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2023-04-15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摘要 前言

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综述展望

一、摘要:

在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一直处于改革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后,其改革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到理论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体现对小学作文教学本质规律的探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基础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推陈出新、持之以恒的研究精神,推进了小学语文的整体改革与进步。本文主要从当前对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即存在的问题、教学发展情况、教学方法的研究、国内外教学比较等方面进行综述,引用和罗列了一些教育研究者的观点,旨在帮助我国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走上正确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改、教学研究

二、前言:

作文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程”。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在寻求一条能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捷径,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探索,其中不乏收获者。 本文献主要从中国知网(CNKI)中获得资料。在CNKI中,以“小学作文教学”为提名,1979-2011为年限,进行跨库精确检索,得到747条结果。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653条结果;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8条结果;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86条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部分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理出两条线索——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这两条线索进行文献综述。

首先是从纵向研究进行综述

三、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

首先主要是教师没有掌握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对作文的要求不切实际,过高,过严,教学要求脱离教学实际。一些教师则常常用报刊上文章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一味追求文章写作知识的系统构建,内容要求“有意义”,篇篇要求“新、奇、巧”。这种脱离实际的高标准、严要求,只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使学生认为作文高深莫测,一般人难以写好,挫伤了他们作文的积极性。教学大纲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通字顺”,“内容健康”。由此可见,盲目拔高要求,使得门槛太高,指导的过细,人为的限制太多,学生入不了门,害怕习作,失去了习作的信心。因而,对作文课不感兴趣,作文的能力长进缓慢,自然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1】

其次,教师的作文批改和讲评不到位。批改作文是语文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教师也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仅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显然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作文批改中存在的某些错误观念还没有转变,没能很好落实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没有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2】作文讲评也是是一门艺术。评讲得好,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激发兴趣,培养热情,从而激起更为强烈.的写作欲望。教师定期对学生积累的素材和练笔的“周记”进行批改讲评,鼓励优秀者,并指出普遍问题,让学生改正,这样就可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3】某位教师曾说,每次作文本发下来以后,学生最关注的就是分数及评语。我们的标准是,只要学生稍微在语言表达或字迹上有进步,结构或体裁上有创新,都会给打一个大大的“90分”,并在评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欣赏。同时,我们每次都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重点讲评,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鼓劲。【4】

再次,教师作文指导出现套路化模式。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写作教学都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都是套路。显然这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因为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符合某些所谓的要求,才能得高分。于是,写作指导成了不少教师难于应付于容易对待的“怪胎”。【5】目前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往往不完整,每一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也常流于形式而很难到位。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中指导——学生修改——评价赏析五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五个环节简化成了指导——写作——批改三个环节。即使是这三个环节,落实起来也有难处:指导环节中,老师纸上谈兵,说说如何构思立意,提出几条惯例性的要求和注意事项,难以做到有启有发。【6】

(二)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来说

首先,小学生的特点是天真幼稚、好奇心强。他们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幻想和想象,讨厌成人化的说教,讨厌呆板、枯燥的生活,更讨厌老套陈旧的作文题目。题目陈旧、老化,学生就会对所写的事物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情不发,故辞不发,自然就很难写出好的文章。【7】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习作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文题的思考与设计。在命题上,切忌呆板、落套,应力求新颖、有趣,带有感情色彩。 其次,学生作文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培养个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个性成为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个性化是写作活动的必然追求,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作文活动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其语言外壳—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是各不相同的。既然我们无法规定学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间题,也就完全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思考的结果符合统一的法则。如果想这样去做的话,只会扼杀学生丰富生动的思维。【8】当前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贫乏,人文素养的苍白,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翻开学生的大作、小作,周记、随笔,但见态度方正,满纸满篇的假话、空话、套话,没有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类文章中,往往为文造情,代社会立论,以共性取代个性,以教条取代思考,没有坦诚的真我,只有虚空的假我,动辄以“我们”自居,却缺乏自我的眼光与思考。这种文章仅仅是他人声音的一种传声筒而已。【9】所谓文以载道,个性化的感悟,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是文章的魅力之所在、价值之所在。所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很重要。

第三,多数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密不可分。的确,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甚至可以步入灵感顿生、下笔千言的佳境。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接触面窄,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只好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凭空想象。【10】

四、小学作文教学性质与任务的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所颁布的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暂行标准(修订草案),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语文课程标准,我国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与任务处于不断调整的状态,如1956年提出作文要口头和书面并重,作文教学“要按从说到写、从述到作的顺序来进行”。1963年提出作文要“记下耳闻目见的事物”,要求学生“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和应用文”。1978年提出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都可以写进作文里,提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命题作文的“题目要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展开思路;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有话可说”,要求“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978年指出“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的内容越充实”,提示教师多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获取作文内容,在作文形式上提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不是唯一形式,在1978年作文要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详略得当”的要求。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适当降低作文要求,把“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改为把“能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条理清楚”改为“有中心,有条理”,删去“详略得当”的要求。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把原来要求小学生写的记叙文改为记实作文、想象作文。(语文大纲、语文课程标准)

几十年的小学作文教学任务与要求的改革,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理念变革。从以往的教学大纲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的理念变革体现了几个走向:一是从功利到人立的位移,降低要求,淡化文体;二是从限制文体和要求到重视鼓励自由表达与个性化写作,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自由、自然、宽松、宽容、安全的支持性环境;三是从关注知识的传授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写作活动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信心,保持写作的热情;四是由局限于作文技能的训练到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的意义,使作文教学获得了本质上的返瑛归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健康发展。这几个走向体现了小学作文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情趣性。理念的转变是一场革命,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作文教学内容、形式、过程、评价及教学策略、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对此,教师要切实把握,才能取得真正的改革成效。【11】

五、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一)特色鲜明的作文教学流派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12】,使用文献法和历史比较法,对每个流派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与正反面评价。文章共列举了八个流派: 作文序列训练:

是为了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进行的探索,包含以文体为序的序列训练(主要根据大纲提出的“小学以学写记叙文为主,也要学写常用的应用文”这一要求,着力于记叙文序列的探索。这种训练就是将记叙文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小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要求安排训练的层次)、以语文知识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是按照人们学习语言的一般规律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的,主要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的作文训练“三步走”序列和烟台市教研室李昌斌等提出的作文训练四步走,但是这个训练的“序”是否科学,低年级作文训练是否一定要从说话、写话开始?是否可以进行“篇”的启蒙训练呢?“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研究的成果,对这种训练序列提出了挑战)、以能力训练为序的序列训练(这种训练序列大致有三种类型:①“观察———思维———表达”三级训练序列;②“观察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完善———评析提高”四级训练序列;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五级训练序列。以“能力”为序来设计作文训练内容和步骤,随着教育学、心理学、文章学等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出现更多更新的创造性成果)。

