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

2024-05-07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精选5篇)

篇1: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

1.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提出 P2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提出的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创立 P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创立主要是由恩格斯完成的3.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P8 简单回答:自然界详细回答:“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的第三种。P8其一,其二,其三

4.自然辩证法学科价值 P10 P11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价值 四个黑体字标题

5.古代朴素的有机论自然观:

以自然的因素来解释自然—米利都三杰:P3 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毕达哥拉斯:P5 毕达哥拉斯派提出了自然界的“数”本原,认为“数即万物”原子论:P7 原子论的开创者是米利都的留基伯和色雷斯的德谟克利特

6.柏拉图“洞穴人”P10

7.古希腊“四元素”说 P8西西里岛的恩培多克勒提出以土、气、水、火四种元素作为万物的本源

8.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 P13

9.中世纪神创论自然观 P22

10.罗吉尔.培根 P24指出人类无知的四大来源:对权威的崇拜、习惯势力、偏见、对知识的骄傲自负。同时,罗杰尔.培根十分重视观察实验,他大力提倡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加以数学方法的整理论证来获取可靠的知识。

11.奥卡姆剃刀 P24著名学者奥卡姆的威廉主张削减掉不必要的假设,提出“不要增加超过需要的实体”的所谓“奥卡姆剃刀”。

12.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P28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奠基人是法国的笛卡尔 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是机械性,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

13.辩证唯物论自然观 P29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是黑格尔的哲学和恩格斯在著作中对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的阐述

14.系统论 P35现代系统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他在193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哲学研讨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

15.耗散结构理论 P43普利高津在60年代末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

16.莱切尔.卡逊 P49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写出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露美国农业和商业为追逐利润而疯狂滥用农药的事实,引起了很大反响。《寂静的春天》的发表被任务是生态学时代的开始,卡逊也由此被誉为“现代环境运动之母”。

17.罗马俱乐部 P501968年罗马俱乐部的建立,标志着民间环保力量的正式形成。1970年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1972年出版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集体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成果。

18.人类中心主义 P57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P59 人类中心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主张,即只有人类拥有道德价值,因而人也只有对人自身负有道德义务,...,最终为实现人类的目的和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即强人类中心主义与弱人类中心主义。P59 美国哲学家利奥波德提出的“大地共同体”概念,掀起了生态伦理学观念转变的浪潮,从而产生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可大致分为两大派别,即“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或称“动物福利”和“大地伦理”。

19.可持续发展概念 P641972年6月,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0.“三E”精神 P65所谓“三E”精神,即“环境完整”:...;“经济效益”:...;“公正秩序”:...。

21.为什么说科学史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和财富 P74 P75科学所反映的自然界,是一个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统一的大自然,....,是没有地域性、民族性、国家性和阶级性的。

22.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1543年哥白尼)P26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人体构造》的出版,使得1543年被认为是近代科学革命诞生的标志

23.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P77(根据题目需要自行概括)

24.科学的范式—库恩的范式?规范主义 P82 P83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规范”这个概念,并用“规范”的形式和变换来说明科学进化的途径和规律,因此,我们在这里把他的学说称之为“规范主义”(=库恩范式)。这一过程可表示为:前科学-> 常规科学-> 科学反常-> 科学危机-> 科学革命-> 新的常规科学„„

25.科学问题的含义 P91所谓科学问题,就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工作者基于当时的知识背景发现和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体系内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26.科学选题的含义 P94所谓科研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课题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所需研究的一个或一组科学问题。补充:科研问题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课题是众多问题中要付诸实践的;问题时发散式的,课题是收敛式的;问题的提出可以有原始的、粗浅的、错误的成分,而课题需要接受科学实践的检验。

27.科学事实及其性质 P99科学事实是否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事实一 + 事实二

28.科学实验方法 P103118比较和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32.数学方法 P120-121数学方法的含义,数学方法的类型(根据题目需要自行概括)

33.科学假说P127 科学假说的概念:所谓科学假说,....P128 假说的特定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科学性,第二是假定性,第三是易变性

34.科学理论P133 科学理论结构包含两种含义:一是;二是P134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逻辑性,普遍性

35.技术的本质 P146技术的本质: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根据题目需要自行概括)

36.技术哲学研究的两种传统 P 151 在西方技术哲学的观念中出现了两种既对立又互补的倾向,并成为技术哲学研究的两种传统,即工程学的技术哲学传统和人文主义的技术哲学传统。

37.对待技术的四种哲学态度 P152存在这四种明显的对待技术的传统:技术无政府主义、技术乐观主义、技术恐惧主义与技术控制主义

38.器官投影说 P154卡普提出了著名的“器官投影”说,即技术室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也模仿了人的黑暗和危险的一面。

