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研究

2024-05-12

小学语文案例研究(精选6篇)

篇1:小学语文案例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更自信

水东小学 邓秀丽

根据新课改的布署,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将以往的一言堂,转换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只做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我们学校在上学期全面刮起来了“反思”风,每个班级都根据实际情况按小组编排。我发现这样的好处,比我当时想象得要好得多。

在我讲作文《校园的春天》时,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是令人感到惊奇的。那天我事先告诉了各个小组,尤其是小组长要记录下观察的方法,根据每人小组观察的地方不一样,各个小组观察的步骤和方式也有点不相同。给每个小组分配观察任务后,各个小组便各就各位了。十分钟之后,我回到了教室。

回到教室,我没有用提问的方式,因为如果用提问的方式,简单的一问一答,其实有很多孩子是没有什么印象或沉淀的。于是我先让他们把刚才在所经历到的一切,不管是什么都讲给组长听,组长一一记录下来,每个人都讲,每个人都要说。不论说长说短。我看每个组员,都非常投入地按秩序在讲,讲得人正儿八经,其实同学听得有趣有味。因为如果站起来讲,往往要组织语言,并且需要勇气,影响表达,学生显得不太自信和放松。但小组内讨论交流,大家都是平等对话,没有拘束感。后来,我让每小组的组长将记录的内容,派一个代表来汇报,这个代表一般都是平时表现不是特突出的孩子,这点是我课堂要求组长必须这么做的。

片段一: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看到了学校花圃里有很多的黄金叶和三叶草,它们显得很绿,绿得像翡翠。因为刚下过雨,叶子显得很娇嫩,并且用手去摸得滑,会感到滑滑的,犹如抚摸刚出生婴儿的皮肤,很柔滑,非常舒服。而且我们还看到,花圃中的土,在春天也是湿润的。师:是啊,你们运用了视觉,触觉来感觉春天,并且在说得时候还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非常不错。不过,我还希望你们能够运用适当的联想。你们也看到了春天的泥土,你觉得泥土和叶、草有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就像什么呢?(站在汇报的同学这时又卡壳了,于是我鼓励他说没有关系,我可以给你一点时间讨论,如果有了结果立刻示意我。)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觉得泥土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就像我们的妈妈,从不要求回报。其实,即使这位代表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只要他在问别人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成绩优秀的人,阅读较广范的人一定会有好的答案,通过讲,他听,再讲,这样一个来回之后,孩子一定会较好的吸收语言文字。并且因为他是代表,我为他们小组加分,而他们小组之所以能加上高分,是因为他回答得好。他的自信心也一定会逐渐提升。

片段二:

第二小组代表汇报:我们远看樟树像一个冲天的绿色巨伞,又像一个巨大的冲天绿蘑菇。(说到这里的时候,我问他,“蘑菇”这个词会写吗?学生摇头说不会,我便让他请小组成员帮忙,有人写给他看,其他小组成员也是一种加深和学习)樟树可以为我们带来阴凉,每当上体育课,太阳很晒时,我们总会到树底下乘凉。

师:你们通过写远看,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写春天校园的樟树,但是你们知道吗,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你们也背过,其实可以灵活运用到这里来哦。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描写树的有哪些?(学生又是一番短暂的讨论)

第二小组代表:下过春雨之后,每片叶子显得更加地翠绿,似乎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并且抬头一望,树枝丫重重叠叠的,漏下斑斑点点的细碎的日影。(我当场表扬了他们,并为他们小组加了分,同样全小组成员高兴,代表发言的同学更自豪。)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的必要组织形式,因为它可以让孩子们在更加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完善自己,每个孩子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

荐荐二2014下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篇2:小学语文案例研究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开头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基石”就是这个道理。

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

现将我认为比较精彩的课堂导入方法列举一二,希望和大家共勉: 一.音乐激趣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

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讲好开头是关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些问题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

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

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

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三、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这篇课文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下子,就把热血沸腾的学生拉入了文境中。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老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篇3:小学语文案例研究