2)作文分格训练:

这是从东北农垦系统常青的中学作文分格教学法中移植到小学来的一种训练方法。这种训练,就是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格”,参照这些“格”一步一步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可以把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解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②可以使作文训练重点分散。这种训练的缺点是:①过于烦琐,而且分格训练的“序”与现行教材训练的“序”很难合拍;②过分强调读中仿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

3)作文素描训练: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研究员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作文训练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小学

三、四年级,以观察实物作为途径,以片段和简单的篇章作为形式,以白描为主,把描写和叙述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的优点是:①训练内容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重在打好基础;②简单易行,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减轻师生的负担;③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知识和常用词汇。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从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列提纲→写作,容易形成框框,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同时不易写出真情实感。

4)丁有宽的读写结合五步系列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克服了长期存在的读写分离的弊端。但读和写毕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对于小学生业说,如果把读写结合理解为狭义的“一一对应”关系,或围绕抓对应训练选编阅读教材,不利于学生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 5)北京景山学校创立的以作文为中心,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

这种作文训练的优点是:①以读为基础,以读带动写,以写促进读,读写有机结合;②三年级的“放胆文”训练,坚持从内容入手,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学生作文有真情实感;③先放后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认识规律和心理规律。这种训练的缺点是:以作文为中心来组织整个语文教学,这不符合听说读写并重的精神。 6)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

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教学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情境作文训练的特色:一是创设情境,适应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二是重视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这种训练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使审美教育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7)童话引路作文训练:

人们对此实验的“引路”年限存有很大争议。

8)言语交际作文训练: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研究员和江苏特级教师于永正等老师针对小学作文教学领域普遍存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倾向”进行“按言语交际需要改革作文教学”的探索,强调作文教学应让学生会写种种实用文章。从所学的内容来看:它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以及读书笔记,常用的应用文、说明文等。从学习的方法来看,既然学的是实用性文章,那么有效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在实际应用中来学习,即在用(一种假设的用)中学。

以上小学作文教学流派虽然研究的角度不同,风格各异,但在作文教学的思想与方法上,有以下共性:a、强调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作文训练的安排必须科学有序。b、强调作文要紧密结合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作文教学的实用价值,坚持把作文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c、强调作文教学应从内容入手,内容决定形式;读写要有机结合。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必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他们有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使学生领悟“怎样写”的方法。d、强调作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热爱作文和成就动机)有机结合起来。e、强调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作”服务,作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二)百花齐放的教改实验

建国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经历了从深受社会政治影响到回归尊重儿童生命的曲折过程:

一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背景下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十分强调作文教学的教育性,注重作文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从“作文”与“做人”的密切联系上,努力凸显作文的教化功能,强调小学作文要写“有意义”的事物。在寻求作文教学的“教育性”上具有代表性的如:80年代广东潮州市六联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丁有宽老师的“寻美作文”,从“美”的角度,鼓励学生主动到社会生活 (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去寻找自己爱写的题材。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作文”。她对作文教学“教育性”的追寻,植根于儿童心理特点和儿童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的规律之上。把客观的“境”(生活、景物)与主观的“情”(思想、感情),自然地在儿童作文中融为一体。《人民教育》(1987年第5期)介绍的四川省彭县南城小学语文组在反复实践中探索的“艺术作文”,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体育等引进作文教学。

二是以章法、技巧为构架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验:中央教科所郭林同志在《探索小学作文教学规律性问题》一文中,也主张“从模仿到创作”,认为给学生以范文,让他们模仿,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作用是很大的。当然,他还指出:模仿是手段,创作是目的,儿童的作文往往是从模仿到创作的。只要学生作文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要求学生向创作过渡。他认为模仿有三种形式:一是全文仿写;二是片断仿写。

三是单项仿写: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模仿,都必须注意从作文实际内容出发,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切忌把模仿变成机械照搬,忽视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海师范学院教授吴立岗率先提出并积极倡导了“素描作文”。这是他在建国之后第一个为我们介绍国外作文教学的理论和经验,又能紧密结合中国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而作出的创新。与此同时,在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领域里,我们还看到过形形式式的诸如“四步作文法”、“三环节作文教学程序”、“作文分格训练序列”等等的探讨,尽管说法不一,但本质上都是对作文教学文体、章法和技巧的训练。这些众多的流派在一定时期都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之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其原因便只是在寻找方法中轮回往复而显得大同小异,都没有直达作文是生命表达的这一本原。这也是作文教学过分看重章法、技巧的局限性所在。

四是从思维、内容入手探究作文教学:田本娜教授在【13】《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中的《论作文与思维训练》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对所认识的事物,要经过思维过程,才能用语言把思维结果表达出来。学生作文能力低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差。确实,“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第172页)。作文“从内容人手”的研究有“剪贴作文”(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认为有故事可编的图剪下来,或描下来再剪,拼贴成一幅有主题的画,再写下来),“拼图作文”(让儿童从貌似不相关联的一些图片中,挑选组合,写成一个故事),“音响作文” (借用1986年暑假,全国12家电台联合举办“听音响编故事”征文比赛的形式,根据一组组合的音响来想象并写成一篇作文),科学作文(以一次科学观察或一项科学实验为作文题材),再生作文(借助一些文学名著或课文,生发出新的故事作为作文题材)。

五是“新概念作文”强调突破传统命题作文的章法束缚,提倡放飞自由表达,认为作文不用教,它深层地反映了在中国作文教学改革领域里时代的变革和历史的进步,传达着新世纪的前进节拍: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人本觉醒、人文弘扬、人性自由,也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在引发巨大争论后达成共识:小学生学作文要教——教会他们掌握语言的规律;也不要教——充分尊重学生,热情鼓励孩子大胆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六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教学重新的定性和定位进行的改革:如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白坚老师的“快乐大作文”。将游戏的观念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情趣高昂的积极参与之中,忘却作文动机,产生直接的表达需求。注重“前”作文的启发准备,避免了传统“后”作文中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下写作文,从根本上体现了“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课标”语)的要求。

