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2024-04-30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通用4篇)

篇1: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异种语言文字符号通过人脑思维进行等价交换的行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准确理解原文并且用另一种语言完整地再现的过程,即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所以,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往往将一种语言的语法习惯套用与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中欧化式的英译汉或者中国式英语的汉译英经常出现。因此,首先应明确翻译中各个因素的辨证关系,然后才能探讨翻译的教学方法。

一、翻译中若干因素的辨证关系

(一)“忠实”与“通顺”的关系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篡改、歪曲、遗漏或任意增删的现象[1]。其次忠实是保持原作的风格——即原作的时代风格、语体风格、民族风格和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更不能以自己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尽可能还其本来面目。鲁迅曾强调说:“翻译必须保持原作的风姿。”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通顺易懂,符合语言的规范[2]。译文必须是明白畅晓的现代语言,没有逐词死译和硬译的现象,没有文理不清的现象。忠实与通顺是相辅相成的。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忠实;通顺而不忠实,脱离原作的内容与风格,通顺也失去了作用,使译文成为编篡、杜撰或乱译。要做到忠实和通顺,译者首先必须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然后把理解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确切地表达出来。虽然透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达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是我们的理想和努力方向。

(二)“直译”与“意译”的关系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是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色彩、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等[3]。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在能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所谓意译,由于每个民族语言都有其自己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而不宜采用直译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当然意译不是任意乱译。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多年来,在我国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关于直译法和意译法的争论。事实上,直译和意译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用的。两种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限度,超出了限度,过犹不及,直译就会变成令人不解或不可卒读的死译或硬译;意译就会变成随意发挥或随意伸缩的胡译和乱译,根本不可能产生完美的作品。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直译与意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重视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文体风格,殊途同归,互不排斥,互不矛盾。译者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和起来,用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4]。鲁迅在论翻译问题时曾提到“归化”与“洋化”,实际上就是“意译”与“直译”。他说:“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意思也是意译必须和直译相结合。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

当然,要搞好翻译,我们不仅要处理好以上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和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实践,勇于探索,做到既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又注意理论性和系统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创新。

二、翻译教学的探讨

翻译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介绍一些基本翻译理论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翻译实践来总结经验和掌握翻译理论知识以及基本规律;然后再用翻译理论知识和规律来指导下一步的翻译实践,往返循环,周而复始,逐渐积累有关知识和经验,逐渐提高翻译能力和熟练技巧[5]。多年来,翻译教师一直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大学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使其翻译能力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标准。

(一)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当中展开。一个单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封商务信函应该如何翻译,往往能在认真讨论和激烈争辩之后,达成统一的认识,得出比较满意的译法。

在师生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有一定难度的句子,让学生试译。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学过的翻译技巧和理论知识,积极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译法。教师有时可以稍加提示或有意识地提出一些不规范的译法,让学生进行分析、识别和对比。只有进行这样的对比,才能使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逐步减少误译,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在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时,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相互竞争和好胜的心理,每个组都想(下转第293页)(上接第291页)拿出比其它组好的译作来。因此,在小组讨论中,人人都会争先发言,个个都能献计献策。当组与组之间进行争论时,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加以指点,肯定学生提出的好的译法,对误译或错译结合翻译理论进行解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能巩固翻译理论知识,又能提高翻译能力与技巧。

(二)加强翻译实践

翻译课既然实践性很强,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所以,除了正常的理论和技巧讲解之外,教师应把较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实践

课应占课堂教学总时数的一半以上。 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首先,课堂翻译实践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初学翻译时的主要困难是对句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语法现象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因此,课堂实践中应适当运用语法分析法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特别应注意英语语言结构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或结构特点,如动词时态的变化,名词和介词的优势,强调结构等。通过比较和分析,既能巩固学生的语法知识,又能使学生从理论上认清两种语言的特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翻译时就能有意识地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其次,社会实践也很必要。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翻译实践,例如:各种体育赛事的翻译、大型展会的接待翻译、对外交流的大会翻译等;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翻译调研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区的公共标识语、名片、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会展文案、商务广告、商务信函、商务合同、餐饮食谱等翻译做实地考察、分析与研究,既能开阔视野,又为毕业设计提供了素材。这些课内外实地翻译不仅夯实了课内所学的知识与技巧,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翻译内容,使学生得到了真正的训练,是翻译技能提升的催化剂[6]。

