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锻造中华魂

2022-08-28

第一篇:文化自信锻造中华魂

中华文化何以自信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没有文化自信是万万不行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屡次谈到文化自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尊重,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那何为自信呢?自信不是自大自傲,自信不是自以为是,自信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在我看来,自信即相信自己,对自我持正面肯定的评价。何以相信自己呢?首先必是源于对自己充分的热爱;其次,自信应该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准确定位;再次,自信源于一种海纳百川的心态。我们的文化何以自信,何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也应是基于这四个方面的。

一、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之爱

自信是一种自我内心的状态,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积极正面的评价。自信状态的第一来源是对自己的爱,它人本性里的东西。爱可以让人完全接受自我,容纳自我,无论优点与缺点。这种爱反映到文化上,也能孕育出文化自信的萌芽。中华文化,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受着中华文化的熏陶。既然中华文化孕育了我们,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对中华文化充满热爱,无论中华文化中的优点与缺点,精华与瑕疵。爱是忍耐,包容,恩赐,爱让我们接纳不完美。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无缺的,当然包括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就来源于爱。爱可以让人完全接纳自我,不管优点还是缺点,这是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也是这样。我们爱自己的文化,完全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在此基础上求得改变,这是文化自信必须要做的一个步骤。爱是一种情感上的东西,无需分析。所以,谈到中华文化何以自信时,首要做的就是热爱自己的文化,热爱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二、文化的真正自信源于对文化的准确分析

自信本来无需外在分析,可当谈到独立于人内心之外的文化自信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关于自信本身的内在来源,更应对外在于人的文化进行分析。如果不分析,会混淆自信与自大!!!

中华文化以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文化为基础,经历朝历代不断演化而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主,其他各家文化为辅的文化形态。大风泱泱,大河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虽是如此,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中华文化之优缺点,才能摆正好在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信,而非自大或者自傲。

中华文化的优点:(1)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2)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3)顽强的再生能力。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除了环境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贯穿于中国民族历史活动中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所具有的涵盖面广、常变相参的思维机制,也是这种情况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

中华文化的不足:(1)中庸取向价值观和保守倾向。“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不为人先”等保守思想对人产生了消极影响。传统文化以求同和尊古为基本价值导向,如尊经注经、论资排辈、重义轻利、明哲保身、封闭保守等,是与创新的思想相违背的。中庸为先、明哲保身的儒家思想,导致人们缺乏勇于冒险、敢于领先的精神,它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不利于积极进取。(2)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带有粗糙性和封闭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直观性、经验性,具有模糊性,忽视思维的理论性、精确性、抽象性,注重笼统的直观的领悟,忽视通过科学实验、理性分析表达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经世致用”,追求知识的实用,知识于是不再是对自然万物的无限认识,而应有所止,它的“止境”就是“德”。精研事物的规律,理解深微的变化,是为了致用,而致用是为了提高道德。读书既是为“用”,那么知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下,影响了对自然、对事物本身的真正探索,很难产生求真求美的科学精神,缺乏精确性、准确性。经学讲究师法、家法,形成墨守成规、自我封闭、不思创新的思维惯性。重经验概括,不重逻辑推理;重整体功用,不重内部分析。这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距离。(3)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学术倾向。由于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出一种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以人为核心,而忽视了对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在学术研究中,未能把社会与人分开,更未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而没有发展起严密逻辑结构的理论,也不重视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不重视工艺、技艺。人文文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一统天下的局面,科技被视为雕虫小技甚至“奇技淫巧”,未能在中国发展起科学文化,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4)重群体轻个体。传统文化重视人的群体性和共性的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迫使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和社会的需要,以共性来铸造个性,反对自我表现,使许多人带有依附性,而缺乏个性,缺乏创见。它过分地贬低了个体的价值,使人丧失了自主性和独立性,妨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的发展。而自主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体的创造力发展的基础。科技创新既要有群体合作,更要发挥个体的首创精神,敢为天下先,勇争第一,自主创新。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使得我们更有自信的面对自己的文化呢?