如柯孔标的《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14】倡导任务驱动习作,让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如徐应桥、肖华美等所提出“开放作文理念”。

又如生命作文、生活作文。有强洪权的《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15】,认为小学生的作文应当是他们真切的生活体验的记录,应当回归自然, 原汁原味;建立为生命而作的大作文观,和健康生命对话;张扬个性,倡导缘情言志的绿色作文,凿开生活的泉眼,打开理性的枷锁, 抓住宣泄的时机;体验成功,促进持续发展的作文评价。李蓉和李辉的《把生活融入习作用作文表现生活》,主张让学生贴近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作文,在生活中思索,把习作变为生活的再现,思想的再现和情感的再现。

又如个性化作文。有黄喜文的《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16】作文教学彻底摒弃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展示的套路、模式,给学生以自由飞翔的双具,让他们张扬个性,施展创造潜能,从而开辟出广阔的习作天地。又如何中德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17】,从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视角出发,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理论、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 到庄子的“顺其自然”, 再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 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恢复人性”, 到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再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这些无不折射出个性化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到了21世纪, 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其中个性的释放与完善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提出:个性化作文教学界定为能促进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的作文教学。学生作文能以自己的笔写自己内心想写的话, 做到说真话, 吐真情,“能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并通过实验解决了学生作文兴趣提高、自主作文能力、作文的个性化等问题。

七是“关爱儿童发展”是作文教学实践:周一贯2003年首先在《新作文》刊物上以5期连载发表《儿童作文宣言》,率先提出“儿童作文”的概念,以后又在多家杂志发表多达30余篇有关“儿童作文”的研究文章,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认为“小学生作文”其实更应称之为“儿童作文”。王乐之的《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18】认为,儿童化观察指的是作文教学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观察所得,体现童眼、童心、童言。针对小学生无内容可写、写不出东西等问题, 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19】中认为, 小学生作文回归儿童,就是要求学生以童心写童真,让儿童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要充分尊重儿童,让儿童发自内心地想写,写自己愿意写的,写自己所追求的,写自己所欣赏的,写自己所感动的。近几年来,把西方理念“生态理论”引进作文教学,倡导原生态作文教学,如张祖庆的《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20】,撤消作文教学中的人为框框,在习作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听,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原生态的自我。

还把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于作文教学,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如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21】一文中指出要加强小学作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图文结合指导作文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利用多媒体制作再现实况以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利用多媒体评价鉴赏作文以激起学生创新涟漪。如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22】提出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的音响为中介,创设特定的作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他认为通过将自然音响、模拟音响、配乐故事、歌曲、诗歌、器乐曲等引入作文课堂进行序列化作文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23】一文认为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流的探索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还有何克抗、李克东等人进行的《小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试验研究——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六、对小学生作文教学的理论研究

对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的纯理论研究比较少,大多都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

(一)从教育学视角进行研究:

上述作文教学流派及其实验研究均是。李吉林的“情境作文”【24】、吴立岗的“素描作文”【25】。

(二)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理论研究:

朱作仁、祝新华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26】(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中认为:作文是把从客观现实汲取的感性材料,通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作文也是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的过程,它必须从压缩而简约的、自己能明白的言语向展开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形式转化。研究者就写作过程的具体环节( 审题立意及选材、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作文评改) 来阐释其心理过程,对传统的先阅读后写作的观念有一定的启发。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王本中研究者等在其研究成果《小学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学模式研究》中指出,学生作文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却以写作知识为纲,很少有人去研究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以致在作文教学中出现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重“文”轻“境”等问题。研究者根据波里特一维模型和朱京曦的准二维模型所进行的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我们在众多试验学校中进行的作文教改实践探索,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考虑知识、能力与情操三方面因素影响的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即“思维加工型命题作文心理模型”。从小学生命题作文心理过程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文过程涉及知识(日常生活知识、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写作知识)、能力(观察事物能力、表象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口头和书面两方面的词语表达能力)与情操(情绪、情感以及和道德、审美、价值等有关的思维观念)三个方面。知识主要决定“写什么”,能力决定“如何写”(写作知识也与“如何写”有关), 情操决定“为什么写”。

刘淼在《作文心理学》【27】中就作文教学与作文心理、作文心理过程、作文策略、作文指导与作文评价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在揭示学生作文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与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作文规律。对于作文心理转换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作文三级转换理论,认为:内部言语经过二级转换后进入到外部口头言语的输出,而外部书面言语的输出则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转换过程。三级转换理论揭示了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在心理转换过程中的相同点与本质区别,从而可以从理论上解释诸如书面言语表达特点的形成原因、说写之间本质关系的形成原因、书面言语表达更易丢失信息的根本原因以及学生“说为表达思想, 写为完成作业”思想认识的根源,并为教学实践中运用口头作文降低书面言语表达训练难度等作文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提出了“区分加工水平策略”“阅读——写作迁移策略”和“书语口语优势互借策略”。

作文心理学研究虽然由来已久,但限于传统作文范畴,涉及到小学生作文心理机制、心理过程、言语转换和心智技能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落实到实际运用层面的就更少了。如陈树民在《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28】指出:对于作文教学的研究,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说对学生作文表达功能的意义研究得多,而对作文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研究得不够对学生作文应该具备的语言工具方面的训练研究得较多,而对学生写好作文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研究得比较少。从作文教学方法说教师教的方面研究比较多,学生写的方面研究比较少学生作文的技巧和方法方面研究比较多,而对学生作文过程中的心理过程研究得比较少。有些关于消除学生作文畏惧心理方面的尝试,往往停留在操作经验、方法和技巧上,就事论事,而未深入到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进行探讨。显然,作文教学的改革,存在着一个如何深化的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主编戴汝潜研究员在这本书中写道“教师教学生作文只有教到‘心理’上, 才能让学生写出‘心里’的东西来”,“袁浩这样做了。大家都该这样做, 作文和作文教学才有希望。”这些话十分贴切地道出了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七、通过比较国外作文的教学进行横向综述

