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关系

2024-04-20

辨证关系(精选8篇)

篇1:辨证关系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探析

本文旨在探讨并分析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并就当前高校中英语教师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应用所掌握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解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 者:张爱华 刘锋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湖北廊坊,065000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4(6)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实践 辨证关系

篇2:辨证关系

1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促进知识型教育成功实现了智能型教育的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教师备课质量和效率这一角度上讲,首先它让教师在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整理方面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并且也为教学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其次,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而且对教学内容作出大幅度的调整,对于教师备课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从教学形态的角度讲,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使得教学内容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抽象的范畴和概念变得具体化和形象化,并让知识的动态分析成功取代了知识的静态理解,使得感性认识从表面不断深入到内部更深层的结构中去,进而让学生不仅领悟了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实现了内在规律的把握,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启迪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教学课堂的角度来讲,它使得教师能够从机械化的讲课和备课中解放出来,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问题解决以及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不仅让人与计算机实现互动,而且让师生之间得到很好的双向互动,给整个教学课堂都带来活力与生机。再者,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信息的组织方面也十分现代化,从而让教育信息的传输、转换、储存、选择以及采集都得到很好的优化效果,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学习的思维和交流方式。

一方面,从信息呈现方式的角度来讲,现代教育技术能让学生在学习和受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在知识的建构和重组方面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参与整个信息处理的相关决策当中。通过新型教育的及时运用,不仅促进学生联想思维的发展以及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有助于发现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的实现。此外,探究自主学习在各种学习方式的选择方面,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智能发展以及知识技能学习的掌握过程中获得极其宝贵的情感体验。

促进人才的双向培养人才双向培养最主要的途径就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从而加大学生学习速度的提高幅度。在教学矛盾的解决方面,相关教师则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来对其作出相应的协调,从而借助多媒体这个中心来完成教学的组织、设计以及评价等过程。此外,在教师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往往不一样,因此,教师也可以据此来对不同种类的电教媒体作出选择。在电教媒体的选择方面要注重其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从而使得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此外,关于教学媒体的利用方面,还可以通过相关的视频和视听资料以及其他方面的学习资源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而学生个人方面,在学习进度和内容方面还可以结合自身的进度和需要来进行,从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多媒体的学习也使得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所存在的自卑感、紧张感和压迫感得到解除,并对自己的学习能作出轻松自如的安排。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在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涉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其涵盖的范围会很广,不仅包括了人生观和道德观,也包括了信息观等,而这些在学生信息素质的形成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量的增长速度的加快,信息在给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计算机网络犯罪、网络虚拟游戏以及计算机病毒等,尤其是网络上所出现的不良词汇和不良信息更是日益浸染着学生的心灵。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把道德素质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利用专题课以及相关的课程活动来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信息素养的树立创造良好的环境。

2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联系

现代教育技术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实施手段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模式,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是以教师为重的单向式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制约。因此,要真正获得教学教育的结果,则必须对应试教育误区进行突破,主要用以学生和实验为中心的模式来取代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而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不仅能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且创造了更大的学习的平台,使得学生探究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都得到极大的提升。而随着新兴教学模式的提出,也必须要求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与实际的素质教育需求相符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发挥出来,并通过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手段来培养学生知识认知的全面性,使得素质教育得以实现,如讨论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以及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等。

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够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最有力的支持教育的新型模式主要是借助数字化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现代教育的方式。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虚拟以及实体化,从而降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而信息教学模式教学的中心在于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创造精神以及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学生由被动的角色地位转为主动的角色地位,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对问题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由主动地位转为指导和辅助的地位。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广泛拓展了教学的范围,同时也拓宽了整个教学空间,使得知识传递的方向更加具有多维性,不仅为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且使得学习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此外,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会更加重视,而现代教育由于其所含的教学资源极其的丰富多样化,因此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具有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得到平衡,而且对于学生发展需求和创造力方面也很好地实现了平衡,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的提高。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拓宽技术的应用范围教学模式的转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它必须经过很长的过渡期,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很少掌握新媒体技术,大多把现代教育技术方法放在辅助地位,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还没能充分认识到。对于这样的情况,应对这部分教师加强培训,让其把教学经验的优势与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编排出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全面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应对课程的知识进行深度的拓展,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教学内容通过课件或者视频的播放更加突出其层次性和重点难点,把抽象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和多维化,从而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知识的衍生,并把实际的生活内容连接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的欲望,使得全新教育理念得以树立起来。

实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学校的硬件设备方面也在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很多学校的课室都已经开始配备多媒体平台.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应该浪费这一资源,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对多媒体平台的使用水平,使得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使得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融洽,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得以集中,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要对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进行推动。学生素质发展不仅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且其发展的程也是十分漫长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让学生在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中,能够结合自身的安排、计划和学习情况对自主性学习的方式作出选择,并进行远大目标的设立,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超越和激励自我,最终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4结束语

篇3:辨证关系

一、资本经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基础

资本经营决策是对企业未来业务所做的决策,其各项选择、评价、安排都将是后续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前提,从基础上制约了其运作的空间。

(一)兼并收购不可避免的关键决策之一就是定价。价值评估所确定的并购资产价值高低,从根本上制约了企业经营的利润率水平。如果估价偏高,在股权融资条件下,会摊薄利润水平;在债权融资条件下,会加重利息负担,从而加大财务风险、降低获利水平。