(三)使用正反两译例

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的`翻译教程所提供的例句,一般是通过正面翻译即正确译法来讲解翻译理论和技巧的。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如果教师经常有计划、有目的的使用一些反面译例即病句或误译句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受益更大。因此,在翻译教学中,适量采用一些反面译例,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善于使用反面译例进行教学,会使学生养成一种钻研原文深层次意义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形成一种严谨的学习风气。

(四)及时的课堂讲评

课堂讲评学生的翻译作业,是翻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练习不讲评,或者不重视讲评,学生的进步不快。课堂讲评正是把翻译实践升华为理论学习的过程,在理论的指导下,学生会对翻译实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只有通过实践学习并逐渐完善翻译理论,然后用这一理论指导实践,才能逐步积累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逐步提高翻译能力和形成熟练技巧。

课堂讲评的方式灵活多样。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可以认清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会印象更深,记得更牢,有助于避免同样的毛病。教师在讲评中应当允许学生参与进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见解不仅给教师以启示,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

总之,翻译教学搞得好坏,教师是决定性因素[6]。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翻译课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翻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论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翻译应当致力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实践时应当使译文多样化,应当学会选择,有所取舍,有所创新。

篇2: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探析

本文旨在探讨并分析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并就当前高校中英语教师如何在翻译教学中应用所掌握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翻译理解能力,提出相应的建议.

作 者:张爱华 刘锋 作者单位:解放军炮兵指挥学院,湖北廊坊,065000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14(6)分类号:H059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实践 辨证关系

篇3: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马林诺夫斯基 (转引自F.R.Palmer, 1981) 曾经说过:“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 语义一旦脱离了语境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 语境对于语义的定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虽然奈达曾经指出翻译即译义, 即强调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意义。然而, 众所周知, 任何孤立的词语、语句甚至语段的意义都是处在游移状态中, 它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一定的语境之中, 即上下文中, 同时社会环境的也会对意义的确定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意义才能变游移为稳定。

那么何为语境呢?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 1884-1942) 。而后这一观点得到了弗斯 (John Rupert Firth) 的继承和发展, 他认为意义就是语言成分在语境中的功能。弗斯指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外, 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 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加者的身份和历史、参加者的关系等都是语言环境的一部分。简单地说, 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按照索绪尔 (1959) 在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中所提出的观点:一个语言成分的确切含义包括两层意义两:第一层意义是语言成分内含关系意义;第二层意义是语言成分外部的。因此, 要理解确定一个词的意义, 不仅要看它的概指意义, 还要分析它与周围各词之间的关系。众多周知, 语言成分的内含关系对词义的确定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因此, 语言成分之间关系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 横组合关系与纵聚合关系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 “在语言状态中, 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 (索绪尔, 1999) 其中核心是句段关系与联想关系, 即横组合关系与纵聚合关系。所谓横组合关系, 在语言系统中、建立在线性基础上的各个语言单位间的横向关系;而聚合关系是指在语言系统中, 出现在同一位置上、功能相同的单位之间的垂直关系。按照索绪尔的说法, 组合关系是“在现场的”, 聚合关系是“不在现场的”。

韩里德认为, 语言系统是一种可以对语义进行选择的相互交织的选择网络, 这个网络包含着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F.R.Palmer (1981) 曾用A red door和a green door两个词组来说明词际间的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他指出green和red分别与door处于横组合关系中, 而green与red之间是纵聚合关系。[3]词际间这种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对词的理解使用和词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作用。

毋容置疑, 由于各种语言中词义的不确定性, 因此做好翻译的第一步就是词义的选择和确定。就好比是数学中确定某一点坐标的位置, 不仅要在横坐标上定位还要在纵坐标上定位。确定词义就要研究词与词之间的种种可能的纵横关系, 寻求词语在此形式中以及其通过句、段、篇章等较高语言单位层次所表现出的完整的语义特征和明确的语义内容, 以便选择恰当的译词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因此,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仔细推敲词所处的横组合、纵聚合关系, 把握其确切含义, 才能做出高质量的翻译。

弗斯曾在“Papers in Linguistics”中指出:“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每一个词用在新的语境中就是一个新词) [1]就此我们可以说, 一个脱离了具体语境的单词便不会具有任何意义只是一个符号, 一旦进入语境就获得了意义。另外, 不同语境中的单词具有不同的意义, 完全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新词。例如:

People were standing about in the road.