1.日本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日本作文教学理念的变革,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写实作文——日常生活作文——社会需求作文。日本在作文训练上重视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写作的动机,想写;第二,要有写作的生活素材,有东西可写;第三,要有表达能力,能够写出来。日本课程目标中有关“写作”的内容有许多重点项目与“听说”一致。如“对方意识”、对应不同目的“的目的意识、有意图地表现”、“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想法、思考”等要求,表明了在“听说写”的技能学习中对学生思考能力、独立的见解、清晰的思维以及尊重对方的他人意识的重视。日本语文教育界认为作文训练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作文和阅读联结、作文和生活联结。作文和阅读联结:以教材为基础, 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作文和生活联结:指导学生观察和调查是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重要的问题是把学生放到一种能激发写作动机的情景中。日本的生活文、记录文、报告文、感想文种种文体名称就反映着作文和生活的必然联系。日本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思维语言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艺术”的培养;文体教学的序列性;写作知识的具体性;作文指导的过程性;重视实用性;重视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日本的写作教材主要以活动形式来呈现。从讲故事、自我介绍,到制作年历、相册、图画书、图书腰带、报纸,到相互介绍、调查、参观、阅读分析等, 每一个单元是以活动为线索来组织内容,安排学生学习。为了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尽管各国作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不同,但从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出发,各国作文教学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生活化;实用化;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积极性; 注重写作的过程指导。2002年版《语文教育展望》通过搜集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语文教育的材料,并考察他们的传统与变革、理论与实践, 以全球视野, 来展望我们的语文教育。编者认为,“为不同的读者写作”,应该是未来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的方向。

2.美国作文教学。20世纪以来,美国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新三艺”重视听而轻视写作,到存在主义的自我表现,再到写作训练与思维训练并重。美国当代写作教学的基本方向是: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使其对写作不再恐惧,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激发写作兴趣方面,主要体现在写作题目的设计上,他们希望通过作文题目的题型设计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的命题常具有强烈的生活化倾向,对于作文的文体则不太看重,常常是出示一些情景式提示,让学生由此进行一些想象,进而生发开去。在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方面,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作文教学观点:允许儿童自然地发展自己的语言,不强加人为的评分标准,不武断地限制题材,鼓励他们扩大自己的语言范围。其次,美国作文教学很重视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演示、写作教练的作用,加强教师写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美国作文教学还十分重视观察与思维和写作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主要体现在重视段落的写作训练和重视写作思维过程的训练上。美国作文教学十分注重与学生将来谋职直接相关的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重点进行应用文( 包括事务性书笺、报告、说明文等学校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为一个具体目的进行的, 当他们在不同时期面对各不相同的写作目的时,他们就必须学会各种不同的组织策略,不同的遣词造句的方法, 不同的表达需要的语气和语调。美国把“处理好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

3.其他国家的写作教学理念。英国的母语教育中一直有重视文学性的传统,鼓励学生写虚构性的作文。从小说、诗歌、散文到剧本,重视文学写作一直是西方国家语文教学的重要传统。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 指学生, 编者注) 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英国文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注重学生与作家、作品的交流, 强调表达个人反应、自我感受;表达自己感到的和想象出的东西。

德国的写作教学注重人的素质、修养、能力的全面发展。他们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一个高远、空阔的心灵空间,提高思维品质,从而产生自由的自动的创造性。在写作指导方面,他们一是给学生提供的写作材料或范文均是清楚的、易懂的, 不给学生在学习和模仿上造成困难;二是注重学生从阅读中借鉴文章、章法, 从阅读中去借鉴、去模仿、去创造;三是十分强调弄清每一篇文章的读者和对象,从而决定写作的内容和语言,使文章写得得体;四是强调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善于用多种媒体( 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等) 、多种技术手段( 简图、模型、资料等等)进行作文指导。德国中小学越来越重视电脑写作教学。在德国的母语课程标准中,电脑写作是作为写作的一种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出的, 每周有1~2 课时的辅助电脑写作课和不计时数的课外电脑写作任务。

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经历了一个由“文体中心”向“能力与文体并行”的转变。前苏联语文界认为:文体训练只能解决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问题,不能解决文章内容的来源问题;仅能安排文章的体裁,学生还不能独立写作。因此,他们把观察作文看作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提出了最基本的七种写作能力:审题能力、表现中心思想的能力、搜集材料的能力、系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修改文章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选择文章体裁的能力。这七种能力中,前六种是一般写作能力,最后一种是特殊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他们主要抓住了两个环节:一是创设诱人的作文情境,设计具有刺激性的作文题目,激发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从而激活写作思维,让学生写好作文。【29】

外国的作文教学也经历着改革的过程,共同点是:1)从外而内注重学生的写作需要,把写作与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结合起来。2)注重作文教学的过程性指导。注重作文的过程性指导已成为各国作文教学共同的追求,即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的过程。而我国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写作前的启发和写作成文后的评价与反馈,对于写作过程中的其他环节的指导还不深入。3)更加注重实用作文的教学。实用文从立意到构思、到语言表达, 同样有意境高下、运思巧拙、语言美丑的区别。而且这类实用文,更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即思维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更为洗练, 容不得拖泥带水、冗言赘句,以显现它的精干和灵巧。【30】

八、综述展望 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改革体现了自外而内、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课堂走向生活、从知识走向能力等特点,总而言之,各领域的研究都非常丰富,但是,以前的作文研究大多从哲学、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的,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如对于学生作文构思的研究、大脑思维特点和作文心智技能的研究依然很不充分,如对构思的理解还是传统的“构思”,没有从思维角度研究构思,对于作文作为学生一种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意识有待开放。笔者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小学作文教学作纵深研究。 【参考文献】

【1】耿红卫,张丽娟.《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02-25 【2】张小燕.《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希望月报(下半月).2007/07 【3】韩丽晶.《浅谈中学语文作文写作技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02 【4】石启奎,徐西遵.《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新课程(教师版). 2006/08 【5】俞永军.《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作文教学研究. 2004/06 【6】冯静.《中学语文作文教学_亚健康_状态的现状及对策》. 昌吉学院学报. 2002/01 【7】程行军.《浅谈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 新课程(小学版). 2007/08 【8】曾燕美《试析个性化写作教学的必要性》..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S1 【9】杨恒.《浅谈中学生写作个性的培养》. 中学语文. 2008/27 【10】李秀英.《浅议如何突出写作课教学的主体意识》.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3 【11】王铭《谈小学作文教学理念的转变》,《课程.教材.教法》,2006.11 【12】郭根福,《近二十年来对近20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2 【13】田本娜,《我与小学语文教学——学校叶圣陶作文教学思维笔记》(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0.1 【14】柯孔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教学月刊(小学版)》2004.2 【15】强洪权《原汁原味的绿色作文》《基础教育》,2004,7 【16】黄喜文《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校长阅刊》2007.11 【17】何中德《“个性化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实验报告》《文教资料》2006年7月号下旬刊 【18】王乐之《小学中年级作文儿童化观察的实践》《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9 【19】田本娜《回归儿童向生活开放给予方法指导》《小学教学参考》, 2006, 7~8 【20】张祖庆《原生态作文:小学习作教学的新实践》《浙江教育科学》,2005.1,P10-12 【21】张清友《小学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探究》《陕西教育》,2006, 9 【22】郑宏尖《小学音响作文教学试验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1,1 【23】潘璇《整合就要融———从一节小学想象作文课想到的整合问题》《中国电化教育》,2003,4 【24】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

