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

2024-04-30

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精选8篇)

篇1: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

教育部拟修改高校学生管理规定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并就此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亮点一

充分保护学生权益

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对于学生的权益给予了充分保护。不仅要求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并且明确提出“学校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学生作出处分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学生或者其代理人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

此外,征求意见稿首次将诚信教育列入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诚信记录,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诚信记录时效由学校规定”。

亮点二

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征求意见稿明确支持学生自主创业和社会实践,新增“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实验等活动以及自主创业、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等可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习成绩。学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

亮点三

多类情形不得转学

征求意见稿对高校学生转学进行了更明确规定。新增“考生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通过定向就业、艺术类、体育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未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或未使用高考成绩录取入学的(含保送生、单独考试招生、政法干警、第二学士学位、专升本、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等)”、“跨学科门类的”等情形不得转学。

亮点四

明确入学复查内容

在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对于高校新生入学后的复查事项作出了详细规定。除了要复查学生考试报名、志愿填报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身体健康状况能否符合报名体检标准外,还要复查考试过程、考试成绩、专业能力以及录取资格等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而且还明确规定学校可以就“认为需要复查的其他事项”

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学校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由学校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篇2: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

休学创业简化批准程序

新《规定》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明确新生可以申请保留入学资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入学后也可以申请休学开展创业。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以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鼓励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档案、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对休学创业的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并简化休学批准程序,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实践、休学创业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校批准可以转入相关专业学习,降低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让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休学退学学分予以保留

在学习制度方面,《规定》支持学生主修专业以外辅修校内其他专业或者选修其他专业课程、跨校修读课程和参加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鼓励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在线课程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建设,创新校内、校外课程共享模式,畅通学习成果转移转化渠道。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修课程及所获得学分,在学生因休学、退学、取消学籍、开除学籍等情况中断学业时,其在校学习已获得的学分可以予以保留,在复学或重新入学情况下,允许承认已修读课程的学分。同时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学习年限,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

公派出国建立公示制度

对规范学生奖励和处分程序,《规定》也增加了新内容。为保障奖励的公平,规定学校对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确定推荐免试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公派出国留学人选等,应当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和规定,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选拔、公示等制度。

《规定》明确了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的八种情形,比如替考、组织作弊、出售考题或答案牟利等严重作弊或扰乱考试秩序行为;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存在抄袭、篡改、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情节严重的,或者代写论文、买卖论文等等。

处分学生最长期限12个月

除开除学籍处分以外,给予学生处分一般应当设置6到12个月期限,到期按学校规定程序予以解除。解除处分后,学生获得表彰、奖励及其他权益,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

篇3:高校学生宿舍教育管理探究

据调查, 大学生们在校期间有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在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有效的教育管理加以监督和引导, 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以至思想、道德和人格等方面,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教育效果。教育部在2004年针对当时高校学生住宿中发生的一些安全问题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 通知中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学生住宿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 切实加强学生宿舍和公寓中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加强管理机制与规章制度建设, 切实加强学生宿舍和公寓的安全保卫工作, 切实加强学生校外租房的管理。其中特别强调各校均应建立学生住宿管理委员会并制定相应教育管理办法。对于学生公寓的管理, 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要职责明确、紧密配合,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管理主要由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部门负责, 物业管理部门有责任为高校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强调要以学生宿舍和公寓为基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丰富学生宿舍和公寓文化生活, 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可以确切地说,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交流的基本单位, 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和重要环境因素, 而且是高等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教育管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途径, 而且是高校对学生进行

1. 宿舍教育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高校对加强宿舍教育管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人们片面地认为学生宿舍教育管理应该更注重居住和休息。目前多数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检查宿舍卫生、查纠违纪行为等日常事务上, 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宿舍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多数情况下只提供服务, 缺乏深层次的管理和教育。宿舍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应该是合二为一的, 即以服务为宗旨, 以育人为目的, 把育人贯穿于管理全过程。但由于认识不足, 导致力量配备薄弱, 使得宿舍教育管理止于表面, 疏于深层。