一、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1.小学教学课堂现状

中国的改革发展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新课标全面实施的大局下, 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目前中国的教学大纲, 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才是关键。在教学中, 老师的引导起了关键性作用,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 处于人生的新阶段, 因此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但是就目前来看, 现如今有许多老师的教育能力都不过关, 传统死板毫无创新与活力, 强行灌输给学生解决方法, 小学生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态度大多反感, 毫无生趣的课堂带给他们的是痛苦的学习时光, 还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情绪的形成。这种小学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出现许多问题, 例如, 不能对每个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等。

2.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学习中思考, 在思考中进步, 在进步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案例, 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印象, 尤其是对于年纪尚小的小学生而言, 可以教会他们明辨是非与懂得保护自己。在无形中充分吸收了知识, 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是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1.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教学法创始于美国哈佛大学, 这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所得出的教学方案, 实施之后发现效果显著, 因此推广范围逐渐扩大并逐步传入我国。由于传入时间较晚且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教学, 因此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 我们需要探索最合适的案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对案例的筛选, 作为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掌握知识与心理, 选择经典案例。在选择时需要注意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案例需要符合课本上所学的知识, 这样才能使学生结合课本深入理解;其次案例需要具备典型性, 频繁出现的案例能更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最后案例具有可扩展性, 较普通的案例具有真实、客观的特点, 案例可能就发生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将对这些案例进行改善。

2.营造气氛,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虽然可以解决目前出现的教育问题, 但也需要教师的调节, 缓解课堂气氛,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此种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实施。为了营造良好的气氛, 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做好充分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注重专业性培养不仅是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认知, 更要让学生成为具备可操作能力的人才。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 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学习效率, 多与学生互动是增加课堂生机的最好方式, 此外, 最重要的是让教师与学生保持一个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沟通, 切勿在课堂中形成尴尬紧张的氛围使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综上所述,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教育方式, 它是通过老式古板的教育不断蜕变而来的新时代的产物, 它的建立依赖老师案例经典性与课堂中的积极互动, 能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常在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摘要:教育是国家发展之根本, 教育事业的建设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保证, 因此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 最为经典且实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 这种教学方式从很大层面上满足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对课堂的要求, 因此得到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一种以案例作为教育课程中模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实际生活状况对学生进行教学, 然后再通过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辅助, 如此一来课堂将会变得生动有趣,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多, 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结合相关教学经验, 分析和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的实行策略及其重要意义, 希望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营造气氛,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178-180.

[2]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 2015 (92) :173-174.

篇4:小学语文案例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案例研究

在阅读中,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了解世界的必要通道。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放在了教学最主要的位置。阅读能够使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评判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可以说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实用的手段。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让小学生学好阅读,为他们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1.阅读是语文的心脏,它要求学生眼耳手脑等共同劳动,调动各个感官学习。一方面,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识字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识字,增大语文的词汇量;另一方面,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多读书,多看文章,由此可以说,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优秀写作水平的必要前提。

2.新课程标准规定,阅读可以增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很好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难题

1.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白,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只有他们弄明白了难题,我们才算完成任务。但是现在很多小学教师只在乎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他们上课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来授课,自己愿意讲什么就讲什么。由此一来,学生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阅读能力也无法提高;另外,老师没有注意和学生互动,使得小学生厌恶语文学习。

2.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了课后的问题和答案上面,没有从根本上教学生怎样正确地阅读。小学生还处于对一切知识都茫然的阶段,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阅读。但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仅仅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然后回答课后问题,讲解完问题之后就结课了。根本没有带领学生去阅读,也没有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行为和习惯。

3.小学课堂教学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去找答案。把能不能找到正确答案作为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标准。但是对阅读过程中的技巧,以及是不是分段,标每段序号这些小细节从来没有评价过,这就使得学生认为自己阅读的目的仅仅在于回答问题,做对题就够了,忽略了阅读的内涵,长此以往,学生不仅阅读能力越来越差,写作水平也在不断降低。

三、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1.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行为表现才真正影响着整节语文课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教学大纲,在课堂上要先学会听学生的意见,看看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先将学生的难题解决,再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2.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本当作一种辅助工具,教学的重点要稍微脱离课本。要懂得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答案是人为定的,不能根据固定的答案来禁锢住学生的开放思维。