【25】吴立刚《小学作文教学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6】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7】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28】陈树民《研究作文教学心理,深化作文改革——兼评<袁浩小学作文教学心理研究与实践>》《江苏教育》1999.4 【29】曹建召王娟《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综述》 【30】范守纲《中外作文命题的显异与趋同》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金蝉脱壳》是由史泰龙和施瓦辛格两大“战神”联袂主演的好莱坞越狱题材动作巨制,作为经典游戏“魂斗罗”原型的史泰龙和施瓦辛格此番首次在荧幕中携手,出击挑战史上最森严高科技监狱。在不久前曝光的先导预告片中,两大“战神”依旧不减当年“力挡千军”之势,枪战肉搏样样不落,大胆刺激的动作场面更是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电影《金蝉脱壳》现已宣布定档2013年11月4日在中国全院线上映,刺激鲜有的题材加上两位巨星的加盟使得该片未映先红,引发了影迷们高度的关注。而《金蝉脱壳》讲述的是雷·布雷斯林(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是一个曾在8年内成功逃出14座安全防卫工程最严密的重刑监狱的越狱高手,然而他的真正身份便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监狱安管专家,他的每一次越狱成功,就代表着该监狱存在着不为人知的安管漏洞,必须进行强化改善了,而雷·布雷斯林不仅能找到这些漏洞,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越狱成功。就在雷决定退休前接到了最后一次任务,要挑战传说中最滴水不漏的超级监狱“坟墓”,就在他成功入狱后,却发现这真的如传闻般是个深埋海底不见天日的死狱,首次找不到破绽的他决定放弃任务,可就在他想表明身份出狱时,典狱长却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他。此时雷终于发现他被人出卖了,面对毫无漏洞的监狱,雷知道自己想要逃出去,似乎只有找狱中最神秘莫测的牢友Rottmayer(阿诺·施瓦辛格饰)来合作。两人一时成为了并肩的战友,不但要一起面对残酷无情的看守员霍布斯(詹姆斯·卡维泽JimCaviezel饰),还要应付野蛮警卫(维尼·琼斯VinnieJones饰)的威胁,在这乌烟瘴气的死牢中小心翼翼地生存,还要想方设法越狱,他们是否做得到呢?......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文献综述(推荐)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综述

摘要: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学习写作的兴趣,同时,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化、自主探讨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化”作文教学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是新课改形式下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

一、 生活中选择作文素材

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是一个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都有我们独特的感受,没有生活,生活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很多学生每天不是学校就是家里,两点一线,枯燥乏味,要写的想写的早已被人写滥了,所以勉强为之,只能得到个内容空洞、脱离现实的结果,于是一见作文就头痛,认为没有什么好写。其实不然,题材很多,只是藏于平淡生活之中。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多出佳作,就必须链接学生的生活源泉,将作文视线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贴近生活。

二、 作文指导贴近生活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思路不清、材料短缺、中心不确定等等,往往向老师求助。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作,也不能仅仅给予他们的总是“再想一想”之类的空调之词,而应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困难所在,通过循循善诱,推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克服困难。

指导的具体作法是:在交待任务、出题解题后,要求学生在确定中心、选好材料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自己怎样在习作中体现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要给学生思考和书面准备的时间,并把这个思考准备工作和编拟写作提纲结合起来。然后,老师重点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当众公布他们的写作计划,并引导全班同学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甚至争论,肯定或否定他们是否较好地在自己的写作计划中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怎样才是较好地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

指导作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更需要亲切的关怀,伙伴式地一起走进生活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学生会从生活中脱颖而出,渡过作文难关。

三、 写作过程走近生活

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劳动,对繁锁生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有重点地写成文章。由于许多学生写作经验不足,思维认识方法不当,素材选择提炼不当,切入点难以摸准等等。而且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制定统一的教学模式,重形式,轻内

容,一般的程序是:教师命题,审题,带领学生编写提纲,指导或提示重点内容,学习优秀作文,学生习作。 使学生写作固定在一套流水线上,学生感到枯燥。老师满意学生未必喜欢。学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但是我们要放开学生的手脚,去掉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去写作,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自由的作文天地里,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逐渐激发了写作兴趣。也许有人可能担心,若这样会造成内容不具体,条理不清楚,语句不连贯,与作文的要求不符。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作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敢说、敢写、爱说、爱写的问题,因为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映,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想象大胆、奇特,有些甚至是成人想象不到的奇思妙想。然后逐渐让学生感悟如何表达,经过一段的训练就自然明理了。

四、 作文修改贴近生活

评价活动必然是一个提供有效信息的过程,然后根据有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作文评价是教师从学生的写作中获得教学各种反馈信息,便于制定相应的作文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工具。

学生的作文一般情况下,是由语文老师亲自批阅,写几句评语,并给出分数。这样沿着一种模式批改作文,往往存在着劳而少功的现

象,老师辛辛苦苦的批改,学生却只看重分数,并不能认真领会老师批改的意图。

所以,作为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多鼓励学生。对于写作水平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写作差的学生,我们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一棒打死,以免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要给予鼓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勇敢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互评互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新课标评价提倡,要引导通过学生自己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之间共同探讨,从他人身上发现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写作视野会开阔;学生自改作文,促进写作的积极性,在自我反省中做到“语不达意 誓不休”。

五、 作文讲评贴近生活

传统的作文讲评,往往由教师罗列出该次作文优点缺点,读上两篇范文作罢。学生听后,效果不佳,未然能发扬优点,也未然根治文病。因为作文讲评,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可采用:交流和品位,得失的分析,文字的推敲。让他们当小“评论家”,畅所欲言,总结得失。与此同时,要抓住重点,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作文与作文指导、作文批改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只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探讨,在必要的时候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 不过,在教师讲评或学生讨论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偏

离重点训练项目。因为学生往往容易为一些词句细节争论不休,如不注意扭转,就会掩盖重点训练项目存在的问题,使其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综上所述,在生活化教学的大背景下,小学作文教学也应该走向生活化,使学生真正的从情感上走向生活。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作文教学的功夫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作文应以生活化的内容和个性化的语言反映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所思所想,使学生从作文学习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作文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魏洁.《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12)

[2]曾葆春.《学“陶行知”思想,写“生活化”作文》[j].福建教师.2009(5)

[3]王念强 唐丽萍.《小学语文生活化实践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7

[4]刘玉玺 刘桂荣.《小学高年级课堂作文教学五步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2(1)

[5]张延生 刘红梅.《作文如何生活化》[j] 教育论坛.2010(10)

[6]法.2010(11)

[7]

[8]

[j].