人们在路上闲站着。

Tell me all about it.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我。

I was just about to ask you the same thing.

我刚才正要问你同一件事情呢。

The tickets cost about 20 yuan each.

票价每张20元。

这四个句子中的同一个符号about由于所处的语境不同, 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根据其所处的句子分别翻译为:“闲着”、“关于”、“正要”、“大约”。

3 横组合关系与翻译选词

在active volcano与active boy中的active一词, 根据它在不同横组合中相搭配的另外一词, 可以确定其确切的含义。第一个active因为volcano的本质特征应该翻译为“活火山”, 而第二个则因为boy的属性翻译为“积极的活跃的男孩”。弗斯 (1968) 曾经说过理解一个词要看它的结伴关系, 结伴关系其实就是指词和词之间的横组合关系。

笔者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也是在词际的纵横关系中常做类似的推敲, 最后才能选定一个较为满意的词。下边笔者举例如下:

成立于1985年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原南开数学研究所) , 造就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中青年数学家, 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大促进了中国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发展, 有力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蜚声海内外数学界。 (摘自《感知天津App》)

笔者译文如下: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formerly known as Nankai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was founded by ShiingShen Chern in 1985.It has nurtured many prominent young and middle-aged mathematicians.By organizing various academic activities, the Institute has not only pushed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in China but also helped China gain popularity in this field.

当时看到”造就“这个词的时候, 笔者脑中浮现出了好几个相对应的译词, 比如“educate”、“cultivate”、“train”等等, 但将“造就”一词放在它的横组合关系中仔细推敲都觉得不妥当, 因为“educate”、“cultivate”、“train”三词都有“教育训练”之义, 都是指学校家庭教育, 放在这不太恰当。因为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中的各数学家已经是在各自的领域小有成就, 只不过在研究所中名家汇集相互熏陶交流享誉中外, 用“educate”、“cultivate”、“train”这类词都难以表达此意。笔者想到了“nurture”一词, 它在词典中的释义有“培养, 养育培育”之义, 同时发现还有一个释义为“熏陶”。随即敲定在此选“nurture”一词最佳。

4纵聚合与翻译选词

由于语言符号既处于横组合关系中又处于纵聚合关系中, 因此翻译时确定某词的词义不仅要分析该词所处的横组合关系中的各成分更要研究它的纵聚合关系中的更成分以确定词义。

例如, “我们大人在商量件大事”一句中的“我们大人”单凭它所处的横组合关系词是无法知道它是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大人们, 还是指不包括说话者在内的大人们。但如果是“我们大人们在商量件大事, 你们孩子去院子里玩”这样一句话, 其中“我们大人”的含义便可以从它的纵聚合关系词“你们孩子”中得知是包括了说话人在的大人。

笔者在平时的汉译英中也发现了诸多例子, 例如:

各比赛场馆和承办单位充分利用场馆资源, 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做好属地宣传工作, 营造了浓厚的赛事氛围。各比赛场馆所在区县, 结合各自地区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 宣传推介本地区的经贸、旅游、文化、体育资源。相关区县和市容、公交、机场、地铁、铁路等部门积极运用自身力量开展社会宣传工作, 赛会期间在重要路段悬挂灯杆旗近千基,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营造浓厚的赛事氛围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意思一样) (摘自《第六届东亚运动会总结报告》)

笔者翻译如下:Venues and organizers for the Games made full use of their resources and took various ways to publicize the Games;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volved in the Games combined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promoting their business, tourism, culture and sports;departments such as public transport, airport, metro and railway also took part in it—hanging thousands of light pole flags, putting up posters and broadcasting public service announcements in major streets, generating a great response.

