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024-04-16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共9篇)

篇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

第25 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曹操、曹植、王粲和蔡文姬;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南北朝民歌的特点及北方民歌的代表作;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通过对建安诗人和诗歌、陶渊明的田园诗;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学生了解了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诗歌史是经过了诗经、楚辞而魏晋而唐诗的演进过程;

石窟艺术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迹,它的营建与当时佛教盛行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进程。

教学难点

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古诗词的欣赏不仅要明白其字面之意,更应该理解诗的.意境,这对于初―的学生来讲,比较难。

地位分析

本课的地位比较重要。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是我国文化成就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文化史上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学好它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石窟艺术”建议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向学生出示充足的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灌输健康的审美观念。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建安诗人和陶渊明”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采取讲授的方法,直接点题,介绍其内容,列举出其代表作,通过作品来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并归纳出它的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建安诗人和陶渊明诗的特点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无神论者是谁?他写的《神灭论》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教师导入:通过大家的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

一、建安诗人与陶渊明

1、建安诗人:“三曹”与“建安七子”

教师首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最高的要属诗歌。在我国诗歌史的发展史上,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建安诗人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诗歌的发展不仅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而且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建安诗人植根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土壤之中,又受到前代诗歌的影响,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魏晋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的特点是什么?前代诗歌指的是什么?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汉乐府民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称这一派诗人为建安诗人?建安诗人包括哪些人?代表作品是什么?“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的文学称作建安文学,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人称为建安诗人。其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

教师出示曹操的《蒿里行》和王粲的《七哀诗》,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建安诗人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曹操描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所带来的灾难:铠甲成了虫蚁的栖身之所,成千上万的人倒毙疆场,无人收葬,白骨遍野,袅无人烟,活命的还不足百分之一,想起来使人断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这是王粲描述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催、郭汜作乱关中的景象:战乱波及之处,民不聊生,一个饥饿的妇人,把亲骨肉抛弃,听到婴儿的哭啼声,硬着心肠擦着眼泪走开。)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加以总结:建安诗歌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痛苦;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特色被称为“建安风骨”。

2、陶渊明与田园诗

教师出示陶渊明画像,让学生根据预习和阅读教材,简单介绍一下陶渊明。然后教师出示陶渊明的诗,提出问题“对比建安诗歌来谈一谈陶渊明诗的特点”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师加以概括:在陶渊明之前,从没有―位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来歌咏农村风光、生活,他独创的这类诗歌被称为田园诗。田园诗的特点是清淡自然,真实动人。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一组诗。陶渊明的文赋也写得非常好,代表作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陶渊明的诗文以及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唐朝的大诗人王维、孟浩然、柳宗元都曾经热心地学习他;他笔下的桃花源更是成了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 陶渊明的成就,使他成为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二、王羲之和顾恺之

1、“书圣”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教师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并直接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令人赞叹和陶醉。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后人尊称他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此序共324字,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7个儿子都爱好书法。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

教师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擅长人物画。所谓人物画,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画人物,难度很大。顾恺之的人物画,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即刻画人物质性格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从画中让我们了解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三、石窟艺术

1、云冈石窟

2、龙门石窟

教师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

小结:

项 目

人 物

朝 代

代表作品

建安诗歌

曹操父子 王粲等建安七子 蔡文姬

三 国

《蒿里行》、《七哀诗》。

田 园 诗

陶渊明

东 晋

《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书 法

王羲之

东 晋

《兰亭序》

绘 画

顾恺之

东 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板书设计

篇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通过“祖冲之和圆周率”与《九章算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与原始农耕、先秦农业、秦汉农业成就,郦道元《水经注》与张衡地动仪功用的比较,认识课题“承上启下”的。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神奇的小棍”、动手“割圆”等活动,体会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线索,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汲取精神营养,注重文化修养和素质。

3、认识当时的科技成就既承上启下,又为人类贡献了宝贵的文化财富;立志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开拓进取意识,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以及立志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形成开拓进取意识,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承上启下”的涵义是指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不但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得到重视。

2、过渡讲解、置疑:这个时期的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祖冲之就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人们用祖冲之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命名。可见祖冲之那个时代的科技成就是全世界最棒的。那时科技成就究竟怎样?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水平?(背景)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指导学生阅读110页“祖冲之和圆周率”课文以及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以及113页“自由阅读卡·神奇的小棍”、112页“活动与探究1·动动手”,小组活动并思考回答:

1、112页“活动与探究1·动动手”:怎样削最圆?哪个最接近圆的周长?有什么相似之处?(先画出内切正多边形,边数越多,削成的形状越接近圆形。正192边形最接近圆的周长。都是通过耐心切割的方法,使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形。)

2、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是多少?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多少年?(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祖冲之推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于世界近1000年。)