39.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观点 P156 海德格尔:客服现代技术

40.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 P157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41.工程哲学的基本内容 P163 工程哲学的基本内容:1233 老师PPT:技术社会建制的历史发展20世纪初,美国学者奥格本和吉尔菲朗首先开始进行了初步的技术社会学研究。他们从20年代起就致力于建构技术社会学,反对把重大发明归结为发明家灵感的闪烁,认为从社会角度对发明加以解释比把个人因素放在首位更为合理。到了30年代,英国科学学奠基者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历史上的科学》两本著作中,系统探讨了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尽管贝尔纳详细论述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但是关于社会对技术的影响却研究得相对不足。之后的学者沿袭了贝尔纳的研究传统,把这种研究推向极端,并逐渐形成了技术决定论和技术主义思潮。20世纪70年代,爱丁堡学者马尔凯注意到研究硬技术的工艺意义是如何社会地建构的学者很少。他反对因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的社会效果而将技术排斥在社会学解释之外,认为技术可以成为建构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问题。此外,拉图尔(B.Latour)、伍尔加(S.Woolgar)、柯林斯(H.Collins)等更是坚持这样的观点。正是由于这种激励,吸引了大批欧美学者转向技术的社会建构研究。

58.技术共同体 P236技术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的一般抽象存在形式。其任务就是在技术范式(如共同的理论框架和解题方法、公认的技术成就和范例等)的指导下,从事具体技术的解题活动。

59.科学技术的社会承认意义 P237老师PPT:科学家拥有的唯一“财产”是社会承认,承认他是一个对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政策因素、文化传统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等等都制约着科技成果的社会承认。+ 标题下的每段第一句话

60.科学的社会功能 P24450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 P51 最后一段

3.何为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哪些主要变化? P55 P56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P56-63 参考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4.何为生态文明?如何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社会?试用生态自然观阐述目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P50 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 + P68 我国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构想

5.为什么说建设创新性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P211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6.围绕钱学森问题谈一谈对线阶段中国教育的看法。P260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7.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P264 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篇2: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

1.什么是“系统”?并阐述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基本特征。

简述系统的含义以及特征

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任何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

2)

系统诸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

3)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性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2层次性3.自组织性5.开放性6动态性

类型:

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从系统内发生的实际过程分: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命系统。

从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

从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分: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从人对自然物的认识程度分:黑系统、白系统、灰系

从系统所处的状态分:处于平衡态的系统,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2.试述全息关系的内容及其启示意义。

指部分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不仅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全息思想,而且现代的分形理论、生物全息论等也越来越揭示大自然的全息奥秘。

1.分形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因分形论认为,分形内部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称作分形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整体的再现和缩影。回分形论揭示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了从部分过渡到整体的媒介与桥梁,说明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信息“准同构”(部分只是构成整体的单位,内含整体的信息,与整体相似,但并不简单的等同于整体,整体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分形元)。

2.中医理论中的全息思想

中医理论的诊疗原理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根据人体部分与整体全息的关系而建立的。

人的眼部五轮与脏腑全息:

肉轮:即眼睑,属脾主肉;

血轮:即两眦,属心主血;

气轮:即白睛,属肺主气;

风轮:即黑晴,属肝主筋;

水轮:即瞳神,属神主骨。

3.掌纹医学中的全息思想

手掌与人体全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医学家对掌纹的变化和病人临床症状的对比分析,已经发现了人体百种以上的疾病在掌纹_上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手掌部位及掌纹与人的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古老手相术中合理成份已得到吸收和科学发展。

4.生物全息胚学说

全息胚(元)

:指生物体.上处于某个发育阶段的特化的胚胎。作为部分,全息胎蕴含了整体的信息。

单个细胞是发育程度最低的胚胎,而整体本身是发育程度最高的全息胚。实际上,有机体的各个彼此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器官本身都是全息胚,同时又是全息胚的集合体。

5.易经八卦的全息性

6.汉字的全息性

人:

撇捺互撑,站立为人。

伏羲姓妊,女娲造人。

人音通仁,仁义为本。.不行仁义,非是真人。

3.试述非加和性关系及其启示意义。

四、非加和性关系及其启示意义

非加和关系是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量度来说,整体不等与部分之和,系统的本质特征在于非加和性。

由于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我们得到的启示意义

1.部分在整体中的性质和行为将不同于孤立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

2.整体将出现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新属性、新规律。

指对于整体的某些属性和量度来说,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由于非加和性关系的存在,(1)部分在整体中的性质和行为将不同于孤立状态下的性质和行为。(2)整体将出现部分所没有的新性质、新属性、新规律。

产生非加和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着相干性相互作用。相干性相互作用是指整体与部分以及部分与部分之间经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彼此约束和选择,协同和放大。

启示:

1.生物进化增加一项微小的机体能力就能生存或达到食物链的上层。

2现代竞争与战争突出某项独到的功能即能出奇制胜或处于强者的地位。

3现代科技发展注重自然、科技、人类的平衡,科技作用将大大加强。

4.何谓“自组织”?并阐述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和基本条件。

阐释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P65)

答: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②远离平衡态,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只是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③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线性叠加,而是各多种作用相互制药、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④张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

试述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答: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生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组织就是新模式创生的一般机制。其基本特征:动态性或微观可变性;适宜的开放性或非平衡约束;长程相干或非线性;内随机性或自主不确定性;内反馈、信息网络与全息建构性;复杂性。自组织行为的一般过程和机制:系统的创生和演化,大体需要经历分化、汇聚、成核、发育、复制、扩散、变异、选择、进化与毁灭等几个环节,通过对这些环节发生的内在机理的讨论可以揭示出自组织行为的一般过程和机制。

5.如何理解自然界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

如何理解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

txt.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进化与退化是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两个相反的方面。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不可逆性。二者之间又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例如,从猿到人,无疑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件最伟大的事情。但从局部功能来看,像攀越能力、消化能力、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都有一些退化的趋势。

因为,很难看到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2)进化和退化共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例如,工业化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但是,工业化消耗了地球的几十年来的大量资源储备,向自然界排放了难以计数的废气、废物和废水,带来了生态环境恶化。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按自组织理论观点,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通过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经涨落和起伏,会从无序趋向有序,从而形成耗散结构。然而,时空有序结构会在一定的外部控制参量条件下进入混沌状态。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中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6.试述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及其重要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联系,又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特点;系统的演化是不可逆的,分叉和突现是其演化的基本方式,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进化是系统以对称性破缺为路径和基础的有序化过程;时间具有不可逆性,时间和物质系统相互关联;自然界经历着“混沌一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人、人类以及社会也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和自然界系统发展关联。

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7.关于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你同意那种观点,为什么?

关于人在世界的地位存在两种相反的结论“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你同意那种观念为什么?

我同意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

“人是万物的尺度”,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后的今天,这句古希腊智者的名言竟然有了如此来势汹汹的复活,几乎成了立在我们时代上空的唯一-信条。

那么亚里士多德指出的这句话给自身带来的困境是如何被解决的呢?一-如果人是

万物的尺度,那么人也是这句话本身的尺度,也就是说你相信它就对,你不相信它就不对,那么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奇怪的是,在我们的时代这种逻辑矛盾不存在了。因为我们接受-一个漂流的世界、-个完全个人化的世界,我们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也不需要什么普遍的真理。真理只是-种共识,人并不总是需要共识,只有在共同面临某种必要时才如此,比如当全人类面临宗教冲突带来的灾难时,便需要关于宗教多元论的共识。

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

(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

人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人只是大自然的普通一一员。由于人是普通一员,人类就应尊重这个生态共同体及生态共同体中的每-

-个成员。因为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

(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唯一的价值主体。大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价值,人类对大自然负有义务与责任。

(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而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是生物圈这个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大于其部分的利益。

8.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必然导致对环境的破坏?能否在承认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有效地保护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发展和需要的利益为出发点,具有双重效应,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人类中心主义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环境有所破坏。但是不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在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同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中心主义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不否认保持自然环境的需要。同时保护自然环境符合全人类整体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人类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类利益和价值与生态系统的内在目的性协调起来。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反思,似我们的人类中心主义更加合理。因此,我们可以在承认人类中心主义的前提下保护好自然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决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看来,所有的自然存在物都有价值,都值得人类关爱,保护环境不是为了人本身,而是为了自然,这样,当人的权益和自然或动物的权益发生冲突时,将陷入尴尬的境地。在解决生存悖论时更是如此。一方面,他们要承认消费自然,另一方面又要放弃对自然的改造。消费自然会产生环境危机,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又会导致资源危机,二种结果都会危及人的存在。看似善意的为保护环境产生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在人的生存问题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它最终只能使人返回到以神秘的自然为中心的原始世界。

9.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吗?

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我们不仅要承认人的价值,而且也要承认自然的价值。在这里,价值主体不是唯一的,不仅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形式也是价值主体。”自然之物的内在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性是由自然事物的性质决定的,不管人是否评价它,也不管人是否体验它。它不依赖于评价者的认识、评价或经验判断,而是自然史必然地产生的,因而是客观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都是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要素,或自然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整个自然界是深奥复杂的动态系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永远是不完备的,更无法一次完成。自然的权利。它是指生命---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人类一样有权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尊重生命,承认自然界的权利,对生命和自然界给予道德关注。是否只有人才能具有“价值”?价值,自然界的价值是自然的性质,它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物质的性质与结构所决定的。我们认为自然界具有价值,并且自然界的价值是多样的。在生物学层面上,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的这种内在价值表现在自然以它自身为尺度,表示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存:①自然界具有固有价值。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经存在了,所以自然事物具有不依赖人类评价和存在的价值。②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指人类从自然界的每一种事物本身评价的价值,它并不仅仅从自然事物的用途,功能方面来评价。③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整和的效果与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相加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生态系统整体的性质是不能被它的其他组成部分性质所取代的,比如自然选择的价值,刺激并支持生存的价值等。

10.道德关怀的对象是否可以扩展到自然界?