(二)根据税务专家分析,兼并收购完成后,企业开始正式运营的时候,公司与税务相关的结构都已经确定,税务筹划的空间只剩下约20%。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对受资企业地点、股权结构、融资结构、资产结构、合作方式、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等的选择和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税务工作的空间和基础。在后续的管理与经营过程中,当然也可对这些结构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对公司正常经营影响较大,甚至可能得不偿失。因此,最好的策略是在资本经营决策前先做好全面、长远的税务安排。

(三)受资企业所在地的融资环境、信用状况,制约了企业后续日常经营的资金流动。对处于资金充足、金融体系发达地区的企业,如果企业经营业绩良好,资金筹集不难,且可能作为一个融资的平台;而对处于经济不发达、信用体系不完善国家的企业,因为资金匮乏、信用记录不良,资金可能成为瓶颈,需要股东公司提供直接资金支持或提供担保。

(四)财务杠杆的利用方式影响后续经营管理。完全依靠自有资金进行资本经营很少,常常需要利用债务的杠杆作用或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融资方式的选择,如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或可转债、公开募集还是定向融资、各种融资比例的安排,以及项目合作的方式,都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权限划分、政策方向和成果分配。

(五)受资企业所在地的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原材料供应状况、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劳动力供应状况、信息体系建设情况等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外部基础,制约着企业经营运作的效率。

(六)受资企业所在地法律体系的健全程度与执法的力度,对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重大影响。

鉴于前期的资本经营对后续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影响,要求在资本经营过程中,相关部门、人员需要全方位、全面的介入,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并购过程结束之前。在保证工作纪律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让相关人员对项目的进展保持实时跟踪,保证信息的及时沟通和共享,以选取最有利的时机、以最好的方式来完成并购。

二、经营管理是对资本经营目的的实现,且其结果影响后续的资本经营

每一个投资企业都有在资金投入前预先设定的参数和目标,都承担着落实公司整体战略的使命;其经营管理结果,既关系到前期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又对后续资本经营产生制约。

(一)资本投入过程中的盈利预测、资金预测等都要通过目前的经营管理状况来予以落实;只有切实贯彻各项战略举措和经营计划,严密控制相关风险,才能实现资本投入的目的,保证债务的偿还和股权的收益。

(二)经营结果的好坏,关系到能否为后续的兼并收购、投资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项目的投资,金额都比较大,回收期比较长,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已经并购的各个受资企业都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实现利润和现金流的快速增长,则可以一方面通过分红或直接参与新项目向企业提供资金,另一方面受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也会扩大其融资能力;如此,则可实现资本经营和企业经营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三)受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特别是经营业绩的好坏,影响到市场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评价,对后续的并购活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收购,退出的股东关心股权现在能否卖个好价格,而继续持有的股东则关心新控制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如果我们对现有的实业企业都能做到经营顺利、发展迅速、管理科学,无疑会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四)受资企业经营过程中与合作方、当地政府、银行等的关系,影响到公司整体的形象、声誉,从根本上对后续的兼并收购产生制约。比如,给职工的待遇和清退人员的安置、与当地银行的双赢关系的建立,对政府承诺的兑现、对合作方的尊重与配合、对当地发展的支持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后续项目开发中社会各界对出资企业的信任和期望。

(五)在受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能够发现其先天不足和新生问题,对行业、产业的规律有更深刻更细致的认识;而这些经验和认识会让企业后续的资本投入更为理智、更为科学。

三、实现资本经营和企业经营的良性循环

篇4:阅读与写作关系辨证

关键词 阅读;写作;语文教学

一、阅读对写作的正面迁移

1.升华思想,丰富情感,汲取人类文化之精华

阅读能提高写作者的思想修养。文章或作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作用强弱,往往决定于它的思想深度,这与写作者的思想修养有密切关系。思想修养涉及到信仰、觉悟、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方法等。文章或作品融注着作者的思想,表达了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写作者在阅读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思想天地,与作者一起思考,受作者思想的熏陶,人生观、世界观的启迪,学习到作者的思想方法。长期经历这种思想的洗礼、磨砺,读者的思想会逐渐深刻起来,学会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建构理想的精神家园,树立起良好的写作品格,努力写出有价值、有深度的作品。

2.培养文体形式感,学习语言的运用

通过阅读,写作者可以培养文体形式感,明确文体的特征,敏感地把握到不同文体形式各自的优越性与局限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气质、才能、经历等条件,选择合适的艺术形式。通过阅读,还可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其最终成果是写出文章,即书面语言文字的表达。语言文字作为写作的媒介,写作者是必定要掌握的。人并不是生来就懂得语言文字,通过阅读,人们才认识到世界是我们用语言去命名、解释的世界。有时我们不知道怎么写、怎么描述这个世界,并不在于我们没有认识、缺乏感受,而在于我们没有掌握相应的词汇去描述它,我们的词汇太少了。

二、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是有限的

阅读对写作尽管有许多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阅读并不能了解到写作的全部奥秘。阅读看到的文章,是静态的写作成品,而写作实践是动态过程,写作主体如何感知、构思、组织、表达、修改,其中经历了多少的反复与曲折,仅通过阅读是难以知道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憾。写作,是写作主体向自己的写作目标(文章)逐渐趋近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历经许多困难。“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痛苦了。”(纳德松语)阅读不能亲身体会到写作的语言痛苦,即把自己的所想化为文字的痛苦。没有经历这些痛苦,也就不能获得驾御语言的能力。