3、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在天文预测、机械制造、数学推算等实践活动中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过渡讲解:此时与祖冲之同样享有盛名的还有农学家贾思勰和地理学家郦道元。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指导学生阅读111页“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课文以及插图《贾思勰种植农作物》、《贾思勰》画像等,思考回答: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业耕作水平怎样?(已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牛耕法,能够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

3、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指导阅读111-112页“郦道元和《水经注》”课文、插图《水经注》书影及其“文献资料”,思考回答:《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是什么?(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内容以注录全国水道系统为纲,详细介绍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特色是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篇3: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片断一:

一开始上课, 笔者对学生讲:“学新课之前, 我们先欣赏一段歌舞视频, 欣赏过程中思考如下问题:①你能猜出这段歌舞视频的名字吗?②你知道这段视频与历史上哪部作品或哪一人物有关系吗?③看完这段视频, 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可看出, 三分之一的学生对问题并没太关注, 但对歌舞视频却是非常期待。视频一出, 学生惊呼:“哦, 周杰伦!”“太帅了!”“我喜欢那个跳舞的!”……学生七嘴八舌, 局势有点超出笔者的控制。正当笔者纠结此次尝试是不是个错误时, 突然笔者听到一个声音: “安静, 好好欣赏。”声音小却有力度, 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静下来了, 笔者向那个“声音”投去赞许的目光, 同时也为自己的纠结感到一丝内疚。当“林志玲”在歌舞中出现时, 教室里突然“杀出个程咬金”, “老师!老师!林志玲哎!她是我偶像……”他的声音非常响, 在笔者还不知该如何应对他时, 学生们已经帮笔者用眼神“解决”了他。就这样, 视频在笔者的“胆战心惊”之下结束了, 而从学生的眼神中笔者看到了“期盼”。

有关视频的问题被轻松解决, 按原计划是直接进行“书圣———王羲之”的学习, 由于学生表现激动, 使笔者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做了如下调整:“刚才有位同学说林志玲是他的偶像, 你们其他人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偶像呢?”看到学生点头, 笔者继续发问:“从你们身上是不是也说明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但你们知道王羲之特别喜爱什么吗?”问题一出, 学生你看着我我看着你, 都想知道王羲之到底喜欢什么, 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 继续下一目标的学习时机成熟。

片断二:

本堂课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学生的参与才能解决, 如“读一读, 找一找”“想一想, 写一写”“我能做……”“我学到了……”“我应该……”所以问题解决的效果好坏完全取决于学生的临场参与程度, 课前笔者虽对课题进行了翔实的“规划”, 但对教学效果笔者还是心怀忐忑。在“我能做……”这一环节, 笔者要求学生尝试给王羲之做一张名片, “名片”一词一出, 学生的兴奋度马上提高, 纷纷拿出纸笔, 有模有样地裁剪起来, 裁剪容易, 关键是名片上面的内容该包括哪些。大部分学生做好后都积极要求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学生的热情程度超出课前笔者的预想, 于是笔者顺应形势展示学生作品。“老师, 他名片上王羲之的‘羲’字不对。”“他没有写王羲之的代表作。”……在学生问题的基础上, 笔者充分发掘教材现有的课程资源, 对学生做“名片”过程中灵动生成的课堂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归纳,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方案性的课程资源。

如果说学生的热情笔者可以应对, 那么学生提到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则让笔者有些措手不及。有位同学在名片制作中写到的“东床快婿”使笔者手足无措, 因为这完全是笔者课前没有翔实准备的。应该将问题压制下去吗?看着那位同学期待的目光, 笔者决定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役。于是笔者对学生说:“东床快婿, 听说过吗?这位同学提得对吗?”话音刚落, 有位同学就把手举起来了, “老师, 我知道, 我能说……”在学生的帮助下, 大家不仅弄清了“东床快婿”的来龙去脉, 也为下面问题的引入提供了更好的引子, 笔者顺势提出:“‘东床快婿’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的思维顺理成章地进入更深层面的思考。大部分学生得出“一个人的内在比外在更重要”的结论, 由此笔者顺利地引入预设的“我学到了……”环节, 这个小插曲使预设目标的实现过程更加五彩缤纷, 也许这也成就了这堂课的另一种精彩。

这堂历史课留下的启示:

一、课堂因预设而有效

这堂历史课虽收获了一些“意外惊喜”, 但仍让笔者体会到课前“预设”不仅不可或缺, 还要精心准备。凡事预则立, 精心预设是有效课堂的保障, 也为课堂现场的意外生成提供了平台。教师备课时要研究课标, 根据课标去制定教学目标。在近两年的教学中, 笔者尝试着将历史课堂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历史问题, 即“将知识问题化, 将问题具体化”。问题化教学目标的呈现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而且也使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再停留于形式, 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学目标制定后, 教学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所以, 以目标为方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设不是预设课堂的全部, 而是围绕目标进行整体框架构建, 框架的结构不仅要科学合理, 更要留有空间, 这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储备性资源, 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对新知识体系的调整和构建。