(1)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由于时间久,在若干年时间里又没有及时进行打扫,使糟粕越积越多,给我们民族带来极大损害。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难以进步,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像智、信、忠、孝、礼、义、廉、耻都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

(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做一个博物馆或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弘扬中华美德,能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能够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具有更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地地发展;能够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形成适应时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3) 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和道德进步,除了要注意继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优良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4)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即使已经超过别人,也要继续向别人学习,因为别人总会在一些方面,做得比我们好一些。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而不同国家国情不同,学习中不能照搬照抄。这是肯定的。不同在哪里?人口多一些,生产力起点低一些,文化教育落后一些,人均资源少一些,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特殊性。但是,更有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如:都要发展经济,都要科学、民主,都热爱美好生活,都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都要讲道德和法律。因此,别人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就应积极借鉴。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由许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携手前进是最明智的。这样大家都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熟。人类文明,必然要以这种方式前进,才能发展更好,也才能使各个民族更快地进步。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5)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的生活更加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只有摆正好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传统文化有准确的认知以及正确的定位。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文化自信。

四、文化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正确定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是唐代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名言,意思是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其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使水流得长远,必须疏通其源头,因为源远才能流长。习总书记很喜欢这句话,在谈到要注重事情的本源和基础时多次引用它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谈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更是如此。在这方面,他有两句很形象也很贴切的话:“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简言之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它既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也承继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没有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险阻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自信的来源有三点:对中华文化之热爱;正确的文化认知与准确的文化定位;开放包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心态。

第二篇: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活动--感悟中华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活动之三——

感悟中国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平潭综合实验区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马明华·

引言:“文化自信”话语体系形成于十八大,发展于十九大。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庄重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彼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共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傲立世界的中流砥柱。但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正如总书记所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十九大报告有6处提到“文化自信”,可见其在报告中的分量。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首先我们要从感悟什么是中国文化?继而探究它是如何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它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具有哪些现代意义?沿着这条古老的文化脉络追本溯源,我们才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源,把住中国文化的根,从而增强当下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凝心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 重温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

1、回溯古老辉煌的文化长河

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

1 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而且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几”字形中国龙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表征。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步入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卓越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非浅。

2、开启无与伦比的文化瑰宝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灿烂不熄,是人类社会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延续不断的文明,是世界最伟大的文化奇迹、人类文明最璀璨的明珠。五千年文明孕育着丰厚的文化精华和养分。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

2 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厚重的积极进取、健康向善的传统美德。比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知耻近于勇”的道德品格等。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髓。习近平指出:“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化积淀着炎黄子孙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和发展动力。习近平强调:“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蕴含着宝贵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智慧。中华民族维系了2000多年大一统的社会形态,这也同样是人类治理史上绝无仅有的治理奇迹。在2000多年的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华民族发展和积累了人类最宝贵的治理智慧,任何其他管理学、治理学也无法与之相比。如“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意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理经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等。

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数万里。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

3 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二、 探究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主要以华夏汉民族祖先所创造的、各个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形成以孔孟之道儒家文化为核心,包含道家、佛教等其他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除了伦理、哲学、宗教方面内容,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如享誉世界的中华烹饪饮食文化、茶道文化、中医、中草药、中华戏剧、音乐、武术、兵法谋略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东亚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状大陆上得以滋生发展的,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加之中国黄种人的生理基因,使中国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独特性。

其一,人文传统。有别于重自然或超自然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群体,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西方文艺复兴开启勃兴的强调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自由、平等、民主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是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人文伦常的智慧,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借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以至中

4 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其三,尊君重民。长期耕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自给自足经济。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分散的社会人群,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制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另一方面,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的安居乐业。因此,“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也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其四,中庸和谐。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极高明而道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施之于文化,则是在多种文化相汇时,异中求同,万流共包;施之于风俗,便是不偏颇,不怨尤,内外兼顾。奉行中庸的理想人格,则是执两用中,温良谦和的君子之风。尚调和、主平衡的中庸之道是一种顺从自然节律的精神,它肯定变易,又认同“圜道”,这显然是农耕民族从农业生产由播种、生长到收获这一周而复始现象中得到的启示。五行相生相克学说描述的封闭式循环序列,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概括。