2. 宿舍教育管理方式落后。

以往的宿舍教育管理只是简单的行政管理, 力求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学生, 强调一个声音、一个步调, 追求一种风格。这种管理方法虽能强化学生有序管理, 保证正常的教学, 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往往会使学生出现抵触情绪, 从而加大了管理难度并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当学生宿舍及周围环境出现脏、乱、差的状况, 影响到校园环境时, 采取的方法大多是雇用清洁工打扫一下, 这种只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法, 往往会使学生养成不珍惜劳动成果、轻视劳动的坏习惯, 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3. 宿舍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有待完善。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宿舍为空间, 以大学生为主体, 以宿舍活动为载体, 以宿舍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宿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生活、学习和休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设好宿舍文化, 对高校学生宿舍的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目前各高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 工作经常是流于形式, 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宿舍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大多数高校的宿舍文化建设没有显示出自己的特色, 没有结合自身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与众不同的宿舍文化风格, 宿舍文化建设趋于雷同, 千篇一律。对宿舍文化的内涵研究不够, 却过多地强调物质文化建设, 离开精神文明建设, 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对宿舍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思考,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主要表现是文化活动繁多, 而且主要偏重于娱乐文化,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短期行为、突击性任务来抓, 缺乏系统性和长远眼光。[2]

三、高校学生宿舍教育管理的新视点

1. 解放思想, 端正认识。

重新认识学生宿舍的教育功能。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求学期间的“家”, 又是课堂和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的延伸, 是学生思想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内地高校的学分制改革, 进一步凸显了学生宿舍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性, 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对学生的辅导、服务、培养将是今后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的发展趋势。通过学生宿舍, 培养健康的宿舍文化, 引领高品位的学生文化, 学生宿舍的作用不可忽视。[3]

2. 创新宿舍教育管理方式, 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只有实行全员管理, 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 全体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因此, 在宿舍管理中, 学校应该确认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参与宿舍管理, 要帮助他们树立权威, 适当授予职权, 鼓励参与管理的学生出谋划策, 允许学生创造性地工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发挥他们参与管理的能力, 使他们产生受器重感。

在每个学生宿舍设宿舍长, 每层楼设楼层长, 每栋楼设楼长的基础上成立大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各系设立分会, 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维护宿舍纪律秩序, 文明宿舍建设等;组建学生宿舍违纪仲裁小组中心, 让学生自己监督自己。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向宿舍管理人员及领导反映, 也可以向院系的辅导员反映。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我管理机制, 使学生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监督自己, 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同时也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参与管理的机会和条件, 使他们在宿舍中找到了满意的位置, 担当了成功的角色, 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4]

3. 加强高校宿舍文化活动建设。

如果只是把宿舍当做一个有床位的休息场所, 学生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如果宿舍生活贫乏, 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就会乘虚而入。我们可以通过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发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活动, 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并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我们可以学习香港科技大学的做法, 住宿学生组织“糖水会”, 不拘形式, 不限人数。晚上九点左右, 学习间隙, 大家端着一杯糖水串门、聊天, 缓解一天的疲惫。学生会可以在每周四晚九点组织“宿舍生活自由谈”, 内容涉及学生行为引导、社会热点话题, 自由的主题, 自由发言。学生工作部门的相关领导和老师可以轮流参加, 通过论坛了解学生所想、所求, 听取学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还可以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 创建学生宿舍方面的刊物, 供学生交流住宿感受、宿舍行为案例讨论、海外见闻等。[5]

此外, 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趣味活动, 推进高校宿舍文化。如举行“同舟共济”、“六人七足”、“掰手腕”、“一分钟仰卧起坐”、“一分钟投篮”、“一分钟俯卧撑”、“一分钟跳绳”等趣味活动, 激发大学生青春蓬勃的气息, 展现大学生阳光、动感、健康的精神风貌, 培养大学生锻炼身心的兴趣;开展宿舍生活摄影作品展, 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形成共建良好公寓文化的氛围;开展书法与绘画比赛, 创建“宿舍读书角”, 开展“宿舍·家”主题征文比赛, 美化生活, 陶冶情操;开展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拔河、中国象棋等各种体育竞技活动, 增进友谊, 引导科学、健康休闲, 丰富校园文化;开展“我行我秀”、举办文艺晚会, 展现青春风采、创建宿舍文化。[6]

参考文献

[1]王维.高校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李瑞学, 田媛.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 :60-61.

