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2024-05-09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给古诗教学带来一片艳阳天.

篇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湘东区腊市镇炉前小学:糜海艳

电话:***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

神。但是,诗歌并不是像记叙文、童话、散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学生兴致

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1.熟读成诵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如王崧舟老师的执教《枫桥夜泊》就真正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背诵。他很注重朗读的形式。在“枫桥钟声越千年”的导入过后,王崧舟老师引导孩子们自由读、反复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带着感觉读、静静地读、配乐读等等,短短的一首诗,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反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读着读着,情绪就明朗了。

此外,在指导朗读上,王崧舟老师也是十分注重,十分到位。读的要求明了,第一遍怎么读,第二遍的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清清爽爽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传递给学生的,层层深入清清楚楚。

2.想象联系入境法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假如老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法代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为给“小扣柴扉久不开”制造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演示“小扣”,在一遍一遍的“小扣”表演中体会游园的失望心情。当“小扣柴扉久不开”时,猛然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院子里会是怎样的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再如《悯农》的学习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3.结合生活感受法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这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读诗作画重现法

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画合一,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诗与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学习这种诗词,如果能用画一画的方法教学,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美丽画卷。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教师在教学时,激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涂抹上色彩,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一边,呈现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其乐融融。

也有些古诗词比较难理解,如果能用画一画的方法教学,形象地呈现诗文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如教学王安石的的《泊船瓜州》,边理解边作画,通过画出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三者之间的距离,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得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这样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也就轻易地理解了。接着,抓住一个“绿”字,让学生充分想象对岸可能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边描绘,老师边勾画,并涂上鲜艳的颜色,江南的美景更勾起我的思乡之情。+画作完了,诗的意境也重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出来,教学任务也在诗情画意轻松完成了。

5.身临其境表演法

许多古诗所描写的叙事场面,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文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如《黄鹤楼送别》教学最后,安排学生表演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感人场面,学生充满激情,表演投入,言行举止,惟妙惟肖,博得阵阵掌声,我由衷赞叹:不愧是大诗人、大文豪啊!还有一些诗词在教学后,还可以拓展延伸,教学生唱一唱,这样才能有效地依托文本,更好地“用教材教”,体现大语文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篇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一、运用朗读感受古典美

对于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式十分枯燥乏味,教师仅仅简单地为学生分析古诗词所讲内容,并且让学生进行背诵,并没有为学生深刻地阐述其中所蕴含的美感以及意义,最终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对古诗词逐渐失去了兴趣,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师可以利用朗读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情感进行体验,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很多经典诗句,这些诗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诗词中的情感,从而来丰富学生的诗词底蕴。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点的诗词让学生进行朗读以及品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则是一部佳作,其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几句作者仅仅是简单地表达了一些景色美,并且进行十分复杂的修饰,因此教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深刻地融入到这一段美景中,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下雨之后树木茂密的感觉,以及山路幽静,秋风袭来的惬意感觉,并且在月光的照耀下, 山间的小河在潺潺流动,整个山间会听到哗哗的溪流声。这时学生通过朗读深深地融入到这一情景之中,并且能够感受作者心中所想, 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大声朗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小学古诗词的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融入到诗词的情感中,并且教师在一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情地进行朗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构建情景画面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古诗词都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古诗词属于古人对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古诗词中所讲的内容,能够设置出适当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画面美,促进学生能够融入到古诗词的画面中,去对作者自身的情感有一个更好的领悟。简单地举个例子, 在小学诗词教学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望庐山瀑布》中曾描绘出一个十分生动的画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上徐徐升起了一团缠绕的紫烟,如梦如幻,作者在远方静静看着庐山的瀑布,飞流直下,足足有上千尺十分震撼,就像从天际而留下,落到人间, 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2]。诗人站在独特的角度进行瀑布的描写,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表现的效果,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提升瀑布的表现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诗词的教学时,一定要为学生诠释这样的画面,能够带领学生融入到这样的画面中,促进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另外,《咏柳》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首诗之一,其中诗人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个春日里的画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进行想象,在春日里,无数的柳枝拂动,仿佛是被碧玉所包裹装饰,充满生机勃勃的绿色,到底是谁在细心地修剪柳枝呢,使柳叶能够随风飘浮点缀大地,原来是二月春风徐徐吹来,装饰了柳枝,带来了春的气息。教师在进行讲解时,有效将学生引入到了相应的情境中, 并且能够带动学生更好地对情感有一个了解,从而促进学生诗词的学习。

