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2024-04-22

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有林场对改善我国环境质量有很大帮助。目前,国有林场的单位性质正在转变,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要想实现国有林场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解决林场员工的待遇,完善投资机制等措施,提高国有林场的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投资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7-0-02

国有林场是由国家和省投资,为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国有森林资源依法建立的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性事业单位[1]。中央林业和省委林业工作会议虽然没有直接就国有林场如何经营和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而具体的意见,但提出了林业的“四地位”和“四大使命”的重大战略,保护森林和生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之一,国有林场是我国生态修复和建设的重要力量[2]。但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以及支持政策不健全,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有林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国有林场大多位于自然条件差的高寒山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建设难度大[3]。目前,我国各地国有林场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生态建设和改革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础设施薄弱,生产严重受阻

我国国有林场的大部分林场没有兴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有的即使兴建,但由于我国国有林场在初建时期,受到国家的投资政策限制,建设标准比较低。且近几十年来,国家也没有投入相应的后续资金,导致基础设施因为投入资金不足而缺乏更新和维护。目前,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修建的投入资金,但仍有一些地方没有解决公路、通电及通讯等问题。由于国有林场的特性,其地理位置一般比较偏远,国有林场也处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边缘,这就使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旧处于落后的状态,林区的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无法纳入政府的建设规划中去,林区基础设施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林场各项工作的开展[4]。

1.2 运营资金不足

我国林场绝大多数已列入生态公益林建设,由于公益性林的特殊要求,使林场可采森林资源量下降。目前,市场上木材价格较低,收入低微。国有林场木材缺乏经营自主权,采伐、造林更新都不能由林场控制,需要受上级指令性计划控制,但也享受不到企业应有的优惠政策。

1.3 国有林场职工养老保险亟待解决

国有林场职工的养老保险比较复杂,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养老保险是国有林场改革的必要条件,大家都认为应作为国有林场改革的突破口。目前,国有林场职工的保险缴纳的类型不同,大概分为3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事业养老保险后又转为企业养老保险。但国有林场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有的职工甚至未缴纳社保,有的单位甚至高达1/2。企业保险和事业保险缴费比例不同,养老金不同,职工保险问题直接关乎了职工的个人利益,如不妥善处理,将影响社会稳定。另外,国有林场职工的编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公务员,有事业编制人员,还有农牧工,关于如何处理社会保险,国有林场没有统一的标准。公益型林场资产变现难度大,自费改革可能性小。

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2.1 加大财政投入

在国家层面上,可加大对国有林场改革的投资力度及扶持力度,加强其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度。加强政府投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可从2个方面入手:一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的准确性和使用绩效,引导和推动企业和社会增加对国有林场改革建设的投入;二要积极推进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信贷融资、信用担保,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建设的投融资体系。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保证国有林场转型的顺利进行,应大力建设林场基础设施,保障职工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改善职工生活、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不仅能够促进林区的经济的发展,达到林区面貌大改变,改变原有的林分结构,促进林区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加强大型国有林场中的产业建设设施,如胶板厂等,促进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

2.3 解决职工保险问题

解决职工保险问题需要中央、省、市县共同努力,并给予特殊政策。可利用林业造林、扶贫等投入营造经济林,承包给职工经营,提高职工的收入;可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多支持改革成本,解决国有林场职工的保险问题。不仅如此,还应充分领会国有林场改革的意义,结合国有林场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联系点建设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有机结合,以分类经营和养老保险为核心,精心做好工作方案。

此外,应加强对国有林场改革指导的总体思路。国有林场改革是林业三大改革之一,情况复杂,搞好国有林场改革,不仅是国有林场发展的需求,也是国有林场广大干部职工脱贫致富的热切期盼,但由于林业的长期性,改革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一般林场的转型都需要2~3 a,其转型可认为是林场建场50多年来最浩大的工程,直接影响着林场将来的发展。国有林场改革得到了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但由于地方的地域性差异,在政策的把握、方案的实施、资金的支持、外部的协调等许多方面,各地情况不同。应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支持有利于林场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各种改革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发展之路。

结语

国有林场改革是林业三大改革之一,要想做好国有林场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就要始终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生态林场,即由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转型为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只有解决了国有林场的解决职工保险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才充分发挥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证国有林场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建锋,李建设,郝明,等.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0):26-27.[2]王自力,田明华,李红勋.新时期国有林场改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117-120.[3]田明华,李红勋,王自力.中国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4(2):77-79.[4]莫绍深,张文田,田小小,等.林下经济视域下广西“林改”问题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4):65-67.(责任编辑:刘昀)

篇2: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摘要:国有林场改革是形势所迫,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的特点。中央高度重视国有林场改革,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指导改革,分阶段逐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为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注入了动力。本文首先说明了国有林场现状,然后分析了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经营

一、国有林场现状

截至 2012 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林场 4855 家,其中,贫困林场数量达 3485 家,占总数的 72%。贫困林场总人口 233 万,占国有林场总人口的 83%。4855 家国有林场分布在 31 个省(区、市)的 1600多个县,其中省属国有林场占 10%,地市属国有林场占 15%,县属国有林场占 75%。林地面积 8.7 亿亩,现有职工 75 万人,其中在职职工 48 万人,离退休职工 27 万人。有 236 家贫困林场场部不通公路,里程达 2.6 万公里,3163 家贫困林场 8.6 万公里断头路急需维修。1595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吃水困难,涉及总人口达 150 万。17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不通电,涉及 10 万职工。36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10 150个护林站不通电话。还有不少林场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目前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分别达到 15 万、25 万和 30 万。

