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文化

2024-04-30

中华茶文化(共6篇)

篇1:中华茶文化

中华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

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茶文化是伴随 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历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茶文化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以下有21顶: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以茶表德: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由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使得茶文化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发展还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

时代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给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在这一新时期,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扩大、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溶进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和市场经济精髓,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对现代化社会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茶的价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新时期茶文化传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现代化、社 会化和国际化趋势。其内涵迅速膨胀,影响扩大,为世人瞩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爱饮茶,茶与民族文化生活相结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礼、茶艺、饮茶习俗及喜庆婚礼,以民族茶饮方式为基础,经艺术加工和锤炼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艺,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现出饮茶的多样性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锡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与喜庆婚礼,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区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胜、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区茶文化。我国地区广阔,茶类花色繁多,饮茶习俗各异,加之各地 历史、文化、生活及经济差异,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独特的自身优势和丰富的内涵,也形成独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国际茶文化 节,显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综上所述,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又因茶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茶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 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 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

三、茶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 易等。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 《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 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 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老人、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四、茶文化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 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推进国际文化交流。茶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世界人民都应该了解认识。

篇2:中华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

中国人有“关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被排在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后一位,但却由于中国人“饭后一碗茶”的习惯由来已久,而使它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华夏民族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茶也陪伴中华民族走过了5000年的历程。“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茶”。

茶的起源,在我国历来流传着关于神农的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传我们华夏的祖先神农氏,有一个水晶一样透明的肚子,无论吃下什么东西,他都能透过自己的水晶肚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人们正处于生活的原始状态,无论鱼肉瓜果都是活吞生吃,闹病是可想而知的。传说中的神农为了帮助人类,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尝遍百草,看看各种食物吃了之后会在自己的肚子里发生什么变化。他长年累月地跋山涉水,有一天,当神农看到一种绿叶白花的树时,就吃了这种树的叶子。说也奇怪,当他吃下叶子之后,发现自己的肠胃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些叶子不仅在自己的肠胃里上下流动,把已经吃过的食物洗涤得干干净净,而且吃后口中生香,感觉甘甜鲜美。这种叶子解毒作用的发现,使得神农欣喜异常。神农氏认为茶的发现是天神感念他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所以赐他玉叶以济众生,于是神农在感激上苍的同时更加辛勤地去采集草药。以后,每当他在尝草遇毒时,就用这种绿叶解毒。因为这种绿叶能够像一位医生一样在神农的肚子里检查洗涤,神农就称这种绿叶为“查”,后来人们将“查”字改写为“茶”字。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

由于“茶”,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百草之外的一种养生之妙药。如此“茶”渐渐被人们所熟知,除了用作药以外,人们还供作祭品,当作菜食和饮料。又经过不同朝代的改良,而有了我们今天所尝的茶的滋味。所以说,茶是我们的祖先神农发现的良药,是神农氏一心为民的善心感动了上苍而得到的回报。神有意让神农发现茶而留给后人,造福人类。

二、饮茶的发展

茶叶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以后,对它的利用方式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演化,才进展到如今天这种“开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式。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仅仅是把茶叶当作药物。那时人们从野生的茶树上砍下枝条、采下芽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其汁水,这就是原始的“粥茶法”。这样煮出的茶水,滋味苦涩,因此那时称茶为“苦荼”。到秦汉时,人们创造了“半茶半饮”的制茶和用茶方法,即不直接烧煮鲜叶,而将制好的茶饼在火上灸烤,然后捣碎研成细末,冲入开水,再加葱、姜、橘子等调和,称之为“烤茶”。

到唐宋时期,人们把茶制成茶饼,饮茶时先将团茶敲碎,碾细,细筛,置于盏杯之中,然后冲入沸水,这就是所谓的“研膏团茶点茶法”。而且饮茶之风大盛,并且随着文化的发展,“饮茶”逐渐变成了“品茶”。当时皇宫、寺院以及文人雅士之间还盛行茶宴,茶宴的气氛庄重,环境雅致,礼节严格,且必用贡茶或高级茶叶,取水于名泉、清泉,选用名贵茶具。茶宴的内容大致先由主持人亲自调茶或亲自指挥、监督调茶,以示对客人的敬意,然后献茶,接茶,闻茶香,观茶色,品茶味。茶过三巡之后,便评论茶的品第,称颂主人道德,以及赏景叙情、行文做诗等等。