[3][5]马冬卉, 熊享涛.香港高校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6) :61-64.

[4]李志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宿舍管理[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7, 14, (S0) :75-78.

篇4: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高校必须面对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3-01

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神圣使命,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的党建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学生党建的现状

1 高校的扩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党建工作,学生党员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员对意识淡薄,对党的认识不够明确,很多积极分子在组织上入了党,但没能很好地解决在思想上真正入党的问题,并没有从思想上对所学的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入党后又不能很自觉地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严重制约了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难度大大提高。

2 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党建工作。社会情况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发展态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注重个人利益和幸福,人生价值取向上讲求实惠,职业价值观注重个人所得,在职业准备过程中,缺乏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再者,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就业竞争等实际问题,部分大学生党员过多思考个人的发展和利益,入党动机错综复杂,不够端正。

3 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互联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生产物,它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伴随其发展而出现的不良因素,深刻地影响着高校部分大学党员的理想信仰和政治信仰。首先,长期接触互联网的大学生党员很容易被网络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很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内容所隐含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久而久之,削弱了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其次,网络带给高校丰富庞杂的信息资源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但其中良莠不齐,这种混乱的信息会对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网络上混乱的,错误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党员的健康成长。

二,高校学生党建的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研究

新时期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根本在于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并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使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但规范化和制度不能够拘泥于陈旧的形式,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利用新形势下新的载体,新的方式。

1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由于党员个体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党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也应有所不同。有些党员应加强党性意识的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有些党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有些党员应加强端正入党动机方面的教育,等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既要坚持原来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党校进行办班学习、听辅导报告、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参加考察等,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老干部、老党员作报告,参观学习等方式,使党员在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受到教育。

2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党员进行重点的系列教育,根据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除了加强在理论知识上的学习,还要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创办主题知识展板,主题知识竞赛,主题教育征文等系列活动,使党员时时保持对党的时政方针的关注和理解。其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派他们担任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助理,让他们在低年级中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同时,要经常同新党员谗心,对照党章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帮助他们查找不足,更具有时效性地激发他们投身各项活动的自觉性,使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3 突出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渗透性

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工具,例如手机报的推广使用,同时在手机报的内容上做足功夫,可以收到很好地效果。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平等地和他们沟通,倾注真情,潜移默化的增强他们的党性修养。例如个别谈心是解决预备党员思想深层次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谈心并不等于普通的谈话,要讲究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以真诚打动预备党员的心灵,使他们敞开心扉,从而使谈心者能够准确掌握其真实思想,更好地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

4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实现全方位覆盖教育

一是各支部可以建立支部网站,将党的时政方针、先进理念整理成文后发布到网站,可以设立党员教育论坛,在论坛内就某一重大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已见。这样可以解决党员教育的空间限制,使党员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接受教育。二是利用多媒体授课,这样可以避免过去枯燥的讲述,而是可以采用影视教学、DV教学,从而提高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利用广播形式,各支部可以在本支部党员的休息时间里播放广播。这样可以突破党员教育的时间限制,充分利用小时间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耳濡目染,使党员思想内涵逐渐增加。

5 对党员进行学历管理,督促党员学习

针对个别党员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可采用电子学历管理制度,对党员的学习情况进行学分评估制度。对于学分高的党员提出表扬,对学分低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列出一系列党员学习的资料、书籍,由党员自主挑选、学习,最后将学习情况、所看书籍记录在党员学历中;并且支部应该将党的重要时政文件编制成简便易带的小册子,供党员自主学习;同时也可以让党员自备学习心得、党员教育感悟的小册子,可以将随时产生的学习感悟记录下来,最后放在党员学历档案中。这样可以有效的督促党员学习,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