可见,阅读和写作还存在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对写作又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所吸收的并没有包含写作能力所需要的全部要义。写作除了需要相关的智力因素外,还要借助于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阅读并不能提供给读者这些至关重要的东西。阅读对写作的确有一些帮助,但它只是写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一味寄希望于“读了就会写”、“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也会提高”是靠不住的。正如叶圣陶所说,“写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要动脚,才会走;要举手,才会取;要执笔,才会写作。”因此,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消除这段距离。

三、阅读与写作呈双向互动关系

阅读所吸收来的,毕竟比较模糊、零散。“发表是吸收的利器。”(胡适)通过写,可以使之系统化、有序化,从而使认识更加的明晰,加深了对读物的理解,并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写作得越多,阅读的机会也越多。

事实上,写能包含读。要进行写作,自然就得读书。但读不能包含写,阅读行为中基本不包含写作行为。阅读更多的是被动的吸收,进行的是再造性想象;写作是主动的表现,进行的是创造性想象。两者是不同的行为。读虽然可引发写作动机,但写作行为并不能由读来完成。读就是读,读不能代替写。诚如一些论者所言:就阅读行为而言,并不必然地包容写作行为。固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作作笔记或写写书评,但只读不写也未尝不可。在一般情况下,单纯的阅读鉴赏活动或消遣活动,就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写作行为就不同了,写作行为过程必然包含着阅读行为。写作行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写作,写作,后写作。“前写作”,指写作主體的心智、技能的修养和写作意念的孕育;“写作”,指萌生写作动机与作品的构思、行文、定稿;“后写作”指作品的阅读反馈与作者的反思。这三个阶段都包含着阅读。“前写作”,主体的准备状态的优劣,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养,学养有赖于阅读;语感、文体感的形成也有赖于阅读;不少文章写作的意念也源于阅读。“写作”,即文本的创造行为,在写的过程中,不但要“自读”(边写边读、边读边写、边读边改),而且还要“他读”(从读者的角度来“预读”“审读”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后写作”阶段,作品问世后,必须被阅读。未经读者阅读过的作品还只能算是“半成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此外,作为作者,还得“阅读”读者的反馈,反思作品的成败得失,把经验与教训融合进自己原有的写作认知背景。至此,才可以说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写作活动。由此可见,写作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阅读,写作包含着阅读,写作对阅读具有包容性。结构主义也认为,阅读是一种“破码”行为,写作是一种“编码”行为。能破码的并不一定会编码,但能编码的肯定会破码。“编码”能力(写作能力)强的,“破码”能力(阅读能力)也肯定不弱。写作能力弱的,阅读能力也肯定不高。——这也就是为什么会阅读的人未必会写作、而会写作的人必然会阅读的原因所在。阅读与写作的这种内在机制上的差异应是构成读写观念与教学规范的基础。

四、结论

篇5:辨证关系

正确处理好师生距离的远与近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学生都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必须积极探寻与学生心灵情感的交融点,使学生真正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乐于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在心与心的感应中,接受“无痕的教育”;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净化学生的灵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从管理角度讲,师生之间也必须有一个适度的距离。要让学生在适度的距离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与班主任在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从而对班主任保持应有的尊重;同样,班主任也只有依托这种距离,才能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谈心,硬性规定与宽松氛围融合起来,使班级管理始终处于和谐的气氛之中。师生之间如果距离过近,片面强调和学生“打成一片”,那么学生则会与班主任称兄道弟,轻慢班主任应有的威信。不尊其师,何谈“信其道”,何以“服管”。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角色定位,与学生之间保持一个适度的距离,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既可亲,又可敬的班主任形象。

正确处理好管理的宽与严

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会变坏”。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该“严”字当头,严是严格的管理,严格的要求,严肃的作风。严格要求学生学做“真人”,严格要求学生“求真”。

然而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班级管理要严中有宽。宽是宽厚的态度,宽容的胸襟,宽松的氛围。当然,宽不是迁就纵容,不是放松。宽要有限度,一味宽厚容忍,班级会显得松懈散漫和无组织性,纪律性,这不利于学生和班级的健康发展。宽不能超越底线,宽不能抛弃原则,宽不能有始无终。因此,严,要严中有宽,严中有爱,严而有格;宽,要宽中有严,宽中有爱,宽而有教。班主任只有正确把握好宽严管理的尺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正确处理好思想工作的深与浅

班主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应该有一定的深浅度。教育学生的深浅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育的内容,目的去把握。有时候要“小题大作”,有时候也要“大事化小”,该深则深,该浅则浅,要由浅到深,深入浅出,浅中见深和深中见浅。

学生犯了错误,教育一番,帮助学生明白了是非,让这个学生写了个检查,这只能说班主任仅仅做了很表面,很肤浅的教育工作,这仅仅是教育的开始,接下来班主任应该帮助他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学生思想会出现反复,班主任就应该深入抓,反复抓,长期抓;学生有些问题在大庭广众下是不暴露的,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学生有些情况在校内反映不出来,班主任就要深入到家庭,深入到社会。大道理应该讲,不讲大道理,小道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些大道理是永恒的,比如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崇高理想,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这些是人立身修养的根本,应大讲特讲。比如说到读书的重要性,如果只告诉学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小道理,学生内心不会为之所动,因为学生也明白,当今社会“黄金屋,颜如玉”与金钱的关系最大,与读书的关系不是很大。但是如果班主任启迪学生“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使学生真正懂得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与知识,科技,个人息息相关,真正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大道理,那么学生的志向就会更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更持久。