到了明代,直接在壶或盏中沏泡条形散茶,这样的饮茶方式使人们对茶的利用简单而方便了。但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快节奏的生活,一切从效率出发,一部份人饮用即冲即饮的速溶茶,或为了治病保健的需要,饮用含茶或不含茶的保健茶,大多人是在“饮茶”而不再“品茶”了。

三、茶道文化

唐朝有一个叫陆羽的人通过对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撰写了《茶经》一书,此书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最初的茶道。后人称陆羽为“茶圣”。

茶道文化体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是“茶”与“道”的结合。

中国古代圣贤老子曾经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不是一般的道。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可见“道”又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道”呢?中国儒家著名经典《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其实“道”的真谛是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的生存,包括天体的运转,人类的繁衍,朝代的更替,人的生老病死,都是依“道”而行的,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物质的成、住、坏、灭,那都是宇宙的规律。所以人能做到的就是“返本归真”,返回到自己先天的本性上去,因为人先天的本性是纯真的,是善良的,是与宇宙沟通的,这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行之“道”。

所以“道”体现出了宇宙、人生的法则与规律,因此,中国人不轻易言道,认为那是很高深的东西,是不能明明白白拿出来谈的,而近代的中国人却都被“迷信”二字挡在了“道”之外。不象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练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其实在中国的古代,各行各业都有“道”的存在,人们也有寻仙慕道的志趣,因此古人品茶也有茶道。

茶道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表面上说就是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作茶道六事。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茶道修习的表面是“技”,但他的重点不是“技”,而是“心”。但要修习茶心,又必须从修习茶技开始,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才可以谈茶论道。

(一)茶道之“苦”

茶是苦的,但却苦的有味,品茶的人从茶的味道中来品味人生的苦,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认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与道家的返本归真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所以要看透人生,看破生死,才能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体悟做人的道理,节俭、淡泊、以苦为乐。

(二)茶道中的虚静之美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皆无不可。在品茗之前,需放下心中的烦恼、执著,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从而静观、反思人生,陶冶心性、达到心灵的空静,怡然自得,体会虚静之美。

(三)茶道之“平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修佛修道也是要求人们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修和炼”,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悟大道。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好事,而就不去做,因为每行一善,必积福德;当然也不要是很小的坏事而就任意妄为,因为坏事做多了,必将消减福份,严重的还会折损寿禄,害及家人。也许你不会即刻看到效果,但积少成多,世间的善恶因果总会有回报之时的。

(四)茶道之“放下”

篇3:中华印章文化漫谈

关于印章的渊源,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这种说法把印章起源归于神灵赐予,今天看来显然缺乏根据,而且纬书多穿凿附会之言,绝大部分内容荒诞不经不足为信。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玺实物是1997年湖北长阳县商周遗址出土的两枚西周淘玺。这两枚陶玺呈黄褐色,印钮随泥捏就,呈不规则柱形,印面椭圆形。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古代印玺。

另外,1928年河南安阳商代殷墟发现的三方“安阳殷铜玺”,也引起印石界轩然大波,许多专家认为应当是商代玺印,仅以此算来,中国印章的渊源至少已回溯到三千多年以前了。

二、印章的历史演变与分类

1、印玺的产生

私有制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印章的诞生。《后汉书·祭祀志》有文曰:“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私有制出现以后,“诈伪渐兴”,货物交换过程中,用以表明物主身份的印章应运而生。

汉字中“玺“字,最早见于《周礼》,其《地官·司市》有云:“凡通货以玺节出入”,也就是说,周朝的百姓如果想到集市进行贸易,就需要持有就必须持有司市(周代管理市场的官员)所颁发的玺文。进入春秋时期,商业进一步发达,人们在运输商品的过程中,为防止货物丢失和他人私拆察看,便在捆扎货物的绳结处安上一个木框,以泥团赛之,最后用印章印于其上,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泥封”。可见,印章初始是作为货物交换中的凭信而产生和发生作用的。