同样的我们可以说, 原文中“营造浓厚的赛事氛围”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处于纵聚合关系中的两个语言成分, 都是指各比赛场馆和承办单位尽心尽力为了比赛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而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因此两成分在语义上十相互解释和互为补充的。笔者在处理译文时将两句译为一句“generating a great response”。

许渊冲先生曾在《诗经.关雎》的英译中, 将“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一句中的后半句译成“water flows left and right”。很明显许先生没有估计到此句与前后句的横纵组合关系。我们将“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放到原文中去揣摩一下,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参差荇菜, 左右毛之”。经过分析, 原诗中的“采”, “毛”和“流”处于纵聚合关系中, 故均有“采、摘、取”之意, 因此“流”也应该取“索、取、求”之意。故而, A.Waley将其译为“To left and right one must seek it”更加地贴切。

5 结束语

从以上所举例子分析可以看出, 语境中的横组合关系与纵聚合关系原则的指导是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的关键和前提。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 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 其核心关系是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同时, 语境与翻译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境制约翻译, 翻译依赖语境, 语境是语义选择的关键所在。因此, 该文笔者尝试将翻译与普通语言学中的横组合与纵聚合关系的语境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该理论对确定词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翻译,语境,横组合,纵聚合

参考文献

[1]Firth J R.Papers in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57.

[2]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Palmer F R.Semantic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81.

[4]李贻荫.诗经.关雎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6 (5) .

[5]林玉霞.语境中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与翻译[J].外语教学, 2001 (3) :32-35.

[6]聂志平.语言:语法系统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索绪尔语法思想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0 (5) .

[7]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篇4:论高校翻译教学中的三种关系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翻译腔;异化翻译;超语言知识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4-0020-4

Abstract: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increasingly stressful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foreign studie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reform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yet there still exist many problems to be dealt with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ree relations in translation: a) translation theories vs. translation practice; b) translationese vs.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c) linguistic knowledge vs.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Key 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translation theories, translationese,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1.引言

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学外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交际,交际离不开翻译。社会越开放,就越需要翻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适应新的形势,不少高校已经设立了翻译系,专门培养翻译人才。就翻译教学的目的来讲,穆雷(1999:184)认为“其目的在于培养翻译工作者,其重点为培养正确的翻译观和提高翻译能力”。然而,翻译成为一门学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翻译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估体系还不成熟,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大学的英语教学应该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翻译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并不能马上胜任翻译工作,这说明了现有的翻译教学模式存在着不足,翻译教学并没有完全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其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探讨翻译教学中的三种关系。

2.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

翻译教学应当讲授翻译理论。这基本上成了学者们的共识。但究竟该选取哪些作为教学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拟定。我们认为翻译教学的基本理论应包括英汉语对比研究、翻译的方法和标准、翻译中美学思想等。通过英汉语的对比研究,可以充分发挥译语优势,有利于发挥译者的创造性,避免和原文亦步亦趋 ;翻译的方法和标准基本是基于对这些异同的运用 ;而美学思想则要求翻译求美。文学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这些理论可使学生知道放弃什么,再现什么,好的翻译就是懂得如何再现原文的精髓。

因此,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但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是指导学生具体怎么译词、译句,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译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具体怎样译还得依靠译者的文字功底、文学修养、美学思想等。翻译理论可以在宏观上决定译文的思路,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刘宓庆先生在论及翻译理论的三大职能时,第一条即是认知职能(cognitive function),即翻译理论具有启蒙作用,使翻译只能“神而明之”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可知的(knowable)客体、可掌握的(workable)规范和条理化的(methodic)体系。Newmark(2001:9)认为翻译理论的作用是“发现和说明翻译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翻译理论!);指出解决翻译问题应该考虑到的所有因素 ;介绍最合适的翻译程序和译文”。翻译理论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和加深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培养他们将翻译理论知识转变为一种自觉意识,形成正确的翻译观,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提高翻译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翻译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应来自于翻译实践,来自于静心思考,思考文内文外的所有因素,然后再下结论。否则,翻译理论便毫无意义,没有结果。(Newmark, 2001:9)学生的翻译实践也不一定非要用课堂时间来完成,因为每周两课时的翻译课原本已少得可怜,所以大部分实践要在课外完成。翻译实践的内容尽量丰富、体裁多样,让学生建立语篇意识、文体意识。在完成某一翻译理论知识的讲解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相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某些理论的理解,还能将原来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在今后翻译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动性。

