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辨证护理

2022-09-10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疾病。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 有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 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有外邪影响, 脾胃本身虚弱, 肝脾不和以及肾阳不足等, 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 而发生泄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使我们体会到对泄泻病人在护理上除做好一般护理外, 更应重视辨证护理, 对每一位泄泻的病人, 在调护方面, 必须弄清致病原因, 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才能取得好的护理效果。现在将临床护理分述一下。

1 一般护理

1.1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无外感发热者, 可开边窗通风。污染的

衣裤、被褥, 随时更换。排泄物及时倒入厕所。急性泄泻, 次多发热者者, 应卧床休息;慢性久病, 次数不多者, 可以适当活动和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具有传染性者, 执行消化道隔离。长期卧床者, 应定时翻身, 泄泻后清洁肛门。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1.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 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忽冷、尿少或无尿时,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1.3 护理方式

(1) 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 服后盖被静卧。 (2) 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3) 情志护理, 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 给予安慰, 消除疑虑, 保持心情愉快[2]。 (4) 健康指导, 注意饮食清洁、有节;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保持心情舒畅;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2 辨证护理

2.1 暴泻

2.1.1 寒湿证

泄泻稀薄多水, 腹部胀满, 肠鸣, 或兼寒热、头痛、肢体酸痛、口淡不渴, 苔薄白, 脉浮。治宜疏表散寒、芳化湿浊。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护理上注意保暖, 尤其脐腹部用毛巾被裹紧, 加用热敷。泄泻量次较多者, 增加饮水量, 如生姜红糖水、浓茶等。痛泻剧, 临时给服纯阳正气丸3g或藿香正气水10~20m L。艾灸中脘、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

2.1.2 湿热证

泻下急迫, 势如水注, 粪色黄褐而臭, 肛门灼热, 心烦口渴,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 脉濡滑而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护理上本证多发于炎暑盛夏季节, 病情急者, 先用刮痧、针刺法, 并多饮浓茶和淡盐水。腹痛泄泻剧烈, 临时给服红灵丹0.3~0.6g, 或黄连粉1.5g、木香粉1.5g, 温开水调服。宜素全流或素半流饮食, 清淡少油。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

2.1.3 伤食证

腹部胀痛拒按,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泻后痛减, 胸脘痞闷, 嗳腐吞酸, 舌苔垢浊, 脉滑而数。《景岳全书·泄泻》篇说:“若饮食失节, 起居不时,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2]。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护理上应控制饮食, 以焦米汤或锅巴稀饭, 酱姜、酱菜等为宜。病情好转后, 渐增饮食。腹胀痛, 给予山楂炭、鸡金粉各1.5g, 水调服。大便泻下不畅, 服大黄粉1.5g通腑导滞。

2.2 久泻

2.2.1 脾虚证

病程较长, 大便时溏时泻, 内夹不消化食物, 腹胀鸣响, 纳谷不香, 面色淡黄少华, 舌淡苔白, 脉缓。治宜补脾运中。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护理上本病每因饮食不当或受凉而反复发作, 平时应多注意饮食调理。宜食温热柔软而易消化的食物, 如莲子、芡实、扁豆、苡仁等煮粥, 蒸蛋, 瘦肉;忌水果及生冷拌菜、苋菜、芝麻、核桃仁等。腹部注意保暖, 冷痛者可给予艾灸、隔姜灸或热敷, 临时吞服附子理中丸5g。

2.2.2 肾虚证

肠鸣腹泻, 完谷不化, 腹部喜按, 食欲不振, 腰酸膝软, 形寒怕冷, 舌苔薄白, 脉沉细。治宜温肾运脾、涩肠止泻。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加减。护理上同脾虚证, 本证泄泻多在黎明前, 上厕所时注意保暖, 尤其在冬季要穿好衣裤, 避免着凉。腹痛甚, 用肉桂、川椒粉各0.5g, 纳入脐中, 并用暖脐膏或胶布外贴。

综上所述, 对泄泻病人的护理, 要跟据不同的证型, 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给予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护理, 才能取得好的护理效果, 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摘要:泄泻, 又称腹泻, 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溏, 甚或泻物如水样为其主证。多因感受外邪, 饮食不慎, 情志失调, 体虚久病等导致湿邪困脾、脾胃运化功能障碍, 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而成。病变主脏在脾, 病理因素是湿[1]。因此在护理上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重视辨证施护, 对每一位泄泻的病人要跟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给与不同的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调护, 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关键词:泄泻,辨证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义烈.中医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 91.

[2]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27.

[3]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 151.

上一篇:新课改与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下一篇:浅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