人类中心主义者总是把理性作为获得道德关怀的充要条件,因而伦理道德只能适用于人际关系,如果说人对自然有什么伦理可言,那最多只是一种间接责任或隐喻。但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从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现有的那种否认人对自然存在道德关系观点也同样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虽然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长期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的主旋律,但这种争论也并没有立,即给环境危机带来出路,相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自然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动物、植物、物种,甚至河流、岩石、生态系统及自然本身都具有内在价值,它们也是道德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和成员,是否具有理性和具有某些生物学特征并不能成为“有资格获得道德关怀”的必要条件。生物、物种在道德地位上是平等的,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出人类这一.物种的偏见,是物种歧视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主张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纳入伦理调整的范围,人类的伦理规范应扩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人类由自然的主人变为自然的普通成员和普通公民。

以自然为中心;承认客观事实。

以人为一本;

因为,自然界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物种提供了竞争发展的舞台,每一种生物都要为自己在自然界的生存而抗争。任何-

-种生物,如果不是考虑自身的生存,而首先是为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的话,那么它就无疑会被自然界淘汰。源于生存的本能。人是已知具有道德与理性的物种,对自然的消耗也较大,应承担更多对于自然的责任。同时将其理性和道德的对象扩展至所有存在物。

以自然为二本;

人出于自然,自然提供给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使我们得以生存、发展。当然,这里也有人类自己的不断努力的很大原因,但我们仍应怀着感恩与敬重的心态来面对自然。毕竟,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也应该用自己的理性、道德来反馈于自然。

隐藏在本能中的某种东西加以理性的修饰便成为某种道德。

当来自本能的欲望大于来自本能的约束,我们便需要道德来辖制自己。

结论:在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努力的同时,我们应对自己做于某种限制,避免造成对人类自己有利而对自然无利的巨大破坏。我们并不能够靠本能来约束自己,因而我们需要用人类理性道德去衡量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一切为了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的行为的真正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自己的生存状况,从道德的意义上讲,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以行动实现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来自人类本能的一种感恩的道德。

11.试述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并做简要评论。

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核心观点:

1、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只有拥有意识的人类才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价值评价的尺度必须掌握和始终掌握在人类的手中,任何时候说到“价值”都是指“对于人的意义”2、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中,应当贯彻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这一命题的是康德,这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上完成的标志。3、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活动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一切应当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目标的思想,它要求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遵循这一价值目标。马克思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他指出,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精神生活中,就在于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人类主体性表现于现实生活中,则是以人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利用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

并简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心义的观点。

评价: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观念来自传统的机械世界观。人们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以个人或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生态中心主义则尊重自然自身发展,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这种观念超出了传统的机械论世界观的狭隘境界,是人类在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种崭新的观念。

12.试述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核心观点并做简要评论。

什么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的一种理论诉求,它将人类中心主义看作是目前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力图跳出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认为,人不是万物的尺度,相反,“万物是人的尺度”。这就把人从生物共同体的中心位置拉了下来,赋予其它生物与人类同等的权利。非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有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三种形式。

简短的评论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伦理发展轨迹表明,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道德应包括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种由伦理原则来调节和制约的关系,认为大自然拥有权利,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是一次革命,是从人际伦理学到生态伦理学的革命。这场革命把人类由大自然的主宰变为大自然的普通公民,摒弃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二元论的陈旧观念,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资源。

13.试述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议的焦点。

这两种思想的理论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吗?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应当为当前的生态危机负责。而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当前的生态危机并不能归咎于人中心主义。墨迪认为,人和其他物种一样,不可能脱离自身的利益而存在,人理所当然是以人为中心,当前出现的生态问题产生于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超过了正确运用这些知识的知识以及人口迅速而无节制的增长。诺顿把人类的需要心理偏好分为两类:感性偏好与理性偏好,并认为,那种主张人的感性偏好都应得到满足的理论是强式人类中心主义,而那种认为只应满足理性偏好的理论是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它只以人的直接需要、当前利益为导向,从根本上放弃了人的长远利益和整体益。真正的人类中主义是弱式人类中心主义,它并不必然导致生态危机。