篇6:辨证关系

2018年长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马哲中第四节认识论我们学习了实践和认识的定义以及他们各自的特点,那接下来我们要重点把握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其实说到辩证关系无非就是一个决定另一个,另一个对这个具有反作用。实践和认识也是如此。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与实践。这里我们重点要分清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四点内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甜不甜亲口尝一尝就知道了”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自己通过亲身实践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而另外一部分较难的不好自己亲身实践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书本,老师传授等各种途径。但是无论是书本也好还是老师的讲授也好,这些都能够追本溯源找到亲身实践的这个人。所以我们发现无论是直接经验也好还是间接经验也好其实都是从实践中获得,所以我们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例如“近山知鸟音,靠水识鱼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判断是不是来源的关键就是看是不是认识从实践中得来,也就是“有无”的问题。原先是没有认识的在实践中才获得了认识,这是体现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会催生出新的需要,会改进观测的设备,会提高人的智力水平等,能够推动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让认识更加深入更加高级更加全面。正如恩格斯的名言“人的智力水平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认识由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实践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源能够把一直向前推进,推动认识发展。所以这里解决的是“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认识原先有只不过较为低级不深入不全面,因为实践产生了新的研究设备所以让人们认识事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进步。例如,“中国天眼”的研制成功,让人们可以更细致的探测研究宇宙,更好的观测脉冲星。这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的认识要以回归到实践中为目的去认识,而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也就是要学会能够把理论转换成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例如我们研究了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定律,但是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任何意义,于是我们在这一规律的指导下,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有了具体的实践活动并且对我们的社会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的生产力大力发展,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就是典型的理论指导实践。所以关键看有没有“回归”。体现了回归,那么就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第四,时间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正确不是以是否符合多数人的利益为准,也不是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关键是看能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正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是经过实践的检验广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通过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革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不是真理一定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这是由于实践的特征决定的。所以关键在“检验”体现了实践作为了检验标准在进行检验,那么必然选这一条原理。

以上,便是实践决定认识的具体四条原理,在考试的过程中很容易弄混淆,所以一定要牢牢把握他们的含义,从内涵着手进行辨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题目来练练手:

例题: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下例选项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有()①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粹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⑤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D。①近水才获得了鱼性的认识,近山才获得了年音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②选项只是强调对理想执着追求,不停奋斗的精神,没有实

版权所有,转发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篇7:自然辨证法练习

事故给公安消防部队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极大的。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安全防事故工作,提高科学领导水平,强化事故预防功能,是促进公安消防部队队伍和业务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事故是可以认识的

安全工作是事关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一根敏感神经,各级每年都要花很大气力抓安全防事故,但各类事故仍然像幽灵一样在营区内外徘徊,使一些同志对事故预防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达到草木皆兵的惊恐程度。事故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常使人感到突然,这就使事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作深入的辩证思考就会发现,事故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进行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事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种矛盾,也遵循一般矛盾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认识。因为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经过一个由细微变化到逐步激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点哲学,把辩证法的法则变化为我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就拿量变质变规律来说,关注身边人和事物所发生的细小变化,及时消除不利因素,有效准确地化解矛盾,就可以促进有利因素的积累和发展,避免事故的发生。运用这一规律,就要善于发现和注意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事故在量变阶段总是不明显的,往往容易被忽视不易察觉,但又有各种前兆可寻。只要善于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一察觉到苗头就立即警觉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在对待事故问题上,就怕粗枝大叶,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认识事故,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在领导部队建设发展中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把量变质量的哲学原理转变为发现事故的智慧。

有些同志认为,事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变化,不好把握。这种认识给基层官兵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一边要提高战斗力谋创新求发展出成绩,一边又提心吊胆,总是如履薄冰般地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突然冒出个什么事故来,是所有努力倾刻间化为泡影。把事故看成是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与偶然范畴的误解。辩证法认为,任何偶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因素。纵观大千世界,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事故是部队建设发展中矛盾发展的一种激化形式。官兵之间的矛盾,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人与装备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等,只要矛盾存在,就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这是必然性;哪一天要发生什么事故,发生在哪个单位,以什么形式发生,是偶然性。偶然发生的事故受必然性支配。二者的关系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完善预警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有些同志总是认为事故发生太突然,不可预防,干其他工作敢拍胸脯立军令状,唯对事故预防工作感到心里没有底气。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人们对一般事故的预防积累了一些知识,比如,某些事故与季节有关系。冬季冰天雪地易发生交通肇事,夏秋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冬春天干物燥易发生火灾。有的事故与个人进退有关系。如考不上学、转不了士官、提不了职务时,容易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有的事故与部队驻地特点有关系。如驻城市部队官兵极易涉足娱乐场所,草原牧区部队点多线长寒冷期长易发生车辆事故、煤气中毒和违反民族纪律现象。有些事故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关系。如内地籍新战士刚到部队,缺乏应对艰苦环境和紧张警营生活的准备,会因地域艰苦、感染疾病、生活节奏快、怕苦怕累、心理产生恐惧等原因诱发逃离部队甚至轻生等问题。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根据已知事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也不失为预防事故的好方法。

事故有不断重复的特点。可以根据事故重复出现的现象,摸索和掌握其发生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事故预防的主动权。《内务条令》对安全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还结合自身安全工作实际制定了许多极具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预防事故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没有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办事所造成的。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一个字一个字地丢。所以,预防事故就应该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源头抓起,从认认真真学习贯彻条令条例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抓起,做到千军万马抓主官、千头万绪抓根本、千方百计抓落实。由于条令条例是从原则上、全局上讲的,年轻官兵对其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遇到各种情况不知道如何去预防,所以还应该根据特点编印预防各种事故的具体案例,开展生动形象的教育,以提高官兵预防事故的能力,同时积极做好加强预防事故的训练。