三、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对于我国的古诗词来说,主要是诗人利用诗词来对自身的情感进行一个抒发,教师对学生讲解时,要能够使其深刻地了解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从而来促进学生诗词的学习。教师可以站在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讲解,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整首诗的分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流露出的情感。在进行诗词《七步诗》的讲解时,诗中曹植利用豆茎以及豆子来比喻亲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句诗中深刻地体现出了诗人心中的无奈之感,写出了诗人对骨肉自相残杀的愤怒 [3]。所以教师在进行诗词的讲解时,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种情感,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诗词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曹植对自己兄弟的斥责以及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诗的前部分,作者是利用比喻的方式进行描写,到了后面直接进行表述,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对诗人的情感有一个了解。另外,在诗词《咏石灰》中,这是一首励志的诗词,主要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气氛,描写了石灰经历了深山的开凿,以及烈火焚烧之后,依然坚毅,粉身碎骨也要将自身的清白留在人间,这首诗词诗人主要是将自身比喻成相应的石灰,将自身经历了很多的坎坷之后,但是依然是清白做人,将自身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诗人在诗中每一句都深刻地展现出了自身的情感,写出了面对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一定要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能够使学生真正地了解懂得作者心中所想,并且以此为榜样,能够学习作者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不畏艰难,努力向前。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不仅仅是能够了解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做到举一反三,能够根据这种情感来激发自己,去总结自身应该怎么去做,从而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来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教师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效率。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促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篇4: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关键词】欢乐介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小学生对待晦涩难懂的古文时往往都是不知其所言的,而且枯燥的古文学习学生们也大多提不起兴趣,如何营造一个轻松的古文学习环境,并让学生们有效的掌握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作品整合

教师可以把表达的主题、情感类相同或类似的文章整合,尽管这些诗词可能背景不同、作者不同,但是其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以送别诗为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抒发了与友人惜别之情;《赠汪伦》中,李白写以歌送友的汪伦,用桃花潭水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至深;有《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借青柳、朝雨,以酒送友表达有人离去的惜别伤感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以目送友,借长江之水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绵延不绝。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合理的归类分析资源整理,将传统的一首诗、一首诗的讲解教学转变为主题凝聚的“逐环教学”,将单一的诗词归纳为诗词圈。

把握同题材作品,将题材作为桥梁,带动不同题材的诗歌的学习,运用上一首诗中学习到的知识,自己分析整理学习另外一首诗词。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对之前学习的内容做到了复习,还能从二首诗的意境、事件、地点、人物中分析要得到的答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带动学生能动意识、求知意识的提升。

一个诗人不会只有一首诗,而且一位诗人在他的一生中所著之诗感情大部分都会相同,比如辛弃疾“老发聊发少年狂,不思量,自难忘。”他的诗为豪放派诗人的代表因其所处历史背景多战乱,因此他的诗多为爱国情怀;如李清照,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婉约的阐述自身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延伸同一个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个,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古文内容的理解与对作者文风的把握,二是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语言的风格的感受力。

二、想象

对过去的经验于已有记忆表象进行深入的加工与改造,形成新的观念或意向的心理过程称之为想象。为什么说要重视想象呢?因为诗词本身就是重视想象的,没有感情的投入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的空间就没有审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唤起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要让学生与作者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学生由此即彼,引起联想,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重现诗人作品中的形象或是感情,才能使自己真正的明白诗中的洞天意境。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入境”,进入想象的空间去领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理解诗词歌赋的内涵。

三、朗诵

俗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词的朗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也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去体会诗词中情感的表达。通过朗诵营造学生、教师、诗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力、知识、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在朗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诗词的韵脚、合适的音调以及诗词的意境节奏,恰当的展现诗词中的情感思想。