第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吗?绝大多数人类中心主义者都把价值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是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或某种评价标准对客观对象所做的评判,因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只有在它们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时才有价值,内在价值只属于人类。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自然界也同样具有内在价值。利奥波德将价值赋予整个大地,而不是只属于作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的人类,共同体的利益才是确定其构成部分的相对价值的标准。罗尔斯顿提倡“自然价值论”,强调自然价值的两个特征:客观性与创造性。

第三,道德关怀的对象是否可以扩展到自然界?人类中心主义者总是把理性作为获得道德关怀的充要条件,因而伦理道德只能适用于人际关系,如果说人对自然有什么伦理可言,那最多只是一种间接责任或隐喻。但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从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现有的那种否认人对自然存在道德关系观点也同样会被证明是错误的虽然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长期以来是环境伦理学的主旋律,但这种争论也并没有立,即给环境危机带来出路,相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14.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特征。

2.评论生态中心心义的主要观点。

答: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

又称生态中心论,是一种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生态系统的伦理学说。其主要观点包括:

1、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要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它不仅暗含着对每一成员的尊重,还暗含着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利奥波德。2、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惟以的价值主体。某-事物是否有价值,看它对人类是否有用,是否符合人的利益,能否满足人类的需要。大自然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用。3、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指的是把自然界及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都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整体,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主义思想是环境伦理学中生态中心主义的重要思想特征。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答:

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圈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又可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各种生态系统。无论是大的生态系统还是小的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而是生态系统中普通一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切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

1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文明是指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的新的社会文明,它有助于实现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持续、健康地搞好现代化建设,它“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自然观强调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进程中”。

16.试述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非常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深入认真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运行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的武器库和藏所。自然界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类应该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过相对的和谐。如果无视或者违背自然规律,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使得人类影响利用自然界的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也产生了许多反面影响,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成为异化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类和自然界的相对平衡被打破,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认真学习并按照自然规律进行活动,革新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教育,开展科技创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节约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的活动结果在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内,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1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

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篇3: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

在地理学科新课标中多次提到“联系”, 如:“联系本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 以及该工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联系实际案例, 模拟设计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 简述设计理由”;联系与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探究本地人口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联系本地实际, 讨论产业活动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以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等”。以上要求都给我们提供了复习备考与命题设计的很多启示。

二、高考试题中的“联系”体验

在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中, 多次出现了知识联系比较的题目。例如:全国卷3-5题关于巴西、美国、中国大豆生产的比较;山东卷5-6题关于光照图与洋流、气候的联系;浙江卷37题关于我国黄河中游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类型、沙地治理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天津卷地理部分13题关于尼罗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均适宜棉花生长的共同原因;四川卷第4题关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同纬度东西两岸的比较, 36题关于新疆北部与云贵高原南部两地区在发展种植业方面的不同。从这些高考题中不难看出, 有些地理知识联系是显性的, 有些知识联系是隐形的,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复习时多注意不同区域、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性。

三、教学中主干知识的“联系”呈现

(一) 大气运动专题: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日常实例→风形成的受力分析→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分布→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受海陆分布影响被分割成不同的气压中心→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分布。

(二) 气候专题:九种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自然带→全球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三) 天气专题:

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形成原理、特点→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如:台风的形成与气旋有关;干旱和洪涝与副高的进退有关;寒潮与锋面有关。

(四) 水循环专题:

结合水循环的四个环节, 1.蒸发→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2.水汽输送→全球的风带分布→气候类型;3.降水→全球的降水类型;4.径流→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的补给类型、水能开发、跨流域调水。

(五) 运动专题:大气运动→水运动 (水循环和洋流)

→岩石运动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 →土壤、自然带分异规律。

(六) 农业专题: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社会经济)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 →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分布及特点→中国农业的类型、农作物的分布。

(七) 工业专题: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社会经济、环境) →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业区 (发展条件、工业中心) →中国三大工业区 (发展条件、工业中心) →世界和中国工业的产业转移和升级 (条件、影响) 。

(八) 交通专题:交通线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铁路、海峡、港口、运河的分布、位置→中国铁路网。

(九) 世界区域地理专题:

1.中国江南、日本、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巴西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2.田纳西河流域与莱茵河流域的工业、环境问题的比较;3.北海沿岸与南海沿岸气候、资源等特征的共同点和差异性;4.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的农业、工业条件的比较;5.印度德干高原与巴西高原气候、农业、矿产的比较。

(十) 主干知识与热点知识的联系:

地理高考时刻关注社会的时事热点, 以热点为载体, 考查课本的主干知识。所以教师在复习地理主干知识的同时, 要不失时机地关注热点、渗透热点、联系热点。例如:“天宫一号”的发射与宇宙环境知识的联系;高铁建设与交通线的区位因素的联系等。