3.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要由是否与标准答案一致转变为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阅读习惯是否正确。阅读课上教师要问问学生有没有进行课文的分段,是不是在每段之前加了小标题,是不是画出了每一段的中心句等等。教师要对那些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加以表扬。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慢慢地提升上来了。

四、改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体案例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我会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然后我会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先教学生怎么读,怎么解释。然后我会让学生默读课文,标注段落序号,进行段落分段,并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在学生读完之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分析每一段的中心句。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讲讲文章创作的背景,这样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破壁”以及“黑洞洞”的言外之意。在讲完背景之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看看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一些,不能禁锢他们的思想。对于课后的问题也是一样,老师可以引導学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诉他们答案不是唯一的。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还存在着弊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自身所能,去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对策探讨[J].课外阅读:中旬,2013(06).

[2]李玲娓.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篇5:小学语文案例研究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成功的一半”,如何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有经验的教师总能把平凡普通的课上得生动活泼,既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和合作精神。

案例一: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拿出电子秤,分别让他们来称东西。

生:一个学生称了一个苹果,记下下了重量,另一个学生称了五个梨,记下了重量。。。同学们都想参与,课堂上气氛高涨。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秤,很方便,是不是?

生:是。

师:可是,在古代,要想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该怎么办呢?

生:用大秤、不知道。。。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曹冲称象》,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案例二: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这样设计:

师:小朋友们,老师拿了一瓶饮料来,想请你们喝,不过,你们只能站着喝,谁来?

生:我、、、、、、生:老师,喝不到,师:那怎样才能喝到?

生:拿起来就可以。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乌鸦喝水》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篇6:小学语文案例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前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好成绩的前提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从学生层面来看,很多学生学习习惯不佳,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部分学生有课前预习的意识,遗憾的是在预习时缺乏方法的指导,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往往付出了时间却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以上问题客观存在,由此可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去预习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认识

1、该课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能力,使其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

2、可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定的保证,使教学工作进行得更加细致和深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在交流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升自我。

5、该课题为校本教研做有效地补充,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完成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主要从教师课前预习工作的安排和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课前预习的情况两方面入手。

2、解决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时能为学生提供什么样指导性的意见、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什么的问题。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孩子成为一个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4、其中,该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二三两项,第二项侧重于科学性的探索,第三项侧重于实践性的操作。

四、本学期的研究实践及成果

(一)、别样的“语文课前预习卡”

精心设计好每个单元的课前预习卡,主要内容包括“整体感知、精读课文、质疑”三部分内容,将此预习卡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认真阅读单元课文后完成预习卡。

1、对于词语的理解

(1)、用网络、语文工具书等形式解决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然后两个学生交换检查完成的情况。

(2)、教师组织学生把这些词语送回到课文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概括文章的段意

(1)、提炼段落中的重点词语或句子,根据其意思进行概括。(2)、对于特殊段落,可以用中心句进行概括。(3)、根据段落的意思,用自己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

3、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1)、归纳每个段的段意,用自己的语言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归纳重点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3)、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宣读自己写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补充,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4、探讨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1)、根据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去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2)、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理解。

(3)、找出重点词,剖析重点词的意思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句子含义。

5、“质疑”

(1)、可以围绕课后的问题进行质疑;(2)、可以在不懂的内容或句子处质疑;(3)、可以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成果:根据这些内容,坚持不懈地进行预习,让学生做到了预习时有重点、有目标、有路可循,学会质疑问难,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成为一个具备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奠定基础。

(二)、精彩的“课后复习卡”

“课后复习卡”由“我积累的好词”、“佳句”和“我会背诵”两部分内容组成。每个单元结束后,将此复习卡发到学生手中,采用以下形式完成:

1、摘抄每个单元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利用早自习或语文课的时间给学生听写好词佳句,及时复习巩固所学过的内容。

3、根据教材要求,除完成教材中指定的背诵内容外,还选择其中的精彩句段让学生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定期开展背诵比赛,让每个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既培养了能力又增强了自信心。

5、开展“复习卡漂流”活动,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成果:通过完成复习卡,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一举三得啊!

在参与《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能力培养的案例研究》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将是我们这些普通教育者永远奋进的目标,铭记毛泽东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上一篇:java 文件与输入输出流下一篇:成本会计学模拟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