二、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测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从中可看出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很多内容不是事先预设的, 这一点即便在外地生源较多的班级也是适用的。外地生源在历史学习方面确实存在底子薄、方法缺、兴趣弱等情况, 但不能因此剥夺学生在课堂里跳跃思考的权利, 相反应给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历史教学底子薄弱学校的历史教师有更多机会尝试更多的教学模式, 把课堂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 给学生时间、空间,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 使学生在体验思考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三、课堂因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有厚度

教师是教学实践中最大的资源, 对这一资源要不断充电挖掘、更新利用。有效的历史课堂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水平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学习, 包括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学习, 特别是要结合课堂实践进行学习。理论学习包括的内容有很多, 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肯定是要学习和内化的, 并要将这些理论学习常态化。理论知识不仅能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也有助于教师实现从实践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途径非常多, 关键在于坚持。教师的历史专业知识不仅能增加历史课堂的厚度, 使历史课堂有血有肉, 更能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 促使学生愿意走进历史。实践中的学习一方面需要教师用心地积累、记忆、总结, 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向同行学习, 多听课。这里的听课不仅是听, 而且要记录、整理、反思, 听时做翔实记录, 听后整理成课堂实录, 结合实践进行深入反思, 汲取别人的闪光点并内化为自己的, 从而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提供良好的土壤。

四、课堂因多媒体而有容量

本校虽是农村学校, 但设备上并不算落后, 每个教室都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把这些“条件性资源”利用起来。借助“条件性资源”, 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更多的历史文化资料, 增加历史课堂的容量;也可以设计更多的“情景体验”, 让学生更直接、更迅速地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名片”展示环节, 如果不借助多媒体, 学生很难有这样的学习体验。总之, 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 也使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但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把握一定的原则, 即多媒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不能为博得学生的欢呼而选择一些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 或采用不恰当的形式。

本堂课在收获一些“惊喜”的同时, 还留给笔者一些新的思考。新课改下学生需要“新”的历史课堂, 但如何把历史课堂的吸引力与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相结合, 如何在我们这样底子“薄弱”的初中学校开展目标性教学的模式, 如何将“慢养”与“高效”进行有机结合等, 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摘要:本文从常态教学课例出发, 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结合学生情况, 调动各种教学资源, 进一步改进教学, 从而达到“在行动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参考文献

篇4: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2课。魏晋南北朝文化不仅继承秦汉文化,而且为以后中国一千多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我抓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始终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问题展开教学。采用大量的历史图片、故事、视频等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相关图片视频,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五、教学难点

书法、绘画艺术。

六、教学准备

七年級历史课本,多媒体计算机,黑板。

七、教学方法

史料教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法

八、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周杰伦的《兰亭序》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这首歌是根据我国历史上一部著名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创作出来的,同学们想看看这如行云流水的《兰亭序》吗?

设计意图:以设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这次旅程我们安排三个内容:品书法、看画展、游石窟。

(1)品书法

多媒体展示:“马”字的演变。

学生活动:回忆我国字体演变历程。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字体的演变,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教师归纳:东晋时,主要流行草、行、楷书。在当时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就是《兰亭序》,你们知道它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多媒体播放《兰亭序》)

教师活动:《兰亭序》中有20多个不同的“之”字,写法无一雷同,现在请同学们欣赏并临摹这些字。(对学生的作品给予评价,肯定学生的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临摹不同的“之”字,先组内推选最好的作品,再全班评选最优秀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临摹不同的“之”字,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认识到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兰亭序》的独特地位。

教师过渡:王羲之博采众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各种字体皆精,留下许多佳作,所以被称为“书圣”。那为何他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出示两幅图片,让学生讲讲王羲之学书法的经过。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先小组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讲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习王羲之立志专精、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

(2)看画展

(多媒体播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这两幅图创作的经过。

设计意图:绘画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学生不易理解,而通过多媒体播放,可以直观再现这两幅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这两幅图的历史地位,化抽象为直观。

教师过渡:顾恺之的绘画线条优美,人物个性鲜明,题材广泛,除了人物画、山水鸟兽画、历史故事画,他还画佛教故事画。北朝统治者为了宣传佛教,除了修建大量寺院,还开凿大量的石窟,接下来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北朝两大著名的石窟。

(3)游石窟

(多媒体展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图片。)

教师活动:以导游的身份给学生讲解龙门石窟,并指导学生做云冈石窟的导游。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并派一位代表给大家当导游,讲解云冈石窟。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过渡:石窟艺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由于修建石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广占良田,所以佛教不但没有摆脱人民的苦难,反而加重了人们的负担。因此,不断有人反对佛教。最著名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学生回答范缜《神灭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并引导学生回忆东汉王充的《论衡》,与范缜的《神灭论》比较。)