翻译理论来自于翻译实践,不实践而光谈理论,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可使翻译实践事半功倍、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

3.翻译腔与异化翻译

“翻译腔”(translationese或translatorese)是典型的翻译语言,指译文在原文后面亦步亦趋,拘泥于原文的文法特点,使译文不合乎目的语的文法习惯。通过这种与目的语的文化、文体、语言规范相左的表达,似乎为了传递异域语言文化的色彩,但在目的语看来,译文往往是语法不对(unagrammatical)。可译者也许认为通过这种所谓透明的翻译(transparent version),能够确保译文的真实性;以为这样做,便是忠于原文、忠于读者,有利于丰富文学。我们认为,任何译者或多或少会有翻译腔,但需要指出的是,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过多的翻译腔便是一种毛病,应加以纠正。

“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或exoticism)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相对。译者的审美重心在于原文,力争保持原文的语言文化特色,“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出发,原则上异化翻译是值得肯定的,因可使译者可能进行的干预和操纵降至最低程度,从而促成译文读者‘直接地’体验原作的‘真实’形式。”(孙艺风,2006:3)异化的翻译往往符合目的语的文法规范,只是表达的内容具有异域的色彩。这里同样有个“度”的问题,过多地使用异化,“也会导致邯郸学步,造成译文表述荒谬,乃至丧失意义。”(孙艺风,2006:3)

所以,据上述所析,“翻译腔”和“异化翻译”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1)它们都想忠于原文、忠于原文的语言文化特点;2)过多地使用“翻译腔”和“异化翻译”都会造成译文难以阅读,丧失交际目的。不同点是:1)“翻译腔”往往不符合目的语的文法规范;而“异化翻译”则往往符合目的语的文法规范 ;2)“翻译腔”是“异化翻译”的一种极端。“异化翻译”易于被目的语接受,而“翻译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则被视为错误的。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异化翻译”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也是翻译的一种途径,其有利于保留原语的语言文化色彩,有利于丰富目的语的文化。如:“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可译为“一石二鸟”;“Ivory tower”译为“象牙塔”;“好久不见”译为“long time no see”;“纸老虎”译为“paper tiger”等。通过这些“异化翻译”,丰富了彼此的文化。

然而,翻译中的“翻译腔”应该消除,因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样的译文是不可接受的。如:“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少学生译为:“Think it over, we'll get such a conclusion.”这种汉语式的英语,英语读者难以接受。再看一则英译汉的例子:

It would take a whole book to describe the state of that kitchen. During the week the literary gentleman “did”for himself. That is to say, he emptied the tea-leaves now and again into a jam jar set aside for that purpose, and if he ran out of clean forks, he wiped over one or two on the roller towel. Otherwise, as he explained to his friends, his “system”was quite simple, and he couldn’t understand why people made all this fuss about house-keeping.

译文:没有一本整本的书,也描写不了那厨房的情形。每星期除了星期日那文学家“总算”是自己收拾的。他把用过的茶叶尽早尽晚的倒在一个梅酱瓶里,那是放着专为倒茶用的,要是用完了干净的叉子,就在拉得动的擦手布上篦了一个两个暂时使用。除此之外,他对他的朋友说,他的“系统”是很简单的,他总不懂人家管家就有那么多的麻烦。(刘宓庆,1999:246)

这段英译汉,过于拘泥于原文的句法特点,是典型的“翻译腔”,汉语读者难以接受。

初学翻译,同学们常犯这样的毛病 :英译汉时,译文是一种英语式的汉语;汉译英时,译文是一种汉语式的英语。因而,在同学们的笔下会出现很多的“翻译腔”。要医治这种翻译现象,英汉语对比研究必不可少。通过具体例句的对比分析,找出英汉语的异同点,将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有益。例如:中文“句首零主位”或“无主句”居多。汉译英如何判断或设计语法上的主语是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所必然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还有:中文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句子之间的衔接往往不必像英文那样用关联词为标记。如:“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译成英文时要在两个子句之间加上关联词though。“Though you may escort a friend a thousand li, the parting must come at last.”