春秋战国期间,公私文书均书写在竹简木牍之上,为了保密也采用上述方法固封,称“玺书”。《左传》记载:“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汴,使公治书,玺书追而与之。”此时,玺印作为一种凭证已经由经济活动渗透到了包括政治在内的其他生活领域。

2、官印——权利的象征

到了战国时期,周朝衰落,诸侯列国实力逐渐强大,各国统治者开始逐步走向独立,并行使各种行政权力。在任命自己的官吏的时候,向各级官吏颁发印玺作为其政治权力的象征,这样,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统一后的秦王朝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专制,其中也包括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官印也由此在规模上得到了统一,在文字、质地、钮式、字数、款式、尺寸、名称、章法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确的限定。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秦政府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可以称为“玺”,其它印章只能称为印或者章。秦始皇拥玺七枚,其中六枚用以处理日常事务,皆雕螭虎钮,史称“乘舆六玺”。秦始皇的另外一枚玺印,传为史上有名的“和式璧”改凿而成,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鸟纹篆印文,这就是史说中的“传国玺”。这是一枚带有吉语性质的玺印,既是天子身份的象征,又寓意长久昌盛、繁华富贵,因此,自汉高祖刘邦以后历朝历代皆传“传国玺”,凡12个世纪,至后唐时才被焚失踪。

汉代,官印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从印面上的官职名称或官印材质、大小甚至钮式、绶带色彩的不同就可以辨别官员品级。至此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以秦汉官印制度为基调的封建王权官印制度一直延袭下来。

3、私印的兴盛与篆刻艺术的繁荣

与官印相比,私印在材料、形制、印文、布局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优越性。中国古代的私印制作以汉代为最多,除了沿袭先秦以来的姓名印、肖形印之外,汉代还流行吉语印、压胜印等,并且出现了书简印。在造型上,汉代还出现了两面印和多面印,并且出现了套印(字母印)。总之,汉代是印章发展史上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为后世印章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因受篆刻材料和钤印留记色彩等物质条件的限制,私印一时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而渐趋萎靡。元代,随着优质油朱之泥的出现,私印发展才得以柳暗花明,并产生了象牙章、犀角章等新的印章种类。元代书画家王冕,将天台花雨石引入篆刻,大大改善了篆刻材料。

及至元末明初,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文人纷纷参与治印,绘画、书法、篆刻三种艺术逐渐融为一体,加上印材大大的改善,使得印章篆刻艺术迅速发展,并受书画流派的影响而形成了诸多篆刻艺术流派,中国印章发展迎来第二次高潮。

明清篆刻大家辈出,例如,明代国子监博士、吴门画派中人文彭,凭借其出众的天资和吴门画派的影响,进一步开拓印材,创新技法,是印章篆刻的面貌为之一新。清代,印章艺术更加异彩纷呈,先后出现歙派、浙派、邓派、赵派、黟山派和吴派等。晚清时期的吴派代表吴昌硕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集大成者,作品于苍茫古朴中流露出虚实相映的大写意风韵,篆刻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三、印章材质略谈

印章的材质众多,大致有金属(主要为金、银、铜、铁)印、玉石印、角牙印、陶瓷印、竹木印、瓜蒂果核印等,其中,玉石印种类最多。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古人谓:“石之美者为玉”,它除了指老山玉、新山玉之外,还包括翡翠、水晶、玛瑙、绿松石、松耳石、孔雀石、芙蓉石、木变石、东陵石、密石,以及珊瑚、琥珀等。玉印艺术的兴衰是与整个玺印艺术的发展相联系的,魏晋时代,由于印章艺术风格的转变,玉印制作技术的全盛时期宣告结束。

元明之际,石章兴起。印石质地较玉类细腻温润易于受刀,且色彩变化多姿,遂成为最具魅力、运用最广的印材种类。印石类目甚多,最为著名的有福建寿山、浙江青田、昌化、内蒙巴林。

