓展交流渠道的措施?

答: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中;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

4、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意义?

答:有利于培养信息素养;有利于提高基本技能;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

5、简述在写字教学中如何实现美育?

答:美育和写字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写字教学的过程就是进行美育的过程,“美”贯穿于写字教学的全过程:

1、在指导中发现美;

2、在临摹中实践美;

3、在讲评中鉴赏美。总之,在写字教学中应重视美育,这样学生自然能写出一手正确、端正、美

观的字来。

6、简述写字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1、培养习惯;

2、加强指导(常规性指导、规律性指导);

3、训练速度;

4、改革评价;

5、体验美感(在指导中发现美、在临摹中实践美、在讲评中鉴赏美)。

7、简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答: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8、简述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答: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课程标准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8、简述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答: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设计;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4、课程标准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9、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答:

1、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

性;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

5、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论述题:

1、试论述识字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1、探究心理,激发兴趣。结合儿童心理特点,以灵活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儿歌识字、字谜识字、形象识字、游戏识字、连环识字等。

2、改革方式,提高能力: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探究识字等等。

3、拓宽渠道,识用并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体现趣味性。

4、凭借字理,发展思维。汉字是表意文字,识字教学要符合字理。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2、试论述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策略?

答: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老师们根据新标准的要求,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

1、形象化,包括情境图示法、实物演示法;

2、活动化,通过活动,使学生手口脑耳互动互助,和谐合作,加强记忆。

3、情境化,能使单调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得有情趣,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包括故事创境、情感激发、媒体辅助;

4、生活化,语文教材本身就取村于自然,取材于生活,引生活的活水于课堂中,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注重联合。在拼音教学中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论述口语交际的策略优化?

答:

1、创设情境,激情交际兴趣。情境创设的方法有语言创境、媒体渲染、角色扮演、实物创境、绘制图画制作道具等等;

2、加强互动,提供交际机会。创设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创高多个连贯的互动情景;

3、开放空间,拓宽交际渠道。融口语交际于语文课堂之中、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提高。

4、论述习作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一)激发兴趣,培养乐写心理。从四方面着手:

1、适当降低要求;

2、少写命题作文;

3、鼓励写想象文;

4、大胆创作,自由抒情。

(二)丰富感知,积累写作材料。

1、指导观察生活;

2、开展种类活动;

3、进行广泛阅读。

(三)弘扬个性,鼓励自主表达。

1、多写放胆作文;

2、多奇思妙想。

(四)注重实践,优化写作过程。

1、创设写作情境(参与活动、角色体验);

2、再现生活情境;

3、开放写作空间;

4、多途径强化评改过程(老师示范评改、学生自评自改、同学互评互改、依托网络评改);

5、多渠道创造写作机会(结合阅读增加练笔的机会、在跨学科活动中练笔、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的应用文)。

(五)重视交流,分享写作乐趣。

1、提供舞台,享受展示的快乐;

2、融入生活,体会应用的快乐。

5、论述阅读教学的策略优化?

答:

(一)更新教学理念:

1、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2、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

2、阅读的过程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二)培养阅读能力:

1、加强朗读和诵读;

2、强化体验,注重感悟(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予选择的自由、珍视独特的体验、适时点拔与指

导、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3、注重积累,形成语感(增加背诵量、拓展阅读面)。

(三)创设自主阅读过程:

1、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

2、变革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组织讨论、开展活动)。

篇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自考

一、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学习本课程之前考生应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力学和电工学基础 (至少以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为先修课程) , 同时应具有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便使考生顺利掌握机械工程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应的运算。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理论性比较强, 概念比较多, 内容较抽象、涉及知识面较广、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知识做基础, 参加自考的学生, 高考分数相对较低, 基础比较弱, 在刚开始学习时感到困难, 存在畏难心里。

基于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学现况和特点.我们尝试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现在使用教材是董霞主编的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教材内容系统性强、内容详实, 该书作为一门自学考试教材, 理论上只保留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 力求在阐明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 密切结合机械工程实际, 注意机、电结合, 注重数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加强计算机仿真技术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该书一是考虑学科发展对知识进行了更新, 主要是引入了M A TLA B软件作为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工具, 二是对篇幅进行了适度压缩, 主要是将自考生不作为考核要求的内容进行了彻底删除, 三是考虑到对自考生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适度增加了一些利用M A TLA B求解分析的例题和习题, 并附上了M A TLA B应用的基础知识和习题答案, 以便于自考生自学。

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实际, 重点给学生讲授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概述, 主要介绍控制理论的发展简史、机械工程控制论的基本含义以及控制系统中第几个重要概念;并列举机械工程控制论的一些应用实例。

2) 拉普拉斯变换的数学方法, 主要介绍拉氏变换的定义, 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 拉氏变换的性质和数学方法。

3)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介绍机械工程控制中如何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即列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阐明产点函数的概念与意义, 列举一些物理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方法。

4)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介绍了系统时间响应的基本概念, 对一阶二阶时间响应进行了分析, 对系统的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进行分析, 对系统的瞬态响应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5) 系统的频率特性。主要介绍了频率响应的概念及其图解表示方法, 重点介绍对数坐标图、极坐标图, 还介绍了闭环频率特性。

6) 系统的稳定性。介绍了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基本判别依据。

在具体的学习中, 我们结合历年自考真题, 给同学们介绍哪些是自考的重点, 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相应的标记, 以考促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学时分配的研究:

我校机械和机电专业的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总学时为72 个, 理论学时占72 个。春季学期44 个学时, 夏季学期16 个学时, 秋季学期16 个学时, 对于一门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械、机电核心课程, 以后计划开出部分实验课程。

三、自考30 分实践作业改革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最终成绩由两部分构成, 在校的自考生, 参加全国统一自学考试的成绩占这门课程成绩的70% , 主考院校自己考核占30% , 主考院校考核通过网上提交作业的形式完成, 主考院校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打分, 两项相加作为该课程的总成绩。

30 分实践作业以前由学生自己组织答案课下完成,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得分有高有低。现在改为由任课老师统一辅导, 安排2 课时的辅导课时, 完成作业后统一提交, 现在大大的提高了作业得分, 学生能够获得比较理想的分数。

四、考前辅导改革

每年4 月和10 月统考前, 为自考课程安排一周的自考辅导,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安排10 学时的辅导。考前辅导主要为学生讲解历年考试真题, 讲解自考应试答题技巧。

指导学生自考答题注意事项:答题的顺序, 不要留空白题目, 答题要准确, 条理要清楚, 要点要突出, 对于不同的题型, 要采用不同的答题技巧。

五、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以期末考试决定学生的课程成绩。我们在实践教学中, 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 平时成绩站到了30% ,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 作业和课堂提问, 期末考试, 占总成绩的70% 。通过改革考核方法, 使得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自考是专科学生提升学历的重要途径, 自考课程的教学在学校内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学校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考成绩。对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面向自考重新设计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自考30 分实践作业改革, 考前辅导改革以及考核方法改革, 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不断修正教学的方法, 学生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通过率,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 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董霞, 李天石, 陈康宁.机械工程控制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2]尚志武, 刘国华, 贠今天.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4.