设计意图:了解东汉与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情况。

3.延伸拓展

今天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之旅到此就结束了,旅程归来,有个现象却印在我的脑海中,那就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遭到破坏,布满灰尘,我们该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呢?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回答,学生相互讨论回答植树造林、制订旅游规范等。

设计意图:开放性题目,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4.课堂小结

多媒体展示:表格归纳。

设计意图:总体把握本节课内容。

5.课堂练习

教师多媒体展示练习。

6.板书设计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品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看画展。①《女史箴图》 ;②《洛神赋图》。

游石窟。①云冈石窟;②龙门石窟。

7.教学反思

篇5: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本课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贯穿始终,并且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及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羲之、顾恺之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通过对“辉煌的石窟艺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石窟艺术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其成就值得中华民族自豪,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树立起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教学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教学难点】书法、绘画艺术以及其时代特点。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法,表演法,归纳法,讲述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文房四宝,学生书法作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了解到当时我国的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当时有三位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他们是谁?他们的主要成就及代表作是什么?(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将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辉煌的艺术和思想成就。(板书)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二)【新课讲解】 师:同学们,(把文房四宝摆出直接问)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他们是做什么用的? 现在书法早已成为一门艺术。那么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是在什么时候?好,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4页,迅速看第一自然段内容,看完后告诉我答案。生:看书并回答(东汉末年)

(板)

一、大放光彩书画艺术(书法字体的变化)

师: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开始发生变化。提问:那么书法的字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于书法字体的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就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板)1.王羲之和《兰亭序》

在了解王羲之之前,我想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个小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的过程中要思考这个小品讲的是什么?好,下面有请曹丰,王冕,胡月容同学上场。(生表演„„)让我们对他们的精彩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看完了他们的精彩表演,请大家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提问(课件):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羲之为什么要换白鹅呢?

从王羲之身上我们应学习什么精神?

(请前后桌的同学进行讨论,分组讨论2分钟)(学生活动„„)总结:刚才几位同学总结的都很好。正是由于王羲之的这些精神才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知名的大书法家。(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王羲之的优秀品质)

过渡:讲到这里,同学们一定非常想了解王羲之吧,请看,这就是王羲之,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把图片旁边的解说词读一下。生:朗读„„ 师:王羲之最著名的代表性是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请看这就是兰的摹本。说到兰亭序,我想起一个故事。大家听说过曲水流觞的故事吗?原来,东晋有一个风俗,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水边嬉戏,以扫除身上的不祥。人们用漆制的酒杯,盛上酒,放在水上,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永和9年的这一天,王羲之与好友来到兰亭,王羲之就是在这种情境中写下了不朽的名篇《兰亭序》。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请大家看局部图(多媒体展示并简单讲解)学生活动:在欣赏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之后,不由地产生一种美感,同时也产生了想写一笔好字的愿望。有幸的是,我班上也有几位小书法家,下面我们就请这几位同学上台来,把你们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展示并让说自己的书法与王羲之书法的差异。

提问:看完了兰以及几位小书法家的作品,通过比较结合课本,大家能不能总结出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生:„„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书法艺术大放光彩,绘画艺术同样令人叫绝。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大画家顾恺之。(板)2.顾恺之的绘画

大家一定非常想一睹他的风采,请看,这就是顾恺之,再请一位同学把顾的简介给大家读一下。生:(根据多媒体内容介绍„„)

提问:现在请大家迅速把书翻到115页,看大字部分,回答问题:顾恺之的绘画题材,绘画特色和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生:看书并总结„„

对顾有了大概了解之后,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顾恺之的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课件展示)师:《女史箴图》是以西晋著名文学家张华作的《女史箴》为题材画制的。女史,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箴是规劝、告诫的意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画面中间是一位丰采奕奕的贵族妇女正在对镜梳妆,左边的侍女在为贵族妇女梳理发髻。在她的面前,铜镜放在一特制的镜架上,旁边摆着长、圆不同的梳妆盒。画面右边还有一贵族妇女,正左手持镜右手整理并欣赏自己的发髻。整个画面生动形象,堪称是古代绘画史上的杰作。

顾恺之的另一代表作是《洛神赋图》,它是根据曹魏大诗人曹植的著名诗篇《洛神赋》为题材而创作的。说起曹植,大家一定听过著名的七步诗吧。(学生一起背诗)曹植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他曾与哥哥曹丕一直跟随曹操大破袁绍时,得到一位邈若天仙的甄氏女子,曹植非常喜爱甄氏,但曹操却她许配给了曹丕。若干年后,曹植到京城朝见,得知甄氏已抑郁而死,心里非常难过。当他在归途中经过洛水时,更激起了他对甄氏的怀恋之情。便作了叙事赋一篇,名《感甄赋》,后被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赋中抒发曹植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情绪。顾恺之就以此赋为题材,画成了《洛神赋图》。这幅图主要描绘的是曹植和仆从们在归途中的场景。当时正是黄昏时节,他们停歇在洛水河边。曹植在恍惚中看到了美丽的洛神。于是他和洛神互赠礼物,共登云车,畅叙衷情和遗恨。待洛神离去,只剩懊恼思慕的曹植,坐着一叶轻舟,浮在洛水上不肯离去。回到岸上,曹植沮丧而又依恋地乘上四马盖车,怅惘地返回自己的封地。画中顾恺之巧妙地把诗人的幻想在造型艺术上加以形象化,例如;洛神曾多次出现在水面上,衣带飘飘,动态委婉从容。更添加了画卷的神话梦幻色彩。