6 寓教于乐,丰富党员教育内涵

把党员教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大型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进行党员教育,如每年“七一”“十一”期间举办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写入歌曲、话剧里,可以把先进党员的光辉事迹以小品、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种活动把党员教育工作寓于文化娱乐之中,并通过电视及网络加以推广宣传和升华,增强党员教育的文化性、趣味性。

根据当前变化了的形势,要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只抓好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不断拓宽大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工作阵地,加强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管理工作的思维与方式,进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厂莹,宿辉,路明,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6(3),

[2]严萍昌,浅谈网络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4),29-30

篇5: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

(教学[1992]7号 1992年4月1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人身和财物安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暂行规。

第二条 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及管理,妥善处理各类安全事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条 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要以预防为主,本着保护学生、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做好教育、管理和处理工作。

第四条 本暂行规定所称学生指在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取得学籍的全日制学生,即按国家任务、用人单位委托培养、自费三种计划形式录取的学生。

第二章 安全教育

第五条 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

第六条 学生安全教育应根据不同专业及青年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在各种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节假日前适时进行,并善于利用发生的安全事故教育学生,防患于未然。学校应根据环境、季节及有关规定进 行防盗、防火、防特、防病、防事故等方面的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

第七条 高等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须注重心理疏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

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章 安全管理

第八条 高等学校要做好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加强安全防范,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学校要把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的责任目标,落实到年级班主任。学校应由一名校领导主要负责。?

第九条 高等学校应确定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明确其职责,具体组织实施安全教育及其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分工协作,积极配合。

第十条 全体教职工要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出发,树立安全思想,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和改善环境条件,保护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

第十一条 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以及学生要求保护人身或财物安全等情况时,学校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第十二条 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注意自身的人身和财物安全,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第十三条 学生在日常教学及各项活动中,应遵守纪律和有关规定,听从指导,服从管理;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十四条 学生组织集体课外活动,须经学校同意,按学校规定进行。学校须认真进行安全审查,条件不具备时不得批准。第十五条 学生应严格遵守宿舍管理的规定,自觉维护宿舍的安全与卫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第十六条 发现刑事、治安案件或交通、灾害等事故,在场学生应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学校或公安部门并协助处理。在学校范围内的,学校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减轻伤害和损失。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七条 学生人身和财产发生一般伤害后,学校要及时调查处理,根据当事人或他人的过错,责令其赔偿损失,并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行政、纪律处分。在校园内,发生学生非正常死亡、重伤和被窃、失火等造成财产重大损害事故后,学校应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保护现场,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情绪,恢复秩序,并协同地方有关部门妥善处理。

第十八条 学校对事故调查后认为涉及追究刑事责任的,要及时与公安部门联系,协助调查处理。重大事故学校有关领导应亲自参调查工作,并认真研究调查报告,及时处理。

第十九条 在安全管理或事故处理过程中,学校认为有必要需搜查学生住处,须报请公安部门依法进行。调查处理案件中以事实为依据,不得逼供或诱供。

第二十条 重大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在一天内向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事故处理结束后一周内书面报告有关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与日常生活中,因学校或有关单位责任发生死亡、重伤或残疾,由学校或有关单位承担责任,做好处理及善后工作。在教学、实习过程与日常生活中,学生因不遵守纪律 或不按要求活动而发生意外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管理不善;工作不负责,违章指挥;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人身、财物损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责令检查、赔偿损失、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学生未经批准擅自离校不归发生意外事故的,学校不承担责任。对擅自离校不归,学校不知去向的学生,学校应及时寻找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半月不归且未说明原因者,学校可张榜公布,按自动退学除名。