篇4:成人自考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成人自考 英语教学 策略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出口贸易的逐渐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又开始展开了对英语的学习热潮,也因此带动了各类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 尽管我国针对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经不再是初级阶段,但是针对成人英语教学策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见的,如何让成人顺利通过自考英语的考试,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成人自考英语教学策略研究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成人的英语水平。

一、成人学习英语的现状

1.学习期望与现实存有矛盾。成人的心理已经完全成熟,其能够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方向,针对英语他们也能够了解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自己可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带着一颗恒心与毅力觉得自己一定能实现制定的学习目标。也正是由于他们过多的社会经历或者是在其它方面已有的成就,使其在学习英语时心态上会发生较大改变。因为他们学习英语基本上没有一点英语基础,需要像小学生一样,从最初的英语字母开始一点点的学习,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使成人的自信心快速下降,同时有些成人还会开始怀疑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成人给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过高,无法在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及早的实现,面对这种现状也会打击到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由于很大一部分成人因为在开始学习英语,到后来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一开始的期望值因实践逐渐变得弱化,导致他们自信心受到了较大打击,在进行口语交流时也不能如愿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终导致英语水平得不到有效改善。

2.认知归纳能力强。成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机制的作用,其有较强的归纳总结能力。成人学习英语存在的较大问题就是时间以及接触,时间是由于成人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能够用来学习的时间有限;接触是由于受周围母语的影响加大。但是成人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他们会有比较完备的高级心智,进而可以对英语知识进行更多的认知分析,也就是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成人在学习英语时,常会通过母语的结构框架去学习英语知识,也就是会借用很多母语框架将其转换成英语,虽然学习过程比较困难,但是在一定程上便于成人对英语知识的记忆,以及更好的掌握英语的语法。

二、成人自考英语的教学策略

1.引导成人树立学习信心。上文所述,成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阻碍其英语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他们学习英语时的心理因素,成人的年龄越大,接触社会时间可能就越早,甚至是在社会上还有了一定的身份或者是地位,这使得成人在说话时会变得更加严谨,不会轻易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导致课堂氛围过于低沉,不利于他们的学习。而英语的学习就是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以及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吸收了解英语知识。因此,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氛围,决不能通过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幽默笑话,来活跃课堂氛围。如,在讲到“chicken”这个单词时,教师就可以用这个单词的书写,来让大家快速记住它,其书写有些类似于中文的“吃、啃”拼音,引导大家联想我们在吃鸡肉时,一般就是通过啃它将其吃掉,这样不仅能够活跃一下课堂氛围,同样也能让大家快速的记住这个单词的拼写,进而引导成人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为他们自考英语提升信心。

2.借助优势进行教学。成人与小学生小比较而言,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最大的优势就是有着较高的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并且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可能不是那么有优势,但是已经成为了成人接受新知识的习惯,对于其个人而言,在学习英语时还是十分有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借助成人自身的优势展开教学。对于学习能力较强,英语学习特别快的成人,教师可以加强对其口语的训练,增加他们英语练习的难度;针对年龄稍微大一些或者是接受能力较差的成人,教师可以为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有太多的压力,这样反而会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一些基本的英语知识。如,教师在教英语单词“city—cities”“boy-boys”时,教师可以利用成人的理解能力,对该类知识点进行扩展,教会他们什么样的单词后缀是添加“s”,什么样的单词需要进行变形添加“es”,这样成人在理解单词意思与发音的同时,还会学会其基本的变形,进而提升自考英语的通过率。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要想制定相应的成人自考英语教学策略,除了需要专业人员加强对其的研究之外,还需要结合成人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减轻成人在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制定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进而让成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引导成人学会更多英语知识,进而大大提升成人的英语水平,促使成人能够顺利通过自考英语的考试。

参考文献:

[1]亓玉翠.基于成人英语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156-157.

篇5:小学教育自考心得

首先,要重视历年的考卷,充分利用历年的自考试卷。历年的自考试卷主要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在预习一门课程时,将自考试卷上的题目与这本书的大纲与课后练习题相比较,这样就能对这门课程试卷的出题规律有一个大概认识,比如大纲上没有的内容会不会考、书上没有具体明确内容的部分会不会考。更好的学习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我在学习《婚姻法》这门课程时,通过以上方法发现,上一年考卷上的简答、论述题全部出自课后练习题,于是我对于课后练习题重点学习掌握。后来我参加下半年的考试,考卷证明了我的分析判断。

(二)随着自学考试的升温,有关自学考试的辅导材料越来越多,历年的自考试卷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其中的优劣。

方法是将试卷上的题目与辅导材料上的题目进行对照,重复率越低,则这本辅导材料的可用性越差。原因很简单----不能紧扣考卷的辅导材料对于任何考生都是没有帮助的。就我个人三年的自考经验,我不建议大家购买除历年试卷和各科《自学指导》以外的任何辅导材料。

(三)更好的帮助进行复习。在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后,做做过去特别是上一年的考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在学习上是否还有所疏漏起到释疑补缺的作用,

而且自学考试试卷上的题目还有一定的重复性,上半年考过的题目下半年未必下半年不会再考!再次参加考试,以为上半年的考题不会再考,结果白白损失了一门8分的陈述题)或许因此而得到的几分对于及格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要重视各科的《自学指导》。

各科的自学指导一般都是教材的作者编写,紧扣大纲与重点,特别是练习题更是精要,考卷上的题目常常一字不差的从中抽取。大家将考卷上的题目与《指导》上的练习题比较一下即可得知。

篇6:小学班主任·自考(考点整理)

一、班主任的含义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等起主导作用。

二、班主任的产生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应运而生的。(1.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最早学校;2.1895年盛宣怀设立的天津中西学堂是中国学校教育分级分班之始;3.新中国建立后,学习苏联做法,在中小学一律设置班主任;4.1988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对班主任各个方面做了明确规定;5.随着社会的发展,班级的功能不断地扩大,班级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陶冶和熔塑功能不断被赋予新内涵。)

三、班主任的职责

(一)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各方面教育影响或教育力量的协调者。(1.班主任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指导者;2.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3.班主任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教育影响的协调者。)

(二)班主任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教育最全面和影响最深刻的教育者,即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影响。(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导向作用;2.指导学生学习;3.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健康;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5.协助科任教师搞好劳动技术教育。)

四、班主任的素质

(一)思想品德素质。(1.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观点和辨别是非的能力;2.坚定教育信念,热爱全体学生;3.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知识能力素质。(1.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教学是班主任的基本职责;2.教育科学知识;3.教育教学能力;4.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5.交往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个性心理品质(班主任具备与其职业相关的、健全的、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非常重要的,是班主任素质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影响班主任工作成功的要素之一)。

(四)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是丰富的知识、经验、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 1 艺术。)

(五)身体素质。

五、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一)健全班级组织——前提性内容,包括学生集体、班级教师集体、班级家长集体和少先队,其中,班集体的建设是健全班级组织中的核心内容。