二、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林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林业的保护和管理。林场是我国林业管理中的重点场所,应该按照现代化林业建设方针,对其的保护与管理要体现生态建设的理念,力争提升林场资源的质量,使其环境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眼下在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配置落后

1、从交通运输方面看,许多国有林场周边交通不发达,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对林场的运营带来不便。

2、从生产资源来看,一些国有林场无法保证有自来水供应,致使林场用水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林场的生产和运营。

3、还有一些林场处于偏远地区,电力设备不完善,无法保证正常用电,减缓了林场的运营效率。

(二)林业结构不完善

现如今国有林场的运营主要还是依靠木材销售,经济来源单一,且效益不高,与木材相关的低层次产品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出现价格波动,进而影响林场的长久经营。此外,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些林场用地被城市规划或铁路建设征用,造成林场资源的不断缩减,从林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国有林场用于经营销售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创造利润的空间有限。由于林场的地理位置特殊,工作人员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待遇,林场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导致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偏低,无法保证林业的持续化发展。

(三)纠纷问题难解决

在国有林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纠纷,比如在利益方面的纠纷。随着国家发展林业政策的不断改动和完善,林地的价值在逐渐提升,一些乡村贪图更大的经济利益,试图对林地加收高额赔偿,这对木材的销售效益有着直接影响。此外,关于林地权利的纠纷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一些村民以不合理的理由要求林场让出林地所有权,并且借助相应政策对农民的鼓励和扶持提出苛刻要求,使林场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资源维护效率较低

为了林场的发展,防止火灾这一项工作需要引起相关人员足够重视。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灾害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肆意使用野外火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林场气候较为特殊,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此外,对于林场资源的治安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木材价值的不断走高,一些不法分子将林场资源作为谋取暴利的主要来源,导致林场内不少树木被盗窃。对此,相关治安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杜绝类似案件再次出现。

三、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一)抓好分类经营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事社分开,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把目前由林场承办的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从林场剥离出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一方面,使林场职工及子女能够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轻林场办社会的负担。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按照 “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结合国有林场实际,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强化资源资产、计划财务、生产经营等基础管理制度,严格考核机制。将国有林场改革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改革国有林场人事劳动制度,规范国有林场职工工资

制度,各场重新核定编制后,纳入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在职职工,应执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有林场稳定

一是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国有林场应全部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积极按规定参加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

三是按有关规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三)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一是坚持 “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对林场所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商品林及苗圃、经济林园等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股份合作、合资、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国有民营”,盘活国有资产。

二是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加快森林资源流转进程。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场职工可以承包国有荒山造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育苗等生产经营项目,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及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取得的收入归职工所有,这样既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又能确保劳动者经营自主权并使其获得应有的收益。

三是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 “三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场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及岗位与绩效工资制,建立起 “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

四是改革生产经营方式,组建营林生产专业队或专业户,各项生产任务公开招标,取消国有生产组织形式,保证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

一要积极探索公益林经营模式。在确保不降低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抚育、改造、引入阔叶树种,以提高生长量,稳定林分结构,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珍贵树种种植。这既能增加调节气候、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要科学培育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好的林地上发展绿化苗木和工业原料林等,提高经济效益,壮大林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森林药材、森林蔬菜,进行林下养鸡、养羊、养牛等绿色养殖,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研究制定国有林场森林持续经营的规划和措施

要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林场林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从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出发,编制森林培育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使林场的技术规程及标准逐步建立起考核、监管制度,林场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发展珍贵优质高效森林,调整不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意识加以创新和改革,使国有林场在环境资源经营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改善,为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志伟.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

篇3: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1 基本情况

四平市地处吉林省南部, 林地面积24.7 万hm2 (国有13.7 万hm2, 集体11 万hm2) , 其中有林地面积16.7万hm2 (国有9.8 万hm2, 集体6.9 万hm2) , 全市森林覆盖率17.22%, 活立木总蓄积量1290 万m3。

四平市现有29 个国有场圃 (其中国有林场26 个, 苗圃、种苗管理站和种子园各1 个) 。实有职工5870 人, 其中在岗2046 人, 离退休1321 人, 待岗和自谋2503 人。现有林场始建于20 世纪60 年代, 都确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 国有林场已成为绿化荒山的中坚力量、资源保护的成功典范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 林场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只是对国有林场人事按事业单位管理, 但不享受事业单位的政策待遇, 国家也只给林业建设投资, 工作经费、工资和事业费没有保障。这种“企不企, 事不事, 工不工, 农不农”的体制模式, 与它所承担的建设任务极不相称, 制约了林场的健康发展。

2.2生态效益补偿金不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

现行的生态效益补偿金的安排标准是以1999 年的森林资源数据和职工工资基数进行核定的, 一定10 多年不变, 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生态效益补偿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实施困难日益增加。

2.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国有林场多是地处偏远, 建场时间早, 基础设施老旧。特别是受政策和投资所限, 管护站没有建设;林业大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生存状况远不如当地农民, 多数林场存在着诸如饮水困难、办公用房老旧、交通不便、缺少现代化办公设备等困难和问题。