[9]

[10]

[11]

[12]

吴林.《日本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刘冰冰.《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实践讲堂 王永奎 刘忠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日常作文评价标准的思考》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10(5) 李国青 《小学语文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视野2010(9) 茅卫东 《王香兰和她的生活化作文》[j]中国教师报2009(9) 李淑珍 《小学作文教学点滴谈》百度文库 童升远 《诗歌教学中阅读想象能力的培养》[j].行知教研

[13]林群星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谈》[j].教育文稿网

第三篇: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研究综述

摘要:微课是一种以微视频为主的多种教学资源构成,并在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微型网络学习课程。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资源多样、使用便捷”等特点,在短期内得到中小学教师的认同,并广泛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微课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微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应用模式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微课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微课;课堂教学;微课内容设计;应用模式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教育资源也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化,其中资源形态也逐渐向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趋势发展,各种类型的“微”教学实践在国内不断升温,如:“微课堂”、“微教案”、“微视频”等。微课,是一个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会性软件之后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此后,随着第一届微课大赛的成功举办,微课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应用中不断升温,引起了越开越多的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1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问题,自2010年广东佛山市教育局学者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给出微课概念以来,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人们対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特别是进入2013年以来,微课概念和实践迅速升温,众多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教育企业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微课活动官方文件对微课逐渐给出了各方定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定义如下: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一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在线教学视频。微课创始人胡铁生则认为,微课又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1]。不同学者尽管在定义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其在内涵上都具有“目标单

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载体”等共同点。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微课本质上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 微课在网络环境中主要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以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指导、练习、测试、学习调查、专家点评、学生评价、教学反思、问题解答、论坛等。它反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的主要特点是:第

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基本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某个教学环节;第

二、资源多样,情景真实。微课组成的核心要素为课堂教学视频,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学习情景;第

三、“短小精悍”,方便使用。其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100M;时长较短,一般为5-8分钟,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第

四、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赋予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视频,增加所需的教学资源的机会,其动态生成性表明微课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断补充与给养教学[2]。此外,使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微课还应具有教育性,目的性,趣味性,共享性等特点。

2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微课在我国还处于建设初级建设阶段,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另外受到各个地区不同条件的限制,微课在我国的应用实践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结合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以及微课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科目应用中的一些案列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微课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微课作品质量有待提高

以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中国微课设计大赛作品为例。从微课的开发设计方面考虑,微课程的开发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主要包括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五个环节[3]。在实际教学应用方面,还应考虑到微课不同于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注重资源的整合性,对交互性也有很高的要求,还要有相应的有效连接等。因此,微课的开发及建设应是系统的、立体化的工程。尤其是微课的共建共享,涉及政策调控、管理服务、规范标准和质量监控以及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另外,从技术方面来看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微视频在拍摄、编辑与合成等方面可能也会存在不足,如:镜头单

一、缺少变化、画面不够清晰流畅、声音不够清楚等等问题。即,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编辑是制约微课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微视频的内容方面考虑,可能会因为所选内容繁多,杂乱或者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微视频内容不完整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2微课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有待提升 由于专门开发微课资源的平台尚未确立,现有的平台功能较单一,仅限于视频资源的上传,审核,管理,点播,发布,点播是最主要的功能。尤其缺乏对视频的互动,而留言,评价、交流、反馈等交互环节相对薄弱[4]。以《微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例[5]。该文主要结合“微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对微课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比较系统化的尝试研究。由此文可以看出大多数教师及学者对微课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均有一定的掌握和认识,但实际教学中尚且缺乏一定的理论的指导,对微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及所存在的问题阐述的不够明确,仅仅是对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做了简单的说明。笔者认为,由于微课发展历程较短,目前尚处于建设时期,教师应用微课教学基本出于自发的,具有随意性、缺乏指导。而学生的学习水平则参差不齐,因此教师难以将目的性明确的微课资源引起每一位学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有时反而难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

3探讨微课的内容设计策略及其教学应用模式 3.1微课内容设计策略探析

结合首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及佛山市区域性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分析,我国微视频课程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策略: 第

一、微课设计必须紧扣一个“微”字: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体现微课的短小精悍的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微课的完整性,要突出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等配套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最重要的一个原则要方便学生的学习,时间既不能过长,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方便学生下载反复观看等。

第二、微课设计要体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课程设计要引入有趣,逐步推进,层次分明,适当总结。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关键的知识,这一点可以学习和借鉴可汗学院的做法,可汗学院在网页设计与视频的制作上更能体现学生的风格,采用卡通、动画等形式的设计风格,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应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并且还要遵循一定的教学策略设计。而教学策略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微视频的内容涉及方面[6]。 3.2微课教学模式应用探究

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目前,国内微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大规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成熟模式较少,基本处于应用探索期。而我国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基本是出于老师自发的原因。

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基于微课课堂教学的微课平台最好能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高效的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平台应该具备异步在线讨论功能,在线学习的师生能够共同为学习者解惑,学习结束后,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练习题,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鉴于此,微课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便是,用于学生的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也可用于基于手持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和特点。它的出现既顺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又满足了教育发展的需求。虽然目前微课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其在内容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应用模式等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其在中小学课堂教学甚至是整个教育教学中必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有关微课在教学实践应用中的研究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并学习。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4)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_63 [3][4].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中国教育信息化

[5]郑瑞瑞.微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2(2):70.