四、应试中知识与能力“联系”的训练

高考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主要是通过各种图表呈现的, 在平时复习时, 也要加强重点图表与主干知识的联系训练。例如:1.通过各种等值线图考查地形的判定、工程建设、农业区位、工业选址、天气状况、气候特征等知识;2.通过统计坐标图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人口类型、全球气候变化、工业大气污染等知识;3.通过景观图考查旅游、气象灾害等知识。

篇4:自然辨证法练习

事故给公安消防部队所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是极大的。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安全防事故工作,提高科学领导水平,强化事故预防功能,是促进公安消防部队队伍和业务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事故是可以认识的

安全工作是事关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一根敏感神经,各级每年都要花很大气力抓安全防事故,但各类事故仍然像幽灵一样在营区内外徘徊,使一些同志对事故预防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达到草木皆兵的惊恐程度。事故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事故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常使人感到突然,这就使事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作深入的辩证思考就会发现,事故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可以认识的。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进行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事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问题,作为一种矛盾,也遵循一般矛盾发展的规律,同样可以认识。因为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都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经过一个由细微变化到逐步激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点哲学,把辩证法的法则变化为我们应对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就拿量变质变规律来说,关注身边人和事物所发生的细小变化,及时消除不利因素,有效准确地化解矛盾,就可以促进有利因素的积累和发展,避免事故的发生。运用这一规律,就要善于发现和注意量的变化。因为,任何事故在量变阶段总是不明显的,往往容易被忽视不易察觉,但又有各种前兆可寻。只要善于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一察觉到苗头就立即警觉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事故是可以认识的。在对待事故问题上,就怕粗枝大叶,麻木不仁,熟视无睹。认识事故,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领导在领导部队建设发展中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善于把量变质量的哲学原理转变为发现事故的智慧。

有些同志认为,事故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变化,不好把握。这种认识给基层官兵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一边要提高战斗力谋创新求发展出成绩,一边又提心吊胆,总是如履薄冰般地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突然冒出个什么事故来,是所有努力倾刻间化为泡影。把事故看成是偶然现象的堆积,认为没有什么规律可循,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与偶然范畴的误解。辩证法认为,任何偶然的背后,都有其必然因素。纵观大千世界,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事故是部队建设发展中矛盾发展的一种激化形式。官兵之间的矛盾,上下级之间的矛盾,人与装备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等,只要矛盾存在,就随时有发生事故的可能,这是必然性;哪一天要发生什么事故,发生在哪个单位,以什么形式发生,是偶然性。偶然发生的事故受必然性支配。二者的关系告诉我们,事故的发生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完善预警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二、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有些同志总是认为事故发生太突然,不可预防,干其他工作敢拍胸脯立军令状,唯对事故预防工作感到心里没有底气。这种看法其实是片面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为人们对一般事故的预防积累了一些知识,比如,某些事故与季节有关系。冬季冰天雪地易发生交通肇事,夏秋季易发生洪涝灾害,冬春天干物燥易发生火灾。有的事故与个人进退有关系。如考不上学、转不了士官、提不了职务时,容易成为事故发生的诱因。有的事故与部队驻地特点有关系。如驻城市部队官兵极易涉足娱乐场所,草原牧区部队点多线长寒冷期长易发生车辆事故、煤气中毒和违反民族纪律现象。有些事故与对新环境的适应有关系。如内地籍新战士刚到部队,缺乏应对艰苦环境和紧张警营生活的准备,会因地域艰苦、感染疾病、生活节奏快、怕苦怕累、心理产生恐惧等原因诱发逃离部队甚至轻生等问题。掌握了这些特点,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根据已知事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也不失为预防事故的好方法。

事故有不断重复的特点。可以根据事故重复出现的现象,摸索和掌握其发生的一般规律,从而掌握事故预防的主动权。《内务条令》对安全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各地区、各单位还结合自身安全工作实际制定了许多极具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涵盖了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预防事故工作规律性的认识。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几乎所有事故的发生都是没有按条令条例和规章办事所造成的。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却一个字一个字地丢。所以,预防事故就应该在坚持综合治理的同时从源头抓起,从认认真真学习贯彻条令条例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抓起,做到千军万马抓主官、千头万绪抓根本、千方百计抓落实。由于条令条例是从原则上、全局上讲的,年轻官兵对其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遇到各种情况不知道如何去预防,所以还应该根据特点编印预防各种事故的具体案例,开展生动形象的教育,以提高官兵预防事故的能力,同时积极做好加强预防事故的训练。