其五,延绵坚韧。中国传统文化是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型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而先秦已经形成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都很强。“认同”使中国文化具有内聚力,保持自身传统;“适应”使中国文化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并吸纳异域文化的精华,如此,中国文化方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与包容性。世界其他文明古国,虽然盛极一时,其后又戛然中绝,出现过大幅度“断层”,有的乃至完全覆亡。唯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尽沧桑,饱受磨难,于起伏跌宕中传承不辍,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绵延不断,且各代均有斐然成就。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市场商业经济扩及东亚,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政体趋于瓦解,社会进入近代转型阶段,文化层面、制度层面、

5 观念层面变革的任务渐次提出。然而,当代中国尽管呈现“日新月异”,但悠悠岁月铸就的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动力定型和深层底蕴,仍然或显或隐地施展影响,中国现代文化正在内与外的交织、古与今的变革中演化。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古文明的文明体系,即中国、印度、巴比伦、古埃及文明等。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明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古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古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这都是由于它的根基不深,站脚不稳。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又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武力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被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

其六,强大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为新中国的成立,海外千百万华侨倾囊相助,奔走呼号(以陈嘉庚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满目苍痍,百废待兴,海外游子心系祖国,排除万难,毅然回国(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都来关心中国的伟大复兴(今年刚去世的一位顶级科学家—黄大年,2009年他的回国让美国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正是这种文化凝聚力在起作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民、团结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唤起海外广大同胞的爱国心,争取他们从道义上、物质上支持国内的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早日统一,正是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6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传统文化宣扬的道德文明正是给予科技、商业、法制,以至生活各个方面的原则性指导。学习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就是要恢复道德文明以对治虚妄无根的现代心灵。儒、道、释三教的义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但对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作用,而且是我们民族的共同信念与气节,中国人的精神气质都是由这里产生的。由儒道释三教所形成的中华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是奋发进取、重礼知义、敬天法祖、崇德报功。这样的民族,在内部必然重真才实学,敬老尊贤,长幼有序;而对外则能仁民爱物,和平理性,与人同乐。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基因,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传统留给我们的物质东西,是少之又少,而从物质中所透出文化精神则源远流长。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以及灿烂的传统文化,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这不仅对于树立中国的自信心,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和”、“和为贵”的精神内涵。(通过谈判/对话解决国际争端)对缓和国际矛盾,解决国际争端都有重要意义。中国现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仍然是有十分重大现代意义的。我们只有吸收一切古代

7 文明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而不至于受外来文化的侵扰,创造一种属于中国本国的民族文化,才能让中国立足世界文化之林而不败。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

因为人类生命的安顿归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安身立命、见贤思齐——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物质的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神圣信仰与价值。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已经面临危机,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的中国道德危机、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文化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自己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虽然学到了西方的现代管理、科学技术、法律制度,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人的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了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共同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之学,儒学追求的正是社会和谐、世界大同与宇宙太和的信仰与希望,儒学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人类的良知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

8 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

三、 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1、基于文化实践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文化自始以来离不开实践,文化产生于实践、依存于实践并又表现为实践形态。文化实践是文化观念产生的基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的“发动机”。文化实践的发动机作用呈现着当今国际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文化生产力要素。文化实践建立在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同时,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政治实践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象征着当代中国所走的经济与政治道路,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现实表现,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水乳交融,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整体。

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实践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9 文化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思想观念的转化、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实践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已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书记明确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反映一国的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及其制度等,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能够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展现出中国坚定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正确性,而这些所有巨大成就的前提都源于文化自信。

2、基于文化价值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在对其文化抱有强烈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才能克服前进路上的艰难险阻,才能激发发展创新的活力。简而言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可谓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厚重的历史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正如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革命文化是近代中

10 国无数仁人志士理想追求的精神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映射出红色中国精神感召的新时代光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历史延续与创新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

3、基于文化话语的视角把握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话语是反映中华文化领域的言语行为和语境现象,拥有卷帙浩繁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能够体现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观念,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历史文化关系。当今中华文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这势必影响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开拓、创新、运行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话语分量的降格。文化总是与意识形态、政治观念相互交织与渗透,“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因而文化自信的实现需要搭建中国文化话语平台、展现中华文化话语的魅力、加强与国际其他话语的交流,进而增强中国文化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及其话语分量,在文化话语中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