第四篇:浮力教学策略研究综述

浮力是应用性极强的基础知识之一,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是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学习的知识点,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浮力,所以浮力的教学策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浮力是在学生对密度、液体压强以及合力和二力平衡知识有了一定认识以后,进一步认识浮力现象、建立浮力概念,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大小的规律。浮力教学的难点在于认识浮力的产生原因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需要知识的综合运用,要将力,二力平衡,二力合成,压力,液体压强,密度等内容前后联系,综合加以运用,对初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浮力的学习有较强的理论性,对浮力的形成原因,浮力公式的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理解等,而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在形成之中,更多的是具体思维,所以如何加强学生对浮力的具体思维理解,在过度到对浮力的抽象思维认识,这才是浮力教学策略研究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要完成学生对浮力的具体思维理解到抽象思维认识的华丽转变,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从生活中找习以为常的例子,让学生产生基础理解和印象;第二,实验教学极为重要,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可观,可感,可知的。对学生理解浮力的内容有极大的作用。

在以前的浮力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理论教学,少量的实验对于浮力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理论性强的浮力知识更需要我们化抽象为具体。

在实验教学时,首先以身边的实例来谈起,例如:铁块会下沉,而用铁做的大轮船可以浮起;曹冲称象。让学生有所感知,引发兴趣。接着向学生展示实验,探究浮力的三要素,以及浮力的产生原因,再者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等。利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并总结,形成学生总结的浮力知识体系。有机会和条件的最好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验。最好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己来设计浮力的实验,这样才是浮力实验教学的最佳效果和最终目的。

由于浮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大家对此也非常熟悉,这对于我们学习浮力是有利的,学生对浮力是不陌生的,而正是在这熟悉的背后隐藏着危机,这些熟悉的概念让我们学生更加容易形成一些另有概念,而且这些概念根深蒂固,很难清除,这对我们的浮力教学是一大难题。而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浮力教学中也有很多教学误区和盲点,例如:1.少量的液体能否浮起比他重的物体?这个也可以用实验来验证,利用大小试管就可以很简单的告诉学生,少量液体是可以浮起比他重的物体的。2.与杯底弥合的物体是否会受到重力?这样的问题是在考验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是否到位,当然这个问题是需要分情况来讨论的。

总体来看,浮力的教学策略研究,我更加倾向于利用实验来解决,利用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完成提举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华丽转身!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研究特工队

一、绪论

纵观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行政、教学与补习已构成了现代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它们三足鼎立、相辅相成。而课外补习则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家长、学生、教师乃至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成年人似乎普遍认为课外补习对学生学业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积极促进作用。

课外补习(Private Supplementary Tutoring),有学者将其称为 “影子教育”指的是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因其补习内容基本上类似于学校课程。国外对课外补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整个90年代,并持续繁荣至今。这一领域的关注者并不局限于教育研究者,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也对课外补习活动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经或正在被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所参考利用。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课外补习,进而理解中国“影子教育”的实质。具体讲,作为一种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补差活动,从其产生、发展和变迁的全过程看,它的特殊性究竟是什么?它将会把我们的教育引导到一种什么样的未来状态?我们如何预测它下一步的表现?本文期望能为人们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本文从国内外对中小学生课外补习研究的概况、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结论及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旨在对国内外的课外补习研究做出综合性述评,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切实可行的展望和改进。

二、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

从检索到的资料来看,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最早是1992年Stevenson和Beeker基于对日本高中生所作的调查,提出了“影子教育” (shadowedueation)的概念,1999年Bray对课外补习做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影子教育”的概念作出了进一步阐释。而关于应对政策,主要有严厉禁止政策、混合型政策、认知监管政策、自由放任政策、积极鼓励政策等几种类型。有调查表明,世界各国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国家的补习班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突出区域有非洲、中国、越南、日本、韩国等;而在西欧、北美,课外补习也出现了类似情况。

(一)、从补习的地区分布来看,课外补习并不只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它的存在主要受

文化背景、正规学校教育特点以及该地区教育收益率的影响。首先,课外补习主要存在于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地区,儒家文化认为成功更多是靠“努力”取得的,而西欧和北美文化则更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课外补习主要发生在以选拔性考试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些社会中,教学过程更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因而不能忍受学习上的后进者。此外,教育经济学家们发现,教育个人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课外补习活动愈加兴盛。

(二)、从补习的科目和强度来说,在补习科目上,各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但语言(尤其是英语)、数学与科学的补习是比较普遍的。究其原因,这三科经常是选拔性考试中的“主科”,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在补习强度上,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面临考试压力较大,接受补习的可能性和强度高于低年级学生。从补习时间看,一些国家学生每周参加的补习已高达8-12小时,几乎接近于一个半的工作日时间。从补习科目数看,每周补习多门科目已是司空见惯。如在马来西亚,参加补习的学生中每周上1-2门课的占53%,3-4门课的占27%,5-6门课的占19%。

(三)、从补习规模和成本变化来看,近几十年来,课外补习的规模正逐步扩大,家庭的补习支出也正快速上升。例如日本小学级别的补习学校在1976-1993年之间入学率增长了1倍。韩国的家庭补习支出占GDP的比重,1990年为1.2%,1994年为1.8%,1998年已达到

2.9%。

(四)、从课外补习的供给与需求来看,从供给方来说,补习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主流学校教课的老师对自己所教学生进行补习;另一类教师则对补习学生无直接责任。主流学校老师的补习一直遭受广泛的批评。有的教师故意在学校课堂中遗漏大纲内容,引诱学生去参加补习,甚至暗示学生去参加自己的补习。因此,一些国家严厉禁止教师补习自己的学生,但允许补习其他学校学生。对需求方来说,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补习的更多是成绩较好的学生。但调查也显示,“好学生”来补习的原因主要是自认为“成绩不太好”,且认为自己是被家长要求来参加“培优”的。这从侧面说明,学生对自己成绩的主观感受以及家长对子女学业的过高期待,是导致补习需求膨胀的重要诱因。从学生来源看,由于城市的竞争氛围更为激烈、补习资源更易获得,城市学生中参加补习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地区。

近二十年由于人力资本论的盛行以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等原因,国外对课外补习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并且备受教育学家、经济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的关注。对于我国而言,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便具有“考试导向”的性质,课外补习的参与率和教育支出正逐步上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对国外研究加以评述,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三、国内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从检索到的资料来看,国内最早提出课外补习概念的是王有升,最早进行课外补习实证研究的是雷万鹏,最早进行课外补习比较研究的是彭湃。对我国课外补习现状的研究和描述,一般是从课外补习的成因、规模、支出、内容、供需、政府政策等方面展开的。