预防事故要做到坚持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统筹兼顾全面抓,又突出重心重点抓。如,重点事故要重点防。因驻地条件艰苦,部队远离首长机关,动车频率高,车辆事故的比例比较大,其中违章违纪因素比较典型,因而重点是要加强对驾驶员队伍的管理教育和训练,强化法纪意识和安全观念。又如,重点单位要重点管。小远散直单位是易发生事故的重要部位,在加强对这些单位预防事故指导帮教的同时,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还如,重点工作要重点防范。新兵训练是极易发生不安全事故的区域,诱发事故的因素很多,既要督导健全制度,强化责任、严格管理,又要督导做好各项后勤保障、丰富文化生活,还要督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准确掌握新战士思想脉搏、强化心理干预和引导。

三、发生事故并不可怕

害怕事故在所有部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只是公安消防部队。尤其是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害怕事故已经到了谈虎色变、草木皆兵的程度,致使一些单位被事故束缚了手脚,不敢创新,不敢放手抓工作,不敢大胆开展训练,为减少事故,有的减轻训练难度,有的训练课目干脆不训练。消极保安全,以牺牲战斗力为代价,其实是回避矛盾,对部队长远建设同样无益。害怕事故是队伍上的片面性,把事故看成绝对的坏事,看不到坏事可以变好事。俗语讲,“吃一堑,长一智”。人类的智慧是在一次次吃“堑”中增长起来的,无数人的成功都是在失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恩格斯所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的总结,得到深刻的教训,保持清醒头脑,对以后的工作就有了正确的指导。发生事故不要悲观泄气,更不能“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抓工作抓创新抓训练抓管理是对事故的积极预防,与发生事故并没有内在必然的联系,只要各项措施落实、工作扎实到位,事故就无机可乘。如果消极对待安全就会出现防了这边漏了哪边的情况。须知,精神状态不对头,是对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发展的危害在某种程度上讲比事故本身危害更大。

篇5:自然辨证法感想

----有感于莱文校长演讲 2010年5月2日上午,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教授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作题为“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角色”的主题演讲,演讲过程中莱文校长提到了自己对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他认为“目前,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第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第二,就是对于评判性思维的培养。”由此,作为一名护理学院的学生,我立刻想到了大学第一学期在《护理学导论》课上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解“评判性思维”。从一个新鲜的概念名词到现在结合一年临床实习的亲身体验,我感受颇多,现作如下阐述。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改变,护理学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在学科的定位上也由原来的依属于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转变为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当然,这一系列地位的提升也因此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现在整体护理的提倡和实施也相应地要求护理的功能从单纯地执行医嘱扩展为独立地解决护理对象的相关健康问题,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独立判断和决策。据此,我深刻感觉到评判性思维是当今能否胜任护理新功能的关键。在查阅了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相关的大量文献之后,体会更加深刻,进一步对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有更深理解。国内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

1.1 护生评判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随着护理工作模式的转变 ,护理教育也由单一的中专教育向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护理教育体系转变。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学历层次呈正相关。

1.1.1 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有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有正性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其中以求知欲和分析能力的研究结果最为一致 ,即本科护生在这两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并以求知欲的得分最高,尤其是一年级护生较为突出。这个结果也提示护生进入高等学校后对护理专业知识充满好奇并热衷尝试学习和理解,获得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潜力较大。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护

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本科护生在寻找真相和系统化能力这两方面的得分较低。这个结果提示护生寻求真知的诚实度和客观性不够,系统地再组织知识的能力较差,被动接受知识的成分较重。其原因可能是长期接受“填鸭”式教学,使得护生只关心书面的正确答案,而不去尝试寻找客观真相,这就提示护理本科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如何培养本科护生主动探求知识是护理教育者需要反思的问题。总体来说,本科护生具有正向评判性思维,求知欲和分析能力较强,而寻找真相和系统化能力则有待进一步加强。

1.1.2 其他层次护生的评判性思维培养现状

1.1.2.1 护理研究生

国内护理研究生在开放思想、寻找真相和系统化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本科护生,但由于样本量有限,可能这样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这可能与我们国家护理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目前招生数量不具规模,不利于实施研究有关。

1.1.2.2 专科护生

与本科护生相比,专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水平稍低。尤其在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和评判自信心等方面得分较低,表明专科护生在“对寻找知识抱着真诚和客观的态度”、“有组织、有目标地去努力处理问题”和“对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有把握”方面能力不强,可能与专科护生长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有关。

1.2 影响护生评判性思维的相关因素

1.2.1个人因素有研究显示阅读时间、阅读习惯、年级是影响评判性思维能力的相关因素。护生评判性思维倾向与护生阅读时间、购书费用以及课程中有评判性思维相关内容呈正相关。因此应注重培养护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而有利于评判性思维的养成。

1.2.2教学方法方面的影响莱文校长也指出,中国的教学法和一流的欧洲大学以及美国大学不同,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学生总是作为很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他们一般不会挑战教授和同伴的观点,所以学习总的来说是把注意力放在对于知识要点的掌握上,不去开发人的独立和评判性思维的能力。他还认为,这样一种传统亚洲模式,对于培养一些流水线上的工程师或者是中层的管理干部可能是有用的,但是如果去培养领导力和创新人才就显得过时了。在施翠芬等学