(二)搞好班级管理——保证性内容,其中,班级常规管理是班级管理的中心内容。

(三)指导班级活动——重要实践性内容,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指导班级活动的好坏成为班主任能否胜任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开展班级教育工作——基础性内容,班级教育是针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某一类学生或某一个学生所进行的具体教育,包括班级个别教育、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班级榜样教育等方面。

六、班主任工作的特点

(一)适应性和创造性。(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二)协调性和主导性。(首先要协调好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其次要协调好班主任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影响,形成学校内部的教育合力;再次要协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对学生的影响。班主任工作的协调性是在积极地、主动地发挥班主任工作的主导性的基础上体现的,班级学生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发展程度以及班集体的教育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受班主任这一教育主体的工作的控制和影响。)

(三)全面性和个别性。(从教育目的来看,班主任工作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要通过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实现、来体现;从教育对象来看,班主任工作既要组织、培养、教育和管理学生集体,又要对集体中的每个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教育;从工作的途径和方面来看,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内容和教育对象发展的全面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必须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全面的。)

(四)示范性和激励性。(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首先是教育活动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所规定的。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不仅表现在班主任自身的思想、行为、修养等个 性品质方面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也表现在班主任的工作方式对学生的影响上,强调班主任工作的示范性,即要求班主任以自己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个性和科学的工作方式成为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

(五)集体性和独立性。(班主任要跟其他相关人员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更要通过个人努力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六)艰巨性和崇高性。(艰巨性是由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的;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崇高性,决定了班主任工作性质的崇高性。)

七、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

(一)必然性或意义:1.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班主任特殊工作任务的需要;2.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小学生独特学习方式的需要;3.班主任的培养和提高是现实班主任队伍结构完善的需要。

(二)途径和方法

1.自修,就是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一是在实践中自修(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同行交流,虚心学习。);二是在函授中自修。

2.培训(进修),就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对班主任的培养和训练,其目的在于扩大班主任的视野或系统提高班主任素质,一是半脱产的培训,二是全脱产的培训。

3.教育科研,指班主任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尝试对班主任工作领域中的实践或理论问题做出回答的系统认识过程,包括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实验研究。

第二章 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班主任教育

一、小学儿童生理发育的特点

(一)生理的成熟,很大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的速率和水平。

(二)小学生身高与体重处于平稳增长时期,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生长程度出现明显上升趋势,女生从10-11岁起,男生从12-13岁起进入发育的高峰期,女生比男生早2岁开始,也早2岁结束。

(三)小学生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功能较差,骨骼增长较快,骨化尚未完成,儿童大肌肉、屈肌、上肢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下肢肌、伸肌发育较迟,动作的准确性及下肢的灵活性较差,小学生体力活动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四)6-7岁儿童脑重1280克,细胞分化、纤维髓鞘基本完成,12岁脑重1400克,达 到成人平均脑重量。儿童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为:7岁(11小时),10岁(10小时),12岁(9-10小时)。

二、小学生卫生保健

(一)坐、立、走的正确姿势和眼睛的保护。

(二)卫生习惯的养成,一是树立讲究卫生的科学观念,二是训练学生饮食起居符合卫生要求,三是科学进食。

三、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视觉:小学儿童视觉在整个感知觉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是视敏度的发展,二是颜色视觉的发展,1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逐渐下降。

(二)听觉: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但整个小学阶段听觉敏感度都不如成年人,更未达到高峰期,但语音听觉发展迅速,一年级小学已能达到成人水平。

(三)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等。在大小知觉方面,低年级小学儿童能熟练地用目测和比测进行直觉判断,中年级时已逐渐能运用推理判断来比较空间面积的大小。小学儿童的方位知觉水平逐步提高,7-9岁时能逐步地具体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时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

(四)时间知觉:儿童入学后逐渐掌握了数概念和计时的工具,学会了利用中介物来认识时间,时间知觉水平迅速提高。

(五)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包括大肌肉运动觉和小肌肉运动觉。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大、小肌肉运动觉都在发展中,其发展速度和水平与训练直接相关。

(六)小学生观察品质发展的特点:1.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差,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2.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3.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观察事物凌乱、不系统,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三年级和五年级差异不大;4.深刻性方面,低年级学生对所观察事物做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分不清主次,三年级学生的判断力有较大提高,五年级又有显著发展。

(七)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3.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4.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四、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特点是从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1.在记忆目的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识记仍然占主导地位,中年级以上学生学习目的逐渐明确,有意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在记忆内容上,小学低年级学生具体形象识记仍然占主导地位,小学四年级以后词的抽象识记逐渐发展起来(具体形象识记——抽象识记);3.记忆方法上,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使用机械识记,到中、高年级意义识记逐渐起主导作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二)小学生记忆力的培养:1.有意识记的培养(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活动的目的任务,并愿意为达此目的任务而努力;向学生提出适当的长远识记任务;教会学生独立地自觉地检查自己的记忆效果;充分利用无意识记。);2.意义识记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识记的内容;教会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策略;适当训练机械记忆能力。);3.加强复习,防止遗忘。

五、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想象逐渐富于现实性;3.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二)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2.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3.正确引导小学生的幻想。

六、小学生思维力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小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关键年龄在四年级(约10-11岁),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儿童思维发展过程的质变。

(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1.发展儿童的言语;2.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3.帮助儿童掌握思维方法;4.运用思维冲击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思维冲击法:作为培养创造能力的教育技术,其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时候,通过暂缓做出评价,让学生踊跃发言,以便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

七、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

(一)小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特点: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由片面到全面;4.从他人到自己。

(二)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培养: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决定行为倾向的思想基础,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本前提。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转折的时期一般是在三年级。1.班主任要针对学生实际,通过各种手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2.班主任讲述的概念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要讲求实效;3.班主任的语言要通俗、形象、生动,能引人入胜,加深儿童对道德概念的理解。

八、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小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2.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3.情感更富有可控性和稳定性。

(二)小学生高级情感发展的特点: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道德感

(1)含义: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2)形式:一是直觉的道德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感体验。(3)特点:低年级儿童主要以社会反应作为自己情感体验的依据,中年级儿童则主要以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高年级儿童则开始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在小学三年级时有明显的转折;小学儿童道德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理智感

(1)含义:理智感是人们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渴望感、焦虑或不安、挫折感、成就感等。

(2)特点:小学生理智感的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上,但仍离不开具体、直观形象的支持。

3.美感

(1)含义: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人的道德行为等进行评价时应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体验。

(2)美感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感知对象的特征和品质,二是感知者自身的审美修养。小学生美感体验能力的发展,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和理解,受制于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对美的不同需要。

(三)小学生情感的培养:1.不断增长小学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3.培养小学生对特定对象的情感;4.在教育中正确地运用移情(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自己也体验到与之相同的情绪。);5.尊重、爱护并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愉快的情绪。

九、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小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1.意志行动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渐增强;2.自制力显著发展;3.意志行动的坚持性逐步提高(7-10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在30分钟左右)。