2.4投入严重不足

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除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以外, 各级财政对国有林场没有资金投入;营林生产投资额度不足, 营林机械没有投资, 生产方式落后, 营林成本高;受林业投资等因素影响, 林木结构纯林化, 树种单一化, 林龄低龄化问题突出, 林分质量不高。

2.5社会保障没建立

到目前, 国有林场职工都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

2.6人员包袱沉重, 债务缠身

全市国有林场离退休、待岗和自谋达3800 人, 富余职工安置面临较大困难;由于林木产品替代品增多, 木材价格下降, 加之退休人员增多, 开资增加, 致使林场呈现举债维持生产经营。截止2014 年末, 全市林场累计负债约为4.5 亿元。参加社保费用, 只计算本金和利息约为3.8 亿元。目前看, 所有国有林场 (圃) 都没有能力解决。

3 对策建议

3.1建议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等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四平市国有林场应确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按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管理, 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事业编制, 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全额预算, 重新定编定岗。在领导管理体制上, 应归属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实行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3.2建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规范国有林场职工工资制度, 重新定编定岗后, 执行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性质的工资制度;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 应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好职工的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权益;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3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林场债务

林场因营造生态公益林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 (如贷款) , 如果按照现有政策可予以免除和挂账处理的, 按照有关法律程序进行处理;不能予以免除和挂账处理的, 需在改革实施中及早研究确定解决办法。在改革中, 对拖欠职工工资, 建议出台改革方案时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3.4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给予扶持优惠政策

篇4: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管理体制;产业结构;经营

一、国有林场现状

截至 2012 年底,全国共有国有林场 4855 家,其中,贫困林场数量达 3485 家,占总数的 72%。贫困林场总人口 233 万,占国有林场总人口的 83%。4855 家国有林场分布在 31 个省(区、市)的 1600多个县,其中省属国有林场占 10%,地市属国有林场占 15%,县属国有林场占 75%。林地面积 8.7 亿亩,现有职工 75 万人,其中在职职工 48 万人,离退休职工 27 万人。有 236 家贫困林场场部不通公路,里程达 2.6 万公里,3163 家贫困林场 8.6 万公里断头路急需维修。1595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吃水困难,涉及总人口达 150 万。17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6474 个护林站不通电,涉及 10 万职工。360 家贫困林场场部及 10 150个护林站不通电话。还有不少林场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目前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在职职工人数分别达到 15 万、25 万和 30 万。

二、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林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林业的保护和管理。林场是我国林业管理中的重点场所,应该按照现代化林业建设方针,对其的保护与管理要体现生态建设的理念,力争提升林场资源的质量,使其环境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眼下在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配置落后

1、从交通运输方面看,许多国有林场周边交通不发达,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对林场的运营带来不便。

2、从生产资源来看,一些国有林场无法保证有自来水供应,致使林场用水质量得不到保证,影响林场的生产和运营。

3、还有一些林场处于偏远地区,电力设备不完善,无法保证正常用电,减缓了林场的运营效率。

(二)林业结构不完善

现如今国有林场的运营主要还是依靠木材销售,经济来源单一,且效益不高,与木材相关的低层次产品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出现价格波动,进而影响林场的长久经营。此外,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些林场用地被城市规划或铁路建设征用,造成林场资源的不断缩减,从林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国有林场用于经营销售的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创造利润的空间有限。由于林场的地理位置特殊,工作人员无法享受正常的医疗待遇,林场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导致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偏低,无法保证林业的持续化发展。

(三)纠纷问题难解决

在国有林场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纠纷,比如在利益方面的纠纷。随着国家发展林业政策的不断改动和完善,林地的价值在逐渐提升,一些乡村贪图更大的经济利益,试图对林地加收高额赔偿,这对木材的销售效益有着直接影响。此外,关于林地权利的纠纷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一些村民以不合理的理由要求林场让出林地所有权,并且借助相应政策对农民的鼓励和扶持提出苛刻要求,使林场的发展举步维艰。

(四)资源维护效率较低

为了林场的发展,防止火灾这一项工作需要引起相关人员足够重视。但是许多农民对于灾害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肆意使用野外火源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林场气候较为特殊,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此外,对于林场资源的治安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木材价值的不断走高,一些不法分子将林场资源作为谋取暴利的主要来源,导致林场内不少树木被盗窃。对此,相关治安部门应该加大打击力度,杜绝类似案件再次出现。

三、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一)抓好分类经营改革,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实行事社分开,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把目前由林场承办的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从林场剥离出去,交由当地政府管理。一方面,使林场职工及子女能够享受社会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轻林场办社会的负担。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按照 “精简、高效、协调”的原则,结合国有林场实际,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强化资源资产、计划财务、生产经营等基础管理制度,严格考核机制。将国有林场改革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改革国有林场人事劳动制度,规范国有林场职工工资

制度,各场重新核定编制后,纳入公益型事业单位管理的在职职工,应执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有林场稳定

一是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国有林场应全部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切实维护职工的其他社会保障权益,积极按规定参加工伤、生育、失业等社会保险。

三是按有关规定,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三)创新经营机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一是坚持 “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对林场所办的多种经营项目、商品林及苗圃、经济林园等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股份合作、合资、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实行“国有民营”,盘活国有资产。

二是认真落实森林资源管护承包责任制,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加快森林资源流转进程。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场职工可以承包国有荒山造林、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育苗等生產经营项目,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及旅游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取得的收入归职工所有,这样既能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又能确保劳动者经营自主权并使其获得应有的收益。