预防事故要做到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统筹兼顾全面抓,又突出重心重点抓。如,重点事故要重点防。因驻地条件艰苦,部队远离首长机关,动车频率高,车辆事故的比例比较大,其中违章违纪因素比较典型,因而重点是要加强对驾驶员队伍的管理教育和训练,强化法纪意识和安全观念。又如,重点单位要重点管。小远散直单位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部位,在加强对这些单位预防事故指导帮教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还如,重点工作要重点防范。新兵训练是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区域,诱发事故的因素很多,既要督导健全制度,强化责任、严格管理,又要督导做好各项后勤保障、丰富文化生活,还要督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准确掌握新战士思想脉搏、强化心理干预和引导。

三、发生事故并不可怕

害怕事故在所有部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只是公安消防部队。尤其是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害怕事故已经到了谈虎色变、草木皆兵的程度,致使一些单位被事故束缚了手脚,不敢创新,不敢放手抓工作,不敢大胆开展训练,为减少事故,有的减轻训练难度,有的训练课目干脆不训练。消极保安全,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其实是回避矛盾,对部队长远建设同样无益。害怕事故是队伍上的片面性,把事故看成绝对的坏事,看不到坏事可以变好事。俗语讲,“吃一堑,长一智”。人类的智慧是在一次次吃“堑”中增长起来的,无数人的成功都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得到深刻的教训,保持清醒头脑,对以后的工作就有了正确的指导。发生事故不要悲观泄气,更不能“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抓工作抓创新抓训练抓管理是对事故的积极预防,与发生事故并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各项措施落实、工作扎实到位,事故就无机可乘。如果消极对待安全就会出现防了这边漏了哪边的情况。须知,精神状态不对头,是对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讲比事故本身危害更大。

篇8:论制药装备企业几个辨证关系

1.1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管理这两个字, 家喻户晓。但是, 真正能够理解其深刻内涵的却不多, 理解并实践好了的更是少之又少。良好的管理来自良好的思维与思想, 因此, 可以说“思想决定一切”。

1.1.1 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评价现代企业的一个关键指标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管理则是形成、保持和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选择,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保持和强化又是管理的必然结果。不同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方面各有不同, 比如:甲企业技术领先同行, 乙企业营销领先同行, 丙企业资金领先同行, 等等。但是, 只要离开了管理这个平台, 他们的领先即核心竞争力便会是昙花一现, 如过眼云烟。通用公司等都是通过良好的管理来保持着它们的核心竞争力的良性转换和长期存在并继续提高。

1.1.2 管理决定一切

唯有良好的管理才能做到:缺少人才时, 可以吸纳、留住和最终使用好人才;缺乏技术时, 可以开发、引进和应用好技术;缺少资金时, 可以筹措、融进和增殖好资金。否则会失去已有的, 永远也无法拥有没有的。

人才、技术和资金问题解决好了, 办企业的硬件就全具备了。企业游戏规则的建立, 必须和唯一要遵循的是管理本身所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 而非其他, 否则, 就不能做企业!因此, 管理决定一切。

1.1.3 管理高于一切

重科技、重销售、重生产, 轻管理的现象在国内司空见惯。其实, 前面三个“重”是假的, 后面那个“轻”倒是真的。轻视管理的, 不可能重视科技、销售和生产。

管理制度是规范和调整我们劳动与工作行为的企业内部法律, 它的地位崇高、神圣而不可侵犯, 否则, 必将受到相应制裁。因此, 管理高于一切。

管理是打击歪风、匡扶正气的法宝, 是整合各种力量与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与效能的根本手段。管理是一种权力与权威, 管理者是领导的领导, 是财富的财富, 因此, 管理高于一切。各企业最缺乏的不是技术、资金和人才, 而是管理。我们反过来讲, 没有管理, 你再好的技术, 如不去创新, 总有一天会落后;再多的资金, 总有一天会被全部亏空;再好的人才, 总有一天会因受不了你这种好坏无别的环境而离开你!所以我们说, 管理高于一切。

1.2 管理需要服从与牺牲

1.2.1 管理需要服从

一个本来极不正常、很不合理的现象, 现在却习以为常, 见怪不怪了, 似乎“存在即合理”。这个现象就是:有人明明知道管理出效益, 管理是硬道理, 他还经常挂在嘴上骂别人“管理混乱”等等, 但是, 他自己却恰恰最不愿意服从管理, 他的管理哲学是管理应该去管别人, 去管管理者。比如迟到早退旷工违反劳动纪律, 粗制滥造出次品, 工作马虎造成损失等等, 受到相应批评、处罚与制裁, 这本来是很正常又很正确的事, 可他受不了, 他要闹情绪, 他要吵架。他不懂得: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也不可能允许将少数人的自由建立在侵害大多数人利益的基础上。一个将个人“自由”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 以个人行为对抗公司制度的人绝不是真正的人才, 这样的人弃之何惜!