过渡:刚才在讲到顾恺之绘画题材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除了山水人物,还包括佛教故事,这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生:当时佛教盛行)(板)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范缜和《神》)师:为什么此时佛教会盛行起来呢? 生答:„„

师:佛教兴盛的表现有哪些? 生:„„

总结:这样,佛教不仅没有解脱人民的苦难,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于是,不断有人站出来反佛,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写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他认为„„《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过渡: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的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石窟艺术。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两大石窟。

(板)

三、辉煌的石窟艺术

(课件)展示两大石窟,由学生读。

提问:在看这些艺术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生:(在老师引导下回答)人民的智慧、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问:我们怎样对待石窟的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 生:„„

师总结: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石窟艺术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树立正确的文物古迹观,养成文物保护的良好意识。

学生活动:假如我们是一旅游团,走进了魏晋南北朝的艺术长廊,哪位同学愿意当导游,把魏晋升南北朝的艺术给我们作一个简单介绍。(此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导游介绍对本课内容进行回顾)

小结:同学们,在这位小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又重新欣赏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它们既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为了使同学们对本课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对本节课进行一下小结。堂课练习

篇6: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能力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论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经注》内容和世界领先地位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郦道元和《水经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大数学家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与圆周率

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着之一。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着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指导学生看书,了解)

2、《水经注》

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着作。之后出示《水经》与《水经注》的区别图表。并提出问题:从原书和注解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总结学生的答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收作注。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着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最后列出下面的图表,让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进行填充。

类别

人物

时代

成就

南朝(宋齐)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2、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祖冲之

地理学

郦道元

北朝(北魏)

着《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学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着。农

学 贾思勰

北魏(北魏东魏)

篇7: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科技与思想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柱经》;范缜和《神灭论》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范缜和《神灭论》以及佛教与反佛教的斗争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现象、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模拟范缜与有神论者的辩论,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论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柱经》内容和世界领先地位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在当时这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科学成就,也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重点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范缜和《神灭论》是一个教学难点。虽然范缜和《神灭论》一节是阅读内容,但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由来已久。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斗争,还是哲学观点斗争。对于初一的学生很难自己理解;此外本课内容有些专门的科学不易掌握和理解也是一个难点。

地位分析

本课的内容就其内容和地位来说不重要。只要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当时和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产生自豪感即可。

教法建议

关于“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三节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在填写表格的同时自己讲述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内容。

类别

时代

人物

成就

关于“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虽然是阅读内容,但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由来已久。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斗争,还是哲学观点斗争。对于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因此需要教师利用讲述法从背景、经过和结果等方面进行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科技与思想

重点分析: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分析:范缜和《神灭论》。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堂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刘徽

三国时代的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为3.14,他的成果,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2、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首先提问:祖冲之有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教师首先指出: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估计学生如果进行了预习,会回答出。

2、《水经注》

教师首先指出:《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之后出示《水经》与《水经注》的区别图表。并提出问题:从原书和注解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著作

河流水道

字数

内容

《水 经》

137

不到1万

河流流向、水情

《水经注》

1,252

近20万 引书437种

河流的详情、沿岸的山川城镇、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收作注。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教师在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教师最后列出下面的图表,让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进行填充。

类别

时代

人物

成就

答案:

类别

人物

时代

成就

刘 徽

三国时期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祖冲之

南朝(宋齐)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2、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地理学

郦道元

北朝(北魏)

著《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学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著。

农 学

贾思勰

北魏(北魏东魏)

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四、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阅读)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教师首先提问: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的,又是何时开始流传的?