三是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 “三项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场长目标管理责任制、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用制及岗位与绩效工资制,建立起 “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

四是改革生产经营方式,组建营林生产专业队或专业户,各项生产任务公开招标,取消国有生产组织形式,保证各项生产任务顺利完成。

(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

一要积极探索公益林经营模式。在确保不降低防护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抚育、改造、引入阔叶树种,以提高生长量,稳定林分结构,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珍贵树种种植。这既能增加调节气候、提高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可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要科学培育商品用材林。在立地条件好的林地上发展绿化苗木和工业原料林等,提高经济效益,壮大林场经济,增加职工收入。

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在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根据林场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森林药材、森林蔬菜,进行林下养鸡、养羊、养牛等绿色养殖,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新兴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研究制定国有林场森林持续经营的规划和措施

要根据生态优先的原则和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一步研究确定林场林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从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出发,编制森林培育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使林场的技术规程及标准逐步建立起考核、监管制度,林场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同时,要发展珍贵优质高效森林,调整不合理的林种、树种结构,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有林场森林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综上,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管理意识加以创新和改革,使国有林场在环境资源经营等方面得到全方位改善,为国有林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坚买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志伟.我国国有林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

篇5:国有林场改革的问题探讨

[摘 要] 国有林场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国有林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有林场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对国有林场的改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举措。

[关键词] 国有林场 改革 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5)09-014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各界对工作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场的建设和保护是提升我国公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国有林场能够有效避免空气的严重污染,还能够对城市的环境进行美化,另外,国有林场中大量的木材资源也能够提升我国木材资源的整体含量,因此,很多城市都已经将国有林场的改革作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国有林场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国有林场基础设置薄弱,影响正常生产

我国很多国有林场的建设时间较早,在初步建设时期,国家经济实力尚且不强,无法对国有林场实施大量资金投入,影响了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些林场的必备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粗劣,还有些国有林场的基础设施并没有按照生产需求实施设备的改良升级,很多国有林场过分依赖国家投资,而国家投资标准尚不完善,一些国有林场仅仅在建设初期获得了建设性资金,后续维护和扩建资金的渠道并不稳定,造成国有林场的改革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造成技术设施薄弱[1]。近些年,国家在农业的投资机制不断完善,很多农业生产补偿资金已经能够得到完善,但是,与农业非常相似的国有林场的投资机制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改良,很多国有林场依然使用着年代较为久远的施工设备,林场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并没有获得相关农业投资相似的资金帮扶,很多国有林场的设备改良并没有同相关农业设施改良同步进行,一些国有林场为此承担了一定的资金负债,一些林区的供电设施和供水设施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林区的持续发展要求。

1.2 国有林场经营机制缺乏科学性,形成改革阻力

当前,我国很多国有林场的经营活动缺乏科学性,无法适应国有林场的改革需求。许多国有林场由于建设时期的需要,往往被纳入事业单位的范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国有林场的管理机制和盈利机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外部环境的发展需求,虽然很多国有林场被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纳入的管理范围,但很多国有林场的经营活动难以像企业单位一样拥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一些林场在经济方面缺乏固定的支持方,使得很多国有林场成为直属于地方林业局的事业单位[2]。很多与城市事业单位相关的扶植政策难以对国有林场起到帮扶作用,而一些国家惠农政策也难以完全适应国有林场的客观现实,造成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工作只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一些国有林场缺乏足够的自主经营权,虽然属于事业单位,但既不能完全按照事业单位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又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单位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方式的调整,使得国有林场的经营效率低下,形成较大的改革阻力。国有林场改革问题的应对措施

2.1 提高国有农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国有林场的改革人员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政府改革国有林场的决心和力度,以便配合政府部门的改革工作,为国有林场的改革争取更多的支持。要从提高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入手,对国有林场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要将国有林场的改革纳入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围之中,配合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进行国有林场制度的调整,使国有林场能够获得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提升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3]。国有林场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国家最新政策的学习,按照国务院相关政策指导,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要将国有林场技术设施质量对工作人员的利益提升的重要意义对工作人员进行讲述,使工作人员切实认识到国有林场施工设备科技含量的重要意义,从而将提升国有林场施工设备的质量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要根据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政策要求对国有林场的设备进行升级,使国有林场的面貌得到切实改良,提升社会主义和谐乡村的建设质量。

2.2 改良国有林场经营机制,促进国有林场改革水平提高

要对国有林场的经营权进行科学的设计,明确国有林场的主体经营权归国家所有,以便国有资产的价值能够真正得到保障,要对国有林场的经营监督机制进行改良,明确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仅仅对国有林场具备监督权,不能直接干预林场的经营活动。要将防止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流失和破坏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将国有林场的经营保护工作根据不同的性质需求进行科学的划分,要从公益性角度出发对国有林场的经营权进行合理的改良,使国有林场的经营活动能够更加适应当前我国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

结束语

提升国有林场的改革速度,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工作,深入的分析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对提升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国有林场在绥棱县林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扩大了国土绿化面积,涵养水源、防风固土,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年来,绥棱县国有林场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基本情况