者的研究结果中显示, 中美合作教学班与普通班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可能与课程设臵、教学方式和掌握双语的程度有关。或许我们可以认为现时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 今后倘若有学者提出研究如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就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如何改进国内的护理教学方法, 值得广大护理教育者深入思考。

1.2.3文化因素的影响李小寒等分别对中国、日本及萨摩亚本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作了比较性研究,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我国东北、中部及西部3个地区本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刘少鹏等人对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其他少数民族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研究, 结果不同民族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不同。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本科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差异,提示学生的评判性思维情感倾向与所在地区的风俗文化、社会背景、社会发展速度、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观、种族、性别、年龄、学识等有关。

1.3 目前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的方法

1.3.1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循证护理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促进专科知识的掌握, 并且循证护理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理解、应用和实践循证护理, 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也有研究显示书写反思日记可以弥补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的不足, 展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过程, 培养学生养成对自己思维和认知活动反思及自觉调控的能力,对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有效的。徐仁华等的研究中也显示, 参与式教学法可以提高护理本科生得评判性思维能力。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开展的PBL 教学法经验证也能有效促进护理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模拟情境演练法可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1.3.2课程设臵有大量研究显示, 在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早期(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阶段)开始进行护理专业的评判性思维的训练对学生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王敬茹等研究显示, 结合临床实际对护理学生进行评判性思维训练对护理学生的专业评判性思维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学校应该注重课程的设臵

及顺序的排列,并且注重临床实践。临床典型病例 –借以说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病例一: 一老年患者主诉胸痛, 有高血压心绞痛 10年。医师予硝酸甘油治疗, 病情不好转, 护士发现患者有轻微咳嗽, 痰中有少量血丝,细问患者平时抽烟情况, 在全面仔细观察后护士建议医师给患者行 CT检查。急诊 CT示早期肺癌, 立即改变治疗方案, 挽救了患者生命, 其家属向院领导送感谢信表扬医护人员。

病例二: 一老年患者主诉胸痛 l周余, 医师经常规检查诊断为胸膜炎, 给予引流 3d后, 出现呕吐、烦躁,不能直立行走等症状。护士根据观察, 患者以手托头,述时有头痛,乃提议医师给患者进行CT检查, 急诊CT示颅内多发性肿瘤, 进一步检查发现为肺癌脑转移。立即改变治疗方案。病例分析: 老年人胸痛未经详细检查,未做CT等检查即确诊胸膜炎,是错误的, 根据病情观察。护士有责任提出疑问,可避免继续进行错误治疗,为患者癌症的救治赢得时间。

病例三: 一年轻患者骑摩托车撞伤下肢骨折,胸片无异常,骨科医师给予复位,石膏固定后,患者述胸痛难受,医师认为是外伤所致。但护士在全面仔细观察后,怀疑心肌梗死,后经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为前间壁心肌梗死,转心内科治疗,转危为安。

病例四: 一老年患者主诉胸痛 l d ,有高血压心绞痛 20年, 医师予硝酸甘油治疗, 病情不好转, 护士发现患者的胸痛呈撕裂样感觉, 在全面仔细观察后建议医师给患者行CT检查。急诊CT示患者为主动脉夹层瘤,及时转诊,挽救患者的生命。

病例五: 一 患 者 主 诉 胸 痛, 当 时 患 者 血 压160 /90mmHg ,医师诊断高血压心绞痛, 医师予硝酸甘油治疗,病情不好转, 护士根据观察, 患者轻度咳嗽, 述时有泛酸,胸片无异常, 护士提醒:是否反流性食管炎, 但未引起医师重视。经治疗无效, 后经另一医院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治疗后胸痛全无。3小结

综上所述,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对于护理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国内护生都具有正性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但还有待提高。评判性思维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应该注重课程设臵,尽早开始培养

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国家应注重提高护生的学历层次,从而提高护生整体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护理队伍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护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或许正如莱文校长所讲的那样,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美国的本科学生在头两年会尝试各种学科,然后会再选择一个主科),因为通过对多个学科的接触,会有不同的视角,自然会使学生有能力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新的问题。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答案】相关文章:

自然辨证法考试答案09-14

必读书答案自然辨证法10-08

自然辨证法论文有05-23

技术异化自然辨证法05-19

读后感自然辨证法06-26

自然辨证法第一章04-13

自然辨证法导言读后感05-24

辨证关系04-20

辨证八要范文05-15

中医辨证分型05-17

上一篇:第二季度安全会议记录下一篇:教师禁毒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