11 去”“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这深深说明讲好中国文化话语必须立足本土文化、必须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必须具备全球的视野。文化自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道路不能走偏,文化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从而展现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一体,缺一不可,文化话语讲不好,文化自信树立不起来,就难以“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 总之,之所以要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能够使中国理论更具理性、中国道路更具规律性、中国制度更具保障性。

四、 学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1、准确理解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是中国人民在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共同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其中,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12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2、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13

3、担当新使命做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年轻一代,看着好莱坞大片、过圣诞节、情人节、吃着麦当劳肯德基长大,对传统文化更显生疏。当下迫切需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让年轻一代潜移默化培育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文化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发现的眼光,无论是生活美学、建筑风格、装饰家具、传统美食、中医药、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诗书礼仪、传统佳节、民风民俗等等,还是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无不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辉。当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的部分,当每个人都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传统文化必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被民族文化滋养出来的。嫌弃自己的文化就是嫌弃自己,这样的人是不会真正自信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上升到文化担当的高度。建立文化自信,对内要从珍视传统文化,坚守文化之本开始;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使者,展现中国正能量,让我们真正做一个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总之,我们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身体力行,勇于担当,学做新时代文明人、文化人,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4

第三篇:中华魂征文 拳拳赤子心 浩浩中华魂

拳拳赤子心

浩浩中华魂

—— 二年级一班

刘媛媛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熠熠生辉,长盛不衰,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在这片波涛汹涌的华夏大地上,在无情的地震、泥石流等灾害面前,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大家庭,用爱凝结成了一支以“团结、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为目标的民族魂!它,使我们看到了我中国之少年的希望,它,使我们见证了我中国之少年的坚强!

00后儿童:我是班长

小林浩是映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5.12大地震发生时,大家都往外跑,却被板子砸倒在地。当时石板后面传来一个女同学的哭声。小林浩就告诉她:“别哭了,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唱歌,是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

两个小时后,小林浩开始慢慢挪动身子向外爬。由于个子小,他几经努力终于爬出了废墟。 逃生后的他并没有跑,而是又爬了回去,连拖带拽地将两个昏迷的同学拉出废墟。

被问到为什么去救人时,林浩平静地说:“因为我是班长!如果其他同学都没有了,要你这个班长有什么用呢?”

小林浩在大灾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与果敢,令人钦佩有佳。

90后少年:老师,先救我妈妈

同样是舟曲泥石流灾难现场,在城关小学南侧,战士们大声喊:“有人吗?”回应大家的,是生命的呻吟。

战士们先是小心翼翼地清理上面的淤泥和石头,然后爬进狭小的洞口,用千斤顶将沉重的大梁木顶起来。看见一个孩子侧卧着身子,身上压着一根大梁木,距离孩子一两米的地方,是个中年妇女,腿也被大梁木压着。里面传出孩子的声音:“老师,先救我妈妈。”(男孩称呼救援战士为老师)。而孩子的妈妈已经难以忍受疼痛,叫喊着“给我把刀,我不活了。”

“妈妈你别着急,大家都在想办法。”男孩俨然一个大人。当时大家听了直想流泪。

随后,男孩要了一把刀,帮着救援战士砍压在妈妈身上的大梁木,一下,两下,三下……

他,就是14岁少年张建新。虽然他只是一个才上初二的年龄,但是,他的行为却鼓舞和激励了无数中国人,让我

们学会了坚强与忍耐!

青年志愿者:坚强乐观

在舟曲泥石流抢险救援现场,总能见到一些年轻的志愿者,他们胳膊上缠着红丝带,帮着运物品、拾垃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王清云舟曲一中的学生。泥石流灾害发生后,他们在第一时间报名担任志愿者,每天和同学们走街串巷拾垃圾。王清云说:“为了大灾之后无大疫,越脏的地方就越要去。”

15岁的严喜芸、13岁的王霞、12岁的王婷婷在公路旁给过往的受灾群众、救援人员倒水喝。她们每天徒步往返40分钟到县城对面的山谷,把灌得满满水的大塑料壶背到县城,给救援人员喝,自己却一口也舍不得喝。

每当人们提起这些志愿者,大家都感叹不已:“这些孩子,在灾难面前成熟了,他们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真让人感到欣慰啊!”