寿山一般分为田坑、山坑、水坑几大类。田坑随机出现于当地农田,故名。皆为偶然翻检所得,数量稀少,石质纯粹者尤甚。山坑石质差异较大,色彩甚艳丽。水坑石质莹润细腻,透明度好。目前寿山资源已近枯竭。

青田印产地而得名。石质均匀细密,极易受刀,无黏、涩之感。以“封门、灯光”为上品。色雅质温,可与田黄、鸡血并列。

昌化亦因产地而得名,石质略涩,偶有沙粒,不便运刀。以“鸡血”最为名贵。当下市场,仿“鸡血”者,甚众。不可贸然选购。

巴林产于内蒙,石质通透细腻,色彩斑斓,纹理奇异。惜少寿山之稳重,青田之率性。

四、印章的现代应用与未来

1、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印章现代应用的代表之一,将现代运动的线条特征融入中国古典的篆刻书法艺术。经过现代设计的变形,巧妙的将印文变化成为一个运动中的人形,同时这个造型又形似“京”字。极富中国文化韵味。。

经过设计界权威专家的反复修订,“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作为主体的中国印、“汉简体”“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以及比例关系方面特别是中国印部分,已近完美。与此同时,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依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中国印--这是13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的承诺。盖下这印记,就意味着用我们中国最庄重、最神圣的礼仪,再次向全世界庄严地承诺,把北京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这是中国人民的诚信和尊严。从这一刻起,舞动的北京张开双臂,呈现开放姿态;从这一刻起,舞动的北京张开双臂,迎接四方友人;从这一刻起,舞动的北京张开双臂,与世界共同起舞。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只是印章文化现代应用的一个较为成功的代表,我们需要更好地发掘传统的精华,使古老优秀的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枝繁叶茂。

2、印章文化的未来探索

当代社会,乃各国思想互相撞击、互相影响渗透的时代,亦个性解放的时代。改革开放的形势,为现代篆刻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也给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对西方文化趋之若鹜,相反却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缺乏兴趣,了解甚少。这样不仅导致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凋敝,还会因缺少继承和创新而造成部分传统文化出现断代,而一旦这种几千年的文脉出现断裂,将是极难弥补的。印章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悠久历史中常开不败的一朵奇葩,在现代社会中也遇到同样严峻的挑战,如果不了解印章文化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不能从古老印章文化的发生发展历程中挖掘出印章文化的精髓,仅仅是生搬硬套古文古法或者以创新的名义肆意篡改和扭曲篆刻艺术,篆刻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之花就要枯萎了。

五、结语

印章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集书法、诗词、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既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悠久的历史沉淀,更有古朴悠远的意境和情趣,可以看作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它是中国的,也应该是世界的。在新时代快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中,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本土文化,继承传统精华而发扬光大之,然后虚心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用他山之石擦亮中华文明这块古玉,使民族得以自强,文明得以播广,让煌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烙印钤盖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印章三千年》蔡国声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篇4:中华茶文化

茶书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诸小国以茶为贡品。但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书中记述了茶的历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饮等内容。之后,茶的专著中较著名的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庭《十六汤品》,宋朝蔡君谟《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熊蕃《宣和北苑贡录》、赵汝砺《北苑茶录》、黄儒《品茶要录》,明朝钱椿年《制茶新谱》、田艺衡《煮泉小品》、许次纾《茶疏》、屠隆《茶笺》。清以后的茶书就不计其数了。

茶联 茶联常悬于茶室或茶店,着力宣扬茶功茶效,以广招徕。如:“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泉香好解相如渴,火侯闲评东坡诗。”“香分花上露,水汲石中泉。”“瓦壶水沸邀清客,茗碗香腾遣睡魔。”“佳肴无肉亦可,稚淡离我难成。”等等。

茶诗 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东坡居士则将新茶喻为美女,吟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绝响;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好一个“含英咀美入诗肠”,难怪代代诗人对茶情有独钟。