(二)小学生意志发展的培养: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养成教育: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的良好的行为习惯);3.教育儿童正确对待挫折;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5.根据小学儿童意志品质上的差异,注意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因人、因不同发展时期进行锻炼;6.鼓励意志表现。

十、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特点: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2.道德行为调控由外部控制向内部调节过渡;3.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养成;4.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较高,中年级较低。)

(二)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1.制定行为规范;2.适合年龄特征;3.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靠“讲”(要求)、“练”(练习)、“表扬”(正面引导)、“带”(榜样的带动)来实现的,其中“练”是中心环节。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严格执行行为规范的要求,二是耐心训练、指导,三是树立模仿的榜样,四是及时反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五是培养良好的班风。)

十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相关概念:1.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个人心理特征的总和,体现个体的相对独立性和个人独特价值,具有独特性、不可重复性、相对封闭性、创造性等特点,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2.社会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和社会经验,发展社会技能、适应社会要求时,社会和他人影响在个体身上体现出来的特性。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强;2.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渐形成;3.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所发展;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不断发展。

(三)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认识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它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应着重提高其自我评价水平。1.班主任的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意义;2.和同龄人的交往活动对于儿童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3.培养社会视角转换技能;4.鼓励“平等竞争”和“自我竞争”,进行个别指导。(“平等竞争”效果最好,“自我竞争”次之,“不平等竞争”效果最差。)

十二、小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与调节

(一)意义: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发展其社会性的基本途径,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即同伴关系包括一般关系和友谊两种形式,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

(二)小学生友谊发展特点: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塞尔曼曾提出以下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3-7岁),友谊关系并不稳定,只是短暂的游戏同伴关系;2.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3.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一定了解,但仍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4.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认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并从品质方面来描述朋友,但仍有强烈的排他性和独占性;第五阶段(12岁开始),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对朋友的选择性逐渐增强,友谊关系能持续较长时间。

(三)小学生人际关系的调节:小学儿童在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交往和教育的结果。1.建立集体教育模式;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3.指导发展交往的技巧;4.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个别指导(行为模式纠正法,是指班主任针对儿童交往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和错误观念,制定新的交往策略,向他们详细讲解、示范一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使他们练习掌握新的行为模式;角色扮演法,是指让儿童在集体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中的感受,从而帮助改变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正向行为强化法,是指及时肯定不受欢迎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符合训练方向的行为,从而巩固他们交往活动中的新行为模式)。

第三章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原则

班主任处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中心,是联结三方面教育力量和影响的核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所面对的几种基本关系就是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与校长的关系,与学生的关系,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是班主任所面对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关系。

一、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一)产生原因:1.社会角色不同;2.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异;3.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4.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缺乏联系。

(二)处理原则:1.尊重家长,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2.加强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学修养。

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一)产生原因:1.分工不同;2.素质差异。

(二)处理原则:班主任应该起到主要作用,要提倡相互尊重、互助互学、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风尚,形成一个相互合作、坚强有力的班级教室集体。

三、班主任与校长的关系

(一)产生原因:1.客观方面:教育体制上的弊端;2.主观方面:素质差异。

(二)处理原则:1.尊重校长,听从指挥;2.关心学校,支持校长;3.民主管理,监督校长。

四、学生主体原则

(一)含义: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体,班主任要搞好工作,就应该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的主体,当作教育过程的重心,充分尊重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措施才会真正起到作用。学生主体也是所有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体性包括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共同的客体则是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资源等)。教育过程的出发点是学生的需要。

(二)依据:一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二是教师与学生的辩证关系。

(三)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出发点;一是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二是进行日常观察,三是重点访谈。);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所有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岁的儿童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5-6岁的儿童即有了一定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关键。)

五、民主平等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社会地位上是平等的,在班级管理中尽量地尊重学生,信赖学生。

(二)依据:一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特点的反映,二是教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三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要求:现代教育把建立师生之间的人道关系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1.尊重学生的个性,严禁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2.依据学生的意愿和利益来管理班级;3.严格要求学生。

六、公平公正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够按照一定社会或时代公认的道德准则,公平合理地对待板上的每一位学生。对所有学生不论出身贵贱、地位高低、成绩好坏或长相美丑,都能够不偏心、一视同仁。

(二)依据: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也是搞好班主任工作,树立班主任威信的需要。

(三)要求:1.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2.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3.不断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七、实践活动原则

(一)含义:一是指班主任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了解、教育和发展学生,也就是把实践活动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二是指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努力实践,敢于实践,做到言行一致,也就是把实践活动当作一种标准。

(二)依据:一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三)要求:1.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成长;2.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去活动;3.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八、启发疏导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启发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二)依据:一是我国教育家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二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激励为上,正面教育。

九、集体教育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二)依据:一是集体本身具有重大的教育力量,二是小学生发展成长的心理需要。

(三)要求: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其次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2.有针对性地教育个人,通过个人教育集体,使集体与学生个人相互促进;3.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十、以身作则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自正其身,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身教”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二)依据:一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二是教学客观规律;三是长期以来的教育实践经验。

(三)要求:1.提高专业水平,提高道德修养;2.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持之以恒。

十一、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班主任在工作中,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依据:一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二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其基本精神是全面发展。

(三)要求: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第四章 班级组织

一、班级

(一)含义: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按照班级教育的特点和任务组建的,是学校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它是社会的投影。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我们必须理解班级的“双边”涵义。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教育单位,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安排课程、进行教学等活动的;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育活动的;学校是以班级为单位实施个别教育的。

(二)作用

1.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首先,在班级这个基本的教育场所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通过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各种活动的开展,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班级这种集体生活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递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使学生逐渐认识社会生活规则,学会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学会服从社会的共同价值体系,学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再次,在班级集体中,不仅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形成个性,他们的能力和特长也能在班级集体中得到施展和发挥。)2.班级是陶冶学生的熔炉。(通过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努力所形成的班级集体的良好环境、氛围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动态陶冶”,主要是通过班级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表现;“静态陶冶”,是指通过班集体的环境和氛围的熏陶影响学生。)

3.班级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班级集体在发挥教育作用的同时,也推动着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进取的大课堂;学生能受制于集体的制约力量,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这使班集体对各种积极因素的倡导和对各种消极因素的贬斥能够促使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和实践,使班级集体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进取的大课堂。)

二、班级组织

(一)内涵和任务:它是按学校法规组建的学校行政组织系统的一个基层组织,是按照班级教育的特点和任务而组建的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大集体中的一个小群体,第三点是关键。

(二)班级正式群体:是班级内由组织赋以任务而产生的一种有组织的群体,其成员的位置、行为、权利和义务都有规定,这些规定的总和就构成了按等级划分的群体结构。主要包括:班级教师群体、班级学生群体、少先队中队、各学习小组和课外活动小组等。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按个体的某些共同需要因素相互结合而产生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主要靠情感来维系的群体。