自古英雄出少年。灾难来临时,孩子们展现的是沉着镇静、智勇双全的英雄本色,是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崇高精神,是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优秀品格,是团结友爱、乐观向上的良好风貌。这些,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展示了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可贵精神将

激励着我们青少年,也深深地感动着全国人民。

梁启超曾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中国少年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走向伟大繁荣的希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从这些可敬的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广阔前程,看到了伟大祖国的壮美前景,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璀璨希望。

壮哉,中华英雄之少年!美哉,中华民族之精髓!我们深信,随着一代代青少年的茁壮成长,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伟大的民族必定更加兴旺发达!我们优秀的民族魂必定更加发扬光大,万古流芳!

第四篇:中华魂我爱中华

不朽之魂

我爱中华

我带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次试着叫妈妈的时候,爷爷就常常对我说:“你的家叫中国。”当我第一次伸出双脚,踏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时,爸爸就亲切地教导我:“你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要做堂堂正正的龙的传人。”

我亲爱的祖国,您就好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屹立于世界东方,在万籁俱寂中用第一支壮歌,划破夜幕迎来晨曦,雄壮的歌声如同我们华夏民族阔步向前的进行曲,溶会十三亿中华儿女奋发的心声和每个炎黄子孙炽热的真情,化作千万纵横交错的江河,奔流民主的热血,随滚滚波涛奔涌蒸腾,渗透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每一个角落,在浩浩中华大地上凝成一面鲜艳的国旗,记下一个古老的民族悠远的记忆与彻骨的痛楚,昨天的泪水与今天欢笑。

我们伟大的祖国!滔滔长江,滚滚黄河,您用五千年奔流教会我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珠穆郎玛,天山昆仑,您用剑指九霄的飒爽英姿,赋予我们傲岸不屈的人格。祖国啊!正是您不屈的执着筑就了中华的魂魄。正是那惨痛的历史预言了您今天的辉煌。在我心中,您就是那一望无际的林海;您就是那广阔无垠的平原;您就是那鄂尔多斯的千里戈壁;您就是那塔克拉玛干的万里黄沙;您就是那绵延于群山之颠,蜿蜒于大江南北的万里长城。您的气质是那东北虎的威武雄壮,大熊猫的楚楚动人,扬子鳄饱经风霜……您的博大、您的沧桑、您的伟岸、您的慈爱,一点一滴汇聚到我的心中,刻在我的心坎上。

我们可爱的祖国!您有十三亿儿女,个个都亲如兄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情暖人心,同舟共济。面对滔天的洪水,可爱的战士们视死如归,干部和群众鼎立相助,军民协力,肆虐的洪水终于悄然消退。珠峰登顶,神舟腾空,更显示了您的儿女的坚定毅力与自强不息。面对“非典”,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协力将它拒之门外。南极,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但英雄的科考队员们,不畏狂风暴雪,仅45天就建成一个中型的科学考察站,鲜艳的五星红旗升上了那片天空……

从前的黄土地,如今灯火辉煌。从前对宇宙的神往,而今“神舟”载人飞船,梦圆飞天。多年来,有无数仁人志士为您献出年轻的生命,年轻的心追着您飞翔。您是多么的壮烈!是的,我为您骄傲,我为您自豪,我们定会把您建设得繁荣昌盛,美丽辉煌。我将以一千次,一万次的拼搏,为您再添一份光亮,因为我是您的儿子。

我忽然感觉到肩上的责任是如此沉重,我明白自己该怎么做。迎着太阳的光芒,我要努力学习,挑起祖国给我的重担,尽心尽力报效祖国!哦,那个精灵是“中华魂“,是”中华魂“!我和这个时代的少年们一定不能让他失望,一定要把中国社会发展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第五篇:中华魂-中华美德颂

兑镇中心校关于2013年在青少年中开展 “中华魂”(中华美德颂)主题教育

演讲比赛主持词

一、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中华民族自古重德,历经千百年的积累沉淀,形成了众多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灿烂的一部分,也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衍、发展与繁荣。现在我宣布兑镇中心校“中华魂——中华美德颂”主题教育现在开始!