茶画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画,反映了汉代皇室贵族已有茶饮,足见茶韵融入画意由来已远。我国历来都有茶画名作,如唐代的《调琴啜茗图卷》;宋代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刘松年的《斗茶图》;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图》,沈周的《醉茗图》、《虎丘对茶坐图》;清代薛怀的《山窗清洪图》,都形象地记录了茶事史料,可以说笔笔渗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诗画之中。

茶令 茶令和酒令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茶友陆士修、张荐等,就曾将茶令组成了为人传诵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流华净肌骨,疏渝涤心原(颜)。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僧)。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陆)。”这一茶令堪称茶文化的佳品。近年台湾还流传一种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 茶肴,是指加进茶叶一同制作的肴馔。茶肴之多,岂止是“五香茶叶蛋”。试看今日广东的“茶香鸡”(用乌龙茶),浙江的“龙井鱼片”、“龙井虾仁”,南京的“香炸云雾”,安徽的“云雾肉”、“毛峰熏鲥鱼”,江西的“云雾石鸡”,四川的“樟茶鸭”,河北承德的“茶烧猪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鸽”等等。

茶谜 茶谜,是茶农、茶商和饮茶爱好者在寻常生活中生动形象的升华,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延伸。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在现代,借助灯谜来弘扬祖国茶文化,更为人们喜闻乐猜。如“山中无老虎”(猜茶名“猴魁”);“嫩香值千金”(猜茶名“莫干黄芽”);“人间草木知多少”(猜茶具“茶几”)等等,这不仅丰富了茶谜的内容,而且也为茶文化增添了声色。

茶礼“客来敬茶”是我国人民好客的传统与礼俗。以茶代礼古已有之,至今不少地方颇有情趣。苏南一带过年,有用两颗金橘泡“元宝茶”敬客的习俗,象征吉祥如意;赣北修水一带,有用芝麻、黄豆、生姜、桂花、爆米等为佐料泡“果茶”敬客之俗,若茶中佐料品种越多,表示对客越尊敬。

篇5:中华茶文化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9月29日,贵阳花溪河畔,十里河滩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孔学堂内群贤汇聚,光明日报与贵州省文明委在这里联合召开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会上,来自国内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与我省的学者和专家、教育工作者,围绕总书记讲话中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论述,结合实际、畅所欲言,共同探讨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中国梦等,为我省宣传思想工作把脉、出主意、献计策。本报采撷了与会者的发言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中国精神是支撑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陈瑛

几千年以来我们中华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是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始终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关键之一是拥有中国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是中国精神最简单准确的概括。

什么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这种称之为强的钢的精神就是勤劳俭朴,不停地生产劳动,实践创造,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恪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自强不息也包括在改造客观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战胜自己的贪欲和虚荣,保持自身的俭朴生活和本质。

什么叫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本质就是仁爱和谐,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爱国爱民。它不但是指亲情,而且要泛爱众,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尤其是要爱弱势群体,通过爱人、利民与他人社会一起构成融洽和谐的社会关系。

数千年我们中国精神一直建立在人民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在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上,不但凝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识,而且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辉煌。今天当我们面对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时,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精神不能丢,不能变,更应当自立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有了它我们就有了精气神,就能够团结,就能够充满干劲和希望,就能够奋进,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李翔海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深度结合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多年来关注的问题,总书记的讲话当中很鲜明地强调了我们要凸显理想信念,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主义;同时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但在根本的理论观点上,两者都有贯穿之处,都强调人归根结底可以自我作主,而不归于外界的上帝,都相信通过自立奋斗而使得人自身得到德行与能力的提升,都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试图从社会这个层面来规定人的本质,都更为注重主体和人的实践价值。我们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纬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两者显然不构成华夏礼仪的对立,中华文化之所以五千年不衰,重要的原因,是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虚心吸纳外来文化的长处。由于种种的机会,现代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汇聚之地,这无疑为中国文化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十分丰厚的思想资源,当然要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理顺,而不使之失调,那是要很费力气的,今天我们就在这个过程之中。