第二十四条 学生假期或办理离校手续后发生意外事故的,学校不承担责任。

第二十五条 在校内正常生活及由学校在校外组织活动中,由于不能避免的原因或自然灾害而发生的事故,由学校视具体情况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为学生办理人身保险。第二十七条 凡经学校指定的专业医院确诊为精神病、癫痫病患者的学生,应予退学,由其监护人员负责领回。学生及其监护人不得无理纠缠,扰乱学校教学、生活秩序。

第二十八条 因事故伤残的学生,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学校认为生活能自理,能坚持在校学习,可留校继续学习;不能坚持在校学习者,应予退学,由学校按其实际学习年限发给肄业证书,并根据事故性质和伤残程度 一次性给予适当经济补助。退学学生回其监护人所在地,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应协助做好接收、落户等工作,由当地劳动部门按国家关于残疾人劳动就业有关规定安置。

第二十九条 学生因病死亡和责任不由学校承担的意外死亡,学校不承担丧葬费。如家庭确有困难者,学校可酌情予以一次性经济补助。

第三十条 因责任不在本人的意外死亡学生,由学校或有关单位参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职工死亡丧葬有关规定处理,负担丧葬费的全部,学校可一次性给予适当经济补助。无论何种情况(事故)给予的经济补助,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学生在校期间(以四年计)的平均奖学金数。凡是事 故责任由学校以外的其他单位、个人承担的,学校不再给予经济补助。

第三十一条 因保护国家财产和他人人身安全,见义勇为而致残或英勇牺牲的学生,学校应报请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待遇。

第三十二条 对事故处理不服或持有异议者,可向学校或学校上一级部门申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事故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暂行规定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暂行规定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六条 本暂行规定由国家教育部解释。

篇6: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

张俊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高校特殊学生群体是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直接反映出该校的整体教育与管理水平,同时也是现阶段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已经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我国高校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项教育与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对策,以期对提高高校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篇7: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

一、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1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价值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学生管理预警取得实效的切实保障。虽然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范畴,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区别,但两者的内在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强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也体现了育人为本精神,要求以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为原则,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目标,重视激发青年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劳动热情,这些无疑都是为培养国家栋梁服务。

2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导向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对学生的行为起着防范和警示作用,但往往因具有一定强制性,会使学生觉得其主体性受到忽视而产生抵触情绪。而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教育和激励等工作方法,引导大学生接受和认同预警机制,使其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引导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及教师转变管理观念、改变那种依靠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管束学生的方式,把管理内容和目标渗透到大学生预警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间接、含蓄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避免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因明显的目的性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制心理,保证预警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为预警机制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良好秩序,也是保证预警措施取得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3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管理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入、更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有利于提高思想工作的有效性。有些思想问题其实也就是管理问题,人们的思想意识离不开具体活动、切身利益。”[1](P198)高校在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中,把预警机制教育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即在学生管理预警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引导性教育向约束性教育与引导性教育相结合的转变。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教育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有力地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二、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发挥,不仅开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也有效地改善和加强了学生管理自身的建设,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其功能,对于保证学生预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动力价值。

1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弥补了刚性管理的不足

制度化管理是一种“刚性管理”,尽管具有规范化、程序化和稳定性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显得刚性过强、柔性不足、灵活性少。这种管理模式实行金字塔型自上而下的线性管理,它以稳定为目标,以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为目的,采用“事后处理”的管理思路,以问题式管理为手段,以说教为主要工作方式强调管理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发展。而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通过将社会的基本理想、信念培植到大学生的思想中,不仅能培养共同的社会认同感,给其以行动指导,而且可能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认知与觉悟水平。

2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已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需,因而,发挥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尊重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发挥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专业化管理上,同样也体现在育人思路和方式上,在这一点上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共同的目标。以往,在守旧管理思维支配下对学生进行的是严格规范管理,学校各级部门及教师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会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和师生间交流与沟通的缺失,出现师生关系淡化、理解与宽容减少、矛盾与误解增多、双方关系趋于紧张的情况并在现实中已发生。而学生管理预警机制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感受和现实需求,让预警教育过程成为管理者与大学生互相交流、思想碰撞、感情抒发的过程,这样,学生预警教育的预期目的也就顺其自然地达到了。