2015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标志着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2016年5月31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启动会议,并下发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我省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全面启动。2016年绥棱县率先完成了《绥棱县国有林场改革方案》编制工作,在方案起草的过程中积极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对各林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通过走访林业老干部老职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了职工对国有林场改革的想法和建议。县领导多次跑省进京,及时掌握了国有林场改革的新精神、新动态。方案经过数次修改后,2017年7月顺利通过了省国有林场改革小组的审批,绥棱县按照省国有林场改革小组的批复对改革方案进行了修改,8月通过了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的审议,11月通过了县长办公会的审定,11月2日县委、县政府印发了《绥棱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正式全面启动。为了国有林场改革顺利完成,绥棱县及时召开了国有林场改革推进会议,国有林场改革动员大会。12月20日绥棱县国有林场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完成情况及主要措施

按照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明确了林场属性、人员编制、事企分离,人员安置等。具体完成情况及主要措施如下:

2.1 国有林场定性、定编。按照中发〔2015〕6号、黑发〔2016〕9号以及黑林改发〔2017〕13号文件精神,将绥棱县四个国有林场定性为生态公益型林场,明确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四个林场现有人员编制285人,通过改革,四个林场核定事业编制177人,采取定编、定岗、不定人的方式,超编运行,人员只出不进,平稳过渡到国家规定的编制数量。

2.2 国有林场政事分开。按照改革要求,推进国有林场政事分开。落实了林场法人自主权,将四个林场285个岗位进行划分,共设置管理岗位29个、专业技术岗位78个和工勤岗位178个,岗位结构比例符合相关文件要求,采取定岗、定编、不定人的方式平稳过渡到编制内;经费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人员编制符合相关政策,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一是明确林管局单位性质。确定林管局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辖三吉台、阁山、四海店、半截河四个国有林场,一个科级单位双岔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二是明确职能。林管局负责四个林场的经营管理,重点抓森林培育、资源管护、营林生产、木材销售、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湿地保护、森林公园管理等工作,以及县农委授权的相关行政职能。三是人员安排。将在岗职工378人及原已纳入财政开支7人,其中,四个林场285人,林管局93人(未含已经纳入财政事业编开支7人)人员开支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全额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其余不在岗的191名职工,按在编管理,同在岗职工一样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其单位缴纳部分纳入财政预算,个人缴费部分由本人缴纳,退休后全县统筹。因未上岗不能按在职人员等同发放工资,采取以田抵资等方式发放生活费。

2.3 国有林场事企分开。绥棱县国有林场改革后,明确了对国有林场实行事企分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将四个国有林场收入全部上缴县财政。

2.4 形成了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按照《公益林管理办法》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落实了生态公益林管护人员169人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全面管护,完善了以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

2.5 加强了森林资源监管。四个国有林场现有有林地面积32716.4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26416.9公顷,人工林面积7446.5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96万立方米,以天然次生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为主。其中:天然林蓄积218万立方米,人工林蓄积77万立方米;成过熟林面积14272公?,森林覆盖率60.82?。四个林场全面开展了林地资源清查,建立了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实施了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林地权属清晰、分类科学、界限稳定。

2.6 富余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和安排。通过召开国有林场改革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了解了职工群众诉求,掌握了职工所思所想,并以此制定了安置方案,将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全县统筹社保发放;对富余的191名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按在编管理,同在岗职工一样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其单位缴纳部分纳入财政预算,个人缴费部分由本人缴纳,退休后全县统筹。因未上岗不能按在职人员等同发放工资,采取以田抵资等方式发放生活费,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富余职工的生活得到了有力保障,没有因改革发生信访事件。

2.7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国有林场改革后,我县将继续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计划,国有林场道路纳入县级公路网建设。

2.8 及时拨付改革资金。县财政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下拨了中央财政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现已经下拨1686.63万元,全力支持隶属本级管理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

2.9 适时建立了国有林场改革档案。通过国有林场改革,将涉及改革的相关材料整理建档,建立改革档案,确保相关材料保存完好、翔实可靠。

2.10 改革后续工作推进及职工满意度。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调查,林场职工对国有林场改革满意度评价良好,对林场今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目前,改革顺利推进,正在与县财政、人社等部门对接,后续工作正在完善,林区社会安全稳定。

篇7:国有企业改革现存问题及对策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来31载春秋,并且一直是中国经济制度改革中的重点。在这期间,作为转折点之一的,2001年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提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理论改革上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是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形式的论断,另一个是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进一步加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国有企业改革中现存问题

近年来虽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改制后的国有企业经济有了现代公司的框架,但有很大一部分还不具有真正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我国的国企改制还存在某些问题。

(一)国有资本出资人主体不明确,形成“内部人控制”局面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以后,一般是按照两种方式治理:一种是行政干预的公司治理结构,这种企业结构是由政府委任董事长、总经理直接经营,法人的治理结构处于“政府控制”的治理方式;另一种是国家在实际上并没有对企业行使股东的权利,即使是政府作为主要股东,也未能到位行使股东的权利,企业内部的国有股代表是由董事长、总经理担任,企业处于“无所有者控制”的治理方式。由于国有资本的所有者难以到位,造成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权限和利益不明确,结果作为出资人代表的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人,实际上都是代人做事,又无责任约束。这种身份的相似性,使他们很容易走到一起使得在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中,股东和董事之间的委托制衡关系形同虚设。模糊的产权状况造成无人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负责,出问题不知惩罚谁,缺乏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经营者行政任命,难以建立现代企业的选拔、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用人制度都是“上级委任”制,经理层人员的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都存在空缺。由少数几个人选拔、录用“具有”应聘资格的多数候选人,这很难保证用人上的公平、公正性,也很难用现代企业家的标准去选拔合适的干部。这样选拔出来的干部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性产物,也就没有相应的市场价格作为对经理人的激励,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前提下,很难让经营者去追求公司利益最大化。而是考虑怎样让自己的经营风险降到零,怎样享受更多的物质利益、闲暇时间,而与所有者目标相去甚远。由于信息不对称经理人具有很大权力,这就给所有者利益带来更大威胁。同时,这种用人制度是滋生腐败的又一温床,因为经理人的政治荣誉、能否升迁等的考核,不是以经营绩效、股票价格所决定,而是与上级部门有关领导的关系好坏决定,这将导致权钱交易。