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先进思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文化变革,对充实和升华中华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度结合是中国文化面向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回归传统坚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适合我们国家,适合我们党,我们党几代领导人都是非常珍视和重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习近平同志的“8.19”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并对中国文化借鉴基层关系做了非常全面深刻的阐述。

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价值我有几个观点:一是要去除诈伪。实际上去除诈伪贯彻了我们讲诚信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里面强调君子以诚胜如,就是强调诚信与真实。如以功利为上,失去诚信,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敬畏之心,失去感悟之心,因此,在今天讲诚信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要讲正气。讲正气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方面,“士不可不弘毅”、“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强调的都是正气,有了正气我们对西方腐朽的东西才能有勇气、有力量抵制和反对,这是我们今天所崇尚的文化精神;三是要讲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就是和谐;四是要担责任,担责任,就是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承受,这个也是中国文化里面很重要的精神;五是要懂方法,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有时候南辕北辙但事倍功半就是因为方法上有问题。古人给我们很多智慧,《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不光是讲权谋的,《孙子兵法》讲谋略,更讲实例。

认真学习深领会 全力贯彻谱新篇

中共贵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帅文

总书记“8.19”讲话统筹全局意义深远,是指导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贵阳市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自身特色,努力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首先,要深入挖掘、突出特色,大力弘扬具有本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贵阳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他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要将贵阳本土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然后,要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大力宣传普及生态文化。贵阳市为推进全国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发挥着示范作用。下一步贵阳将大力发挥生态优势,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生态文化,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大型活动,提高贵阳生态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要固本强基,加强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培训、举办研讨会等方式,加大对人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训。

此外我们还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宣讲清楚,解释明白中国特色的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是全面性的文化

贵州大学中华文化书院院长张新民

怎么样重建秩序,是中国古代战乱年代里,众多学派都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种道德秩序的建立,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它倡导重建秩序,人与人要和谐相处。这种文化理念包括建立一套文化体系,包括制度性的安排。而且这个文化是活泼的,崭新的往前发展,它永远有崭新的生命,不断推陈出新。中国文化是全面性发展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首先,谈到人的发展,离不开发展经济,因为要让人家吃饱穿暖。另外,人要相处,人要组成社会,所以它要发展一套道德性、伦理性。儒家文化就是学习的文化,要谦虚,要和自然相处。所以中国文化是全面性的,我们不仅鼓励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上面还有文化生活、艺术生活、道德生活、伦理生活、宗教生活、信仰生活。我们不仅可以接受西方文化,而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是非常对的,因为文化要对应山川大地、气候等地域环境来发展,因为有地流性,有本土性,文化才有特色性。

假如人需要全面发展,就意味着社会要全面发展;假如社会要全面发展,就意味着文化要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动态的文化发展中,我们要把握一个公道的智慧。中国是用中之国,用中就是智慧,我们要调整。经济过热了我们要调整,文化薄弱了我们要发展文化,信仰产生危机了我们要重建我们的信仰世界,要调整,在经济信仰、经济文化中把握一个中道来发展,处理世界上的事情用中道智慧来处理。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润泽人生

贵阳市第十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邱勇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众多先贤不仅用翰墨书写着仁、义、礼、智、信,也常常用生命践行着这种理想追求和精神高标,这是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的原因。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华文脉,必须重视和加强以经典为核心的国学教育。用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润泽和滋养今天的莘莘学子、培养具有文化气质和内涵的青少年,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教师,要依托课堂、立足教材、整合学生心灵,引领素质教育向更新的高度迈进。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去影响学生,去教出体现主流价值观思想的学生。“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我们应该以孝悌对待家人,以诚信对待朋友,以道义对待取舍,以仁爱对待社会,以厚德对待万物,并以“慎独”之心保持其质朴的生活态度。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理论应成为我们教师的行为准则,教师把自己这个“人”字写好,这是教出好学生的前提,也是更好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