三、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功能的实现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即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做到四个坚持,让学生在预警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思想政治素质。

1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为全体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化、人性化的服务,要求各级管理部门、学生管理者,包括学生干部,在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住宿服务、资助服务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手段,进行

信息管理和预警关注,使得预警信息更加全面准确,跟踪服务更加及时到位,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机制,要求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管理者和专任教师)及学生骨干跟踪服务,实现学生管理由直线型向网络型转型,拓展学生管理的时空域。坚持预警与干预相结合、信息管理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关爱学生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拉近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矫正“管理=命令+服从”模式,体现融洽、协作、灵活、韧性与和谐的服务特点,实现在服务学生中实施管理,在教育管理中体现服务,使学生管理制度既具有权威性又不失人情味,既把大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把大学生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坚持人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深化人文关怀,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2]因此,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应强化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关怀,坚持管理服务学生与尊重关爱学生相结合,将学生的成长要求和成才愿望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意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服务与管理。在警示和干预过程中,应通过建立信息库和学生成长特殊关爱档案,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关爱和帮扶学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者优化工作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深入学生课堂、寝室、家庭等场所,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学生逐步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营造一个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爱的良好环境。以家庭经济困难预警为例,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孤儿、单亲、欠交学费、日常生活消费较低等学生群体)信息库,通过平时观察、具体调查以及家访等形式进行预警关注:针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建立“学生成长特殊关爱档案”,通过帮助他们申请助学金与勤工助学岗位、办理助学贷款等途径来关爱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针对欠缴学费而不申办国家助学贷款、生活困难而不主动申请勤工助学、申请资助但不符合资助条件、生活开支超过自身支付能力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并对他们进行警示和干预,就现实情况通过电话等方式告知学生家长,要求家长共同参与处理。在对困难学生开展预警和干预工作中,引导其他学生参与监督与帮扶,鼓励其他同学给予困难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消除困难学生自卑等不良心理现象,为困难学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还应不失时机地在校园内开展诚信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主动开展受助学生的回访和家访工作。

3坚持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宣扬“不抛弃,不放弃”精神,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是有目的性、阶段性、曲折性的,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挫折与阶段性反复。预警机制是一个程序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实行全过程监控,通过警示、干预和帮扶促进学生设计良好的人生规划,掌握必要的生存发展技能,为学生提供改错革新的机会,明确学生成长成才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基础,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为重点,将学生成长成才目标由外在教育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成长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划定一个最低线,对处于预警范围内的学生实施警示和干预,并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发扬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抛弃、不放弃”精神;为处于预警线以上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个性化发展选择空间;在预期效果上,将处于预警范围内的学生人数尽可能控制在最低水平,避免严格实行高等教育淘汰制对社会和家庭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另外,在预警制度的制定、流程的设计、人员的配置、硬件的配套和软件的开发等方面的优化将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自我发展,实现教与学、教与管的“双赢”。以学业预警为例,针对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召开主题班会,加强专业学习教育,加强督促和辅导,根据情节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受警示学生查找成绩落后的原因,制订和调整学业规划,寻求专业老师进行专门指导,适时邀请专业老师或优秀学生辅导,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功课和学业;对情况较严重的学生,请家长来学校面谈,商量改进方案;特别严重的建议家长陪读,共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良性发展。

4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实现管理目标的一致性

篇8: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探索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育与管理

党员是一面旗帜, 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 高校作为教育人、培育人和塑造人的重要阵地, 其党员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力, 特别是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 加强高校党员教育与管理机制创新的研究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更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措施。