朝 代

僧 尼

佛 寺

3.6万人

3.2万人

8.2万人

3.2万人

1,900多所

2,000多所

2,800多所

1,200多所

北魏中

北魏末

北 齐

北 周

7.7万人

200万人

200万人

近100万人

6,400多所

3万多所

3万多所

1万多所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图表:并继续提出问题:通过此表你可以看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总结魏晋佛教盛行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因为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以信佛来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维护其统治。因此,佛教空前盛行。学生继续进行讨论:人民信教的结果是什么?(人民信教的结果是,不但没解救痛苦,反而加重了负担,因此不断有人反对佛教)

2、范缜和《神灭论》

篇8: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佛教, 起源于印度, 大约在东汉明帝永平10年 (公元67年) , 开始有佛教经典译介到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当在东汉初年。《后汉书·西域传》云:“桓帝并祀佛老, 百姓稍有奉者, 后遂转盛。”可见在东汉桓帝时,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已经非常广泛。

佛教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宗教体系。它侧重用分析感觉、概念、物质属性的方法来论证其观念体系, 其对于宇宙人生的思索、对于人类理性的反省、对于概念的探索, 都有着精到的看法;其论证方法也很精致独特, 长于逻辑分析、辩证分析。在世界观上, 佛教否认神, 认为事物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联系之中。

二、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状况

据相关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 (刘大杰先生甚至认为该时期是“儒学的堕落”) , 而是由儒道佛三家合流而成的综合文化形态。特别是自公元148年安世高东来译经开始, 标志着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新的文化运动——佛学的开端。众所周知,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炫目的一页, 但作为中国哲学中古时期主要的思潮恰恰是佛学。其时期之长、声势之大、影响之广, 都远非之前的两汉经学、之后的宋明理学所能比拟。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中进一步认为:“到东晋时候, 佛教在中国的学术界发生显著的影响了。”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存在, 对该时期的文学、语言词汇、绘画、书法、音乐、建筑、天文、医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书法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的广泛传播, 使得佛教精神广泛渗透于书法文化之中, 进而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宗教书法文化。一方面书法被佛教所利用, 另一方面佛教也为书法的表现提供了新的途径。书法与佛教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交互成长, 进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佛教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经文, 而经文传播主要依靠经书的抄写、经书的石刻以及造像的题记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的本质是以书写的形式展现佛教教义, 进而实现了书法与佛教的统一。

(一) 书写经文

佛教的传播有赖于写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 手工抄写经书是一种最简便快捷的形式, 各种佛经写本开始流行于各大寺院和民间, 写经极大地促进了魏晋南北朝书法文化的繁荣。

据赵声良《敦煌南北朝写本的书法艺术》一文统计, 就魏晋南北朝而言, 敦煌写经卷子中有明确纪年的卷子有七八十件以上, 又据孙坚奋《试论泰峄诸山摩崖刻经的两个问题》一文, 北魏时期通过抄经、讲经等形式流传在群众中的经典就有415部, 1918卷。通过这两组数据, 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写经的盛况。当时社会各阶层礼佛者几乎都要供奉经卷, 而书写经文、向社会广为传布, 则被认为是功德无量的盛事。在佛教精神的感染下, 各种人跻身抄写经文者之列:有专门抄写文书的地位低微的书吏, 有专门从事抄写佛经的职业经生, 有以写经为修行的文人隐士, 有亲手写经以示虔诚的僧尼, 还有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广大信徒。各阶层人士的参与使得写经一时间成为广泛的群众性活动, 特别是僧尼的广泛参与, 更使得佛教与书法的关系日益紧密。据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一书统计, 魏晋南北朝参与书法活动的僧人就有安慧则、于道邃等25人, 而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所见抄经僧人就有慧常、法渊等38人, 许多僧人热衷与世俗的文化名士进行书法交流, 甚至比试书法技艺的高下。

写经是一项很神圣的工作, 所表达的是对佛以及教经的虔诚, 所以它对书法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除了字形工整这个基本要求, 雅洁而有法度也成为写经字体的基本要求, 所以慢慢地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写经体”书法。现藏英国图书馆的北魏正始元年的文献“斯266号”《胜鬘义记》跋文有七行是反复书写的内容, “义”“我”“夫”“起”等字多次重复书写, 显然是经生在刻苦磨练、以求字形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证据。在佛教热情的推动下, 许多经书字与字、行与行的间距非常紧密, 笔画极为精致细密, 进而又形成一种风靡南北朝的写经细书体, 透过这种独特的“细书”, 我们不难发现佛教的虔诚与书法的精致已经得到较好的统一, 堪为写经体书法中较为成熟的字体。

敦煌遗书的发现为我们研究佛教与书法的关系提供了另一个渠道。从敦煌文献提供的大量材料来看, 敦煌寺院出于抄写经文的需要, 培养了大批的佛经抄写人员, 这些抄写者在“上岗”之前, 要进行专门的书法培训教育。书法教育采用的范本, 多为当时及前代书法名家名作, 其中就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作品, 另外还有一些启蒙读物和经文中常见的难字表的抄本。就书法风格而言, 敦煌遗书既取法当代文人书法, 又浸染了北朝楷书的雄奇扑茂, 亦具有南朝楷书、行书的妍美清丽, 同时还透露出空灵缥缈的佛教气息, 进而在法度传承上为唐代写经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 摩崖刻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 弘扬佛教除了主要借助于纸质的抄写, 还出现了刻经于石的弘法方式。佛教传入中国后, 崇佛与灭佛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中国佛教史上三次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北朝。为了防止劫难、保护佛教经典, 佛门也产生了相应的护法运动, 刻经于石产生了。与纸质经文相比, 金石不易毁灭, 且刻经之山石多处偏僻之所, 所以更有利于佛法弘扬。据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一文, 孝文帝时, 河北邺城一带成为四方高僧聚集之所, 由此出现了大规模的刻经活动。摩崖刻经数量众多, 仅北齐一朝留存至今的就有《宝山刻经》等14处。