二、宣布开幕词

首先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任主任致开幕词,大家欢迎! 感谢任主任的精彩致词。

三、接下来有请张主任宣布活动会场纪律,掌声有请!

四、介绍校领导及评委老师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兑小对参加本次比赛的各位领导和各位评委表示热烈的欢迎!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他们是: 1号评委 张俊生 2号评委 穆小明 3号评委 赵添兰 计分人:高亨峰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五、在这群雄角逐之日,我们期待各位选手的表现,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预祝他们取得好的成绩。比赛之前有请1号评委宣读比赛内容、评分标准及奖项设置。

六、参赛人员按序开始演进。

1.文明,你是严冬的炭火,你是沙漠里的绿洲,你是酷暑中的浓荫,你是温暖万物的阳光。首先请欣赏后庄小学罗兵艳同学带来的朗诵《让美德伴我成长》,大家欢迎!请后庄小学小品做准备。

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刚才的精彩朗诵为我们比赛成功的拉开了帷幕,相信我们后面的选手同样会带来精彩的表现。接下来有请后庄小学原莉莉等四位同学,他们将为大家带来小品《老妈八十大寿》。

1 3.请评委为一号选手亮分。。。。我宣布一号选手最后得分。分。 因为青春我们骄傲,拥有青春我们自豪,让我们用文明武装我们的青春,用文明为青春添上重重的一笔。下面请欣赏兑镇小学程丽媛等四位同学为大家带来的歌曲《中华美德》,让我们一起期待吧!请韩家滩小学情景剧做准备。

4.美妙的歌声真是让我们如痴如醉呀!请评委为二号选手亮分。。。。二号选手最后得分。分。人生的梦想,它承载着人们的希望,有虚有实,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心中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上帝没有赐予我们翅膀,但赐予了我们会飞的心和能够梦想的大脑,使我们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下面请欣赏石践小学冯照尊等4位同学带来的三句半《中国梦》,掌声欢迎!兑镇小学情景剧做准备。

5.请评委为三号选手亮分。。。。三号选手最后得分。分。接下来请欣赏兑镇小学侯兴安等3位同学带来的情景剧《不孝子女的嘴脸》。桑湾小学相声准备。

6.哦天哪,看看这不孝子女,我们可不是这样的。下面请评委为四号亮分。。。。四号选手最后得分。分。不错,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快看那边有位老人他捡到什么了?请欣赏韩家滩小学韩杼君等四位带来的情景剧《七旬老人拾金不昧》。桑湾小学相声准备。

7.我们都要像这位老人家学习,做一个拾金不昧,心地善良的人。请评委为五号选手亮分。。。。五号选手最后得分。分。恭喜。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吧,答对有奖哦。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听听拇指和食指的故事。请欣赏桑湾小学郭海程,冯太昱同学带来的《拇指和食指》。石践小学朗诵准备。

8.请评委为六号选手亮分。。。。六号选手最后得分。分。我有一个梦,你有一个梦,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请欣赏石践小学任雪萍同学带来的《中国梦》,掌声有请!兑镇小学朗诵准备。

9.请评委为七号选手亮分。。。。七号选手最后得分。分。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是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爱。如果说父亲是一座山,高大雄伟。那母亲就是一条河,涓涓长流。今天,我们长大了,但永远不能忘记的是父母的关怀和挚爱,请欣赏兑镇小学武妙婷等四位同学带来的朗诵《感恩父母》。

2 10.让我们祝福自己的爸爸妈妈吧,愿他们永远健康幸福!请评委为八号选手亮分。。。。八号选手最后得分。分。 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穆主任为我们讲话。

11.最后请评委为九号选手亮分。。。。九号选手最后得分。分。

七、请中心校政教主任总结本次活动,掌声有请!

八、宣读结果及颁奖。

所有选手的精彩表演到此结束,现在我宣布最后的获奖情况: 三等奖 二等奖 2 一等奖 1。各校负责人随后到中心校领取奖品,让我们再一次向获奖的同学表示祝贺!

九、宣布比赛活动结束。

现在我宣布兑镇中心校“中华魂——中华美德颂”主题教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篇:外科医生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外科护理学非常重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