在英汉对比方面,王力、吕叔湘、刘宓庆、杨自俭、方梦之、陈宏薇、毛荣贵等学者都做过不少深入的研究。主要包括 :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浓缩形与展开形、抽象与具体、物称与人称、重心前置与重心后置、主谓型语言与主题说明型语言、替代与重复、英汉审美价值与表现法比较等。通过英汉语的比较学习,学生在翻译时,思维就能跳出原文的束缚,发挥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翻译腔”。

4.语言知识与超语言知识

翻译是一项综合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译者的双语修养,还涉及译者的综合素质,如:知识面、思维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美学修养等众多因素。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具体怎么译,是译者在上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语言知识是做翻译的基础,是人们对语义进行解码、编码的基本工具。然而,要准确地把握语义、精确得体地用目的语进行再现,若缺少超语言知识,是十分困难的。超语言知识包括 :思维方式、文化因素、美学修养等,以及一切有助于理解和表达的视觉、听觉因素。

长期以来,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往往根据教材内容,通过译例阐述某一道理,解说某一技巧,然后让学生就某一技巧进行模仿练习。这虽然有助于学生在入门阶段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 学生对所学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进行模仿练习后,在真正进行翻译工作时, 却发现要翻译的内容并非像教材里的那样单一、类别清晰。因之慨叹,技巧无用,在翻译中依然我行我素,结果译文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胜任翻译工作。如何解决传统翻译教学的这一弊端,我们认为,要加大超语言能力的培养。

思维方式。认识的过程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在翻译教学中,应该有大量的翻译实践,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来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发散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且重视学生的意见,因势利导。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必然反映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上。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要最大限度地消除母语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洞悉我们的思维方式,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文化关照。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之一。因为文化常常为一语言群体所特有,在另一语言群体中可能是空缺或差异。两种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常是空缺、交叉、冲突、相符等。对待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来说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在操作时要在两者间取得较合理的平衡 :一方面大的原则是“文化存真”(孙致礼语),即向读者传递真实、完整的源语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适度归化,否则会增加读者阅读的难度,影响阅读的流畅性、整体感。此外,如果我们对英语文化知之甚少,在翻译中常会曲解原义,行文不同,不知所云。所以,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必须给文化足够的关照。

美学思想。孔子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是否可以说:译之无文,行而不远。翻译让人懂得原文,只是低层次的追求;让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才是高层次的追求。许渊冲先生提出,翻译的本体论是“三美(音美、行美、意美)”,翻译的目的论是“三之(知之、乐之、好之)”。 林语堂是较早提出翻译美学思想的,“在林语堂看来,译文应有‘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王秉钦,2004 :178)“他的译文给人一样美感,最突出的是整体美与动态美。”(郭著章,1999 :94)然而,集美学与翻译学之大成者,乃毛荣贵的新著《翻译美学》,在该书前言中,作者写到:

美学,是一种治学境界,在发现美的入微观察中,我们品尝翻译学习之至乐;

美学,是一种逻辑思辨,在认识美的条分缕析中,我们提高洞悉原文的能力;

美学,是一种行文谋略,在创造美的旬月踟蹰中,译者赋予译笔灵秀的文采;

美学,是一种学术态度,在崇尚美的快乐追求中,译者培育求真务实的译风。

只有识汉语之美、英语之美,才能使译文传神,透出灵秀之美。有重点、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翻译美学的知识,对译文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5.结语

本文粗浅地谈了在翻译教学应该注意的三种关系。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贯穿于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应该是总的指针。翻译腔与异化翻译看似一样,实则不然,异化翻译是文化翻译的重要策略,而翻译腔是一种极端,不符合目的语的文法规范,应力争避免。语言知识与超语言知识则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两个方面都不应偏废,而要加强。超语言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表达,使翻译臻于完美。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9.

郭著章. 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94.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46.

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84.

孙艺风. 离散译者的文化使命[J]. 中国翻译. 2006(1):3.

上一篇:申请注册工商营业执照下一篇:中国女性内衣行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