1.2.2 管理需要牺牲

首先, 管理要先管住管理者, 先管住干部。虽然在同一个企业, 对干部和一般职员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方式可能不同, 甚至具体细则也可能不同, 但是, 每人必须接受管理与约束这个本质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管理无特区。管理者要有牺牲精神, 要带头执行制度纪律, 放弃个人“自由”, 放弃与公司利益有冲突的个人利益, 这就是牺牲。

其次, 一般职员要服从管理, 有服从便会有牺牲, 起码你的个人性格、兴趣和生活、工作习惯与管理制度有冲突时, 你必领先遵守制度, 这就是常说的:8小时以内请放弃一切自治!放弃自治就是牺牲, 这种牺牲还包括, 公司的每项制度和每个决定可能只有90%的成分是合理的正确的, 不合理、不正确的地方会给你带来委屈, 忍受这种委屈就是你作出的牺牲。

再次, 管理是人类社会实践中最复杂的一项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 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因此, 你要做管理, 你要当管理者, 你必须要牺牲大量的业余时间。

还有, 管理是通过制订和执行各种刚性制度去达到目的的, 因此, 做管理和当管理者肯定要得罪人, 需要牺牲个人情感、友谊、关系等。

最后, 管理是需要不断创新与变革的, 而每一次的创新与变革, 必然带来阵痛, 承受这种阵痛就是牺牲。

1.3 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

(1) 管理是全员性的。管理不仅仅是领导和管理者的事, 更是全体员工的事。管理只有从强制进入到自觉, 才会发挥根本性的作用。这种自觉是一种境界, 如果离开了全员, 这种境界是不复存在的。因此, 全员参与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2) 管理是全过程的。

(3) 管理是全方位的。

2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辨证关系

2.1 股东地位的确立与变化

2.1.1 股东地位的确立

我们组建公司, 工商注册的时候, 你的股东地位就已经确立了。按照法律规定, 你是这个企业的主人之一, 你有依法监督公司大政方针的权力, 你有依法享有赢利分配的权力和弥补亏损的义务。

你是主人, 这是法律层面上的, 全体员工都是主人, 这是文化层面上的。两者都不能缺少, 前者确保产权关系明晰, 后者确保企业发展人力资源的供给。

在企业里都是“打工仔”, 为自己, 为企业, 为社会, 为国家, 为民族打工。在企业里, 又都不是“打工仔”, 我们都是企业这个舞台剧里面的演职人员。因此, 人格尊严是平等的!

股东会 (董事会) 与行政会是两回事。前者为后者提供奋斗舞台, 后者是在为前者做贡献, 当然也是为社会作贡献。

股东与行政干部、领导又是两回事。对于前者, 只能说明你投了资, 你是主人, 有依法享受盈亏和依法监督后者的权利和义务。而后者却不同了, 他是为前者作贡献的, 他需要具备德才兼备的条件。否则他就会办砸事, 就会乱办事, 就会损害前者, 损害社会, 就会遭到前者和社会的制裁。如果德才兼备, 后者是最受尊敬的, 因为是他们付出了心血, 管好了财富, 创造了财富。

总之,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这是游戏规则。具备股东身份的人, 如果你不在行政领导岗位上, 你就别插手行政领导事务, 否则, 会乱套。当然, 依法加强对经营者监督、管理与控制, 防止意外, 这也是股东和董事们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而且也必须这么办!只有这样, 才能防止个别或少数经营者为所欲为, 侵害企业根本利益。不过, 这种控制与日常行政管理是两回事, 不可混淆。

当今中国民企, 所有者与经营者身份合二为一的情况非常普遍, 这是符合国情的, 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因为创业初期, 大家都没有多少资金, 难以成为纯粹的投资者, 只有将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和智慧整合起来, 选择一个大家最熟悉的行业或项目进行少量投资而迅速起步。这样, 自然而然地, 每个股东都会承担一定的行政职责。这种模式的缺点就是由于身份重合, 继而必然会出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因此, 容易混淆身份, 由此而引发许多矛盾。楚天目前也属于这种模式, 因此我们更需要加强企业的文化与理念建设, 加强企业的管理制度建设来弥补体制结构上的先天不足。

2.1.2 股东地位的变化

楚天需要不断地吸纳新人包括新股东, 以壮大公司实力。因此, 股东的股权是有所变化的, 此为其一。其二, 个别股东因为各种原因, 出售转让了自己的股权, 这也是正常的局部产权关系调整, 它既有利于企业的阶段发展, 又有利于个别股东的自由选择。当然, 这要依法经过批准和办理好手续。

2.2 经营者地位的确立与变化

2.2.1 经营者地位的确立

我们始终倡导在日常生产经营等行政活动中, 一切权利、义务和责任都属于经营者, 我们反对股东会和董事会、股东和董事事无巨细, 横加干涉。法律给了经营者这个权利, 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也是这么要求的。

部分非股东干部, 有用权维权上的担忧, 有事关自己往后社会保障方面的疑虑, 这不足为怪。第一, 你只管大胆用权和维权, 否则的话, 你的岗位职责履行不好, 反而会遭人埋怨。第二, 我们展开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以排除大家的后顾之忧。

2.2.2 经营者的地位变化

企业发展壮大了, 要求经营者的素质 (德才两个方面) 必须要能够适应, 否则, 就会影响企业的进步。我们的原则, 其实也是客观规律的要求, 会采取两种办法, 一是通过培训的办法提高现有经营者的素质;二是通过组织措施, 撤换不能胜任现职的经营者, 引进和提拔能够胜任岗位职责的新人。前者是上策, 后者是必要措施。这两种手段的采用, 在稳健而又快速发展的企业里面是同时存在的。因此要求:现岗任职的经营者必须保持谦虚好学、积极上进的心态与思想,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外, 企业文化和理念以及现职在岗人员要有广阔的胸襟, 敢于激流勇退, 乐于让位于贤, 不恋位不恋权, 只求企业可持续发展。