(四)班级群体的种类:1.松散型。(散班,即没有共同目标,成员表现涣散,彼此关系冷淡。);2.集团型。(乱班,小团体主义严重,班主任和班干部没法管理。);3.浮动型。(中等水平的班级,表现时好时坏不稳定,班规不能得到很好的遵守。);4.集体型。(最好的班级群体类型,团结性强,班风好,师生关系融洽)。

三、班集体

(一)含义:班集体是由青少年儿童集合组成,以学习知识经验、形成思想品德为主要任务,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基本目标的学生集体。如何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阶段: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具有鲜明的方向性、明显的层次性和诸要素的一致性等特点。1.初建时的松散群体阶段(班级组织管理主要依靠班主任主持);2.转化中的聚散群体阶段(班干部酝酿成熟,各种组织机构逐步健全,针对少数学生开展工作);3.形成时的内聚集体阶段(师生共同管理);4.发展成熟的集体阶段(自我管理)。

(三)形成标志:1.有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目标是方向;是班集体形成的基本条件);2.有一个团结和谐而又富有权威的集体领导核心(领导是核心);3.有为实现班级目标而经常开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共同活动(活动是动脉);4.有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是灵魂);5.有健全的组织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制度是骨架,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法规,是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也是这个集体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四)培养途径:1.创造良好的班级“第一印象”,以潜移默化、先入为主的方式来进行;2.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班级内部平等的人际关系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其次体现在生生关系上;主要是人格上、尊严上的平等);3.确立班级共同目标(良好的“第一印象”与平等的人际关系是集体形成的感情基础,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形成。);4.培养学生干部和积极分子,形成班级领导核心(首先,要抓好班干部的思想教育;其次,要帮助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再次,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可以定期轮换班干部,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班级工作,促进班集体的形成);5.开展丰富的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班集体赖以建立和巩固的重要途径);6.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优良的班风(健康的集体舆论形成与否,是衡量班集体发展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形成健康的班级舆论便成为培养班集体的重要途径;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风是指一个班级的作风,是一个班级占大多数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感情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共同体现,是健康的集体舆论长期发生作用的产物。)

(五)培养方法:1.合作法;2.激励法;3.规范法;4.示范法;5.强化法。

四、少先队

(一)性质: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二)特点:1.具有鲜明的革命性;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3.具有独立自主性。

(三)基本任务:团结教育少年儿童,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培养能力,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维护少年儿童的正当权益。

(四)组织教育:1.入队前的教育(组织好以少先队的名义欢迎新生的工作;进行队章教育);2.经常对队员进行队的组织观念教育;3.做好少先队员的奖励和处分工作;4.做好超龄队员的离队工作;5.少先队的队伍建设,主要是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五、班级教师集体

(一)班主任工作的成功,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其中包括班级学生集体的力量、班级教师集体的力量、班级家长集体的力量和少先队的力量。

(二)建设途径:1.实行班级教到会制度(由班主任召集并主持,一般来说一个学期开三次,第一次是开学初,第二次是期中考试前一周,第三次是期末考试前);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靠行政手段来进行最基本的调节;其次要运用好教师道德这个调节手段,要融“我”于“我们”之中,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善于转换角色);3.让教师充分展示其个性,这是教师集体的目的,也是教师集体建设的保证,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4.组织科研性活动;5.完善对班级教师集体的评价方法(包括科任教师集体自评,资料分析法,活动评价法,综合评定法四种。)

六、班级家长集体

(一)家庭访问:1.是把学校与家庭,教师、班主任和家长两股教育力量联结起来的方式之一,也是做个别学生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2.根据家访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访问方式,主要包括普遍访问(班级初建时针对全班学生家庭)、重点访问(解决学生学习或其他方面出现的问题)、特别访问(对学校某些活动或家长的困惑而进行的访问)。

(二)召开家长会议:1.是班主任对学生家长集体工作的一个重要形式;2.包括介绍性家长会(新学年开始时)、汇报性家长会(期中或期末或一学年结束时)、专题性家长会三种形式。

(三)建立家长委员会。

(四)书面联系。

(五)设立“家长接待日”:以每周1-2个半天为宜。

(六)评选优秀家长,可先由学生提出初稿,再由班级家长委员会讨论审定。

第五章 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

(一)含义: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简而言之,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管理。班 级管理是学校内部的基层管理,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教育学生成为合格的人才。

(二)任务:1.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这始终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2.组织好班级教师集体和班级家长集体;3.落实学校管理目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4.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工作,这是使班集体能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

(三)内容:1.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管理,这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2.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3.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管理;4.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包括校内课外活动的管理,以及校外活动的管理;5.对学生体育、卫生的管理,包括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卫生保健(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手段)的管理;6.对教室设备的管理;7.生活指导,也就是通过必要生活知识的传授和必要生活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能很好地独立生活,能理解生活的意义,能创造和享受自己健全的、完美的人生。

(四)环节:1.计划(首要环节,指确定班级管理的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案、手段、方法、措施,是计划职能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体现,是班级管理过程的起点,是班级组织内部成员的行动纲领和方案,具有统一班级组织内部成员的动机和激励作用);2.实施(中心环节,是把班级管理的计划付诸实行,落实为管理的行为,以实现班级管理的预期目标,包括组织、指导、协调三个方面的内容);3.检查(中介环节,是对班级管理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价值判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统一的标准);4.总结(最后环节,指对班级管理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周期的工作总的分析和总的评价,做出结论,肯定成绩,找出缺点,并把总结出的结论、经验和教训,渗透到下一个阶段、下一周期的工作中去,提出下一管理周期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内容,是承上启下的环节,是下一步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五)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方法,包括班级工作计划、班级工作总结、班级档案制度、班务日记、班级体育锻炼、班级卫生保健、班级劳动、学生操行的评定和“三好学生”的评选、班级学生学习管理等。

二、班级工作计划

(一)含义: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之前预先拟定的具体要求、内容、步骤和方法,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班级管理的准绳、依据和重要手段。从时间上分,有学期班级工作计划和学年班级工作计划,从内容上分,有综合的班级工作计划和单项班级工作计划。

(二)依据:1.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2.依据班级集体的实际,以此为制定计划的起点。

(三)要求:1.要有正确的方向性;2.要有前后的连续性;3.要有不断的创造性;4.要有切实的可行性;5.要有检查的可能性。

(四)内容:1.班级基本情况;2.管理目标(是班级管理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或预期完成的具体任务,是班级计划的核心,是班级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3.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4.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

(五)步骤:1.准备阶段;2.写出计划草案阶段;3.确定计划阶段。

三、班级工作总结

(一)要求:1.要以班级工作计划所制定的目标为标准;2.要让学生参与;3.要用“两点论”的思想作指导。

(二)方法:1.回顾班级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总结的指导思想;2.“由下而上”,做到学生与班主任相结合;3.宣传典型、确定努力方向。

四、班级档案制度

(一)含义:是对每个学生包括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考察和记载,并对这些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班级管理的规律性,以达到完善班级管理的目的。由班主任填写。

(二)形式:主要是列表式和陈述式两种。

(三)班级档案中一项重要部分是学生的个人档案,可以单独使用和保存,最简括的形式是“学籍卡片”,交由学校主管学生的部门保存。学生档案是班主任所使用和保管的,不能由学生填写和传阅。