一、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创新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是加快高校改革和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形势看, 当今世界处于重大的变革之中, 国际局势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诸多矛盾错综复杂,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对高校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国内形势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样化,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发展等问题给我们的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角度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党员对政治理论学习存在厌倦情绪, 有的党员认为政治学习是讲大话、讲空话和讲假话;教育手段灵活性不够, 党员教育工作仍是以读报、学文件等传统方式为主, 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形式呆板枯燥, 受教育者往往觉得乏味;党员教育缺乏制度约束性, 一些学校和部门的党员教育随意性比较大, 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党员教育与管理制度, 等等。因此, 创新高校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紧迫而又十分必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创新对策

1.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创新

只有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上进行创新, 才能使高校党建工作有的放矢, 即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 及时调整和丰富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把在实践中凝练的先进思想融入到党的理论体系中。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更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以更加努力推进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2.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制度创新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促进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完善党员发展、组织生活等各项规则和制度, 使学生党支部组织活动有章可循。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党组织的工作程序, 使党建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把好的做法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定期对学生党员进行考核, 内容应包括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 对制度本身也要不断进行检验完善, 使之充分发挥作用。此外, 建立监督评议党员制度, 它是党员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树立党员形象, 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措施。在学生中开展党员评议工作, 应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学习成绩、社会实践等情况列入考核标准中, 对学生党员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在评议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原则, 引导参评人员畅所欲言, 广泛评议, 并注重群众的反馈意见。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 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以严格要求自己, 在学习、生活中带领同学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和舍风。

明确党员责任追究制度。为了确保党员发展工作的质量, 建立健全学生党员的监督制约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责任追究制度, 把学生党员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提醒学生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严格地要求自己, 自觉地约束自己, 在各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员中的重大失误及违纪违规行为, 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

3.建立健全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机制

一些学生入党后, 党员意识不强, 对入党后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认识不够, 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 要时刻牢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 始终把握党性教育这个根本, 强化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教育。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应从入党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入党后理性教育, 更应建立健全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机制, 做到常抓不懈。首先必须对学生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的教育, 使他们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做到思想入党与行动入党的统一。同时, 每年定期通过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的方式, 使学生党员能够提高理论修养, 如定期举办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培训班, 使学生党员对党员先进性教育有更好地认识, 对时事政治和党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使党员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使学生党员明白入党只是提高思想水平的一个新起点, 而不是终点。

4.探索创新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新形式

(1) 积极发挥网络阵地的优势。

网络是把双刃剑, 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 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网络的发展给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良好的契机, 可将党建理论知识和创新成果放在网上供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习, 还要积极探索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径, 进行大胆创新, 如建立网上学生党员信箱, 开通网上党员咨询热线, 以解答学生党员面临的困惑, 等等。这样就能拓宽党建工作新天地, 使学生党建跟上时代步伐, 做到教育形式和方式能相互衔接, 相得益彰。

(2) 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党员服务周”、“学生党员奉献日”、“为党旗添光彩”等主题教育活动,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革命历史纪念地, 参加入党宣誓大会等活动, 使学生党员在这些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得到锻炼和进步。

(3)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高校学生党员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必须要建立优秀学生党员激励机制, 发挥党员的榜样作用, 树立大学生的楷模意识, 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的辐射力、影响力。通过建立健全优秀学生党员激励机制, 进一步激发学生党员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 使之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提高。

(4) 党员教育进公寓。

随着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 党团组织建在班级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方式会更加灵活, 陈至立在《第十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所以, 可根据学生党员居住情况成立党支部, 以方便在学生公寓开展党组织活动。如可在公寓设立楼长, 在宿舍选出室长, 楼长室长分别由有威望的党员和优秀学生担任, 他们配合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学生公寓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和疏导。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支部构建模式, 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 以提高学生入党的吸引力和党员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中可使他们明确社会主义方向和培养他们努力学习以树立将来投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只有这样, 我们党的先进性才能得到发挥, 也只有这样, 我们党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 使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李翔.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5 (6) .

[2]王岩.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问题论析[J].论文之家, 2007 (10) .

[3]许亚玲.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制度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07 (11) .

上一篇:电信防诈骗下一篇:寿险理赔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