四、课堂小组学习

古文的学习是枯燥的,因为它的晦涩难懂,所以学生们学起来也大都感觉乏味。而课堂学习小组的建立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班级的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聚拢在一起,之后教师可以布置本堂课学生要自己学习的内容,比如:安排背诵任务,看哪个小组的成员把本首诗背下来的最多,或者翻译这首诗的大意,或者让学生阐述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样的任务布置之后可以让学生在组内自行研究讨论,在课时要结束的前10分钟或者20分钟,要求每个组派出一名同学把本组研究的结果公布出来,研究的透彻、表述的好的同学及其所在的组可以有诸如学分奖励、小红花奖励等奖品的授予。根据小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辅以适当的奖励,让学生自行研究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更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待人接物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整理归纳能力。

五、课堂前后问题利用

在课堂学习中,传统的45分钟教学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课堂学习的结构也不仅仅只在这45分钟的课时中展现。教师通过在课前进行作业的布置,使得学生能够带着信息和问题来学习,课程结束后,又能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并自行去找寻答案。课时的结束不再是句号的体现,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多元化方向的诗词,充分利用课后的问题去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结语

总之,面对枯燥的文学教育,教师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情操、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的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性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全面充分的打造现代化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韩例芬.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2,05:61.

[2]王海霞.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3,18:117.

[3]张歆沂,杨其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9:89-92+110.

篇5: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本节选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所以更需要学生精读、悟读。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又是最难把握的。精短的古诗词蕴含的内容、哲理和感情是丰富的,教师讲深了学生很难听懂,讲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如何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佳路径”?下面对几条探索路径作简要描述。

一、开启“密码”

“符号代表一种智性的认知的意义。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诞生,形成了一定的效果。”古诗是中国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积淀,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带着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浓厚色彩的“密码”,它也是解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键码”,只有开启它,才能进入古诗词的魔幻世界。

在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开启古诗的密码,干国祥老师先自己作了一首“诗”――《寻隐者喜遇》:“柳下问童子,言师采茶去。只在此山中,坡南向阳处。归来天色晚,把酒庆欢聚。”然后再引导学生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密码”,原来,诗中的“松、药、云”以及“不遇”都具有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松”代表“高洁之士”,“药”代表“隐者、长生、济世”,“云”则是指“隐逸安适”。即使“不遇”,也比“喜遇”好,因为它也是一个“语码”,代表着想见而未见的“神往与神会”。

古诗词中,柳、梅、竹、桃花、明月等物象都可能是“语码”,教师应带领学生寻找并开启古诗的“密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还原意象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情思的客观物象。“凸显意象、营造意境”是古诗的精髓。品味古诗的意象之美、意境之妙,可以用“还原法”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自主展开阅读,学会从文本中找到看似矛盾之处,提出问题,产生探究兴趣,积极解决疑惑,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如,教学白居易《池上》时,对诗中“偷采白莲回”这一意象的“还原探究”:

师:小娃明明是“偷采白莲回”,怎么会是天真可爱呢?难道“偷东西”是好事?

生:我觉得这里的“偷”与我们平时说的“偷”意思不一样。

师:那这里的“偷”是什么意思?老师查出“偷”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①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②瞒着人。③抽出(时间)。④苟且敷衍,只顾眼前。请选择一种恰当的意思。

生:这里的“偷”是指“瞒着人”的意思,指小娃瞒着大人去采白莲。

师:一个小娃瞒着大人撑船去采白莲是很危险的,怎么还天真可爱呢?