五、班务日记

(一)含义;由值日的班委会干部填写的,记载班级一天德智体美劳所有情况的反映表格。

(二)内容:1.学生出勤;2.课堂情况反映;3.两操情况记载;4.体育活动记载;5.班级一日中重要活动记载;6.班级一日中好人好事记载;7.班级一日中偶发事件记载;8.班级卫生情况记载。

六、班级体育锻炼

(一)含义:指以班为单位,以锻炼小组的形式,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由班干部或体育小组长直接负责开展的一种体育活动。

(二)内容:1.两操(早操和课间操)2.课外体育锻炼;3.运动竞赛。

七、班级卫生保健

(一)含义:指班主任协助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一道进行的卫生保健工作。

(二)内容:1.作息制度(对学习、劳动、课外活动、进餐、睡眠和休息合理地规定时间其分配和安排的顺序)2.班级教室卫生(包括教室建筑卫生和教室设备卫生;教室采光要均匀,窗的透光面积与教室面积之比大于1:6;每个学生课桌面的照度为100-150米烛光合宜;一间标准教室应安装100瓦灯泡6只,或40瓦日光灯6只;每个学生占教室面积为4立方米,每小时要换气4次);3.教学卫生(包括教的卫生和学的卫生,即整个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都应遵循卫生原则,有利于增进学生健康);4.保护学生视力(班主任在积极落实教室卫生、教学卫生的同时,要积极开展防近视的教育;督促学生每日上下午认真做眼保健操一次,以预防和治疗近视,提高视力;向家长进行保护视力的宣传工作,让家长配合教育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以养成学生良好的用眼习惯;取得校医的协助,定期对学生视力进行检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学生视力下降);5.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一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又要具体督促,三是协同各方,密切配合。)

八、班级劳动:包括自我服务劳动、公益劳动、勤工俭学活动三个方面的内容。

九、学生操行的评定和“三好学生”的评选

(一)操行评定依据:一是要依据当在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即“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两热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两精神”(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二是要依据《小学生守则》的各项要求。

(二)操行评定要求:1.有明确的操行评定标准和指标体系;2.操行评定必须实事求是,把握学生的主流;3.坚持民主评定;4.操行评定要言之有物。

(三)“三好”学生评选:1.深入动员,坚持标准;2.抓好总结,搞好互评;3.表彰先进,搞好善后(班主任要表扬先进,掀起追赶先进的高潮,造成一个为争当“三好”而努力的风气;班主任还应及时做好各类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醒得奖者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对未评上的给予鼓励,让他们更加努力)。

十、班级学生学习管理:1.建立学习检查制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习纪律的执行情况,学习成绩的升降情况);2.建立学习经验交流制度(全班性的以一学期举行1-2次为宜);3.建立学习奖励制度。

第六章 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

(一)含义:1.广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教育者的组织和领导下,为实现我国总的教育目 17 的和小学教育目标,完成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组织班集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班级的教学活动、课余活动等;2.狭义的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的组织和领导下,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而进行的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也称为班级课外活动。是班主任对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素质基础的基本形式,是班主任组织建设学生集体,并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学生个体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也是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依据:1.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决定了班主任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2.通过班级活动来教育学生,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规定的。

(三)特点:1.自愿性和指导性;2.灵活性和综合性;3.开放性和实践性。

(四)意义:1.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素质基础的重要形式、途径和方法(第一,班级活动为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提供了实践的条件和生活经验的基础;第二,班级活动使学生学习的领域扩大了,学习机会增多了,有效地激发求知的兴趣,对促进智能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第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能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第四,班级活动促进学生特长和能力的发展;第五,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主创精神的培养;第六,班级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使他们在交往中培养起健康的、丰富的感情,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2.班级活动是组织、建设良好班集体的有效方法(第一,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第二,班级活动有助于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促进班集体的发展与完善;第三,班级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五)内容:1.思想品德活动;2.科技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娱乐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6.课外阅读活动。

(六)形式:1.班级集体活动(在班主任的直接领导或指导下由班委会、少先队组织开展的)2.小组活动(是班级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3.个人活动(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的独立活动,占有重要位置的是课外阅读活动。)

(七)与教学活动的关系:1.二者相互促进(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而言,二者缺一不可,教学侧重于理论,侧重于学科知识,活动则侧重于实践,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左右脑功能同时开发,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既为学生打好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又培养和发展各种能力;班级活动与教学一道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班级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的班级活动能激发起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同时,课堂教学又可以丰富班级活动,从内容、形式、时间、质量等方面对班级活动产生影响);2.二者应区别对待(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对独立地影响学生的两大教育途径,各自的作用机理、方式、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更主要地是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方式进行,班级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3.二者相互丰富(班级活动的有效开展会提高学生活动中求知的兴趣、欲望和学习的纪律性、意志品德,这些都会迁移到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活动又是以教学的知识为主要背景的,这也反映了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活动是能促进学生学习、有利于教学的,班级活动与教学活动不可截然分离。)

二、班会活动

(一)含义:班会是以班级集体为单位、以一定的目的为指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班会一般由学生主持。主题班会是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内容来进行的班会活动,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班集体,发挥集体的教育影响作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作用:班会教育力度的强弱及效果的大小,取决于班主任设计组织班会的能力,取决于班会主题的准确性及针对性。1.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2.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会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建设(班会可以产生凝聚力,起到促进班级学生团结的作用,也能起到改变集体面貌的作用,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组织开展

主题班会要取得效果,首先就要确定和设计好主题。1.主题的确定与设计

(1)确定主题的原则: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确定主题的步骤: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拟题酝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确定主题;偶发事件中的主题确定。

(3)主题的种类:季节性主题(按照季节、节日与纪念日选定的主题)、问题性主题(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同性问题而设计的教育性较强的主题)、模拟性主题(根据教育要求,以模仿某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为主题)、知识性主题(寓教育于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用知识来充实活动)、系列性主题(围绕一个总的教育主题而设计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相互关联的分主题系列)、即兴性主题(围绕一些具有突出教育意义的偶发性事件而设计的主题)、实践性主题(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的主题)。

2.活动的准备与实施(1)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有主题报告会、演讲、竞赛、讨论、野外活动、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

(3)布置活动场所的环境。

(4)班主任对班会的指导,包括班会的内容和形式指导、班会的计划于准备指导、班会组织过程的指导。

(四)总结深化

1.作用:做好班会的总结和深化是班主任通过班会对学生集体和个体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是班会取得预期教育效果的关键。

2.要求:第一,班主任要着重引导学生将在班会活动中所得到的新认识和被激发的热情予以升华和强化,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教育活动中将教育者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身教育和发展的要求,从而激励自己的行为;第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总结参加班会活动的收获和体会,以巩固学生在思想上的认识成果;第三,要引导学生自觉落实班会活动中形成的动议、决议或提出的要求;第四,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他们自身的不足,帮助他们进行实践锻炼;第五,及时掌握学生班会之后的信息反馈,继续加以引导,让学生深化认识,并表现为行动。