从课外补习原因上看,一般认为其有着深刻的文化、教育和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主要是指 “光宗耀祖”、“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以及儒家文化的重教传统;教育原因主要有:重选拔的考试升学制度、对以师资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等;经济原因,主要是我国家庭经济收入增长带动下的家庭教育投资增长、教师待遇偏低、教育收益率高等;另外,还包括独生子女增多,家长的攀比、从众心理等因素。

从规模上看,研究基本上针对城镇中小学进行,一般认为中小学课外补习的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城镇小学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最高,要超过在校生数的三分之二。

从课外补习的支出上看,一般从课外补习支出的分类、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有人将课外补习支出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类。直接成本指家庭为子女接受家教、参加补习班等所支付的学费,文具费用等;间接成本指参加课外补习所产生的时间成本、车费等机会成本。影响课外补习支出的因素,一般认为主要有:地区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类型、学校质量、学习成绩等。关于课外补习支出的发展趋势,一般认为城市家庭的主要教育投资开始向课外补习倾斜;家庭教育支出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课外补习支出上的差异。

从补习科目上看,我国课外补习分成文化和艺术两大类,文化类以语、数、外“三大主科”和物理、化学等理工类科目为主;艺术类以美术、音乐等艺术类科目为主(在我国,很多艺术课程的课外培训,特别是中学生的艺术课培训,带有明显的应试目的,是课外补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补习的供给方上看,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学校;二是在职教师;三是大学生、离退休老教师等非在职教师。学校课外补习的供给方式主要是各种形式的补课;在职教师的课外补习供给形式呈多样化,如一对一辅导、小班上课等;非在职教师主要是提供“家教”。课外补习的需求方是学生和家长。课外补习的目的主要是“培优”和“补差”。

从课外补习的政府政策来看,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课外补习危害了教育公平,增加了学生负担,应该严格禁止;二是社会需求客观存在,应该放开,由市场做主;三是应该有限放开,加强监管,利用财政和法律手段进行控制等。实践过程中,国内的课外补习政策

与态度,有人认为属于“混合型”。对于中小学校举办的奥数班、特长班、实验班等教育部和各地方持明令禁止(虽然是禁而不止)或“报经批准”态度,对在职中小学教师提供的“有偿家教”,各地政策不尽相同,如武汉、温州、济南等地采取了禁止政策;南京、金华等地允许但认为应当加以规范;广州、舟山等地不提倡也没有明文禁止。而对于非在职人员,特别是在校大学生提供的家教,则普遍持积极认可的态度。

2、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整体上来分析中小学课外补习的成因、课外补习的规模、支出、内容、供需、政府政策等方面展开的,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具体因素的具体作用研究不够,相关研究大都在较浅的层次进行。我们认为只有对影响课外补习的各具体因素做出系统研究,才能对这一现象形成真正的、完整的认识。另外,对于家长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方式对学生课外补习活动影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说明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当欠缺。

(1)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欠缺

课外补习的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进行思辨研究的比较多,采用访谈法的也有一些,进行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却很少。研究所使用的数据、资料等大多来源于已有的资料,而不是研究者独立调查所得。另外,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起步比国内早,研究成果比国内多,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目前的研究引入国外的经验的却相当少。

(2)对影响课外补习问题形成因素的研究未涉及家长教育观念等重要因素

国内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作为课外补习选择主体的家长和学生的“主观感受”,即从主体评价角度判断课外补习的影响。对课外补习的原因探讨主要围绕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展开,对家庭和个人的观念、需求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而我们认为中国的家庭有着悠久的重教传统,家长的教育行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长的教育观念对课外补习现象发生发展的影响也更大,研究课外补习问题,应当大量的去研究家长的教育观念。

(3)基础性理论研究薄弱

课外补习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主要指对课外补习的概念(特性、目的、对象、内容)、分类、评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术语各说各话,人言人殊。某些观点和结论甚至相互矛盾。比如说“课外补习”这个基本概念,从“ Shadoweducation”直译是“影子教育”,有人又称其为“私教育”,有人将传统教育理论中教师进行的课外辅导也称为课外补习,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将课外补习称为“教育补习”。诸如此类的这种现象,将使课外补习的应用型研究和政府课外补习政策的制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甚至造成误导。

(4)关于课外补习政策建议的分歧

关于课外补习的政策建议,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完全禁止,有些认为应该放任不管,有些认为应该适当监管,莫衷一是,相互分歧。这些政策在不同地区实施,都有当地的历史条件根源,但一般都对促进当地教育健康发展,改善教育环境的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关于课外补习政策建议的探讨应当引起相当的重视。

四、研究趋势与展望

以上对国内教育补习研究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下面简要探析其存在的问题, 并对后续研究加以展望。

1、加大课外补习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力度

在课外补习的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的学者大多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由于各地区和学校的特殊性,仅用这几种方法是相当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还深入到一些学校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另外,由于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

2、注重探讨家长观念等因素对课外补习的影响

在课外补习的原因方面,已有的研究大多从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家庭经济条件等方面展开,对家庭和个人的观念、需求等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然而,中国自古便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这种观念在很多人心中都根深蒂固了,在教育子女方面,家长的观念及教育方式会教大程度的影响课外补习的参与,今后的研究应当加大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采用访谈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一定的考察。

3、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

以课外补习的概念为例,我国现对课外补习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还相当薄弱。今后的研究应当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开展实证考察。对于课外补习的概念形成一致性意见,将课外补习的内容可分为与兴趣有关的课外补习和与学业有关的课外补习来进行讨论研究,深度探讨课外补习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问题。

4、客观分析课外补习的政策建议

对课外补习的政府政策与其教育影响息息相关,因此首先在研究中分期检测和衡量课外补习的质量效果,从而全面看待教育补习的影响, 然后努力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实施来缩小直至消除消极影响, 使其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而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

五、参考文献

【1】课外辅导热席卷全球[J].校长阅刊,2007,(1)

【2】彭湃. “影子教育”国外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

【3】张蕴哲.对延边地区小学英语课外辅导的几点思考[J].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4】孙璐.国内外关于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研究述评[J].科教文汇,2010,(11)

【5】刘永恒.近十年来国内教育补习研究:回顾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08,(9)

【6】王亚娟.蒲城县城区小学生课外辅导现状调查[J].价值工程,2010,(7)

【7】孟新霞.浅谈小学课外辅导[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8】王巧红.试论补习教育的起因、现状及前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5)

【9】余时中.小学生课外补习问题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10】卢阳.小学生课外教育情况的调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2)

上一篇:小学语文总的复习资料下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