生:我从图上看出这个小娃很能干,撑船的动作很老练,所以不会有危险。

生:他用一张大大的荷叶戴在头上当帽子,(范文网 )看上去很调皮,很可爱。

生: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个小娃瞒着大人去采白莲,说明他很顽皮,虽然有些冒险,但却反映他很能干,很可爱。

生:他采了白莲回来,也怕大人责怪,所以就想偷偷地藏起来,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显得很得意。事实上大人只要看一下水面上那分开的浮萍就知道他藏在哪里了,小娃的“聪明之举”让大人觉得很可笑,又很可爱。

师:是的,诗人白居易就目睹了这一幕,他觉得这个小娃“人小鬼大”,天真淳朴。这个“偷”字太传神了。

此环节中,教师抓住了“偷采白莲回”这一意象中“偷”字的字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想象、品味语言之妙,感悟经典文本精华之所在。

[NextPage]

三、挖掘诗眼

“诗歌语言中那种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被称之为‘眼”’。“‘诗眼’能赋予诗句与意象以活泼的生命力,能使静态的事物活灵活现地运动起来。”因此,解读诗歌,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眼”。

如,对《游园不值》一诗“诗眼”的挖掘品味可谓淋漓尽致:

师:你们认为《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最精练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春”、“值”、“关”、“满”……(意见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字上)

师:到底是哪个字呢?老师先让你们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再集中交流。

(经过交流分析,发现其他的字都能被“关”表达出来,于是“关”的“诗眼”地位便被凸显出来。)

师:大家认为“关”是诗眼,但我发现这首诗是抄来的。(大屏幕上在叶诗《游园不值》的旁边出示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是前辈大诗人,叶绍翁是后辈小诗人,叶绍翁诗的后两句显然是从陆游的诗里化过来的,你认为谁的句子应该是名句?

(学生两种意见争执不休,有同学认为真正好的应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好,请大家辨析“杨柳不遮春色断”和“春色满园关不住”差别在哪里。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的意思是杨柳没把春色遮断,一枝红杏就出现在墙头;而“春色满园关不住”则是说“园子”、“柴扉”本来是要把满园春色“关”住的。

师:你们看,“遮住”和“关住”哪个力量更大?

生:“关住”力量更大。“春色满园关不住”让人感觉到一个“想关”,一个“关不住”,就好像有两个武功高手在打架。

师:是的,一个“想关”,一个“关不住”,之间有很大的张力。“春色满园关不住”使人们的视界得到解放,赢得了更广袤的想象空间。所以说,叶绍翁的这句诗才是名句。

四、互文拓展

古诗的教学要有一个既意韵未尽又深刻见底的拓展过程。互文,便是拓展古诗意境的常用方式。所谓互文,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先时、同时或后来的文本,把课文置于众多的`相关性文本群中,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隐秘的意义。同样,古诗教学有时也要采用互文的方式,来拓展古诗的意境。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其中“互文”的运用堪称典范,现采撷一个片段:

师:于是,从张继开始,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笔下悠悠回荡。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下同。)

师:听,六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顾瑛的笔下悠悠回荡――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元】顾瑛《泊阊门》

师:听,七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当然,吟诵涵泳应是学习古诗的基本路径。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只有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才能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

篇6: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李晓燕

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诵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加强古诗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发展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小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古诗素养,让小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小学生在高尚情操的陶冶下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当注重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让孩子们自主探究,深切体会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与意境美,享受徜徉古典文化中的无穷乐趣,让他们领略到生命的美好,感受人文艺术欣赏带来的愉悦。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依据古诗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进行具体的教学呢?以下是几点粗浅看法。

一、要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学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是学好古诗的关键。读书,不是囫囵吞枣,一目十行,过目即忘。写东西,不能不经思索,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些都是不认真的态度。如果这样,一定学不好古诗。课堂教学活动中,马虎的风气是常有的,学生读错音,写错字等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认真的态度,应该由教师负责,教师没有用科学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中学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教师要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及语文学科的特点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学生。此外,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读古诗千万不能马虎,要认真,要持之以恒积累,有了认真读和积累的习惯,然后再求读得精,悟得深。

二、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学习任务,定准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每堂课“教与学”要有目标,有任务,注重学法指导,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阐明学习任务,让学生学有方向。然而,采取:

1、诵读法,就是把诗中所贮存着的能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情感通过读来表现,再现诗作的神韵,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像,进入诗的意境,想像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厚重情怀,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 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孟郊的《游子吟》,我们诵读时脑海中应再现慈母缝衣的情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看到了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为将要出行的儿子缝着衣服的母亲,没有言语,没有眼泪,却有伟大的母爱流溢出来。这情,这景,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出现,常常拨动我们的心弦。这时再来读诗,情意自然出来了。