从刻经的篇幅看, 有的是书刻多部佛经, 有的是书刻一部佛经或片段经文;从刻经的内容看, 主要是佛经、佛号, 此外还有赞助人的题名、书写者的题名以及年款;从刻经的书体看, 主要是隶书、楷书两种。刻经隶书的代表作是山东地区的大字刻经《泰山经石峪刻经》, 作品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 内容为《金刚经》2799字 (现有960多字) , 镌刻在山体中部倾斜的花岗岩溪床上, 每个字直径约50厘米、竖长约35厘米、横宽46—60厘米不等。作品笔画圆通流畅, 结体宽博浑厚, 气象庄严肃穆, 充溢着浓厚的宗教气息, 堪为“擘窠书”的表率。此外, 北响堂山《维摩诸经第十三品》《唐邕写经碑》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等与《泰山经石峪刻经》有异, 但亦为佛家书法之代表。刻经楷书的代表作品以《娲皇宫刻经》为代表, 笔画丰腴, 结体横宽, 略有欹斜, 呈横斜之势, 与写经体楷式颇为相似。此外山东兖州《北齐造像记残石》书风与《娲皇宫刻经》一脉相承。

摩崖刻经形制宏大, 渲染的是佛教的威严与神圣, 与此精神相适应, 刻经书法亦需展现庄重、肃穆的精神气象。当人们仰视于鸿篇巨制的刻经作品, 神秘感、崇高感、膜拜感油然而生。书法由纸张而山石, 由具体而微到形制博大, 进而与真实的山水环境相契合, 构成神圣、博大的佛教环境的一部分, 这可以说是佛教对书法的又一次巧妙借用。

(三) 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是佛教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北朝人礼佛, 常出资建造佛像以示虔诚修德。佛像落成之后, 需在佛像旁边附记题铭或表达造像者的愿望, 或说明造像的起因、经过, 是为造像题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题记非常繁荣, 仅北魏建朝一百多年间留下的造像题记碑石就有两千多处。造像题记多出自多时多人, 风格多样, 但它们较真实地展示出北魏时期的佛教热情和书法风尚, 众多的造像题记构成了魏碑体书法的主体和经典。造像题记的代表作品集中在北魏平城 (山西大同) 时期和迁都后的洛阳时期。

平城时期的造像题记主要品目有《鞏伏龙造像记》 (4 3 2) 、《王神虎造像记》 (4 4 0) 、《朱雄造像记》 (440) 、《鲍纂造像记》 (442) 、《曹天度造像记》 (466) 等十余处, 其中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11窟东壁的《邑师法宗造像记》 (483) 结体平正, 横向取势, 笔画粗厚方劲, 为书刻精整一路的楷书。此外, 《赵冏造像记》风格更为独特, 当是匠人以刀代笔冲刻而成, 笔画细微, 结字松散, 风格朴拙天然, 故被康有为誉为“高品”。

洛阳时期处于北魏后期, 造像题记洋洋大观, 最有代表性的当推《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是从河南龙门石窟大量的造像题记中精选的二十种造像抄本, 风格各异。二十品中又有四品书刻精良, 分别为《始平公造像记》 (498) 、《孙秋生造像记》 (502) 、《魏灵藏造像》《杨大眼造像记》四品, 其中《始平公造像记》堪为本时期造像题记的杰作。该作品成于太和22年9月, 位于古阳洞左壁第三层, 全名为“比丘惠成为洛阳刺史始平公造像记”。惠成当是龙门一带的僧人, 他为去世的父亲始平公做了一尊石像, 同时题记了建造石窟的由来。该造像记书风强劲, 通篇阳文刻字, 堪为魏碑体方笔之代表。包世臣《安吴论书》评赞“出孔羡, 具龙威虎震之规”。该造像记尾部刻有“朱义章书孟达文”字样, 明确了此题记的书法者和撰文者的姓名。这个细节告诉我们, 题记要请当时名家撰文并当时名家书丹, 是出于对文章、书法和佛同样敬重的缘故。无论造像还是题记都是一种极为虔诚的宗教活动, 所以精整的书法可以服务于宗教信仰的要求, 于是佛教和书法又一次在造像题记中缔结了联系。

四、结语

佛教, 作为一种把握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宗教思维体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 而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 更是在该时期与佛教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佛教与书法紧密联系, 交相辉映, 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史上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佛教作为该时期主流宗教之一, 对于哲学、文学以及雕塑、绘画、建筑、舞蹈等门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相比而言, 论及该时期佛教与书法文化关系的文章则不是太多。本文试图锁定这个领域, 立足较为详实的史料, 从书写经文、摩崖刻经、造像题记三个方面较为充分地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书法文化的密切联系。

关键词:佛教,书法,魏晋南北朝

参考文献

[1].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4月第二版.