三、科技活动

(一)含义:科技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造能力,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发挥特长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二)意义:1.科技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2.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基本素质,为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打基础(科技素质包括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开展:1.举行“科学故事会”、“未来的世界”等班队会,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让他们立下科技志向;2.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组织阅读课外科普读物,参观科技展览会等,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获得更多科学技术知识;3.建立科技小画廊,“小博士信箱”,“爱科学角”等活动阵地,普及科技知识;4.建立各种学科小组和科技兴趣小组,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参与的积极性;5.举行“爱科学月”、“科技作品展览”、“数学竞赛”等活动,形成人人爱科学的风气,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

(四)指导:1.班主任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参加各种科技活动的条件和机会;2.班主任要制定周详的科技活动的总体和具体计划;3.班主任要调查了解本班学生在求知方面的迫切需要,以及在知识结构或体系上普遍存在的缺陷与优势,完善活动的具体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活动;4.班主任要广泛邀请、吸取学科教师、科技工作者等其他人一起开展科技活动,让学生在广度、深度上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并培养更强的动手能力。

(五)要求:1.要注意从城市、乡村的现状、特点和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科技活动,对别人的经验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来汲取,不要盲目模仿;2.要尽可能注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体现教学的知识背景,以及对教学的丰富,但不能是教学的延伸,要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要丰富多彩,小型多样;3.要注意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4.还应服从长远规划的考虑,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使活动更有科学性、计划性。

四、文体活动

(一)含义:文体活动是以丰富学生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锻炼身体、表现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形式。

(二)文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诗歌朗诵会;2.故事会;3.歌舞表演;4.综合趣味晚会

(三)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基本内容有广播体操、课间操、眼保健操、球类、棋类、田径赛、韵律操、趣味体育活动等;2.开展形式主要是普及性训练与比赛相结合。

(三)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和要求:1.制定班级体育工作计划;2.严格执行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规章制度;3.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4.配合体育教师开展教学;5.抓好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6.班主任要提高体育修养。

五、劳动

(一)意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任务要求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4.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高尚的审美趣向;5.有利于学生开拓精神的培养。

(二)组织开展:学生的劳动内容有自我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和实际生产劳动,班主任应根据劳动的内容要求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劳动。1.准备工作,包括劳动准备、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三个方面;2.组织与教育工作,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 劳动的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学生,要通过各种措施,充分发挥劳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作用;3.总结工作,抓好劳动总结是巩固全班劳动成果,向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要求:1.劳动要结合教学进行;2.劳动要发挥榜样的作用;3.劳动要照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六、节日、纪念日活动

(一)主要的节日、纪念日:1.“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3.8);2.植树节(3.12);3.清明节(4.5);4.端午节(5.5)等。

(二)要求:1.以节日、纪念日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小学生身心特点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新的启迪和深刻的教育;2.组织节日、纪念日活动既要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稳定性,又要有新意、有提高;3.要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七、课外阅读活动

(一)意义:课外阅读活动在班级个人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能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成绩。

(二)指导:1.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书刊,选择的课外读物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可接受性、广泛性四个特点,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班主任应灵活运用各种生动的形式来推荐书目,如举行故事会、诗歌朗诵会、个别介绍等;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所选择的书刊(一是班主任要认真阅读和研究小学生的课外读物,二是教育学生端正读书的态度,三是帮助小学生掌握独立的阅读方法,四是教育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五是引导学生把阅读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诱导他们通过书刊找到自己的优缺点,找到学习的榜样,吸取进步的力量)。

八、其他班级活动

(一)郊游: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确定目的,选好地点;2.计划和组织准备工作(一是要了解郊游的路线及情况,做好安全等准备工作,二是让全体参加者积极参与,三是分组开展活动,并分配任务,进行必要训练,四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郊游常识指导)。

(二)夏令营:1.选择好营地;2.搞好活动是夏令营成功的关键;3.确保安全、讲究卫生,是办好夏令营的保证;4.组织夏令营,要注意目的性、实践性、集体性、全面性。

(三)游戏活动: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2.根据不 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等来选择不同内容的游戏;3.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游艺活动:主要是猜谜活动。1.会场的布置,选择比较开阔安静的地方进行;2.内容的选择,要健康、有利于启迪学生智力,猜中率在80%左右为宜;3.谜条的美化制作,谜条是整个猜谜晚会的主体;4.挂谜和对谜;5.发奖。

第七章 班级教育工作

对班主任来说,通过班级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最基本的方式。了解学生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规律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班级组织、班级管理、班级活动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手段,班级教育工作是搞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班级个别教育

(一)含义:是从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出发所进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班主任应该以每一个学生独特发展的可能作为教育的起点,因材施教。

(二)作用:1.班级个别教育是集体教育的深化和补充(集体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教师教育学生集体,一方面是学生集体教育学生;集体教育以个人的自我控制为基础);2.班级个别教育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方法:包括谈话法和锻炼法。1.谈话法

(1)含义:谈话是了解和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方法,是班主任通过有目的、巧妙而有说服力的谈话,对个别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常见方法。

(2)方式:商讨式谈话(班主任以尊重、平等、亲切的态度、商讨问题的方式与个别学生谈话,适用于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的学生);点拨式谈话(班主任用暗示手段,或借用他人他是旁敲侧击,帮助学生明白某些道理,适用于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独立感受强的学生,也适用于心理敏感、疑心重的学生);批评式谈话(班主任用尖锐的语言,激烈的语调,严峻的态度来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适用于有惰性心理、依赖心理和试探心理的学生);突击式谈话(班主任因时、因地、因事进行个别谈话的方式,适用于自我防卫心理强,不肯轻易认错,搪塞掩盖或转嫁他人);渐进式谈话(班主任有目的、有步骤、有层次安排谈话程序的方式,适用于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循异式谈话(班主任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事件性质、影响程度所采取的方 23 式);谈心式谈话(师生之间毫无拘束、气氛良好、态度诚恳、亲密无间地谈出内心的真实思想的谈话方式)。

2.锻炼法

(1)含义:锻炼法是班主任布置一定任务组织学生按照一定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主的方法。

(2)方式:体力型(如校园环境的美化,社会公益活动等);技能型(如学校的学工、学农基地,学生参加劳动学习某项劳动技术);智力型(以培养智力为主,如智力竞赛、讲演等);能力型(以提高能力为主,如学生轮换当干部,负责某项活动、社会调查、采访等);规范型(按照学校规章制度要求锻炼学生,使个别学生养成遵守纪律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要求:1.热爱学生,坦诚相待,这是个别教育的心理基础,热爱学生是班级个别教育的出发点;2.尊重学生,关心信任,尊重和关心学生是个别教育的情感纽带;3.严格要求,民主公正,这是个别教育的制度保证。