(三)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单一,经营效益低下

与其他新兴市场和国家经济转型中以私有产权为主导的股权结构相比,中国84%的上市公司目前仍然直接或间接地被政府最终控制,其中8.5%的上市公司仍为政府直接控制,75.6%的企业则由国家通过金字塔形控股方式实施间接控制。在股权比重方面,国有经济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中比重过大,即通常所说的“国有股一股独大”。这既不利于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也不利于很好地实现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在一项非常有影响力的关于所有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公司的获利能力与公司中法人股所占的比例呈正相关,而与国有股所占比例呈负相关。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国有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影响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也影响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只有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才能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及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当前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法人制度,因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在法律的严格约束和有效保护之下进行。在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在法律上来完善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完善:

(一)国有企业的组织形式应当坚持多样化

我国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期,许多人都认为公司是我国企业改制特别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唯一选择。有的人认为有限责任公司是最佳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在小范围内实现资本的组合,在企业内部实现产权清晰,这些优势正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所急需解决的。但是,将现存的所有市场主体都集中在有限责任公司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作为法人的一种,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有着人数上的限制,而人数上的限制又会带来资金上的限制。还有的人把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看成是公司的全部,认为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企业获取资金的最好手段,与此相联系是竭力提倡建立更多的证券交易所。而事实上,证券交易所的建立,证券业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完善的表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只有当市场主体的产权明晰,集中带来的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的规模,证券交易制度完善,并且市场主体能自觉地利用交易机构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时候,上市公司才可能大量的发展,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可见,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实行公司制也是一种重要形式,但不能说是唯一的形式。作为弥补公司缺陷的企业形式还有合伙企业、个人或独资企业等,·它们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内容,也应该得到鼓励和发展。因为,合伙企业组织灵活,虽风险较大,但经营者的经营意识强,生命力也强。而独资企业特别是国有独资企业在我国企业总数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大约在80%左右,其中在法人企业中占62.5%,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无论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来看,还是从市场经济必须有足够多的竞争者的要求来说,公司都不是现代企业形式的唯一选择。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非公司的比重也较大,如联邦德国公司形式的企业仅占约23%,其他均为独资或合伙企业;美国公司占全国企业总数的20%左右,合伙企业约占10%,独资企业则占70%左右。

在我国,除了上述企业形式外,近年来还发展了一种崭新的企业形式,那就是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既不是股份制,又不是合作制,在产权关系、民主管理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目前,在我国的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很多学者都提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中小型国有企业改制的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而在近年来,许多省的领导人都表示要以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造乡镇企业,或是将新建的乡镇企业尽量办成股份合作制企业。总之,国有企业的改革在企业形式上的选择不能是单一的,而应是多样化的,既有公司作为重要的企业类型,又有独资、合伙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等作为必要的补充,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类企业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二)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调控和管理手段应该多样化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即在市场取向的改革未确立之前,行政手段作为国家调整经济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高度集中的行政经济给人们带来的窒息和危害至今让人们一提起就反感、不被认同。市场经济的建立,焕发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于是淡化、弱化甚至取消行政手段,代之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意识越来越高。反映在我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上,就表现为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权的问题;表现在改革主体上,又反映为是以政府为主导还是以企业为主导的问题上等等。这些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实质上就是政府对企业的调控、管理手段的选择。从市场经济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民主、自由的经济,因此它允许并鼓励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自我发挥、自我约束。但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的行为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所以,现代的经济生活运转需要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而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由于有着不同于国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特殊性,所以,在政府调控、管理企业的手段上就有了自己的特点。应当说,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企业的引导、鼓励、制约必不可少,行政手段的使用也就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行政手段的作用更为重要。行政手段是社会大生产发展的需要。如果把国家的运行比作一部机器的话,那么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就是这部机器上的调控按钮。市场经济不是计划经济,它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且市场自己修正成本太大,所以,它需要外力的帮助,最典型的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来进行调控。行政手段的调节是一种主观调节,或者说是一种主动、有计划、有目的调节,它可以事先制定周密的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调整经济关系,尽量减轻社会的浪费和社会的动荡。另一面行政手段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可以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行政程序依靠各级行政机关组织实施。这些都是法律手段和经济的手段所缺乏的。而在我国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是改革的主导力量,这不仅因为我国的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过于弱小,还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企业还不能摆脱对政府的依赖,尤其是我们还缺乏一支合格的企业家队伍。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也不能把企业一下子推向市场,而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向市场,在这里行政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行为的调整不能仅靠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也是必要的。所谓经济手段,就是指运用税收、信贷、价格等杠杆来调整企业的运营。法律手段则是将企业行为纳入规范的运转轨道。但无论是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都离不开法律手段,都必须以法律手段为前提,并以法律手段为基础和保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得出了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的结论。