2、程序指导法,即: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步骤学习教科书入选的内容。其教学流程(整体通读,把握诗境——分步解读,品悟诗情——整体参读,体察诗韵)

3、归类指导法,即:(1)根据古诗的题材归类为:讽刺诗、哲理诗、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田园诗、山水诗等等;(2)根据各种 “情景”归类为:春夏秋冬、山、水、月、风、花、草、柳、树、江、河、雨、雪、亲情、乡情等等;(3)根据格律归类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绝句(五言绝 句、七言绝句);(4)根据同一作者归类„„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按照教科书入选的内容适时适当的拓展课外资源,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整合,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教学拓展、整合课外资源时要注重其内化的联系,相辅相成;应主次适当。

4、自学法,即:学生自己看教科书的注释,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句的意思读懂,并依托教科书,反复品味语言,从千锤百炼的诗眼、千古传颂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上把诵读和语言的品味、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整合在一起。

5、比较法,是对诗的意象、艺术技巧、风格、思想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或某一点进行比较,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例如:《泊船瓜洲》《游子吟》 这两首古诗写成的朝代不同,内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两首古诗都表达了一种真挚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这首诗是诗人路过瓜洲的时候,怀 念金陵故居而写的,诗中流露出诗人真挚的思乡、爱乡之情;《游子吟》这首古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有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揭示了伟大的母爱。因此,引 3导学生感悟诗里表达的真挚情感,受到思乡爱乡、孝敬母亲的人文教育。

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多种课堂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相机让学生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敢于创新,追求更大的成功。

三、教师要重视收集信息,查询资料的处理与共享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查询资料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课前、课上预习这一环节是重要而又常被学生忽略的一步,大部分教师课前不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授课时无针对性。依据上述情况,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具体指导、引领学生收集信息,查询资料,师生间、生生间要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去思考,去设计解决方案,从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其做法:

1、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有关的图文资料等文化知识。

2、《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课堂上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展示自 我的平台,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交际,谈谈自己自觉收集信息的感受和加工处理信息的意见,与同学共享;教师也拿出一份自己的处理意见,让学生从中比较,取长补短,与同学分享。

3、请同学们重温以前学过的有关内容,将新旧知识、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这样,不仅强化了能力的训练,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课程空间,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和孟浩然两位诗人充满诗意的离别,是一种在愉快中分手,在向往中惜别的送别。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是在那繁华的季节,去那繁华的地方,一定很快乐,他自己很向往扬州,他一边送别,一边心也跟着飞翔,我们读起来,一定更灵动、愉悦、充满畅想。解读古诗内容,就应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由于各个历史时 期的政治背景、生活环境、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也就不同。如果对作品所处的时间段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对作者主旨的理解就不会有较大的偏差,诵读时感情技巧的处理也就有所依据了。在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后,再了解诗人的生平,这样就更有利于理解古诗作品,用最适当的方式去表达。

四、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描述引入,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2、朗读引入,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

3、现代媒体运用的引入,结合古诗内容,采用音像电教手段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古诗。

五、启发学生质疑,讨论感悟诗中的情感。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师生的舞台,师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适时、适度的点拨,相机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研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潜能。

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感悟古诗的哲理。

教学古诗,就是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从这点出发,在授课环节中,必须安排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感悟古诗哲理的环节,让学生悟出诗中蕴含的哲理、抒发的情感及诗人对某事物的态度„„。具体做法可作此安排:

1、出示思考题与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就同题材古诗的主题、写法等进行比较或对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作比较。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

(2)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2、教师引领学生进行习作练习,写对所学古诗的感受与看法,发现。

3、教师引领学生用画图画的形式表现古诗内容,表达自我体会。

七、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的想象,背诵积累古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该在培养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方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下方法可参考:

1、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教师对学生进行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的指导与范读,强调教师要敢于范读,让学生感悟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

2、变换形式读,让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

3、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教师引领学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感情。如,对诗中所描写的 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美、热爱;对诗中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崇敬之情;对诗中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