[2].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化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第一版.

[3].王元军《六朝书法与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4].赵声良《敦煌南北朝写本的书法艺术》《敦煌研究》1991年第四期.

[5].韩家鳌《从书法看中国文化》现代出版社2007年版.

[6].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考古学报》1997年第四期.

[7].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8]. (日) 真田但马《中国书法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

[9].刘大杰《魏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10].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篇9: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95-01

摘 要 本文试将其放置在古代文学背景中,旨在从其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梳理出其总体特征,于学理上探寻其自身的变异脉络及与它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呈显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发展历程;文人集团

魏晋南北朝是指东汉建安年代到隋朝统一约 400 年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局比较动荡,以致政治腐败,经济衰落,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政局的动荡又导致了集团间的权利之争,使许多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甚至遭受杀身之祸,是历史上少有的恐怖时代。诞生在这一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因为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1 魏晋南北朝文学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1.1 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的重要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特殊的阶级地位,使其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和社会力量,他们垄断政治,世袭贵族,这样就造成了寒门庶族没有仕进的机会,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这种社会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庶族强烈抗争士族控制政治权利、倾泻不满的现象。

1.2 就思想状况而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随着儒家的衰微,新的人生价值观、生活观,社会伦理观不断产生,哲学的本体论、思辩逻辑不断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玄学、佛教和道教都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历时约 400 年!

建安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这一时候的代表作家包括曹氏父子即三曹,还有围绕在他们周围的“建安七子”

以及女作家蔡琰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以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为主,诗风大都慷慨激昂,悲壮但刚健有力,史称“建安风骨”。

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一时期的文人以“竹林七贤”(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处在魏晋换代之际的正始文学,被司马氏掌权后形成的政治恐怖所影响。这一时期的文人面对政治的黑暗,选择了老庄的“无为而治”做消极抵抗,这一时期的文学也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只是与慷慨悲壮的建安文学相比,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多是忧生的嗟叹。

两晋文学又分为东晋文学和西晋文学。

东晋文学时期,一些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在语言上有了新的探索,呈现出对繁缛、对仗等形式美的追求。这一时期对门阀制度的抗议、寒士不平之鸣的作品尤其突出,成为富有光彩的亮点。东晋文学最富特色的是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是南朝的谢灵运和齐代的谢眺。最有成就的田园诗人则是伟大的诗人陶渊明,他擅于从日常的小事情中挖掘出诗意,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高境界。

在南北朝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南北朝民歌,这个时期还出现出现了南北方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这一点在南北朝民歌上有很好的体现,南朝民歌大都反映的是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风格清丽婉转,而北朝民歌则反映着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风格粗狂刚健,这些都与当时南北方的社会现实有关。

3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

南北朝文学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文学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文人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渐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驾驭文学创作的规律,也就是对文学创作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相当的认识和把握,进入相对自由的创作状态,即鲁迅先生所说的“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3.1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地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所谓文学自觉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从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二是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而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自觉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开始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功利目的转为非功利的供人欣赏的艺术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了个人的行为,可以自由的抒发生活体验和情感,使文学固有的抒情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发挥,儒家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在此时几乎已被淡忘了,例如,汉代的大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演化为抒情小赋,作家开始在小赋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写出了独特的感情内蕴。

(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样式趋于精致化。在这一时期五言古诗得到长足发展,并趋于成熟,七言七言歌行体得以确立,并为唐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梁时期,更是创作出了一种新诗体即“永明体”,这种诗体是律诗的前身,梁陈时期出现的宫体诗扩大了诗歌的领域,体现了新的美学追求。

3.2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文人集团活跃: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普遍受到重视,文人的地位因此提高。因此进入到文人的社交活动,成为了一种可以提高身份的高雅的活动,文人集团因此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被后人称道是建安时代以曹氏父子“三曹”为首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和魏末晋初以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此外,还有西晋时候一权臣贾谧为首包括陆机、左思等人在内的“二十四友”、东晋时以王羲之、谢安为中心的文学交游、齐代的“竟陵八友”

还有梁代的帝王太子们各自组成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文人集团,这些文学集团间的活动,对当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刺激了文学的兴盛和发展,而且文学集团在举办活动中的相互影响,使文人思想发生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文学思想,使文学风格多样化,刺激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并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西校区生活部管理、建设制度下一篇:人云亦云是什么意思