(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建立科学、健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目的在于形成企业内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就目前来说,还应该从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上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制衡监督机制,并将这种监督机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有企业正常地发挥。完善国有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

1、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

应建立国有出资人制度,以明确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落实国有资产的营运责任,规范出资人和企业的关系,使出资者能够统一行使选择经营者、企业重大决策和资本收益的职能。只有在政府管理层次上解决国有资产无主、无人负责、政出多门等问题,明确每一部分的国有资产代表者,使所有者的职能真正到位,才能使其权责明确,并对企业实行有效地监督和约束。

2、除少数行业中实行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外,对其他大部分国有企业在改制中都应推广产权多元化、分散化的做法。

因为企业中国有资产比重如果过大,股权构成过于单一,就会减弱内部的产权和利益制

约,同时也难以做到政企分开,责权分明。而产权的多元化、分散化不仅有利国有企业多渠道的融资,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企业内部利益的约束机制,使产权和利益界限明确。应当说产权分散化、多元化及由此引起的利益的多元化,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制衡体制、约束机制产生的基础,是企业行为合理化、规范化的前提。

3、改革现行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

目前已改制的国有企业,在人事管理方面大多未跳出党政干部管理制度的圈子,企业主要领导人仍由上级主管人事部门任免。这种做法不仅使国有出资人制度难以落实,国家所有权代表的权责难以到位,该有的权利没有,该负的责任不负,而且也使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企业领导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当然也就不能、不愿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尽心尽力。其实企业领导人的激励和制约是不能靠行政手段来解决的,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有自己的规律可循,不能完全套用党政干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应建立起科学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党和政府的精力应更多地转向国有资产委托管理机构的人员选择、管理和监督上,使他们真正能够负担起国有资产代表人的职能。

(四)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

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实行“两权剥离”,使企业真正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真正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这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对于国有企业如果我们始终坚持国家所有、分级管理、分工监督和企业经营的方针,那么,希望国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来实现保障国家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主体的目标是不可能的。法人制度的精髓在于它有独立的财产权,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主体的独立性、平等性,也只有这样的主体,才能进入市场进行有效的、公平的竞争。国有企业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国家根据市场规律的要求投资组建公司。国家财产一旦投入到公司中,便成为公司所有的财产,尽管法律上仍然强调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但这里的所有权已经发生了变化,即它只是所谓的“最终所有权”,确切的说是股权,它必须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划清界限,这是由所有权主体的排他性决定的。国家作为出资者按其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包括资产收益权、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利等;当企业破产时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当投入企业运营的这部分财产所有权从国家所有权上“剥离”下来时,国家作为股东或出资者的身份和地位才能落实下来,其最终的所有权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保障。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其享有完全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时,企业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而实行“两权剥离”,并不是要剥夺国家对国有财产的所有权,而是要使原来国家在国有企业中虚化的财产权更加具体化、量化、法律化,以便更好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实行“三驾马车”并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即由股东大会(股东会)掌握企业的决策权,它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公司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它由全体股东组成。董事会拥有经营权,是公司业务的决策和经营机构,主要负责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监事会主要行使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的职能,以维护股东职工的利益。公司的经理对董事会负责,主持公司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公司的这种内部治理结构与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相比,无疑具有更加科学、合理、透明度更高等优势。现代公司制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相互分开、相互制衡的体制,对于确立责权明确,各司其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应当说是一种最佳的选择。科学的治理结构加上必要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护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利益,防止经营管理者的以权谋私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结语:

篇8:简议国有林场改革问题及对策

1 泾县国有林场概况

泾县现有小溪、白华、景星、马头4个国有林场, 经营总面积6 333.33 hm2, 其中林业用地6 133.33 hm2。在林业用地中界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面积3 200 hm2, 占52.2%;林场现有职工数531人, 其中在职职工316人, 离退休职工215人, 国有林场年经营收入只有325.3万元, 实际支出418万元, 年负债92.7万元。泾县国有林场虽然占有一定量的资源, 但林场经济贫乏, 职工依然贫困, 实际收入也仅相当或略高于全县最低生活保障线。究其原因, 主要是林场规模小, 资源分散, 管理成本高, 形成不了合力和规模效益。同时又一直局限于栽树、砍树、再栽树的传统经营模式, 因而始终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境地。

2 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破旧, 发展难以启动

泾县国有林场都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 年代久远, 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 加之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长期不足, 基础设施破旧情况十分严重。林场地处偏僻, 交通条件差,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需求量大, 投资全靠自筹, 严重地影响了林场的发展。

2.2 人员包袱沉重, 改革发展步履艰难

泾县国有林场林地面积6 133.33 hm2, 除去已界定国家公益林3 200 hm2, 可利用林地面积2 933.33 hm2, 人均可利用林地仅5.53 hm2。林业生产周期长;退离休职工多, 退离休职工工资、医疗费用等, 使林场不堪重负;从20世纪80年代末, 林场停止招工, 林场职工年龄老化, 严重制约了林场发展。