4、俗话说,写诗贵含蓄,读诗贵想象。如,教学《早发白帝城》,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后,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假如现在你就是李白,在获得自由后的一天早晨,坐上一条小船,告别美丽的白帝城 7 回江陵。一路上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5、结合课后思考练习,引领学生再读古诗,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情感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篇7: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本课题于2014年04月申报。2014年5月被汉滨区教研室批准立项。本课题2014年6月开题。预计2015年6月结束。为期1年。

一、课题的提出

古诗词是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优美词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从而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提升语文素养。

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对古诗词的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农村小学在这方面更加有待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小学生文化积淀不够,觉得古诗词含义深刻、字词生涩,难以理解,缺乏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的传统教法,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深刻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应当让学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二、研究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从数量中我们也可以清醒的认识到,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踏实钻研,刻苦探索,尽快摸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就目前情况分析,迫在眉睫。

三、课题界定:

小学古诗词教学资源包括适合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小学古诗词教材及相关内容的适当拓展和有利于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陶冶情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古诗词言简意丰,表达准确,意境深远。通过古诗词教学的研究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古典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通过《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小课题的研究活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能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对中国的古典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2011级1班、小学2010级1班、小学2009级1班。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语文教学研究能力。(3)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

常言“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古诗词的积淀,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文化素养。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方面的不重视,面临着教学困境。此课题研究意在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积极利用农村的丰富地理资源,结合农村学生的认知特征,发掘与古诗词的审美内涵相平衡的切入点,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下,能很快的进入古诗词的学习当中,领略古诗词的审美魅力,提升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古诗词中的入选小学课文的很多名篇也农村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完全可以安全的前提下,尝试场景还原,让学生农村实际的生活场景中,体会诗歌表现的审美情趣,设身处地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既丰富了教学的模式,也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从而有效的提高古诗词教学策略。

(三)研究原则及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学校古诗词教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和现状等,进行学习。

2、问卷调查法:就学生和教师对“古典诗词”的掌握情况,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状况,对“古典诗词”编成歌曲的了解情况和喜爱状况,你知晓的“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方法等进行问卷调查,并科学分析和综合调查结果,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向、策略、内容等。

3、行动研究法: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教学的行动研究,通过定期组织的课题研究活动,增强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意识,提升古典文学素养,践行古诗词教学研究行为。

4、观察分析法:观察教师、学生在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提高古诗词教学研究的有效性。

5、个案研究法:及时发现、收集、整理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典型的个案,并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探索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优秀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6、经验总结法:及时收集整理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并加以科学分析,总结出古诗词教学研究活动中的有益经验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研究实施步骤及措施研究步骤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5月至2014年9月

此阶段主要做好课题研究内容的分解工作,明确责任,并撰写研究方案。是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任务。加强学习,广泛搜集,充实有关资料,并建立档案。

第二阶段:发现问题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

主要以与学生交流、调查研究问卷等形式,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古诗词的特点与分类,掌握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掌握学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求成员根据调查情况撰写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等。

第三阶段:逐步研究课题阶段: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

研究《新课标小学古诗词教学大纲》,找准教学要求。调查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习惯、学习困惑及学情掌握。通过听课、评课授课多种形式,分析各种教法的利于弊。总结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与自我情感调控能力。在此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阶段:2105年3月至2015年6月

对前期和中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结题报告,力求做到研究现象具有普遍性,理论依据具有科学性,实施对策具有可行性。在此期间完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整理课题研究期间各位成员在实验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成果(如获奖的论文、教案、课件、观摩课、评优课和竞赛课的获奖证书和资料等),接受专家评估。请上级课题主管部门进行课题成果鉴定。

七、预期研究的效果及成果形式

预期的主要效果,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成果形式课题经验总结、课题有关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教师日志、课件展示、成果图片展示、学生活动方案、教师论文集等。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本课题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都是从事各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具有较高的各科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经验,有效地保证该课题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结合,本课题组参与的语文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课题吸收了学科骨干教师力量的积极参与,对于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各种保障;人员同在一所学校工作,人手配备一台电脑,工作信息化。并建立讨论群,交流方便,随时随地均可交流。资料的查询方便;组内成员年轻有朝力,工作积极,团结协作,奋进创新,精益求精。