二、班级偶发事件的处理

(一)含义及特点:偶发事件是学生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爆炸性三个特点。

(二)危害:1.造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严重对立,影响班级组织的凝聚力;2.造成班级组织混乱,影响正确舆论的形成;3.损害班集体的形象和声誉,降低班集体的影响力;4.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意义:1.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可以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意外事故的发生;2.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不仅可以教育当事人、肇事者,而且可以影响全体学生。

(四)方法:1.调查研究,掌握全过程,调查研究解决一切问题的开端(一是必须对偶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分析,二是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细致);2.分析原因,弄清实质(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其次不能以成人的模式去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3.慎重处理,以理服人(一是既要从教育者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出发,以高度的负责精神,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又要根据事件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妥善处理方法,二是避免热处理,坚持冷处理,首先是降温,缓解矛盾和情绪,其次不要急于求成,要采取等一等、看一看的冷处理办法,选取良好的教育时机,再次是要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五)要求:1.切忌轻易表态;2.切忌错误分摊;3.切忌放任自流;4.切忌就事论事。

三、班级榜样教育

(一)含义:榜样教育,也称示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运用英雄模范和典型人物的先进 事迹、模范行为、优良品德、卓越成就来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包括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教师、同龄伙伴等。

(二)特点及作用:榜样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并有激励、调节、矫正、导向等作用。

(三)建议:1.坚持全面发展,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2.坚持多层次优选。

(四)要求:1.要注意树立榜样的威信;2.要注意激发学习榜样的动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3.学习榜样必须见之于行动,榜样教育必须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是榜样教育的根本目的。

四、后进生转化

(一)含义:后进生是指那些在正常生理状况下,品德不良,学习成绩跟不上同龄儿童的学生,不是“智力落后学生”,而是在正常发育过程中那些品德差、学习差的“双差生”。

(二)意义:1.转化后进生是建设优良班集体的需要(后进生的不良影响包括后进生的言行淡化集体观念、后进生的存在不利于树立榜样、后进生的言行起坏的导向作用等);2.转化后进生是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要求,在后进生的转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学校;3.转化后进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4.转化后进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三)转化的方法和途径:1.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自尊和得不到自尊的矛盾,好胜而不能取胜的矛盾,有上进心的愿望和意志薄弱的矛盾);2.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解决后进生问题,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正是一个最佳切入点(要相信他们身上也有积极因素,要慎重对待、牢牢抓住他们表现出来的多方面积极因素,要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捕捉后进生身上积极因素的最佳因素包括学生进入新学校或新班级的时候,进入一个新学期或新学年的时候,后进生身上表现出积极因素的时候);4.创造后进生转化的各种条件,促成转化(一是培养后进生积极的兴趣是首要条件,二要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三要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四要发挥集体的力量,争取多方的支持,五要利用正确舆论,督促后进生);5.抓反复,反复抓。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的评价

一、含义和作用

(一)含义: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育目标及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是根据我国小学教育的性质、任务所 确立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对班主任所实施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和效果所进行的科学的评定。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价主要是考核和评定班主任是否切实有效地履行了班主任工作职责。

(二)目的:为了对班主任工作实行科学的管理和统一的要求;是为了总结和推广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及时发现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也是为了调控班主任工作,使班主任工作不断科学化,达到新水平;也是为了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评定优劣;总之,评价班主任工作就是为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班主任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三)作用:1.导向作用(树立优秀榜样,强化班主任学习);2.调节作用(发现实际问题,调节班主任工作);3.激励作用(形成竞争机制,加强班主任进步);4.鉴定作用(确定衡量标准,评价班主任工作);5.管理作用(参考多方信息,规范班主任管理)。

二、内容和指标体系

(一)内容:包括班主任工作职责(工作过程)、班主任工作效果(学生质量)、班主任自身素质三个方面。

1.对班主任工作职责的评价:实际上就是评价班主任对其工作内容的履行和完成情况,如班集体的面貌、班级活动的成效等。

主要包括:(1)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契机的了解情况,如班级学生情况、学生个人情况,班主任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基础是全面、经常性地了解学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班级学生情况,二是学生个人情况;(2)班级组织工作情况,主要是班集体的建立、教师、家长集体的建立等;(3)班级管理工作情况,体现在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生活管理方面;(4)开展班级活动情况;(5)进行班级具体教育情况,也就是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树立先进的典型等;(7)工作表现、工作负荷情况。班主任工作表现,一般指其在班级组织管理、领导和教育班级学生及开展班级活动等方面的表现,班主任工作负荷,主要是指班主任工作负担量和出勤。

2.对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质量,评价班主任工作效果也就是要考察班级学生的质量,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及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在这五方面的发展是否平衡,有无偏颇以及发展过程和状况,是否达到应有的水平。

3.对班主任自身素质的评价:班主任素质决定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和基础条件,主要是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对班主任素质的评价,能够促进班主任素质的提高,一是评出提高班主任素质的方向、内容、方法,二是评 出提高班主任素质的依据。

(二)标准

1.含义: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标准,是考查班主任工作是否做到了促进班级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为其接受更进一步的知识学习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的依据。

2.内容:一是职责标准(是否形成了有促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教育力量),二是效果标准(是否班级学生的质量有所提高),三是素质标准(是否胜任班主任工作)。

3.要求: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标准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从主旨上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精神;从与整个学校工作的关系上要体现学校工作目标、体现班主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从内容范围上要体现有利于和保证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各方面的要求;从精神上要有激励作用,体现调动班主任积极性的要求;从操作上要有可行性、体现具体实在的要求。

(三)指标体系:要体现三个基本要求,一是方向性,即体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基本规律,为促进班主任工作科学化服务,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二是先进性,即有时代精神,参考外地、外校的成功经验;三是可行性,即符合当地班主任工作现实的总体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降低要求。

三、实施

(一)具体要求:1.从评价主体来看,要自评与他评相结合;2.从评价时间来看,要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3.从评价内容来看,要单项内容与整体评价相结合;4.从评价过程来看,要纵向与横向相结合;5.从评价结果来看,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6.从评价方法来看,要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7.从对评价结果的处理来看,应与班主任的奖励、晋级相结合;8.评价既要肯定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成绩,又要肯定班主任工作改革的成绩。

(二)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法,是班主任按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即班主任自身对照评价项目进行自我检查(班主任自己评价自己的工作,更容易被本人接受和理解,能对工作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反思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形成一种推动自己的动力,有利于减少评价活动中不正常的干扰因素,压力小,能缓轻紧张感;但自我评价也因主观因素多,受个人整体水平制约,可能使评价欠深刻,也由于缺少与其他班主任比较,容易产生偏颇,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倾向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而且可能由于夸大优点掩饰缺点,导致评价的客观性、信度和效度不高)。

2.他人评价法,他人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会 比较全面和深入,但要注意他人评价的“主观”成分、“从众”成分、“成见”成分。

3.集体评价法,有助于克服个人评价时的个人倾向性造成的偏差,使评价更客观、更精确。

(三)组织实施

1.阶段:由三个阶段构成,一是分析和确定教育评价目标,二是选择、运用评价工具和手段,三是对资料加以分析、形成价值判断。

上一篇:入高中学生会申请书下一篇:写份简明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