2.3 造林结构单一, 市场竞争性弱

泾县国有林场多年来主要造林树种是杉木、外松, 只能提供杉、松中小径材, 用于低层次的粗加工生产, 利用面窄, 林场经济结构单一, 除生产木材外缺乏主导产品, 竞争力弱。

2.4 定位不确定, 体制不顺, 改革发展不能正常运转

在管理上, 国有林场兼顾着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效益的重任。国家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 公益林禁止采伐, 可采伐林木资源减少, 林场收入锐减;这种依靠资源吃饭的体制让林场无力支撑。国家对工业企业下岗职工确定有“最低生活保障”, 由中央、地方、企业共同解决, 而作为“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国有林场下岗后无政策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 因此国有林场职工几乎成了社会贫困的弱势群体。国有林场商品林可采资源极度匮乏, 国有林场中幼林面积达1 843.4 hm2, 占林场商品林总面积2 497.47 hm2的73.8%。

3 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措施

2004年, 为探索国有林场体制改革, 泾县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经验, 首先选择马头林场先行试点, 成功后逐步推广, 具体措施如下。

3.1 退离休职工养老金买断和在职职工养老金统筹

针对国有林场退离休职工的不断增多、单位经济效益低下、林场社会负担日益沉重等问题, 1999年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由林场、林业局和县财政各承担1/3金额, 对林场退离休人员养老金 (生活费) 实行买断, 由县劳动部门统一发放退离休人员养老金;林场现有在职职工也同时参加县社会养老保险统筹。

具体操作办法:由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与国有林场签订协议书, 实行按职工现行批复工资结构的25%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单位缴纳20%, 职工缴纳5%, 缴费工资基数, 每年核定1次, 职工退休后, 统一由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管理所发放养老金。

3.2 推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在国有林场推行职工养老保险统筹后, 县政府又组织研究国有林场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把国有林场职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范围。2005年在马头林场开展试点, 由县社会医疗保险事业管理所与国有林场签定协议, 按职工档案工资8.5%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单位缴纳6.5%左右, 职工缴费比例分别不同年龄段职工确定, 平均在2%左右。

3.3 试行住房制度改革

参照城镇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办法, 对职工住房进行评估, 考虑职工实际收入状况, 经林场全体职工会议商讨, 分别不同建筑年代、质量, 制定住房改革方案, 由职工购买住房产权、处置权。剥离林场职工住房福利化。

3.4 实现林场职工身份置换

一是在职职工。对林场现有职工全员买断, 置换职工身份。按养老保险交费工资标准, 一次性支付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 职工身份转为自由人, 由地方政府管理。二是退休人员。养老金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医保费用按规定由林业总场按月缴纳, 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三是内退人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 按每月600元/人的标准, 由林业总场委托银行按月发放, 直至退休之日止;同时按规定标准一次性交清至退休时的养老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医保费用按规定由林业总场按月缴纳, 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职工身份置换后, 在职职工档案全部移交劳动部门, 其他关系移交社区, 档案保管费按120元/人由林场一次性交清, 未重新就业的人可按规定申领失业保险金。退休、内退人员党组织、档案等关系移交社区管理, 退管服务费按400元/人一次性交给社区。将林场现有林地中的商品林区划出一部分进行科学评估后对全社会公开、公平、公正竞卖, 所得款项作为林场改制经费, 用于林场职工身份置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化解林场债权债务支出。

3.5 理顺国有林场经营机制

在解决国有林场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和完成职工身份置换后, 县政府对林场其余的林地, 经评估作为国有资产面向社会招股, 组建由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林场。新组建的国有林场实行商品林、国家公益林分块管理。其各项营林生产性支出纳入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6 实行林场全员聘用制

根据有林场林地面积和国家公益林面积, 核定林场人员编制, 人员经费和管理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由县林业局对技术、行政管理、护林人员重新定岗、定责、定员。成立竞聘上岗工作领导小组, 对林场原有职工实行竞聘上岗, 签订聘用合同。

4 成效

4.1 剥离林场社会职能, 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国有林场通过体制改革、经营机制改革, 剥离了原有林场对职工全部包揽一切的社会功能, 使国有林场职工养老、医疗得到根本保障。

4.2 盘活经营机制, 维护社会稳定

改制后, 新的林场作为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企业, 定编、定岗, 实行人员聘用制, 盘活林场经营机制,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林业建设、生态保护方面的主体作用。同时为保障原有职工生活稳定, 其聘用人员仍在原有职工中择优聘用, 且林场所有林业生产经营活动, 在同等用工报酬或承包经营价格的情况下, 优先安排原有林场职工。

5 结语

在林场改革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发现一些难点, 一是林场是实行事业管理企业化运作, 长期以来, 林场效益低, 职工档案工资与计件工资倒挂, 如何兑现职工档案工资是改制过程中的一大困难;二是林场处于偏远地区, 部分职工年龄偏大, 生活技能低, 如何提高这部分职工的生活技能等还有待探讨。

摘要:阐述了泾县国有林场的概况, 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总结了国有林场体制改革的措施, 最后分析了取得的成效, 以期为国有林场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概况,问题,改革措施,成效,安徽泾县

参考文献

[1]朱志龙.景山国有林场管理措施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1) :252-254.

[2]张淼, 厚凡霞.西吉县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 :278.

[3]易爱军, 刘俊昌.我国国有林场政策体系问题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9) :4860-4861.

上一篇:高氏祖训家规下一篇:震惊!宋江上梁山的原因竟然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