经营者的地位虽然可以变化, 但是应该在依法的前提下, 通过企业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制度来确保所有经营者的后续利益得到尊重与维护。那就是, 企业不能过河拆桥, 吃水忘了挖井人。把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楚天的人, 他们理应受到尊敬, 而绝不应该被视为楚天的包袱和绊脚石。这是一个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文化问题, 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不把握好这个问题, 就会出乱子。

2.3 股东权益与经营者权益的关系

股东权益与经营者权益的关系, 在形势要求上, 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上, 又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其复杂性, 今天不多叙, 将来作为专题来论述。但是, 理论上和原则上都是很明确的, 那就是:股东权益与经营者权益必须有个结合点, 也肯定有个结合点。找到这个结合点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3 领导干部权力与义务的辨证关系

3.1 根据职能需要分配和授予权力

领导干部是组织者, 是指挥官, 是协调和管理的人, 因此, 必须享有权力。权力是领导干部履行好岗位职能的必要条件, 根据职能要求分配和授予权力, 这是组织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

3.2 领导干部要用好权用足权

权力是为指挥服务的, 指挥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 因此, 只有用好权用足权, 你的组织领导工作才能达到岗位职能设计的要求, 才会出业绩。

评价干部能力有一个重要指标, 那就是工作魄力。有的人因为性格原因, 这个指标欠优时, 有两个方面可以适当弥补。一是组织上应该避免将他放到经常需要刚性指挥的岗位上去做领导;二是他自己的德性要相对突出, 个人魅力要强, 并通过优良的个人魅力来提高其号召力。有的人虽然有个人影响力, 但他天生就不喜欢协调人和指挥人, 他与人的交往局限于平常的那种很随和式的朋友交流, 不习惯制度和纪律层面上那种严肃而又规范的行为调整。此类干部,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提高, 使他树立信心。管理才干不是天生的, 是后天形成的。

3.3 滥用权力的后果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 会促进你的工作, 也会提高你的威信和威望;没用好, 肯定会带来很多被动, 甚至危害。

人的影响力号召力主要由权力、能力和人格魅力这三大块组成, 滥用权力就等于自毁长城, 人格魅力急剧下降, 甚至权力最终被剥夺。

3.4 干部自身能力的定位与权力的衔接

3.4.1 干部自身能力定位

干部自身能力定位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问题不把握好, 会非常被动, 后果也严重。干部自身能力的定位主要由能力方向定位和能力大小定位组成。

能力方向定位:根据你的性格、兴趣、学识水平、专业能力、组织管理潜在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选择和定好方向。全能的人毕竟极少, 即使全能之人, 也总有一个最强的强项。方向定位选好了, 终身受益, 沿着这个方向努力下去, 会越走越好。

能力大小定位:首先理想定位要高, 实践定位要低。立志要干大事, 放下架子干基层, 由小到大由低到高, 循序渐进。比如, 先做好员工, 再做好部门经理, 进一步做好“总”字级别的干部。最后脱颖而出, 直奔总经理、董事长岗位。

3.4.2 定好了位的要努力奋斗, 再创新高

如果你已明显感觉到自己力不从心, 就不要恋位恋权。否则, 你自己过得窝囊, 工作也受损失, 动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的职务和权力, 那又有何趣味?为了那么一点感官和虚荣心上的满足, 犯不着如此来糟蹋自己宁静的生活!有的人没担任干部时, 大家对他的评价很好, 一旦挑起领导担子, 便出现上司不满意群众有想法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人还是那个人啊。其实道理很简单, 不言自明。

当然, 有的干部的不适应是暂时的, 可能是潜在素质尚未发掘出来。因此, 受到质疑的干部也不要灰心丧气, 要有自信心, 是金子它总会发光的, 只不过暂时被沙子掩埋着而已。作为公司高层, 我们在调整干部时也会力求慎重。同时, 我们还会努力营造环境, 着力培训和提高现职干部的水平, 发现和提拔新人, 补充力量。

3.5 领导干部自律问题

(1) 领导干部要努力、勤奋、廉洁、奉公。

(2) 高层干部要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 要树立典范形象, 发挥典范作用。要切记:上梁不正下梁肯定歪。

(3) 中层干部对下要起好传、帮、带的作用, 对上要忠诚, 不能玩花招。

(4) 尤其要提醒大家 (包括自己在内) 注意的是:行事用权必须做到公正、公平!除商务和政务机密外, 还要做到公开!

3.6 领导艺术问题

(1) 要领导别人, 必须先尊重别人。

(2) 要当好学生。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比别人更聪明的人。谦虚谨慎使人进步。不要对别人玩计谋, 耍花招。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3) 要当好老师。胸怀要宽阔, 宰相肚里好行船。不能跟人计较, 更不能“君子报仇, 三十年不晚”, 那样, 你会失去民心。要积极主动跟人沟通, 还要有充分的耐心。

(4) 要当好朋友。多体谅别人的难处。有的人只能做朋友不能做同事, 有的人只能做同事不能做朋友, 有的人既能做同事又能成为朋友。不管是属于哪种情况, 只要我们今天的同事关系已成为现实, 我们就要正视它。多体谅对方, 即使有矛盾, 通过努力沟通, 也可将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5) 要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对那些亲近的人, 管理与约束要更严格。这样, 别人才会服你, 敬你。