会通古今,兼容中西,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来“四个讲清楚”,强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四个讲清楚”就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讲清楚。而文化软实力中最有影响力的东西是文化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精神包含四大基本精神:一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的道德人文精神;二是经世致用,济世安民的政治实践精神;三是开放兼容,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精神;四是实事求是,务实创新的精神。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个深厚的历史渊源就是以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为远大目标,以“一道八德”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个字,其中“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六个字是来自于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另外八个字“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来自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自由主义价值体系;而“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这八个字也是属于传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这二十四个字的三个思想来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吸收和综合了全人类的智慧,中华的传统文化就是这个价值体系的主要思想来源。

文化自觉与贵州文化自觉

贵州省文联主席、省文史馆馆长顾久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中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也就是要看清自己找到方位,适应世界,自主前进,这就叫文化自觉。

贵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且哲理深厚。苗族同胞有一个蝴蝶妈妈的故事:枫树倒下飞出一只蝴蝶妈妈,妈妈跟水泡泡结婚生了十二个蛋,人类只不过是十二分之一,还有其他的各种动物,它这个故事想要说明的是,天下一体万物本是一家,这是多伟大的情怀,是值得我们珍惜的贵州人的民族文化。

贵州不仅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还孕育了很多值得自豪的灿烂文化和历史名人。王阳明在贵州成就了伟大的学说——以道德为信仰的弘道力行的大丈夫精神;北大创始者贵阳人李端棻,一生清正耿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思筹谋,70岁被发配贵阳,还在讲培根,讲孟德斯鸠,在他弥留之际还把家里所有的五千银元赠给学校,他身上那种爱国创新民族自由的精神,值得每个贵州人自豪。还有企业家华之鸿先生,谨遵父亲遗嘱,开办书局,虽一直赔本,仍坚持赔钱也要印最好的书,而自己每一顿饭都不超过三个菜,因为他牢记父亲的遗言:贵州这块地方离开了文化就不可能翻身。华先生这种重德修文、善于经营的品质,就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精神力量。贵州应该多打造这样的精神支柱,形成自己的贵州精神文化。

总之贵州人只有做到了文化自觉,才能够看清自己,找到方位,适应世界,自主前进。

以博大的胸怀传承振兴中华文化

贵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精神复兴,包括思想、文化、道德、灵魂方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在经济上的独立可以通过物质和技术的手段,但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贫瘠很难在短时间里面得到根本的治疗。

不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的历史上,千百年来都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文化大家,他们在创造文明成果方面,有非常伟大和灿烂的成就。这些成果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传承,到近代,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忧患意识相互交织,成为我们抵御外部、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在碰撞交融中,中华民族接受了科学、民主、法治、竞争、契约价值观念核心的部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建设,使我们传统的东西和外来优秀核心价值相互整合,推动了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昂扬在世界民族之林。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贵阳市省府路小学校长杜鹃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校长,我发现很多礼节逐渐被我们的老师、学生所淡忘,这让我坚定了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融入校园生活的决心。只有让有着丰富积淀的国学经典真正走入课堂,融入教学,才能沁入孩子的心田。

为此,我们编写了“传统美德系列教材和应用”四套书,低年段是传统礼仪,高年段是传统文化。精选七个礼节,从入座、站立、行走、见面、交往、饮食、拜贺七个礼节入手,从一年级时就开始让孩子们有礼仪之心,做文明的小使者。

篇6:中华文化_中华作文500字

沧海桑田,中华民族走过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黄河岸边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便是我所欣赏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丰厚,内容之丰富,是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财富;是熠熠生辉、光芒耀眼的璀璨明珠;是扣人心弦、境界高远的天籁之音;是永恒不衰、薪火相传的岁月经典。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最久的文明,若从黄帝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中国神话,中华文化与历史的瑰宝,通过口耳相传或书面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在寓言,小说,宗教,舞蹈,戏曲中。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话会被假定是历史真实的一部分。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信奉的图腾,龙身上寄予了美好的品质和神奇的传说。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常把世间的杰出人物称为人中之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壮志豪言。

祖国创造了生活,改造着生活,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走在世纪之初的我们,要怀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为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擦车子350字作文下一篇:物理学课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