2、课题时间保障。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科学分配时间,按计划完成指定研究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 教育部

篇8: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对于古诗词独特的审美功能而言,其具有意境、音律以及哲理上的美,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对善恶美丑等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并能够从思想品德的角度纠正学生对审美的认识,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标准以及感受。

2.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营造空间想象及意境中,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在他们的脑海中构架出诗词所描述的美好情景,并进行古诗词再创造,将古诗词所阐述的意思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进而可以提高学习古诗词的效率。在过程中,小学生既促进了智力的发展,又提升了自身的思维能力。

3.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常理下,短小精悍的古诗词却能够表达出较为厚重以及唯美的内涵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所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其中还囊括了祖先对于社会以及常理的认知。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在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死记硬背现象明显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的古诗词教学都是从死记硬背开始的。此种方法导致了教学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堂死板,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还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意义,进而影响了教学效率。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以及动力。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大,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发挥引导作用,导致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地提高学习兴趣。

2. 教学形式相对单一

在古诗词的教学课堂中,老师会将重点词句进行标注,然后对其加以翻译,而小学生会对其进行死记硬背,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中心思想。虽然学生快速记忆了知识点,但是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效果上作用不大。

3. 学生理解诗词困难

第一,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距离现在较远,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并且古典诗词中的文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古诗词的意境具有含蓄性。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和诗词的意境是相符的,诗词鉴赏的过程也是在体验诗人当时心境的过程。但古诗词所呈现的语言文字中,既有江山名胜不在的感慨,也有怀才不遇和匡世济民的抱负,这些情感都需要阅读者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做对比才能体悟出其中的情感。就人生的阅历而言,小学生无法真正地明白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比如说诗人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心境以及“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意境,学生就很难真正地理解。

三、加强古诗词教学的措施

1. 反复吟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朗读作为古诗词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印象,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诗词中所写的内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朗读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学生不过大脑式地发音,本文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对朗读进行了如下的划分:首先是感知,在进行朗读教学中,对于古诗词中的陌生词语以及拗口的地方利用工具书进行重点解析,做到通顺地朗读。其次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时候注意到诗歌的抑扬顿挫,体会诗的韵味,学习朗读诗歌的节奏。再次是品读,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逐字逐句地进行品读,能够做到明白诗词的意思,并反复地朗读以便于体会诗词中的含义。最后是精读感悟,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反复地阅读并发现其中的精华所在,正确认真地吸取其中的养分。

2.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古诗词意境的讲解

古诗词中的语言比较精练,文字比较优美,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意境以及内涵上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使得学生能够认真地品读文章的内涵,从而在学生的心中形成比较美好的画面以及情感的表达。通过体会这种意境上的美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最大限度地了解以及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

3. 恰当地把握古诗词背景介绍

教师可以恰当地介绍一下诗词创作时的环境,将诗人的经历讲解给小学生听。这些内容只是作为学习古诗词的了解,学生不用刻意记住。并且在教师介绍诗词背景时要对一些内容有侧重,重点地介绍诗人创作诗词与之相应的事件、地点和时间,依据学习的诗歌加以讲解,以帮助学生学习。

4. 帮助学生逐句分析,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小学阶段教材所收编的古诗词都是较为经典的,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字都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意境。虽然一首诗词的字数只有几十,但是它却可以营造出一个优美的画面。因此,每一首诗词中的寓意都细腻而深刻,帮助小学生逐句地理解分析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中的美好语言和意境。

5. 结合联想,切身体会情感

每一首诗词中的意境都不相同,在诗词中营造的意境也反映出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要想深刻地体会诗词的意思,就需要学生深刻地理解以及挖掘,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学生的脑海中勾勒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能够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6.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自身经验的积累,除了要理解古诗词的含义,还要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只有自己体会到了诗词中的含义,才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并且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意义重大。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的情况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的教学计划,利用各种方法把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激发出来。

参考文献

[1]金妍.让古诗词的魅力之光在心灵闪耀: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1):123-125.

上一篇:第二学期九年级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动车服务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