(6) 批评人要注意层次、方式方法和场合。不要随心所欲, 任性发挥, 甚至利用权力不讲道理。

4 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的辨证关系

4.1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管理决定一切, 管理高于一切”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不矛盾。管理是基础和载体, 也是核心, 但它不是目的, 目的是效益。效益是通过科技、质量、销售、生产等等这些具体形态整合后综合表现出来的, 而其中的科技又是十分关键的。

楚天的出路与发展在于科技, 在于技术创新, 在于技术领先。否则, 总有一天楚天会退出历史舞台。因此, 科技是楚天的命根子。

4.2 关于科技人员待遇问题

重视科技, 必先重视科技人员, 必先重视科技人员的待遇, 特别是物质待遇。否则, 老的科技人员留不住, 新的科技人员也引不来。我们要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 不能光喊口号。其他部门的人也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不能横向攀比。

力争让楚天的科技人员成为楚天首先富起来的群体, 这是总原则。

4.3 楚天的科技规划

4.3.1 要引进和培育几位学术带头人

学术带头人是一个企业技术实力的标志, 也是企业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的带路人, 是导师。

引进学术带头人, 是楚天的一贯做法。有过失败与教训, 但是, 我们矢志不渝, 仍会坚持下去。因为它符合楚天的根本利益。科技队伍必须要构筑出一个高、中、基三个层次组成的金字塔结构, 方能适应楚天的发展。我们将来要造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专家。

4.3.2 科技人员的概念范围重新界定

大学学历的从事产品研究开发的是科技人员, 没有相应学历但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的人也是科技人员, 技术拔尖的产品调试人员也是科技人员, 单项工作技能拔尖的人员也是科技人员。

我们正准备研究和制订政策, 将这些人员也列入科技队伍的范畴, 评定楚天内部工程师、工程技师技术职称, 提高其政治经济地位, 发放科技岗位津贴。

5 员工个人奋斗与企业发展的辨证关系

5.1 物质待遇与工作条件问题

相应的物质待遇是每个人追求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朴素的目标。因此, 强调物质待遇, 这不是自私, 更不是见不得人的事, 而是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民主化和人性化的进步表现。因为, 人类社会劳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但是, 任何事情都有其特定的过程、运作程序和必须遵循的规律。下面做一些简单的展开:

年长的、技能熟练的人, 不能抱着干一段算一段、捞一把算一把的心态和思想。

年轻的或刚刚参加工作的人, 你知道你最缺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吗?钱, 你肯定很缺, 但是, 你最最缺乏的是能力与经验!你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迅速提高你的能力, 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经验!

身体和能力 (德、才) 是赚钱的本钱, 也是获取社会地位, 取得事业成就的本钱。

赚钱不以时间长短论多寡, 只以机遇能力大小论英雄。而机遇是专门为那些做好了准备的人准备着的。无德无才之人到死也不会有机遇降临于他, 德才兼备者年年月月有机遇。

提高能力和素质与赚钱二者只能选其一时, 放弃后者才是有远见之人。

一个企业是否值得你去做事, 去工作, 去奋斗, 关键是这个企业的领导层是不是属于那类真正办企业的人, 企业人文环境是否公正公平, 企业的文化理念是否先进, 企业的发展是否有前景。别把物质待遇和工作条件摆在唯一位置上。个别人说, 做工就是为了挣钱, 不错, 做工是为了挣钱, 但不是唯一。

5.2 楚天的文化和理念

5.2.1 楚天倡导多元组合, 不排外不排新

楚天要办成“移民”公司, 面向全省所有地州市愿加盟楚天的有识之士敞开准入大门, 以后还要面向全国。做成集团以后, 还要面向全球。

楚天已基本打破家族式结构, 也已基本消除了家属亲属式管理。楚天任人唯贤, 不唯亲, 不但不唯亲, 而且根本就在不断清除“亲”。

5.2.2 楚天发展有空间, 个人在楚天发展也有空间

楚天用人, 德才兼备是关键标准, 不会掺杂其他不合理因素的。因此, 你只要愿意奋斗而且具备条件, 什么地位呀, 有一天会属于你。为什么呢?第一, 我说的是客观规律所要求,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 将楚天的组织制度和文化制度加以改造、规范和提高, 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6 资本积累与可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

原始资本积累期间, 企业处置资本的原则:以资本增殖和积累为主要目标。不宜甚至可以完全禁止股份的红利抽出散落到股东手中。因为, 这个期间是企业基础欠稳、发育欠完善和最需要资金展开各项工作的时候。不但不能分红, 应该还要通过各种融资手段不断补充新的资金进来,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可适当动用资金改善与提高股东、干部和群众的基本的生活、福利条件。可在遵守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的前提下, 适当加大财政预算, 提高全体人员的个人劳动收入。

7 质量工作与企业发展的辨证关系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抓质量必须要严厉、严厉、再严厉。

根据楚天今天的现状, 我认为“乱世用重典, 矫枉必过正”也是可以的。真正把质量制度和纪律看成是20万V高压线, 谁都不敢去触犯, 谁触谁死谁成灰!那才是真正的质量境界, 那才是楚天真正的出头之日, 腾飞之日, 发达之日!

抓质量从抓设计和生产入手, 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出来的, 而不是检验出来的。不抓质量的干部绝对不是合格的干部。没有质量, 要生产干什么?没有质量, 要数量干什么?不注重设计质量的工程师是蹩足的工程师, 可以取个代号叫“蹩足师”。

因此, 抓质量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抓。

8 结语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下一篇:爱唱歌的小鸟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